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兰亭集序 苏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案(苏教版)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案(苏教版)

《兰亭集序》教案一、教学目的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二、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情感思路,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和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某某的某某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书圣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

兰渚之亭,即兰亭,因此成为了流芳万古的文人圣地,多少文人墨客纷纷来到这里,吟诗作画,抒情遣怀。

现在便成了某某一处极具的旅游名胜。

二、教师朗读全文。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刚才老师读的就是传唱至今的《兰亭集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篇美文。

三、文体简介(有关“序跋”)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四、作者介绍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

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

因与某某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某某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X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苏教版必修5兰亭集序

苏教版必修5兰亭集序

苏教版必修5《兰亭集序》【教学目标】:1、通过朗诵领会作者的写作用意,感受作者对人生和宇宙的探索。

2、理解文章在叙述以后抒发情感发表议论的表达方式。

3、识记常见的实词,理解语言特殊现象,能区别“所以”“所”的用法或意义。

4、联系现实对文章的内容作更深层次的解读。

【教学重点和难点】:1、感受作者对人生和宇宙的探索,在阅读中修养自己的豁达。

2、归纳整理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与虚词。

3、熟读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

一、熟读课文,积累文中的重要辞汇和常见的文言句式。

记录预习中生成的疑问。

二、借助网络了解晋代的社会状况,选择一件事作为例子;了解王羲之生平及序的有关常识。

(附)相关资料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俩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

序的有关常识(略)二、导入新课:通过前几堂课对《逍遥游》的学习,咱们了解了面对战国时期的骚乱局面,庄子由于不满现实,渴望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他的这种思想对晋代士人产生深远影响,晋代士医生阶级有崇尚虚无思想的偏向。

一样面对寻常的快乐,短暂的人生,永恒的宇宙,咱们的书圣有些什么不同于时人的观点呢?让咱们一路走进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看看他给出的答案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往书圣的名篇的必经之路,必然也是朗诵,让学生自由地朗诵一次。

(有课前预习的铺垫,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自由地朗诵,可以想见学生摇头晃脑朗诵的情景)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单纯只是字面上的准确朗诵,并非能达到咱们学习的目的。

苏教版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课时安排:本课时安排为一节课,约为40分钟。

教学目标:1. 了解《兰亭集序》的作者、背景和意义;2. 掌握《兰亭集序》的基本意思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欣赏古文的能力和审美情趣;4.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兰亭集序》的作者和背景介绍;2. 《兰亭集序》的内容梗概和意义解析;3. 《兰亭集序》的艺术特点分析;4. 文学鉴赏: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兰亭集序》的诗意和美感。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兰亭集序》是哪一篇作品,作者是谁,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古文的看法和感受。

Step 2:作者和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文化名人,以及《兰亭集序》的背景和写作目的。

适当展示图片和素材,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和作品的背景。

Step 3:内容梗概和意义解析(10分钟)教师解读《兰亭集序》的基本内容梗概和意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适当分段讲解,引导学生思考诗句的含义和深层次意义。

Step 4:艺术特点分析(10分钟)教师重点分析《兰亭集序》的艺术特点,包括文采飞扬、诗意深远和意象丰富等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对具体诗句的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其独特之处。

Step 5:文学鉴赏(5分钟)教师播放音频或朗读《兰亭集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意境描绘、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Step 6:互动讨论(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针对某些诗句或情节进行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兰亭集序》的读后感或心得体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角度进行思考和表达。

教学辅助:1. 图片和素材展示,可使用PPT或手绘板等工具;2. 音频资源,用于朗读《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 《兰亭集序》课件 苏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兰亭集序》课件 苏教版必修5
兰 序亭

精选课件
兰亭是怎么来的吗?道 知 你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kuaì稽jī郡 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 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 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 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 , 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 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精选课件
《兰亭集序》又怎么来的?
前人的情况。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作 由序

一死生 知
齐彭殇
虚诞
悲 妄作
将后 斯有之
故 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
文感览 于者
精选课件
作者思想情感
思想观点: 死生亦大矣。
情感 乐 痛 悲
精选课件
怎样看待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不为玄学家们的论凋所蔽,阐明他 的生死观,是他性格旷达的表现;但他毕 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 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 没有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 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 是难以苛求的。
引以为流觞曲水
精选课件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
精选课件
讨论明确文章大意
1 第一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 2 作者为何说“信可乐也”?
精选课件
时间 地点 事由
况集 会 盛 环境
人物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
崇山峻岭,茂林风和畅
动词,至,及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面对;明白,懂得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本来;动词,看作一样
齐彭殇为妄作
动词,等同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精选课件
原因 “犹”,如同,好 像对;这

苏教版必修五《兰亭集序》课文原文

苏教版必修五《兰亭集序》课文原文

苏教版必修五《兰亭集序》课文原文《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译文: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

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

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

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

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

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

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

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

虽然各人谋求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被自己暂取得,就愉快地自满起来,不知道衰老即将来到。

等到他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了,尽情就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随之而来了。

《兰亭集序》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探寻诗一般的境界,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体悟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中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了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庄重。

前人对《兰亭集序》书法有这样的评价:“飘如浮云,矫若惊龙” “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书圣王羲之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

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他的书法,还要一起来赏析他的文章,一同走进王羲之诗意的境界。

二.教师范读课文(可配以古典、幽雅的古筝曲)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a)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生僻字的读音。

b) 简介“序”的特点,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

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本书介绍了作诗的缘由(由修禊事而“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作诗的精彩(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写书意图(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

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书序之处。

四.探寻诗一般的思想境界1.在《兰亭集序》中,作者叙兰亭雅集,悟人生要义,其情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哪两个字可以显示出作者情感的变化?明确:“乐”与“悲”。

2.如何理解作者的“乐”?明确:有三“雅”。

(1)景雅。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

苏教版语文必修5《兰亭集序》课件55张

苏教版语文必修5《兰亭集序》课件55张

作 序
一死生 知
齐彭殇
虚诞 妄作

由 故 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

感之
于览 斯者

文将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 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 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 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 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 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 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关于序的体裁知识

序的体裁,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
后代有的还很像是抒情散文。例如《史记》中的书、
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借以总结历史
教训、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和对所记叙的人和事的态
度。《战国策序》则历述从春秋到战国的转变,通过
叙事表现作者的道德礼义观和对战国至秦之间君臣兴
诈伪任刑法的看法,以及对纵横游说之士作品的评价。
作者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 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 交待,而是在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 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 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 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 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 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 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 验?
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 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 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 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关于《兰亭集序》
•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 三月初三日,这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王羲之与谢安、孙绰、谢万之遁、许询 及王羲之子侄献之、凝之、涣之、元之 等41位文人墨客在兰亭修禊雅集。王羲 之、孙绰等26人当场赋诗,共得37篇。 王羲之将这些诗句汇集起来,编辑成一 本《兰亭集》,并为此集作了一篇序, 共324字。

苏教版高中一年级(高一)语文必修五兰亭集序_课件1

苏教版高中一年级(高一)语文必修五兰亭集序_课件1

研习第三段 1、梳理文言知识 2、思考:作者又为何而“悲”?
第三段王羲之又为何而“悲”?
悲: 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千古同悲: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古人、今人、后人同悲,可谓千古一悲! 文章由“我”的个体之“悲”,推己及人由 一己之悲拓展到全人类,整个历史进程中的“悲 ”,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 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 苦等)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 悲!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 痛 的是个体人生短暂,好景不长;悲的是人生代代 痛人生短暂,好景不长,永无休止(怎样消除这 种千古之悲?)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因 此,这里的悲是“悲叹”。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文章背景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 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 大书 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 42 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 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 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 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 当时参与其会的42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 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 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 行书”。
第二段王羲之为什么发出“岂不痛哉”的感慨呢?
及其……感 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
欲望
美景乐事转眼即逝,好景 不长,外在世界的变化无法掌 控 生命的渺小,无从抗拒而 短暂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教案 苏教版 教案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教案 苏教版 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孙碧云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情感目标: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1.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

要多读(可采取听读、范读、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形式)读到情随声出,自然成诵。

2.二三自然段作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强调课前预习。

预习要求:(1)反复朗读,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扫除阅读障碍。

(2)提出疑难问题3.设计多媒体课件,将书法作品、图片、板书等用幻灯片形式展示。

4.安排两教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之乐。

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引入同学们,知道唐太宗吗?他在临死之前泪流满面向唐高宗央求道:“父王为创立大唐,历尽艰辛,而今天下托付给你,我也放心,父王只从你这里要一样东西。

”那位同学知道他要什么?对!他说:“我所要的‘兰亭’真本,可与我同去,你的意思如何?”高宗点头答应了,太宗也就一命呜呼,气绝身亡。

王羲之遗世的最佳书法珍品,就这样葬入了昭陵了。

此后传世的“兰亭”是“兰亭”被萧翼从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辩才处骗得送入太宗秘库之后,遴选善书的欧阳询、褚遂良等名家刻意临摹之作。

同学们可以翻到本册书的插图,(或打出“兰亭”帖幻灯片)欣赏《兰亭序帖卷》。

你看,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通篇看来,结构严密,浑然一体。

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

你看了是否也有这种感觉呢?中国人是形式美最发达的民族,篆、隶、行、草、山水、花、鸟、玉器、陶瓷、亭台、园林无一不表现中国人对形式美特殊的敏感,我们应该学会欣赏这种美。

苏版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教学简案

苏版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教学简案

苏版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教学简案教学目标:1.在梳理、把握重要的文言知识过程中,学习翻译文言文的差不多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明白得、品味文章所表达的人一辈子哲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明白得、品味文章所表达的人一辈子哲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一幅与王羲之有关的对联导入,引入学生对作者的介绍,进而引入本文学习。

二、回忆一二段的内容(记会)和感情(乐),师生带着欢乐的心情齐读前二段。

引入三四段学习。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三四段,初步感知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句读。

提出疑问:刚刚还“信可乐也”,如何突然又痛、又悲了呢?我们通过对文字的解析一步步走向兰亭深处。

三、再读文本,正音明句读,读明白句意。

两名同学分别读三、四段,其他同学在文中标记有问题的句读、字音,划出可不能翻译的文言词句。

学生交流、订正。

师生交流、讨论。

(渗透:文言词辨析方法)四、三读文本,感悟鉴赏一二段用欢乐的心情来读,那三四段应该用如何样的心情来读呢?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有感情地品读课文,在读中认真揣摩第三段中作者的情感。

生读第三段。

问:什么缘故用如此的语气读呢?学生阐述缘故,重点句再读,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当其欣于所遇”句应该用欢乐的心情来读,而“向之所欣”后则转入沉痛,“岂不痛哉”达到痛之极致。

(此段反复诵读重点字句,指导诵读方法,品味作者情感)问:作者是如何由乐而转痛的呢?明确:由欢乐的时刻想至欢乐短暂,进而想至人一辈子短暂。

问:此段中哪些句子你有过类似的感悟?或者在哪里见过类似的句子?(预设:曹操《龟虽寿》,柳永《浣溪沙》,春晚小沈阳,曹操《短歌行》,学生自己的体悟)由此可知专门多人的情感差不多上相通的,大伙儿都对人一辈子短暂有着繁重的感叹,王羲之有没有发觉那个问题?(有)哪些句子表达?(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虽世殊事异,因此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可见同学对第四段的内容差不多有了大致的了解,还有没有内涵不明白的句子?重点分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语文必修ⅴ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兰亭集序》课件.pptx

语文必修ⅴ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兰亭集序》课件.pptx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 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 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 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
(4)“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 知老 之将至云尔。”“曾不知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
等 四 十 一 人 在 兰 亭 聚 会 , 他 们 做
当 时 任 会 稽 内 史 ) 邀 请 友 人 谢 安 、
年 ) 三 月 二 日 , 五 十 一 岁 的 王 羲
集 会 的 地 方 。 晋 穆 帝 永 和 九 年 ( 公
水 秀 、 风 景 幽 雅 , 是 当 时 名 流 雅 士
浙 江 绍 兴 市 ) 城 西 南 郊 名 胜 。 这 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乐 以(忘5)忧“,死不生知亦老大之矣将”至:云语尔出。《’庄”子•德充符》。
(6)“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语出《庄子•德充符》:“以死生 为 一条。”又《庄子•大宗师》:“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为友矣。” (7)“齐彭殇”:把高寿的彭祖和短命的殇子等量齐观。彭,彭祖,相传为 颛顼帝的玄孙,活了八百岁。殇,指短命夭折的人。《庄子•齐物论》:“莫 寿“于一死殇生子与,齐而彭彭觞祖”为:夭。语”出(《以庄下子参•齐阅物钱论钟》书《管锥编》
朗诵视频:/programs/view/oyMvqNjswqY/
1.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 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 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 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 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完整版)兰亭集序(苏教版)

(完整版)兰亭集序(苏教版)

兰亭集序(苏教版)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知识,记诵全文。

.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特点,体会行文之妙。

.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无常、终归于尽之慨,感叹中含积极之情。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美文,必须加强诵读。

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抓住序的特点和本文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安排2课时。

课时 要点:介绍有关常识,整体感知文意。

一.导语。

人们早就开始了对生死的思考。

司马迁: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献上了对生死的哲理思考。

二.介绍。

王羲之,书圣,行草《兰亭集序》誉为行书。

其人曾一度为官,积极用世,后辞官归田,娱情山水,胸怀旷达。

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文字。

多介绍成书经过,意旨,作者情况等,亦可评论。

古人宴集,常一同赋诗,推一人作序。

三.感知全文。

.听录音。

正音。

guǐ癸xì禊shāng觞chěng骋shāng殇 .初步品味本文骈散的特征。

.对照书序,感知内容。

: 作诗缘由 情形 成书经过 意义 借题发挥——这是不同于一般序文之处 形成以下情况1。

记盛况 .抒感慨 .交代作序目的 四.学生对照注解,疏通全文。

共同解决练习。

积累文言知识。

五.作业。

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内容:分析与诵读 一。

复习。

诵读。

二.分析。

.学习节。

l如何记叙盛况? 时间:永和九年,暮春地点:兰亭目的:修禊事人物:群贤少长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气:惠风和畅 活动:流觞曲水感受:信可乐也l“信可乐也”到底有几乐? l结合上述内容诵读。

l鉴赏:体会作者状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l用清新明快的调子朗读。

.学习第二节。

l这节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的?如何展开逐步? 承接上文之“乐”而来,由乐而忧,又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由现今人们相处,处世各异,静躁不同,但忧患之源相同。

A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而快然自足,所之即倦,感慨系之B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 经认为:“高高兴兴地在饮酒 赋诗”,“悲得太没道理了”, 认为作者兴怀悲慨,与兰亭集 会的情境不合。你是怎样看待 这一问题的?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先 要了解在第二段中作者“痛” 在何处?
精品课件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 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因此 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 内”,有人归隐山林,“放浪 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 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但 时光飘忽,人生短促,即使明 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 的煎熬。此处之“痛”,痛在 人生无常,欢乐短暂。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 中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同是写 江南三月暮春风光,《兰亭集序》 与《与陈伯之书》有什么不同? 你能从中读到作者怎样的情怀?
精品课件
作者摒弃香艳, 只写山、水、林、 竹、天、风而已, 极力营造一种素 淡、雅致的格调。 这样的山水,正 可以韬养宁静淡 泊的心性,文字 格调的淡雅正是 作者人格性情的 体现。
精品课件
(2)事美。 杜牧诗云:“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王羲之邀集“高卧东山”的谢安、诗文“有金石声” 的 孙绰等41位诗人名流齐集兰亭,流觞曲水,临流赋 诗,各抒怀抱,何等快哉!乐哉!
精品课件
(3)情美 此时此地,风景秀丽, 作者仰观俯察,景情宜 人,感万物盎然,宇宙 博大。欢愉之情,溢于 言表。
精品课件
《晋书·王羲之传》有言:“羲之素好 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 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羲之)尝 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 此序,以申其志。”对王羲之的自我之 “志”,你是如何理解的?
精品课件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 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 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 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 卒当以乐死!”
精品课件
“山水”是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精心 塑造的人格精神或人格理想的标尺。当我 们在现实中受到尘世生活缰绳枷锁束缚之 时,“山水”便成为我们心灵世界的最后 皈依。在这个意义上本文之“乐”,固然 在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更在于兰 亭雅集这样一种简洁、宁静的诗意人生的 逼真呈现——这才是作者“乐”之根源。
精品课件
羲之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 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 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 一 道 士 养 好 鹅 羲 之往 观 焉 意 甚 悦 固 求 市 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 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精品课件
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 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 惊 懊 者 累 日又 尝 在 蕺 山 见 一 老 姥 持 六 角 竹 扇 卖 之 羲 之 书 其 扇 各 为五 字 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 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 之 他 日 姥 又 持 扇 来羲 之 笑 而 不 答 其 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兰 亭 集 序
精品课件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高唱到: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 居在大地之上。”
精品课件
在《兰亭集序》中,作者叙兰亭 雅集,悟人生要义,其情感有一个变 化的过程:由“乐”转为“悲”,你 知道王羲之因何而乐?
精品课件
(1)景美。 环境优美,天气融和;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 茂林修竹,幽深静谧; 清澈溪流,洁净明朗; 流水急湍,飞花溅玉。
——《晋书》
精品课件
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 但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 和热爱之情。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 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那么, 人生的真正之乐在哪里?文章开头所写的 会稽雅集,实际上就形象地回答了这一问 题。正因为如此,作者才对这次集会的 “成果”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 述”,以期在暗淡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 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长河中溅进兰亭 曲水的一脉清波。
精品课件
同游孙绰也有同感,在 《兰亭后叙》中说: “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 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 明复陈矣。”
精品课件
第三段作者慷慨生悲, 你能了解王羲之“悲”的 情感吗?这样的感慨是否 消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精品课件
作者将心中所思所感推及人类: 昔人兴感,已契我心,“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对生命的思考是人 类永无止境的话题,也是人类永远无 法克服的矛盾,而玄学家的所谓“一 死生”、“齐彭殇”,不过是些虚妄 无稽之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