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第四章(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合集下载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考研笔记(完美版)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考研笔记(完美版)

公共管理学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1.“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其他学者对概念的理解不需要看)“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名词解释+简答)(1)“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②与政府存在密切关系,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3要复杂和严格得多(54.“治理”与“善治”①治理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有最小国家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及自组织网络六种用法。

②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善治”口号,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为善治的基本要素。

5.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三次重大范式变换: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学。

6.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及比较:两种途径——“政策途径”(P-途径);“商业途径”(B-途径)“P-途径”来自于公共政策学院,以政策研究为方向,重视定量分析方法,尤其是经济学分析手段。

把政策执行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政府项目上。

“B-途径”强调将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研究中,并仍关(1)共同点:①以组织外部定向(关心行政机构以外的东西),强调政治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②重视规范研究并关心改善绩效,主张从经验中学习尤其是偏爱案例分析法。

(3)各有所长:①P-途径重新认识政策分析对于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学习实践者的经验,重视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传播,促进政治执行官与资深管理者的对话。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2版)-章节题库-第四章 政府间关系【圣才出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2版)-章节题库-第四章 政府间关系【圣才出

第四章 政府间关系一、概念题1.IGR(南京大学2007年研)答:IGR是“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的缩写,即政府间关系。

IGR的一个简化的定义是:政府之间以及它们的机构之间的联结、互动、相互依存以及公共官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这些官员包括民选的和任命的,他们占据着各层级政府的职位。

政府间关系是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2.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答:中央与地方关系主要体现为权力关系与职能关系。

这双重关系一般均由各国的宪法予以确定。

不同国家结构形式的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形式有很大区别。

在联邦制国家,由于是地方分权,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与职能关系比较一致,也就是说中央与地方各自承担的职能与各自拥有的权力是统一的。

在单一制国家,由于是中央集权制,地方政府的权力是由中央政府授予的,所以,不管怎么样,中央政府都有最终决定权。

这样,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职能关系与权力关系是很难获得统一的。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实质,是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关系。

中央政府所代表的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或共同利益,而地方政府所代表的地方利益,则是一个地方的特殊利益。

从国家结构的角度看,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利益,而地方利益则是一个国家的局部利益。

因此,中央与地方关系总会是一个矛盾关系。

即一方面是国家的根本利益与地方特殊利益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国家的整体利益与地方局部利益的矛盾。

这个矛盾体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如何协调好矛盾体内部的双方关系,就成了各国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3.地方政府间关系答:地方政府间关系是指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包括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

(1)纵向关系地方各级政府间形成的纵向关系的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陈振明_公共管理学_试题_题库(完美打印版)

陈振明_公共管理学_试题_题库(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A一、填空1、公共选择学派的奠基者是。

2、世界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末用来概括非洲国家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在美国大学的公共政策学院逐渐成长起来。

4、B—途径美心发展,主张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和人部门的管理经验和模式。

5、波齐曼和斯特拉斯曼于1990出版的被认为是第一部较为全面的公共管理教科书。

6、公共管理学更多以为基础。

7、公共管理学主要以作为研究对象。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流派,给西方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了二、多项选择1、我国学者往往以( )的角度来区分管理和行政这两个概念.A组织实体 B经济实体 C 管理实体 D 政治实体2、传统公共行政学模式是建立在( )基础上A科层制理论 B政治---行政二分法 C委托---代理 D内部取向3、殴文.休斯在<<公共管理与行政>>一书认为( )都是对公共部门的研究A公共行政 B公共政策 C公共管理 D公共组织4、下面是公共管理物品的是( )A国防 B外交 C教育 D社会保障5、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孕育和进化,公共管理的( )逐渐汇合形成公共管理新模式.A P—途径 B治理 C B—途径 D善治6、在当代政策分析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济途径是()A行为主义学派 B公共选择理论 C新制度学派 D科学管理学派7、孟德斯鸠等人所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中“三权”是指()A 立法B 行政 C监督 D 司法三、解释概念1、公共行政2、公共管理3、公共物品4、行政国家5、纯公共物品四、简答1、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那些?2、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有哪些?3、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有哪些弊端?4、入世后,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面临哪些严峻的挑战?五、论述题1、公共管理的特征及其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区别?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参考答案:一、填空1、布坎南2、政治危机3、公共管理途径4、经验理论5、《公共管理战略》6、经济学7、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8、干预主义政策二、多选1、AC2、AB3、ABC4、ABCD5、AC6、BC7、ABD三、解释概念1、答: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行政机关为公众提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或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政府作用【圣才出品】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政府作用【圣才出品】

第4章政府作用一、名词解释1.排他性答:排他性是指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时该物品的特性,这是物品的关键特性。

排他与否决定了物品能否由市场生产。

物品具有排他性,投资者就能向使用者收费,也就能够吸引市场主体从事生产。

2.集体物品答:集体物品是指既无排他性也无竞争性的物品。

集体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为获得这类物品,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有经济激励去搭便车,因此市场机制无法自发供给这类物品,这类物品只有由集体组织来提供。

集体把资源交给私人,激励他们为集体生产这种物品。

各种集体组织通过志愿或强制性捐款获得的资金为本集体提供集体物品,政府提供的集体物品通常被称为公共物品,属于志愿组织的集体物品通常被称为俱乐部物品。

一般社会单位较大且追求的利益多样化时,就必须通过政府一类的组织,以法律认可的强制贡献来提供集体物品。

3.公共物品与外部效应(南京大学2013年研)相关试题:正的外部效应(华师2013年研);外部效应(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

外部性是指由于市场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包括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两种主要的情况。

外部经济又称外部利益、正的外部效应,是指某一经济活动或某一项目所产生的效益被与该项目无关的人所享有;外部不经济又称外部损失成本,是指某一企业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而企业并不承担外部成本的情况。

4.内部性(华南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内部性又称内在效应或内在性,是指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的组织目标或自身利益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的现象。

内部性或内在效应被认为是非市场缺陷以及政府失败的一个基本原因,是各种非市场缺陷及政府失败类型的一个最基本的或深层次的根源。

内在性的存在意味着“私人的”或组织的成本和利润很可能支配了公共决策的计算,其决定了公共官僚机构的运行及官员的行为。

公共管理学笔记 陈振明版

公共管理学笔记  陈振明版

公共管理学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1、公共行政: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重点关注内部定向,机构和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2、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3、公共部门:是公共事物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已经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是仅包括政府决策的产生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4、公共物品: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与公共物品相对应的是私人物品即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

5、治理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

有最小国家的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自组织网络等六种不同的用法。

6、善治是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的口号,它主要包括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利的主要标准。

7、公共管理学: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可以将它界定为一门综合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8、行政国家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主体关系中,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张,具有制定同议会立法效力相当的行政命令和制定同法院判决效力相近的行政裁决权,大量直接管理和介入国家和社会事务,从而起到最活动和最强有力国家作用的一种国家现象。

9、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管理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而且所有的大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

《公共管理学》重点总结_陈振明版

《公共管理学》重点总结_陈振明版

名词解释,简答,分析,论述。

第一章导论公共管理学:是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系统科学和政策分析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是一个科际整合的交叉学科群,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导向的应用学科具有贴近实践和实际操作性的特点。

公共管理学研究对象:公共事物的管理过程及其规律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部门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物公共管理的目的: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的范围和内容:公共部门研究、公共管理过程研究、公共管理一般方法研究、公共管理外部环境研究等公共利益:公共管理的目标具有客观性和社会共享性公共事物:公共管理的客体公共事物是指涉及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满足其共同需要、关系其整体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最终结果。

具有社会性、公益性、非营利性和规模性公共权力:实现公共管理的前提公共权力是指公共机构处理公共事物的权力政府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机构新公共管理:政策的执行、公共服务的提供等职责可以转移至非政府公共部门甚至私人部门。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利与公共利益。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广义上,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二者的外延是相等的,都可以理解为公共部门对公共事物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公共行政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是指政府对自身事物的管理,广义上是指政府对包括自身事物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管理。

宏观层面的公共管理,指的是政治学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即政治学所研究的国家治理或政治治理。

中观层面的公共管理是我们所谓纯粹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即与政治统治相分离的公共管理活动。

在政治/行政二分法(政治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行政是国家意识的执行)下,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都是公共部门管理的具体模式。

在微观层面上,公共管理重点是解决管理技术和方法问题,新公共管理更多地在这一范畴内体现出来。

04 第四章 政府间关系[18页]

04 第四章 政府间关系[18页]

4.1 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
4.1.1 什么是政府间关系
1.“政府间关系”的词源 按照美国学者赖特在《理解政府间关系》一文中的说法,作为一个术
语,IGR源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新政的实施和联邦政府为克服大萧条时期 的经济社会恐慌所做的全面的努力。
IGR的一个简化的定义是:政府之间以及它们的机构之间的联结、互 动相互依存以及公共官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公共管理学原理(修订版)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修订版)
陈振明等 著
公共管理学原理(修订版)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第4章 政府间关系
4.1 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 4.2 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4.3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
公共管理学原理(修订版)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该模式着重于中央与地方的依存,认为不是一个中央与一个 地方的关系,而是复数中央与多数地方之间的关系,而且地 方上也有自律性。
日本学者村松岐夫在《地方自治》一书中将不同时期日本的 政府间关系模式概括为垂直式行政统制模式和相互依存模式。
该模式将政府间的管理结构分为三种:官僚体制、市场方 法和网络管理。
公共管理学原理(修订版)
三种趋势
2.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倾向。使政府间关系朝向增加地方 自主性的方向发展,改变地方过分依赖中央的局面,使政 府间的资源分配更趋平衡,以提高相互依赖的程度。
3.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日渐普遍。地方政府之间已不 仅仅是竞争者,它们在许多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成为西方各国地方政府间关系发展的一种主要趋势。
公共管理学原理(修订版)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4.1 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四)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四)

公债是政府凭借其信用而举借的债务。 公债是自愿购买而非强制性的,并且公债 具有按期偿还和付息的特征。 公债的种类 公债的作用 公债管理主要包括公债设计、公债发行、 公债流通与偿还等环节。
9.4

公共支出管理
公共支出管理的基本目标 和内容
9.4.1

公共支出管理服务于公共财政的总目标 三大职能:实现社会资源有效配置 公平社会收入 稳定宏观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增长
10.1.4

研究第三部门的方法

1.分类法 2.文献分析法 3.案例调研法 4.定量分析法
10.2 西方第三部门的发展及其作用


10.2.1西方第三部门的崛起 西方第三部门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教会 的慈善传统和行业协会的兴起。 第三部门的发展规模与政府对社会干预的 政策选择密切相关。
第12章 公共管理伦理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 原理
12.1


公共管理伦理概述
12.1.1 伦理与公共管理伦理
1.伦理

伦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依靠 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的信念来 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心理意识、原 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2.公共管理伦理
首先,公共财政管理尚未得到全社会的足 够重视 其次,预算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矛盾 第三,公共收入管理不尽合理 第四,公共支出管理亟须规范 第五,公共财政管理法律制度不健全
9.5.3

转轨时期我国公共财政 管理的完善



第一,完善公共预算管理 第二,加强公共收入管理 第三,改革现行公共支出管理制度 第四,加强对公共财政管理的审计监督 第五,健全公共财政管理法律制度 第六,注重信息技术在公共财政管理中运 用 第七,加快公共财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人大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 目录

人大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 目录

人大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研究生用书)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第一章公共组织理论第一节公共组织概述第二节公共组织的结构第三节公共组织的过程与行为第四节公共组织环境第二章政府改革与治理第一节治理理论第二节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第三节转型期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第三章政府间关系第一节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第二节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第三节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第四章政府作用第一节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角色第二节转型期我国政府的角色定位第三节政府失败论第五章公共政策第一节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内容第三节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第六章绩效管理第一节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概述第二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要素第三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程序与方法第四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改革与发展第七章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节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第二节国家公务员制度第三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第八章公共经济管理第一节公共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二节公共财政管理第三节转型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第九章第三部门管理第一节公共管理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第二节西方第三部门的发展及其作用第三节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与事业单位改革第十章战略管理第一节私人部门的战略管理第二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兴起第三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学科的框架第十一章公共管理伦理第一节公共管理伦理概述第二节公共责任与官员问责制第三节转轨时期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第十二章政府工具第一节政府工具研究概述第二节当代政府治理的新工具第三节新治理工具与政府管理创新人大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第一节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一、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概念二、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三、公共物品概念第二节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一、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二、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三、公共管理范式“新”在何处第三节什么是公共管理学一、对作为一个学科的公共管理学的三种不同理解二、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三、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四、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第四节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一、公共管理的起源与演变二、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管理实践三、世纪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第二章公共组织理论第一节公共组织概述一、公共组织的定义二、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三、公共组织的类型第二节公共组织的结构一、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二、公共组织的一般结构形式三、我国政府组织的结构四、行政组织体制的基本类型第三节公共组织的过程和行为一、组织权力及其运作二、组织冲突与协调三、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第四节公共组织环境一、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二、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三、公共组织的变革与发展第三章政府改革与治理第一节治理理论一、治理理论的实践基础二、治理理论的研究途径三、网络治理的实践类型四、网络治理的多重困境第二节当代西方政府改革一、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浪潮二、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措施三、治理的新模式四、对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评价第三节转轨时期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一、历次机构改革的简要回顾二、历次机构改革的成就、经验和教训三、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新趋势第四章政府间关系第一节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一、什么是政府间关系二、国内外政府间关系研究的进展三、政府间关系研究的网络途径第二节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一、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演进二、西方政府间关系的若干模式三、西方政府间关系发展的新趋势:网络模式的出现第三节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一、中国政府间关系的传统模式:等级控制模式二、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新发展:网络模式的端倪三、我国政府间关系的进一步调整第五章政府作用第一节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角色一、国外学者关于政府作用问题的争论二、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模式三、国家神话和市场乌托邦第二节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的作用一、“强政府”或“弱政府”二、转轨时期我国政府角色定位的前提条件三、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的八大角色第三节政府失败论一、政府失败问题的提出二、政府失败现象的表现、类型与成因三、政府失败的纠正及防范四、政府失败论的启示第六章公共政策第一节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一、政策科学的形成二、政策科学的演变三、公共管理学视野中的政策科学四、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内容一、公共政策的性质及功能二、公共政策的种类三、公共政策的目标和手段第三节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一、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二、公共政策主体三、公共政策过程四、我国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优化第七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第一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概述一、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兴起二、绩效、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三、绩效评估的类型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意义第二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要素一、评估的目标二、绩效评估的途径三、绩效评估的制度安排四、绩效评估的信息系统第三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程序、方法和技术一、绩效评估的程序二、绩效评估的模式、方法和技术第四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改革和发展一、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面临的困难二、改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途径三、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事业的发展第八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一、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到当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新潮三、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我国政府人事管理中的推广与应用第二节国家公务员制度一、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特点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三、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四、转轨时期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第三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一、什么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三、加快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步伐第九章公共财政管理第一节公共财政管理概述一、公共财政管理的定义二、公共财政管理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三、公共财政管理的地位第二节公共预算管理一、公共预算管理的内涵二、公共预算管理的基本模式三、公共预算的过程第三节公共收入管理一、税收管理二、政府收费管理三、公债管理第四节公共支出管理一、公共支出管理的基本目标和内容二、购买性支出管理三、转移性支出管理第五节转轨时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沿革二、目前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三、转轨时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第十章第三部门管理第一节第三部门及其管理研究的兴起一、相关概念辨析二、第三部门研究的兴起三、第三部门研究的主题四、研究第三部门的方法第二节西方第三部门的发展及其作用一、西方第三部门的崛起二、西方第三部门崛起的原因三、西方第三部门发展面临的问题四、西方第三部门的作用第三节轨迹时期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一、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轨迹二、我国第三部门的功能三、我国第三部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四、推进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思考第十一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第一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兴起一、私营部门战略管理的演进二、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兴起的背景三、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兴起历程第二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流派与理论框架一、战略管理研究的十大流派二、对十大流派的综合分析三、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第三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评价与借鉴一、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成就二、对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及战略规划的批评三、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启示第十二章公共管理伦理第一节公共管理伦理概述一、伦理与公共管理伦理二、公共管理伦理的思考方式和类型三、公共管理伦理的功能第二节公共责任一、公共责任的本质与特征二、公共责任与公共管理伦理第三节转轨时期的公共管理伦理建设一、建构负责任行为的要素二、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三、合理有效的公共管理伦理体系的形成参考文献。

公共管理学题库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题库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题库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A一、填空1、公共选择学派的奠基者是布坎南。

2、世界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末用政治危机来概括非洲国家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公共管理途径在美国大学的公共政策学院逐渐成长起来。

4、B—途径美心发展经验理论,主张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和人部门的管理经验和模式。

5、波齐曼和斯特拉斯曼于1990出版的《公共管理战略》被认为是第一部较为全面的公共管理教科书。

6、公共管理学更多以经济学为基础。

7、公共管理学主要以(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 )作为研究对象。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流派,给西方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了干预主义政策。

二、多项选择1、我国学者往往以( AC )的角度来区分管理和行政这两个概念.A组织实体 B经济实体 C 管理实体 D 政治实体2、传统公共行政学模式是建立在( AB )基础上A科层制理论 B政治---行政二分法 C委托---代理 D内部取向3、殴文.休斯在<<公共管理与行政>>一书认为( ABC )都是对公共部门的研究A公共行政 B公共政策 C公共管理 D公共组织4、下面是公共管理物品的是(ABCD )A国防 B外交 C教育 D社会保障5、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孕育和进化,公共管理的(AC )逐渐汇合形成公共管理新模式.A P—途径 B治理 C B—途径 D善治6、在当代政策分析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济途径是(BC )A行为主义学派 B公共选择理论 C新制度学派 D科学管理学派7、孟德斯鸠等人所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中“三权”是指( ABD )A 立法B 行政 C监督 D 司法三、解释概念1、公共行政2、公共管理3、公共物品4、行政国家5、纯公共物品四、简答1、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那些?2、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有哪些?3、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有哪些弊端?4、入世后,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面临哪些严峻的挑战?五、论述题1、公共管理的特征及其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区别?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参考答案:一、填空1、布坎南2、政治危机3、公共管理途径4、经验理论5、《公共管理战略》6、经济学7、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8、干预主义政策二、多选1、AC2、AB3、ABC4、ABCD5、AC6、BC7、ABD三、解释概念1、答: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行政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或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第四章(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第四章(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四章政府间关系1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2、我国政府间关系研究的不足(1)主要限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研究,政府间其他脉络关系关注少(横向、交叉)(2)侧重经济关系,对政府间的政治与行政关系分析少(3)分析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理论分析不足,模式分析仍是一个空白3、政府间关系研究的途径(1)①中央政府掌控一切,它从等级制的顶端对政府体系进行管理,而不是着眼于整个体系;②地方政府在等级制体系中是被控制的,而不是自控制的,是依赖性而非自治的――“自上而下”的分析视角(2)响。

中央政府要对地方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为其提供更多的资源――“自下而上”的分析视角(3)A 、网络的三个基本内容: ①网络由各种各样的行动者构成,每个行动者都有自己的目标,且在地位上是平等的。

②网络因为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依赖而存在。

③网络行动者采取合作的策略活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B②相互依赖与分权――讨价还价、相互妥协。

③策略活动与合作――使障碍最小化。

总之,网络模式下的政府间关系要求一体化的程度以弱化等级色彩,要求政府间的分权以提高地方的自主性,要求政府间彼此合作以实现各方的共赢。

4、西方政府间关系发展的新趋势――网络模式的出现(1)政府间关系等级制色彩的弱化:一是大都市区管辖单位的碎片化;二是城市地位上升改变了城市与州和联邦关系。

(2)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倾向:增加地方自主性的方向发展,改变地方过分依赖中央的局面,使政府间的资源分配更趋平衡,以提高相互依赖的程度。

(3)5①财政管理体制中:中央集中绝大部分财政资金,完全控制地方预算资金使用范围和方向。

②事务管理权限:命令和执行、控制与被控制。

③干部管理权限:中央对地方干部的任免、提拔、审查和惩处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

(3)在政府间的横向关系上――阻隔多而联系少。

①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与需求,“条条管理”排挤“块块管理”。

②缺乏合作的物质基础,地方政府缺乏资源控制在中央各部门。

公共管理学原理 陈振明版

公共管理学原理 陈振明版

公共管理学原理第一章公共事业管理理论实践第二章现代政府政策过程第三章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第四章非营利组织的管理第五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和评价第六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第七章公共预算管理第八章公共危机管理第九章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与展望第一章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A、联系。

(1)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

(2)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

B、差别。

(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

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

(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

(5)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

二、公共物品的特性: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有企业和个人提供,主要由政府提供。

公共物品特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外部性。

三、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区别(1)研究对象与范围。

传—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公—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立、司)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的方面。

(2)公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传—建立在政治学基础上,公—不同学科。

(3)公将研究焦点由传的“内部取向”转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研究。

(4)涉及大量公共行政学没涉及的主题。

例:公共物品,公共选择,政府失败。

(5)公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传—局限规范研究。

(6)公将自身建立在当代公共部门管理的实践尤其是政府改革的实践基础上,是从这种实践中产生的新理论范式,反过来成为指导这种实践的模式,因此,与传相比,它更具有现实性。

四、21世纪我国公管面临的挑战1,市场经济发展对我国政府管理提出的挑战A、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计划经济(“命令式经济”)条件下。

公共管理学习题与答案(黄健荣陈振明黎民版选编)

公共管理学习题与答案(黄健荣陈振明黎民版选编)

《公共管理学》课程介绍公共管理学(Public Administration or Public Management)是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课程。

在西方,它源于20世纪初形成的传统公共行政学和60-70年代流行的新公共行政学,后于70年代末期开始因受到公共政策和工商管理两个学科取向的强烈影响而逐渐发展起来。

如今它已经融合了公共政策、公共事务管理等多个学科方向。

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研究公共管理问题。

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同时更重视从经济学视角来研究公共管理问题,在重视定性分析的同时更强调定量分析工具的运用;②研究利益关系问题。

以公共利益为核心展开对公共机构与其它社会机构(各类企业和公共组织等)以及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的研究,大大拓展了以往公共行政学的研究领域:它涉及的对象,除了政府组织管理外,还包括一般的社会公共组织、公益性组织或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的管理问题;它涉及的主题众多,如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外部性、公共物品、公共选择、政府失败、企业型政府与政府再造等等。

本课程的结构分为十一章,其中前八章主要是论述公共管理学基础原理与基础知识,各章节安排的思路依次是: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扼要回答什么是公共管理学?第二章“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变迁”来回答公共管理学从哪里来?第三章“公共组织与公共管理”来回答管理者是谁?第四章“政府职能与政府失灵”来回答应该如何管理?第五章“公共政策”来回答怎样进行管理?第六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第七章“公共部门信息资源管理”来回答公共管理的渠道以及公共管理的具体领域,第八章“公共管理的绩效”来回答:管理的结果如何评价与改进?本课程的第九章到第十一章主要安排公共管理学前沿,因为公共管理学作为新兴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解决公共领域管理中的新鲜问题和难点问题来夯实自己的基础和拓展自己的空间的,对近年来公共管理学前沿中一些重要的并取得显著研究进展的领域,用专门章节进行介绍和分析,具体包括公共管理中的公共危机管理(第九章),公共管理与公民社会(第十章),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第十一章)。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笔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笔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笔记公共管理学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1.“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

答:“行政”本质上包含着从指示和服务的含义;而“管理”首先意味着获得结果以及管理者为获得结果负个人责任。

①“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

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以及公共行政学院主要是培养政府的职业文官的学科或机构)。

②“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知识办事以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

(1)“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Why“准公共部门”(第三部门,非营组织)也归入公共部门中?因其“公共”特性:①与纯粹的公共部门目标一致,第三部门生产或活动的基本②与政府存在密切关系,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③与政府为社会所提供的物品一致———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④投资主体或提供资源的主体也主要是政府。

(3)公共物品: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给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受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具有规模效益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词类物品的最佳方式。

(4)公共物品的划分①纯公共物品: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

? 准公共物品:道路,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保。

②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物品(软——):法律。

政策,制度③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服务——国防,外交,全国性法规政策? 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城市基社,地方性法规,政策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原理陈振明主编第1 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1.1 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1.1.1 公共管理及公共行政的概念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

第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

第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的效率意识不强。

第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更强调责任。

第四,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

第五,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

1.1.2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1.1.3 公共物品概念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

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公共物品一般由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提供。

1.2 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1.2.1 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1.2.2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1.2.3公共管理范式“新”在何处1.3 什么是公共管理学1.3.1 对作为一个学科的公共管理学的三种不同理解一是将公共管理学等同于公共行政学;二是把公共管理学当作公共行政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三是将公共管理学看做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和政策分析的新途径、新范式或新的学科框架。

1.3.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的学问。

1.3.3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第一,公共管理学把研究对象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立法和司法机关)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的方面。

第二,公共管理学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第三,公共管理学的研究焦点转变为“外部取向”,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的研究,使一些在传统公共行政学中没有的或不被重视的主题成为公共管理学的核心主题。

第四,公共管理学涉及大量的公共行政学没有涉及的其他主题。

第五,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

第六,公共管理学更具现实性。

1.3.4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1.研究途径不同的研究途径或方法2.研究方法(1)系统分析(2)比较分析(3)实验分析(4)案例分析1.4 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1.4.1 公共管理的起源与演变专业专职的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是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第4章_政策系统_公共决策体制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第4章_政策系统_公共决策体制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2)投否决票(voting by veto) 投否决票就是让所有投票者都提出自己认可的方案,然
后汇总,再随机地将这些方案排序,让投票者从全部方案中 否决一个,最后剩下的方案当选。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4.3 现代公共决策方式
2.作为一种决策方式的民主集中制的完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 主集中制,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措施。
呈扁型形态的纵向结构:管理层次少而管理幅度大,其便于下级决策组 织因地制宜,发挥创造性,但是由于分权过大,可能导致政令不行,削弱 最高决策的权威性。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4.1 公共决策体制概述
4.1.2 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
2.横向结构
同级政策组织之间,构成平等合作与协商关系,这种排 列组合方式即为决策体制的横向结构。
其他较为复杂的形式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4.3 现代公共决策方式
4.3.4决策方式的改进
1.公共选择学者论投票方式的改进
(1)需求显示过程(demand revealing process) 需求显示过程的实质是通过对个人征收某种税收的方法
来促使个人真实显示他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从而确定给投票 者带来最多好处的方案。这一方案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 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
陈振明 主编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第4章 政策系统: 公共决策体制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2017对外经贸大学行政管理考研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讲义

2017对外经贸大学行政管理考研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讲义

第四章政府作用1、关于市场体制下政府作用的争论(1)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张放弃自由的放任主义,实行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

(2)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经济学思潮,主张限制或取消政府干预,充分干预市场机制的作用。

(3)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公共管理运动,公共服务市场化。

2、基于物品特性和提供机制政府角色分类:以物品提供中的政府作用为线索,将政府角色分为生产者,提供者和安排者。

(1)物品的分类:②竞争性是指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而减少其他人使用时该物品的特性。

(2)物品的不同参与主体及物品提供的不同制度安排。

①物品的不同参与主体:消费者、生产者、安排者。

②物品安排的制度安排。

以对市场由低到高的依赖性程度,十种制度安排:政府服务、政府出售、政府协议、合同承包、特许经营、补助、凭单、自由市场、志愿服务、自我服务。

(3)政府角色的分类。

①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者――政府亲自生产服务。

②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不亲自生产,通过掌握的资源资助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

③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安排者――为生产者指派消费者,为消费者指派生产者,选择服务的生产者。

3、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或行为模式――五种角色(1原因:①因为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不能使得生产和供给达到最优②个人间的直接交易,由于成本太高而得不偿失。

③由于投入多、效益低而使私人经营部门不愿或无力生产、提供④容易造成垄断。

(2①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宏观经济总量之间的平衡,靠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抑制通货膨胀。

②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问题,其调节具有短期性。

③市场机制难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3①外部性的存在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解决,政府通过补贴或直接的公共部门的生产来推进积极性的产出,通过惩罚征税或直接的管制来限制消极外部性的产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政府间关系
1
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2、我国政府间关系研究的不足
(1)主要限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研究,政府间其他脉络关系关注少(横向、交叉)
(2)侧重经济关系,对政府间的政治与行政关系分析少
(3)分析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理论分析不足,模式分析仍是一个空白
3、政府间关系研究的途径
(1)
①中央政府掌控一切,它从等级制的顶端对政府体系进行管理,而不是着眼于整个体系;
②地方政府在等级制体系中是被控制的,而不是自控制的,是依赖性而非自治的――“自上而下”的分析视角(2)
响。

中央政府要对地方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为其提供更多的资源――“自下而上”的分析视角(3)
A 、网络的三个基本内容: ①网络由各种各样的行动者构成,每个行动者都有自己的目标,且在地位上是平等的。

②网络因为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依赖而存在。

③网络行动者采取合作的策略活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B
②相互依赖与分权――讨价还价、相互妥协。

③策略活动与合作――使障碍最小化。

总之,网络模式下的政府间关系要求一体化的程度以弱化等级色彩,要求政府间的分权以提高地方的自主性,要求政府间彼此合作以实现各方的共赢。

4、西方政府间关系发展的新趋势――网络模式的出现
(1)政府间关系等级制色彩的弱化:一是大都市区管辖单位的碎片化;二是城市地位上升改变了城市与州和联邦关系。

(2)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倾向:增加地方自主性的方向发展,改变地方过分依赖中央的局面,使政府间的资源分配更
趋平衡,以提高相互依赖的程度。

(3)
5
①财政管理体制中:中央集中绝大部分财政资金,完全控制地方预算资金使用范围和方向。

②事务管理权限:命令和执行、控制与被控制。

③干部管理权限:中央对地方干部的任免、提拔、审查和惩处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

(3)在政府间的横向关系上――阻隔多而联系少。

①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与需求,“条条管理”排挤“块块管理”。

②缺乏合作的物质基础,地方政府缺乏资源控制在中央各部门。

6、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新近发展:网络模式
(1)准层级大大减少――为政府间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奠定基础,密切各级政府间的直接联系
(2)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发展对等级制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中心城市:指在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具有强大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城市。

①计划单列的实行及副省级市的确立,对政府间关系的等级制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副省级市在政府行政体系中的地
位,而且改变了中央政府与城市政府的关系:经济管理上,中央与副省级市的关系是直接的。

但在行政指导和监督上,中央与副省级市的关系是间接的,须通过省政府。

所以中央、省、副省级市三者由单一垂直的领导关系变为不等边的三角关系。

②“市管县”体制的影响。

“市管县”――就是用地级市管辖原来属于地区管辖的县,其实质是,一方面把一级城
市政府变为辖县的一般政府,同时又是将派出机关地区行政公署转变为省县之间的一级政权,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和行政一体化的两个过程同步进行的结果。

a、主要有三种模式
①“地市合并型”。

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省辖地级市与地区行政公署合并,用市政府取代原来的行政公署,实行市管
县。

②“升级合并型”。

将一般的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

③“县改市型”。

将新设的县改市升格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

b、目的:①解决城乡分割问题,城乡分治走向城乡合治。

②解决条块分割问题,促使城市行政区与城市经济区保持一致。

c、积极意义:①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上,有助于城乡经济的互补与联合,有助于农村的城市化。

②在地方行政体制发展上,加强了省、市、县之间的联系,使市、县两级政府的职能都有所扩展。

d、对等级制的影响:①辖县市政府职权的扩大与独立性的明显加强,对省政府的利益和管理权限形成了挑战。

②“市管县”体制使县与市的关系由平等变成隶属。

①在财政权力方面,逐步扩大地方财政自主权――分税制
②在经济管理权限方面,中央将其下放到地方政府。

(2)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调整中的地方扩权:行政管理权限、干部人事制度、行政领导体制。

济缺乏活力。

(1)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类型:省区间的经济协作区、省区毗邻地区的合作、省区内合作、城市经济技术协作网络。

(2)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典型案例:西南协调会、金三角区。

(3)地方横向联系对政府间关系的影响:①增加了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②中央与地方的博弈格局由一对一为主转向以一对联合体的博弈为主。

7、我国政府间关系的进一步调整
(1)必然性: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民主意识的强烈觉醒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使得传统的等级制模式的政府间关系已很难适应新的变化要求。

(2)措施。

①简化政府组织间的层级结构――有步骤地向三级制乃至二级制过渡。

②地方合理的分权――财政、人事以及事务管理权限。

③加强横向合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及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的解决。

(3)走向一种网络模式的中国政府间关系:以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政府间的分权与相互合作为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