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科学探究》习题1

合集下载

《第5节 跨学科实践: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5节 跨学科实践: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5节跨学科实践: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2024)教材分析《跨学科实践: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是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中极具特色的一节内容。

这一章节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厨房场景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环境中发现和探索物态变化现象。

教材通过厨房中的各种现象,如烧水时的汽化、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冰箱中食物的凝固与融化等,让学生深刻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和过程。

这种跨学科的实践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物理学习,已经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如熔化、凝固、汽化、液化等。

他们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欲望。

然而,学生在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在跨学科学习方面的经验相对较少,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在逐渐形成,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跨学科实践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识别厨房中各种物态变化现象,如汽化、液化、熔化、凝固、升华、凝华等。

(2)理解物态变化的条件和特点,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厨房中的现象。

(3)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物态变化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厨房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知识来分析厨房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第一课时) 作业设计-八年级生物人教版上册

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第一课时) 作业设计-八年级生物人教版上册

一、作业设计内容: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第一课时)二、作业设计类型:课时作业三、作业目标:1.通过课前动手实践制作常见的四种发酵食品,体验发酵食品制作过程,初步感知发酵的本质。

2.通过核心概念的考察,在新情境下对知识的迁移应用,巩固重要概念即酵母菌的发酵原理、制作米酒的操作步骤。

3.通过酸奶包装袋胀袋的原因和泡菜制作过程的实验探究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分析曲线、数据的能力,发展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作业设计方案:一、前置性实践作业: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制作美食!(制作米酒必做,其它选做)资料一:制作米酒方法步骤:参照课本P85制作米酒资料二:制作酸奶方法步骤:1.新鲜牛奶加入适量的蔗糖加热煮沸2.待冷却后装入已消毒的瓶中,再倒入适量乳酸菌(可用普通老酸奶替代)倒瓶中3.将玻璃瓶密封,放于30℃的温度下发酵8小时后品尝资料三:制作馒头方法步骤:1.温水倒入碗中,加入酵母搅拌均匀2.面粉倒入盆中 , 不断加入有酵母的温开水和面和成面团;3.放置在温暖的地方30-40分钟要求:①按上述步骤学习制作馒头②上述步骤2改为不放酵母,再次制作少量馒头③将两种馒头艇开对比看一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加入酵母后制作出的馒头更多孔、松软?资料四:制作泡菜方法步骤:1.将泡菜坛清洗干净,坛子、坛盖全部消毒一遍2.将腌制的蔬菜清洗干净,晾干装入泡菜坛中3.用清水和食盐配制好盐水,并将盐水煮沸,冷却后缓缓倒入坛中,使盐水没过全部蔬菜,盖紧坛盖。

4.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腌制15天二、课后作业双基训练(必做题)知识点一发酵现象1.如图所示,在盛有温开水的玻璃瓶中,加入一大勺白糖、两大勺面粉和一小包酒曲粉,然后把这个玻璃瓶放在温暖的地方。

一段时间后,套在玻璃瓶口上的瘪气球会越胀越大,玻璃瓶里的液体还不断冒出气泡,气泡中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五节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练习题-普通用卷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五节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练习题-普通用卷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五节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图所示的是叶片横切面结构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B. ③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C. 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②叶肉细胞D. ⑤气孔的开合受保卫细胞的控制2.图为叶表皮上的一个气孔,下列关于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①是保卫细胞,两两相对,可控制气孔的张开和闭合B. ②是气孔,它正处于张开状态C. ②若关闭,蒸腾作用就会减弱D. ②通常是夜间张开,白天闭合3.把一片新鲜的叶片放入盛有温水的烧杯中,会看到叶片的表面产生很多气泡,而且叶片下表皮产生的气泡比上表皮产生的气泡多。

由此可以说明A. 叶片下表皮的呼吸作用比上表皮强B. 叶片下表皮的光合作用比上表皮强C. 叶片下表皮的气孔数量比上表皮多D. 叶片下表皮的吸收作用比上表皮弱4.对叶片结构功能的叙述,不准确的是()A. 表皮无色透明,有保护作用B. 气孔多分布在上表层,是水分散失的“门户”,气体交换的“窗口”C. 叶肉细胞中有较多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D. 叶脉中有导管和筛管,运输和支持作用5.下图是气孔张开和闭合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气孔是气体交换的“门户”,水分以气体形式也可以通过气孔B. 夜幕降临时, 叶片大多数气孔呈①状态, 蒸腾作用随之减弱C. 当太阳升起时,叶片气孔可由状态②转为状态①D. 气孔①②状态的转化可能影响无机盐的运输6.叶表皮的气孔由( )A. 一个保卫细胞构成B. 一对保卫细胞构成C. 一对表皮细胞构成D. 一对叶肉细胞构成7.叶是植物重要的营养器官,植物的很多生理活动,都要通过叶来完成。

图是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气体交换和水分散失的门户是A. ①B. ②C. ③D. ④8.下列关于植物吸收、运输和散失水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B. 植物吸收水分的动力来自呼吸作用C. 植物吸收的水分通过导管运输D. 植物吸收的水分主要通过叶片散失9.下列关于蒸腾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日照强,蒸腾作用就快B. 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C. 气孔是蒸腾作用的门户D. 空气湿度大,可促进蒸腾作用10.裂叶山楂是比较耐旱的植物,观察发现其叶片的气孔(水分和气体进出的通道)只分布在下表皮,该特点利于降低A. 蒸腾作用B. 呼吸作用C. 储藏作用D. 光合作用11.制作叶表皮临时装片时,应撕取叶的A. 上表皮B. 下表皮C. 叶脉处的表皮D. 上下表皮都可以12.下列关于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进行的B. 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叶片上气孔的开合密切相关C. 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D. 蒸腾作用拉动了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13.下列结构中哪一个既是植物蒸騰作用的“门户“,又是气体交换的“窗口”()A. 叶片B. 叶肉C. 气孔D. 叶绿体14.科学家们利用仪器“听到”并记录下树木“喝水”时发出的声音。

1.5《科学探究》优秀教案

1.5《科学探究》优秀教案

第一章第5节《科学探究》教学设计【内容来源】七年级(2012年版)上册第一章【主题】科学观察【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科学探究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意义;(2)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3)从生活中的探究中,体会科学探究与生活中的探究在本质上的相似性。

2、过程与方法:(1)从科学家的探索案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基本方法;(2)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和探究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家艰辛的工作和献身精神。

二、教材分析科学探究是贯穿于本章的一条主线,本节放在第一章的最后一节教学,目的是在前几节“有形”测量的基础上向综合、开放的探究过程拓展,形成科学探究的整体思路。

本节通过介绍科学家一次成功的探究活动和生活中的具体探究实例来展示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尝试初步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两个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以后几章的探究活动提供较为系统的探究思路。

三、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抽象理性思维能力较弱,容易形成科学是遥不可及的印象,不利于激发探究的兴趣,但却对科学的探究充满了神秘感及向往。

通过学习科学家的探究事例,让他们学习探究的过程,向学生展示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细心观察思考。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探究意识,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难点:科学探究意识的形成。

五、教学准备小黑盒等。

六、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活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书房里的台灯突然不亮了,你会怎么办?2、生活中的探究【学生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预设)小区可能停电了?→证明:推开窗户,发现其他楼层都亮着灯。

→结论1:小区没停电,问题出在自己家里。

【教师活动】总结归纳,你能说说“台灯不亮”是怎样进行探究的吗?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检验假设→作出解释。

新浙教版九年科学下册第2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1课时(习题)

新浙教版九年科学下册第2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1课时(习题)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1课时》习题一、选择题1. 在一定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因为森林生态系统( )A.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能吸水、蓄水和散失水分C.有微生物不断分解有机物D.能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2.在某一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下列最符合较长时间内兔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3.如果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越强,那么( )①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②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③营养结构越复杂④营养结构越简单⑤生态平衡越容易被破坏⑥生态平衡越不易被破坏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4.下列诗句描述的自然景观中,生态环境最差的是(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B.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5.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任何外力的影响都是可以恢复的B.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调节能力越强C.生态系统结构越简单,越容易被破坏D.正常生态系统中物种和数量相对稳定6. 下列引起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因素属于自然因素的是( )A.台风B.酸雨C.对森林的过量采伐D.对草原的过度放牧7. 21世纪初在世界各地接连不断发生重大灾难,如印度洋海啸、日本大地震、中国云南泥石流等等。

巨大灾难不仅使人类财产蒙受损失,而且让灾难发生区域的生态系统几乎遭到毁灭性破坏。

这些生态平衡破坏的因素属于( )A.自然因素B.人为因素C.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D.生物因素8. 2017年8月8日,在我国四川省的九寨沟县发生了7.0级地震,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

关于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地震是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之一B.地震属于影响生态系统的自然因素C.地震对植物的分布和生长会造成破坏D.动物能自由运动,地震不会对动物的生活造成影响9.千岛湖是浙江省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有时也接纳环湖农田的农药和化肥,但其生态系统仍能维持平衡,这主要是由于( )A.该生态系统范围大B.该生态系统中有抗农药化学的生物C.该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动调节能力D.该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物质和能量10. 下列哪项措施不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A.施用农家肥B.作物秸秆还田C.长期使用化肥D.保护农田中的青蛙11. 对如图解释错误的是( )A.此图反应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B.正常情况下,草原植被数量应多于鼠类C.生态系统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D.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不变的状态12.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比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低B.寿光蔬菜博览会基地蔬菜品种繁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十分强C.盲目围湖造田、开垦草原等不良行为的共同特点是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森林生态系统中食虫鸟数量会随着害虫数量增加而增加,说明具有自我调节能力13. 在一个生态保护区中,一段时间内,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如图。

初一科学第一章教案:第5节 科学探究

初一科学第一章教案:第5节   科学探究
第七节
主要内容 科学家与科学探究 我们一起来探究
学生活动 探究一:怎样根据人脚印的长度来判断人 的身高 探究二:黑盒里面有什么?
课时安排 1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 5 节 科学探究 本节主要的学习内容 本节是第一章的最后一节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介绍科学家一次成功的探究活动和生 活中的具体探究实例来展示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尝试初步运用科学探究的方 法解决两个实际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以后几章的探究活动 提供较为系统的探究思路。从教材的整体要求看,学习本节内容的主要目的是在前面学习 的基础上,形成科学探究的整体思路,了解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1、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2、理解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和相关的技术。 3、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 单的问题。 4、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和探究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家艰辛的工作和献身精神。 概念图:
背景介绍 (1)第二幅图:琴纳的决心和实施调查中 发现的奇怪现象:挤奶女工不患天花和得 过天花的人也不患天花——已对天花有免 疫力。其机理就是传染病的特征之一—传 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 产生不感受性即免疫性。不同的传染病、 病后免疫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 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能感染。 (2)第三、四幅图:挤奶女工感染牛痘的 经历使琴纳对不感染天花的奥妙作出猜 想。从中也说明科学探究过程中直接调查 收集信息的重要性,同时更需要对信息进 行有效处理和密切联系的能力。 (3) 第五幅图: 琴纳设想用实验证实猜想。 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探究的成功。 琴纳医生的大胆设想正是建立在天花和牛 痘这两种疾病相联系的基础上。 教学指导 这几幅图讲述了琴纳为根绝天花而进行的 调查、在调查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设想用 牛痘来预防天花的实验。教师要尽可能增 强它的故事性,吸引学生进入琴纳当时的 思维世界中。应在教学中创设思维冲突, 促使学生一起进行思考,可以让学生作出 不同的猜测,从中明确调查收集、处理信 息并科学地设计实验的重要性。

第一章第5节科学探究

第一章第5节科学探究

课题:第一章第五节科学探究授课教师:林乐微授课时间:2014.9.20学探究。

2、了解了“天花和牛痘的故事”,新课探究:(一)介绍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什么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怎样的?首先从日常生活中一个简单的例子来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出示两台灯。

问:家里有没有这样的台灯?生:有。

问:你们会使用台灯吗?生:会。

问:我们观察到什么现象?问:从观察的现象中,你思考到什么问题?问:你认为导致台灯不亮的原因有哪些?讨论:(1)原因1:停电,不可能,其余灯都亮着。

可以让学生谈谈科学家所进行的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同时谈谈自己的感受。

然后引入自己身边的探究。

请两位同学上台演示台灯的操作。

(现象:一盏台灯亮了,另一盏不能亮。

)生:一盏台灯亮了,另一盏不能亮。

生:台灯为什么不亮?生:可能停电了;可能开关坏了;可能导线断了;可能插座末插好;可能灯泡坏了……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能够这确找到科学探究的各个步骤。

通过对台灯为什么不亮进行探究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过程。

(2)原因2:电线断了,可能性极小。

(3)原因3:可能是插头、开关、灯泡中某一个部位故障。

问:在这么多的猜想与假设中,你想先验证哪个假设?为什么?问:我们怎么判断灯泡的好坏?生:(1)观察灯泡。

(2)换新灯泡。

(3)或将此灯泡换到另一台灯上。

请学生演示(怎么检验?)。

观察到现象:甲台灯亮了,说明是灯泡坏了。

台灯不亮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现在请你说出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

1、提出问题:台灯为什么不亮?我们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根据观察,观察到乙台灯不亮,提出问题的发现往往在于仔细地观察。

2、建立猜想与假设:你们是怎么想到这么多的猜想与假设?依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

日常生活经验或所学知识越多,越有利于猜想与假设的提出。

3、设计实验、收集证据、验证假设:我们怎样设计实验的。

在实验中你是如何验证假设的。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在观察中收集证据,验证假设。

4、得出结论:灯泡坏了。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科学入门1.5科学探究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科学入门1.5科学探究
收集证据: 将牛痘脓浆接种到人的身上,观察变化
作出解释: 把牛痘脓浆接种到人的身上,使人通过得 轻微的天花后,产生对天花的免疫力
第六页,共十六页。
问题 提出 (wèntí)


猜想 与假 (cāixiǎng)


究 的
设计研究 方 (yánjiū)


本 过
获取分析证据

得出结论
评价与交流
第七页,共十六页。
第5节 科学 探究 (kēxué)
第一页,共十六页。
科学史:你认识他们吗?
科学家 牛顿(niú
dùn)
哥白尼
瓦特(wǎtè)
达尔文
伽勒
所获的成果
(chéngguǒ)
创立了“日心说”
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发明了“蒸汽机”
发现了海王星
第二页,共十六页。
科学(kēxué)的核心是探究, 科学探究是获得科学知 识的一种基本方式。
科学探究并不神秘,它 存在我们(wǒ men)的日常生活 之中,只要我们(wǒ 学会 men) 观察, 善于质疑,勤思考, 多动手,就一定会有更多 的收获和创造。
第八页,共十六页。
我们一起来(qǐ 探究 lái)
第九页,共十六页。
探究 之一: 脚印的长度与身高(shēn ɡāo)有什么关系 (tànjiū)
第十三页,共十六页。
探究(tànjiū)之黑二盒:子里装着什么(shén ? me)
发现问 题;
提出问 题;
提出猜想
建立(jiànlì) 假设
制定计划
设计实验
进行

实验
收集 证据
检验与评 价

【名师推荐资料】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1章 科学入门 1.5 科学探究同步练习 (新版)浙教版

【名师推荐资料】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1章 科学入门 1.5 科学探究同步练习 (新版)浙教版

第5节科学探究一、填空题1.科学的核心是__________,它的基本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在学习中,不但要学习科学知识,还要像科学家那样善于______和______问题,大胆________和_______,并用事实来________或________,从中找出正确的________或提出________,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选择题3.关于科学探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B.没有猜想和假设,便不可能有科学的解释C.实验数据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因为它包含着许多偶然因素D.分析数据,加上集体讨论才有可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4.同学们对“吸铁石能否吸引小铁钉”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有同学认为“吸铁石能吸引小铁钉”,然后从实验室借来吸铁石吸小铁钉。

“用吸铁石吸小铁钉”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B.作出猜想C.实验D.得出结论5.乒乓球的直径被加大后,提高了乒乓球比赛的观赏性。

玛丽认为直径增加了,乒乓球的弹性减弱了。

吉姆认为乒乓球弹性是否减弱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能够证明玛丽的说法是否正确的是( )A.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掷向竖直墙壁,比较反弹后落地的距离B.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抛向地面,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C.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在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D.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在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6.当发现一个问题后,有下列措施:a.查阅资料;b.请教他人;c.猜想和探究;d.实施实验计划。

其中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A.只有a和d B.只有a和b C.只有a、c、d D.a、b、c、d 7.对科学探究中的“合作与交流”这一环节,你的理解是( )A.应该回避,资料保密B.应该大力提倡,资源共享C.可有可无,不影响探究D.有困难时才要交流8.同样的一杯热水,室温高时冷却得慢,室温低时冷却得快。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五节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练习题-普通用卷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五节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练习题-普通用卷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五节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B. 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内血液的路线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C. 膈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胸腔容积扩大D. 平静呼吸时,能把肺泡内的气体全部排出2.呼吸是人重要的生命活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呼吸时,吸入的全是氧气,呼出的全是二氧化碳B. 氧气进入人体内的路线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C. 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腔容积扩大D. 呼气是排泄的途径之一,会排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3.外界空气中的氧要进入人体的组织细胞,必须经过( )A. 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B. 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C. 呼吸系统D. 血液循环系统4.下图为人肺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①、②代表物质,③、④代表结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④是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基本单位B. 人吸气时,③的容积会减小C. ③仅由一层上皮细胞围成D. 血液流经肺部后①的含量增加,再经肺动脉流回心脏5.下列关于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具体过程排序正确的是①外界气体与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②气体通过血液循环在体内运输③血液与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④肺泡内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A. ②③④①B. ①②③④C. ④②③①D. ①④②③6.为减少病人疼痛,手术前通常给病人麻醉,有一种气体麻醉剂通过盖着口鼻的面罩输给病人。

下列哪个系统不参与麻醉过程()A. 消化系统B. 呼吸系统C. 循环系统D. 神经系统7.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A. 清洁空气B. 呼出二氧化碳C. 吸入氧气D. 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8.如图所示为验证动物需要呼吸的实验装置。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在实验前应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 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适当增加试管内的昆虫数量C. 实验时为便于操作和观察,应该用手握紧试管D. 为更好地控制变量,可在乙试管内放入等数量的同种死昆虫9.呼吸作用过程的表达式是()。

九年级全册物理人教版第十五章第5节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习题课件

九年级全册物理人教版第十五章第5节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习题课件

A.一定是0.46 A
B.一定是0.92 A
C.可能是0.46 A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如图所示电路图,电流表的示数为0.9 A,的示数为0.4 A, 则通过L1的电流是 0.4 A,通过L2的电流是 0.5 A, 通过干路的电流是 0.9 A.
3.(202X·湘西)如图所示的实物电路,关于它的电路图画 法正确的是 ( C )
过关实验(一)
小红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1)连接电路时,小红刚连完最后一根导线,灯泡L1、L2就 亮了.她在实验操作中的不当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 __连__接__电__路__时__没__有__断__开__开__关_______. (2)实验中最好选择规格__不__相__同_____(选填“相同”或“不 相同”)的小灯泡.
学生实验2: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提出问题:并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大小关系是什么?_1_+__I_2+__… 关系. 1.实验设计思路:(需要 电流表 测量仪器) (1)请你按下面电路图将要测量的数据画出电路图,并按 要求连接电路,并把数据记录在下表.
6.(回归课本)小明用三个电流表和两个小灯泡做实验, 检验并联电路干路电流是否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其连接的 电路如图所示.这个电路中有一根导线接错了,请在这根导 线上画“×”,表示这根导线不能这样连接,然后画出正确的 连接位置.
(3)她先把电流表接在a处,闭合开关S后,发现两灯的亮 度不稳定,电流表的指针来回摆动.故障的原因可能是_B_. A.某段导线断开 B.某接线柱处接触不良 C.某灯泡被短路 D.电流表被烧坏
(4)她排除故障后,重新闭合开关,电流表的指针指导位 置如图乙所示,则所测的电流值为_0_._2_2__A.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阶段测试卷(二)第1章《科学入门》第4-5节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阶段测试卷(二)第1章《科学入门》第4-5节

七年级(上)科学阶段测试卷(二)第1章《科学入门》第4-5节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科学探究就是人们在研究各类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

科学探究的第一个环节是()A.提出问题B.提出猜想C.进行实验D.得出结2.下列不是测量工具的是( )A.量筒B.温度计C.显微镜D.刻度尺3.一根头发的直径约为70()A.纳米B.微米C.毫米D.厘米4.量筒中盛有一定量的液体;如果将量筒举过头顶读数,则读取的体积读数与液体实际体积相比()A.偏小B.偏大C.与人的身高有关D.没有影响5.清蒸阳澄湖大闸蟹由青色变成红色,一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颜色会发生改变。

就这位同学的看法而言,这应该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实验B.假设C.观察D.分类6.如图所示:是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做法,正确的是()7.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酒精、水银等液体的()A.性质B.颜色鲜明的性质C.常温是液体D.热胀冷缩的性质8.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是( )A.猜想—结论B.实验—结论C.猜想—实验—结论D.结论—实验—猜想9.某同学用拉得很紧的软皮尺去测量一木块的长度,测得的结果会()A.偏大B.偏小C.无影响D.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10.在下列长度单位中,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分米、厘米、纳米、微米B.毫米、厘米、分米、米C.米、分米、厘米、毫米D.纳米、微米、毫米、厘米11.做某实验需要量取80mL的酒精,最好应选用下列仪器中的( ) A.100mL的烧瓶B.100mL的量筒和滴管C.100mL的烧杯和滴管D.150mL的量筒12.用体温计测得甲的体温为37.3℃,若没有甩,又用该体温计去测乙和丙的体温(已知乙、丙实际体温分别为36.8℃、38.1℃),则两次读数将使()A.36.8℃和38.1℃B.37.3℃和38.1℃C.36.8℃和37.3℃D.都为37.3℃13.某同学喜欢观察鸟的行为。

《第一章 科学入门 第5节 科学探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

《第一章 科学入门 第5节 科学探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

《科学探究》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增强对科学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如何应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科学探究的案例和视频,用于教室讨论和展示。

2. 准备实验器械和工具,确保安全可靠。

3. 准备教室讨论的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4. 准备教学PPT,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与科学相关的图片,如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做实验的照片、大自然中的一些奇异现象的图片等,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科学探究的含义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一些与科学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猜想与假设: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答案进行猜想和假设。

3. 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目标、步骤和方法。

4. 进行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5. 分析和论证: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

6. 表达和交流:让学生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论,与其他同砚进行交流和分享。

(三)探究活动案例1. 演示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如彩虹的形成、磁铁的磁性等,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其中的科学原理。

2. 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探究活动,如自制小磁针、测量当地的气温变化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1-5 科学探究

1-5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现象 提出问题 建立猜想和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 获取事实与证据 合作与交流 检验与评价
生活中的探究
一天晚上,小明在房间里看书,忽然,悬 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熄灭了.电灯为什么会熄 灭?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小明提出了 许多引起电灯熄灭的原因:可能是整个小区 停电了;可能是自己家里的保险丝烧断了; 可能灯泡接触不良;可能是灯丝断了... 究竟是哪一种原因引起电灯 熄灭的呢?这是需要找出证据 来证明的.
黑盒实验
给你一个密封的盒子 里面放有一个物体。 在不打开盒子的前提下。 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 东西,你会用什么办法?
摇一摇, 估计物体 的大小, 即体积。
掂一掂, 估计物体 的质量。
用磁铁吸一 吸,判断物 体有没有磁 性。
还有什么办 法可以判断物体 的其它性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翻一翻,判 断物体的形 状。
科学探究并不神秘, 它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 之中,只要我们学会观 察, 善于质疑,勤思考, 多动手,就一定会有更 多的收获和创造。
提出问题:电灯为什么不亮呢?
1、小区可能停电了
证明:推开窗户,发 现其他楼层都亮着灯。
结论1:小区没停电, 问题出在自己家里。
3、可能接触不良
证明:拧动灯泡, 发现灯仍然不亮。
结论3:接触没问题,
2、保险丝可能烧断了
证明:走到另一个房间, 打开开关,电灯亮了
结论2:保险丝没断, 问题出在灯炮上。
4、灯泡可能坏了
证明:换了一个 新灯泡,灯亮了。
结论4:灯泡坏了。
脚印的长度与人的身高会有什么关系?
1.提出问题 2.建立猜想和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4.收集获取事实与证据(画折线图)

浙教版八下科学 第5节 磁生电 第二课时 交流发电机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练习试卷

浙教版八下科学 第5节 磁生电 第二课时 交流发电机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练习试卷

1.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根据电磁感应的原理制成。

2.把手摇发电机与电流表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转动手摇发电机的线圈,可以看到电流表的指针________ ,说明发电机产生的电流方向是________的。

2、交流电:这种周期性改变方向的电流叫交流电。

直流电:电流方向不变的电流。

例:电池产生的电流。

3、交流电的周期和频率:日常生活中使用、电网输送的电都是交流电。

我国的交流电周期是 0.02秒,频率为50赫兹。

思考:交流电与直流电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们平时用得最多的交流电而不是直流电?交流电的方向发生周期性的改变,而直流电的方向不发生改变。

生活中的电是由发电厂发出的交流电,且生活中大部分电动机是交流电动机,所以平时我们用得最多的是交流电而不是直流电。

4、交流发电机的结构:主要由转子(线圈)和定子(磁体)组成。

线圈的两个端线上有两个铜环(E、F)和电刷(A、B)与外电路连接。

当转子线圈转动时,其ab边与cd边切割磁感线而产生感应电流。

5、发电机的能量转化: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6、发电机与电动机的比较7、话筒、电吉他8、阅读:法拉第。

9、阅读:电与磁发展的历程。

思考:通过了解电与磁发展的历程,知道了电磁学发展史中的典型事例。

请说说你的体会?人类对电与磁现象的认识,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世界的面貌。

五、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并逐步完善和形成概念图。

1、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根据电磁感应的原理制成。

2、交流电:这种周期性改变方向的电流叫交流电。

3、交流电的周期和频率:我国的交流电周期是 0.02秒,频率为50赫兹。

4、交流发电机的结构:主要由转子(线圈)和定子(磁体)组成。

5、发电机的能量转化: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当堂检测1、一般发电机由线圈和磁铁两部分构成。

大型发电机的定子是 ____,转子是________。

2、周期性地改变方向的电流叫做_______,电流方向不变的电流叫做______,家庭电路中的电流一般都是 ____ 电。

《科学探究》PPT

《科学探究》PPT

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从牛身上采集牛痘脓浆,接种到人的身上,使他们也像挤奶女工那样得轻微的天花,以产生对天花的免疫力。
讨一下
1976年5月的一天,琴纳从一位挤奶女工的手上取出微量牛痘脓浆,接种到一个8岁男孩的手臂上。不久,种痘的地方长出痘疱,接着痘疱结痂脱落。一个多月后,琴纳在这个男孩手臂上再接种人类的天花痘浆,竟没有出现任何天花病症。
第5节 科学探究
- .
学习目标
1.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整体思路,能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体会各步骤间的联系;2.运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探究活动;
流星
向上弯折的筷子
科学
科学探究
物质科学
生命科学
地球宇宙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挤奶女工告诉他,牛也会患天花,患病时在牛的皮肤上会出现一些小脓包,叫牛痘。挤奶女工给患牛痘的奶牛挤奶,也会被感染而起小脓包,但很快就痊愈了,以后她们就不会再得天花了。于是琴纳猜想其中必有奥妙。
思考
琴纳想:或许得过一次天花,人体就会对天花产生免疫力。挤奶女工得了一次轻微的天花,就有了对天花的免疫力;得过天花的人也因此而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所以他们就不会再感染天花。
探究一、根据人脚印的长度判断人的身高
警察常根据脚印的长度来判断罪犯的身高。考古学家也会根据古代人脚印的长度来确定古代人的身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人的脚印长度与身高的关系吧!

讨论一下
讨论一下
1.提出问题:人脚印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

讨论一下
讨论一下
2.建立假设: 人脚印的长度与身高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蚂蚁可能喜欢甜食
蚂蚁爬向浓糖水一端取食
增加蚂蚁的数量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习题(有答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习题(有答案)

第1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一、选择题1.图为“探究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的实验装置,关于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车在玻璃板上受到的阻力最大B.小车在毛巾上滑行的距离最远C.实验采用了理想实验法和控制变量法D.由该实验可以直接验证牛顿第定律2.下列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A.物体在任何情况下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B.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直接从实验中得出来的C.在水平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由于没有外力维持它运动D.正在运动的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将永远沿直线速度不变地运动下去3.如图是小明自创的“大炮”示意图,当瓶内产生的气体增多时,瓶塞会水平向右冲出,若此时所有外力全部消失,瓶塞将()A.立即沿竖直方向下落到地面上B.向上运动C.水平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D.立即静止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质量大的物体惯性不一定大B.速度大的物体惯性一定大C.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D.一切物体都有惯性5.火车从启动到离站的过程中,其惯性()A.先不变后变大B.保持不变C.先变大后不变D.逐渐变大6.关于惯性,下列四个现象对应的说明正确的是()A.拍打衣服,灰尘脱落,说明衣服具有惯性B.子弹离开枪膛后,仍能向前飞行,说明子弹具有惯性C.汽车突然快速启动,车上的人会向后倾,说明汽车具有惯性D.运动员将足球踢出后,足球继续运动,说明运动员具有惯性7.图为小车载着木块向右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现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都是在小车突然停止时发生B.都是在小车突然启动时发生C.图甲所示的现象是小车在运动中突然停止或突然减速时发生D.图乙所示的现象是小车在运动中突然停止或突然减速时发生8.小宇在家观看汽车拉力赛的电视节目,发现汽车行驶速度很快。

其中途经一段“S”形弯道时(如图所示),他想:现场观看的观众为了更安全,应站的位置是图中()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二、填空题9.如图所示,木块在手的压力作用下沿墙面竖直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撤去手的压力的同时重力也消失,木块将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节科学探究》习题
科学探究题:
1.某同学以“绿豆种子的萌发与哪些因素有关”为课题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绿豆种子萌发与哪些因素有关
已有信息:干燥的绿豆种子不能发芽,完全浸没在水中的绿豆种子也不能发芽,潮湿的种子在合适的温度下能发芽,发霉腐烂的种子不能发芽。

请你根据以上信息做出合理假设。

至少写出三个假设:
假设一:。

假设二:。

-
假设三:。

2.现有一只烧杯、一块不规则形状的小石头、烧杯、量筒、细线、滴管以及适量的水等实验器材,你能利用这些器材测出小石头的体积吗请写出实验步骤。

3.阅读下文。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有一天,有7个孩子突然病倒了,并伴有腹泻、胃痛、发烧、呕吐等症状。

数日后,又有43人出现了相同的症状。

化验结果显示,所有的患者都感染了一种能够通过感染菌的肉或蛋传播的细菌。

那么孩子们是怎么感染上病菌的呢为什么有些孩子感染了,而另一些孩子却没有研究员认为这些细菌来自于某些感染菌的食物。

他们对孩子们进行了询问。

但孩子们说:他们没有在一起吃饭!那么孩子们一起参加过什么活动呢调查发现:他们去动物园参观了一种蜥蜴展览。

研究员经检查发现了一只蜥蜴确是此病菌的携带者。

但展览的动物是不许触摸的,又怎么会感染到孩子们身上呢于是,研究员仔细询问了孩子们在展区的活动,并将他们提供的信息与那些没有得病的孩子进行比较,发现洗过手的孩子没得病,而没洗手的孩子则病了。

对信息的进一步筛选和分析发现,凡是接触过木栅栏又没洗手的孩子都病了。

而对木栅栏的检验的确发现了该病菌。

原来孩子们得病的过程是这样的:他们爬上围护蜥蜴
的木栅栏,没有洗手就直接吃了东西,病菌就由口腔进入了他们的体内。

研究员在研究上述病因时:
`
①提出的问题是
②建立的假设是
③收集的证据是
④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⑤读过这个小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下来,与你的老师、同学分享。

4.在冬天,你会发现一些补品或药品口服液的瓶底有沉淀物析出,请对此现象分析:
(1)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
`
5.现在市场上的咖啡大都是细小颗粒状的,这样就很容易溶于水。

那么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咖啡溶解快慢请填写以下几步:
(1)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A
B
C
收集证据验证假设:(请在上述三个假设中选择一个进行设计)
6.小明刚在课堂上学习到:桌子上的一滴水珠不久不见了是水从液态变成了气态,即蒸发了。

他联想到妈妈平时洗衣服将湿衣服晾在外面不久衣服干了,这也是蒸发。

他又想到水蒸发的速度跟什么因素有关小明就开始与几位同学合作进行探究。

假如你是小明,请你完成
下面两个过程。

(1)提出问题:
(2)建立假设(请写出两个假设):①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