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储运安全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1.1 储运安全技术研究对象及内容:

定义:

油气储运安全技术是为了控制和消除油气储运工程中各种潜在的不安全因素,针对储运行业设计、生产作业环境、设备设施、工艺流程以及作业人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研究对象:

油气储运安全技术研究的对象包括人(生产作业人员)、物(石油天然气与储运相关的设备设施)、环境(内外部环境)等各个对象及其有关的各个环节。

安全第一

要求油气储运行业在考虑经营决策、设计施工、计划措施安排、组织指挥生产作业以及在科技成果的应用、技术改造、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等活动中,应当把安全作为一个重要前提条件考虑进去,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保证生产长期、安全地进行,保证职工的安全与健康。

预防为主

应把安全工作的重点放在事故的预测预防上,运用安全科学的基本原理及事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对各种事故和潜在的危险性进行科学的预测,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防止事故的发生和扩大,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油气储运工程的特点

1. 生产方式

储运工程建设等都是野外分散作业,劳动繁重,工作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一般也都比较差,经常会受到一些自然灾变的侵扰。油气集输与初步加工和储运运输具有自动化、密闭化和连续化的特点,对人与人及人与机之间的协调都有很高的要求。

2. 产品

石油工业的产品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以及液化石油气。这些产品

具有易燃、易爆、易蒸发和易于聚积静电等特点,液体产品的蒸气或气体产品与空气混合到一定的比例范围之内时,即形成可爆性气体,若遇明火(包括电火

花及闪电)立即爆炸,从而造成极大的破坏。

这些产品还带有一定的毒性,如果大量泄漏或不合理排放,将会造成人、畜及生物中毒,甚至形成公害。

3. 生产工艺

油气集输与初步加工处理不仅是在密闭状态下连续进行的,而且还有天然气压缩、高压储存、低温深冷分离、脱疏及原油电化学处理等工艺过程,技术难度较大,同时也具有较大危险性。

长输管道的生产工艺虽较简单,但由于输送量大、连续性强、线长、站

多,而且输送的又是易燃易爆的原油或天然气,其危险性也是较大的。

不安全因素:

人(思想意识、技术、心理生理)物(产品、原料材料、机器设备、仪器

仪表、电气设施、工具)环境(工作场所、自然环境)

2.1危险源识别方法

2.1.1危险源分类

2.1.2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理论

2.1.3危险源辨识的意义

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危险源

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

存在条件是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例如物质的压力、温度、化学稳定性。

触发因素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且每类危险源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如易燃易爆物质,热能是其敏感的触发因素。

②系统安全分析法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经常被用来辨识可能带来严重事故后果的危险源,也可用于辨识没有事故经验的系统的危险源。

系统安全分析是从安全角度进行的系统分析,通过揭示系统中可能导致系统故障或事故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联来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

例如,拉氏姆逊教授在没有核电站事故先例的情况下预测了核电站事故,辨识了危险源,并被以后发生的核电站事故所证实。系统越复杂,越需要利用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来辨识危险源。

危险源辨识的程序与内容

危险源辨识的主要程序:

2.1.2 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理论

1.危险源的调查

在进行危险源调查之前首先确定所要分析的系统,例如,是对整个企业,还是某个车间或某个生产工艺过程。然后对所分析系统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①生产工艺设备及材料情况:

工艺布置,设备名称、容积、温度、压力,设备性能,工艺设备的固有缺陷,所使用的材料种类、性质、危害,使用的能量类型及强度等。

②作业环境情况:

安全通道情况,生产系统的结构、布局,作业空间布置等。

2.1.2 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理论

③操作情况:

操作过程中的危险,工人接触危险的频度等。

④事故情况:

过去事故及危害状况,事故处理方法,故障处理。

⑤安全防护:危险场所有无安全防护措施,有无安全标志,燃气、物料使用有无安全措施等。

2.危险区域的界定(即划定危险源点的范围)首先对系统进行划分,可按设备、生产装置及设施划分子系统,也可按作业单元划分子系统。

然后分析每个子系统中所存在的危险源点,再以危险源点为核心加上防护范围即为危险区域,这个危险区域就是危险源的区域。

2.1.2 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理论

在确定危险源区域的方法界定:

①按危险源是固定还是移动界定。

②按危险源是点源还是线源界定。

③按危险作业场所来划定危险源的区域。

④按危险设备所处位置作为危险源的区域。

⑤按能量形式界定危险源。

2.1.2 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理论

存在条件及触发因素的分析

一定数量的危险物质或一定强度的能量,由于存在条件不同,所显现的危险性也不同,被触发转换为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也不同。因此存在条件及触发因素的分析是危险源辨识的重要环节。分别包括:

2.1.2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理论

潜在危险性分析

危险源转化为事故,其表现是能量和危险物质的释放,因此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可用能量的强度和危险物质的量来衡量。

能量包括电能、机械能、化学能、核能等,危险源的能量强度越大,表明其潜在危险性越大。

危险物质主要包括燃烧爆炸危险物质和有毒有害危险物质两大类。前者泛指能够引起火灾或爆炸的物质,(如可燃气体、易爆化合物、自燃性物质等)。后者系指直接加害于人体,造成人员中毒、致病、致畸、致癌等的化学物质。可根据使用的危险物质量来描述危险源的危险性。

例如:

表2-1是国际劳工局建议用以鉴别重大危险装置的重点物质。

2.1.2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理论

危险源等级划分

危险源分级,一般按危险源在触发因素作用下转化为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与发生事故的后果的严重程度划分。

危险源分级实质上是对危险源的评价。

按事故出现可能性大小可分为非常容易发生、容易发生、较容易发生、不容易发生、难以发生、极难发生。

根据危害程度可分为可忽略的、临界的、危险的、破坏性的等级别。从控制管理角度,通常根据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大小、控制难易程度、事故可能造成损失情况进行综合分级。

2.1.2 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理论

根据我国2007 年修订的《重大危险源分级标准》,重大危险源的等级可以分为以下 4 级:

① 一级重大危险源:

可能造成死亡30 人(含30 人)以上的重大危险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