微循环的流变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人的皮肤、肠 系膜中首先发现 WBC的阻塞 出血性休克时, 骨骼肌毛细血管 中能见到WBC 的阻塞 缺血骨骼肌无血 流毛细血管中至 少有一个WBC
WBC移走后, 循环立即回复
4. 微循环中的血小板 由于体积小,在毛细血管中几乎不变形,若不被激 活,不发生黏附和聚集,对微循环影响不明显。
PLT被激活
③ 白细胞在狭窄的毛细血管内的流变行为,对 血细胞在分支点的分布有重要影响
④ 进入毛细血管后细静脉时,白细胞被推向管 壁→白细胞的速度↘→红细胞绕过前行→下游 血浆间隙↘、H↗→η↗
(2)WBC与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毛细血管中,挤压合力 使WBC变形,保持一薄 血浆层,以防止粘附
若驱动压梯度↘ 不能充分变形 WBC被扣获堵 塞毛细血管 膜与内皮细 胞膜接触 粘附力↗ →粘附
设:核心流为牛顿流体,粘度为η 二相流的表观粘度为 r0
轴心

δ
4 a / 1 ( 1) r0 p
因为 η>ηp 所以ηa<η
r
且δ/ro↗→ηa↘
可见:在相同压力梯度下,由于血浆层的存在,使 ηa<η→R↘→Q↗.
二.法氏(Fahraeus)效应
——当血液从大血管流入毛细血管时,毛细血管 中的RBC比容HT小于大直径血管中的RBC比容HF的 现象。
§1.微循环
细动脉与细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系统。
一、结构、特点
“总闸 门” 细动脉
动静脉 吻合枝
“分闸 门”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真毛细血管
细静脉
“后闸 门” 微循环组成模式
功能:在血液和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50μm 特点:管径小,数量多。 微循环血管的直径<100μm≈15 dRBC。
毛细血管的直径d<10μm
(4)严重聚集时,RBC易被破坏,加重贫血。
2.RBC的变形性在微循环中的作用
(1)是决定小血管中η↘的重要因素 变形性→轴向集中 →血浆撇取效应
(2)影响毛细血管内血流阻力( ↘ R) (3)影响毛细血管的生成( ↘t) 可见:任何引起RBC变形性降低的因素。都将对 微循环产生巨大影响
视网膜微 循环损伤
正常:rc=2~7μm 病态:甚至可达500μm
六. RBC的栓塞效应
毛细血管中,由于RBC的存在造成血流阻力增 加、血液粘度增加、血流量趋于零的现象。
当 b/r0→1时 ηa→∞,Q→0。
b 可证: a / 1 4 r0
4
δ r0
b
RBC变形性↘时,易出现b/r0→1的情况 →RBC栓塞效应
2.血浆层(δ=2~3μm ) ——微小血管壁附近出现的几乎没有RBC的血浆 区域。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RBC的径向迁移。
v↗→δ↗、H↗→δ↘、 切变率 ↗→δ↗、 r管径/rRBC ↗→δ/ r管径 ↘
δ
r0 轴心
r

血浆层的存在起润滑作用,以降低血管内的流 阻R,有利于微循环灌注。
3.二相流(血浆层与中心流两部分组成)
在微循环中如何维持血液正常流动是研究许 多问题的关键,因而从流变学角度去研究微循环 显得尤为重要
二、微循环的流变特性
1.非连续性介质,是RBC与血浆的二相流。 2.血流速度慢(0.4mm/s),有利于物质交换
3.动脉血压在细动脉中明显下降。
4.存在血浆层 5.可模拟为“凝胶内隧道”模型(力学性质) 6.雷诺数Re小 7.微血管中血流速度时刻可能发生变化 8.毛细血管壁是可泄漏的
组织缺 氧缺血
新生血 管形成
组织的耗氧状态是决 定毛细血管发生、生 长、形成循环的重要 因素
静止内皮 细胞转化
内皮细胞 游走增生
中空的盲管
3.微循环中的白细胞 (1)红细胞与白细胞的相互作用 ① 较大血管中,与红细胞随机碰撞,白细胞分 布随机。 红细胞叠连存在时,白细胞趋边流动, 叠连不存在时,白细胞可占据轴心, ② 进入毛细血管时,局部血流速度↘、流阻↗ 血细胞、血浆分布不均匀→高H区 。
些?
血小板的流变性
1. 血小板的流变特性受哪些流变参数的影响? 2.为什么说涡流为PLT的聚集提供了场所? 3.血栓好发部位的血液流态有什么特点?对血栓 形成有什么影响?
微循环的流变性
Hemorheology
Contents
1 2
微循环及其流变特性
微循环中的血液流动规律
3 血细胞流变特性对微循环的影响
72次/min 2盎司/次
每小时排血量:
1628年 《心血液运动论》
1661年 人类发明显微镜
生命现象中最 神奇最广泛的 物质交换活动 在此持续进行
微循环的血液流动
r04 p 2 Q (1 ) 8l r0
a
(1
r0

r0
ε
)2
r0↘,ε/ r0 ↗ ,ηa ↘
四、管壁效应
用毛细管粘度计测血液粘度时ηa不仅与管径有 关,且受管壁性质的影响的现象 纤维蛋白降低血液 表观粘度的作用血 液比血浆更明显
两种模型:
滑移模型、静电模型
血液、血浆分别通过玻璃 和纤维蛋白层表面细管
产生原因: 1.血浆撇取效应 2.分支口处的情况 RBC的方位 入口处的几何形状 3.RBC与血浆间的相对运动
α
vc:细管内红细胞的平均流速 HF vm:细管内血液的平均流速
HT
A
可证
HT=HFvm/vc ∴ HT<HF
由于血浆层的存在, 使 vc>vm
三.∑效应
——微小血管中,血液流层速度成阶梯式分布而引 起ηa随管径减小而降低的现象。在相同压力梯度 下,考虑∑效应时,相应的血流量将增大。
思考题
1. 微循环的血流特点有哪些? 2. 红细胞的径向迁移取决于哪些因素?它能给 微循环带来哪些好处? 3. 细胞的聚集与变形在微循 环中的作用是什么?
基础知识
1.牛顿流体及血液的流动曲线有什么特点? 2.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粘弹性?粘弹性物
体有哪些特点? 3.圆管内的液体做定常流动时,管道内的切应力 与切变率做何分布?
很多不能通过细胞膜的物质大多能够通过毛细 血管壁,以保证跨毛细血管壁的物质交换。
§2.微循环中的血液流动规律
一.RBC的径向迁移与血浆层
1.RBC的径向迁移(轴向集中)
——RBC在血管中流动时,向管轴集中的现象。 变形性↗→迁移速度↗ 切变率↗→迁移速度↗ v↗→径向迁移速度↗ r↘→径向迁移速度↗
五.F-L效应及其逆转 1. F-L效应:当管径小于1mm时,血液的ηa随 管径减小而降低的现象。 产生原因: F氏效应、 血浆层、 ∑效应、 管壁效应。
狗血
人血
2. F-L效应逆转:
影响rc ↗的因素: (1)PH值 (2)PLT的聚集 (3)H↗ (4) RBC变形性↘ (5) RBC聚集性↗
静止 血球
静止 血球
血浆团流的存 在,将使血流 阻力增大
当RBC间隔=管半径 时,阻力增加一倍
红细胞的变形性将 使血流阻力减小 保持RBC变形性正 常,是十分必要的

§3.血细胞流变特性对微循环的影响
1.微血管中的RBHale Waihona Puke Baidu聚集
在正常血液循环 中,决定红细胞 聚集的主要因素 为流场中切变率 的大小
平均切变率
271s-1 69.2s-1 2.4~11.2s-1
动脉 细动 毛细
细静
静脉
病理、生理情况下,细静脉均为RBC聚集高发区
RBC聚集对肌体的不利影响为: (1)R↗→η↗、v↘→供氧不足→加重血管内皮 损伤、血管通透性亢进、血浆外渗。 (2)聚集块附着在管壁上时→r↘→血栓。 (3)严重聚集时,聚块如同异物,由脾、肝等 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吞噬、消化,加重网状内皮细 胞系统的负担。
临界半径RL↗↗ 形成白色微栓子
血管闭塞
1. 壁栓→局部微血管阻滞 2. 白色血栓:形状不规则,直径大于WBC、挤 胀毛细血管→流动滞涩

微循环的流变特性

微循环中的血液流动规律: 红细胞的径向迁移与血浆层、法氏效应、∑效应、 管壁效应、F-L效应及逆转、红细胞的栓塞效应、 血细胞的流变特性对微循环的影响: 红细胞、 白细胞、血小板
血液的流变性
1. 哪些因素能导致血液粘度升高?血液粘度升高 将给肌体带来哪些影响?
2. 为什么要引入血液还原粘度的概念?
3. 试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为什么低切时血液粘度随 切变率的升高而降低,高切时血液粘度与切变 率无关?
红细胞的流变性
1.红细胞有那些流变特性? 2.影响红细胞变形性的内在与外在因素分别是什么? 3.红细胞的聚集条件是什么?影响聚集的因素有哪
毛细血管中红细胞的个性将直接影响微血管, 特别是毛细血管的血流特性。
动脉血压在细动脉中明显下降
毛细血管中Re=10-2~10-4
Re 104 102 101 10-1 10-2
rv Re
惯性力可忽略
主 动
动 脉
细 动
毛 细


静 脉
细动脉的舒缩、分支口、狭窄部WBC、PLT 的瞬时阻塞→血压梯度、血流速度的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