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末高频考点透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在生物的体细胞和受精卵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DNA分子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
对的染色体上。
10. 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 DNA分子,一个 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
11.比利时的胚胎学家比耐登对马蛔虫进行研究时发现:体细胞中有两对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中都只有两条,而
受精卵又恢复到两对。
1. 科学的推测需要有一定的证据做基础,还需要有严密的逻辑,也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 地球大约形成于 46 亿年前。
3. 原始大气的自然条件:高温、紫外线、雷电。
4. 原始大气: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大气。原始大
气没有氧气。
5. ( 1)这一实验装置是美国青年学者米勒设计的。
( 2) A 装置里的气体相当于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成分相比,主要的区
别是不含氧气。
(3) 沸水主要是为了产生水蒸气, B 装置里的液体模拟原始海洋,该液体
中可检测到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 4)实验表明: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
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在生命起源的进化过程中,由无机物生成有
交配、产卵必须经历。
1.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变异是指亲子间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2. 性状就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的统称。
3. 遗传学家把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4. 转基因超级鼠实验: (研究的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控制这个性状的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启示:基因控制生物
4. 判断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关键是看遗传物质是否发生改变
5. 变异分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是针对生物本身来说的。
6. 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奶牛:人工选择育种;
高产抗倒伏小麦:杂交育种;
太空椒:诱变育种。
7. 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是定向的。
8.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促进生根) ,上方切口是水平的(目的:减少水分蒸发) ,去掉大部分叶片(目的:减少水分蒸发) 。 ②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的,这既能保持植株的优良特性,又能加快开花结实。
③嫁接组成:接穗和砧木
④嫁接方式:枝接和芽接
⑤嫁接存活的关键是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 以确保接穗成活。
⑥鸭梨和杜梨利用嫁接将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应选择鸭梨做接穗,杜梨做砧木,所结果实是鸭梨。
4. 第一、 二道防线是人生来就有, 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 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又
称先天性免疫)
5. 第三道防线组成: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和免疫细胞。作用
: 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使病原体失去致病
性。
6. 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八年级生物高频考点
7. 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8. 无性生殖常见的方式: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组织培养。
①甘薯、葡萄、菊、月季等常用扦插的方法繁殖。
扦插时, 将茎剪成 15-20 厘米长 (至少保留 2-3 节) 的茎段。 茎段下方切口是斜向的 (目的: 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
8. 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1. 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2. 化石是生物石化了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
3. 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居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
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居多。
4. 细胞色素 c 差异越小,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近。
8. 有性生殖的发育起点都是受精卵。
1. 鸟卵的结构和功能: 卵壳、卵壳膜( 2 层):保护作用。
气室:储存空气,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卵白:提供水分和营养物质。
卵黄:鸟卵的主要营养部分。
胚盘:有细胞核,是胚胎发育的部位。
系带:固定卵黄。
2. 胚盘将来可以发育成雏鸡。
3. 卵细胞包括:卵黄膜、卵黄、胚盘。
4.DNA 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是长长的链状结构,外形很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5. 染色体是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6. 染色体主要是由 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其中 DNA分子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7. 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8. 基因 在 DNA 上, DNA在 染色体 上。
⑦一株牡丹花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朵,采用的方法是嫁接。
⑧植物的组织培养是利用无性生殖的原理,通过细胞的全能性在无菌的条件下,使它们发育成完整的植株。优点:
繁殖速度快,受季节影响小,诱导变异相对容易,可有效脱去病毒。
1. 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5. 彩纸相当于生活环境,同学相当于捕食者,小纸片相当于猎物,幸存者最多的是与彩纸颜色相似的小纸片。
6. 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并出版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
7. 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后代。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进行生存斗争。生
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
2. 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
。
3. 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
4. 不完全变态比完全变态缺少蛹期。
5. 蝗虫的幼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与成虫相似,
但是身体较小, 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 仅有翅芽, 称为若虫。
蝗虫的若虫能够跳跃,又称为跳蝻。若虫经过
2n n 2n 。
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他被称为遗传学之父。
2. 孟德尔对实验现象作出解释。
①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未表现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②控制显性性状的是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是隐性基因。
③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组成有 DD和 Dd两种,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有 dd。
5. 通过对郑氏始孔子鸟化石的研究表明:鸟类和哺乳类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古代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6. 在生物学研究中常常用到比较的方法。 科学家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 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
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7. 植物进化历程:
苔藓植物
藻类植物
裸子植物
蕨类植物 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 变异的原因:首先取决于遗传物质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
3. 变异的类型:
(1) 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给下一代。如:用化学药剂处理过的甜菜染色体加倍。
(2) 不可遗传的变异: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不能够遗传给下一代。如:美容院里做的双 眼皮。
5 次蜕皮,不经过蛹期,发育成成虫。
6. 蝉蜕是指蝉的外骨骼。
7. 延长幼虫期可以增加家蚕的吐丝量。
8.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应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9. 完全变态的昆虫(如:蝴蝶) ,幼虫期危害;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如:蝗虫) ,幼虫期、成虫期都危害,成虫期危
害严重。
1. 春末夏初是青蛙的繁殖季节,青蛙的生殖主要是在水中完成的。
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8. 自然选择:前提是过度繁殖,基础是遗传和变异,动力(手段)是生存斗争,结果是适者生存。
9.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10. 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1. 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做传染病。
机小分子物质是完全可能的。
6. “海洋化学起源说”四阶段
第一阶段:无机小分子
有机小分子
发生在原始大气(米勒实验证实)
第二阶段:有机小分子
有机大分子
第三阶段:有机大分子
多分子体系
第四阶段:多分子体系
原始生命
第二、三、四阶段发生在原始海洋;第四阶段是最复杂、最有意义的;米勒实验证实的是第一阶段。
7. 原始生命形成于 36 亿年前。
和 HIV 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易感人群:健康人。与艾滋病患者的一般接触
(如握手等) ,不会感染艾滋病。
1. 第一道防线组成:皮肤和黏膜。作用:阻挡病原体、杀菌;清扫异物。
2. 第二道防线组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作用:溶解和吞噬病原体。
3. 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够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
④基因组成是 Dd时, d 不受 D 的影响,还会继续遗传下去。
3.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4. 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5. 常见遗传病:红绿色盲、白化病、苯丙酮尿症。 6. 近亲结婚其后代产生隐性纯合的机会增加,这种遗传病出现的机会就会增加。
2. 雄蛙鸣叫是一种求偶行为。
3. 雌雄蛙抱对的意义是提高卵的受精率。
4. 青蛙的发育过程:受精卵 → 蝌蚪 → 幼蛙 → 成蛙。
运动器官形成的先后顺序:尾→后肢→前肢。
呼吸器官的变化:鳃→肺。
5. 青蛙的生殖特点: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变态发育、卵生。
6. 两栖动物举例:青蛙、蟾蜍、大鲵、蝾螈。
7.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的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地生活。
7.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 。
8. 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可以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当抗原被清除后,机体
还将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机体会快速产生大量的相应抗体,再以同样的方式
将抗原清除。
9. 狂犬疫苗属于抗原,狂犬病抗毒血清属于抗体。
4. 受精卵:胚盘色浓、略大;
未受精卵:胚盘色浅Baidu Nhomakorabea较小。
5. 早成鸟:鸡、鸭、鹅;晚成鸟:燕子、麻雀、鹰。
6. 一个鸡卵的卵壳上约有 7000 个气孔。通过将鸡卵放入水中表面有气泡产生来证明。
7. 鸟卵既可储存丰富的营养物质供胚胎发育需要;又有卵壳、卵壳膜的保护,能减少水分的丢失。
8.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其中筑巢、孵卵、育雏阶段可以不经历,求偶、
8.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鸟类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哺乳类
9.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1. 生物进化的原因: 内因:遗传和变异 2. 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外因:自然选择
3. 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
4. 具有保护色的动物,对它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
7.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在三个环节中抓住主要环节,做到综合措施和
重点措施相结合。例如:麻疹和脊髓灰质炎以保护易感人群为重点;蛔虫病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
8. 艾滋病( AIDS):每年的 12 月 1 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标志是红丝带。病原体:
HIV 病毒;传染源:艾滋病患者
10. 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形成的后天防御屏障,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
12. 科学家进一步证实: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数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
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DNA和基因也随之减少一半;而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时,染色体
又恢复成对,其中有一半染色体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13.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从亲代的体细胞到生殖细胞,再到受精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变化是
2. 引起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叫做病原体。
3. 传染病的特点: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
4.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5.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
6. 流行性感冒:病原体(流感病毒 )传染源(流感患者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 )易感人群(老人、小孩 )
的性状,同时也说明在生物传种接代中,生物传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5.性状受基因的控制,也受环境的影响。 1.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
2. 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是精子和卵细胞。
3.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片段,基因存在于 DNA分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