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2.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理解和应用古诗词。
3.丰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注重课后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朗读技巧、意象理解和情感把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朗读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如何通过朗读传达诗词的情感。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安排了分组讨论和诗词朗读活动,让学生们在互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古诗词的魅力。从同学们的表现来看,他们积极参与,乐于分享,这让我深感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同学在朗读技巧和情感把握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关注和指导。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同学们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展开思考。他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让我看到了古诗词在年轻一代身上的传承与发展。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同学在讨论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思维局限,需要我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古诗词是古代文人表达情感、描绘景象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审美价值,是我们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具体的古诗词《静夜思》。这首诗展示了诗词在表达思乡之情中的精妙运用,以及它如何触动我们的心灵。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提高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通过诵读古诗词,使学生深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学会从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鉴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水平;锻炼学生对古诗词的个性化解读与思考,激发创新思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通过诗词诵读,提升语言表达与交流技巧,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符合新教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这篇课文选取了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旨在让学生通过诵读这些诗词,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一些古代诗词有所接触,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些诗词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层次,难以深入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此外,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代诗词,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比较不同的古代诗词,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古代文化的价值,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代诗词。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2.比较法:教师通过比较不同的古代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3.实践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写作,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包括古代诗词的文本、注释和翻译。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些古代诗词的名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所学的古代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展示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和分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节课选择了几首经典的古代诗词,包括《登鹳雀楼》、《春晓》、《江雪》等,这些诗词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比如对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对古诗词中所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
2.能够理解所学的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3.能够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欣赏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和引导欣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所学的古诗词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资料。
2.准备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的音频资料。
3.准备与古诗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创设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创设与古诗词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呈现所学的古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3.操练(15分钟)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词,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背景和基本内容。这是一首表达诗人爱国情怀的边塞诗,描绘了夜晚在受降城上听到的笛声,以及这声音引发的思乡之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诗中的重点意象和情感表达。通过具体诗句的解读,理解诗人如何通过夜、城、笛声等元素,展现其深厚的家国情怀。
3.提升思维发展与创造力: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诗词进行个性化解读和创意表达,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4.增强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通过诗词原文诵读、意象解析和情感体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诗词抒发情感,锻炼语言组织能力。
5.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从诗词中提炼出爱国主义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社会和民族发展,培养有责任担当的新时代青少年。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中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分析其背后的思想,并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体现这种情怀。
7.诗词拓展阅读:推荐与《夜上受降城闻笛》主题相近的其他古诗词,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夜上受降城闻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诗词的历史背景,感受古人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从诗词的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韵律和意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堂教案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堂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一部分,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课内古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阅读视野,丰富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
本部分的诗词都是精选的经典古代诗词,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既有写景抒情的,也有咏史言志的,既有豪放派的作品,也有婉约派的作品。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对于一些简单的古诗词能够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
但是,由于古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此外,对于一些历史文化背景和诗词鉴赏技巧,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诗词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掌握一定的古诗词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让他们在阅读和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词,掌握一定的古诗词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义,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词的美。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探究学习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备好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和诗词鉴赏技巧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所学的古诗词,了解诗词的大意。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把握诗词大意,背诵古诗词,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2.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阅读兴趣。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4.体会《咸阳城东楼》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5.体会《无题》中烘托、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6.体会《行香子》中动静结合、白描和寓情于景手法的运用。
7.体会《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词人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四首古诗词的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咸阳城东楼一、导入新课,走近诗歌教师:咸阳在古时候叫什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学生回答。
)教师:当诗人和一个充满历史故事的城市相遇的时候,会产生怎样的情思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咸阳城东楼》。
想要对一首诗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需要对作家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相关内容。
板书课题:咸阳城东楼(出示课件3)二、知识备查,扫清障碍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有一位唐朝的诗人,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他是谁呢?预设:(出示课件4)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
晚年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
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
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的美名。
2.背景资料教师:了解本诗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预设:(出示课件5)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
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意蕴别致的七律。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节课选用的古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诗词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古诗词文本: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文本,标注好生字词和注解。
2.多媒体设备: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和视频。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文本,让学生阅读和理解古诗词。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和注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意思。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入了多首经典的古诗词,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
本册书中的诗词既有唐代大家的豪放派作品,也有宋代词人的婉约派佳作。
这些诗词在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学习这些诗词,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还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古诗词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课业压力大、学习任务重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情况,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所选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其意境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诗词朗诵、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难点:深入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理解诗词意境的学习氛围。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朗诵教学法:通过诗词朗诵,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词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材,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同时,播放与诗词相匹配的音乐,营造氛围。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本辅助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同时,扩大阅读面,加深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理解。
本册选入了多首经典的古代诗词,题材丰富,风格各异,既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也能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阅读基础,对一些基本的意象和表达方式有所了解。
但他们在鉴赏诗词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不能很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对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理解不透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内容,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选入的诗词,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2.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诗词的基本内容、结构和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对比法: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背诵、默写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准备相关的讲解资料和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选入的诗词,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以一首耳熟能详的古诗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选入的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内容和风格。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如: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是如何表达这个主题的?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和默写,巩固他们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拓展(10分钟)教师提供相关的诗词,让学生进行鉴赏和分析,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2.多样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分享阅读感受。
2.采用诵读的方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研究《月夜忆舍弟》【教学过程】一、解读文题,了解背景1.解读文题师:同学们,在古典诗歌中,思亲XXX是常见的题材。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XXX的《月夜忆舍弟》,研究诗人如何匠心独运地表达这份深挚的情感。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预设: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诗人想起他的弟弟。
教师补充: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的或同辈年纪小的亲戚,如舍弟、舍妹、舍侄。
题目中的“舍弟”就是谦称自己的弟弟。
2.了解背景课件出示: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
XXX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他几个弟弟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月夜忆舍弟》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设计意图】创作背景,是作品生长的土壤,是作品内容的底色。
读背景,知文识人,有助于下一个板块学心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
解题,了解“舍弟”一词属于谦辞,复1古代的称谓,也能初步感受诗人所写之情。
二、描画诗境,感悟诗情1.诵读想象,指导学生走进诗人的糊口师:同学们,秋夜本来是美好的,但在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糊口中,诗人在秋夜又看到了什么?请你用心朗读,睁开想象,描述看到的内容。
(1)学生多种形式诵读(自由读—分组诵读—指名诵读)。
(2)想象描述。
(3)学生分享。
预设:生1:我看到了XXX旁皇在城墙边,望着天上的月儿,泪水涟涟。
我听到,边防驻军的鼓声在夜空回荡,悠远又孤单。
生2:恰逢白露时节,XXX披着衣服走出小院,月光照着几个匆忙赶路的行人,他们是那样的瘦弱和疲惫。
孤雁悲戚的叫声划过天际,边防驻军的鼓声一声声敲击着诗人的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课外古诗词”,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本课的内容包括五首古诗词,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朱熹的《观书有感》和苏轼的《题西林壁》。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强。
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既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与古代文化的距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人生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难点:理解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2.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象和哲理。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诗词的含义。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词的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材,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选自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部编版)。本章节主要包含以下四首古诗词:《静夜思》、《春晓》、《江南春》、《宿建德江》。内容涵盖了唐代诗人李白、孟浩然以及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经典作品,旨在通过对古诗词的诵读与欣赏,使学生感受古人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其次,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古诗词的意境和韵律掌握程度不一。针对这一情况,我采用了案例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但在实际操作中,我意识到这种方法可能对部分学生来说仍然存在难度。因此,我考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尝试更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实物演示等,让古诗词教学更具趣味性和直观性。
1.《静夜思》——李白
-了解诗人的背景及创作特点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春晓》——孟浩然
-领悟诗歌描绘的春天景象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江南春》——杨万里
-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
-分析诗人的写作手法和风格
4.《宿建德江》——杨万里
-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领略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以下四个方面,使学生达成以下目标: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概念、意境和韵律,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并在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应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四首诗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四首唐诗都是绝句。
这四首诗像四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领略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师板书:课外古诗词诵读(出示课件1)二、新课学习,品味古诗峨眉山月歌(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作者李白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4)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
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这首诗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5)《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二)整体感知,疏通诗歌教师:同学们,听诗歌朗读音频,注意停顿、读音。
预设:(出示课件6)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qiāng)/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yú)州。
(三)细读诗歌,精读细研诗句出示:(出示课件7)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古诗词的理解与鉴赏,以及诗词诵读技巧的掌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运用恰当的诵读技巧表达诗词的情感。
2.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精神。
难点: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古诗词素养。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旨在让学生在已有古诗词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诗词诵读的范畴,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诵读技巧。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熟悉并背诵九年级下册推荐的课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背景及作者生平。
(3)参加学校组织的古诗词诵读比赛,锻炼自己的胆量和表达能力。
3.个性化作业: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1)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增加古诗词鉴赏的难度,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2)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古诗词填空、翻译等练习,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
3.诵读技巧讲解:结合实例,讲解古诗词的停顿、重音、语调等诵读技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讨论,探讨诗词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2.交流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性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增强对古诗词的热爱,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2.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培养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峨眉山月歌》,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指导学生从诗词的意境、修辞和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赏析,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思维品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深入挖掘诗句内涵,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2.教学难点
-意境的深入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片或情境创设帮助学生感知。
-修辞手法的运用:识别修辞手法相对容易,但如何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朗读情感的把握:如何将诗句中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对学生来说是个挑战,需要指导学生理解诗句背后的情感,并在朗读中进行传达。
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诗词朗读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较好。但在实验操作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诗词朗读技巧上还有待提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让他们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如何在生活中发现并描绘自然美这一主题有很高的热情。但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表达观点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口语表达练习,如即兴演讲、辩论等,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感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峨眉山月歌》中的自然美景,还学习了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情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感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学会发现美、表达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王维、李白、岑参、韩愈,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2.结合旁批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体会每首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四首诗歌教学方法:知(知作者)、诵(诵古诗)、解(解诗意)、悟(悟情感)、背(背古诗)、练(做练习)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型:自读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颗明珠,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婉转动听的歌。
也是初中生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古诗。
二、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王维、李白、岑参、韩愈,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2.结合旁批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体会每首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授新课:(一)知:知作者完成下列有关作家的填空:1、王维(701年-761年)字,号摩诘居士,时期的著名、。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外号“诗佛”。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李白,中国伟大的诗人,被后人尊称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终身不得志,在其诗中表达出追求自由和对未来积极向上的精神。
3、岑参(约715~770)边塞诗人。
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词写作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对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理解不透,难以将其应用到实际的诗词分析中。
-文化内涵的挖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需要通过具体的诗词实例来感受和领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举例解释: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挺高的。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他们能够迅速地被吸引到课堂上来,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掌握得不是很好,这可能是我们接下来需要重点练习的地方。
课堂上,我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写作特点,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朗读练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我也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可能会偏离主题,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明确讨论的方向和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通过课外古诗词的诵读与实践,使学生能够:
1.提高古诗词朗读技巧,把握诗词节奏与韵律,增强语感;
2.感知古诗词的意境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课本中学到的古诗词知识,分析诗词的写作特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韵律、节奏和意境。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炼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传承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李白的《将进酒》为例,分析其豪放的情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感受古诗词在情感表达上的魅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辞手法和写作特点,我会通过对比和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世界师:同学们,XXX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你们仔细品味,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学生多种形式诵读(自由读—分组诵读—指名诵读)。
2)品味诗歌情感。
3)学生分享。
预设:生1:XXX在诗中流露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他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对家人的思念。
生2:诗中充满了对战乱的悲愤,他用“边庭XXX,中有一人行”表达了对祖国沦陷的痛心和对战争的反感。
教师点拨:同学们通过诵读和品味,深入感受了诗人的情感,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孤独、思念、悲愤。
这些情感是诗人在战乱年代的真实写照,也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三、分析诗歌,体会艺术魅力1.分析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艺术特点师:同学们,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结构。
1)学生讲解诗歌结构。
2)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艺术特点。
预设:生1:这首诗是七绝,四句一组,每句五个字。
整首诗共四组,共十六句。
这种结构简洁明了,有韵律美。
生2:诗歌中的意象生动,如“边庭XXX,中有一人行”,“孤雁南飞”等,这些意象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使人们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教师点拨:同学们分析出了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点,这首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七绝结构,表现出诗人孤独、思念、悲愤的情感。
同时,诗歌中的意象生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诵读比较,体会不同诗歌的艺术特点师:同学们,我们研究了《月夜忆舍弟》,还有三首诗等着我们去了解。
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些诗歌的艺术特点。
1)学生分组诵读不同诗歌。
2)学生比较不同诗歌的艺术特点。
预设:生1:《将进酒》采用了豪放的风格,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的人生观。
生2:《登高》运用了富有变化的语言,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敬。
生3:《静夜思》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师点拨:通过诵读比较,同学们深入了解了不同诗歌的艺术特点。
这些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各具特色,但都具有深刻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魅力。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旨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古诗词,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另,教材提供注释以及阅读提示,意在教会学生自读诗歌,提高其审美及鉴赏等能力。
准备:借助注释和阅读提示,自行阅读课外古诗词四首,初步感知诗作内容。
【教学目标】1.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及大致内容。
2.分析作品的意蕴。
3.学会用“抓诗眼”“读名句”的方法鉴赏古诗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诗词的王国,无数的诗词歌赋或率真或含蓄,或豪放或婉约,伴随我们一路成长,平仄不能忘,经典永流传。
今天我们将带大家走进课外古诗词四首,一起感受行行阕阕间的诗情雅韵。
二、诗之韵1.同学们已借助注释和自读提示完成了预习,初步感知了这四首诗词的内容,老师提供了一支曲子(凤凰传奇无歌词版本《行香子》),请大家根据自己对四篇作品的理解,为这支曲子挑选你认为最匹配的诗词,并简述原因。
明确:乐曲有惬意闲适之感,《行香子》最为合适,因为这篇作品描绘的是游春赏春之乐。
2.选出你最喜欢的一首作品,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篇作品的感情基调。
预设:《咸阳城东楼》惆怅无奈;《无题》苦闷忧伤;《行香子》愉悦轻快;《丑奴儿》深沉蕴藉。
(可一起配乐朗读《行香子》)总结:诗词作品大多用词简练,注重平仄对应,加之用韵等音律追求,所以读起来有抑扬顿挫之美,和谐悦耳。
更重要的是,极少的文字蕴含最丰富最细腻的情感,吟诵之余,揣摩品味,余韵悠长。
三、诗之同刚才的活动中,大家已经将这四首诗分了类:《咸阳城东楼》《无题》《丑奴儿》抒发愁情,忧伤惆怅;《行香子》抒写乐情,游春赏春之喜悦欢快。
这是从作品表达的不同情感类别来划分的,但分类不止一个标准,请按照你的想法,为这四首作品分类。
提示:形式可以多样化,言之成理即可。
预设:1.从体裁来说,《咸阳城东楼》《无题》为诗,七言律诗;《行香子》《丑奴儿》为词,宋词。
2.从诗作涉及的季节来看,《咸阳城东楼》《丑奴儿》为秋季;《无题》《行香子》为春季。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教案共3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教案共3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教案1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章将学习《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诗词,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美。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熟练掌握《唐诗三百首》中的十首经典诗词。
2. 了解诗词的鉴赏方法,能够对诗词进行简单的鉴赏。
技能目标:1. 能够准确、感情真挚地朗读相应的诗词。
2. 能够借助语音语调,自然流畅地达到诗词的意境和艺术效果。
情感目标:1. 能够感悟诗词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意蕴,理解诗词的内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热爱诗词、品味诗词的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三、教学重点1. 学习掌握诗词的朗读技巧和鉴赏方法,领悟诗词的意境和艺术效果。
2. 针对不同诗词的情感表现,引导学生展开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生活、对人情世态的感悟力。
四、教学难点1. 使学生能够真正领悟诗词的意蕴和情感表达,感受到诗歌和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情感价值。
2. 帮助学生在语音语调方面进一步提高,提高语言表达和朗读的水平。
五、教学方法1. 演唱法:教师示范,让学生跟读,加深印象。
2. 情境还原法:把课文中的情景还原到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其中情感变化和心态转换。
3. 对比法:对比不同种类的诗词,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特点和不同之处,提高鉴赏能力。
六、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首先问学生是否喜欢诵读古诗词,为什么喜欢。
2. 分享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并请学生谈谈他们的感受。
步骤二:新课学习(40分钟)1. 学生跟着教师朗读每首诗词。
2. 针对每首诗词,教师进行简单分析,介绍背景、情感表达等,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内涵和背景。
3. 分组阅读,每组选取一首诗词,翻译、解释、评论。
4. 教师进行诗词鉴赏,结合每一首诗词的内容和情感表达,分析诗词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步骤三:巩固(10分钟)1. 由学生选取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背诵和朗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朗读展开想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3.在初步分析欣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确学习目标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四首唐诗都是绝句。
这四首诗像四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领略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
(板书:课外古诗词诵读)【设计意图】本环节用简短直白的语言导入,让学生快速明确学习这四首诗歌的切入点和需要达成的目标。
二、诵读诗歌品韵味1.读准字音自由朗读这四首诗歌,结合注释及资料,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诗后交流生字)课件出示:平羌.(qiānɡ)渝.州(yú)岐.王(qí)岑参..(cén shēn)芦.管(lú)2.读出节奏(1)自由朗读,体会节奏。
(2)根据指导,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五言诗节奏:五言诗按“二三”格式或者“二二一”格式朗诵,如“举头/望明月”“离离/原上/草”。
七言诗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格式,如“两岸猿声/啼不住”。
按节奏也可划分为“二二三”格式,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格式,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听读,明确节奏。
(听名家朗读录音,学生标注出朗读节奏,并尝试朗读)课件出示: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齐读,体会节奏。
3.读出韵味古诗的音韵美体现在节奏上,体现在音韵和谐中,也体现在韵脚上。
根据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我们一起完成下列任务:(1)标注、认识韵脚。
课件出示:A.用“○”标示出这四首诗的韵脚。
B.写出每首诗所押的韵。
C.韵脚在朗读的时候,是有拖音的。
试读出每首诗的韵脚的韵味来。
(2)教师范读,体会韵味。
(3)学生赛读,读出韵味。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诵读,读准了字音,读出了韵味。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你读出诗歌的意思了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探讨诗歌的内容。
【设计意图】本环节落脚点在韵味上,从诵读诗歌切入,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结合这四首诗歌具体落实朗诵。
针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从感受入手,没有难度,易于接受,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译读诗歌知内容根据课文旁边的注释,结合每首诗下面的解说,尝试用自己的话理解每首诗的意思。
(1)结合注释及诗歌下方的解说,独立译读诗歌。
(2)同桌间互相比较译读诗歌。
(3)教师指名译读诗歌。
课件出示:《峨眉山月歌》:半轮明月高高地悬挂在峨眉山头,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而下去往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当年我经常在岐王府里与崔九的堂前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时节再次遇见了你。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该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深秋白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师小结:诗歌是优美的,语言凝练,原本不可以用直白的现代汉语译读。
但是同学们的不同的译读结果,让我们领略到不同角度的诗意美。
【设计意图】诗歌本不易直译或者不需要译成现代汉语,但为了在学生心里有直观的认识,与学生现有认知对接,故采用了较为灵活的自由译读的方法。
不求统一答案,着眼点在是否明白诗歌内容上。
四、品读诗歌晓手法师:这四首诗是四幅画、四段情,一幅幅,一段段,徐徐展开,诗人是怎样叙写的呢?结合每首诗歌下面的解说,赏析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1)这四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预设《峨眉山月歌》: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
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一提到这些地点就不免勾起人们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
当年出入其间,与李龟年这样风光无限的乐师交往,是很“寻常”的。
万万想不到的是,在江南暮春时节,年老病衰的诗人竟又和故人重逢!《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处于军旅之中,又逢战乱,诗人“强欲登高”,感叹“无人送酒”。
遥想故园的菊花,它们在沦陷的都城,应该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壁残垣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夜上受降城闻笛》:夜晚登城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
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征人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2)这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预设《峨眉山月歌》:诗人离开故乡独行闯荡,内心有憧憬和喜悦,也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寄寓了诗人对世道衰落的感慨。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寄托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了征人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和生发出的思乡情愫。
(3)这四首诗的诗句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预设《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明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
又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眼下正是江南暮春时节,风光大好,没有想到在此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昔日不再,梦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眼前的无奈。
这两句抒发了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玄宗时期社会的沧桑巨变。
“正”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在字里行间蕴藏着无限感慨。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
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
这样写,以小见大,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既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直接抒情。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
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之愁?“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前面古诗的学习,已经很会利用现有资料赏析诗歌了。
无论是画面描述还是情感分析都有理有据。
对关键词的赏析,也很有自己的看法,值得赞赏!【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初中古诗词教学要求,引导学生结合诗歌下方的解说,从诗歌描绘的画面、表达的情感和重点句子的角度,由面到点,逐层学习初步赏析诗歌,品味诗歌。
五、联读诗歌明情怀师:阅读材料,了解这四首诗的写作时间和创作背景,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将一首诗横向展开,联想到相关诗句,理解作者的情怀吗?或者纵向联想,描绘你看到的唐朝由盛到衰的画面吗?1.阅读材料,展开联想课件出示:材料一:《峨眉山月歌》这首诗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秋天。
材料二:《江南逢李龟年》大概作于杜甫在长沙的时候。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此地的著名乐师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便写下了这首诗。
材料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材料四:《夜上受降城闻笛》,建中元年(779)深秋或初冬,李益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这期间写下了这首诗。
任务:(1)将一首诗横向展开,联想相关诗句,理解作者的情怀。
(2)纵向联想相关诗句,说说你看到的唐朝由盛到衰的情景。
提示:①二者选其一,完成任务;②借用诗句,可直接罗列诗句,也可以将诗句连成一段话,集中体现作者的情怀或展现的画面。
2.学生阅读材料,完成任务3.交流展示作业预设课件出示:(1)示例一(横向联想)李白的送别诗:①“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
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
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船帆。
李白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
帆影已经消失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地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那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2)示例二(横向联想)围绕“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联想:①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在今夜听到故乡的《折杨柳》乐曲,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油然而生呢?②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塞上听吹笛》)——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
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