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练习及答案
第一章一单选题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它的( )A.矛盾性B.客观实在性C.规律性D.可知性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客观性B.物质性C.可知性D.绝对性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 )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B.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D.是对物质的自发猜测4.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指( )A.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和数量的增减B.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C.从物理运动到生物运动的转化D.客观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过程5.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这是因为( )A.物质和运动都是客观的B.物质和运动是同一个东西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物质是运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础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单一性的统一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相对性的统一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论断表明( )A.运动的绝对性B.静止的绝对性C.运动的有条件性D.静止的无条件性8.“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绝对主义的观点9.时间的一维性是指时间的( )A.无限性B.有限性C.可逆性D.不可逆性10.“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A.时间的间断性B.时间的连续性C.时间的重复性D.时间的不可逆转性11.空间是指( )A.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B.事物之间的距离C.物体的体积D.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12主张“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相对主义D.不可知主义13.时间和空间是( )A.运动着的物质的唯一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整理认识材料的主观工具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14.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 )A.合乎逻辑的B.唯心论C.形而上学D.诡辩论15.科学证明人脑是( )A.思维的对象B.思维的器官C.思维的产物D.思维的源泉16.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 )A.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B.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C.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17.“把意识当作大脑的‘分泌物’,混淆物质和意识界限”是( )A.诡辩论B.形而上学的唯物论C.唯心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18.“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是( )A.客观外界的反映B.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人脑发展的产物D.社会的产物19.在意识的本质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A.片面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B.否认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D.混淆意识和物质的界限20.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是( )A.人脑的产生B.工具的发展C.生产劳动实践D.语言的发展21.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都是( )A.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否认相对静止B.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C.割裂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D.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22.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D )A、丰富的B精神的C、发展的D、实践的答案:D解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正是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此问题出自于第一章的引言。
2、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答案:B解析:哲学是理论思维的产物,不是自发形成的;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哲学史上有大量的不科学的世界观;也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哲学史上有大量的哲学不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时间的关系问题D、物质和空间的关系问题答案:A解析:世界的本质问题是世界观的重大问题,当然就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要回答世界的本质问题,就必须说明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自人类社会产生之后,纷繁复杂的世界万物,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意识现象。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就成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 C )A、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B、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答案:C解析:注意区分的几种不同划分: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对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一元论论和二元论对立;对世界存在状态不同的回答形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5、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D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C、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答案:D解析:注意区分的几种不同划分: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对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一元论论和二元论对立;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附答案(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和答案第一章哲学基本问题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2.哲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适用于()A、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些领域B、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C、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领域D、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领域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4.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为理论唯心主义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6.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7.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感觉的复合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D、理在事先8.“存在就是被感知”是()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9.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属于()A、世界发展的动力问题上的对立B、意识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C、世界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D、真理的本性问题上的对立1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根结为()A、绝对观念B、客观实在C、理念世界D、“原初”物质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1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13.“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A、宿命论B、主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14.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A、是否坚持唯心论B、是否坚持辩证法C、是否坚持唯物论D、是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5.哲学是( C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17.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A、世界是物质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18、古希腊唯物主义的代表是()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德谟克利特19、旧唯物主义不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是()A、主张物质的决定作用B、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C、无法驳斥唯心主义狡猾的诡辩D、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点20、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2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B、思维能否掌握理论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E、能否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2.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观念的复合C、理在事先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E、吾心即宇宙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有()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B、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C、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E、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4.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事物是理念的影子B、“理在事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E、现实的国家是国家观念的外化5.唯物主义形态的发展经历了()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B、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E、辩证唯物主义6.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有()A、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C、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运动变化中的过程D、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E、否认世界的可知性7.哲学上的二元论()A、既是唯物论,又是唯心论B、最终必然导向唯心论C、本质上属于唯物论D、不能把自己的主张坚持到底E、是超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基本派别8、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有()A、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E、自然唯物主义9、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是()A、否认世界可知性B、机械性C、否认自然规律客观性D、形而上学性E、不彻底性10、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人的主观意识B、人的主观感觉C、人的心D、宇宙精神E、绝对观念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A、机械力学B、地质学和胚胎学C、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D、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A、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B、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C、理论思维发展的一般律D、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律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理论和实际的关系5.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A、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B、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基本原理作了否证6.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B、向社会实践学习的方法C、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D、逻辑推理的方法7.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A、对立统一规律B、实事求是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为人民服务8.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科学态度是()A、坚决批判、彻底否认B、避而远之,不闻不问C、弃其槽粕、取其精华D、有用则取之,无用则舍之9.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A、黑格尔B、尼采、叔本华C、萨特D、费尔巴哈10.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A、运动的、发展的B、批判的、革命的C、科学的、真理的D、实践的、客观的1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最早的代表人物是()A、李大钊B、陈独秀C、毛泽东D、周恩来二、多项选择题1.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可分为两大思潮,它们分别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人本主义D、科学主义E、非理性主义2.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变革的表现的有()A、提出阶级斗争的观点B、确立了科学实践观C、实现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结合D、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E、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结合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A、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哲学时代B、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C、建立了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D、使哲学发展到顶峰E、建立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4.当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要影响有()A、证实、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C、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D、否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未发生任何变化5.下列哲学流派属于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有()A、唯意志主义B、实证主义C、马赫主义D、存在主义E、逻辑实证主义6.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大理论成果分别是()A、中国革命的战略和策略B、中国共产党建党学说C、李大钊的唯物史观D、毛泽东思想E、邓小平理论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C、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D、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E、一般与个别的关系8.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主义的态度应该是()A、揭露其错误的本质B、揭示其产生的根源C、全盘抛弃D、批判的吸取其合理的因素E、与其融为一体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它()A、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总汇B、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C、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统一D、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E、是高居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第三章辩正唯物论一、单项选择题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变化性B、客观实在性C、具体性D、可感知性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马克思主义哲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练习测试题1.名词解释(1)哲学:哲学是理论论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
(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2.不定项选择(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2、3 )。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③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基本内核”④英国18世纪唯物主义(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3 )。
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⑵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⑷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 2、4 )。
⑴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⑵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⑷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4)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 1、2、3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从哲学上来讲,和谐就是指( )A.事物之间不存在矛盾B.事物之间的矛盾没有斗争性C.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D.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二、多项选择题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 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C.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 画饼不能充饥2. “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 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3.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2.列宁提出的哲学的党性原则,是指一切哲学(本题难度系数为 0、65)()
A.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都不能超越进步阶级和保守阶级的对立
C.都不能回避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D.作为意识形态都具有阶级性
13.列宁指出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是(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 1 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意的。
1.“哲学”一词源自古希腊。根据词源学考证,在古希腊文里,哲学之义是 “爱智慧”。哲学是(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C.哲学研究世界的本质,科学研究世界的现象
D.哲学是整体,科学是部分
15.休谟说“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 0、 8)()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经验论的观点
16.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关键 是(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提出了首要的基本的实践的观点
17.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A.主张只有理性认识才是正确的
B.主张只有感性认识才是正确的
C.认为人的精神是崇高的
A.辩证法和认识论相分离
B 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相分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和答案与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b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d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5、相对静止是指 ca、事物绝对不动b、事物永恒不变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6、时间和空间是 ca、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根本属性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一切变化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b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
这是一种c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专业知识整理分享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a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血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da、较差的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d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c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1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哲学”⼀词源⾃古希腊。
根据词源学考证,在古希腊⽂⾥,哲学之义是“爱智慧”。
哲学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A.世界观的理论体系B.科学之⼤全C.关于⾃然、社会、思维发展所有规律的科学D.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2.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A.从思维出发B.从实践出发C.从统⼀性出发D.从物质出发3.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这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8)()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哲学是⾃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的基础是对⾃然科学的概括4.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性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同⼀性的问题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5.⼈们常说“⼼想事成”,这⼀观点在哲学上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主义的观点C.能动反映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6.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也”。
这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A.客观唯⼼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主义的观点C.形⽽上学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7.中国古代哲学家陆象⼭主张,“宇宙便是吾⼼,吾⼼便是宇宙”。
这⼀观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A.客观唯⼼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主义的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8.“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A.主观唯⼼主义观点B.客观唯⼼主义观点C.形⽽上学观点D.旧唯物主义观点9.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A.物质第⼀性,精神第⼆性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C.实践D.⾃然和社会的关系10.旧唯物主义是半截⼦的唯物主义,这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5)()A.旧唯物主义是形⽽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的辩证法11.20世纪西⽅的“上帝观”发⽣了变化,有⼈认为上帝存在能否得到证明不重要,“上帝”观念代表的是⼀种终极关切,它是⼀种⼈⼼内在的价值观念。
马克思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试题清单(含答案)一.单选题1.承认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A.是西方哲学的一贯风格 ( )B.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 )C.马克思主义的观点(√)D.是一切哲学的共同主张 ( )2.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A.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 ( )B.哲学是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 ( )C.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D.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 )3.哲学基本问题是:()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 (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 )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 ( )4.否认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是:()A.唯物论 ( )B.唯心论 ( )C.二元论(√)D.不可知论 (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存在性 ( )B.结构性 ( )C.运动 ( )D.客观实在性(√)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 )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 )7.哲学上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 )B.一般和特殊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 )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 )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 )9.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是指:()A.物质能否被意识所正确反映 ( )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C.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 ( )D.意识是否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10.“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应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习题
第一章1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A 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B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 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 )A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 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3、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 b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 一元论和二元论4、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d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a )A 物质范畴B 实践范畴C 运动范畴D 意识范畴6、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c )A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7、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9、“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 )A 旧唯物主义是行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 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10、“居安思危”这句名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A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 矛盾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C 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D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1、事物发展的动力是(b)A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起作用B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C 矛盾的同一性D 矛盾的斗争性12、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a)A 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B 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C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D 事物的本质未变,但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13、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c)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内容与形式互相作用规律14、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缺,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模拟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章模拟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物质范畴是(B)。
A .一切哲学的基石B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C.辩证法的基石D.世界观的基石.2.把物质理解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C)。
A .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C.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3.原子是“宇宙之砖”的观点属于( D )。
A .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
A .客观实在性B.可感知性C.具体性D.真实性5.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A)。
A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 .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D.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6.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和纯粹的抽象,这是属于(B)A .唯心主义的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7.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C)。
A .互不相关的两回事B.物质对运动来说可有可无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运动对物质来说可有可无8.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观点是对运动的( D )。
A .朴素唯物主义理解B .机械唯物主义理解C.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D .辩证唯物主义理解9.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D )。
A .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C.否认静止 D .设想无运动的物质10.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是(A)。
A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B .设想无运动的物质C.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D .夸大静止的绝对性1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C)。
A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B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12.静止就是( C)。
A .绝对不动B .暂时不动C.运动的特殊状态D.永远不动13.时间和空间( D)。
A .同物质运动无关B .是一种先验的形式C.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 D .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14.“光阴一去不复还”是指时间的( A )。
第一章练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练习及答案
5、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 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5.A
6、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 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6.C
26、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26.A
27、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 应,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可观的 27.C
3、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哲学不同 派别的依据。其中,对思维与存在是否一 致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划分()的依据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和辩证法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C
4、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4.C
22、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看 A.事物的变化是否巨大 B.事物的变化是否能够感知 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22.D
23、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 是指 A.抛弃 B.事务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23.D
28、“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 修正”,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28.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 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29.A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涂黑,每小题1分,共30分)1.哲学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2.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是事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A、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C、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4.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D、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5.科学证明,人脑是A、思维的源泉B、思维的产物C、思维的器官D、思维的对象6.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A、否认物质的运动的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8."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是一种A、不可知论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9.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A、昼夜交替B、寒来暑往C、磨擦生热D、电闪雷鸣11.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C、否定之否定规律D、质量互变规律12.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B、事物量的变化是不超出度的范围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D、事物的变化是不顺利和显著13.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本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14.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 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A.唯物主义 B.二元论C.唯心主义D.怀疑论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 源泉和动力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C.循序渐进D.理论联系实际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2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马克思基本主义第一章试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二、多项选择题1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A .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C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 .画饼不能充饥2 . “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 .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3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 .运动是静止的总和4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D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5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 .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D .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6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 .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B .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C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D .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7 .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A .因祸得福,祸福相依B .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C .培育出新优质品种D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8 .某山村小镇自20 世纪70 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1)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3)世界观4)方法论5)唯物主义 6)辩证法 7)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二、单项选择(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B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D理论联系实际E急用先学,立竿见影(3)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D)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A)A德国古典哲学B古希腊哲学C中国古代哲学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5)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有(A)A康德与休谟B马克思与恩格斯C尼采与叔本华D黑格尔与费尔巴哈(6)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B)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7)“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A)A辩证唯物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论的观点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8)“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C)A朴素唯物论 B朴素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唯心论(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A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B心外无理,心外无事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0)被誉为辩证法大师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A)A黑格尔B费尔巴哈C亚里士多德D狄德罗(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1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C )A可知性 B主观性 C物质性 D存在性(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A、世界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4、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A、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何唯物主义辩证法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C、古代原子论近代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D、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6、哲学上的两大基本别是指()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7、哲学史上,第一位全面系统阐述辩证法思想的伟大哲学家是()A、赫拉克利特B、黑格尔C、马克思D、恩格斯8、古希腊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代表是()A、巴门尼德B、赫拉克利特C、毕达哥拉斯D、芝诺9、古希腊唯物主义最高成就者是()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德谟克利特10、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一切哲学的最主要的最显著的特征是()A、实践性B、科学性C、革命性D、阶级性1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罗马哲学B、中世纪经院哲学C、17、18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哲学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A、细胞学说B、牛顿力学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D、星云假说E、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2、哲学史上著名的不可知论者是()A、狄德罗B、笛卡尔C、休谟D、贝克莱E、康德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A、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C、一切科学和知识的总汇D、认识论和辩证法E、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4、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取决于下列哪些因素()A、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B、科学发展状况C、阶级斗争情况D、哲学自身的发展情况E、宗教信仰的变化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费尔巴哈唯物主义B、黑格尔的辩证法C、培根的经验论D、康德的认识论E、狄德罗的认识论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是()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E、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世界是否辩证发展的问题C、我们的思维能否认识我们周围的现实世界的问题D、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E、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8、下列判断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性质的有()A、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B、天命主宰人的一切C、人为自然界立法D、存在就是被感知E、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子9、辩证法发展的基本阶段是()A、思维辩证法B、朴素辩证法C、自然辩证法D、唯心辩证法E、唯物辩证法10、一切唯心主义都()A、把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质B、是不可知论C、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D、坚持精神到物质这个认识的基本路线E、认为绝对精神产生万物11、所有的唯物主义都主张()A、世界是可知的B、世界是不可知的C、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E、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2、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已经过时B、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课题C、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新的概括材料D、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新的总结E、新技术方法可以代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的作用(三)辨析题1、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C.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物质的观点 B. 运动的观点C. 实践的观点D. 发展的观点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5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形而上学理解的矛盾的同一性是()A. 没有差别的同一性 B. 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 C. 包含差别的同一性 D. 具体同一7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C. 实践的观点和可知的观点D.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8.人们制造飞船,发射火箭,克服地球引力,是()A.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B.对规律的辩证否定 C.对规律的根本改造 D.对规律的发展9.“先富——共富”和“台阶式”发展战略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中()A.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B.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原理C.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原理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的原理1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A.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B.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联系,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C. 既看到了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D. 既没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12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 .抛弃 B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3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 .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 .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 .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C .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D 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18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 .归纳与演绎 B .分析与综合 C .抽象到具体 D .实践到认识19 .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 .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单项选择题答案]1.D2.C3.A4.C5.D6.A7.B8. A9.A 10.D 11.A 12.D 13.A 14.A 15.C 16.D 17.B 18.A 19.D二、多项选择题1.辩证法经历的基本形态有()A.朴素辩证法B.唯心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D.自然辩证法2 时间空间作为“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3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4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5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6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7.矛盾的斗争性是指()A.矛盾双方相互渗透B.矛盾双方相互对立C.矛盾双方相互否定D.矛盾双方相互排斥8.某山村小镇自20 世纪70 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
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
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A. 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 .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D.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9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10 .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11.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A .“抓典型”B .“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C.“一切经过实验” D .“欲擒故纵”12 .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A .“一分为二”B .“和二为一”C.“万物莫不有对” D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 .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A .水往低处流B .日出于东落于西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14 .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15 .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
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A. 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6 .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A .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B 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D .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17 .“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A .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C.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D.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18 .辩证的否定是( )A .事物的自我否定 B .事物发展的环节C.事物联系的环节 D .扬弃19 .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 )A .“不平不陂,无往不复”B.“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C.“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D.“和实生物”20 .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 )A .激变论 B .直线论 C .庸俗进化论 D .循环论21 .“脱离了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 )A .整体依赖于部分B.部分依赖于整体C.整体是部分之和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原有的性质和功能22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一观点( )A .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B.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C .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D.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23 .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多项选择题答案]1 .ABC2 .AB3 .BC4 .CD5 .ABC 6.ABCD 7.BCD 8.AB 9 .ABD lO .AB 11 ,ABC 12 .ABCD 13.CD 14 .AD 15 .CD 16 .ACD17.ABC 18 ABCD 19 .ABC 20 .BD 21 .BD 22.CD 23. ABD三、辨析题1 .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 答案要点]这是错误的观点。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 .世界统一于存在。
[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
但是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
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
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