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9]《临床药理学》作业题目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69]《临床药理学》
简答题
题目说明:
(10.0 分)1. 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不同类型的抗心律失常药其临床适应症各有不同,又易引起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致心律失常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的合理应用,应注意以下原则:
①认识并消除各种心律失常的促发因素。如患者身体内电解质的紊乱、心肌缺血缺氧等。(2分)
②明确诊断,按临床适应症合理选药。不同类型抗心律失常药电生理作用存在差异,故临床适应症各有不同。(1分)③掌握患者情况,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临床不同病理因素的影响,可能改变药物体内过程,以致在常规剂量下,可能发生血药浓度偏高的现象,故必须强调按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的确定用药方案。(1分)
④注意用药禁忌,减少危险因素。不同抗心律失常药的药理作用存在差异,决定它们有着各不相同的临床用药禁忌,为减少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危险,需重视临床用药的禁忌。
(10.0 分)2. 简述抗心律失常药临床应用原则。
答:不同类型的抗心律失常药其临床适应症各有不同,又易引起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致心律失常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的合理应用,应注意以下原则:
①认识并消除各种心律失常的促发因素。如患者身体内电解质的紊乱、心肌缺血缺氧等。(2分)
②明确诊断,按临床适应症合理选药。不同类型抗心律失常药电生理作用存在差异,故临床适应症各有不同。(1分)③掌握患者情况,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临床不同病理因素的影响,可能改变药物体内过程,以致在常规剂量下,可能发生血药浓度偏高的现象,故必须强调按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的确定用药方案。(1分)
④注意用药禁忌,减少危险因素。不同抗心律失常药的药理作用存在差异,决定它们有着各不相同的临床用药禁忌,为减少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危险,需重视临床用药的禁忌。
(10.0 分)3. 药物半衰期
答:药物半衰期
药物的半衰期”是指药物从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也是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用t1/2表示,药物半衰期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消除速度的快慢。通常情况下,每一药物各有固定的半衰期,常用的半衰期是一个平均数。各种药物的半衰期差别很大,除了与药物自身的性质有关外,还与机体器官(肝、肾)的消除功能有关。一般地说,正常人的药物半衰期基本相似,但如肝、肾功能低下时,药物半衰期便会相对延长。药物半衰期可作为临床给药间隔长短的主要参考依据,特别对肝、肾功能不健全者给药方案的调整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半衰期长的药物,说明它在体内消除慢、停留时间长,服药的间隔时间就要长些;反之,半衰期短的药物在体内消除快,给药间隔时间就需短些。所以,有的药一日要服3~4次,有的药只需1~2次。如果擅自将给药的间隔缩短或延长,就会引起药物蓄积中毒或药效减弱。所以,按药物的半衰期确定给药次数比较安全。
(10.0 分)4. 卡那霉素常用剂量为5OOmg,每12小时一次。某肾功能不全患者肌配清除率为
38m1/min。应如何调整剂量?
答:降低剂量
(10.0 分)5. 抗生素后效应
答:抗生素的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是指细菌在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维持一段时间的效应。它可被看作为病原体接触抗生素后复苏所需要的时间。抗生素后效应(pae)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开始引起学术界关注的新理论,是评价抗生素药效学的一项新指标,pae可为抗生素更合理用药提供新的科学依据。p-ae系指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当药物清除后,细菌生长仍然持续受到抑制的效应,是抗生素对其作用靶细菌特有的效应,它揭示的是抗生素与细菌的相互作用过程。pae的大小是以时间来衡量的,应用菌落计数法计算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菌恢复对数生长期各自菌落数增加10倍所需的时间差。近十余年来,国外对pae这一新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pae作为评价新抗生素药效动力学的重要参数。
目前关于抗生素何以引起pae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学说之一是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后,抗生素与细菌靶位持续性结合,引起细菌非致死性损伤,从而使其靶位恢复正常功能及细菌恢复再生长时间延长;学说之二是抗生素后促白细胞效应(pale),系指抗生素与细菌接触后,菌体变形,易被吞噬细胞识别,并促进吞噬细胞的趋化和释放溶酶体酶等杀菌物质,产生抗生素与白细胞协同效应,从而使细菌损伤加重,修复时间延长。
论述题
题目说明:
(10.0 分)6. 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可分为哪些?
答:临床上联合用药,对病人可能有益,但也有可能有害。因而应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原则。药物相互作用主要分药动学相互作用和药效学相互作用。
1.药动学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指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吸收、分布、化谢和排泄等环节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另一种药物的血浆浓度,进一步改变其作用强度。
(1)相互作用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①胃肠道pH的改变,可影响药物的解离度和吸收率。例如,应用抗酸药后,提高了胃肠道的pH,此时如果同服弱酸性的药物,由于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部分增多,故吸收减少。
②改变胃排空或肠蠕动速度的药物能影响其他口服药的吸收。例如吗丁啉加速胃的排空,从而可使某些药物的吸收减少。
③有些药物同服时可互相结合而妨碍吸收。例如钙盐可与四环素类形成难吸收的络合物。
(2)相互作用对药物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竞争。药物经吸收进入血循环后,大部分药物以不同程度与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可逆性结合。结合型的药物无药理活性,只有游离型的药物分子才呈现药理作用。当药物合用时,它们可在蛋白结合部位发生竞争性相互置换现象,结果是与蛋白结合部位结合力较高的药物可将另一种结合力较低的药物从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上置换出来,使后一种药物的游离型增多,因而药理活性也增强。例如保泰松、乙酰水杨酸、苯妥英钠等都是强力置换剂,合用时可将双香豆素从蛋白结合部位置换出来,由于游离型增加而可能引起出血。两个药物可逆地与血浆蛋白的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