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考试名解简答论述汇总_给力版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格式不良却给力板
========================================第1页========================================血液检查1、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低于参考值低限,通常称为贫血2、RBC病理性↓的意义:(1)生成不足:a造血原料不足: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b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c慢性病性贫血:恶性肿瘤晚期、慢性肾病。
2)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3)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3、贫血的3个诊断指标:Hb、RBC、Hct四个鉴别诊断指标:MVC、MCH、MCHC、RDW、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性(离散程度)的参数。
RDW能直接、客观、及时地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程度。
临床:缺铁性贫血----RDW升高地中海贫血-----RDW正常5、网织红细胞(Ret):是晚幼红细胞脱核介于晚幼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临床:溶血性贫血及失血性贫血Ret多↑↑6、红细胞沉降率(ESR):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即血沉。
(一定条件:a血沉管:直立b一定时间:1小时c一定温度:室温25℃)临床:结核、风湿、肿瘤。
、中性粒细胞(N)病理性升高:细菌感染、创伤、中毒、溶血出血及肿瘤。
8、N病理性降低:病毒感染、脾亢、血液病、自身免疫病及药物理化作用。
9、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增多(>5%),并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及早幼粒等细胞,称为核左移。
见于严重感染。
10、核右移:正常人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者为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叶核及以上者大于3%,或多数为4~5叶核,称为核右移。
见于巨幼贫。
11、嗜算性粒细胞(E)↑:变态反应性疾病(哮喘、荨麻疹)寄生虫病(蛔虫病、血吸虫病)12、淋巴细胞的病理变化(1)病理性相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2)病理性绝对↑:病毒疾病及结核病13、异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受病毒等因素刺激增生亢进而形成的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简称异淋。
诊断学(名解+填空+简答+论述+重点+回顾)
诊断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发热:致热源作用于抗体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的现象。
2、管型:在一定条件下,肾脏滤出的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远曲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形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
可随尿排出,尿中多量出现是肾脏病变的主要特征。
3、脉搏短绌:当心房颤动时,脉率少于同时测定的心率的脉搏脱落现象。
4、主诉:患者本次就诊感受最明显、最重要的症状或体征,也即本次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5、啰音:呼吸音之外出现的病理性附加音。
6、镜下血尿:尿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平均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大于3个。
7、发绀: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粘膜呈青紫的现象。
8、奇脉: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
9、紫癜:皮下出血直径为3~5mm。
10、黄疸:因胆红素代谢障碍,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并渗入组织,使巩膜、皮肤和黏膜等发生黄染的现象。
11、人工对比:对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器官,人为地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
12、移动性浊音:因体位不同而产生浊音区变动的现象,当腹腔内游离腹水在1000ml以上时可见,是检查腹腔内有无积液的重要方法。
13、肺野:含有空气的肺组织在胸片上所显示的透明区域。
14、症状:机体在患病状态下生理功能发生异常时病人的主观不适感、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
15、脑膜刺激征:脑膜或其附近病变波及脑膜时可刺激脊神经根使相应的肌群发生痉挛,当牵扯到这些肌肉时被检查者出现防御反应。
16、三凹征:在吸气时出现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的凹陷。
17、核左移:外周血杆状核或杆状核以上的幼稚粒细胞增多超过5%。
18、病理反射:锥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
19、蛋白尿:尿蛋白含量大于100mg/L或150mg/24h时,尿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
20、呼吸困难: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异常。
21、心脏杂音:在心音与额外心音之外出现的具有不同频率、不同强度、持续时间较长的夹杂声音。
诊断学简答题及答案
诊断学简答题及答案【篇一:诊断学考试试卷及答案】.名词解释(每题 3 分,共24 分)1. 液波震颤——2. 二尖瓣面容——3. kussmaul 呼吸——4. 负性心尖搏动——5. 蛋白尿——6. 渗出液——7. 病理性Q波一一8. 昏迷——二、选择题(每题 1 分,共20 分)1. 关于体温,哪项是错误的:a .正常人一天之中体温波动不超过10cb .妇女在月经期体温会轻度升高c .进餐可引起体温轻度升高d .心肌梗死后会出现发热e .安眠药中毒可导致中枢性发热2. 间歇热可见于:A.大叶性肺炎疟疾C.伤寒D.肾炎E.败血症3. 患者眼睑浮肿并逐渐蔓延至全身,应为哪种水肿A.肾源性水肿B.心源性水肿C.肝源性水肿D.特发性水肿E.营养不良性水肿4. 吸气性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三凹征,其原因为:A.喉与大气管狭窄或梗阻b .小气管痉挛与狭窄c .大片肺不张d .大量胸腔积液e .自发性气胸5. 黄疸伴上腹部剧烈疼痛最常见于:A.病毒性肝炎B.原发性肝癌C.肝硬化D.败血症E.胆道结石6. 中度昏迷与深度昏迷最有价值的鉴别是:A.各种刺激均无反应B.不能唤醒C.无自主运动D.深浅反射均消失E.大小便失禁7. 一患者60岁,咳嗽、咳痰20年,气促5年,下肢水肿半个月,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
心功能山级,该患者多采用何种体位?A.自动体位被动体位C.强迫仰卧位D.端坐呼吸E.强迫侧卧位8. 正常成人每分钟呼吸次数为:a. 12〜20 次b. 16〜18 次c . 10〜20 次d . 14〜16 次e . 18 〜24 次9. 瘀点、紫癜、瘀斑的直径(mm)分别是A.V1; 2〜4; >5E.V2; 3〜5; >5 C.V3;4〜6; >6D.V4; 5〜7; >8E.V5; 2〜5; >610. 深部触诊法根据检查目的和手法的不同可分为4种,但不包括A.双手触诊法B.深部滑行触诊法C.单手触诊法D.深压触诊法E.冲击触诊法1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呼出的气味是:A.浓烈的酒味B.刺激性蒜味C.烂苹果味D.氨味E.肝腥味1 2 .鉴别胸膜摩擦音与心包摩擦音最关键的是:A.胸膜摩擦音较心包摩擦音粗糙B.屏住呼吸时仍可听到心包摩擦音C.屏住呼吸时仍可听到胸膜摩擦音D.心包摩擦音在坐位深呼吸气末时易听到,胸膜摩擦音在吸气末或呼气开始时较易听到E.以上都不是13. 颅内压增高时呼吸的异常表现常为A.浅慢B.浅快C.深快D.深慢E.正常14. 二尖瓣关闭不全可引起心脏何种改变:a .左心房和左心室增大b .左心房和右心室增大c .左心室增大d .右心室增大e .左、右心室增大15. 心尖区听到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首先考虑为:a .二尖瓣狭窄b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c .二尖瓣关闭不全d .肺动脉瓣关闭不全e .三尖瓣关闭不全16. 对中等量腹水病人进行腹部叩诊,正确的是:a .患者仰卧,腹中部呈浊音,两侧腹部呈鼓音b .患者仰卧,腹中部呈鼓音,两侧腹部呈浊音c .患者向左侧卧位,左侧腹部呈鼓音,右侧腹部呈浊音d .患者向右侧卧位,右侧腹部呈鼓音,左侧腹部呈浊音e .患者站立,下腹部呈鼓音,上腹部呈浊音17. 机械性小肠梗阻时可出现:a .持续性绞痛b .阵发性胀痛c .频繁呕吐d .早期即无排气、排便e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18. 舟状腹见于以下哪种疾病A.恶病质、慢性消耗性疾病晚期等 b .胃肠道梗阻c .胃肠道穿孔d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e.胃与十二指肠溃疡19. 类白血病反应的中性粒细胞型最常见于:A.各种感染B.恶性肿瘤骨转移C.有机磷农药或一氧化碳中毒D.急性溶血或出血E.严重外伤或大面积烧伤20. 女性,有风心病史10年,突发性心慌1天,查心电图: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f波,频率约500次/分,心室律绝对不规则,心率为130 次/分.脉率110次/ 分,应考虑为:A.窦性心律不齐B.早搏C.心房纤颤D.心房扑动E.非阵发性心动过速三、填空题(每题0.5 分,共10分)1. 意识障碍可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临床包括,________________ 。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
实验诊断部分一、名词解释1.实验诊断: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2.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3.参考值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的平均值加减标准差即为--。
4.危急值:是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理,称之为危急值。
5.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6.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时。
7.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
8.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9.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故称棒状小体。
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
棒状小体在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时有重要价值。
10.异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受病毒等因素刺激增生亢进而形成的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简称异淋。
临床:异淋↑常见于传单等病毒感染性疾病。
11.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12.网织红细胞: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或深蓝色的网织状细胞而得名。
13.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14.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16.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贫血。
17.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及(或)维生素B12 缺乏使DNA 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18.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19.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髓造血肝细胞减少或/和功能异常。
实验诊断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和解答集锦.doc
实验诊断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和解答集锦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集锦血液一般检测核左移:周围血中岀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晩幼粒、中幼粒细胞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
常见丁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
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趙过3%时称为核右移。
主耍见于巨幼贫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
在炎症的恢复期,可岀现一过性核右移。
溶血性贫血(HA):由于各种原因使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时引起的一组贫血。
缺铁性贫血(IDA):因体内储存铁缺乏而使血红蛋白合成不足所致的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由于叶酸及维生索B12缺乏使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类贫血。
其典型特征是除出现巨幼红细胞外,粒细胞也出现巨幼特征及分叶过多。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髓造血T•细胞减少和功能异常,导致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减少的一组综介征。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特点为造血组织中口血病细胞界常增生与分化成熟障碍,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功能则受到抑制。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造血细胞克隆性疾病,骨髓出现病态造血。
主要表现为外周血血细胞减少,而骨髓细胞增生增多,成熟和幼稚细胞均形态异常。
简述何为MCV、MCI【、MCHC以及它们的临床意义?MCV即平均红细胞容积,指全血中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飞升(fl)为单位,数值上MCV = HCT/RBC,它是反映平均红细胞的体积的一个指标。
MCH即平均红细胞血红蛋门量,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门的平均量,以皮克(pg)为单位,数值上MCH = Hb/RBC,它是反映每个红细胞内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的一个指标。
MCHC即平均红细胞血红蛋口浓度,系指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口浓度,以g/L表示。
数值上MCIIC = Ilb/IICT,它是反映血液屮血红蛋白浓度的指标。
实验诊断学试卷参考答案
2021-2021学年临床医学本科2007级实验诊断学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每升尿液中含血量超过1ml,外观可出现淡红色,叫肉眼血尿。
〔1.5分〕多见于泌尿系统炎症、结石等。
〔1.5分〕2类白血病反响是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的表现的血象反响。
〔1分〕周围血中白细胞数明显增高,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
〔1分〕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响逐渐消失。
〔1分〕3.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及电荷屏障受损〔1分〕,血浆蛋白大量滤入原尿,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引起的蛋白尿〔1分〕。
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
〔1分〕4.肿瘤标志物是由肿瘤细胞本身合成,释放,或是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响而产生或升高的一类物质〔1分〕。
肿瘤标志物存在于血液,细胞,组织或体液中,反映肿瘤的存在和生长〔1分〕,通过化学,免疫学及基因组学等方法测定肿瘤标志物,对肿瘤的诊断,疗效和复发的监测,预后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1分〕5.敏感S〔药敏试验〕表示被测菌所引起的感染用常规剂量的抗菌素治疗可能有效〔3分〕二、请写出以下成人检验参考值〔以法定单位表示,每题0.5分,共5分〕1.白细胞总数 (4-10)×109/L2.血红蛋白男性 120-160g/L 女性 110-150g/L3.血小板计数〔100-300〕×109 g/L4.尿葡萄糖定性阴性5.ALT 5-25卡门单位 / 10-40U/L6.血沉男性 0-15/1h 女性 0-20/1h7.血钾 3.5-5.5mmol/L8.血清甘油三酯 0.56-1.70mmol/L9.空腹血糖 3.9-6.1mmol/L10. 血清GGT <50U/L三、填空〔每题1分,共10分〕1.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2.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包括大小不均、核变性、中毒颗粒和空泡形成3.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大致相等的两个时期是4-6天和 4-6岁4. Coomb s试验间接试验检测的是血清中有无游离的不完全抗体5.尿沉渣镜检主要是检查_细胞__、_管型__、_结晶__。
实验诊断简答题
实验诊断简答题六号楼509宿舍打,2010级临床五班1.实验诊断的基本概念?答: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估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包括实验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
2.常用诊断性实验的评价指标有哪些?答:诊断灵敏度:指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
诊断灵敏度的数学式为所有非病人中获得真阳性结果的百分数诊断特异性:指检验莫项目确定无某种疾病的能力,他的数学式为所有病人中获得真阴性结果的百分数。
诊断确认度连续定量数据分析3.参考范围:参考值是指对抽样个体进行莫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所有抽样组测得的平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即为参考范围。
医学决定水平:是指不同于参考值的另一些限制,通过观察测定是否高于或低于这些值,,可在疾病诊断中起排除或确认的作用。
危急值: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医生要紧急处理。
4.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有哪些?答:(1)相对性增多:因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
(2)绝对性增多:临床上称红细胞增多症,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
A: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
1.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生理性为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
病理性常见肺源性心脏病等;2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与某些肿瘤和肾脏疾病有关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5.简述红细胞染色反应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答:(1)低色素性:红细胞染色过浅,中央苍白色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
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也可见于某些血红蛋白病。
(2)高色素性:红细胞着这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其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球形细胞也呈高色素性、(3)嗜多色性:红细胞呈淡灰色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
诊断学重点(名解、简答、论述)
诊断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心电图1.逆行P波:P波在II、山、aVF导联倒置,aVR导联■直立。
2.窦型P波:P波在I、II、aVF、V4〜V6导联直立,在aVR导联倒置。
3.文氏现象:出现于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 波规律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P波下传受阻,脱漏1个QRS波群,PR间期又趋缩短,之后又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出现,称文氏现象。
4.病理性Q波:宽度超过0.04秒,深度超过同导联R 波的1/4,称病理性Q波。
5.窦性心律:凡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特点为P波规律出现。
⑵症状:1.心源性哮喘:急性左心衰竭时,常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表现为夜间睡眠中突感胸闷气急,被迫坐起,惊恐不安。
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减轻、消失,重者可见端坐呼吸、面色发纟曲、大汗、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有哮鸣音,两肺底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
2.柏油样便: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使粪便呈黑色,由于附有粘液而发亮,类似柏油,故称为柏油便。
3.呼吸困难:是指病人主观感受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运动用力,严重时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纟甘、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并且可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
4.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
体温常在39。
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C,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
5.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 °C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C。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
(3)查体:1.病理反射:指锥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
2.蛙腹:腹腔内有大量积液,患者平卧位时腹壁松弛,液体下沉于腹腔两侧致侧腹壁明显膨出,腹部外形呈扁而宽,称蛙腹。
3.震颤:为触诊时手掌尺侧(小鱼际)或手指指腹感到—种细小震动感,与在猫喉部摸到的呼吸震颤类似,又称猫喘。
(完整word版)诊断学试题:名词解释和问答题汇总
第一节发热名词解释1.发热(fever)2.稽留热(ontinued fever)3.弛张型(remittent fever)或败血症热型4.间歇热型(intermittent fever)5.波状型(undulant fever)6.回归热(recurrent fever)7.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1.当抗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2.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3.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4.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5.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6.指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7.指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问答题1.发热的分度有哪几种?2.临床上感染性发热的病原体常有那些?3.临床上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哪几类原因?4.对发热为主诉的患者问诊要点包括哪些?1.①低热37.3—38℃②中等度热38.1-39℃③高热39。
1—41℃④趋高热41℃以上2.感染性发热的病原体常见的有: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3.①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②抗原-抗体反应③内分泌代谢障碍④皮肤散热减少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4.①起病时间、季节、起病缓急、病程、热度高低、频度、诱因;②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③多系统症状询问④患病以来一般情况⑤诊治经过⑥传染病接触史、疫水接触史、手术史、治疗或分娩史、服药史、职业特点等。
问诊名词解释5、暗示性提问6、主诉5、是一种能为患者提供带倾向性的特定答案的提问方式6、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的主要原因以及患病到就诊的时间。
简答题与论述题诊断学
简答题与论述题诊断学1白细胞检查一、白细胞计数:指计算每升血液中所含白细胞的数目(VBC)(一)测定方法:显微计数法、自动白细胞分析仪计数法简答题答案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意义:(一)嗜中性粒细胞:①增多:生理性(如惊恐)、应激性(如疼痛)、炎症性;②减少:过度使用性、生成减少性(如磺胺类药物的中毒、弓形体病)、转移性减少(如中毒性休克)。
(二)嗜酸性粒细胞:①增多:寄生虫病、过敏反应性疾病;②减少:见于注射皮质固醇类药物、危重病例等。
(三)嗜碱性粒细胞。
(四)淋巴细胞:①增加:慢性传染病;②减少:伴发于嗜中性细胞增多的疾病。
(五)单核细胞:①增加:原虫病、慢性细菌性疾病(如结核)、慢性化脓性疾病;②减少:各类疾病的危重期。
2红细胞检查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一)测定方法红细胞测定法(RBC)血红蛋白(Hb)常用氧化高铁法、沙利氏比色法、血红蛋白测定法,用g/l表示。
(四)血色指数血指=(被检动物Hb:健康动物平均Hb)/(被检动物RBC:健康动物平均RBC)二、红细胞比积测定(一)概念又叫红细胞压积(packed cell volume PCV),系统将抗凝血置于比积管中,经一定速度和时间离心,测得压积红细胞所占全血体积的百分比。
(二)测定方法魏氏法和毛细血管高速离心法,血细胞分析仪。
三、红细胞指数●四、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SR,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ke)1、概念:在室温下,将抗凝血装入特制玻璃管中,在一定时间观察红细胞下降的毫米数。
2、测定方法:魏氏法、温氏法、涅氏法、倾斜法、微量法。
3、临床意义:(1)加快贫血:红细胞带负电荷,数量少时互相干扰少,形成串线状易于下沉;全身性感染:脓肿,浆膜腔急性炎症、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升高时,因正电荷中和红细胞上的负电荷,干扰少,形成串线状易于下沉;肾小球炎:白蛋白带负电荷,丢失而使球蛋白相对升高所致。
(2)减慢大出汗、腹泻、肠梗阻等引起脱水,红细胞相对增多。
诊断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诊断学考试试卷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1. 液波震颤——2. 二尖瓣面容——3. Kussmaul呼吸——4. 负性心尖搏动——5. 蛋白尿——6. 渗出液——7. 病理性Q波——8. 昏迷——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 关于体温,哪项是错误的:A.正常人一天之中体温波动不超过10C B.妇女在月经期体温会轻度升高C.进餐可引起体温轻度升高 D.心肌梗死后会出现发热E.安眠药中毒可导致中枢性发热2. 间歇热可见于:A.大叶性肺炎B.疟疾C.伤寒D.肾炎E.败血症3. 患者眼睑浮肿并逐渐蔓延至全身,应为哪种水肿A.肾源性水肿B.心源性水肿C.肝源性水肿D.特发性水肿E.营养不良性水肿4. 吸气性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三凹征,其原因为:A.喉与大气管狭窄或梗阻B.小气管痉挛与狭窄C.大片肺不张D.大量胸腔积液E.自发性气胸5. 黄疸伴上腹部剧烈疼痛最常见于:A.病毒性肝炎B.原发性肝癌C.肝硬化D.败血症E.胆道结石6. 中度昏迷与深度昏迷最有价值的鉴别是:A.各种刺激均无反应B.不能唤醒C.无自主运动D.深浅反射均消失E.大小便失禁7. 一患者60岁,咳嗽、咳痰20年,气促5年,下肢水肿半个月,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
心功能Ⅲ级,该患者多采用何种体位?A.自动体位B.被动体位C.强迫仰卧位D.端坐呼吸E.强迫侧卧位8. 正常成人每分钟呼吸次数为:A.12~20次 B.16~18次 C.10~20次 D.14~16次 E.18~24次9. 瘀点、紫癜、瘀斑的直径(mm)分别是A.<1;2~4;>5B.<2;3~5;>5C.<3;4~6;>6D.<4;5~7;>8E.<5;2~5;>610. 深部触诊法根据检查目的和手法的不同可分为4种,但不包括A.双手触诊法B.深部滑行触诊法C.单手触诊法D.深压触诊法E.冲击触诊法1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呼出的气味是:A.浓烈的酒味B.刺激性蒜味C.烂苹果味D.氨味E.肝腥味12.鉴别胸膜摩擦音与心包摩擦音最关键的是:A.胸膜摩擦音较心包摩擦音粗糙B.屏住呼吸时仍可听到心包摩擦音C.屏住呼吸时仍可听到胸膜摩擦音D.心包摩擦音在坐位深呼吸气末时易听到,胸膜摩擦音在吸气末或呼气开始时较易听到E.以上都不是13. 颅内压增高时呼吸的异常表现常为A.浅慢B.浅快C.深快D.深慢E.正常14. 二尖瓣关闭不全可引起心脏何种改变:A.左心房和左心室增大B.左心房和右心室增大 C.左心室增大D.右心室增大 E.左、右心室增大15. 心尖区听到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首先考虑为:A.二尖瓣狭窄B.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C.二尖瓣关闭不全D.肺动脉瓣关闭不全 E.三尖瓣关闭不全16. 对中等量腹水病人进行腹部叩诊,正确的是:A.患者仰卧,腹中部呈浊音,两侧腹部呈鼓音B.患者仰卧,腹中部呈鼓音,两侧腹部呈浊音C.患者向左侧卧位,左侧腹部呈鼓音,右侧腹部呈浊音D.患者向右侧卧位,右侧腹部呈鼓音,左侧腹部呈浊音E.患者站立,下腹部呈鼓音,上腹部呈浊音17. 机械性小肠梗阻时可出现:A.持续性绞痛B.阵发性胀痛 C.频繁呕吐D.早期即无排气、排便 E.肠鸣音减弱或消失18. 舟状腹见于以下哪种疾病A.恶病质、慢性消耗性疾病晚期等B.胃肠道梗阻C.胃肠道穿孔 D.肝硬化门脉高压症 E.胃与十二指肠溃疡19. 类白血病反应的中性粒细胞型最常见于:A.各种感染B.恶性肿瘤骨转移C.有机磷农药或一氧化碳中毒D.急性溶血或出血E.严重外伤或大面积烧伤20. 女性,有风心病史10年,突发性心慌1天,查心电图: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f波,频率约500次/分,心室律绝对不规则,心率为130次/分.脉率110次/分,应考虑为:A.窦性心律不齐B.早搏C.心房纤颤D.心房扑动E.非阵发性心动过速三、填空题(每题0.5分,共10分)1. 意识障碍可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临床包括,,,_____________。
《诊断学》名词解释和简答仅供参考(精华版)
二、名词解释1. 症状:是患者患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如疼痛、瘙痒。
2. 管样呼吸音: 在正常肺泡呼吸音分布的区域内听到支气管呼吸音,即为病理支气管呼吸音,或称管样呼吸音。
3. 牵涉痛4. 三凹征: 即内脏器官疾病引起疼痛的同时在体表某部位亦发生痛感或痛觉有关。
: 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患者,因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故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升高,从而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向内凹。
5. 抬举性心尖搏动: 心尖部徐缓有力的搏动,可将手指指尖抬起且持续至第二心音开始的较大范围的外向运动,是左心室肥厚的指征。
6. 脑膜刺激征: 现为颈项强直、为脑脊膜及神经根受刺激而引起的症状。
常见于颅内感染和珠血等。
临床表克匿格征(+)、布辛斯基征(+)。
7. 生命征: 是评价生命活动存在与否及其质量的指标,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为体格检查时必须检查的项目之一。
在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8. 脉搏短绌:9. 窦性P 波:Ⅰ、Ⅱ、avF, V4-V6 导联直立,avR 导联相。
倒置余导联直立、倒置、或双10. 文氏现象:P 波规律地出现,P-R 间期逐渐延长,间期逐步缩短,直到QRS 波群脱R-P漏,脱漏后的第一个P-R 间期最短,然后逐渐延长,直到QRS 波群再脱漏,如此周而反复11. 肾小球性蛋白尿: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及电荷屏障受损,血浆蛋白大量滤入原尿,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
12. 红细胞沉降率: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
参考值0~20 mm/1h 末男:0~15 mm/1h 末,女:13. 高蛋白血症:指血浆中的象。
CM 、VLDL 、LDL 、HDL 等脂蛋白一种或几种浓度过高的现14. 内生肌酐清除率: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肾脏在单位时间内能将若干毫升血浆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15.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正常时外周血中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大,即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实验诊断学考试名解简答论述汇总给力版
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名词解释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象。
(完整word版)临床诊断学名词解释与问答题(汇总免费版)
第三章三、名词解释1、问诊:是医师通过对患者或有关人员的系统询问而获取病史资料的过程,又称为病史采集。
2、主诉: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3、现病史:是病史的主体部分,它记述患者患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四、简答题1、问诊包括哪些内容:问诊包括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家族史。
2、试述问诊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⑴.从礼节性的交谈开始.⑵.问诊一般由主诉开始,逐步深入进行有目的、有层次、有顺序的询问。
⑶.避免暗示性提问和逼问.⑷.避免重复提问。
⑸.避免使用有特定意义的医学术语。
⑹.注意及时核实患者陈述中不确切或有疑问的情况。
第二篇体格检查第一章基本检查法三、名词解释1、视诊:是以视觉来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2、触诊:是应用触觉来判断某一器官特征的一种诊法.3、叩诊:是用手指来叩击身体表面某部表面使之震动而产生音响,经传导至其下的组织器官,然后反射回来,被检查者的触觉和听觉所接收,根据振动和音响的特点可判断被检查部位的脏器有无异常。
4、听诊:是以听觉听取发自机体各部的声音并判断其正常与否的一种诊断技术。
5、嗅诊:是以嗅觉来判断发自患者的异常气味与疾病之间关系的方法。
6、清音:是音响较强,振动持续时间较长的音响。
是正常肺部的叩诊音.揭示肺组织的弹性,含气量,致密度正常。
7、过清音:是介于鼓音与清音之间的一种音响、音调较清音低,音响较清音强,极易听及.8、鼓音:其音响较清音强,振动持续时间亦较长,在叩击含有大量气体的空腔器官时出现。
四、简答题1、简述触诊的正确方法及临床意义。
触诊分浅部触诊法和深部触诊法,浅部触诊法适用于体表浅在病变、关节、软组织以及浅部的动脉、静脉、神经、阴囊和精索等.深部触诊法用于诊察腹内脏器大小和腹部异常包块等病变.2、正常人体叩诊可出现哪些叩诊音?各主要出现在何部位?出现清音,是正常肺部的叩诊音;鼓音:正常时空腔脏器,病理情况下见于肺内巨大空洞、气胸和气腹等;过清音:见于肺气肿;浊音:为音调较高、音响较弱、振动持续时间较短的叩诊音;实音正常情况下见于叩击无肺组织覆盖区域的心脏或肝脏,谓之心或肝脏的绝对浊音区.病理情况下见于大量胸腔积液和肺实变等。
实验诊断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和解答集锦
实验诊断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和解答集锦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集锦血液一般检测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细胞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
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时称为核右移。
主要见于巨幼贫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
在炎症的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
溶血性贫血(HA):由于各种原因使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时引起的一组贫血。
缺铁性贫血(IDA):因体内储存铁缺乏而使血红蛋白合成不足所致的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由于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使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类贫血。
其典型特征是除出现巨幼红细胞外,粒细胞也出现巨幼特征及分叶过多。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髓造血干细胞减少和功能异常,导致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减少的一组综合征。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特点为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与分化成熟障碍,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功能则受到抑制。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造血细胞克隆性疾病,骨髓出现病态造血。
主要表现为外周血血细胞减少,而骨髓细胞增生增多,成熟和幼稚细胞均形态异常。
简述何为MCV、MCH、MCHC以及它们的临床意义?MCV即平均红细胞容积,指全血中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飞升(fl)为单位,数值上MCV = HCT/RBC,它是反映平均红细胞的体积的一个指标。
MCH即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以皮克(pg)为单位,数值上MCH = Hb/RBC,它是反映每个红细胞内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的一个指标。
MCHC即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系指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以g/L表示。
数值上MCHC = Hb/HCT,它是反映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的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名词解释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象。
(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 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
(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病理性增快的临床意义:答:病理性增快可见于:①各种炎症: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见的原因,如急性细菌性感染;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慢性炎症于活动期血沉增快,病情好转时血沉减慢,故血沉(ESR)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②组织损伤及坏死:见于较大范围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
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常,可作为两者鉴别指标。
③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
④高球蛋白血症。
⑤贫血。
⑥高胆固醇血症。
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指标,血沉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3.试述中性粒细胞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答: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如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等;2)严重的组织损伤,如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3)急性溶血;4)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肝破裂等;5)急性中毒,如代谢性中毒或化学性药物中毒;6)恶性肿瘤和白血病。
4.何谓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其临床意义是什么?答:中性粒细胞核象是指粒细胞核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变化则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正常人周围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但可见到少量杆状核粒细胞(1%-5%),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是指外周血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超过5%,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的粒细胞。
常见于化脓性感染,基辛溶血,急性失血及急性中毒等。
核左移可伴白细胞总数增高,也可不增高甚或减少。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是指外周血分叶核粒细胞和分叶过多,分叶在5 叶以上的粒细胞超过3%。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及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等。
5.简述何为棒状小体及其临床价值。
答:在Wright 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6.简述白细胞增多的常见生理情况及特点。
答:饱餐,情绪激动,运动,高温,严寒等,新生儿,胎儿期,妊娠>5 个月后及分娩等可见白细胞增多。
其特点:都是一过性的,通常不伴有白细胞质量的变化。
7.简述中性粒细胞有那些形态异常的改变答⑴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A.核变性B.中毒颗粒C.空泡形成D.杜勒小体E.细胞大小不均;⑵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⑶棒状小体;⑷其它: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
8.简述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时出现细胞大小不均的可能机制。
答:可能是在内毒素等因子的作用下,骨髓中幼稚中性粒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
9.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定义及临床意义答: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⑴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⑵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0.红细胞沉降率的定义及影响因素答: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11.按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可分为几类答:⑴红细胞生成减少:①造血干细胞或红系祖细胞增殖与分化异常;②DNA 合成障碍;③血红蛋白合成障碍;④红细胞生成调节异常;⑤不能分类或多种机制;⑵红细胞破坏增多:①红细胞内在异常②红细胞外在异常;⑶红细胞丢失12.简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答:⑴过敏性疾病;⑵寄生虫病;⑶皮肤病;⑷血液病;⑸某些恶性肿瘤;⑹某些传染病;⑺其它,如风湿性疾病常伴有增多。
第四部分尿液检查、肾功能检查名词解释1.管型:在一定条件下,肾脏滤出的蛋白质以及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远曲)、集合管中凝固后,可形成圆柱形蛋白聚体而随尿液排出,称为管型。
尿中出现多量管型表示肾实质有病理性变化。
2.酮体:是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的总称。
3.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病变较轻时,只有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质(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蛋白)从尿中排出,而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A,IgG等)排出较少,此种蛋白尿称为选择性蛋白尿,半定量多在+++~++++,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征。
4.细胞管型: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称为细胞管型。
5.颗粒管型:是由肾实质性病变崩解的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及其他有形物凝聚于T-H 糖蛋白中形成的,颗粒总含量超过管型的1/3。
6.本-周氏蛋白(BJP):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
7.镜下血尿:尿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平均大于3 个,称镜下血尿。
8.血尿: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
9.透明管型:主要由Tamm-Horsfall组成,尚有少量清蛋白和氯化物参与,为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状体,两端钝圆,偶尔含有少量颗粒。
10. 蛋白尿:当尿蛋白含量〉100mg/L 或〉150mg/24h( 小儿)4mg/m2/h),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即成为蛋白尿。
11.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成豆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
12.肉眼血尿:每升尿中含血量超过1ml 时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
13.肾小球源性血尿:由于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膜时,受到挤压损伤,其后在各肾小管中受到不同酸碱度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使红细胞出现大小形态及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此种血尿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
常见于各类肾小球疾病。
14 肾性糖尿:血糖浓度正常,由于肾小管病变导致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降低所致,即肾阈值下降产生的糖尿,又称肾性糖尿。
15、多尿:尿量多于2500ml/24h,称多尿。
可见于肾脏疾病和某些内分泌疾病。
16.肾清除率:系指双肾于单位时间内,能将若干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全部加以清除而言,用m1/分或L/24 小时表示。
17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经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液体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18 肾性糖尿:血糖正常,葡萄糖耐量试验正常而尿糖阳性,就称为肾性糖尿,系由于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所致。
19 内生肌酐清除率: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20 少尿:尿量少于400ml/24h 或17/h,称少尿。
可见于休克、肾实质性改变及肾路梗阻等。
简答题1.病理情况下尿中形成哪几种管型?答:细胞管型、颗粒管型、透明管型、脂肪管型、蜡样管型2.肾小管性蛋白尿形成机理?答:炎症或中毒等因素引起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重吸收减弱所致。
3.病理性尿液外观有哪些改变?答:血尿、血红蛋白尿、胆红素尿、脓尿、菌尿、乳糜尿4.尿蛋白产生的机制?答:当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断裂或电荷屏障改变,使大量高、中、低分子量的蛋白漏出,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出现于终尿中。
5.如何鉴别混浊尿?答:①尿酸盐沉淀:加热或加碱可溶解;②磷酸盐或碳酸盐沉淀:加酸后可溶解;③脓尿和菌尿:加热或加酸均不能使浑浊消失。
6.尿糖升高的原因有哪些?答:①血糖升高性糖尿;②血糖正常性糖尿(肾性糖尿);③暂时性糖尿(生理性糖尿、应激性糖尿);④假性糖尿(药物性)。
7.简述尿管型形成的条件?答:①尿中清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T-H 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②肾小管仍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功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等成分浓缩,后者则促使蛋白变性聚集;③仍存在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尿液淤滞,有足够的时间生成管型。
当该肾单位重新排尿时,已形成的肾管型随尿排出。
8.简述各种病理性蛋白尿形成原因及常见疾病。
答:1)肾小球性蛋白尿: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原尿中蛋白超过肾小球重吸收能力所致,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早期;2) 肾小管性蛋白尿:因近端肾小管病变,影响尿中蛋白重吸收所致,可见于肾盂肾炎,氨基甙类抗生素、解热镇痛药、重金属对肾小管损伤,以及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3)混合类蛋白尿:肾小球和肾小管均发生病变所致。
上述可产生肾小球性或肾小管性蛋白尿的疾病进一步发展,均可形成混合性蛋白尿;4)组织性蛋白尿:由于肾组织破坏或肾小管分泌的蛋白所致,一般仅为轻度蛋白尿;5)一过性蛋白尿:以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蛋白,超过肾小管重吸收阈值所致,常见于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凝溶蛋白尿。
9.简要说明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常用指标及评价。
答:肾小球滤过功能常用指标有:1)血肌酐(Cr):临床常用,但严重损伤时才会出现改变,敏感性差;2)生肌酐清除率(Ccr):在严格控制外源性肌酐,内生肌酐相对稳定的条件下,Ccr与GFR 有较好的相关性,能相对较早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3)血尿素(BU):体内尿素的生成不如肌酐稳定,且受肾外影响因素大,特异性,灵敏性均差;4)血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cystain C):灵敏性高、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可靠指标,比其他指标均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