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性和环境保护
外部性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探究
外部性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探究全球各地的环境问题日益加剧,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人类经济发展的不可避免的外部性。
所谓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未体现在市场上的形式。
在市场经济中,由于价格的盲目作用,许多企业往往忽略了环境问题,而忽视环境保护将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环境污染会影响人类的健康。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等环境问题都不仅仅只是影响到环境本身,更是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PM2.5对人们的呼吸系统有很大的危害,长期暴露在这种环境下会导致很多疾病的产生。
水源被污染后,不仅仅会影响到饮用水的质量,还会导致人们患上各种水传播的疾病,包括霍乱和肝炎等。
土壤污染会导致农作物生长缓慢、产量低下,从而影响到人们的食品安全。
其次,在环境问题愈发严重的前提下,环境保护已经被提升到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
在当今的时代,环境保护已经不再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手段之一,而是人们健康和生存的基石。
如果环境问题持续恶化下去,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发展都将受到威胁。
因此,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基本要求,需要得到全球各界的积极支持。
最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仅涉及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更是对未来世界的责任。
为了确保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考虑到后代的利益。
环境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像一个时间炸弹一样等待将来的人类。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争取更好的未来。
总之,外部性产生的环境问题已经朝着不可逆的方向发展。
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让我们的环境更加清新、健康和美好。
外部性对环境保护政策效果的影响研究
外部性对环境保护政策效果的影响研究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国纷纷制定了环境保护政策。
然而,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却时好时坏。
其中,外部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对环境保护政策的效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外部性对环境保护政策效果的影响,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外部性是指一方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集体的福利产生了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并未通过市场机制得到内部化。
环境问题是典型的负面外部性,例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
因此,环境保护政策旨在通过内外部化手段,解决市场无法解决的环境问题。
第二部分:外部性与环境政策的关系外部性对环境保护政策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正面外部性的存在会增加环保政策的效果。
例如,当一个企业采取了环保措施,降低了自身的污染排放,不仅增加了自身的竞争力,还能为社会带来正面效益,比如改善空气质量,提升生活品质。
第三部分:负面外部性对环境政策的影响然而,负面外部性对环境政策的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污染溢出现象的存在使环保政策无法完全发挥作用。
例如,当一个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标准,但其邻国在环保方面投入不足,导致污染物跨境传输,环保政策就很难实现预期的效果。
第四部分:外部性对环境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外部性对环境政策的效果还受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技术因素是影响外部性效果的重要因素。
创新技术的出现可以降低环境保护成本,提升环境政策的效果,使企业更容易实施环保措施。
其次,政策因素也对环境政策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在制定环保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状况、社会资源分配等因素,合理制定政策目标和措施。
第五部分:外部性对环境政策效果的政策建议为了提高环保政策的效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国际合作,形成全球范围内的环保政策。
例如,各国可以共同签署环保协议,通过合作减少跨境污染。
其次,鼓励创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高环保治理的效率。
第三章外部性理论与环境问题
外部性理论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理 论基础。外部性理论揭示了市场经济 活动中一些资源配置低效率的根源, 同时为解决自然环境外部不经济性问 题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思路和框架。
第三章外部性理论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外部性概念及其分类 环境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市场结构和环境外部性 外部性、产权和科斯定理 环境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
污水从俺家门口流过
农民不得不 用污水浇地
被污水浇(烧) 过的麦苗稀稀 拉拉
康菲渤海溢油
第一节 外部性概念及其分类
一、外部性的定义
外部性(externality) 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 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 费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 产过程(或生活标准). 按照传统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外部性是一种 经济力量对于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 附带影响,是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所谓 非市场性,是指这种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机 制反映出来)。
所谓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就是使生 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成本,进入它们 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它们自己承担或 “内部消化”,即环境政策领域中普遍接 受的“污染者负担”或“污染者付费”原 则。 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政策方法可分 为两大类:命令控制型方法和经济刺激型 方法。
命令控制型方法
命令控制型方法:是指有关行政当局根据相关 的法律、规章条例和标准等,直接规定活动者 产生外部不经济性的允许数量及其方式。即运 用行政和法律手段, 直接作用于政策对象, 强制 其执行环境标准的方法。 它可以分为直接管制和间接管制两种,直接管 制是直接对污染物排放进行规定;而间接管制 一般是通过对生产投入或消费的前端过程中, 可能产生的污染物数量进行规定,最终达到控 制污染排放的目的。
《2024年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分析》范文
《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分析》篇一一、引言环境外部性是一个广泛而重要的经济学概念,指的是某个经济活动对其他非参与者产生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未能通过市场机制充分反映出来。
近年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分析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分析,为政策制定和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支持。
二、环境外部性的定义与分类环境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未能通过市场机制反映出来,进而影响其他个体或整体的经济效益。
根据影响的性质和范围,环境外部性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指的是某个经济活动产生的正面环境效益外溢;而负外部性则是指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如污染、生态破坏等。
三、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影响分析1. 负外部性的经济影响:负外部性对经济活动产生显著影响。
首先,它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造成过度使用公共资源。
其次,由于环境损害的代价未能内部化,企业可能不会主动承担环境保护的成本。
此外,长期的环境污染还会影响社会健康和经济发展。
2. 正外部性的经济影响:正外部性可以带来环境改善和社会效益,如生态保护、节能减排等。
正外部性可以带来长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等。
然而,由于正外部性的难以计量和政策激励不足等问题,其实施效果往往难以达到预期。
四、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分析方法1. 污染权交易:通过设定排放标准和排污权交易市场,使企业承担环境污染的代价。
这种方法可以激励企业减少污染排放,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2. 税收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征收环保税或补贴环保产业,使企业承担环境保护的成本。
同时,政府还可以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采取环保措施。
3. 公共物品定价:对于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物品,政府可以通过合理定价机制使消费者承担相应的成本,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五、政策建议1. 加强环境法规建设:政府应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法规,明确企业应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并加大执法力度。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研究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研究目前,环境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
从环境的外部性理论入手,分析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利用外部性理论,提出解决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
标签:外部性;环境污染;环境税1 外部性含义罗森的《财政学》中指出,当某一个实体(个人或企业)的活动以市场机制之外的某种方式直接影响他人的福利时,这种影响就称为外部性。
外部性对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比较,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指一种经济行为给外部造成的积极影响,使他人减少成本,增加收益。
负外部性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由于决策者在自己承担的成本之外,带给他人或社会以额外的成本或负担,从而使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现象。
2 环境问题中的外部性环境问题不仅仅关系到人类生存的条件,对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环境的外部性有正、负之分,正外部性主要是微观主体通过自己的活动给其他群体所处的环境带来积极的影响。
如上游居民种树,保持水土,下游居民的用水得到保障。
负外部性是指微观主体通过自己的活动给其他群体所处的环境带来消极的影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环境污染,例如废弃物排放、噪声等等,另外,还包括生态破坏,例如对树木的乱砍滥伐,对资源的过度开采等等。
3 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环境保护部在2009年世界环境日公布的《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污染减排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部分环境质量指标明显改善,但总体面临的环境形势仍很严峻。
2008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但是部分城市空气污染也仍然较重(519个城市中,达到一、二级标准的城市为399个);在声环境质量方面,全国71.7%的城市区域声环境处于好或较好水平;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四大海区近岸海域中,黄海、南海近岸海域水质良,渤海水质一般,东海水质差;但是,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珠江、长江总体水质良好,松花江为轻度污染,黄河、淮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
外部性理论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外部性理论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外部性是指一种经济现象,即某一经济主体的行为对于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外部影响,而这种影响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内部化。
环境保护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外部性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原理,并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
一、外部性理论概述外部性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引入,它主要探讨市场失败的问题。
外部性可以分为正面外部性和负面外部性两种情况。
正面外部性类似于人们常说的“社会效益”,即某个经济活动对于其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负面外部性则是指某个经济活动对于其他人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外部性理论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 环境污染的负面外部性环境污染是一个典型的负面外部性问题。
某些工业生产过程可能会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或废物,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健康造成损害。
传统的市场机制并不能内部化环境损害的成本,因此需要政府干预,通过征税、监管或者市场化手段来降低环境污染。
2. 生态环境的正面外部性在一些生态保护项目中,生态环境可能具有正面外部性。
例如,保护自然森林可以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美丽的生态环境,还可以作为旅游景点吸引游客,为当地带来经济收益。
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提供激励措施,如给予生态保护者补贴或者推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以促进环境保护。
3. 环境公共品的供给问题环境保护往往涉及到公共品的供给。
公共品是指任何人都能够共享的、且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的商品或服务。
例如,大气、水源、野生动物保护都属于环境保护中的公共品。
由于公共品的特性,市场机制很难有效提供这些品质,因此需要政府参与提供。
三、外部性理论在环境保护政策中的应用1. 建立环境税制环境税制是外部性理论的一种具体应用。
政府可以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征收环境税,以内部化污染的成本。
通过提高企业的成本,激励他们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2. 制定排放标准和环境监管政府可以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并进行环境监管,以确保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遵守环境保护的要求。
外部性和环境保护
外部性及环境保护环境外部性及政府职责:古人观赏大自然的时候,喜欢凭吊历史,感慨当今.在李白、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诗词中,我们不难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古人的眼里,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惟有青山绿水长在.然而,当面对现在祖国不断减少的青山、污染日甚的绿水时,心头难免有几分沉重。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情景,难道只能在古诗赋中才可寻找吗?浅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策略(张嫚)财经问题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由于制度设计的不当,导致两者的相克,通过对现存的部分环境制度进行改革,并进行环境制度的创新,给经济主体提供充分的激励,将环境保护与经济主体的利益最大化行为相关联,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共生1.环境内涵及现状随着全球及我国经济的发展,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气、水与海洋污染日益严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物种正濒临灭绝,森林的过度砍伐与矿产资源的过渡开采都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了现实的与更严峻的潜在威胁。
然而排污企业的经济活动具有负面的外部性,因为这给附近居民和其他企业带来损害,即产生了社会成本;但该排污企业在核算成本时只计算自己的生产成本,没有为社会成本足额埋单。
环境资源的稀缺性逐步表现出来,环境问题正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治理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技术与制度谁更重要环境问题宽泛而复杂,涉及到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制度层面。
我国治理污染的政策制度比较单一,以收取排污费为主要形式。
但由于收费制度本身存在的弊端,企业治理污染缺乏激励及监管不力,所以这一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低效率。
3.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从相克到相生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必然要导致污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克的、矛盾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是人类发展经济的必然结果,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否则经济就失去了发展空间,在经济增长成为各国重要宏观经济目标的条件下,这种观点一度成为破坏环境的正当理由。
环境经济学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环境经济学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一、引言环境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亟需深入研究和有效应对。
环境经济学作为生态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以研究资源配置、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为主要内容,通过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支持。
本文将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等方面,探讨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以期为解决当下环境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二、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1. 外部性理论外部性是环境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指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会给除市场交易双方以外的第三方带来好坏的后果。
环境外部性是外部性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环境外部性的存在导致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需要相关部门干预。
通过内部化外部性,即通过税收、补贴等经济手段,使经济主体内部承担环境成本,从而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2. 公共产品理论环境属于公共产品,具有不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任何人都无法排除其他人使用环境。
因此,私人市场不能提供有效的环境保护服务,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干预。
通过公共支出和税收等手段,相关部门可以弥补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的环境问题,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3. 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环境成本内部化是环境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指对环境损害者应当让其承担相应的环境成本,从而实现环境成本的内部化。
环境成本内部化主要通过环境税收、排污许可、环境标准等手段来实现,以引导企业和个人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浪费,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三、环境经济学方法1. 估价方法估价方法是环境经济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用于评估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环境损失的成本。
常用的估价方法包括市场价格法、替代成本法、生产函数法、调查法等。
通过估价方法,可以为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经济分析和建议。
2. 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环境经济学的常用方法之一,主要用于评估环境和项目的成本和效益。
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研究
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研究近年来,全球环境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
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大自然的恶化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生存上的困境,也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因此,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和国内各国政府的重要议题之一。
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研究也越来越成为各国政策制定者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分别是环境成本、外部性和可持续发展。
在环境问题中,环境成本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
环境成本是指环境污染和破坏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成本,包括净收益的损失、社会成本的增加和人类健康等等。
环境成本的高低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环境利益和社会利益。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外部性。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如果一个产业或企业的生产活动对其他方产生负面效应,这种效应就称之为外部性。
外部性会导致社会成本或水平的改变,从而对经济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必须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人类在保障现代生活品质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未来世代的生活质量,即将可持续性发展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长久之计。
在这方面,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特别关注。
经济可以带来就业、增长和福利,但是需要考虑这种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保障环境和福利的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环境保护的政策研究环境问题既是一个国际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环境保护的政策研究不仅需要考虑到实现环境保护的具体手段,也需要考虑到这些手段对经济影响的影响,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这些措施与现有国际政治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
在政策研究中,环境税和排污许可证体系是比较常见的两种政策手段。
环境税是指通过提高污染企业的经济成本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而排污许可证体系则是指政府通过发放有限的排污许可证数量,引导企业在减少污染之间进行选择。
两种措施都可以使企业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利益之间进行取舍,从而实现一定的环保效果。
理解经济外部性为什么我们需要环保
理解经济外部性为什么我们需要环保理解经济外部性:为什么我们需要环保经济外部性是指一种经济活动对于除参与者以外的第三方所产生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会对社会福利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往往未能在市场交易中得到完全体现。
在我们谈及经济外部性时,环保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点。
本文将探讨经济外部性的概念,以及环保的重要性。
1. 经济外部性的概念经济外部性是由经济活动对除参与者以外的人或单位所产生的影响。
外部性可以是正面的,如教育的积极外部性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素质和人力资本;也可以是负面的,如工厂排放的污染物导致环境污染,危害到周围居民的健康。
2. 环境外部性的重要性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过度依赖化石能源,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严重。
环境问题不仅对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也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理解经济外部性尤其是环境外部性对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3. 因果关系的理解在理解经济外部性的概念时,我们需要认识到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
经济活动的增长通常伴随着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加剧。
经济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经济主体在追求私利时往往忽视了对环境的伤害。
正因为这种因果关系,我们需要环保措施来减轻负面影响,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
4. 环保的经济效益环保措施不仅仅是为了环境的利益,它也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
首先,环保措施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能源浪费,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其次,环保产业的发展为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
例如,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绿色岗位。
此外,环保措施还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健康状况,减少医疗支出。
综上所述,环保不仅对环境有益,也对经济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5. 政府的角色在推动环保措施方面,政府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政府应当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建立环保机构来进行监管和执法。
此外,政府还应当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和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环保行动。
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分析
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分析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分析引言环境外部性是指个人或企业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成本或利益对其他个人或企业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并未在市场交易中得到内在反映。
环境外部性是环境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环境外部性进行经济分析,探讨其对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的影响。
一、环境外部性的类型1. 正外部性正外部性指的是个人或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个人或企业产生正面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在市场交易中未得到内在反映。
典型的正外部性包括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资源共享和生态保护等。
例如,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这将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 负外部性负外部性指的是个人或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个人或企业产生负面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在市场交易中未得到内在反映。
常见的负外部性包括空气和水污染、噪音扰民以及资源过度开采等。
以工业排放为例,当个体企业仅仅考虑了生产成本而忽视了环境成本时,就会产生负外部性。
这些负面影响可能导致健康问题,损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外部性的影响机制环境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经济活动的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存在差距,进而影响着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
当环境外部性出现时,市场价格无法准确反映产品或服务的真实社会成本或价值。
这一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影响。
1. 市场失灵环境外部性对经济市场的正常运行产生了扭曲,导致市场失灵。
对于正外部性,未计算的外部效益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可能导致创新和环保投入的不足;对于负外部性,未计算的外部成本使企业或个人可以在没有承担全部成本的情况下进行经济活动,进而导致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
2. 社会公平环境外部性使得资源和福利分布存在不公平现象。
正外部性的存在使得一部分人或企业获得了额外受益,但其他人并未分享这些额外利益。
相反,负外部性会对社会造成额外的成本和负担,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影响更为显著。
经济外部性与环境保护
经济外部性与环境保护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关注。
环境保护是一项涉及到整个社会、经济和个人的重要任务。
在环境保护的实践中,经济外部性是一个关键概念,对于人们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什么是经济外部性经济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对于除了直接参与交换的主体以外的第三方产生的影响。
经济外部性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负向的。
正向的经济外部性意味着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人有积极的影响,而负向的经济外部性则表示行为对他人有负面的影响。
例如,当企业通过投资环保技术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时,这种行为将会减少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从而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经济外部性。
相反地,如果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顾环境污染问题,将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这将会给周围居民的健康带来损害,产生负面的经济外部性。
二、经济外部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外部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密切,环境保护问题往往导致经济外部性的产生。
例如,工业园区的建设会带来大量的工业废气和废水的排放,对周围居民和环境造成污染。
这是一个明显的负向经济外部性的例子。
而环境保护的目标就是要减少负向经济外部性的产生,通过合理的环保政策和措施,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同时,环境保护也可以带来正向的经济外部性。
例如,提倡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从而减少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这种行为对于整个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是正向经济外部性的体现。
三、经济外部性的解决方法为了减少负向经济外部性的产生,保护环境,制定和执行相关的环保政策是必要的。
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行业限制、排放标准和税收等手段来引导企业和个人减少污染物排放。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参与环保行动。
企业可以投资研发和应用环保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个人可以通过节约用水、减少用电和鼓励可持续发展等方式来保护环境。
四、经济外部性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经济外部性与环境保护的紧密联系表明,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道德和伦理问题,更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部性与环境污染PPT文档21页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庇古对外部性的引申
1.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
2.边际社会收益与边际社会成本
解决环境问题的庇古思路
1.征税
2.补贴
“庇古思路”的局限性
1.公共决策本身的局限性
2.政府干预的支出
3.干预过程中的寻租活动
环境外部性的解决:科斯思路
科斯定理
解决环境外部性的科斯思路
1.外部性具有相互性
2、为了对新的环境状况和变化作出反应,政府需要根据逐个 生产工艺或产品制定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需要大量工程和经 济方面的数据,且一般需要数年时间完成。一旦采用这种规定, 政府很难对新技术的采用作出及时反应。
3、直接管制很难考虑企业间的技术差异或污染物处理边际费 用差异,执行统一管制或排放标准相对于排污收费或排污权交 易来说,既浪费又昂贵。而控制费用越高,招致的阻力、拖延 甚至否决的可能性也越高。
2.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
3.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科斯思路”的局限性
1.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经济中,科斯理论不能发挥作 用;
2.自愿协商方式需要考虑交易费用问题;
3.资源协商成为可能的前提为产权是明确界定的。
环境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
所谓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 费者产生的外部成本,进入它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 由它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即环境政策领域 中普遍接受的“污染者负担”或“污染者付费”原 则。
第三章外部性、市场失灵与环境污染
第三章外部性与环境污染(方巍、李志青)第一节外部性概念的解释 (2)一、外部性的含义 (2)二、外部性的分类 (3)三、对外部性概念的批判 (5)四、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6)第二节环境外部性与最优污染水平 (9)一、环境外部性 (9)二、最优污染水平 (11)第三节环境外部性的纠正:庇古思路 (13)一、庇古对外部性的引申 (13)二、解决环境问题的“庇古思路” (14)三、“庇古思路”的局限性 (14)第四节环境外部性的纠正:科斯思路 (16)一、科斯定理 (16)二、解决环境外部性的“科斯思路” (16)三、“科斯思路”的局限性 (17)第五节庇古途径与科斯途径的比较 (18)一、两公司间的环境外部性 (18)二、庇古途径 (19)三、科斯途径 (19)四、结论 (20)思考题 (21)第三章外部性与环境污染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当其他条件得到满足时,经济个体的理性决策足以带来长期的帕雷托最优状态,这儿的“其他条件”指的就是市场所配置的稀缺性资源对于价格有着足够的敏锐反应,而现实情况则是,在外部性的影响下,某些稀缺性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存在着市场失灵,此时,资源价格被扭曲,资源被过度地、无效地利用,从而导致非帕雷托最优的状态,其中最为显著的例子就是环境资源的无效配置和破坏。
第一节外部性概念的解释一、外部性的含义作为经济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外部性是新古典经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点研究对象。
外部性问题不仅不断引发经济理论的创新,而且在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是,外部性概念的定义至今仍然是一个难题。
正如蒂博尔希托夫斯基所说,“外在经济概念是经济学文献中最难捉摸的概念之一。
”(蒂博尔希托夫斯基,1992)在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范里安的(V arian)《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等著述中对外部性的定义均未有提及。
外部性是马歇尔于1890年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概念,而最先系统论述外部性理论的则是福利经济学创始人庇古。
外部性与环境保护
外部性与环境保护提要本文就外部性的内涵进行分析,当今世界对外部性问题纠正的措施;结合我国经济的外部性对我国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积极的对策。
一、外部性的内涵在现代经济学中,外部性概念是一个出现较晚,但越来越重要的概念。
自从马歇尔以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外部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庇古从“公共产品”入手,提出了征收“庇古税”作为纠正生产负外部性的方法;奥尔森从“集体行为”入手,分析了外部性问题具有“不可分割性”,即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排他地消费公共产品;科斯从“外部侵害”入手,分析了负外部性问题;诺思则从“搭便车”问题入手,分析了正外部性问题,认为产权界定不清是产生外部性的原因;博弈理论则从“囚犯难题”入手,揭示了外部性问题,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一个内在矛盾,即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个人最优与社会最优的不一致。
总之,对外部性内涵的理解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当一个行为人的行动不是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另一个行为人的环境时,便有外部性存在;第二,外部性是这样一种事件,它将可察觉的利益或损失加于某些人,而这些人并没有完全赞同或间接导致该事件的决策;第三,当某个人的行为所引起的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时就存在外部性。
外部性的存在是配置公共产品资源市场机制调节不足的必然结果。
外部性对人们的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广泛影响,最严重的外部性影响当首推环境污染。
工业化所带来的外部性已成为全球的公害。
工业污染造成环境恶化,资源枯竭,损害人的健康,总而言之,危及人类的生存条件。
自七十年代罗马俱乐部发表振聋发聩的报告以来,世界上对环境污染的损害发表了浩如烟海的报告和专著。
印度果伯尔的毒气泄漏事件,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使世人谈核色变。
土地的盐碱化、沙漠化和酸雨的影响,给全球粮食生产能力和人类生存条件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远不是外部性问题可以包容的。
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已经成为各国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环境保护与市场外部性
环境保护与市场外部性市场外部性是指生产或消费活动对非市场参与者产生的影响。
环境污染是一种常见的市场外部性,它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环境保护与市场外部性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问题。
一、环境污染对市场外部者的影响环境污染对市场外部者(如周围社区居民、生态系统、未来世代等)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
例如,工业排放物可能污染空气和水源,导致公众的健康问题,而这些成本并不由企业承担。
此外,过度采伐森林和过度捕捞可能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给人类和其他生物带来长期影响。
这些外部成本没有被纳入市场价格中,因此企业无法感受到自己的污染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
二、政府干预的必要性由于市场无法解决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市场外部性问题,政府干预是必要的。
政府可以通过立法和监管来限制企业的污染行为,并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例如,政府可以对排放标准进行严格的监管,对污染企业征收相应的排污费用,或者通过财政激励措施鼓励企业采用更环保的技术和生产方法。
政府的干预可以弥补市场机制中的缺陷,确保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三、市场机制的作用除了政府干预外,市场机制也可以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市场机制可以通过内部化外部性成本,激励企业更加注重环境保护。
例如,引入碳定价机制可以鼓励企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以获得更低的成本。
此外,市场机制还可以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例如,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技术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价值。
四、公众参与的重要性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公众参与也是至关重要的。
公众可以通过意识到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选择环保产品和服务,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此外,公众还可以通过参与环境保护组织和活动,向政府和企业发出环境保护的呼声,推动环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五、国际合作的必要性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
外部性与环境保护
外部性与环境保护提要本文就外部性的内涵进行分析,当今世界对外部性问题纠正的措施;结合我国经济的外部性对我国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积极的对策。
一、外部性的内涵在现代经济学中,外部性概念是一个出现较晚,但越来越重要的概念。
自从马歇尔以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外部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庇古从“公共产品”入手,提出了征收“庇古税”作为纠正生产负外部性的方法;奥尔森从“集体行为”入手,分析了外部性问题具有“不可分割性”,即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排他地消费公共产品;科斯从“外部侵害”入手,分析了负外部性问题;诺思则从“搭便车”问题入手,分析了正外部性问题,认为产权界定不清是产生外部性的原因;博弈理论则从“囚犯难题”入手,揭示了外部性问题,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一个内在矛盾,即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个人最优与社会最优的不一致。
总之,对外部性内涵的理解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当一个行为人的行动不是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另一个行为人的环境时,便有外部性存在;第二,外部性是这样一种事件,它将可察觉的利益或损失加于某些人,而这些人并没有完全赞同或间接导致该事件的决策;第三,当某个人的行为所引起的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时就存在外部性。
外部性的存在是配置公共产品资源市场机制调节不足的必然结果。
外部性对人们的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广泛影响,最严重的外部性影响当首推环境污染。
工业化所带来的外部性已成为全球的公害。
工业污染造成环境恶化,资源枯竭,损害人的健康,总而言之,危及人类的生存条件。
自七十年代罗马俱乐部发表振聋发聩的报告以来,世界上对环境污染的损害发表了浩如烟海的报告和专著。
印度果伯尔的毒气泄漏事件,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使世人谈核色变。
土地的盐碱化、沙漠化和酸雨的影响,给全球粮食生产能力和人类生存条件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远不是外部性问题可以包容的。
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已经成为各国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从环保法六十三条浅谈外部性
从环保法六十三条浅谈外部性外部性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理论,它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权利已然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和民众关注的热点,而环境又是与大家联系最为紧密的领域。
本文将试图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进一步了解经济学中外部性的内涵、形成等相关知识。
标签:环保法六十三条;外部性一、外部性概念的形成外部性问题发起于西奇威克《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的“灯塔”理论和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的“外部经济”的提法。
马歇尔在分析个别厂商和行业经济运行时首创了“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这一对概念。
【1】马歇尔指出,外部经济是一种依赖于该产业的兴起所造成的经济现象。
在马歇尔的影响下,弟子庇古正式提出和建立了外部性理论。
庇古认为,在经济活动中,如果某些厂商给其他厂商或整个社会造成了损失而不需要付出代价,就存在“外部性”。
换言之,外部性实际上就是边际私人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
在没有外部效应时边际私人成本就是生产或者消费一件物品所引起的全部成本。
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例如一家企业排放污染引起其它企业或者个人为了维持原产里或者个人健康所需成本,这就是外部成本,边际私人成本加上外部成本就是边际社会成本。
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企业或者个人所产生的收益并不由他们单独享有还存在外部收益。
边际私人收益与外部收益之和就是边际社会收益。
既然在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相背离的情况下,自由竞争无法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就需要采取政策来消除这种背离,庇古的策略是对于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的部门实行征税,而对于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的部门进行奖励和补贴,这种政策建议后来被称为庇古税。
二、外部性的含义外部性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依据环境污染问题提出的一个理念,其最初是由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和庇古提出来的。
其主要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其自有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有利或者不利的影响,而由其产生的收益和损失,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不能承受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部性及环境保护环境外部性及政府职责:古人观赏大自然的时候,喜欢凭吊历史,感慨当今。
在李白、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诗词中,我们不难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古人的眼里,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惟有青山绿水长在。
然而,当面对现在祖国不断减少的青山、污染日甚的绿水时,心头难免有几分沉重。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情景,难道只能在古诗赋中才可寻找吗?浅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策略(张嫚)财经问题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由于制度设计的不当,导致两者的相克,通过对现存的部分环境制度进行改革,并进行环境制度的创新,给经济主体提供充分的激励,将环境保护与经济主体的利益最大化行为相关联,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共生1.环境内涵及现状随着全球及我国经济的发展,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气、水与海洋污染日益严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物种正濒临灭绝,森林的过度砍伐与矿产资源的过渡开采都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了现实的与更严峻的潜在威胁。
然而排污企业的经济活动具有负面的外部性,因为这给附近居民和其他企业带来损害,即产生了社会成本;但该排污企业在核算成本时只计算自己的生产成本,没有为社会成本足额埋单。
环境资源的稀缺性逐步表现出来,环境问题正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治理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技术与制度谁更重要环境问题宽泛而复杂,涉及到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制度层面。
我国治理污染的政策制度比较单一,以收取排污费为主要形式。
但由于收费制度本身存在的弊端,企业治理污染缺乏激励及监管不力,所以这一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低效率。
3.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从相克到相生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必然要导致污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克的、矛盾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是人类发展经济的必然结果,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否则经济就失去了发展空间,在经济增长成为各国重要宏观经济目标的条件下,这种观点一度成为破坏环境的正当理由。
许多国家,尤其是部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几乎都采取了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方法。
但这并不能作为后起国家借鉴的样板。
发达国家当时所面临的环境资源状况与现在是无法比较的,当时各发达国家是在资源禀赋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发展及人口扩张对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小,环境威胁是潜在的。
但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上百年历程,环境资源供给相对减少,而对其需求却在不断增加,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增大了。
人类经济发展所能够消耗的资源在减少,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
因此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不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根本无法实现发展。
若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体系之内,将其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使经济主体能够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中受益,与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一种自觉自利的活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相克到相生的转变。
当然这种转变依赖于环境保护制度与管理方式的变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优势,给予经济主体足够的激励,将环境问题内化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成为其决策的变量,这样企业在做决策之前就会像考虑劳动力与资金成本一样,将对所采取的行动作为一个决策因素,或是将保护环境本身作为一种可赢利的事业加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导致外部性有很多原因。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产权制度。
比如,在一条河边上的造纸厂的产权有明确的归属,但这条河没有明确的归属;或者有名义上的归属,如归集体或国家,但产权的行使效率较低。
当造纸厂将污水排入这条后,河里的鱼就无法生存。
由于没有人拥有这条河(或不关心这条河),所以没有人因为鱼的损失而向造纸厂索赔。
因此,造纸厂将不承担污染河导致的经济成本(这里暂时不考虑环境成本)。
但河里没有了鱼,实实在在地就是社会的损失。
因此,造纸厂的“个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
它的成本曲线比真实成本向右下角移动了这导致造纸厂的均衡价格低于“真实价格”,而产量却高于“真实产量”。
在极端情况下,从社会角度看,建立这个造纸厂也许是得不尝失。
因为它给社会带来的“福利增量”几乎就是它给社会带来的损失,即因污染而无法生存的鱼的市场价值;况且由于成本低估导致资源过多地进入造纸业,使得社会失去了将这些资源配置到其它更有效的用途时所获得的利益。
一条河没有明确的归属,可能是由于制度的或观念的原因,也可能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
在我国,前一种原因还是大量存在。
因为我们刚刚从计划经济中走出来,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还刚刚开始,人们还不习惯将一条河想象为私人所有。
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河不是在乡村中的小河,可以在技术上由某些个人所有,而是很大的河,如长江,有上游、中游、下游,拥有一整条河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分段拥有又不能互相不受影响。
很大的湖,如太湖,滇池,等等,更进一步,海洋,以至说到极端,整个大气层,整个地球,就更不可能由私人拥有了。
因此环境的不可分性,是外部性、从而是市场价格体系失灵的重要原因。
然而,即使是人们知道破坏环境的现时成本,也还是无法摆脱外部性问题。
因为对环境的损害,从时间上看,往往不是均衡的。
在相当长时间内,环境被损害的程度的增长是缓慢的,但当超过一定的阀值后,损害程度就会迅速增长,但这时再补救已为时晚矣。
所谓为时晚矣,是指对环境和可再生资源的破坏,有时具有不可逆性,或至少具有不对称性。
不可逆,即是指不可恢复;如某种物种一旦灭绝,就不复存在;或一旦臭氧层的漏洞大过一程度,就永远无法修复。
不对称,即是指很难恢复;如一旦将森林砍伐殆尽,虽然可以重新种植,却要经历很长时间、付出很大代价;又如由于过度捕捞,我国沿海的黄鱼曾一度绝迹,经过很多年以后才重新恢复过来。
但是由于在达到临界点之前,人们不会将即将到来的供给的突然减少计算到与他人的讨价还价中,因而在市场中,没有一种价格信息会提醒人们节约使用该种资源。
这是信息在时间上的不均匀导致的外部性问题。
而这种时间上不均匀的信息,又会因为人们在空间上的分散,更不容易在灾难发生前知道。
人们一般不会把以后的成本算在目前的账上,但一旦按以前的成本进行交易,就必然会将对环境或可再生资源的破坏推过阀值。
再退一步,即使所有的人都真切地知道他们的行为将给环境带来的损害程度,也仍然无法阻止外部性问题的发生。
这主要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并不一致。
这里讲的人既可以是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又可以是不同时期的人。
在同一时期的人中,任何个人或集团若要考虑环境或资源问题而自觉地约束自己,将环境成本或资源成本加到自己的生产成本中去,他或它将会在与同行的竞争中败北。
因为那些没有考虑环境和资源的企业将会由于成本较低而具有竞争优势。
人们不得不破坏环境,不得不加快耗竭不可再生资源,不得不毁灭自然物种。
即使在一些国家内部制定了保护环境与资源的法律,由于不存在一个世界政府,国与国之间的行为很类似于上述的行为。
而市场价格,以及代表对时间看法的市场利率,恰恰是由当代人对未来的看法形成的。
就生物资源(如树木)而言,当代的价格低于保证树木生长的长期均衡价格,而市场利率则高于树木的自然生长率。
这必然导致即使是私人所有者也会砍伐树木的结果。
因此,可持续发展问题,即保护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合理使用生物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问题,就可以归结为外部性问题。
而一旦存在着外部性问题,市场价格体系就会失灵。
在这种囚徒困境中,政府管制和政策也许是众多可能的选择之一。
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原则可持续发展问题涉及到外部性问题,而外部性就意味着市场制度的失灵,政府作为一种天生克服外部性问题的制度安排,就可以作为一种解决方案。
外部性与产权制度有不完善相关,因而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法,首先应该是政府对产权制度的改进。
在今天我们讨论克服破坏环境和耗竭资源的问题时,首先也应该依赖于对产权制度的改进。
尤其是在我国这样的社会里,我们刚刚告别计划经济,产权制度还很不成熟,所以还有通过改进产权制度解决环境问题的大量空间。
产权制度的改进也是有边界的。
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还无法将大环境分割开来、并且个人化。
所以产权制度的改进还无法将环境成本纳入到个人成本中去。
例如森林产权个人化,虽然将砍伐生物资源的机会成本算入了个人成本,却还是没有考虑环境成本。
所以由个人拥有森林,个人成本仍然会低于社会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对森林的砍伐就会超过考虑环境成本时的均衡水平。
这就需要政府的政策来补救。
这个政策就是征税。
即对砍伐的树木征收税赋,而对活木的买卖不征收税赋。
其结果是,出售一定体积的活木比同等体积的木材要能获得更多的收益。
这是因为,对木材价格的需求具有弹性,当砍伐税加到木材交易中去的时候,价格会上升,需求者会因价格上升而减少其需求,这等同于木材产权拥有者支付一部分砍伐税。
而进行活木交易则无需交纳砍伐税,从而价格会比木材交易为低。
由于没有砍伐税,卖者可以获得较出售木材为高的收益,而买者则可以买到较木材便宜的活木。
这就鼓励较多地进行活木的交易,而较少地进行木材的交易只要政府对环境的价值有一个恰当的估价,征收环境税的办法就可以部分地避免信息在时间上分布的不均匀问题。
无论是砍伐还是捕捞,都不会出现过度问题。
这个恰当的估价,就是要通过相应的征税,使价格上升到使资源供给或环境水平保持在长期均衡的水平上。
从投票制度今天的效率来看,我们恐怕不能指望,可以通过一个所有国家都同意的涉及全球问题的方案,如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方案。
如果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哲学行事,也许人类永远不可能解决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因此,人的基本行为规则和文化取向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手段尽管政府是以强制性为特征的,但不意味着政府只是强制地改变人们的行为,来达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政府政策的目的,是通过政府的行为改变几个经济变量,从而改变经济当事人的成本收益计算,最后使他们自动地做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事情来。
强制只是政府的最后手段,而不是全部手段。
上面通过改进产权制度以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其实质是将外部性内部化,将公共物品“改变为”私人物品。
实际上,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区别,即可否排他地占有或消费,可以转换为是否可以单个地向消费者收费。
有些看来不可排他地消费的物品,经过巧妙地设计,可以单个地、或近乎单个地向消费者收费,从而“变为”私人物品。
例如看电视。
播放电视节目的电磁波在空中传播,任何人有一台电视接收机都可以看电视,电视台很难辨别是谁、在什么地方接收了电视节目,以及接收了多少;即电视节目似乎是无法排他地占有和消费的物品。
然而,当电视台将一部分播放电视节目的时间卖给一些厂家,这些厂家利用这些时间播放广告,当消费者在看电视节目时就不可避免地要看到广告,而看广告一方面要占用消费者的时间,另一方面又能起到促销商品的作用,就等同于消费者为看电视付了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