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文化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法家思想和法家文化
法家思想和法家文化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一派,以《韩非子》和《商君书》为代表。
它是一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强权主义、利己主义的思想。
它主张政治权力的集中、行政机构的完善、刑法的严厉、礼教的简化,强调“法治”思想,认为“法制”是社会稳定、国家强盛的重要保障。
法家文化是以这种思想为基础的一种文化。
它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法家思想的来源和发展法家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周朝的管仲和商鞅。
管仲主张德治,强调标本兼治,而商鞅则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效用和实施。
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个早期的法家思想的雏形。
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演进,法家思想逐渐发展和壮大,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一大流派。
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经历了一个高峰期。
这个时期,韩非子和商君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法家思想家。
他们对政治、法律、经济和军事等领域的思考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汉时期,法家思想的思想体系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法家思想的主要特点法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实用和功利。
它强调政治权力的集中,政府应当有权力制定法律和规章制度,要采取惩罚和奖励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社会治安和行政效率。
另外,法家思想主张以刑法的威慑作用来达到社会管治的目的,要求刑罚应该足以震慑罪犯,确保法律的执行。
此外,法家思想强调军事政策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的强盛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上。
三、法家文化的主要特点法家文化是以法家思想为基础的一种文化形态。
它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强调实用和功利。
法家文化强调“治大病”的重要性,主张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应当以实用的效果为标准,以达到最大限度的社会效益。
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和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生活。
2.重视法治思想。
法家文化注重法制建设,倡导“法制天下”思想。
强调法律的严格执行和规范化管理,认为“法制”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秦朝的法家思想
秦朝的法家思想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统一使得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
秦朝的法家思想即是秦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在秦国和战国时期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而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则得到了全面推广和深入发展。
一、法家思想的渊源法家思想起源于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之中,其中以韩非子、李斯等人的贡献最为突出。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曾向各国国君推行他的思想,而后自己被秦王所任用。
韩非子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种种矛盾和冲突,需要通过强制的手段来解决,对此他提出了重法制、重刑名、重道义的思想,主张突破传统思维,确立科学化的治理原则,从而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另一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李斯,其代表作为《法说》。
他认为,国家的力量源自于法律的权威,因此需要推出全国一律的刑法,以规范人民行为,维护国家社会的安全和秩序。
同时,他还主张对于那些犯罪分子,要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以震慑。
二、秦朝法家思想的特点秦朝建立后,法家思想逐渐成为了国家主流思想,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以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思想改革。
随着秦王权力越来越集中,法家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法治国,推行全面化的制度改革。
秦王通过推进法律和制度的全面化改革,如对田地重新划分、设立郡县、推广货币等,从根本上提高了王权的统治力度和社会控制力。
第二,强调权威、中央集权。
秦朝推行法家思想,强调对政治权力的绝对掌控,对地方行政权力实行直接管辖和控制。
这样,在相当程度上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但也造成了对其他地方和民族的限制和压制。
第三,肯定实践、反对文化。
在法家思想的影响下,秦朝对文化和学问持消极态度,认为它们不利于国家安全和稳定,因此采取了措施限制和统一思想,如焚书坑儒等。
三、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作为秦朝时期主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在政治、法律和军事方面,法家思想都产生了独特的贡献和影响。
法家人物及伦理思
新情况带来了新问题,当时各国诸侯面临的
都是这样的情况。自孔子以来,诸子百家共 同努力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但是他们提出 的解决方案多是不现实的、难以实行的,因 为当时各国诸侯需要的不是对百姓行仁政的 理想政治,而是如何应付他们的政府所面临 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方法。
3、对现实的实际政治有深刻理解的“法术之士”应运而生。 诸侯常找些对当时政治有深刻理解的人出主意,把他们当作 顾问,有时候竟成为首相,他们提出了一些治理大国的法术, 这些人就是所谓的“法术之士”。 这些法术主张把权力高度集中于国君一人之手,他们鼓吹说, 这些法术即便是不十分聪明的人也会用,因而国君根本不需 要是圣人或超人,只要忠实地执行他们的法术,哪怕是只有 中人之贤也能治国,并且治理的很好。 还有些法术之士更进一步将他们的法术理论化,作出理论的 表达,于是构成了法家的思想。
法家之重利贱义,正是为了不遗余力地追求
和维护它心目中的“公利”,而不是提倡和 肯定私利,这是法家义利观主张的唯一价值 标准与价值导向,也是它的唯一目的。
法家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对义利论的贡献主要
有二: 一是强烈的现实精神; 二是区分了“公利”与“私利”,并主张 “废私行公”
其一,现实精神
比如,他曾举“不才之子”来说明。他说
“不才之子”为恶,父母怒之而不改,乡亲 讥之而不为动,师长教之而不为变,只有官 吏捕头拿着刑具来了才因惧怕而变其节易其 行。为什么呢?其不改恶行,是因为为恶可 以得利;其改变恶行,是因为改变可以避免 受刑,无论行为的改变与否,都体现着好利 而恶害的永恒人性。
2、韩非子之人伦关系论
其一,韩非子认为一切人伦关系本质上都是
利害关系 包括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君臣关系、同事 关系乃至其他各种关系本上都是利害关系 其二,考虑个人利害得失是人处理人我关系 的原则
文化常识先秦诸子12家流派代表人物及观点
文化常识先秦诸子12家流派代表人物及观点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谁?法家创始人是谁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谁?法家创始人是谁韩非子是传统认定的法家代表人物,其实自其师荀子(名卿)就已有法家思想。
法家著名人物如商鞅等,法家思想盛行在秦朝,以后各朝代均为儒法结合、此消彼长的形势。
先秦文化有九流十家之说,法家为先秦学术文化九流之一。
战国时期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重要学派。
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郑国的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代表人物主要有吴起、商鞅、慎子、申不害等,后世的曹操、诸葛亮都是法家继承人。
在战国中后期,法家思想得到长足发展,法家也成为最为显赫的学派。
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
法家的政治学术思想概略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奖励农耕,崇尚军功,以求富国强兵。
2、因时变法,整饬法令,设立在官府,布之于百姓。
3、厚赏重刑,执法严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4、君主谨守主道,用刑名之术考核群臣,操持赏罚二柄。
5、君主独占权势之位,高度集权,君临万民,权力无限,超越于法令之上。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故需强权政治去除恶源。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国君之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与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由于韩非的学术思想受秦始皇推崇和仰慕,被李斯谗害而死。
李悝(公元前455年-前395年),濮阳人,战国时魏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
曾任魏文侯相,曾受业于子夏弟子曾申门下,作过中山相和上地郡守。
主持变法。
司马迁说:“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
”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
这些记载都表明,文侯时魏能走上富强之路,李悝曾作出很大贡献。
李悝是魏国丞相。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濮阳)人。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卫国国君的后裔,故称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先秦的思想文化总结
先秦的思想文化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孕育时期。
在这个时期,儒家、道家和墨家等诸多思想流派相继兴起,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育、文化等方面对先秦的思想文化进行总结。
先秦时期的政治思想主要以儒家学说为主,儒家关注人的政治伦理,主张君主专制。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倡仁爱、忠诚、礼貌、孝道等伦理道德观念。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治国,才能使百姓心悦诚服,国家才能有和谐稳定的政治秩序。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政治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学派则主张无为而治,提倡放弃规范和行为准则,追求自然,反对人为的权力干预。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顺应自然,不争不抗,将政治权力和社会规范看作是人为的束缚,强调个人的内心修养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墨家学派则强调兼爱和平等的伦理理念,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以兼爱和不求回报的精神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认为只有通过互帮互助和平等的相处,才能达到社会的最终目标。
在哲学思想方面,先秦时期也产生了众多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学说。
除了儒家、道家和墨家之外,还有名家学派、法家学派等。
名家学派强调辩论和辩证的思维方式,韩非子是此派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关注政治权力的实际运作和社会道德的实际效果。
法家学派则强调法治和权力的合法性,主张以法律和政策来规范社会,实现社会的治理和秩序。
李斯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治和经济措施,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实用主义思想的代表。
在伦理道德方面,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也有丰富的思考和探索。
除了儒家的仁爱、忠诚、孝道等观念之外,墨子提倡的兼爱非攻也提供了一种新的伦理准则和社会关系的理念。
道家强调的无为和追求自然也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道德观念的伦理建构。
关于教育方面,儒家思想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倡重视教育,认为只有通过教育能够培养人的德性和道德品质,并将其应用到政治治理中。
百家争鸣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思维导图分享
百家争鸣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一、儒家儒家是中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
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遭受重创。
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代表人物:孔子二、道家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
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
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代表人物:老子三、墨家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诸子百家之一,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汉民族三大哲学体系,法家代表韩非子称其和儒家为'世之显学',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杨朱,道家代表人物)则归墨(墨子)'等语,证明了墨家思想曾经在中国的辉煌。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
创始人为墨翟(墨子)。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关键期。
在这个时期,诸多思想家和学派相继出现,形成了多元的思想体系,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法家三个方面来探讨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儒家思想的兴起及其核心观点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它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儒家强调个人修养和礼仪道德的重要性,提倡仁爱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君臣、父子、兄弟和朋友之间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儒家的核心观点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二、道家思想的发展和特点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瑰宝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无为而治”,追求无欲无求的境界。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然的本性,认为顺应自然才能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在政治上,道家思想主张放弃权力的追求,提倡去政治化,注重人民的自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三、法家思想的兴起及其主张法家思想在先秦时期也逐渐兴起,它的代表人物是商鞅、韩非等。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以法律为准绳,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与儒家和道家不同,法家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执行力,主张严格的奖罚制度,尊重人权和权利保护。
法家思想的出现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法律制度的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关键期。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伦理,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和生活的简朴,主张顺应自然;法家思想注重法治和秩序的维护,通过法律制度来管理社会。
这三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相互辩证,既有互相借鉴,又存在分歧和争议。
它们塑造了当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学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这些学派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世界哲学的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探讨和分析。
道家思想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就是道,追求的是人的内在自然本质。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源,是存在的本质,道无形无象,却是世间万物之根本。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干涉世间万物的自然发展,让事物自然而然地演变。
庄子则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无为”的观点,主张要无欲无功,让个人自由自在地生活,接受一切自然给予的美好。
儒家思想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义礼智信,追求的是人的社会价值和行为准则。
孔子认为,仁是人类最高的道德标准,只有通过仁的实践才能达到和谐的社会和个人。
孟子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的思想,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任何社会种种不当行为都是人性本善的扭曲和错位。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家思想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
墨家的思想特点就是爱人、反战、实用主义。
墨子认为,爱人是人类最高的道德追求,只有把关怀、同情、宽恕等美德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建立一个协调和谐的社会。
同时,墨子还主张以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一切问题,提出了“物尽其用”的观点。
反对战争,则是考虑到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和伤害,主张建立一个持久的和平环境。
法家思想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管仲和韩非子。
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法治,追求的是社会管理的制度化和职责化。
韩非子认为,因为人性自私本性存在,所以必须以道德和感性的手段来限制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体系。
管仲则提出了“三纲八目”这一标志性的思想,通过规章制度体系来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
兵家思想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孙子。
兵家思想的核心是战争和策略,追求的是国家和部队的战争胜利。
【国学】法家起源和法家思想
【国学】法家起源和法家思想展开全文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
法是通过具体的刑名赏罚来实现的。
《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法家思想渊源可上溯到春秋时的管仲、士匄、子产,而实际的始祖,当推战国初的李悝。
此外还有吴起、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子等,均被称为“前期法家”。
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而以商鞅为前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还有齐法家,除主张推行法治外,也主张容纳礼义教化。
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各家之长,兼言法、术、势,成为法家思想。
法家学派的背景法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的一个重要学派。
起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发展于战国时的李悝、商鞅、慎到和申不害等人。
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
到了战国末期,韩非加以综合,集法家学说之大成。
在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中,齐国的法治思想独树一帜,被称为东方法家或齐法家。
齐国是“功冠群公”的西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太公的封国,姜太公的祖先伯夷辅佐虞舜,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创始礼法并用的制度。
太公封齐,简礼从俗,法立令行,礼法并用成为齐国传承不废的治国之道。
管仲辅佐齐桓公治齐,一方面将礼义廉耻作为维系国家的擎天之柱,张扬礼义廉耻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以法治国,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法治国的人。
至战国时期,齐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和百家争鸣的策源地,继承弘扬管仲思想的一批稷下先生形成了管仲学派。
管仲学派兼重法教的法治思想成为先秦法家学派的最高成就。
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深受齐文化熏陶的荀子,还培养出韩非和李斯两位法家代表人物。
先秦法家主要划分为“东方法家”即齐法家和“西方法家”即秦晋法家两大阵营。
秦晋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齐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法教兼重;秦晋法家奉法、术、势为至尊与圭臬,齐法家既重术、势,又重法、教。
中国秦汉时期的法家学派及其思想体系
中国秦汉时期的法家学派及其思想体系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法家学派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家学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是渐渐成形是在战国时期。
而在秦汉时期,法家学派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壮大。
在秦朝,法家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则是李斯,他编撰了一系列的法律条文,论述了如何建立和管理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
在李斯所描绘的法律体系中,法律是严格而公正的,不能被侵犯,也不能被部分地进行解释和执行。
在李斯的思想中,法律是国家统治的基础,是政治秩序的保证。
因此,对于李斯来说,一个政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法律制度的完整性和公正性。
在汉朝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则是司马迁。
司马迁以其著名的《史记》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著作中,司马迁把法家学派的思想与历史学相结合,认为历史的发展并非偶然的,而是由已有的政治势力和文化因素互相作用而形成的。
司马迁在其对历史的描述中,强调了对大众利益的关注以及国家利益的维护。
法家学派最终在朱熹等唐宋理学家的推动下,被完全摒弃。
理学家认为,法家学派的思想太过于功利主义,忽视了道德和个体的关注,在理学家看来,它是一个不完善的理论体系,没有合适的方法去治理国家和社会。
然而,事实证明,法家学派的思想仍然被人们所推崇,尤其是在现代法律体系开发和管理中,法家学派的思想在实践中仍然具备重要的参考价值。
法家代表人物及思想核心思想是什么
法家代表人物及思想核心思想是什么法家代表人物:春秋时的管仲、子产。
战国时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
法家思想: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
它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战国时期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
法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李悝、慎到、商鞅、申不害、李斯、韩非子。
法家主张法律的至高无上,认为社会就必须要有严厉的法律,违法必纠,做到法律的绝对权威。
法家,诸子百家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法家不是纯粹的理论家,而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它的思想也是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
法家思想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
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在政治上可谓是“独步天下”。
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
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
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
而为了富国强兵,法家主张改革贵族奴隶主世袭制,强调奖励耕战,减轻赋税法家的法制思想是有其现实依据的,就是战国时期天下争雄,已非古法所能治,要「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古礼只适合于古代,当其时必须实行法制。
他们由是提出与其法治思想一致的历史观:历史是发展的,「不必法古」,「反古不可非」。
法家的法治思想在不同的法家思想家那里,法治、术治、重势思想各有侧重:商鞅重法治,申不害重术治,慎到强调重势,韩非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先秦各家思想总结评述
先秦各家思想总结评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涌现出了多个思想流派。
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和纵横家等思想流派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先秦各家思想进行总结评述,以及对其影响的评价。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际关系、仁义道德、治国安邦。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以此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孔子认为,一个人需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的合理组合,才能创造出真正的美好社会。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尊师重教、传承传统。
这种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社会具有了稳定、和谐的特点。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个体自由、自然无为。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构成,人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
他们主张“无为而治”,即不干预事物自身的发展,而是顺应自然的道。
庄子提出了“庄生智慧之语”的观念,认为“至人无我”。
道家的思想主张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使中国文化展现出了自由、超脱的特点,也对个人修养和人类处世哲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认为兼爱是社会和harmony的基础。
墨子的思想主张为“非攻”,即反对战争和暴力,并提倡兼爱。
他主张用“爱”代替“仁”,将爱扩展到全人类。
墨子的思想强调了爱与和平的重要性,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影响了中国文化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法家思想以韩非子和李斯为代表,主张严厉的法律制度和强权统治。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法律来束缚人的行为。
他们主张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认为刑罚和赏罚是维持社会秩序和统治者权威的有效手段。
法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
名家思想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主张君主的德行和贤能。
名家思想认为社会需要聚焦于君主的品德和能力,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荀子主张通过教育和思想改造来培养人民,倡导君主要以德行影响人民。
名家思想主张君主统治,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也对中国历代的君权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与法家文化
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与法家文化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与法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重要的一支思想流派。
它的出现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法家思想的起源、核心理念以及对法家文化的贡献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法家思想的起源法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两晋之际的韩非子和商鞅。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法家思想应运而生,旨在解决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问题。
韩非子和商鞅对于社会治理和国家安定有着很高的追求,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思想观点,奠定了法家思想的基础。
二、法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法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以法治国,主张制定和遵守法律来维持社会秩序。
法家强调统一的法律体系,通过严苛的刑罚和奖赏机制来管理社会,使人民遵纪守法,实现国家稳定和社会进步。
法家认为统一的法律体系能够带来社会公平、正义与秩序,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所在。
三、法家思想对法家文化的贡献1. 法律体系建设法家思想的提出促使了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建设,推动了古代法治文化的发展。
法家强调法律的统一性和公正性,为后来的各个王朝建立了法律框架,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2. 行政管理改革法家思想通过强调法律的严格执行和行政的规范化,对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法家提倡依法行政,注重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为后世行政管理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3. 社会秩序维护法家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和刑罚体系,对犯罪行为进行有效的制裁,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
法家思想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代社会纪律严明,秩序井然。
4. 社会进步与发展法家思想鼓励勤政廉政,提倡实干并重视人才选拔,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法家的思想观点带动了古代社会的改革与变革,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与法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是谁
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是谁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为诸子百家中的一家。
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有哪些?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法家思想代表人物,希望对你有用!法家思想代表人物管仲管氏,姬姓,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政治人物。
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汉族,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改革家,被誉为“圣人之师”和“华夏文明的保护者”。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失败,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成为齐国上卿(即宰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并因开创国营娼妓制度而曾被中国性服务业供奉为保护神。
子产姬侨(?—公元前522年),字子产,又字子美,人们又称他为公孙侨、郑子产,郑国贵族,郑国国都(今河南郑州新郑)人。
他是郑穆公的孙子,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公孙侨、郑子产。
他自郑简公时(前554)被立为卿,公元前543年到522年执掌郑国国政,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政治家。
子产没有著述传世,他的言行事迹,主要载于《左传》、《史记》等书籍。
子产的在法律上所做出的贡献主要有铸“刑书”,公布成文法。
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开创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提出“以宽服民”、“以猛服民”的主张。
李悝李悝(前455——前395年),嬴姓李氏,名悝,一作克,战国初期魏国人(今河南濮阳)。
约生于周定王五十四年(前455年),卒于周安王七年(前395年),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
在魏文侯时任丞相,主持变法。
司马迁说:“魏用李悝尽地力,为强君。
”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
李悝变法在魏国走上富强之路过程曾做出很大贡献,是中国变法之始,随后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都在发展着李悝的变法实践,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法家韩非子的法治思想探析
先秦法家韩非子的法治思想探析焦滋淇辽宁省大连市育明高级中学高二一班摘要:先秦韩非子是先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更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主要集中在法、术、势三个方面。
本文在总结归纳韩非子法治思想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对其法治思想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法家;韩非子;法治思想韩非子的法治思想是法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自汉朝以来,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前时间里一直独领风骚,但是经董仲舒改造后呈现出“儒法合流”的趋势。
所以法家思想并未完全退出政治舞台,而是依托儒家思想,在儒法互补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身的思想理论价值,时至今日其思想精髓依然值得借鉴。
然而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同样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所以我们要客观辩证的看待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其优秀的法治思想不断传承下去,成为我们社会不断探求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和方法[1]。
一、韩非子法治思想基本内容韩非子的法治思想集中体现在法、术、势三个方面。
“法”即法律,是指统治者所颁布的一些列法令法规和规章制度。
韩非子尤其强调法律条文的制定及其执行情况,将“法”作为统一人民思想和行动的根本手段。
韩非子在看到社会为了追名逐利而弃礼义于不顾的现实后,否认道德力量的社会约束作用,并对儒家“有治人无治法,人存政存,人亡政亡的办法”的德治思想提出反对意见,大力倡导法治的重要性。
“术”即方法,也就是管理群臣和选拔贤才的手段与方法。
韩非子认为“术”是实现法治的基本保证,没有赏罚分明的规则,就算是圣人也难以将国家治理的井然有序,并且无功之人不能获得奖赏,惩罚只能施加于有罪之人。
君王若善用赏罚之道,便可取得臣民的忠诚与信服,达到用制度约束管理人民和防御人民造反的目的。
韩非子尤其强调“法不阿贵”,要求在推行赏罚之时不能存在等级差别。
“势”即权势,也就是君王的权势。
韩非子强调重刑是君王造势的核心方法,他认为君王必须“明赏严罚”,因为民众的本性是喜欢赏赐而不喜欢刑罚,对这些喜欢赏赐的民众,无需有恻隐仁慈之心,更不要指望他们能够自觉遵纪守法。
先秦法家学派的思想及其影响
先秦法家学派的思想及其影响先秦时期,法家学派是一个以法治为核心的学术流派,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法家学派的思想、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言论以及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三方面对法家学派进行探析。
一、法家学派的思想法家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强调制度的重要性,认为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根本,实现政治稳定的保障。
同时,他们还特别强调功利思想,认为一切事物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法家学派主张尽可能多的征税,使国家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来保障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安全。
法家学派的创立者韩非子对于法律的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
他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法律具备普遍适用性,没有人是大于法律的。
在其著作《韩非子》中,他强调“法得天下,兵备四海,人足己用,仓廪实实,非此以治人之术,则不能治人”。
这语简意赅、表达了法家思想的核心。
二、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言论1、韩非子韩非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学派代表,其成名之作《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重要理论体系。
韩非子认为,法律是制约人的规则,但人的本性却是贪婪的。
因此,他提倡实行奖励、惩罚制度以及管制权代替财产权的思想。
此外,韩非子还欣赏君主独裁的作为,认为君主是法律的最高代表,可以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2、李斯李斯,秦国政治家和法家学派代表,是中国封建制度下的一个伟大政治家。
李斯也是秦代重要的官员,是秦始皇大政治和文化的制定者。
李斯传承了韩非子的思想,认为制度是实行国家管理的必要条件,强调法律的严格、官吏的专制、君主的独裁。
他创立了“一刀尽断”、“不问罪己”等政策,实现了统一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3、商鞅商鞅是一个卓越的法学家和政治家。
他开创了以奖罚制度为核心的法家思想,提倡重视法律,反对礼教,认为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混乱的原因。
商鞅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手段推行改革,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新农村建设、创立新的税制和货币制度,并制定了科举制度,这些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先秦时期的法家思想与法治文化传统
先秦时期的法家思想与法治文化传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涌现了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和学术思潮。
其中,法家思想是独树一帜的,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家思想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原则,倡导法治精神和规范的治理方式。
本文将探讨先秦时期的法家思想与法治文化传统。
先秦时期,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社会秩序不稳定,各种世袭权贵和不成文的规范使得人民无法得到公正和平等的待遇。
法家思想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法家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以法治国,通过建立公正的法律体系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的权益。
法家学者如商鞅、韩非等,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制度,为中国历史上的法治文化打下了基础。
首先,先秦时期的法家思想非常重视权力的集中和规范。
商鞅变法是法家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商鞅通过对土地的重新分配和建立严密的官僚体系,实现了权力的集中和规范。
他提出的“法令满天下,风俗同一体”思想,使得法律作为最高标准成为统治者约束自己的准则,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一切权力以人事为本的现状。
商鞅的变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法治传统奠定了基础。
其次,法家思想还重视利益和效用。
韩非子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利益最大化和功利主义的原则。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要从个人利益出发,厘定法律和制度,以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韩非子提出的"法治利民"的理念,概括了法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这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法制建设提供了思路。
此外,先秦时期的法家思想还强调刑罚的威慑作用和法治的严肃性。
法家学者认为,刑罚应该严厉、明确,并且公正可信。
他们主张罪有应得,主张明确的罚则和统一的刑法体系。
商鞅的法律改革,规定了严苛的刑法和明确的罚则,使得法治的执行更加公正,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这种强调刑罚威慑作用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成为后来的法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学常识 - 什么是法家——法家介绍国学经典
国学常识 - 什么是法家——法家介绍国学经典前言在中国的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先后涌现出了多种学派,其中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是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四大思想流派。
本文将重点介绍法家,探究其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
什么是法家?法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著名的法家三杰:韩非、商鞅、李斯。
以《韩非子》、《商君书》、《吕氏春秋》、《管子》等经典著作为代表。
在法家看来,社会的治理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问题,只有科学而严谨的治国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
法家思想反对儒家的“仁政”,提出以法治国,主张依法办事,对违法者严惩不贷,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力。
法家经典《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作之一,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末到公元前二世纪初。
全书共有五十五篇,主要是韩非的思想杂言,反映了法家思想的最高水平。
《韩非子》不仅主张法治,而且学术多元,所涉及到的领域很广泛,兼及哲学、政治、军事、经济、法律、文化等多个方面。
《商君书》《商君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商鞅所著,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主要介绍了商鞅在秦国推广法治的经历和思想,阐述了制度改革的方法和途径。
全书共分八篇,包括“律疏”、“新序”、“春秋世家”、“惠施”和“小议”等五个篇目。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中国战国时期的经学家吕不韦所撰写的一部全面阐述儒家学说的经典。
虽然是儒家经典,但其中既包括儒家思想又包涵了一些法家和道家的思想。
与其他儒家经典不同的是,《吕氏春秋》对法家思想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管子》《管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商鞅施行法制变革后,吴起、鬼谷子等人继续发扬光大法家思想的代表著作。
全书共十九篇,包括地理、军事、政治、民生、经济等领域的内容。
《管子》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处于很高的地位,较好地展现了法家思想脉络和风貌,被誉为“法家经典之祖”。
法家思想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刑峻法,以振于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产主张为政宽猛结合,以猛为上。临终前曾对子大叔 说:“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 若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有死焉;水懦弱,民狎 之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 韩非子的主要政治主张:
➢ 一 、天不能决定人事吉凶 ,人定胜天。 ➢ 二 、人不应该违背自然规律 ,而要把天当作物
类来利用。 ➢ 三 、国家要富强 ,要靠耕战。耕,是搞好农业
生产 ;战,加强战备。
➢ 四 、法治比德治更适合于当时社会 ,因为社 会发展变化了,一切事物也随之变化 ,因此具 体措施也应改变 。
法家只有借助于君权之势才能推行变法,一旦君权 不在,则改革难以继续,这是法家在历史上的悲哀。
➢ 5、商鞅
约前390—前338年,姓公孙,名鞅,因受秦孝公封商邑, 号商君,故称商鞅。商鞅在秦国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雄 居六国之上,奠定了秦统一中国的基础。
商鞅法制思想有:壹刑论,即“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 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策,乱上制者,罪死不 赦”。
➢ 3、李悝
前455—前395年,法家严格意义上的开山祖。在任魏国 相,主持变法。变法内容:经济上“废沟洫——废井 田”、“尽地力”、“善平籴( dí)”;政治上主张无 功不受禄,打击世袭特权,剥夺无所事事的贵族们的俸 禄,奖励有能有功者;军事上建立了常备正规军。
李悝的最大贡献是编著了《法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典。包括六篇:《盗法》、《贼法》、 《囚法》、《捕法》、《杂法》、《具法》。
▪ 二、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 韩非子(前280—前233),出身于韩国贵族, 曾与李斯同师荀子。后被李斯陷害致死。
➢ 韩非总结了前期法家的法、术、势的法制理 论。他的著作总结了古代国君的得失,表达了 自己的抱负和主张,例如:《孤愤》、《五 蠹》、内外《储说》等。其中《自相矛盾》和 《守株待兔》便是有趣的寓言故事。
▪ 一、前期法家人物介绍
➢ 1、管仲
卒于前645年,名夷吾,字仲,齐国宰相,使齐国成为 最早的霸主。现存《管子》一书,公认为后人托管仲而 作,其观点属法家思想,与后韩非子存在着一致性。
管仲说:“法者,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 斗斛(hú )也,角量也,谓之法。”“夫生法者,君也, 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 4、吴起
约公元前440—前381年,是兼法家与兵家一身的人物。 与孙武齐名,著有兵法,但失传。他在魏国曾协助魏 文侯推行法家政策,遭诬陷,弃魏而往楚。在楚国大 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将无能的官吏和冗员一律裁掉, 使楚国焕发生机,但损害了权贵们的利益。
支持变法的楚悼王死后,贵族们准备杀害他,他便 跑去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想利用楚国法律中“丽 (加)兵于王尸者,尽加众罪,逮三族”的规定来 免祸,但仍被害。
➢ 禹父鲧与孔壬、驩兜为帝挚(尧的长兄)时期 的三佞臣。后四岳推举鲧治水,而且鲧治水非 常尽力,只是一味用堵的方法治水九年失败。 时尧为天子,舜为摄政,定鲧为死罪。孔壬曾 与妖类相柳(吃人无数)为伍,被抓后被尧赦 免。
➢ 禹用疏堵结合的方法治水成功,并接任天子, 欲为父鲧平反,皋陶极力反对,禹竞不敢强为。
商鞅还主张严刑峻法,是“重刑论”者。他还提出“重刑 爱民”论,他断定“德生于刑”,对刑的运用正是君主对 人民爱心的体现。
商鞅曾在渭水之滨,一天处死七百多人,“渭水尽赤,号
孝公卒后,太子惠王立。公子虔之徒为报夙怨,告 商鞅有谋反企图,派官吏逮捕他。商鞅于是就跑。 跑到客店,人家不敢收留,说根据商君法令,不能 留没有证件的人住宿。商鞅打算逃入魏国,魏人因 公子昂曾中其计而丧师,故拒不接纳。商鞅不得已 而归秦,乃与其徒属发邑兵攻郑(今陕西华县), 兵败被俘。惠王车裂商鞅,并灭其族。
➢ 韩非还著有《解老喻老》,老,即指《老子》。 因此,韩非的思想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 秦始皇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 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 恨矣”的感叹。秦始皇为了见到韩非,便急切 下令攻打韩国。韩王安本来不任用韩非,于是 便派韩非出使秦国。
➢ 秦始皇见到韩非,非常高兴,然而却未被信任和 重用。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 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他们诋毁地说:“韩非, 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 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 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始皇信以为然,就把 韩非交给法官审讯。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 让他自杀。韩非想向秦始皇自陈心迹,却又不能 进见。秦始皇后来感到懊悔,使人赦免他,韩非 已经死了。(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第九讲 法家文化(一)
先秦法家学说及中国古代 法律制度的特点
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一、前期法家人物介绍 ➢二、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 法家的始祖皋陶(gāoyáo)
➢ 尧舜时期的大司理(即大法官),是中国司法 的鼻祖。主张轻法,像法。皋陶与尧、舜、禹 齐名,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禹根据皋陶 的品德和功劳而举他为继承人,并授政于他。 但皋陶未继位即去世。
➢ 五 、法治讲求法术 、法令 ,要让人人皆知 , 坚决执行。是国君驾驭群臣的方法 ,是国君至 高无上的权力和威势 。
➢ 6、慎到、申不害
几乎同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皆从道家分化出来。
慎到以重“势”著称。他将君主和权势的关系比喻为 飞龙和云雾的关系。有了云雾,飞龙才能高飞;一旦 云雾消散,飞龙与地上的蚯蚓无别。他说“尧为匹夫 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治天下”。
▪ 申不害重“术”,即“权术”,权谋之法。申不 害主张的“术”,最典型的就是“藏于无事,示 天下无为”,这是具体的驾御大臣的权术。要求 君主“去听”、“去视”、“去智”,就是装听 不见,装看不见,装不知道事情真相,避免暴露 自己,这使大臣摸不清君主的底细,没办法投其 所好,也就没法掩盖他们自己的缺陷。而君主则 可以看得明白,辨别出忠臣和奸佞小人。
管子认为,要保证法令的贯彻,必须赏罚分明,不 论贵贱。
管子说:“民利则来,害之则去。”因此,治国须 循人情。
管子说:道在天地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 2、子产
稍晚于管仲,生卒年不确,前380—前322肯定不对。的。 应早于孔子。因为孔子是明确反对以法治国的,当晋国 也学子产将刑律公布于鼎上时,他就大呼,晋国将要亡 了,失去了法度。(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