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

合集下载

放射科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

放射科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

放射科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
1,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放射科登记员及操作技术在给患者登记或严格执行检查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中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和核对发,既除核对申请单所写姓名,年龄,床号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检查。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4,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或昏迷,醉酒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诉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诉患者姓名。

5,对于昏迷或醉酒的门诊急诊而无人员陪同患者时,先进行检查,检查完后待患者清醒或入院后询问主管医生患者的信息后录入。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及操作流程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及操作流程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及操作流程背景在医疗机构中,准确识别病人的身份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制定病人身份识别制度是必要的。

目标本文档旨在规范病人身份识别的操作流程,确保医疗机构能够正确识别病人的身份,并避免潜在的错诊或错误操作。

操作流程1. 登记流程- 病人到达医疗机构后,前台接待人员应引导病人填写相关登记表格并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文件。

- 前台接待人员核对病人填写的信息和身份证明文件上的信息,确保一致性。

- 前台接待人员在系统中创建病人档案,并将病人提供的身份证明文件复印件与档案关联存档。

2. 身份确认流程- 医疗机构在每次接诊前应对病人进行身份确认。

- 医生或护士应与病人核对身份信息,如姓名、出生日期等。

- 医生或护士在电子病历系统中确认病人身份。

3. 身份识别手段- 医疗机构可使用多种手段来识别病人身份,例如:- 身份证:要求病人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文件,如居民身份证、护照等。

- 医保卡:如适用地区使用医保卡作为病人身份识别的有效手段。

- 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虹膜识别等,可作为辅助身份识别手段。

4. 异常处理- 如果病人提供的身份证明文件存在疑问或与系统中的信息不符,应立即向上级主管报告。

- 医疗机构应建立相应的审查流程,以确保病人的身份得到准确确认。

结论通过建立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及操作流程,医疗机构可以准确识别病人身份,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此制度应得到全体医务人员的积极支持和执行。

以上是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及操作流程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相关人员的工作有所帮助。

放射科规章制度

放射科规章制度

放射科规章制度放射科是医院中负责放射医学影像学检查与治疗的科室,为确保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医疗质量的提高以及患者的安全,放射科必须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

本文将重点探讨放射科所需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实际需要分小节论述。

一、放射科患者安全管理制度放射科工作涉及到模拟、诊断和治疗患者的放射性物质和辐射设备,因此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放射科应建立相应的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内容:1. 患者信息管理: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录入、存储和保密。

2. 身份确认制度:在进行放射性物质注射或检查前,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以避免错误操作。

3. 辐射剂量监测:对接受放射影像学检查或治疗的患者辐射剂量进行记录和监测。

4. 检查前准备:包括向患者解释检查目的、注意事项以及可能的不适反应等。

5. 放射防护:严格遵守放射防护原则,确保患者在受到放射性物质和辐射源照射时的安全。

二、放射设备管理制度放射科需要使用各类设备来完成放射医学影像学检查与治疗,为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有效使用,放射科应建立相关的设备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内容:1. 设备验收与验收标准:确保设备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医院要求。

2. 设备维护与保养:建立设备定期维护保养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3. 设备故障和事故处理:建立设备故障与事故的报告与处理制度,及时处理设备故障以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患者安全。

4. 辐射剂量监测:对放射设备的辐射剂量进行定期监测,确保辐射量在安全范围内。

5. 防护设备和材料: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和材料,确保医护人员在操作设备时的安全。

三、医护人员培训与管理制度医护人员是放射科中执行放射科检查和治疗的人员,为了确保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及安全性,放射科应建立医护人员培训与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内容:1. 岗位培训与资质认证:医护人员应进行相关培训,并获得相应的放射防护资质认证。

2. 安全操作规程:建立医护人员安全操作规程,包括设备操作、防护措施以及事故应急处理等。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是指医疗机构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病人进行身份确认并建立相应的程序和流程。

病人身份的准确识别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至关重要,只有确保病人的身份正确无误,才能保证医疗服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身份确认
2.标识登记
医疗机构应为每位病人建立统一的标识码,例如病历号。

这样可以避免因病人姓名变更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信息混淆。

3.身份确认流程
4.信息录入与处理
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信息录入与处理岗位,负责将病人的身份信息录入电子病历系统,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更新。

5.病人身份验证
6.病人身份信息保密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病人身份信息保密制度,严格限制访问权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病人身份信息的安全性和私密性。

7.异常情况处理
如果发现病人身份存在异常情况,例如疑似身份冒用等,医疗机构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核实,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8.培训与监督
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病人身份识别制度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加强员工
对病人身份识别制度的理解和遵守程度。

同时,医疗机构应设立监督机构,对病人身份识别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总结起来,为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
程序的建立是必要的。

医疗机构应通过身份确认、标识登记、身份确认流程、信息录入与处理、病人身份验证、病人身份信息保密、异常情况处理、培训与监督等措施,建立起完善的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病人的安全。

影像科室登记制度范本

影像科室登记制度范本

影像科室登记制度范本一、登记制度简述1. 本登记制度旨在规范影像科室的日常工作流程,确保患者在接受影像检查时能够顺利、高效地完成登记手续。

2. 影像科室登记制度的实施,将有效提升患者就诊体验,减少排队等候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二、登记流程1. 患者到达影像科室前,应提前向医院或科室的预约系统进行在线或电话预约。

2. 患者到达影像科室后,应立即登录自助机或现场登记窗口进行登记,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以及相关医疗证件。

3. 将身份证明、医疗证件进行复印存档,并在系统中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

4. 系统自动分配一个唯一的登记号码,并生成相关的登记凭证。

三、患者信息记录1. 影像科室应将患者的个人信息进行妥善保管,确保信息安全。

2. 影像科室应按照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等,对患者进行分类管理。

3. 影像科室应定期对患者信息进行更新和校核,保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登记号码管理1. 登记号码为患者在影像科室就诊时的唯一标识,不得重复使用。

2. 影像科室应建立登记号码的编号规则,并在系统中进行设置。

3. 登记号码应打印在患者的登记凭证上,并在系统中与患者的信息进行关联。

4. 登记号码的管理应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不得随意泄露或外泄。

五、问题反馈与处理1. 患者在登记过程中如遇到问题或疑虑,可向登记窗口的工作人员提出反馈。

2. 影像科室应设立专门的问题反馈通道,接受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进行处理。

3. 影像科室应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及时改进工作流程和服务质量。

六、异常情况处理1. 登记过程中如遇到患者身份认证不符或异常情况,应立即向主管部门报告并寻求解决方案。

2. 影像科室应提前做好异常情况的处理方案,确保能够高效应对各种特殊情况,保障患者权益。

七、培训与考核1. 影像科室应定期对登记窗口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了解并掌握登记制度的要求和流程。

2. 影像科室应定期组织考核,对登记窗口的工作人员进行能力和知识的评估,确保其工作质量和效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参考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参考

1目的正确识别患者,确保医疗安全。

2适用范围进入医疗区域就诊的所有患者。

3职责3.1医院质量与安全委员会负责制订、审核本院患者身份识别相关的规章制度,并指导、监督实施3.2医务科、护理部对本制度的落实进行监督3.3临床护士确认患者身份后佩戴手腕带3.4所有参与医疗服务的工作人员均需正确核对患者身份3.5患者、家属或代理人协助工作人员核对患者身份4定义身份识别:医疗服务工作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正确识别诊疗对象,保证医疗安全的措施。

5制订依据5.1《JCI医院评审标准》2014.4第五版(IPSG.1正确识别患者)5.2《XX医院正确识别患者管理制度》(2014年)5.3依据《WHO 患者安全解决方案》(第 1 卷,解决方案 2,2007 年 5 月)6作业内容6.1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图6.2无名氏患者身份就诊处置流程6.3说明6.3.1患者或家属出示有效证件(具有身份号码),如:身份证、医保卡、户口本....等,收费处人员对其进行核实、录入,建档。

6.3.2初诊患者未携带有效证件,须填写“初诊患者信息登记表”并确认签字,作为依据。

6.3.3 诊疗活动中、患者的转接中,医务人员均要严格核对患者身份,确保正确的治疗、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途径给予正确的患者。

我院以“患者姓名”+“出生日期”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依据。

注:床号及病房号不得作为患者的身份识别标识。

6.3.4执行有创治疗如门诊手术、内窥镜检查、血液透析治疗、无痛人流、人工流产术、取环术、CT/MRI增强检查及经B超引导下穿刺等侵入性操作前,必须由护士与患者(或家属)共同核对患者身份信息无误后,佩戴手腕带,以确保患者安全。

6.3.5无名氏按规定给予临时命名,临时命名使用:“患者当天就诊日期加无名氏1(如20160501+无名氏1“1代表临时命名序列号”以此类推)及病历号作为识别标志。

6.3.6无姓名新生儿,使用其母亲姓名+之子/之女方式命名和出生日期。

若是双胎及以上,则使用中文数字进行区别,如张三之一女/子+出生日期、张三之二女/子+出生日期,以此类推。

XX医院CT室检查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XX医院CT室检查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CT室检查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为了确保患者正确、准时完成关于CT的各项检查,特制订此项制度
1、受检者或家属将临床医师开具的CT检查申请单到CT登记室,登记室人员要仔细询问受检者
姓名、性别、年龄、住院科室。

确认无误后按照临床医师开具的检查要求登入PACX系统。

2、对特殊检查患者,如需要行强化CT扫描、CTA检查患者,做皮试护士要再次询问患者的身
份并实行反问形式让患者自己说出姓名。

确认无误后进行皮试。

3、扫描人员按照申请单牌号次序进行扫描,患者进入扫描室后扫描人员需要再次确认并与患者
的腕带标识核对,扫描前扫描人员需要再次让患者自己说出姓名。

确认无误后进行扫描。

4、扫描人员检查完成将取片条交给患者。

5、检查报告完成后,需要科室主任或上级医师对诊断报告进行双人签字审核(内容包括患者的
基本信息、胶片核对、诊断报告的质量等)。

6、审核完成的报告由登记室人员再次核对确认无误后进行装袋,带患者或家属领取时需要再次
与其手中的取片条进行核对。

其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检查部位、诊断报告单与胶片是否一致等。

就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查对制度

就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查对制度

就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查对制度为加强患者在我院诊疗过程中身份识别制度及查对制度的管理,确保患者诊疗过程准确、有序、高效的进行,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杜绝病人意外发生,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先就相关事项做以下通知: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患者就诊时应出示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身份证等身份证明,首诊医师是核对患者信息第一责任人。

需要入院诊疗的患者,由入院处及接诊病区分别再次核对上述信息。

二、患者门诊诊疗期间,以门诊病历号作为身份识别的唯一标识。

患者入院期间,以入院处统一分配的住院号作为入院期间的患者身份识别的唯一标识。

三、在进行各项诊疗活动中,尤其是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等关键部门,要同时利用床头卡、治疗卡、腕带等方法加强患者身份识别,健全患者转科、交接的程序与记录。

四、医师下达医嘱后,严格按照医嘱制度执行,微机录入,班班查对,两人核对,无误后签名。

医嘱执行后执行人注明执行时间并签名。

医嘱需班班核对,每周总查对两次。

五、护士在给药、注射、输液、发放特殊饮食前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包括床头卡、双向核对、手腕带等),鼓励患者主动向医务人员核实个人信息,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备药前要检查药品,如不符合要求或标签不清者不得使用。

摆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方可执行。

发药时应协助病人服下后,方可离开。

易致过敏药物,给药前应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剧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执行后保留安瓿;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要注意有无配伍禁忌。

注射、发药时必须携带针卡、药卡,如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提出疑问,应向床位医师反馈,及时查清后方可执行。

重整后的注射单、服药单,需经两人核对。

六、在采血、输血等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采集配血标本前需将贴好标签的试管连同临床输血申请单携至病人处,当面核对床号、姓名、住院号、输血史,无误后才能采血。

送血标本和取血必须与血库执行交接、查对、登记手续。

医院影像科检查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医院影像科检查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医院影像科检查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为了确保患者正确、准时完成关于影像的各项检查,特制订此项制度
一、受检者或家属将临床医师开具的检查申请单到影像科进行登记,登记室人员要仔细询问受检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科室。

确认无误后按照临床医师开具的检查要求登入PACX系统。

二、对特殊检查患者,如需要行强化检查患者,做皮试护士要再次询问患者的身份并实行反问形式让患者自己说出姓名。

确认无误后进行皮试。

三、检查人员按照申请单牌号次序进行扫描,患者进入检查室后扫描人员需要再次确认并与患者的腕带标识核对,扫描前扫描人员需要再次让患者自己说出姓名。

确认无误后进行扫描。

四、检查人员检查完成将取片条交给患者。

五、检查报告完成后,需要科室主任或上级医师对诊断报告进行双人签字审核(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胶片核对、诊断报告的质量等)。

六、审核完成的报告由登记室人员再次核对确认无误后进行装袋,待患者或家属领取时需要再次与其手中的取片条进行核对。

其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检查部位、诊断报告单与胶片是否一致等。

1。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0篇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1、患方带城镇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或公司医保卡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医保或医疗卡的卡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展相关的诊疗活动。

2、患方带身份证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身份证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展相关的诊疗活动。

3、患方就诊挂号时未能出示以上任何一种证件的,门诊部挂号人员按患方自己填写的姓名、年龄、诞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作为患方的就诊卡信息出具就诊卡和挂号票据,当使用姓名、年龄识别患者身份有困难时,可选择诞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这些补充信息来确认病人。

4、当医师发觉患方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为患者就诊或使用成人身份信息为未成年就诊的,应劝告患方使用患者本人信息重新挂号,但假如患者病情属于急危重症,则不得影响患者的准时诊治。

5、对无法确认身份的无名患者,接诊医护人员依据当时患者的有关状况制作“腕带”牌,上面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性别、诊断等,并在门诊病历上注明,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标准补写。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1、住院患者必需建立床头卡,住院病人一览卡。

2、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姓名、性别、床号等)方法(制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确认患者身份,确熟悉别无误前方可进展操作。

3、临床治疗护理活动中,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别饮食及其他诊疗活动前,医护人员除应实行以上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外,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

4、对急诊室、产妇、手术患者;对病情危重、意识不清、急救、输血、冷静期间患者;对不同语种语言沟通障碍、身份无法识别患者;对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患者必需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缘由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如有伴随人员,还必需由伴随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放射科查对制度

放射科查对制度

放射科查对制度
放射科查对制度是为了确保放射科诊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而制定的。

在放射科诊疗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以下查对制度:
1. 接收申请单时,要确保申请单填写规范,初步诊断、部位与检查目的相符,并完成所有交费手续。

2. 在照片和诊疗过程中,技术人员和医师应核对片号、姓名、性别、年龄、申请科别、住院号(门诊号)、检查部位和目的,以防止出现差错。

3. 在诊疗过程中,应检查造影剂及药物的名称、剂量、浓度、用法是否正确;确保造影剂及药物无变质情况;检查瓶口有无松动、裂缝;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注意患者是否属于使用药物的禁忌人群。

对于大剂量造影剂或危重病例,应确保安全急救措施完备,并密切关注术后反应。

4. 在检查、治疗和发报告时,应核对科别、病房、姓名、年龄、片号、部位、目的等信息,以确保诊疗过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5. 患者识别方法包括查对制度(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等)、腕带识别、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以及身份证识别等,以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以上是放射科查对制度,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导读:规章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篇一: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

1、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2、腕带佩戴规范目的: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手术病人、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必须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目的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符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通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标准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可以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择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

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符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必须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在病人的血袋、药袋和标本的标签上要写明进行病人的识别码,以便与病人进行核对在给病人治疗、用药、输液、输血、抽血或留取其他标本时要对病人的识别码进行核对。

放疗科患者识别查对制度

放疗科患者识别查对制度

放疗科患者识别查对制度1. 凡接受放射治疗的病人,需提供相应临床资料,经放射治疗医生检查诊断确属需放射治疗者,由放射治疗医生书写放射治疗病历,会同物理剂量人员确定治疗方式及照射剂量,必要时进行科内会诊确定放射治疗方案,精确定位,制定有效的治疗计划,方可实施治疗。

2. 放射治疗医生书写病历及治疗单中应记录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年龄、科别、床号、所用射线质及能量、患者体位、固定装置、设野面积、照射野界(以体表较固定的标记为准、定位时X线片或打印图片)、肿瘤深度、源皮距离(SSD)、PDD/TMR、机架角度、机头角度、补偿器、滤过装置、照射方式、单次剂量、总剂量及总次数、周围重要组织和器官剂量(脊髓、脑干、肾等)。

对语言交流困难或障碍的特殊患者使用“腕带”标识,作为识别信息的载体。

3. 放疗技师记录者必须核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年龄、科别、床号、射线质、照射方式、应给剂量、机器单位指数及相应时间、根据照射条件准确将控制台条件设计好。

4. 放疗技师摆位者必须核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年龄、科别、床号,请病人进入治疗室,并简单解释照射中注意事项,将床面下降至适当高度,帮助病人上床。

查看放疗单、根据照射条件(照射距离、射线质、射野面积)、照射剂量、照射标志、摆位要求(照射方式、体位)、照射附件(填充物、固定器、挡板)、楔形板、照射要求、当日医嘱及注意事项,准确摆位。

5. 摆位结束后,核对距离、机架、机头转角、射野面积、灯光野位置、体位的固定,必要时用室内激光定位灯,观察射出方向及应照射的范围和照射区是否正确。

6. 治疗中技术员必须在监视器中仔细观察病人体位是否有移动,如有变动要立即停止出射线,进入治疗室核对有无变动,核对无误后再开机继续治疗。

如变动较大或病人不能坚持该体位治疗,应记录下来并及时向主疗医师汇报,以决定是否更改计划。

7. 照射完毕摆位技术员进入室内应再核对照射野,体位有无变化(如有移动应记录下来或报告主疗医师),协助病人下床,做下一病人治疗准备。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SOP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SOP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规程1.目的增强医务人员核对意识,提高服务质量,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2.标准2.1原则2.1.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2.1.2完善并落实(急诊、病房、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室)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2.1.3在执行各项操作前,医务人员除了认定患者身份,还应认真执行“三查九对”制度,方可执行操作。

在核对患者信息时要主动询问患者,让患者回答然后将患者回答与手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2.1.4医务处、护理部负责监督医务人员遵守患者身份识别规程,若未认真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经查实,按本部门质控标准相关内容进行处理。

2.2门诊患者身份识别2.2.1实施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2.2.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诊疗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2.3挂号室工作人员认真核对患者门诊就诊卡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等信息,根据患者需求,准确为患者刷卡挂号,避免因分诊错误导致换号、退号。

2.2.4对预约患者认真核对预约单上患者的基本信息,挂号后安排优先就诊。

给患者建卡时核对身份证、医疗卡或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等,正确输入患者信息。

2.2.5医师为患者诊治前核对就诊卡及门诊病历患者基本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认真为患者诊查,正确开检查单及处方。

2.3住院患者身份识别2.3.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3.2对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的标识和查对的有效手段。

2.3.3标本采集、给药、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以下简称MECT)、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核对手腕带信息确认患者身份。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病人登记:病人在就诊前需在医院前台或自助登记机进行登记,提供个人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以及就诊目的和受伤或疾病描述等信息。

2. 病历建档:医院通过系统为每位病人建立电子病历档案,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就诊
日期、诊断结果、医疗服务记录、用药记录等相关信息。

病人可获得病历号或门诊号
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3. 病人身份验证:在接待处或诊室,医院工作人员会要求病人出示身份证件,以确保
提供的信息与登记时的一致。

可以使用身份证、医保卡等进行验证。

4. 病人标识:为了确保医院内部工作的顺利进行,医院会派发病人标识,如病区腕带、住院号等。

病人需佩戴标识,以确保医务人员能够正确识别病人身份,提供适当的治
疗和护理。

5. 保密措施:医院会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病人的个人隐私和医疗信息安全,对病人信
息严格保密,仅在合法授权的情况下提供给相关医务人员。

6. 信息共享:医院可能与其他医疗机构、药店、保险公司等建立联网系统,实现病例
和电子处方的信息共享,便于多个机构之间的治疗协作和医疗费用结算。

总体而言,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旨在确保与病人相关的医疗服务能够准确提供,并保障病人的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

CT扫描检查的身份识别流程

CT扫描检查的身份识别流程

CT扫描检查的身份识别流程身份识别流程对于CT扫描检查的重要性身份识别流程在CT扫描检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准确地确认患者的身份可以保证医疗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防止可能出现的医疗事故和误诊。

本文将介绍CT扫描检查的身份识别流程,并探讨其重要性。

1. 登记确认个人信息在进行CT扫描检查之前,患者需要到接待台进行登记。

接待人员会询问患者的基本信息,例如姓名、年龄、性别等,并核对相关身份证明材料(如身份证、就诊卡等)。

这是确认患者身份的第一步,确保后续医疗服务针对正确的人员。

2. 核对医疗记录在确认患者的身份后,医务人员将核对之前的医疗记录和病历信息。

这是为了确保医疗团队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以及其他关键信息,从而在CT扫描中避免潜在的风险。

3. 提供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CT扫描之前,医务人员会为患者提供身份识别标识。

这可以是一个带有患者个人信息的腕带或其他身份标识,以确保在整个检查过程中能够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4. 与预约单核对医务人员通常会与患者核对CT扫描的预约单。

确认预约单的详细内容,例如检查部位、时间等,是为了确保将要进行的CT扫描符合患者的实际需求和医疗要求。

5. 验证患者意愿在确认身份和预约信息后,医务人员会与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沟通,确保患者理解并同意进行CT扫描检查。

这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争议,同时也是尊重患者自主权和知情权的表现。

6. 二次身份验证为了进一步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医务人员通常会进行二次身份验证。

这可以通过询问患者的姓名、出生日期或其他特定的验证问题来完成。

确保患者能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是确认患者身份的有力证明,也是预防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患者误识的措施。

7. 用纸质或电子记录确认最后,所有身份验证和相关信息都将被记录下来,可以是纸质或电子形式。

这样,医务人员可以随时查阅记录,确保检查过程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同时也为后续医疗服务和疾病诊断提供准确的依据。

总结CT扫描检查的身份识别流程对于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方法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方法

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1、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2、腕带佩戴规范目的: 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手术、外出检查等; 2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 4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5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①手术病人包括微创手术、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必须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 1-2 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在医院死亡病人需经家属确认尸体后才去除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一目的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符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 通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二标准 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 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可以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择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 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符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必须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4在病人的血袋、药袋和标本的标签上要写明或打印出进行病人的识别码,以便与病人进行核对 5在给病人治疗、用药、输液、输血、抽血或留取其他标本时要对病人的识别码进行核对.6病人的床号和房间号不能作为病人的识别码使用.2、有效改善相互沟通 1在工作只能需执行口头医嘱或电话医嘱、接到各类的紧急口头报告时,必须有一个口头确认过程,护士或接听报告的人首先要把别人告诉你的信息写下来,要有书面记录, 然后大声复述一遍口头医嘱的全部内容、各类检查紧急的口头报告内容,对方确认无误.2医院允许在病人抢救、中深度镇静治疗、手术时使用口头医嘱.在紧急情况下,在医师不能立即到达又需要立即处理时可以使用电话医嘱,其他情况不准口头医嘱或电话医嘱.原则上尽量减少使用电话医嘱,患者出现病情变化,下级医生请示上级医生后,上级医生在电话中下达的医嘱要由值班医生或管床医生下达书面医嘱后护士才能执行,而且要在病程记录中记录相关内容.3口头或电话医嘱下达后,护士即要立即书面记录可记录在口头医嘱单或其他记录纸上,并根据书面记录内容大声复述给下达医嘱的医生后,听到复述医嘱后,医生要明确示意,经确认无误后护士执行.在特别紧急且人手紧张的情况下,护士记录口头医嘱会影响到病人抢救时,可先按要求在保证正确用药的前提下执行口头医嘱,事后立即补记医嘱内容.口头或电话医嘱要在病人抢救完成后六小时内在电脑系统内补录,并打印签字.手术病人的口头医嘱单要求下达医嘱的医生和执行护士签字确认,并存入病历中保存.4所有急诊检验结果、危及到病人安全的异常检查、检验结果简称危急值需要及时通知临床医护人员.检验科和其他辅助检查科室要建立检查危急值报告标准,标准中要包括检验、检查危急值得项目名称、临界值、报告流程和报告责任人.并以书面的形式确认,同时要对全科人员、新入职员工进行培训.检验危急值得报告可以通过 LIS 系统自动控制,并提醒检验师.所有急诊检查项目的结果和 /危急值结果的书面报告要在审核后立即发送,并电话通知临床科室,以便医师及时得到相关报告.5临床科室工作人员,包括医师和护士在接听到急诊检查结果、危急值结果报告后,要有书面记录,并将记录的内容大声复述一遍给报告人听,要得到对方的确认.记录的内容包括病人姓名、住院号、检查项目名称、检查结果、接听电话时间、报告给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的时间等.各科要有记录本登记,以便职能部门检查.6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接到检查项目高危报告后,要及时对病人进行评估和处理,必要时向上级医生或科主任请示报告,并在病程记录中记载.7在急诊病人入院前与接收科室进行电话沟通时,需将收治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初步诊断、生命体征、基本病情、病人可能需要的特殊医疗设备氧气、心电监护、呼吸机能以及病区问的其他相关信息等告知病区,病区接电话人员要有书面记录并大声复述给打电话的人员,要得到对方的确认,同时医护应相互告知.其他情况下进行的电话沟通要按医疗工作电话沟通记录管理规程进行记录.3、消除手术错误 1手术前暂停:为了避免手术病人、手术方案和手术部位的错误,在手术开始前停止术前所有操作及术前核对.2手术前核对①为了避免手术病人和手术部位的错误,在手术室的手术和门、急诊小手术都要列出核对清单,手术开始前要停下其他所有工作认真核对清单中所要求的内容,一致确认手术病人、手术方案、手术部位和病人体位是正确的且在正确的手术室,手术需要的所有医疗文书齐全,医疗设备已准备好且功能正常.②在手术室进行的手术、手术前核对要在麻醉诱导前进行, 手术病人本人清醒可合作的病人、手术医生、麻醉师、巡回护士一起根据手术护理记录中“手术前核对清单”中的内容进行逐项核对,核对内容由巡回护士记录,并将参与核对人员名单记录.③门、急诊的小手术应在手术前由病人本人清醒可合作的病人、手术医生、治疗护士一起核对,核对内容由治疗护士记录在门急诊、介入手术护理记录单中,并将参与核对人员名单进行记录.④当核对清单内的项目无法通过填“否”时,手术不得进行,如果在特殊情况下仍需手术时,要经过医务部或总值班同意.紧急抢救生命的手术以争取时间、抢救病人生命为主要责任,可以先抢救,后报告.3术前手术标记:所有手术操作,包括在手术室内进行的手术、在门诊进行的手术、在急诊进行的小手术都要进行手术标记.标记要精确、清晰可见,可能情况下由病人讲出病变部位.①住院病人由手术医生在病区进行手术标记,门、急诊手术的病人也应有手术医生在门急诊进行手术标记,除非是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在手术室手术前铺单前进行手术标记.手术标记需要病人或家属的参与,清醒病人进行确认时要触动病人的肢体方向确定左右,要得到病人的认同.昏迷的病人进行确认时要请病人家属参与,要得到病人家属的认同.②手术切口、穿刺点和手术部位的标记都要准确、清晰,铺单后还能够看得清楚.手术标记要使用蓝色和紫色油性标记笔.③手术标记笔应放在各病区的指定地点,每位医生都要知道具体地点,每位术科医生应随身携带标记笔,手术室应备消毒后的标记笔供使用.标记笔只能用来作手术标记,不准它用.③其他操作或治疗如有左右区分,在操作或治疗时容易发生部位错误时也需标记,如局部热疗、胸穿、腰穿等情况.4、减少病人跌倒风险 1建立可靠和有效的评估工具来测定和确定病人跌倒的危险因素,对高危病人进行跌倒风险评估.2门、急诊病人对病人进行跌倒风险的评估和记录,如有跌倒风险要进行预防跌倒的健康教育,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3住院病人①每位住院病人的初次护理评估中必须包括对病人跌倒的风险评估新生儿除外.跌倒风险评估内容包括病人的年龄、意识状况、走动能力、自我照顾程度、跌倒病史、药物使用情况、环境设施情况等引起跌倒的风险因素,并对病人及家属进行预防跌倒宣教,且要有记录.②所有跌倒高危病人均须进行动态评估,病人出现下列情况需随时评估:转入病人、病情变化如手术后,意识、活动、自我照顾能力等改变、使用镇静/止痛/安眠/利尿/降血压 /、调血糖等药物时、跌倒后、分值发生变化时、更换陪人或家属时;同时对病人家属进行预防跌倒教育,并有书面记录.③对于跌倒风险的病人要在床头挂标识医院牌,并根据医院的相关指引制定切实的预防病人跌倒的计划,而且这些计划要得到执行.④病人跌倒发生后护士要对病人是否受伤、受伤的程度进行评估,如有受伤立即通知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对病人的伤情进行进一步评估,并进行相应处理.同时要对病人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和采取预防再次跌倒的计划,同时要按流程和要求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跌倒发生的时间、地点、伤害程度、引起跌倒的危险因素、事件处理经过及具体建议⑤总务、基建后勤要确定哪些环境因素和设备因素是引起病人跌倒的高危因素,定时巡查评估,同时要培训和教育医务人员,尤其是病区护士发现病人跌倒的高危环境和设备因素存在时,及时通知后勤进行处理.⑥护理部、医务科每月对导致病人跌倒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报院安全管理委员会批准后相关部门执行.⑦科主任和护士长要对员工,包括新入职的员工进行预防跌倒的培训,医护人员对病人及家属进行预防跌倒的健康教育.⑧护理部、医教科等职能部门联合制定预防病人跌倒的指引.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在门诊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三、各诊区挂号、分诊护士,挂号时认真核对患者“健康行”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并正确分诊,帮助患者选择医师,准确为患者刷卡挂号,避免因分诊错误导致换号、退号.四、给患者建卡时核对身份证或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正确输入患者信息.五、对预约患者认真核登记表中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及手机号码、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医师为患者诊治前核对就诊卡及门诊病历患者基本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六、对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无自主能力、新生儿、7 岁以下患儿及无痛检查、手术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的表示和查对的有效手段.在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上的各项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七、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八、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方法及其程序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标本采集 , 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 , 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 2 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室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 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11、在检验、放射、 CT、 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2、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科室每月督导并有记录.患者身份识别程序:患者身份识别程序在采血、给药对能有效沟对无法有效在实施任何输血等操作通的患者,实沟通的患者, 介入或有创前,必须严格行双向核对如手术、昏诊疗活动前, 执行患者身法.即除了核迷、神志不实施者亲自份识别查对对床头卡以清、无自主能与患者或家制度,应至少外,还必须要力的重症患属沟通,作为使用两种身求患者自行者,在各诊疗最后确认的份识别方法说出本人姓操作前,除了手段,以确保床头卡、腕名,确认无误核对床头卡对正确的患带双向核对后方可执行.以外,必须使者实施正确用、核对腕带的操作.识别患者身份.转科交接时患者身份识别的制度与流程为确保患者医疗安全,完善关键流程,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ICU、产妇等的患者身份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特制订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的相关制度.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 3 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2、检查 ICU、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填写;4、护士在使用腕带作为标识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须经双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5、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6、急诊、病房、产房、新生儿室、手术室、ICU 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流程: 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认真与科室医护人员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2门诊急诊患者与 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认真与科室医护人员交接, 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 并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 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核对,做好术前准备, 认真与手术室进行交接, 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用药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是患者对接记录单.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该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5病房与 ICU 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对接记录单, 无误后离开.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生育史情况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对接记录单,无误后离开.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出血情况会阴及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交接记录,无误后离开.8产房与新生儿室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过程情况羊水情况饮食与二便情况出生后评分情况新生儿一般生命体征用药情况等,填写产房与新生儿室对接记录单,无误后离开.患者腕带识别制度准确识别患者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有效的前提和基础, 对确保医疗安全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为进一步规范临床医疗工作,保障医疗安全,特制定患者腕带识别制度.一对门急诊急危重患者、急诊抢救室和留观的患者、无名患者、住院、有创诊疗、输液以及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二新生儿科新生儿普通病区、NICU使用双腕带识别患儿身份.三“腕带”应按规定标明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科室住院患者还包括床号、住院号等.传染病、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有识别标志.四确保“腕带’’佩戴准确无误.“腕带”内容填写完毕后,需由双人核对护士一一患者、护士一一家属、护士一护士、护士一一医生无误后可给患者佩戴.五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液制品、发放特殊饮食、手术、诊疗有创、无创等活动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信息.六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损伤,手部血运良好.七责任护士定时检查患者佩戴“腕带”部位皮肤情况 , 保证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八责任护士发现住院患者腕带遗失,按腕带佩戴流程重新佩戴.九将使用识别“腕带”的工作纳入医疗护理质控检查项目中.腕带使用与管理制度试行腕带是各项诊疗操作前识别患者身份的重要标识,本制度适用于在我院就医的住院及急诊患者的身份确认.一、腕带使用范围“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 应在以下情况使用:一需全部患者佩戴腕带的科室:重症医学病房ICU、 CCU、 SICU、RICU 等、新生儿室、小儿内科、小儿外科、手术室、急诊抢救室与留观室.二其它住院科室需佩戴腕带的患者: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语言交流障碍、抢救、输血、手术、特殊诊疗如:胃镜、ERCP、介入手术等、镇静期间、新生儿、 12 岁以下儿童等患者.三对于传染病、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应在腕带上进行标志或使用特殊颜色腕带.二、腕带管理要求一使用腕带患者须在各项操作时查对该患者腕带信息.二使用蓝色圆珠笔,完整、清晰填写腕带上患者各项信自息如科室病区、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等.三为患者佩戴腕带时,护士须持病历根据腕带所填信息逐一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查对,确认无误后方可佩戴.四为患者佩戴腕带应松紧适宜并加强观察,确保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五腕带一旦丢失应立即补戴.六患者出院时需将腕带取下.医院腕带识别制度采用给病人佩戴腕带的方法,是针对住院病人一种安全措施,是对病人身份进行准确而可靠的标记和识别,也是对医院整个医疗活动的基本要求.一、当病人被收治住院时,使用病人标识腕带对病人身份进行 24 小时随身标识.标识应记载病人姓名、病人编号等重要信息,并保证对病人身份能进行准确快速识别.病人腕带标识必须不怕水及酒精擦拭.二、在采取各种治疗操作前,包括发送药品、输液、输血、样本采集、手术、转送病人到其它科室、进行尸体解剖等, 必须核对病人标识腕带以确定病人身份.除特殊情况外, 对标识信息无法辨别或标识丢失的病人不能进行任何处理, 必须首先确定病人身份并更换标识腕带.三、在病人住院治疗期间,值班、护理和工作人员应经常检查病人腕带,确保病人随身佩带,确保病人标识腕带上记载的信息足够清晰并可以辨认.四、当且仅当病人出院时,医护人员才能将病人佩带的标识腕带除去.如果病人在医院死亡,应让标识腕带保留在尸体上.医院腕带佩戴流程一、对住院病人应佩戴腕带,对病人身份进行随身快速识别.二、正确填写腕带内容:病区、姓名、年龄、床号、住院号、性别、诊断等信息.三、医务人员为患者佩戴腕带标识:告知患者住院期间请不要离开医院或随意取下腕带.四、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按常规核对病人外,必须核对病人腕带以确定身份.五、住院期间,医务人员经常检查腕带,以确保腕带信息清晰、完整,易于辩认.并告知病人不能随意取下丢失.六、住院期间,医务人员应经常检查佩戴部位皮肤是否完整,有无擦伤,手部血运是否良好.七、出院时,医务人员才将佩带标识除去,动作轻柔, 以免损伤病人;病人死亡,标识腕带应保留在尸体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射科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
有人形容高尔夫的18洞就好像人生,障碍重重,坎坷不断。

然而一旦踏上了球场,你就必须集中注意力,独立面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并且承担一切后果。

也许,常常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刚刚还在为抓到一个小鸟球而欢呼雀跃,下一刻大风就把小白球吹跑了;或者你才在上一个洞吞了柏忌,下一个洞你就为抓了老鹰而兴奋不已。

放射科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
1,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放射科登记员及操作技术在给患者登记或严格执行检查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中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和核对发,既除核对申请单所写姓名,年龄,
床号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检查。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4,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或昏迷,醉酒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
诉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诉患者姓名。

5,对于昏迷或醉酒的门诊急诊而无人员陪同患者时,先进行检查,检查完后待
患者清醒或入院后询问主管医生患者的信息后录入。

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这些磨练与考验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受益匪浅。

在种种历练之后,他们可以学会如何独立处理问题;如何调节情绪与心境,直面挫折,抵御压力;如何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去应对每一次挑战。

往往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与自信,独立性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