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
Marsh (1989)用自己编制的三个SDQ量表对数千名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7~9年级学生的自我概念开 始下降,9~11年级开始回升,呈U型曲线。
2.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
Dusek和 Flaberty (1981)研究发现,男孩子在男子气概、成就、领导者等方面有较高水平的自我概念,而 在社会性等方面的水平较低,学业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女生的语文自我概念高于男生,而男生的数学 自我概念高于女生。
最早从自身存在体验这一角度论述自我概念的是17世纪哲学家L.笛卡尔,他用“Cognito”这一词描述自我 概念,意指“自身存在意识”,并把它作为人类存在的核心。S.弗洛伊德以及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家用ego(自 我)表示自我概念,意指人格的一个有机方面,后来许多精神分析学家也仿效这种做法,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超 我的概念包括自我评价,自我判断和自尊。尤其是自尊,涉及自我知觉的某些方面,这些方面与个体在多大程度 上喜欢或不喜欢自我中感知到的东西有关。正如心理学家M.谢里夫所说:“在许多方面,自我概念与ego(自我) 是同义的,虽然心理学家喜欢使用后一个术语,但社会学家则喜欢使用前一个术语”。
2.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自我解释作用)
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每一种经验对于特定个人的意义也是特 定的。不同的人可能会获得完全相同的经验,但他们对于这种经验的解释却可能很不同。某次考试,学生A和学生 B都考95分。学生A平时认为自己能力一般,对这门功课学习有些困难,对于这次考95分感到欣喜,鼓舞他继续努 力争取更好成绩。而学生B平时对这门功课很感兴趣,学习也很有信心,一般都取得好成绩,这次考试却由于粗心 只考95分,认为是失败和挫折,感到懊恼、沮丧,决心再努力,决不再考这样的成绩。
第八章 自我概念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五)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人际关系学说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人际关系 基础,特别强调早期的母婴关系。自我的发展来自与他人 接触时所体验的感受,以及对他人评价的反映性评价 (reflected appraisals)或感知。自我与愉快经验相联系的 “好我”、与痛苦和安全受到威胁相联系的“坏我”,以 及和难以容忍的焦虑相联系的“非我”或被拒绝的自我部 分,都是人际关系经验的产物。
受到图式理论的影响,自我图式研究更强调自我概念 的动态性质。自我图式作为自我概念的存在方式,会对我 们认知周围世界和信息的获取、记忆等发挥模式化影响。 1986年与1987年,马科斯又进一步提出了可能自我 (possible self)与动态自我的概念。 可能自我是基于自我图式而指向未来的自我概念, 即个体希望自己在某一方面将来会怎样或者该怎样。 动态自我是指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自我概念。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四)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 埃里克森(Erikson, 1968)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一系 列自我同一性危机(identity crisis),对于这些危机, 人们会采取积极或消极的方式面对,从而对自我的发展产 生重大影响。他提出,通过适当的方式度过危机,会促进 自我成熟,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性。
第三节 自 尊
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
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
三、自尊的测量
四、自我效能
第三节 自 尊
• 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
(一)自尊的结构 詹姆斯(1892)认为,自尊即个体的成就感,取决于个 体在实现其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波普(Pope, 1988)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 自我两个维度构成。此与罗杰斯早期的观点一致。
自我概念
1.1自我概念内涵自我概念是人格的核心要素。
它在人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1890年詹姆斯(James)在其《理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自我概念(self-concept)一词,最早发现了自我的二元性,即主我宾我。
库利和米德都从自我和社会的关系上理解自我概念,库利认为“自我”是个体在其社环境中,将自身连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
1922年,美国心理学家库利(Cooley)提出“像我”的概念,并指出,自我知觉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这面镜子而获得的这就是说,自我概念是他人判断的反映。
米德认为自我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存在,他详细地述了社会反馈的作用,认为那些特别重要的人物和有意义的个人是“重要他人”,而众人是“广义他人”,这两类他人的反馈都是社会镜子,决定着自我概念的形成。
他强调了社会外在素在自我形成中的作[1]。
虽然有关自我概念的讨论从詹姆斯就已开始,但直到罗杰斯的自理论受到人们关后自我概念才受到广泛重[2],Rosenberg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客体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包括个体对自己许多方面的看法[3]。
Shavelson认为,自我概念是通过经验和对经验的理解而形成的自我知觉,即个体的自我知觉,这种知觉源于对人际互动、自我属性和社会环境的经验体验,是多维度的,按一定层次组织到一个范畴系统之中[3]。
伯恩斯(Burns,1984)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提出自我概念是有关自己的技巧、能力、外貌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即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
Baumeister认为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他自己的整体,包括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和图式,以及对社会角色和关系的理解[4]。
在国内,蔡淑玲认为自我概念是一种自我态度的组织,其结构具有阶层性;黄希庭(1996)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所有方面的知觉,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有组织的结构,具有评价性且可能和他人分别开来[5]。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不同的心理学家对自我概念的定义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普遍认同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各方面知觉的总和,而这种知觉是在个体对环境和经验的解释基础上建立起来的[6]。
《何谓自我概念》课件
自我概念在职业发展中的应用
在职业发展中,自我概念对于个人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个人需 要了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能力和优势,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提高职业 满足感和成就感。
02
通过反思、自我评估、接受他人 反馈等方式,不断深化对自己的 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 求和期望。
提高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自我评价有助于增强自信心和 自尊心。
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表现,不过度 自责或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同时也 要学会接受失败和挫折,从中吸取教 训。
VS
具体应用包括:个人成长规划、自我 反思、情绪调节训练等。这些方法有 助于帮助个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和 情感需求,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 能力,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目标。同时 也有助于培养个人的积极心态和应对 挑战的能力,增强心理韧性。
PART 05
如何提升自我概念
增强自我认知
01
自我认知是提升自我概念的基础 ,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 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有助于更 好地认识自己。
自我期望
自我期望的定义
自我期望是指个体对自己未来的 期望和目标。
自我期望的形成
自我期望是在个体自我认知和自 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的,受到个 体内部需求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自我期望的作用
自我期望对个体的行为和动机有 重要影响,能够激发个体的积极 性和创造力,推动个体不断追求
进步和发展。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是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和特征的全面把握。
自我概念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理解人的行为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体的社会经验、文化背景、个人特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自我概念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
一、自我概念的构成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两个维度。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包括自己的个性特征、能力水平、价值取向等方面;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包括对自己的满意度、自尊心和对自己的评价等。
自我认知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形象、身份特征、自我观念、能力水平、性格特点和社会角色。
个体通过对自身的身体特征、个性特点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形成了自己的自我认知。
自我评价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尊心、自我效能感、自我接受度和自我意识。
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会影响其自我评价,自尊心、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的评价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二、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个体自身发展水平、社会环境的影响。
自我概念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等阶段。
在幼儿期,个体开始建立基本的自我认知,包括身体形象、性别认同、情感表达等方面。
在儿童期,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加,个体开始建立对自我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的认知。
在青少年期,个体开始建立对自我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形成了初步的自我概念。
在成年期,个体的自我概念逐渐稳定和完善,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也更加明晰和全面。
自我概念的发展受到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个体内部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认知发展水平、情绪调节能力等方面,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
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和形成,需要关注个体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它是由个体对自己的经验、感受、想法、价值观等内容的组合而成,是一个复杂而且多维的概念。
自我概念是人类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对人类的行为、心理以及人际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我概念是由文化、社会和个体的经历共同塑造而成的,因此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个人的内在感受,更多地反映了个体生活在不同背景下的体验。
自我概念对人的行为、情绪和思考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
理解自我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并更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自我概念的概述自我概念由两个主要元素构成:自我意象和自我价值评价。
自我意象是指个体对自己外表、行为、内在特点等方面的知觉;而自我价值评价则是个体对自己价值和世界的看法。
对自己的价值评价会影响个体感觉到自己是否高傲或自卑,是个体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变量。
自我概念同时也包括人的自我概念、自我形象和自我意识三个要素。
自我形象是指人们对自己的外在和内在认识、评价和反映,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主要包括自己的长相、气质、性格、能力和能够展示的社会地位等,都会不断地塑造着个体的自我形象;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感的知觉,即认为自己是一个自主、独立的存在体,是具有主观经验和目的意识的存在,它和自我概念一同构成了人的实体感受。
自我概念的塑造自我概念是在个体的幼年时期就开始形成的,一开始,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是主要来自于他人观察和反馈,如家人、朋友和老师等,这些人通常对个体的言行会进行指导、评价和肯定,这些经验会直接影响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
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因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验都会对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社会化和文化因素是塑造自我概念的两个很重要的因素。
社会化是指个体接受文化、习惯和传统的过程,文化背景会对个体的认知和评价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中国传统上重视子女孝顺、尊敬长辈,这会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自我觉察。
即自己把自己当作考察对象,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增资我的目标、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自我觉察强调过程,而自我概念更强调通过自我觉察过程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主体我表示自己认识的自我,主动的体验世界的自我;客体我表示人们对于自己的各种各样的看法,如人的能力。
社会性和人格特征以及物质拥有物等。
詹姆斯把客体我分为物质我、社会我和心理我。
这三个因素都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追求等侧面。
物质我是指与自我有关的物体、人或地点,包括自己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自己的服装。
家中的亲人、家庭环境等;社会我是指我们被人他如何看待和承认,包括我们给周围人们留下的印象、个人的名誉、地位,以及自己在所参加的社会群体中起到的作用,社会我在很大程度上更取决于我们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的社会情境中,我们的自我是不一样的;心理我是我们内心自我,他有一切自身的心理因素构成,包括感知到的智慧、能力、态度、经验、情绪、兴趣、人格特征、动机等,都属于心理我的组成部分。
詹姆斯认为,三种客体我都接受主题我的认识和评价,对自己形成满意或不满意的判断,并由此产生积极或消极的自我体验,进而形成自我追求,即主题我要求客体我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以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和赞赏。
罗杰斯的自我差距理论,即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
霍妮的自我分为真实自我、理想自我、现实自我。
这是纵向的划分,而詹姆斯的则是横向的划分。
阿德勒指出,“活动程度”影响着个体心理发展水平。
所谓活动程度,是指每个人活动的范围和形式。
第二篇:自我概念人可能有能力做出各种行为,但是会不会表现出来,表现出哪些来,是受到一个潜在的东西影响的。
这个东西,就是人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简单地说,就是人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自我概念未必是真实的自己,但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却比真实的自己还要大,因为这个看法会决定我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决定对于同一个事件,我们怎么理解,怎么感受,采取怎样的做法来回应。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08-自我概念
第三节自尊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一)自我差距希金斯 Higgins, 1987 提出了一种自我导向理论,这种自我导向代表个体要达到的标准。
他认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自我the ideal self 与应该自我 the ought self 。
实际自我 actual-self 与理想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抑郁的负性情绪,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焦虑的负性情绪,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自尊降低。
第三节自尊(二)自我提高自我提高(self-promotion)指个体用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它通常与自我确认 self-verification 共同产生提高自尊的作用。
自我提高可以使人对自己产生一个较高的评价,有助于自尊的提高。
使用自我提高的人希望被尊敬而不仅仅是被喜欢。
与承认缺陷来强化能力可信性的类似做法是美化策略Schlenker, 1980 。
第三节自尊三、自尊的测量由于自尊对人的行为导向和适应的重要价值,激发了研究者对其进行测量的愿望。
心理学界编制出许多测量自尊的量表,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有两种。
一为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The Self-Esteem Scale, SES, M. Rosenberg, 1965 ,一为得克萨斯社会行为调查量表 Texas 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 TSBI, Helmreich,Stapp, & Ervin, 1974 。
这两个量表简便易用,前者测量总体自尊,后者测量社交自尊。
第三节自尊四、自我效能(一)控制点理论控制点 locus of control 概念是心理学家罗特 Rotter, 1971,1973 提出的。
所谓控制点,指人们关于影响自己行为和结果的力量位置的看法。
心理学家一般将控制点分为两种类型,即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 与外部控制external control 。
第八章自我概念与生活形态理论.
8-1自我概念8. 1. 2多重自我:•两个维度私人我-社会我私人的我(private sclf-conccpt): 我对我自己怎么想或我对我自己怎样▼社会的我(social self-concept): 别人怎样看我或我希望别人怎样看我实际的我(actual sclf-conccpt): 我现在是什么样子理想的我(ideal self-concept): 我想成为什么实际我-理想我8.1•自我概念的维度8. 1. 3自我概念与营销行为 •运用自我概念为品牌定位消費者自我概念与品牌形象〔8.2生活形态及其细分]•生活形态(lifestyle )又称生活方式,它对应选 择某种消费模式,包括消费观念、如何使用时间 和金钱等。
自我概念 和品牌形象之匹配强化自我概念产品,情绪与生活形态的联系|8. 1品牌形象消费者 自我概念满意 购买有助实现 欲求的自我概念 J 丿行为寻找维持和提高 芒我概念的品牌产品人情境8.2生活形态及其细分决定生活方式的基础 人人口统计因上 •文化 •亚文化 •社会阶层•家庭生命周期 •过去的经历 •动机 •个性 •情绪 r 价值观生活形态r 消费行为/动趣欢度费望感 活兴番态消期情•••••••;购买•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什么东西 ;消费 .-•什么地方 •和谁 •如何 •什么时候 •什么生活形态和消费过程的交互彩响8.2生活形态及其细分VALSTMVALS22002 年AIO:活动(activity) ■ 兴趣(interest)和意见(opinion)消费者生活形态研究(value and Hfestylei),简称VALS8.2生活形态及其细分] AI0问卷表的主要构成构面范例活动工作 度假 社区(Activities)嗜好 娱乐 购物社交事件 俱乐部会员 运动兴趣家庭 社团 食物(Interest)居家 悠闲 媒体工作 时尚 成就意见他们自身 商业 产品(Opinion)社会议题 经济 未来政治教育文化8.2生活形态及其细分创新者nnovator矣BVALSm 生活形态细分框架思考者奋勉者体验者制造者贵源程度动机强度■低selfexpression生存者survivors[achievement inke虫会功龙ch eveakeIriver[8.2生活形态及其细分]生活形态的营销意义描述目标市场创造出关于市场的新看法-对产品进行定位-更好地传播产品特征-开发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小结1・理解消费者行为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一—自我概念和生活形态2・自我概念是深层次解释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有效工具,其中,多重自我和自我——品牌一致性对营销特别有意义3.尽管消费者细分的方法很多,运用生活形态进行消费者分群却是一种深度和更有效的方法。
第8章自我概念
• 现有自我、期望自我和表现自我 罗森伯格 (M. Rosenberg,
1979)
– 1982年,伯恩斯(R. B. Burns, 1982)首先对前人在自我概 念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次总结。
第八章 自我概念五、自我概的功能• 伯恩斯(R. B. Burns, 1982)在其《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 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自我概念的心理作用,提出自我概 念具有保持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和决定期望等三种功 能。
– 第二,游戏阶段(play stage),儿童用游戏 扮演不同的重要他人角色,学习其态度和观 念,并学会从对方角度看待自己。
第八章 自我概念
– 第三,社会角色扮演阶段(game stage),即 儿童扮演概化他人的角色,将他人行为综合 为整体印象,从概化他人角度衡量自己的行 为,遵守游戏规则,社会的价值观、态度、 规范、目标,由此内化于个体,形成自我。
第八章 自我概念
三、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
• 罗杰斯(C. Rogers, 1951, 1959)将詹姆斯和米德的主 体我(“I”)和客体我(“Me”)的概念统整到一起,使自 我概念的内涵兼具对象与作用两个方面。
• 他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 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 方式,对一个人的个性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不 是真实自我(real self),而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控 制并综合着对环境知觉的意义,高度决定着个人对 环境的反应。
中壮年期(30-50岁)
8. 自我完整对绝望
老年阶段(50岁以后)
第八章 自我概念
(三)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 人际关系学说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人际 关系基础,特别强调早期的母婴关系。自我的 发展来自与他人接触时所体验的感受,以及对 他人评价的反映性评价(reflected appraisals) 或感知。自我与愉快经验相联系的“好我”、 与痛苦和安全受到威胁相联系的“坏我”,以 及和难以容忍的焦虑相联系的“非我”或被拒 绝的自我部分,都是人际关系经验的产物。
08第八章-第12章 自我
负面同一性:青少年选择不被父母和社会容许的
同一性身份。(警察的儿子犯罪,大学教授的女 儿不愿意读大学,基督徒家庭的孩子坚定地认为 自己是无神论者。) 当青少年的角色尝试无法获得认同时,极可能出 现负面同一性。
同一性状态:
是否已经建立同一性 是否进行了探索
是否已经建立同 一性 否 是否 是 同一性 缓冲期 达成 进行 过探 否 同一性 同一性 索 阻滞 混乱 是
自我概念。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积极 的自我概念。
青春期男孩比青春期女孩更容易产生积极的自我
概念 独生子女比多子女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积极 自我概念
青少年的同一性危机
同一性
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对“自己是谁?”“现
在的我是不是原来的我?”等问题的主观感觉。 意味着社会性自我的确立,如,我是学生。 是一种对自我的感觉。
才让人讨厌。
自我概念的分化,有助于青少年分辨真实自我、
理想自我,担心的自我。他可以利用理想自我来 遏制担心的自我。
青少年的自我和外在表现可能并不一致,而 出现虚假自我与真实自我。
虚假自我最容易出现在男女约会中,其次出现在
家庭中,一般不会出现在朋友交往中。 虚假自我出现的原因:
试图打动别人,隐藏自己人格中别人不喜欢的一面。 对真实自我评价较低
希望成为的自我 害怕成为的自我
具有积极自我概念的青少年会更加努力,而 具有消极自我概念的青少年更容易自暴自弃。
积极自我概念的表现:
更高的自尊 心理健康 人际交往能力更强 学业进步
不良行为较少
积极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
与重要他人的关系:父母、重要长辈、亲密朋友 父母是否对孩子表现出温情、关心和兴趣 家庭矛盾、离婚等负面事件会引发青少年的消极
自我概念(非常好)
自我概念(非常好)自我概念(什么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
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
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编辑]自我概念的内容[1]自我概念是由反映评价、社会比较和自我感觉三部分构成1、反映评价,反映评价就是我们从他人那里得到的有关自己的信息。
如果年轻的时候得到了肯定的评价,你就会有一个良好的自我概念。
如果这种评价是否定的,你的自我概念就可能感到很糟糕。
例如,在学期开始时,如果老师对一个学生说,你行,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好学生。
这位学生听了以后一定会以好好学习作为回应;如果老师说你以后没有什么发展。
你可能对此消极起来,反正自己不行,懒惰一点也无所谓。
2、社会比较,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往往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衡量自己的标准,这就是在作社会比较。
例如在学校时,考试卷子下来,就问一下自己的同桌是多少分数,自己的朋友是多少分数;走到社会上,又和同事比,人家比自己有钱,比自己生活的好;当自己有了孩子,就比自己的孩子好还是别人的孩子好;当担任领导管理一个单位时,就和其他单位比等等。
无论什么人从出生到长大,从家庭到社会,从学习到工作,都是在社会比较中发展和充实自我概念。
3、自我感觉,在年少时,对自己的认识大多数来自于人们对你的反应。
然而,在生活的某一时刻,你开始用你自己的方式来看待自己,这种看待自己的方式被称为自我感觉。
如果从成功的经历中获得自信,自我感觉就会变得更好,自我概念就会改进。
例如,你通过自己的能力安装调试好一台电脑,你的自我感觉就非常好,也就是你的成功能改进你的自我感觉。
[编辑]自我概念的代表威廉·詹姆斯的自我概念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用Self(自我)来表示自我概念,而且这种做法也沿袭至今。
自我意识
第八章第五节自我意识定义: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
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自我意识是人所特有的。
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通常包括认知的、情绪的和意志的形式。
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种心理成分:认知形式: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等,即“自我认识”;情绪形式:自我感受、自尊、自爱、自恃、自卑、优越感、责任感等,即“自我体验”;意志形式: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律等,即“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
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
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发展的准备时期:1岁前的儿童没有自我意识,分不清自己和客体的区别,处于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态——自我感受;1岁以后的儿童开始能够区别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知道了自己和物体的关系,认识了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力量;2-3岁的儿童掌握了代名词“我”的含义,把自己看作行为的主体。
自我意识发展的发展时期:幼儿期(3-6岁)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上,以成人的评价为自己评价的标准,以外部行为为评价对象,忽略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童年期(6-12岁)儿童自我评价的能力出现了新的飞跃:以自己所掌握的社会准则为评价事物的标准,不但评价外部行为,而且也评价内心世界,如动机目的等。
自我意识发展的相对稳定、成熟时期:青少年期(12-15岁)到青年期(15-25岁),青年的自我评价能力大大提高,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和自觉性有了很大的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终于达到了成熟。
自我概念
• 精神自我 指个体对自己智慧、能力、 精神自我: 指个体对自己智慧、能力、 性格、道德水平等的认识与判断。 性格、道德水平等的认识与判断。 • 自尊: 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群体中价值 自尊 的主观判断和评价, 的主观判断和评价 , 是人们维护自己 的尊严和人格, 不容他人任意歧视、 的尊严和人格 , 不容他人任意歧视 、 侮辱的一种心理意识和情感体验。 侮辱的一种心理意识和情感体验。
谢谢 Thank you
形成 与变化
• 自我概念是个体与他人相互作用的社会化 产物。 产物 。 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判断是通过与他 人的条件、 能力和成就相比较而形成的。 人的条件 、 能力和成就相比较而形成的 。 在婴儿期, 个体就开始了对身体的感受, 在婴儿期 , 个体就开始了对身体的感受 , 如果生理需求能够被满足, 如果生理需求能够被满足 , 爱和温情能够 体验, 则婴儿就建立了对自我的积极感受。 体验 , 则婴儿就建立了对自我的积极感受 。 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 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 ,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 不断将他人的判断和态度内化到自己的判 断中,形成自我概念。 断中,形成自我概念。
体像
• 交谈:可询问对你来说,身体哪一部分最 交谈:可询问对你来说, 重要?为什么? 重要?为什么? 你最喜欢你身体哪些部 最不喜欢的又是哪些部位?外表方面, 位?最不喜欢的又是哪些部位?外表方面, 你最希望自己什么地方有所改变? 你最希望自己什么地方有所改变?他人又 希望你什么地方有所改变? 希望你什么地方有所改变? • 观察: 观察: • 投射法: 投射法:
• 影响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变化的因素包括生 活经历、 环境、 有重要意义的他人的反应、 活经历 、 环境 、 有重要意义的他人的反应 、 生长发育过程、健康状况等。 生长发育过程、健康状况等。
消费者行为学第八章 自我概念和生活方式
所有物延伸消费者自我概念的方式
• 实际地,通过使用该产品而能完成某些工作,否 则会很困难或不可能完成
• 象征性地,可以让人感觉更好或更强大 • 通过赋予身份或地位 • 通过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而感觉永恒 • 给予神奇的力量
7
测量自我概念、产品形象的量表
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什么是生活方式
• 是人们如何生活 • 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在与社会诸多因素交互作
消费者行为学第八章 自我概念和生 活方式
大纲
• 自我概念定义和特征 • 延伸的自我概念 • 延伸的自我概念的测量 • 什么是生活方式? • 生活方式的测量
2
什么是自我概念
• 是指个人对其自身作为客观对象所具有的所有思 想和感情的总和,是个人的自我感知或情感指向
• 是由对自己的态度所构成的
3
自我概念的特点
• 是在活动、兴趣和意见测量的基础上,加上对态 度、价值观、人口统计变量、媒体使用情况、产 品使用频率等方面的测量
13
VALS生活方式分类系统
14
PRIZM
• 具有相同文化背景、谋生手段和观点的人们,自 然而然地会相互吸引。他们选择与具有相容的生 活方式的人做邻居。一旦安居下来,人们自然会 模仿邻居
• 是习得的而不是天生的 • 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 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 具有独特性
4
自我概念的构成
• 实际的自我概念 • 理想的自我概念 • 社会的自我概念 • 理想的社会自我概念 • 期待的自我概念
5
延伸的自我概念
• 消费者的所有物能够加强或延伸消费者的自我概 念
• 消费者自我概念和他们的所有物之间有密切的联 系
• 14个族群大体可分为三派:积极形态派、求进务实派和平 稳现实派。其中,积极形态派占整体的40.41%,包括6个 族群:理智事业族、经济头脑族、工作成就族、经济时尚 族、求实稳健族、消费节省族;求进务实派占40.54%, 包括5个族群:个性表现族、平稳求进族、随社会流族、 传统生活族、勤俭生活族;平稳现实派占19.05%,包括3 个族群:工作坚实族、平稳小康族、现实生活族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
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
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自我概念 - 概念作用1、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自我引导作用)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
自我概念在引导一致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自我胜任概念积极的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投入及成绩明显优于自我胜任概念消极的学生。
有关品德不良学生的研究也证明,学生有关自己名声与品德状况的自我概念直接与其行为的自律特征有关。
当学生认为自己名声不佳,被别人认为品德不良时,他们也就放松对行为的自我约束,甚至破罐子破摔。
很显然,通过保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对于“学会做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自我解释作用)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
每一种经验对于特定个人的意义也是特定的。
不同的人可能会获得完全相同的经验,但他们对于这种经验的解释却可能很不同。
某次考试,学生A和学生B都考95分。
学生A平时认为自己能力一般,对这门功课学习有些困难,对于这次考95分感到欣喜,鼓舞他继续努力争取更好成绩。
而学生B平时对这门功课很感兴趣,学习也很有信心,一般都取得好成绩,这次考试却由于粗心只考95分,认为是失败和挫折,感到懊恼、沮丧,决心再努力,决不再考这样的成绩。
这个公式说的是个人的自我满足水平并不简单决定于他获得多大的成功,还决定于他的抱负水平,以及个人如何解释成功对于个人的意义。
自我概念形成不仅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引导儿童一开始就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是一种先定的教育定向。
自我概念就像一个过滤器,进入心理世界的每一种知觉都必须通过这一过滤器。
自我概念 PPT
自我概念评估
定义
•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存在的感知和 评价,人们通过对自己的内、外在特 征以及他人对其反应的感知与体验而 形成的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是个体 在与其心理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 形成的动态的、评价性的“自我肖 像”。
• 体像: 是人们对自己身体外形以及身体功 能的认识与评价,如高、矮、胖、瘦等。 体像又分客观体像和主观体像两种。前者 是人们直接从照片或镜子里所看到的自我 形象,后者则指人们通过分析和判断别人 对自己的反应而感知到的自我形象。
• 社会自我: 是个体对自己的社会人口特征, 如年龄、性别、职业、政治学术团体会员 资格以及社会名誉、地位的认识与估价。
• 精神自我: 指个体对自己智慧、能力、 性格、道德水平等的认识与判断。
• 自尊: 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群体中价值 的主观判断和评价,是人们维护自己 的尊严和人格,不容他人任意歧视、 侮辱的一种心理意识和情感体验。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Leabharlann 息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其高危人群包括:
1. 疾病或外伤导致身体某一部分丧失; 2. 生理功能障碍; 3. 疾病或创伤所致外貌变化; 4. 感、知觉或沟通功能缺陷; 5. 精神因素或精神疾病; 6. 神经肌肉障碍; 7. 过度肥胖或消瘦; 8. 性生殖系统疾病或功能障碍; 9. 成熟因素或偶发事件; 10. 其他
评估内容与方法
精神自我
• 可询问如: • 你觉得你是怎样的一个人? • 如何描述你自己? • 与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相比,你处理工作和日常生
活问题的能力如何? • 你对你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和社会能力满意吗?
不满意的是哪些方面? • 你的朋友、同事、领导如何评价你? • 总体来说,你对自己满意吗?你是否常有“我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年早期(18-30 岁)
7. 产出对停滞
中壮年期(30-50 岁)
8. 自我完整对绝望
老年阶段(50 岁以后)
幻灯片 12
人际关系学说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人际关系基础,特别强调早期的母婴关系。自 我的发展来自与他人接触时所体验的感受,以及对他人评价的反映性评价(reflected appraisals)或感知。自我与愉快经验相联系的“好我”、与痛苦和安全受到威胁相联系 的“坏我”,以及和难以容忍的焦虑相联系的“非我”或被拒绝的自我部分,都是人际 关系经验的产物。
的,它通常可以为人所觉察。 自我差距理论
幻灯片 15 四、自我概念的结构
(一)自我图式理论 自我图式(self-schema)理论是由认知心理学家马科斯(H. Markus,1977)提出的。 所谓自我图式,是指自我概念的组成要素,指个体有关自己某些具体的能力与特征的
认知。一个图式就是一个具体的成分概念。
幻灯片 10
埃 里 克 森 (E. H. Erikson, 1968) 认 为 , 人 的 一 生 要 经 历 一 系 列 自 我 同 一 性 危 机 (identity crisis),对于这些危机,人们会采取积极或消极的方式面对,从而对自我 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他提出,通过适当的方式度过危机,会促进自我成熟,建立稳定 的自我同一性。
1.自我的主客体分化
2.影响自我的两类他人:
一类是概化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s),即社会文化整体。 另一类他人是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即影响个人生活和人格成长的中心
人物
(二)米德(G. Βιβλιοθήκη . Mead, 1934)的自我理论
幻灯片 7
3. 自我形成和发展分三个阶段
· · 幻灯片 4 一、詹姆斯与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 (一)詹姆斯(W. James, 1891)的自我理论 自我概念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对自我的讨论。 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体我”(I)和“客体我”(Me) 客体我由三个要素构成:物质我(material self)、社会我(social self)和心理我 (mental self),这三个要素都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追求等侧面。
幻灯片 25 三、自我确认
自我确认(self-verification)指人们注意和寻找那些与自我图式相符合的信息的倾 向。研究表明(W.B. Swann, 1984, 1990),自我认识过程并不是对全部现有信息进行扫 描,而是寻找那些符合自己已有假设,能确认自我概念的信息。如果个人认为自己是自 信的,会寻找能确认这个自我图式的信息,而排斥否定的信息。
自尊是行为的动力,对身心健康具有决定性作用。
幻灯片 30 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
(一)自尊的结构 詹姆斯(1892)认为,自尊即个体的成就感,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成功
或失败的感受。 波普(A.W. Pope, 1988)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两个维度构成。此与罗
杰斯早期的观点一致。 库泊史密斯(S. Coopersmith, 1967)提出,自尊从四个方面来建立:个人重要性;能力;
样或者该怎样。 动态自我是指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自我概念。
幻灯片 17
(二)自我概念的组成
主体我与客体我
詹姆斯(1890)、米德(1934)
物质我、社会我和心理我
詹姆斯
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
罗杰斯(1951, 1959)
实用自我与原则自我
施奈德与坎贝尔(M. Snyder, B. H. Cambell,
(一)弗洛伊德(S. Freud)的自我理论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精神分析理论创建者弗洛伊德提出了其关于自我的独特的概念。
他将自我分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 ego)三个部分。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不能再被压抑,就会出现两个方面的结
果:一是出现精神疾病,一是人在痛苦的挣扎中实现人性的升华。
和看待自身的方式,对一个人的个性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不是真实自我(real self),而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控制并综合着对环境知觉的意义,高度决定着个人对 环境的反应。
幻灯片 14 自我概念有四个特点: 1. 自我概念是对自己的知觉,它遵循知觉的一般原理。 2. 自我概念是有组织的、连贯的、有联系的知觉模型。 3. 自我不是指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另一个人,而是能表征的自我经验。 4. 自我虽然也包括潜意识的东西,但主要是由有意识的或可以进入意识的东西构成
综合为整体印象,从概化他人角度衡量自己的行为,遵守游戏规则,社会的价值观、
态度、规范、目标,由此内化于个体,形成自我。
幻灯片 8 米德的自我理论强调了自我的社会生成性和对情境的能动反应性,对认识自我的产生和
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其概化他人的思想很好解决了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的困惑。
幻灯片 9 二、精神分析关于自我的概念和理论
幻灯片 1 第八章 自我概念 主讲教师 石培龙
幻灯片 2 本章要点
* 自我概念的定义 * 关于自我的几种主要理论 * 自我概念的功能 * 自我概念的形成机制 * 自我知觉理论及其验证研究 * 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对自尊作用 * 自我效能概念 * 自我效能感对自我发展的影响 幻灯片 3
第一节 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一、詹姆斯与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 二、精神分析关于自我的概念和理论 三、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 四、自我概念的结构 五、自我概念的功能
幻灯片 5 詹姆斯认为,三种客体我都接受主体我的认识和评价,对自己形成满意或不满意的判
断,并由此产生积极或消极自我体验,进而形成自我追求,即主体我要求客体我努力 保持自己的优势,以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和赞赏。
幻灯片 6
米德从社会整体及社会和个体的互动的视角来定义自我,按照符号相互作用论
(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的思想解释自我及其形成和发展。他的主要观点有:
1982)
现有自我、期望自我和表现自我 罗森伯格 (M. Rosenberg, 1979)
1982 年,伯恩斯(R. B. Burns, 1982)首先对前人在自我概念方面的研究成果进
行了一次总结。
幻灯片 18 五、自我概念的功能
伯恩斯(R. B. Burns, 1982)在其《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自我概 念的心理作用,提出自我概念具有保持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和决定期望等三种功能。
渐学会用符号来指称周围世界的客体,并最终了解了语词中“我”的内涵,开始用“我” 来代替“宝宝”,此时自我已经明确分化为一个独立的对象。 符号相互作用论 按照库利(C.H. Cooley,1902 )“镜像自我”理论
幻灯片 23
儿童自我发展的另一个核心要素是人际交往。 米德(G. H. Mead, 1934)和麦奎尔等人•(•W. J. McGuire & C. V. McGuire, 1982 ) 的研究 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
(二)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
幻灯片 11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危机:
1.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婴儿期(0-18 个月)
2. 自主对怀疑和羞愧
童年期(18 个月-4 岁)
3. 主动感对内疚
学前期(4-6 岁)
4. 勤奋对自卑
学龄期(6-12 岁)
5.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青春期(12-18 岁)
6. 亲密对孤离
一、自我概念的发生机制 二、自我知觉理论 三、自我确认 四、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 幻灯片 22
一、自我概念的发生机制 孩子长到大约到 6-8 月龄时,•开始出现自己身体和自身连续性的感觉 。儿童自我意
识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语言的学习和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开始逐
幻灯片 19 (二)经验解释 梅德维克等人(V.H. Medvec, et al.,1995) 做过一个有意思的研究,发现奥运会上银
牌得主感觉不如铜牌得主快乐。
图 8-1 不同获奖者在不同时间的幸福感大小 来源:[美}乔纳森·布朗.自我. 陈浩莺等译.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30-31 幻灯片 20 (三)期望定向 自我概念的期望定向功能指人们对情境和自己行为的期望是受自我概念引导的。在各种
幻灯片 28
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 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
第三节 自尊
三、自尊的测量
幻灯片 29
自尊(self-esteem)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它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 极的,并且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一致性。按照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自尊是个人按照一定 的价值标准对自己进行价值评判后获得的自我价值感。当评价的结果是肯定的,自我价 值感得到确立是,就获得较高水平的自尊,反之自尊会受到伤害,出现自贬。
自省能力是儿童形成自我概念的基础。在我国儿童的自省能力方面。 韩进之等人(1990)的研究
在自我概念的形成方面我国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已形成十分清晰的自我概念。 金盛华(1988)和李德伟的研究
幻灯片 24 二、自我知觉理论
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 的提出者贝姆(D.J. Bem, 1967)认为,与个 人通过别人的行为来认识别人的特征的机制一样,个体对自己态度、感情和其它内在状 态的认识,也存在根据自己的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而进行推断的机制。
(一)自我一致性维持 在研究失足青少年时发现, “坏孩子”的自我概念会使失足青少年倾向于做与自 我概念相一致的行为,出现 “破罐子破摔”现象(金盛华, 1982) 。 自我胜任(self-competence)概念积极的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及成绩也明显 优于自我胜任概念消极的学生(金盛华,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