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_唠叨里的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_妈妈的唠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妈妈的唠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父母唠叨的动机,理解父母的关心。
(2)引导学生合理机智地应对父母的唠叨。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增进亲子感情。
二、教学准备1、50张信封和信纸2、若干白色和红色卡纸三、教学过程(一)看视频,引话题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视频,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
( 播放《吐槽妈妈的唠叨》视频) 同学们,看了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师:同学们,据一份儿童的心理问卷分析显示:90%以上的孩子认为妈妈太唠叨,也惹来不少孩子的厌烦。
同学们,你的妈妈爱唠叨吗?她们唠叨时,你是怎样处理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这个话题。
(板书课题)(二)说唠叨,谈体会师:同学们,你能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说一说你的爸爸妈妈经常在什么情况下唠叨吗?他们经常喜欢说些什么?爸爸妈妈唠叨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谁愿意告诉老师?(学生畅谈)师结:从刚才同学们的讲述中,老师也体会到了大家的心情。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唠叨我们,是希望我们能成为更好的一个人。
你的父母唠叨的原因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一下,组长做好记录。
哪个组愿意来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师:虽然引起的唠叨的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就有下面几种情况:(1)学习方面:作业拖拉,书写不认真,成绩不理想。
(2)娱乐方面,无节制地玩电脑,看电视等。
(3)社交方面:外出玩耍不提前交待清楚,让父母担心。
(4)卫生方面:房间脏,乱。
(5)安全方面:行路安全,骑车安全,谨防陌生人等。
(6)饮食方面:挑食,暴饮暴食。
师:同学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你的父母是不是经常因为你某一方面做的不够好,才会一遍遍的叮咛嘱托,一次次的指点要求。
师:孩子们,我们从呱呱坠地的无知婴儿,到牙牙学语再到现在的青春少年,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父母的辛勤养育和精心照顾下慢慢长大。
生活中,你从哪些细节中可以体会父母的辛苦和不易?谁来说一说?(学生交流)师:通过刚才的交流,老师可以看出,同学们都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体会到他们的关心是最真诚的,最无私的,也是最不求回报的。
小学心理健康《唠叨里的爱》教案
小学心理健康《唠叨里的爱》教案《唠叨里的爱》是一份小学心理健康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培养健康的情感管理能力。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学会如何表达爱和关怀,提高自身情感的认知与表达能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教案的内容和实施方法,以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首先,了解教案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唠叨里的爱》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情感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将了解到情感管理对个人发展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教师将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2. 情感的认知:通过游戏和绘画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学生将学会识别和描述自己的情感。
教师将引导学生分辨不同的情感,并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爱与关怀:学生将学会感恩、关心和关爱身边的人。
教师将介绍各种爱的表达方式,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表示关爱。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如何实施这个教案。
1. 首先,教师应该对教案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教师需要从自己的角度审视教案的内容,确保准确理解并能够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2.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和小组活动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教案的内容。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3.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和绘画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情感表达的游戏,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绘画等形式,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情感以及对他人的爱和关怀。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唠叨里的爱》教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 提高情感认知能力:通过教案的学习,学生将学会识别和描述自己的情感,提高自我意识和情感认知能力。
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并更好地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2. 培养关爱和同理心:教案强调关爱和关怀他人,引导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人表达爱和关怀。
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唠叨里的爱》(教案)鲁画版心理健康三年级下册
鲁画版心理健康三年级下册《唠叨里的爱》教案一、教材分析:《唠叨里的爱》是鲁画版心理健康三年级下册的第四课。
该课程旨在通过故事讲述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沟通的重要性。
故事中的唠叨爷爷通过不断的唠叨,表达了对孙子的关心和爱意,最终让孙子意识到了爷爷的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唠叨爷爷的行为背后蕴含的爱和关心。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关爱。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沟通的重视,增强家庭情感的连结。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唠叨爷爷的爱和关心,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唠叨爷爷的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关爱。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三年级的孩子,他们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沟通方式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缺乏对爱的不同表达方式的理解。
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需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互动活动来引发兴趣和参与。
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展示一张唠叨爷爷和孙子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提问: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唠叨的人?他们为什么会唠叨?你们觉得唠叨是一种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学生回答:我有一个唠叨的奶奶,她总是担心我吃得少、穿得少,她觉得这样才能保证我的健康。
2. 故事讲述:-用生动的语言和肢体语言讲述《唠叨里的爱》故事,强调唠叨爷爷的关心和爱意。
-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叫小明,他有一个唠叨的爷爷。
每天,爷爷都会对小明说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比如提醒小明穿暖和的衣服、吃饭要慢慢咀嚼等等。
小明有时觉得很烦,但他并不知道爷爷的唠叨背后蕴含着深深的爱和关心。
"3. 讨论与思考:-提问:你们觉得唠叨爷爷为什么会一直唠叨呢?他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学生回答:可能是因为爷爷担心孙子的安全和健康,他希望孙子能够听从他的建议,过得更好。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_唠叨里的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山东画报书出版社三年级(全一册)《心理健康》唠叨里的爱辅导意图: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独立意识、自主意识越来越强。
当强烈的独立意识与父母充满关爱却喋喋不休的教育方式—唠叨相撞时,孩子不爱听,发脾气。
但有时又不能改变父母唠叨的现实,因此,引导学生学会理解父母的爱,愿意与父母沟通,希望与父母交流,才能真正解决亲子沟通的问题使亲子沟通更有效。
本次辅导活动旨在希望学生能感受到“唠叨”是父母爱的表达,正确看待父母的教育方式;让学生通过体验,认识与父母沟通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初步掌握与父母沟通的一些方法与技巧,学会理解、宽容父母,从而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
辅导目的:1、了解父母在什么情况下唠叨,明白父母的唠叨是关心、爱护孩子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父母的唠叨,共同探讨对待唠叨的好办法。
辅导形式:互动交流、活动体验、经验分享等。
辅导过程:热身阶段:课前游戏,感知沟通笋芽游戏师: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大家注意听,一阵春雨吹过来,当我说几个笋芽儿钻出来的时候,每个小组就几个同学站起来。
一阵春雨吹过来,2个笋芽儿钻出来。
这个游戏听明白了吧!咱们再来玩一次,一阵春雨吹过来,3个笋芽儿钻出来的。
思考:为什么有的小组站起的同学多了,有的小组站起来的人数又不够呢?给大家30秒时间商量一下,咱们再来玩一次。
师:一阵春雨吹过来,5个笋芽儿钻出来的。
一阵春雨吹过来,所有笋芽儿钻出来的。
笋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一个个都钻出地面。
心里真开心啊,同学们请坐。
【设计意图】钻笋芽游戏为活动的开展创设了话题情景,而且放松了学生的身心。
学生在游戏后,使学生明白达到一致的结果是经过两者间的交流而得到的,为后面活动环节寻找办法做好铺垫。
一、探索阶段:话唠叨,渲泄唠叨1、话唠叨(1)随着画面一起来回忆生活中父母的点点滴滴。
(播放课件)师:看着这些似曾相识的画面,让你想到了什么?(生回答)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父母的不易。
三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唠叨里的爱
三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唠叨里的爱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唠叨里的爱”的含义,培养学生发现身边人的美好并感悟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
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培养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调节情绪,积极处理负面情绪,增强情感管理能力。
4. 增强自我认知能力,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发展积极自信心态。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唠叨里的爱”的含义。
2. 引导学生认识到身边人的付出和关爱。
3. 培养学生分享感受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唠叨里的爱”的含义。
2.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表达情感。
3. 如何引导学生发挥自我认知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唱歌:《明天会更好》。
2. 观看视频:《唠叨里的爱》。
(二)讲授(20分钟)1. 介绍“唠叨里的爱”的含义。
2. 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互动方式,培养学生发现身边人的美好和关怀。
3. 引导学生积极处理负面情绪,增强情感管理能力。
(三)练习(30分钟)1.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唠叨里的爱”和身边人的爱的感悟。
2. 学生在班级内进行分组合作,通过展示、表演等方式,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才能和长处。
(四)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学习收获。
2. 教师点评学生展示表现和情感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发挥积极自信心态。
五、教学资源1. 视频:《唠叨里的爱》。
2. 歌曲:《明天会更好》。
3. 材料:班级内学生分组展示材料。
六、教学评价1. 通过教师收集的表现材料和作业评价,针对学生情感表达能力、情感管理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 通过学生课后的反馈和意见收集,完善本次课程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实施1.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营造积极、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感。
2.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唠叨里的爱》来导入本课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唠叨里的爱”是什么。
小学心理健康唠叨里的爱教案
小学心理健康唠叨里的爱教案引言: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们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增多。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本文将介绍一种名为“小学心理健康唠叨里的爱”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与情绪管理能力。
一、教案背景介绍小学生长时间面对书本和课堂学习,容易出现情绪焦虑、压力过大等心理健康问题。
本教案适用于小学三年级至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唠叨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内心情感,培养情商与情绪管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感,学会进行情感表达;2. 学生能够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情感,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3. 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情绪管理方法,提高自身的心理抗压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了解情感(10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的情感,如喜悦、愤怒、悲伤等,并询问学生对这些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提醒学生不同情感的表现形式,如脸部表情、语调、行为举止等。
2. 情感表达(15分钟)- 分组让学生进行情感表达游戏,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情感,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方式来表达,其他小组猜测该情感是什么;-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老师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我感到开心的时候,会笑得很开心”。
3. 倾听与尊重(20分钟)- 讲解倾听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明白倾听不仅仅是听,还要关注对方的感受;- 启发学生如何倾听他人,例如面带微笑、眼神接触、不打断对方等;- 分组让学生进行情感分享,每位学生轮流分享内心的情感,其他小组成员倾听并给予肯定性的回应。
4. 情绪管理方法(30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了解积极的情绪管理方法;- 教授简单的情绪管理方法,如深呼吸放松、运动释放压力、找人倾诉等;- 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模拟情绪管理情景,彼此讨论并提供建议。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本教案通过唠叨的方式,让学生有机会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情商与情绪管理能力。
4《唠叨里的爱》(导学案)鲁画版心理健康三年级下册
4《唠叨里的爱》(导学案)鲁画版心理健康三年级下册一、课前导入本节课主要讲述唠叨的爱,即对亲人的爱和关心。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知道父母的爱是无所不在的,即使有时候表现方式不太一样。
本节课将通过课文内容,引导孩子了解亲人的爱,学会懂得、感恩和表达对亲人的爱和关心。
二、学习内容1. 学习课文《唠叨里的爱》通过朗读《唠叨里的爱》一文,让孩子了解唠叨的含义,理解唠叨对于家庭和亲人的意义;了解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和关心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看待这种表达爱的方式;学会感恩家庭和亲人的爱,学会表达自己对家庭和亲人的关心和爱。
2. 完成练习题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巩固课文内容,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的重点,让孩子通过练习题反思自己是否有体验过家庭和亲人的爱,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关心和爱。
3.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激发孩子们的思考和创造力,让他们自由表达对于家庭和亲人的感受,帮助孩子在思考中领悟爱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1. 朗读让孩子们一起朗读课文,理解唠叨的含义,了解家庭和亲人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2. 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体验,让孩子更好地领悟家庭和亲人的爱,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3. 讨论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孩子自由表达自己对于家庭和亲人的看法,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四、教学重点1.理解唠叨的含义,了解唠叨对于家庭和亲人的意义。
2.了解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和关心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看待这种表达爱的方式。
3.学会感恩家庭和亲人的爱,学会表达自己对家庭和亲人的关心和爱。
五、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学习课文,让孩子理解唠叨的含义,并学会懂得、感恩和表达亲人的爱和关心。
六、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安排好课程内容和课堂环境,准备好朗读课文和练习题。
2. 课堂教学1.朗读课文,《唠叨里的爱》。
2.解释唠叨的含义,引导孩子理解唠叨对于家庭和亲人的意义。
3.通过讲述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关心的表现方式,引导孩子了解父母表达爱的方式。
4.让孩子们思考,如果家长表达爱的方式有一些不一样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做?孩子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看法。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爱的唠叨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爱的唠叨爱的唠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引言: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身上,心理健康的培养至关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乎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更涉及到他们的成长和终身幸福。
因此,本教案旨在通过“爱的唠叨”这一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心态,培养健康的情感表达方式,并培养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活动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压力的增加,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许多学生在成长中面临着自卑、焦虑、孤独等问题,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活动目标:1.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爱的唠叨”的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习惯。
3. 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表达方式,增强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5. 倡导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活动步骤:第一步:引入活动教师将“爱的唠叨”活动的主题进行简要介绍,解释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询问他们是否有过被父母唠叨的经历,以此激发他们的兴趣。
同时,教师也可以分享自己小时候被父母唠叨的故事,并说明这对自己的成长有何影响。
第二步:讨论“爱的唠叨”教师组织学生就“爱的唠叨”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一起思考以下问题:1. 父母唠叨对我们的成长有何影响?2. 如何正确对待父母的唠叨?3. 为什么父母会唠叨我们?4. 我们有哪些情感表达方式?通过讨论,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爱的唠叨”的概念,以及正确对待和理解它的重要性。
第三步:学生作品分享鼓励学生在班级中分享自己的心情日记、自我介绍、情感表达作品等。
这样的分享有助于学生们互相了解,增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同时,通过与同学们的分享,学生们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情感表达方式,拓宽自己的思维。
第四步:角色扮演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成小组进行表演。
每个小组的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父母、老师、朋友等。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可以切身感受不同角色的感受和需求,进一步理解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如何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情感。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唠叨里的爱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唠叨里的爱爱是一种无条件的情感,它可以使我们感到温暖、安心和被接纳。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唠叨里的爱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中唠叨里的爱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学中传达和实践它。
心理健康对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面临着许多身心上的挑战和困惑。
在学校中,老师们有责任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并处理人际关系。
唠叨里的爱是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通过无条件的关注和支持,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首先,唠叨里的爱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我们要以身作则,以爱为出发点,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要。
我们要以耐心和关怀去倾听学生的需求和担忧,积极与他们沟通。
唠叨里的爱可以让学生感到被接纳和理解,建立起一种信任和亲近的关系。
这样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愿意与老师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困惑。
其次,唠叨里的爱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提高自信心。
通过与学生交流和引导,我们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才能,鼓励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
唠叨里的爱可以传达给学生们:你是独一无二的,你的价值不在于成绩的好坏,而在于你的努力和个性的展现。
这样的积极肯定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心态。
第三,唠叨里的爱可以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小学生常常面临各种情绪波动和挑战,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愤怒、沮丧或不安。
我们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合理表达和处理情绪。
唠叨里的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敢于面对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各种方法,如绘画、角色扮演和团体讨论,帮助学生认识到情绪的变化和应对方法。
通过教导学生情绪管理的技巧,唠叨里的爱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压力。
最后,唠叨里的爱可以促进学生积极的人际关系。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_《享受唠叨里的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享受唠叨里的爱》教学设计辅导目标:1、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和培养自己的良苦用心,能从父母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理解父母。
2、学会与父母沟通,关爱父母,感恩父母。
辅导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辅导前准备:1、学具:每位学生一张彩色《心情卡》卡纸2、歌曲《妈妈唠叨之歌》、《时间都去哪儿了》、微课视频《宝贝,记住妈妈爱你》。
辅导过程:一、趣味游戏《大风吹》,轻松导入。
(预计用时2 分钟)同学们,我们先玩个游戏放松一下吧?这个游戏就是《大风吹》。
游戏规则:首先由老师发出口令:“大风吹——”同学齐问:“吹什么?”假如老师回答:“吹穿红衣服的同学。
”觉得自己符合所指特征的同学迅速起立。
老师继续说:“大风吹——”起立的同学坐下,全体同学继续问:“吹什么?”再继续游戏。
【设计意图:首先让大风吹爱看电视的同学,然后转敢说真话的同学,学生们在这种幽默轻松的氛围中,又将风车转到了父母特别能唠叨的同学,先对学生来了一个投石问路而又不动声色,让学生易于接受,为之后的敞开心扉诉说父母唠叨之苦留下伏笔。
】一、由唠叨到打骂,宣泄心中不满的心结。
(预计用时8分钟)1、播放流行全美的《妈妈唠叨之歌》,引起学生的共鸣。
2、学生交流父母平时的唠叨,找到自己的心结。
3、交流与父母间的冲突。
生活中不仅是父母的唠叨让我们无法忍受,甚至有时他们还会动手打我们。
今天老师给你们机会,大家也向爸爸、妈妈发发牢骚,说说你挨打的事,将心中的心结倾诉出来。
4、宣泄对父母的不满。
现在你就把你平时在爸爸、妈妈面前敢怒不敢言的心结,写在这张心情卡上,把积在心中的怨言全部发泄出来。
【设计意图:抓住矛盾问题,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痛快宣泄自己的苦恼,把对父母的抱怨和不满统统发泄出来,为后面化解矛盾做好铺垫。
】二、理解父母,感受爱的心结。
(预计用时12 分钟)1、老师看到大家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父母的不满和抱怨,其实在父母的唠叨、指责、批评,甚至是打骂中,还深藏着许多让我们忽视了的这些细节——(由课件引导学生回忆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设计意图: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只是很多时候被自私和任性所尘封,他们需要有人为他们播撒一颗感恩的种子,才会破土而出。
三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面对妈妈的唠叨体会妈妈之爱 全国通用
三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面对妈妈的唠叨体会妈妈之爱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长的爱是无私的,妈妈唠叨是为了孩子好,并且学会感恩。
2.增强学生辨别家庭中爱和暴力的能力。
3.增强学生处理家庭纷争的能力,避免偏激、过激的语言行为。
4.增加学生自信,提高抗挫折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是关于在家庭生活中面对妈妈唠叨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妈妈之爱。
通过以下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
1. 观看视频观看一段视频,内容为一个女孩背着书包跑进家门,妈妈开始唠叨且语气较重,女孩一脸生气和不满,但妈妈最后一句话让女孩哭了:“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让我和你爸爸失望,你是我们最大的希望。
”教师可以让学生看完这段视频后,对视频的故事情节进行简单的小组讨论。
学生可以谈论哭了的原因,以及这段视频想要表达的故事背景。
2. 分析介绍情绪这个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情绪的翻转,有时候不幸的事情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但是我们要变得强大起来。
通过观看情绪翻转动画,引导学生思考人在情绪低谷的时候应该寻求哪些方式来调整情绪,以达到积极的心态。
3. 角色扮演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每个小组的学生围绕着妈妈唠叨这个主题,设计一个场景,每个小组选出1-2人表演。
学生可以扮演家长、孩子等不同的角色,通过模拟家庭环境中的问题,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情感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这种形式也可以让学生从参与中学习,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类似的挑战。
4. 情绪稳定教师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然后再回到家庭中提高妈妈的低谷情绪。
通过深呼吸、放松动作等方法,来达到良好的情绪状态,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促进其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自由探讨自己的主观感受,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心理健康的锻炼。
2. 合作学习法本节课程采取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合作,这样会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社交技能的提高。
四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爱的唠叨 全国通用
四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爱的唠叨全国通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父母的唠叨是出于对他们的关心和爱。
2.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父母的批评和指导,学会从中吸取教训。
3. 提高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4. 培养学生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增进亲子关系。
教学内容1. 父母的爱与唠叨:介绍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爱,以及唠叨背后的动机。
2. 积极面对批评与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父母的批评和指导,从中吸取教训,促进自身成长。
3. 情绪管理:教授学生如何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有效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4. 沟通技巧:培养学生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包括倾听、表达、同理心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父母的关心和爱。
2. 正确对待父母的批评和指导。
3. 学会情绪管理和沟通技巧。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真正理解父母的唠叨背后的爱。
2.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管理能力和沟通技巧。
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教学视频和展示PPT。
2. 教学卡片:用于辅助教学,展示关键词和概念。
3. 情绪管理卡片:用于学生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4. 角色扮演道具:用于模拟亲子沟通场景。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与讨论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父母唠叨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父母唠叨的感受和理解。
3.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父母的唠叨是出于关心和爱。
第二阶段: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1. 利用PPT展示关于积极面对批评与指导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父母的批评和指导。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3. 教授学生沟通技巧,包括倾听、表达、同理心等。
第三阶段:实践与应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亲子沟通场景,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
2.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分享情绪管理的经验和心得。
3. 教师总结活动成果,强调父母的关心和爱,以及正确对待父母批评和指导的重要性。
4唠叨里的爱 (说课稿)2022-2023学年小学心理健康三年级下册 鲁画版
4唠叨里的爱一、引入唠叨,有时候会让孩子感到厌烦和烦躁,但唠叨也可以是一种关爱和呵护。
特别是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唠叨可以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本文将讨论如何正确地进行唠叨,从而带给孩子们更多的爱和关怀。
二、唠叨不是责备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喜欢唠叨,而很多孩子则觉得唠叨是在责备自己。
其实,唠叨和责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责备通常是贬低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感到压抑和挫败。
而唠叨则是对孩子的关怀和提醒,让孩子感到被爱和关注。
三、唠叨的好处正确的唠叨可以带来很多好处,其中包括:1. 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通过唠叨,家长可以提醒孩子注意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从而帮助孩子树立自我意识。
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帮助。
2. 调节孩子的情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很多情绪波动,而唠叨可以帮助孩子缓解情绪,避免过度悲伤或愤怒。
不过,家长要注意情绪的引导,让唠叨不会成为孩子情绪上的压力。
3. 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唠叨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比如让孩子逐渐养成早起、早睡、多运动等习惯。
这将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4. 增加家庭亲密度唠叨是一种家庭亲密的表现方式,可以让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家长要注意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唠叨,避免过度唠叨让孩子产生反感。
四、正确的唠叨方式家长在进行唠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避免责备和贬低唠叨不等于责备和贬低,家长要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唠叨,避免让孩子感到被责备和贬低。
2. 利用正向语言进行唠叨利用正向语言进行唠叨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比如,对于孩子在做作业时犯的错误,家长可以使用鼓励语言,比如“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只是需要多花一点时间来认真审查作业”。
3. 坚持发现和称赞孩子的优点唠叨并不意味着只是指出孩子的错误,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和称赞孩子的优点,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和认可。
4. 适当地依赖孩子家长应该适当地依赖孩子,比如让孩子完成一些家务,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而且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
《唠叨里的爱》教学设计[1]
《唠叨里的爱》教学设计莱州市双语学校孙升梅【活动理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开始想摆脱父母的左右,有一种强烈追求自主的欲望。
课前对本校中高年级学生发放调研问卷,调研结果是当强烈的独立意识与父母充满关爱的唠叨发生冲撞时,学生往往以自己的逆反行为来表示自己长大了,有时心里明知父母的唠叨是为了自己好也会反感,觉得父母麻烦多事,不能与父母合理沟通,和父母产生亲子冲突,甚至造成一些心理问题。
理解是改善亲子关系的第一步,因此在本次辅导活动中,首先引导学生感受父母养育自己不易、理解体谅父母的关爱和良苦用心,正确、全面地看待父母的唠叨,进而主动探讨化解父母唠叨的多种合理的方式,以理解父母唠叨为基础感恩父母的唠叨、珍惜父母的唠叨,享受父母唠叨里的爱。
【活动参与目标】1.了解与理解⑴父母的唠叨来自于他们爱的期望、恐惧与担心。
⑵父母的唠叨源自于生活的辛苦感受,产生的情绪,引发的对孩子的行为。
2.尝试与学会⑴尝试在教师的引导下宣泄在应对父母唠叨中产生的消极情绪。
⑵尝试与同伴的讨论交流中,理解父母的行为,学会新的应对方式。
3.体验与感悟⑴体验合理的沟通方式,为家庭带来的合谐关系的成就感⑵感受多种不同的沟通方式,可以合理解决与父母观念不一致的冲突【活动重点】让学生感受父母的不易,能从父母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父母。
【活动难点】探讨应对唠叨的好办法,积极地与父母沟通。
辅导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活动准备】彩色《心情卡》卡纸、歌曲《妈妈唠叨之歌》、《时间都去哪儿了》【辅导方法】本次辅导课采取的是定位问题、有序计划整合式心理辅导模式,具体包括:游戏引领、自我暴露法、宣泄法、情景体验、冥想体验、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技术。
【活动过程】一、团体暖身阶段:趣味游戏,轻松导入。
(预计用时3 分钟)师:欢迎进入心理课堂,让我们做一个课堂约定,一起共读我们的心灵之约:相互尊重、真心分享、积极参与、保守秘密。
4《唠叨里的爱》(教案)鲁画版心理健康三年级下册
《唠叨里的爱》(教案)鲁画版心理健康三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唠叨是父母关爱的一种表达方式,学会体谅和感激父母的关爱。
2. 培养学生倾听、理解和沟通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3.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家庭关系,增强家庭和谐氛围。
二、教学内容1. 家庭关系与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2. 理解唠叨背后的关爱。
3. 学会倾听、表达和沟通的方法。
4. 家庭和谐氛围的营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唠叨是父母关爱的一种表达方式,学会倾听、理解和沟通。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家庭关系,增强家庭和谐氛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教学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家庭场景的短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唠叨背后的关爱。
2. 新课导入:讲解家庭关系与亲子沟通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唠叨是父母关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的家庭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唠叨背后的关爱,并学会倾听、理解和沟通的方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正确对待家庭关系,增强家庭和谐氛围。
5. 总结提升: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家庭和谐的重要性,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6. 课后实践:布置一道关于家庭和谐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1. 《唠叨里的爱》2. 主体部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等。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家庭和谐的文章,字数不限。
2. 让学生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与父母进行一次深入的沟通。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 教师应总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课后实践情况,了解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唠叨背后的关爱,学会倾听、理解和沟通,正确对待家庭关系,增强家庭和谐氛围。
三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唠叨里的爱 全国通用
三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唠叨里的爱前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身心健康越来越关注。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我设计了这套三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题为“唠叨里的爱”。
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让孩子们了解情感的重要性;2.增强孩子们的自我了解和表达能力;3.能够让孩子们学会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4.提高孩子的共情能力;5.强化孩子们爱的意识,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懂得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
教学内容第一堂课:情感重要性在首堂课中,我们将向孩子们介绍情感的重要性。
通常情况下,孩子的情感表达是比较隐晦的,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本节课学习,能让孩子们更加了解情感的重要性。
我们将使用以下教学内容:1.观看反思自己的视频短片,并自我评估;2.小组讨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表达;3.观看一些关于情感表达的视频,学习情感表达的正确方式;4.学习感恩的意义,串联相关故事与案例。
第二堂课:情感表达在第二节课中,我们将帮助孩子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我们将使用以下教学内容:1.讨论不同情感背后的内在原因;2.用故事片段引导孩子感性透视情感细节;3.帮助孩子了解辨证思维的思路和方法;4.提供大量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实例;5.观看插图,学习情感表达的技巧。
第三堂课:共情能力在这一堂课中,我们将重点讲解共情。
与情感表达不同,共情需要孩子们的自我投射和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待事情。
我们将使用以下教学内容: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共情;2.大班比赛,从角色扮演中培养共情;3.制作共情图册,展示情感的多样性;4.观看影片,学习共情的意义与获得感;第四堂课:唠叨里的爱在第四堂课中,我们将讲解唠叨里的爱。
孩子们将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表达爱,以及学会更好地理解和包容他人。
我们将使用以下教学内容:1.讲解“爱”的不同种类与类型;2.播放“唠叨里的爱”视频,引导孩子们了解爱的表达和理解;3.小组讨论“唠叨”对爱的意义和作用;4.大班比赛,让孩子们用唠叨的方式表达爱。
《唠叨里的爱》(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下册
唠叨里的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亲情、友情、爱情等不同类型的情感。
2.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和听力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唠叨里的爱”,涉及到的内容包括:1.听取父母、朋友、班级同学等人提供的关于“爱”的故事和经历。
2.学习并朗读有关爱情、亲情、友情等方面的名言警句。
3.分组为父母、朋友、班级同学写一封感谢信。
三、教学流程设计第一步:兴趣引导(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活动的主题和目标。
2.让学生展示自己准备好的关于“爱”的图片或物品,并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第二步:听取故事(20分钟)1.教师请所邀请的亲人、朋友、班级同学等人来到现场,分享他们关于“爱”的故事和经历,学生注意听,并做好记录。
2.学生按照亲情、友情、爱情分类整理故事内容,并列出关键词。
第三步:朗读名言警句(15分钟)1.教师选择、分发有关爱情、亲情、友情等方面的名言警句。
2.学生认真阅读、理解,并朗读出来。
3.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讨论这些名言和故事之间的联系。
第四步:分组信写(30分钟)1.教师按照学生家长提供的信息,把课堂上的所有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代表一个自己的角色(儿子、女儿、朋友等等),给其他人写一封感谢信。
2.学生认真思考、选取自己所属角色对应的人,向TA写一封关于“爱”的感谢信。
3.学生一起讨论、修改、完善自己的信件。
第五步:上台分享(20分钟)1.每组学生上台,表演出自己为某个人员写的感谢信,其他学生用听众的角度,认真倾听,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2.教师和学生一起评价每个组的表演,并就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表扬。
四、教学过程的评估和反思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学生对不同类型情感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2.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
3.学生口语表达和听力能力的提高程度。
4.学生感恩教育的理解和实践。
通过教学评估的到的反思,教师可以做到更好的改进和提高,使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更加完美。
《唠叨里的爱》(教案)2022-2023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下册
唠叨里的爱教案简介本教案是为2022-2023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下册所准备的,主要针对如何让学生参与唠叨活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聆听能力,同时通过唠叨中的交流产生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水平。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依照要求参与唠叨活动;2.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聆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唠叨中表达自己的想法;3.学生能够通过唠叨的交流,了解爱的不同形式和含义;4.学生通过唠叨的体验,提高情感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唠叨活动中的口头表达和聆听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爱的不同形式和含义。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唠叨话题和问题;2.教师准备唠叨记录表,以便记录学生的发言情况。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以“爱”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爱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可通过课外书籍、动画片、绘本等媒介,让学生感受、认识、体验爱。
第二步:唠叨活动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唠叨活动的基本规则和流程,并介绍唠叨活动的目的。
规则1.四个人为一组,每组成员轮流发言;2.一个话题,每人发言三分钟;3.所有发言应当以正面态度为主,严禁辱骂和批评他人。
流程1.教师宣布唠叨的话题;2.学生决定如何坐在一起进行唠叨;3.一个人先发言,然后逆时针依次轮流发言;4.每个人发言时,其他人应当认真聆听。
第三步:唠叨活动的实施老师提供3-5个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的话题进行唠叨活动。
在唠叨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话题要清晰明了,要让学生自由发挥,创新思维;2.学生要认真聆听并积极参与;3.让学生发现其他人的优点;4.让学生感受到发言和聆听的乐趣。
第四步:讨论和总结在唠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一些总结性问题,以促进学生对唠叨活动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
例如:1.学生如何发挥聆听能力,成为一个好聆听者;2.学生在唠叨活动中发现了哪些自己意识不到的优点;3.学生在唠叨中了解了哪些关于爱的另一面的观点。
第五步: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小作文,回顾自己的唠叨经历,并反思自己的发言和聆听表现。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唠叨里的爱》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唠叨里的爱》教学设计【活动理念】随着年龄的増长,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开始想摆脱父母的左右,有一种强烈追求自主的欲望。
课前对本校三四五年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是当强烈的独立意识与父母充满关爱的唠叨发生冲撞时,学生往往是以自己的逆反行为来表示自己长大了时心里明知父母的唠明是为了自己好也会反感觉得父母麻烦多事,不能与父母合理沟通,和父母产生亲子冲突,甚至造成一些心理问题。
理解是改善亲子关系的第一步,因此本次辅导活动遵循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从“视频导入认知唠叨(知)—亲子辩论游戏明理(情)一榜样引领寻找妙招(意)一运用妙招化解唠叨(行)——感受父母之爱感恩父母(升华)”几方面来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引导学生理解体谅父母的关爱和良苦用心,正确看待父母的唠叨,进而主动探讨化解父母唠叨的多种合理的方式,以理解父母唠叨为基础感恩父母的唠叨、珍惜父母的唠叨,享受父母唠叨里的爱。
【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父母的唠叨,并能通过榜样的力量和联系生活实际找到化解唠叨的小妙招,学会运用小妙招去化解亲子之间的矛盾。
理解父母的行为,感受父母无私的爱,理解父母,2.引导学生体会家长的良苦用心,感恩父母。
【活动重点】正确看待父母的唠叨,能通过榜样的力量和联系生活实际找到化解唠叨的小妙招。
体谅父母,理解父母,感受父母无私的爱。
【活动难点】探讨应对唠叨的好办法,积极地与父母沟通。
辅导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活动准备】制作课件、课前家长写给孩子的一封信、皮筋、心形卡、水彩笔、心语卡【活动过程】一、视频导入,认知唠叨1.播放《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伴着轻松的节奏,我们又来到了今天的知心课堂。
(师生合作,齐唱歌曲)从刚才的歌声中,我感到同学们的心情时是非常愉快的,可是有一个叫齐齐的小朋友,心中却充满了烦恼,请看:视频。
(播放视频,学生观看)齐齐有哪些烦恼呢?(学生看视频后,谈齐齐的烦恼)2.欣赏视频【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再现生活中真实的场景和事件,唤起回忆,引起共鸣,为后面的交流作好情感铺垫】是啊,当父母因为学习或其他方面不停地唠叨我们、教育我们时,有时,我们会埋怨会厌烦,有时会消极抵抗,甚至是针锋相对,产生亲子矛盾,这样一来,我们和父母之间就会产生“心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唠叨里的爱》教学设计【活动理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开始想摆脱父母的左右,有一种强烈追求自主的欲望。
课前对本校中高年级学生发放调研问卷,调研结果是当强烈的独立意识与父母充满关爱的唠叨发生冲撞时,学生往往以自己的逆反行为来表示自己长大了,有时心里明知父母的唠叨是为了自己好也会反感,觉得父母麻烦多事,不能与父母合理沟通,和父母产生亲子冲突,甚至造成一些心理问题。
理解是改善亲子关系的第一步,因此在本次辅导活动中,首先引导学生感受父母养育自己不易、理解体谅父母的关爱和良苦用心,正确、全面地看待父母的唠叨,进而主动探讨化解父母唠叨的多种合理的方式,以理解父母唠叨为基础感恩父母的唠叨、珍惜父母的唠叨,享受父母唠叨里的爱。
【活动参与目标】1.了解与理解⑴父母的唠叨来自于他们爱的期望、恐惧与担心。
⑵父母的唠叨源自于生活的辛苦感受,产生的情绪,引发的对孩子的行为。
2.尝试与学会⑴尝试在教师的引导下宣泄在应对父母唠叨中产生的消极情绪。
⑵尝试与同伴的讨论交流中,理解父母的行为,学会新的应对方式。
3.体验与感悟⑴体验合理的沟通方式,为家庭带来的合谐关系的成就感⑵感受多种不同的沟通方式,可以合理解决与父母观念不一致的冲突【活动重点】让学生感受父母的不易,能从父母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父母。
【活动难点】探讨应对唠叨的好办法,积极地与父母沟通。
辅导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活动准备】彩色《心情卡》卡纸、歌曲《妈妈唠叨之歌》、《时间都去哪儿了》【辅导方法】本次辅导课采取的是定位问题、有序计划整合式心理辅导模式,具体包括:游戏引领、自我暴露法、宣泄法、情景体验、冥想体验、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技术。
【活动过程】一、团体暖身阶段:趣味游戏,轻松导入。
(预计用时3 分钟)师:欢迎进入心理课堂,让我们做一个课堂约定,一起共读我们的心灵之约:相互尊重、真心分享、积极参与、保守秘密。
来玩个有趣的游戏放松一下,这个游戏就是《虫儿飞》。
介绍游戏规则:首先由老师发出口令:“虫儿飞——”同学齐问:“怎样?”假如老师回答:“穿红衣服的虫儿飞”,符合要求的穿红衣服同学迅速起立做飞的动作。
老师继续说:“虫儿飞——”起立的同学坐下,全体同学继续问:“怎么飞?”游戏继续。
【设计意图】首先是爱唱歌的“虫儿”飞,然后转向敢说真话的“虫儿”,强调心理健康课最重要的约定,在幽默轻松的氛围中,最后转向父母特别能唠叨的“虫儿”,教师适当进行自我暴露,分享父母对自己的唠叨,目的在于营造开放、轻松心理环境的同时切入主题,为之后的敞开心扉诉说父母唠叨之苦留下伏笔。
二、团体转化阶段:面对唠叨,适当宣泄。
(预计用时5分钟)1、播放歌曲表演视频《妈妈唠叨之歌》,引起学生的共鸣。
师:首先,请大家来听一首歌好不好?大家在听的时候注意一下歌里唱了什么?师:这位妈妈是一位什么样的妈妈?出示唠叨的概念,板书:唠叨。
2、学生交流父母平时对自己的唠叨和感受,教师适当暴露自己上小学时对父母唠叨的感受,引导学生打开心扉、畅所欲言。
3、宣泄对父母唠叨的不满。
学生书写心情卡,将平时对父母唠叨的不良情绪和心结宣泄出来。
【设计意图】观看生动、幽默的歌曲表演视频《妈妈唠叨之歌》,再现生活中父母唠叨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共鸣,为他们的共情创设氛围,加之教师适度胡的自我暴露,让学生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痛快宣泄自己的苦恼,把对父母的抱怨和不满统统发泄出来,为后面化解矛盾做好铺垫。
三、团体工作阶段:理解唠叨,学习沟通。
(预计用时28分钟)(一)忆真情,感悟唠叨中的爱。
1、导语:宣泄时间到,请大家放下手中的笔做好,请跟随老师深吸一口气,把没有宣泄完的抱怨都凝聚起来,再慢慢地呼气,让它们随着这口气离我们远去。
老师非常理解大家面对父母唠叨时糟糕的心情,可是你是否想过,在你的爸爸妈妈唠叨中还深藏着许多被我们忽视了的细节,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
2.感悟唠叨中的爱。
PPT出示配乐作品《爸妈,谢谢你》,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体验,接下来请学生闭上眼睛,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和老师温暖的语言提示,进行更深入的冥想体验。
冥想语:来吧孩子们,请你们慢慢地闭上眼睛,选一个最舒服的姿势坐好,放松你的全身,将你们的注意力放到音乐上,想象着爸爸妈妈就站在你的跟前,和他们来一次近距离的接触,让我们慢慢地回想,细细的回忆……,你是否还记得,儿时,你有些挑食,爸爸妈妈总要绞尽脑汁地唠叨着,要把香喷喷的饭菜送到你的嘴里?你是否记得,儿时,你不爱洗澡,他们苦口婆心地唠叨着,把你把埋在香香的泡泡里?你是否记得,刚上幼儿园时,他们紧握你的小手,反反复复叮嘱要注意的大小事宜,比你还要紧张还要担忧?你是否记得,进入小学你成绩下落时,他们唠叨中虽然有担心、有压力,但更多的却温情的鼓励和期望……(二)剖析原因,正视唠叨。
1.回顾心语卡,交流对父母唠叨的理解与感悟。
师:请慢慢地睁开你的眼睛,从大家的泪眼中,我知道,大家找到了深藏心底的理解和感动。
现在请深深地吸气,慢慢的呼气,让我们的心情平静下来,静静地拨动心弦,拿出心语卡,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唠叨我们?先小组内交流分享,再全班分享。
【设计意图】学生前面在倾诉卡上写下了许多对父母唠叨的抱怨和不满。
此时,让学生再来看看自己的倾诉卡,之前的不满与抱怨转换成现在的愧疚和难过,学生的内心前后的情感冲击更易打动学生的内心,从心底化解了抱怨和不满,感悟到父母的爱。
2、梳理方法:换位思考法师:是的,我们站在爸爸妈妈的位置上想问题,就理解了爸爸妈妈的唠叨。
这种方法就是心理学中常用的换位思考法,出示换位思考的概念。
3.倾听心声,自省唠叨里的爱。
师:这位妈妈的真情告白说出了爸爸妈妈们的心声,想一想爸爸妈妈的唠叨背后隐藏着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交流,并出示剩余的课题“里的爱”。
(三)妙招巧对,应对唠叨。
1.实话实说。
出示课前对三年级学生的父母唠叨情况的调查问卷汇总统计图。
师:你是怎样对待父母唠叨的?2.头脑风暴:争做“智慧星”,探寻化解唠叨的沟通方法。
分小组讨论各自的办法,并全班交流。
3.学以致用: 演一演,将想到的沟通方法表演出来。
a.出示情景剧温馨提示和沟通小贴士,学生分组排练情景剧。
b.进行情景剧表演。
表演过程中,教师随机采访“妈妈”、“孩子”的感受和体验,加深全体学生对课题“唠叨中的爱”的理解。
并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寻找、补充“化解唠叨”的小妙招,同步进行板书。
(四)优化心语卡,深入感悟唠叨里的爱。
师:蓦然回首,再次回味父母的唠叨,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你有没有新的感受想对父母说呢?请你现在的感受写在心语卡上,可以是几句诗,也可以是内心深处的几句话。
(背景音乐是深情的《时间都去哪儿》)学生优化心语卡,书写并分享对父母唠叨的感悟、对父母的理解、感恩等心语。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模拟表演中体味角色的心理,为每位同学提供宣泄情感和掌握沟通技巧的机会。
通过表演,学生学着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行沟通,尝试了解对方的心情和立场,同步进行自我反省。
学生自己摸索出来的沟通方式才是真正有效的有血有肉的沟通方式,而心情卡的优化过程也是学生深入内省与感悟的过程。
四、团体结束阶段: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预计用时4分钟)1.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理解了一份来自父母的特殊的爱——唠叨,在我们的成长路上,父母的唠叨其实就是一首歌,尽管这首歌的曲调不是那么优美,但它依然是浓浓的关爱,是温暖的呵护,是亲情的叠加。
2.分享事例,升华情感。
(背景音乐:时间都去哪儿了)分享学生熟悉的央视主持人撒贝宁的事例,引领学生深入体验失去父母、远离父母的孩子们对父母唠叨的感受,让学生实现情感升华,感恩唠叨中的爱、珍惜唠叨中的爱。
3.寄语:共许心愿。
(背景音乐:感动中国)师:我提议,咱们同许一个心愿:让我们今后扬起理解的风帆,划动沟通的船桨,在父母爱的絮语乘风破浪、尽情远航!3.谈收获。
【设计意图】在孩子们熟悉的歌曲中结束本课,借助音乐的感受力触动学生的心灵,在爱的氛围中达到情感的共鸣与升华,让学生意犹未尽。
五、拓展作业:1迈出沟通第一步:与父母分享心语卡,邀请父母在心语卡的另一面写上心里话。
2.“化解唠叨”在行动:将每天面对父母唠叨时所采用沟通方法和沟通效果进行记录。
七、板书设计《唠叨里的爱》学情分析亲子沟通心理辅导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辅导。
本节课《唠叨里的爱》的教学对象是三年学生,他们的年龄大约在10岁左右。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他们感觉自己已经长大了。
课前我对三年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与父母关系的变化与矛盾点,发现三年级的孩子们迫切希望自己多一些独立,不再想按照父母的“规矩”来生活,不再像过去那样信奉父母的话,90%以上的孩子不喜欢家长的唠叨,58%的孩子对父母的唠叨非常厌烦,甚至会顶撞父母。
但是小学三年级的孩子离成熟还有一段距离,心理活动常常处于矛盾状态,他们既反抗父母,又依赖父母,希望父母能在精神上给予他们理解、支持与关爱;他们既感到与父母的沟通困难,又渴望父母能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获得家庭的理解和帮助,这个时期的孩子迫切需要通过心理辅导来引领他们走出这种充满迷茫和无奈的心理误区,以阳光般的心态正确面对家人的唠叨,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实现人格的完美发展。
理解与沟通,是改善亲子关系的第一步,因此,本次辅导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能理解父母亲唠叨中的关爱,并学会与父母沟通,学会珍惜,懂得感恩,从而改善亲子关系。
本节课,通过暖身游戏《大风吹》、情景体验、冥想回忆、情景模拟表演等环节,从感性经验、理性思考、活动体验等多个维度展开,引导学生在“感受唠叨、理解唠叨、化解唠叨、感悟唠叨之爱”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理解父母唠叨中的良苦用心和深切关爱、学会与父母沟通,加深与父母的亲子关系,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唠叨里的爱》效果分析本次授课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评测练习”反馈两方面进行效果分析。
一、课堂表现效果分析本课主要通过多感官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从感知唠叨开始,逐步理解唠叨、化解唠叨,最后感恩唠叨、珍惜唠叨,让学生在情景体验、冥想想象、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步步深入地感悟唠叨中的爱、理解唠叨中的爱、主动地化解父母的唠叨。
课堂中学生前后两次填写心语卡,从刚开始对父母唠叨的不满、抱怨到后面的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学生对父母唠叨的前后两次感悟产生了明显变化,有了较大的转变与进步。
二、评测练习效果分析本节课的课后测评,我设置了一个父母反馈的心语卡、一个“关爱父母”课后调查表、一个“化解唠叨”跟踪记录表。
学生阅读了父母的心语反馈,积极参与了“化解唠叨”在行动活动。
和“关爱父母”调查测评。
从反馈情况来看,“关爱父母”调查测评有90%的学生全部答出,其他学生答出的题目也在50%以上,说明孩子们已在关注对父母进行关爱和了解,与父母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沟通;根据“化解唠叨”记录卡统计情况,100%的同学达到良好,对父母的唠叨有了正确的理解,能够换位思考、安静倾听父母的唠叨,93%的学生达到优秀,能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各种化解唠叨的小妙招去面对父母的唠叨,及时与父母沟通,主动维护与父母良好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