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耕地土壤侵蚀对环境的影响

合集下载

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技术规范对生态环境改善的作用分析

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技术规范对生态环境改善的作用分析

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技术规范对生态环境改善的作用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我国农地面积不断缩减,而坡耕地的利用率日益提高。

然而,由于坡耕地土壤贫瘠、易发生水土流失等特点,严重制约了其农业生产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技术规范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技术规范的角度,分析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对生态环境改善的作用。

首先,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技术规范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坡耕地在种植作物过程中,常常因土壤缺乏保水和持肥能力,导致作物的生长受限,产量下降。

同时,降水量大、坡度陡峭的区域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带走了大量的肥力和土壤,对水体的污染也非常严重。

而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地势调整、坡面整平和搭建降水利用设施等措施,大大减少了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

通过这些规范措施的实施,不仅有效保护了土地资源,还保持了生态环境的稳定,促进了可持续农业发展。

其次,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技术规范的实施可以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的产量。

坡耕地本身土壤贫瘠、肥力低下,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而规范的地埂治理技术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和提供养分等方式,改善坡耕地的土壤质量。

例如,采用植物秸秆覆盖和翻耕等措施,可以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合理施肥和科学种植模式的选择,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这些规范措施的实施,坡耕地的农业生产效益得到了显著提升,也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此外,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技术规范的实施还可以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

坡耕地位于山区,降水较多,但由于土地的陡峭和水土流失的问题,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泥沙的冲刷。

而规范的地埂治理技术可以通过修建雨水收集池和道路穿越结构等设施,提高水资源的集中和利用效率。

同时,规范措施还可以减少坡耕地的泥沙流失,保护水资源的质量和环境。

这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灌溉水源,还为周边地区的居民提供了清洁的饮用水,显著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坡耕地水土保持

坡耕地水土保持

坡耕地农作物水土流失治理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壤侵蚀遍布全国,而且强度大,成因复杂,危害严重,尤其以西北的黄土,南方的红壤和东北的黑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据水利部遥感中心1990年调查统计,全国土壤侵蚀面积达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约流失土壤5.00 x 10 9 t 。

水土流失是中国头号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其中坡耕地是我国最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 是发展粮食和亚热带经济作物及果、林、草的重要基地,也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

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现有耕地1.22亿hm2,其中坡耕地为0.24亿hm2。

这些坡耕地每年产生的土壤流失量约为l5亿t ,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的1/3。

云南省属典型山地结构地貌类型,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4%,据1999年遥感调查结果,云南省水土流失面积14.1万km2,占土地面积的36.88%。

云南省的水土流失从侵蚀强度和面积分布上看主要表现为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总共占了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93.85%。

全省年土壤侵蚀总量为 5.14×108t,平均侵蚀模数1340t/km2·a,年均侵蚀深度为1mm。

由于云南地区以红壤为主,质地疏松,抗蚀能力弱,我且位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降水时间与空间分布的不均衡,常常导致旱涝灾害水土流失加剧;由于云南省山地多坝区少,粮食产量的增加远低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因而陡坡开荒成为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粮食产量的一种方式。

加上不合理的耕作栽培措施(顺坡种植),导致坡地植被大量毁坏,人为地加剧了水土流失。

因此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提高坡耕地质量,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最大潜力的发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上,中国学者对不同耕作措施在控制土壤侵蚀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

且多集中于作物的地上部分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推行各种水土保持耕作措施,进而拦截地表径流,减少土壤冲刷,为农业生产保土保水保肥。

土壤侵蚀对农田生产及环境影响分析

土壤侵蚀对农田生产及环境影响分析

土壤侵蚀对农田生产及环境影响分析土壤是农田的重要基础资源,然而近年来土壤侵蚀问题日益严重,给农田生产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从土壤侵蚀对农田生产和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土壤侵蚀对农田生产的影响不容忽视。

土壤侵蚀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导致农作物生长受限。

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农田肥力的下降十分明显,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大幅度下降。

土壤侵蚀还会导致土地失去利用价值,造成农业资源的浪费。

这些问题在一些山区和丘陵地带表现得尤为突出。

此外,土壤侵蚀还会导致农田水土资源的流失,增加耕地面积的减少,限制了农田的持续利用和开发。

因此,土壤侵蚀对农田生产带来了严重损失,不仅直接影响农民的生计,也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土壤侵蚀对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土壤侵蚀会造成大量的土壤和养分流失,进而导致水体和水域的污染。

在暴雨冲击下,大量的土壤和养分会通过水流被带到河流和湖泊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加剧了水环境污染问题。

同时,土壤侵蚀还会造成大面积的土地裸露,增加地表水透水率,导致水资源的流失和地下水水位下降。

此外,土壤侵蚀还会导致局部地区的生态系统恶化,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影响生态平衡。

这些环境问题会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针对土壤侵蚀对农田生产和环境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防治。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农田的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合理的耕作措施和植被保护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其次,对于山区和丘陵地带等易发土壤侵蚀的地区,应采取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推广植树造林和草地保护,提高土地的抗侵蚀能力。

此外,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置土壤侵蚀问题,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

综上所述,土壤侵蚀对农田生产和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限制了农田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也加剧了水体和水资源的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土壤侵蚀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保护好宝贵的土壤资源,促进农田的可持续发展。

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土壤侵蚀是指水流或风力等外力对土壤进行破坏和搬运的过程。

它是一种地表流失的现象,常常导致土壤层变薄、质量下降,甚至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主要有风蚀和水蚀两种类型,它们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各有不同。

风蚀是指由于强风的吹拂和搬运,使土壤表面逐渐变薄和破坏的过程。

常见的风蚀现象有沙尘暴和沙漠化。

风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土地水分缺乏、植被稀少,土壤容易受到风的侵蚀。

当强风吹来时,它会将土壤颗粒带走,形成沙尘暴和沙丘,甚至整个土壤层也可能被风吹走。

水蚀是指由于雨水或河流等水流对土壤进行冲刷和搬运的过程。

常见的水蚀现象有河谷侵蚀、土地冲沟和坡耕地蚀等。

水蚀主要发生在湿润地区,由于降水量大、土地水分充足和坡度较大,导致水流速度增加,土壤容易被冲刷。

水流冲刷可将土壤颗粒带走,形成河床淤积和冲沟,甚至造成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的特点是破坏性强、发生迅猛和难以恢复。

侵蚀过程中,土壤颗粒被搬运带走,破坏了土壤结构,使土壤容量减小,保水能力降低,营养物质流失,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同时,土壤表面变薄,被侵蚀的地区容易出现水土流失、干旱和沙漠化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土地利用方式、地貌特征和人类活动等。

气候条件对土壤侵蚀影响很大,特别是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风速等因素。

在湿润地区,降水量大、降水强度大、风速小,有利于水蚀发生。

而在干旱地区,由于降水量少、风速大,风蚀更易发生。

土地利用方式也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种植一季作物、森林、草地等能够保持土壤结构和保护表面覆盖,减轻土壤侵蚀。

而采伐森林、放牧和过度耕作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容易加剧土壤侵蚀。

地貌特征是影响土壤侵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土地坡度和坡长等地貌特征越大,水流速度越快,产生的侵蚀力就越大。

最后,人类的活动也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过度开发、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人类活动会破坏土地表面覆盖和土壤结构,加剧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治理

土壤侵蚀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治理

土壤侵蚀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治理土壤侵蚀是指风、水、重力等自然力在作用下,使土壤遭受破坏和流失的现象。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土壤侵蚀是一个复杂而又普遍的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土壤侵蚀的危害土壤是自然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护生态平衡和维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土壤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流失,土壤侵蚀成为了一个严重影响人类发展的生态难题。

首先,土壤侵蚀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作为农业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的侵蚀严重影响了土地的产量和品质。

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土地的支持,而土地的质量又需要土壤的保持,土壤侵蚀的加剧,将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和人口的生存。

其次,土壤侵蚀也对水资源的保护造成了影响。

土壤侵蚀导致了土壤的流失和破坏,不仅增加了悬浮物、营养物和农药等污染物质的含量,还使得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的问题更加严重。

水资源的污染严重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底物质的质量。

最后,土壤侵蚀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维护造成了重要的难题。

土壤侵蚀导致了水流动速度的加快,使得河道和海洋的水位上升,进而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土壤质量的下降会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植物,进而影响全球生态平衡的稳定。

治理土壤侵蚀的措施为了治理土壤侵蚀问题,应采取多种手段,包括集约农业、联防联控、植被恢复和科学的土地利用等方法。

首先,集约农业可以有效促进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减少土壤流失率。

通过合理的施肥和灌溉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其次,联防联控也是治理土壤侵蚀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通过各种联控方式,降低农业活动对土壤的破坏程度。

例如,在土地上建立防护墙或栽种护林带,可以防止风沙侵袭和土壤流失。

再者,植被恢复也是治理土壤侵蚀的重要手段之一。

植被的生长可以有效地保护土壤,减少流失。

同时,各种生物学特性也可更有利于土壤的循环和使用,增加土地生产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农业面源污染报告

农业面源污染报告

农业面源污染报告摘要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农业活动引起的土壤侵蚀、农药和化肥的流失等问题,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报告通过分析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和影响,提出了一些解决该问题的建议。

1. 引言农业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与此同时,农业活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活动导致的非点源污染,主要包括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过量、土壤侵蚀等。

这些问题对土壤质量、水体质量以及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破坏性影响。

2. 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2.1 农药使用过量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保护作物免受害虫和病害的侵害,农民普遍使用农药。

然而,过量使用农药会导致残留物在土壤中积累,并随着降雨水流进入水体,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2.2 化肥的过度施用化肥在促进农作物生长和增加产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过度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中的氮和磷等养分过量,超过作物需要的范围,这些过量的养分会随着水流进入河流和湖泊,引发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2.3 土壤侵蚀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如过度耕地和无保护措施的坡耕地,容易导致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不仅会造成农田土壤的流失,还会导致河流和湖泊的淤泥沉积,破坏水生态系统。

3. 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3.1 水体质量下降农药和化肥的流失使得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上升,严重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这些污染物对水中的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并可能对人类饮用水源造成潜在威胁。

3.2 土壤质量恶化农药的滥用和过度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中的有机质减少,破坏土壤结构,削弱土壤的保持水分能力和养分供应能力。

这使得土壤质量下降,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3.3 生态系统破坏农业面源污染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会导致藻类过度生长,损害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土壤侵蚀也会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土壤侵蚀对农田生态的影响

土壤侵蚀对农田生态的影响

土壤侵蚀对农田生态的影响作为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土壤承载着农作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养分和水分。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土壤遭受到不可逆转的侵蚀。

土壤侵蚀对农田生态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不仅降低了土壤的质量,还对农作物生产、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首先,土壤侵蚀导致了土壤质量的下降。

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然而,土壤侵蚀会引起大量的有机质流失,使土壤贫瘠化。

有机质的流失降低了土壤的肥力,使得农作物无法获得足够的养分,从而影响了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土壤侵蚀还导致土壤层次结构的破坏,加剧了土壤的侵蚀和流失。

这种土壤质量的下降给农田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其次,土壤侵蚀对水资源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土壤是地表水的重要过滤层,能够有效净化和保持水源的质量。

然而,土壤侵蚀导致的土壤流失会造成大量的沙粒和污染物进入水体,导致水质恶化。

这种污染不仅对当地的生活用水造成了威胁,还对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同时,土壤侵蚀还会降低土壤的保水能力,导致水资源的流失和浪费,给农田灌溉和农作物生长带来困难。

此外,土壤侵蚀还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

土壤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和重要的养分来源。

然而,土壤侵蚀破坏了土壤的物理结构,破坏了土壤中微生物和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碎化和多样性的减少。

大规模的土壤侵蚀不仅破坏了现有的生物多样性,还对生物的再生和更新能力产生了严重挑战。

这种生物多样性的损失会进一步加剧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威胁到地球生命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减轻土壤侵蚀对农田生态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首先,农业管理措施应该被加强,包括合理的耕作制度、植被覆盖和生物防治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少土壤暴露在风雨的侵蚀下,保持土壤的完整性和健康性。

此外,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浅谈坡耕地治理措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浅谈坡耕地治理措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浅谈坡耕地治理措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坡耕地是指山地上较为缓坡,能够进行耕作的土地。

由于坡度较大,土壤薄弱,承载力弱,水土流失及土壤侵蚀严重,因此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措施来减轻坡耕地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本文主要从保持土地覆盖、绿化植被、造林人工草皮、构筑防护墙和水土保持设施等几个方面探讨一下坡耕地治理措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一、保持土地覆盖保持土地覆盖是一种重要的防治水土流失的手段。

在坡耕地的治理中,可采用类似塑料膜、芦苇、草帘、草皮等手段来覆盖耕地。

在覆盖期间,避免在地表建筑物及钢铁等物体,保持地面平整,这样可以减少土壤流失。

覆盖物还可以起到保水、保土、保肥、增加土壤水分保持能力等作用,有利于改进土壤状况和改善土地环境质量。

二、植被绿化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具有固土保水、防风固沙、调墒改膜、极化肥效等许多好处,因而经常采用植被绿化手段来改善土地环境质量。

在坡耕地的治理中,植被绿化是一项常见的治理措施。

可以利用沿坡植树造林、种植防沙灌木和天然草丛等植被形式,如植物网等,增强水土保持作用。

种植适宜的防护林带,可以收集风沙、灰尘,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地覆盖面,提高土壤肥力。

三、造林人工草皮在坡耕地治理中,可以采用造林和人工草皮覆盖等手段,改善水土流失。

这样可以抑制土壤侵蚀,增加土壤保墒性,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流失。

造林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手段,可把裸露的土地转化为密的林草覆盖,改善土地环境,并增加土地面积。

人工草皮能够抵抗风沙,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因此,在坡耕地治理实践中,这种措施也被广泛采用。

四、构筑防护墙防护墙是保护坡地资源的重要手段。

在坡耕地治理中,通过构筑各种类型的防护墙,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地环境,保障农业生产。

防护墙一般分为钢石、混凝土、固体防护墙等,并且按照环境、经济等条件来选择,以达到最佳效果。

五、水土保持设施水土保持设施是坡耕地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截沟、渠道、防洪闸、滞洪池等设施。

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维普资讯
西北林 学院学报 2 0 ,2 ( ) 3  ̄1 2 0 8 3 2 :1 9 4
J u n l fNo twe tF rsr iest o ra rh s o e ty Unv r i o y
坡 耕 地 土壤 侵 蚀 对 土壤 化 学 性 质 的影 响
Ab ta t o le o in o utv td so e ln n An a x e i t t lpo sn rh r - a n iw a e e~ sr c  ̄S l r so n c lia e lp a d i s ie p r n a lt o t e n Sb a x sd tr m I 1 m i e y ’ Csta ig m eh d Th eain h p b t e ol r so n o l r p ry o o t en Io s n db ∞ rcn t o . er lt s i e we n s i e o in a d s i p o e t n n rh r .e s o Plt a si v sia e . e r s ls s o d t a h r so n t e fo ta d mi de p rso h l p ae u wa n e tg t d Th e ut h we h tt ee o in i h r n n d l a t ft e so e c o ln r h s ir eb l, ih wa s h o fso ea d s i d p sti h o t m. e e r p a d we et emo tf c et wh c sl si t et p o lp n ol e o i n t e b to Th r e e n wa i e r r lto ewe n t t lnto e , v i be nto e a d a alb e p ts i m n t r eo i n sl a eain b t e o a ir g n a al l ir g n, n v i l o a su a d wa e r so n a a t lg r so ;Or a i te , v i b e p o p o u , ia ee o in l g n c ma tr a al l h s h r s CEC, n o1tx u e we e r ltd t ae r so a a d s i e t r r eae o w tre o i a d tl g r so n in f a ty n i a ee o in i sg i c n l. l i Ke r s Cstc n lg ywo d :。 e h o o y;so eco ln lp r p a d;s i eo in;s i p o e t ol r so ol r p ry

土壤侵蚀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地理影响

土壤侵蚀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地理影响

土壤侵蚀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地理影响土壤侵蚀是指在自然界中,土壤受到水、风等自然力作用,引起土壤的剥蚀、移动和沉积的过程。

而这种过程对农田生态系统有着深远的地理影响。

下面,本文将从土壤侵蚀对土壤质量、农作物生产和水资源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并探讨相应的应对措施。

首先,土壤侵蚀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

土壤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基础,被誉为“地球的肺”。

然而,土壤侵蚀使得肥沃的土壤层被剥蚀和移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流失的土壤富含有机质、养分和微生物等生物元素,这些元素是维持土壤生命力和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基础,其丧失将直接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因此,土壤侵蚀对于土壤质量的破坏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其次,土壤侵蚀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农作物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土壤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土壤的流失和破坏导致了农田内部的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进而导致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恶化以及产量的下降。

此外,土壤还承载着农作物所需的水分和养分,而土壤侵蚀导致这些资源的丧失,从而进一步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减轻土壤侵蚀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

最后,土壤侵蚀对水资源的影响也必须予以关注。

土壤是水资源的重要调节器,当土壤遭受侵蚀时,土壤中的含水量会大量流失。

这不仅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还可能引发水资源的短缺问题。

此外,侵蚀过程中流失的土壤及其携带的养分和农药等化学物质,还有可能污染附近的水源,进而影响水质,威胁到生态系统的稳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土壤侵蚀对水资源的影响。

针对土壤侵蚀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地理影响,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应对措施。

首先,加强土壤保护意识,推广科学耕作方式,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对土壤的负面影响。

其次,加强水土保持建设,修建防护林带、梯田、植被覆盖等,减缓水土流失,保持土壤的水分和养分。

此外,合理利用水资源,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

地理地形知识:土地侵蚀和风化对地貌和环境产生的影响

地理地形知识:土地侵蚀和风化对地貌和环境产生的影响

地理地形知识:土地侵蚀和风化对地貌和环境产生的影响土地侵蚀和风化是人类和自然界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些作用对于地貌和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土地侵蚀和风化的概念、类型和影响,并探讨如何减轻它们对环境和经济的负面影响。

一、土地侵蚀土地侵蚀是指水、土、风等自然要素的作用下,导致土地表面剥蚀的过程。

这个过程会逐渐消耗土壤的营养成分,减少土地的生产力,同时也会破坏地貌和环境。

土地侵蚀的类型包括水土流失、风蚀和冰川侵蚀。

1.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一种由于水流的作用而导致的土壤侵蚀。

水流的强度会携带大量土壤和矿物质,从而造成土地表层的破损。

水土流失是人类活动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例如,农业灌溉、城市化、道路建设等都会加速水土流失的速度。

2.风蚀风蚀是指由于风的作用而导致的地表土壤磨损和沉积形成的过程。

风蚀通常发生在沙漠荒原中,但也可能出现在沿海地区和农业地带。

风蚀对植被生长和土地保育的负面影响尤其明显,因为植被和建筑物被风蚀物覆盖后,很难再生长或使用。

3.冰川侵蚀冰川侵蚀是指由于冰川的作用而造成山谷和地表被侵蚀和削减的过程。

冰川侵蚀一般发生在高山峡谷中,因为人类不适宜居住的地区,对其影响较小。

然而,在高山地区,冰川侵蚀可以通过冰层的压缩和融化导致土壤的变化和岩石的裂解。

二、风化风化是指岩石和土壤在地球重力和自然环境下破碎和变化的过程。

风化的类型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1.物理风化物理风化是岩石和土壤在重力和自然环境下变化的过程。

物理风化的影响因地形和岩石类型而异,例如河谷、山地、草原和峡谷。

在水和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岩石和土壤表面产生断裂和脱落。

2.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指由于化学和物理作用而引起的岩石和土壤变化的过程。

化学风化对各种类型的岩石和土壤都有影响,甚至可以导致金属和矿物质的变化。

例如,砂岩、石灰石和花岗岩是常见的岩石类型,其中花岗岩比较耐候,但沙岩和其他岩石则更容易受到化学风化的影响。

土壤侵蚀对耕地质量的影响

土壤侵蚀对耕地质量的影响

土壤侵蚀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耕地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粮食生产能力和农民的生活。

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侵蚀问题日益严重,给耕地质量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首先,土壤侵蚀会造成耕地的损失。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人口的增长,农民经常受到土地征收的影响,导致大量的耕地被拆除给建设项目让路。

而在留下的耕地上,不合理的耕作和缺乏保护措施使土壤容易被风蚀和水蚀,沟壑纵横、沙丘满目的景象令人心痛。

每年,大量的土壤被冲刷进河流和湖泊中,导致水库淤积,湖泊内陆退化,浑浊的水质也直接影响了灌溉水的质量。

这样不仅导致农田面积减少,也使得原本肥沃的土壤逐渐贫瘠,直接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土壤侵蚀还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的肥力。

在农业生产中,土壤是种植作物的基础,其层次结构和肥力决定了作物能否健康生长。

但由于土壤侵蚀,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急剧降低,土壤结构松散而疏松,各种养分和微生物也受到了破坏。

特别是长期的水蚀造成了土壤的胶结和压实,使得土壤排水性能下降,充氧能力降低,进一步降低了土壤的肥力。

在这样的土壤中种植的作物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扰,抵抗能力较弱,从而导致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率增加,减少了农民的收入。

土壤侵蚀对环境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大量的耕地被侵蚀后变成了荒漠和沙地,不仅造成了土壤的贫瘠,也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土壤是生命的摇篮,其中栖息着无数的微生物和生态系统,而当耕地被侵蚀后,这些生物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态平衡,进一步危及了生物的栖息地。

此外,土壤侵蚀还会造成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的问题。

被侵蚀的土壤中的农药、化肥残留物等会随着水流进入水源,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而随着风蚀的增加,泥沙甚至会被携带到远离农田的地方,并且随着大气中的颗粒物一起,导致空气质量的下降。

为了减轻土壤侵蚀对耕地质量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首先,加强土地保护意识,对于土地的开发利用要有理性规划,尽量减少不可逆的破坏。

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的危害有哪些1. 冲毁土地,破坏耕田尤其在丘陵地带,耕地主要分布在沟沿线以上的梁峁塬上,由于暴雨径流冲刷,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坡面和耕地越来越小。

2. 土壤剥蚀,肥力减退按照一个大概的比例,在流失的地表土中,每吨差不多含氮0.5公斤、磷1.5公斤、钾20公斤。

水土流失不仅减少了土壤中的氮、磷、钾主要养分,也减少了土壤中硼、锌、铜、锰、铁等微量元素含量。

据测定,流失的坡耕地比不流失的梯田,微量元素要减少1/3~1/2,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3. 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破坏了土地、植被等生态系统要素,导致生态失调,进而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4. 淤积水库,堵塞河道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水库、河道和渠道,影响水利发展和水利工程效益发挥。

5.破坏土地资源,蚕食农田,威胁人类生存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资源。

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使有限的土地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地形破碎,土层变薄,地表物质“沙化”和“石化”,特别是土石山区,由于土层流失殆尽、基岩裸露,有的群众已无生存之地。

据初步估计,由于水土流失,中国每年损失耕地3.7万公顷,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左右。

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造成的耕地损失已直接威胁到水土流失区群众的生存,其价值是不能单用货币计算的。

水土流失怎么治理选择合理的耕作方式经研究,顺坡开直沟种植造成的土壤侵蚀严重。

根据杨一松等人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侵蚀程度的研究,在坡耕地上种植植物篱哺,能将坡地逐步转变为以植物篱为地埂的梯地。

植物篱形成梯地的成本仅为传统坡改梯的3%一17%,且由于长期耕种与土壤侵蚀,会沿植物篱逐步形成梯坎,最终使坡地变梯田。

生物措施营造农田防护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实践证明,植被覆盖率是影响土壤流失最为关键的因素,良好植被覆盖地面水土流失量是自然裸地土壤流失量的1/1 000。

且林地凋落物数量明显减少,森林的上述作用也随之下降。

《黑土区垄作坡耕地坡面土壤侵蚀特征研究》范文

《黑土区垄作坡耕地坡面土壤侵蚀特征研究》范文

《黑土区垄作坡耕地坡面土壤侵蚀特征研究》篇一一、引言黑土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其土壤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不科学耕作方式,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问题日益严重,导致土地退化、农田生产力下降,甚至引发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因此,对黑土区垄作坡耕地坡面土壤侵蚀特征进行研究,对于指导农业生产、保护土壤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黑土区典型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该地区具有典型的坡耕地垄作耕作方式。

2. 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通过实地考察,了解研究区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基本情况。

(2)实验室分析: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室内分析,测定土壤理化性质、颗粒组成等指标。

(3)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对研究区进行空间分析,获取坡面土壤侵蚀情况。

(4)数学模型模拟:运用侵蚀模型对坡面土壤侵蚀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侵蚀特征。

三、黑土区垄作坡耕地坡面土壤侵蚀特征1. 土壤侵蚀类型与过程黑土区坡耕地垄作耕作方式下,土壤侵蚀主要分为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两种类型。

其中,水力侵蚀是主要侵蚀方式,包括雨滴击溅侵蚀、径流侵蚀等过程。

风力侵蚀则主要在干旱季节发生,对土壤造成风蚀损失。

2. 土壤侵蚀强度与分布通过对研究区进行实地调查和遥感解译,发现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强度较大,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

坡度较陡、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区域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此外,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侵蚀强度和分布也有一定影响。

3. 土壤侵蚀影响因素影响黑土区坡面土壤侵蚀的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性质、耕作措施等。

其中,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是自然因素,难以人为干预;而土壤性质和耕作措施则是人为因素,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耕作措施进行调控。

四、科学合理的耕作措施建议针对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问题,提出以下科学合理的耕作措施建议:1. 合理规划农田布局,避免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保护植被覆盖。

隆德县坡耕地存在的原因、危害及坡改梯的作用

隆德县坡耕地存在的原因、危害及坡改梯的作用

隆德县坡耕地存在的原因、危害及坡改梯的作用摘要:梯田是山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基础条件。

通过对隆德县坡耕地存在的原因及危害的分析,提出了坡改梯的作用。

关键词:隆德县;坡耕地;危害;坡改梯;作用1概况隆德县总面积985km2,其中坡耕地面积0.61万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4.10%,坡耕地面积坡级组成为:缓坡地(坡级5-10°)面积0.28万hm2,占45.50%。

中坡地(坡级1O-15°)面积0.29万hm2,占48.30%,较陡坡地(坡级15-25°)面积0.04万hm2,占5.90%,陡坡地(坡级>25°以上)面积13.34万m2,占0.30%。

2坡耕地大量存在的原因2.1 多样的地貌类型隆德县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西麓,地处渭河上游葫芦河左岸,地貌类型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主要分为六盘山阴湿土石山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河谷川道区,海拔1720-2942m,境内沟谷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是宁夏人口密度最大,海拔最高,气温最低,地貌类型最复杂的县。

多样的地貌类型塑造了大量的坡耕地。

2.2严重的水土流失隆德县属北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性气候,年平均气温5.3℃,大于10℃积温1926.3℃,无霜期125d左右。

年均降水量502mm,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境内沟谷符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733.2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74%,年土壤侵蚀模数3500t/km2,年径流模数1.05万m3/km2,年输沙量173.40万L。

严重的水土流失也是形成大量坡耕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2.3产业结构单一,自我发展后劲不足隆德县土地资源广阔,是以农业为主的大县。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沿用“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粗放耕作模式,主要经济活动是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生产,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影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粮经饲比例严重失调,进一步限制了经济作物、畜牧业和林业的发展。

土壤侵蚀对农业的影响

土壤侵蚀对农业的影响

土壤侵蚀对农业的影响土壤侵蚀是指土壤表层被水、风等自然力量剥蚀和冲刷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对土壤本身造成了破坏,也对农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从土壤侵蚀对农业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土壤侵蚀对农业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质量的下降和农作物产量的减少。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它提供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然而,土壤侵蚀会导致土壤质量的恶化,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流失,从而降低了土壤的肥力。

此外,土壤侵蚀还会破坏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变得松散,不利于作物的根系生长和固定。

这些直接的影响导致了农作物产量的减少,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损失。

其次,土壤侵蚀对农业的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土壤侵蚀使得土壤中的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随着水流进入水体,造成水资源的污染。

这不仅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也对水生生物造成了生态破坏。

此外,土壤侵蚀还会导致水土流失,形成河道淤积和水库淤泥,降低了水资源的蓄水能力,增加了洪涝和干旱的风险。

同时,土壤侵蚀还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减少了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含量,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进一步加剧了土壤侵蚀的程度。

为了应对土壤侵蚀对农业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土壤保护意识,促进农民采取科学的耕作方式,如合理轮作、间作、秸秆还田等,减少土壤的裸露程度,降低土壤侵蚀的风险。

其次,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如修建梯田、植树造林、建设水土保持林带等,有效减缓水流速度,减少土壤冲刷和剥蚀。

此外,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如将秸秆、畜禽粪便等作为有机肥料施用于农田,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从而减少土壤侵蚀的发生。

综上所述,土壤侵蚀对农业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质量的下降和农作物产量的减少,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为了减轻土壤侵蚀对农业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土壤保护意识,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等。

土壤侵蚀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

土壤侵蚀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

土壤侵蚀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土壤侵蚀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其对农田生产力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就土壤侵蚀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展开讨论。

首先,土壤侵蚀导致土地肥力的下降。

土壤是农田的基础,其中富含着丰富的养分和有机质。

然而,在土壤侵蚀过程中,雨水和风力会将表层土壤带走,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富含养分和有机质的土壤被剥离后,留下的土壤主要是含砂量较高的矿质土壤,其肥力远不如原来的土壤。

这使得农田的肥力逐渐降低,给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带来不利影响。

其次,土壤侵蚀加速了土壤的贫瘠化。

土壤侵蚀过程中,大量的土壤流失,使土壤贫瘠化现象更加严重。

贫瘠的土壤往往缺乏养分和水分,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作物在贫瘠的土壤上生长缓慢,吸收的养分有限,根系发育不良,导致产量的大幅下降。

如果农田长期遭受土壤侵蚀,土壤贫瘠化的程度可能会非常严重,甚至无法继续耕种。

第三,土壤侵蚀增加了土地的水分枯竭风险。

在土壤侵蚀过程中,水分被大量带走,留下的土壤无法有效保持水分。

土地缺水不仅会引发干旱,还会限制作物的生长。

植物缺乏水分,难以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导致养分吸收不足,叶片枯黄,甚至死亡。

土地的水分枯竭风险的增加也会使农田的生产力大幅下降。

最后,土壤侵蚀对农田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影响不可忽视。

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共生系统,土壤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

而土壤侵蚀会破坏这个平衡,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例如,大量的土壤流失会导致水土流失,河流缺乏泥沙淤积,造成河道淤塞。

此外,土壤被侵蚀后,原本生活其中的生物会失去栖息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会使得生态平衡失调,这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将带来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土壤侵蚀对农田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降低了土地的肥力,加速了土壤贫瘠化,增加了水分枯竭风险,并破坏了农田的生态环境。

因此,为了保障农田的可持续耕种和提高农作物产量,人们应该采取措施来减少土壤侵蚀的程度,同时加强土地保育和水资源的管理,以提高农田的生产力。

坡耕地土壤侵蚀对环境的影响

坡耕地土壤侵蚀对环境的影响

引言坡耕地一般是指坡度大于6°的耕地。

这类耕地通常是地面平整度差、跑水跑肥跑土突出、作物产量低的旱地。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或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按照外营力类型不同,土壤侵蚀主要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及冻融侵蚀等。

(备注:PPT中关于土壤侵蚀的定义是“土壤或其它地面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土壤的枯枝落叶层应该了涵盖了“其他地面组成物质”的意思,百度的定义更为妥当。

)我国的坡耕地土壤侵蚀主要以黄土高原的黄土、长江上游丘陵地带的红壤土[1]、川中丘陵的紫色土[2]和东北平原的黑土地[3]最为突出。

其中黄土高原是我国坡耕地土壤侵蚀最严重、最集中的地区[4]。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黄土高原千丘万壑、光山秃岭和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制约着整个黄土高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由于精力与能力所限,本文只以黄土高原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来阐述我国坡耕地土壤侵蚀对环境的影响。

宏观上“视其所以、察其所由”,从整个环境演变的角度和气候因素来分析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蚀的主导因素是自然侵蚀还是人为侵蚀;微观上主要阐述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蚀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一、宏观层面人类要预知未来的环境状况,就必须首先了解环境演变的历史,从历史上认识环境演变的规律,是人类适应未来环境变化、以保证人类社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要想了解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蚀对环境的影响,首先需要弄清楚,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主要是自然侵蚀还是人为侵蚀。

自然侵蚀,是指不受人为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发生的土壤侵蚀,它的发生取决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变化,如地质构造运动、地震、冰川、生物和气候变化等;而人为侵蚀,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侵蚀,如工程建设以及滥垦滥伐、不合理耕作等。

从地质构造看,黄土高原地面破碎,沟谷纵横,谷坡陡峭,对流水侵蚀非常有利,历史上多次地震和地壳的升降运动更是加剧了坡面破碎程度和起伏程度;从气候条件看,黄土高原地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带,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多暴雨;从土壤特性来看,黄土土质疏松,无层理,以粉粒为主,碳酸钙含量高,遇水易崩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坡耕地一般是指坡度大于6°的耕地。

这类耕地通常是地面平整度差、跑水跑肥跑土突出、作物产量低的旱地。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或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按照外营力类型不同,土壤侵蚀主要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及冻融侵蚀等。

(备注:PPT中关于土壤侵蚀的定义是“土壤或其它地面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土壤的枯枝落叶层应该了涵盖了“其他地面组成物质”的意思,百度的定义更为妥当。

)我国的坡耕地土壤侵蚀主要以黄土高原的黄土、长江上游丘陵地带的红壤土[1]、川中丘陵的紫色土[2]和东北平原的黑土地[3]最为突出。

其中黄土高原是我国坡耕地土壤侵蚀最严重、最集中的地区[4]。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黄土高原千丘万壑、光山秃岭和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制约着整个黄土高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由于精力与能力所限,本文只以黄土高原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来阐述我国坡耕地土壤侵蚀对环境的影响。

宏观上“视其所以、察其所由”,从整个环境演变的角度和气候因素来分析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蚀的主导因素是自然侵蚀还是人为侵蚀;微观上主要阐述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蚀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一、宏观层面人类要预知未来的环境状况,就必须首先了解环境演变的历史,从历史上认识环境演变的规律,是人类适应未来环境变化、以保证人类社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要想了解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蚀对环境的影响,首先需要弄清楚,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主要是自然侵蚀还是人为侵蚀。

自然侵蚀,是指不受人为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发生的土壤侵蚀,它的发生取决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变化,如地质构造运动、地震、冰川、生物和气候变化等;而人为侵蚀,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侵蚀,如工程建设以及滥垦滥伐、不合理耕作等。

从地质构造看,黄土高原地面破碎,沟谷纵横,谷坡陡峭,对流水侵蚀非常有利,历史上多次地震和地壳的升降运动更是加剧了坡面破碎程度和起伏程度;从气候条件看,黄土高原地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带,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多暴雨;从土壤特性来看,黄土土质疏松,无层理,以粉粒为主,碳酸钙含量高,遇水易崩解。

这些都是造成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自然原因。

我认为造成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问题的主导因素是自然原因。

主要基于以下原因:其一、对于黄土的成因,较为流行的有风成说和水成说,这两种观点都认为,黄土不是土生土长的;即黄土也可能是流动的,黄土高原不是一个平衡稳定的状态,黄土区的土壤侵蚀是本身环境的一种趋向于平衡状态的过程。

其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黄河泥沙起源于地质时期,没有人类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在原始的自然植被环境中,土壤侵蚀已经在发生发展;黄河的四级或五级支沟早在几千年或几万年前(即在人类开始频繁活动之前)已经形成[5];其三、人为因素主要是通过工程建设、滥垦滥伐以及不合理耕作等人类活动影响地面植被覆盖变化,从而加剧土壤侵蚀、加剧环境恶化的。

分析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过程中的主导驱动因素的诸多文献研究表明,降水是影响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因素[6—12]。

二、微观层面我国旱地约有264万hm2,占耕地的53.8﹪,几乎都为坡耕地。

随着人口膨胀,坡耕地越开越多、越开越陡,土壤侵蚀越来越加剧。

据测算,如图1所示,在相同降雨强度条件下,25°坡耕地侵蚀量是5°坡耕地侵蚀量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坡耕地土壤侵蚀严重危害着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安全与发展。

1、坡耕地侵蚀产沙、土壤资源流失、形成黄河下游的“地上河”黄土高原由于侵蚀性降水较为集中,坡地容易跑水跑土以及土壤本身抗侵蚀性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坡耕地细沟侵蚀频繁发生。

黄秉维先生总结大量研究成果,根据水力侵蚀机制指出:细沟水流侵蚀力和搬运能力均远远大于雨滴打击和坡面片状水流所具有侵蚀力和搬运力。

黄土高原的野外调查与试验结果证明,坡面有细沟发育时,坡面侵蚀产沙量将增加几倍至几十倍[13]。

这是由于翻耕的坡耕地,在土壤内往往有较大孔隙,局部会形成明显沉陷,容易汇集水流,水流向下流动形成浅层洞穴,当水流流出地表时细沟会在出口处开始发育,并很快形成细沟侵蚀,水流含沙量会明显大增。

黄河中游的水流含沙量大大超过了下游河道中水流的挟沙能力,泥沙在河道内大量淤积,下游河床高于堤外地面成为“悬河”,成为横亘整个华北平原的分水岭,降低了泄洪能力,威胁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潜在危险极大,严重威胁着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成为国家的“心腹大患”。

为减少坡耕地侵蚀产沙,修筑水平梯田[14]和植物篱[15]是很好的工程措施。

水平梯田是在坡面上沿等高线修筑的台阶式断面的农田。

与顺坡耕作相比,水平梯田能够有效的减少整个小区土壤颗粒流失。

植物篱为无间断式或接近连续的狭窄带状植物群,由木本植物或一些茎干坚挺、直立的草本植物组成。

2、坡耕地养分流失、土壤质量下降、土地退化坡耕地土壤的养分包含大量的氮、磷、钾,中等含量的钙、镁和微量的锰、铁、铜、锌、铝等元素,其中有离子态速效性养分,也有经过分解转化的无机或有机速效性养分。

坡耕地土壤养分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流失,一是溶解于径流中的可溶性养分随径流流失;二是吸附和结合在土壤颗粒表面以无机态和有机质存在的养分随径流冲刷的泥沙流失[16]。

由于土壤侵蚀,使坡耕地成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随开垦年限的延长,土壤侵蚀程度增加,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呈明显减少趋势。

开垦侵蚀20 年的农也.表土层中细菌、放线菌、真菌的数量分别减少了79%、67%、83%。

与林地土壤比,开垦30年的农地,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的活性分别下降了75%、73%和65%。

致使土地日益瘠薄,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土壤透水性、持水力下降,加剧了干旱的发展,使农业生产低而不稳。

白红英等采用人工降雨实验,研究了坡地土壤侵蚀与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的流失,结果表明:养分随坡度、雨强的增大而增大,养分流失量与土壤流失量呈正相判[17]。

免耕和少耕法可大大减少土壤侵蚀的流失,也相应地减少了氮和磷的流失量。

Phillips 等人的研究发现,免耕可大大减少土壤侵蚀速率和营养物质N与P的流失[18]。

我国在上世纪末实行了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有关各省区制定的退耕规划。

虽然退耕还林还草可能会带来粮食产量的暂时下降,但是从生态退耕的正面影响看。

退耕节省下来的生产要素的转移可以带来未退耕耕地粮食产量的增加;同时技术进步、中低产田改造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势必也对粮食生产产生促进和推动作用[19]。

3、农业面源污染农村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如农田中的土粒、氮素、磷素、农药重金属、农村禽畜粪便与生活垃圾等有机或无机物质,从非特定的地域,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使大量污染物进入江河湖泊所引起的污染。

坡耕地土壤侵蚀,使得泥沙输移对沿途各相关重金属元素具有吸附能力,从而携入到河库水体中。

而且产生的泥沙与流失的氮、磷及化学农药等有机污染物,引起水库、湖泊等水体的富营养化,严重威胁到水利设施及其效益的发挥。

小结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蚀的主导因素是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只是加剧了其土壤侵蚀的程度。

现代构造运动造成黄土高原地区的大面积抬升,是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主要内营力和地质背景。

气候的不稳定性(冷暖干湿的周期性变化)和由此引起的植被消长变化是侵蚀产沙的外营力[20]。

同时,黄河中游地区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人类活动时间长、强度高,对原始自然环境破坏最为严重,人为加速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使得该地区水土流失向更加剧烈的方向发展。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主要有:坡耕地侵蚀产沙、土壤资源流失、形成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坡耕地养分流失、土壤质量下降、土地退化;农业面源污染等。

参考文献[1] 王玉宽,文安邦,张信宝.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137Cs法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2):77—80.[2] 聂小军、张建辉、苏正安.紫色丘陵区土壤侵蚀对土壤生物学肥力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7):32—37.[3] 张孝存、郑粉莉、安娟,等.典型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31(4):182—186.[4] 张淑英、黄治江、代亚利、刘粉粉.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2),139—142.[5] 刘东生.黄土与环境[M].科学出版社,1985.[6] 夏露,刘咏梅,柯长青.基于SPOT4数据的黄土高原植被动态变化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8,23(1):67-71.[7] 张翀,任志远,李小燕.黄土高原植被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J].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20):4205-4215.[8] 孙睿,刘昌明,朱启疆.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与降水的关系[J].地理学报,2001,56(6):667-672.[9] 余卫东,闵庆文,李湘阁.黄土高原降水资源特征及其对植被分布的可能影响[J].资源科学,2002,24(6):55-60.[10] 刘宪锋,任志远.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0):1954-1963.[11] 黄森旺,李晓松,吴炳方,等.近25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区土地退化及驱动力分析[J].地理学报,2012,67(5):589-598.[12] 张岩,张清春,刘宝元.降水变化对陕北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和高度的影响[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2):268-272.[13] 蔡强国,朱远达,王石英几种土壤的细沟侵蚀过程及其影响因素[J] .水科学进展.2004年1月[14] 黄巍、何炳辉.不同施肥处理与耕作方式对紫色土坡耕地土壤性质影响[D].西南大学.2012.[15] 许峰、蔡强国、吴淑安,等. 等高植物篱控制紫色土坡耕地侵蚀的特点[J].土壤学报.2002,39(1):71—80.[16] 李勇,王超,汤红亮.小流域坡地表土层营养物质输运规律研究进展[J].河海大学学报,2004,(06):627-631.[17] 白红英,唐克丽,陈文亮,等.坡地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过程的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1,(03):14-19.[18] DonaldL.Phillips,高鹏.农业耕作措施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94,(03):6-7.[19] 刘贤赵、宿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生态退耕对粮食生产的可能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2):99—104.[20] 邵学军、王兴奎.河流动力学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5—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