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 先秦文学第七讲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先秦文学)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先秦文学)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先秦文学)第一章先秦文学总论一、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1、文学的发生:劳动说、祭祀说(主导地位)、游戏说(主导地位)、(两性活动——“美”为重要原则)。

2、文字:甲骨文——现存最古可识并用于文献记录的;卜辞——我国最早的散文,意味着我国书面文学的萌芽;彝器铭文——早期散文的萌芽,保留了较早的史家记事文字。

总之,殷商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和商、周彝器铭文,都是书面文学萌芽时期代表作。

散文和诗歌是先秦文学作品的主要样式。

3、封建社会分期:战国分期说。

二、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1、文学的社会功用:忧国忧民的传统2、发愤著书(创作心理)3、放言勿惮(创作心理)4、深于取象(5、表现美学观和抒情的传统:“发愤以抒情”,事物的美在内而非外)第二章神话一、概述保存神话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等,主要分为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传奇神话四类。

二、特色与演变1、特色: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

2、演变:由于神话本身具有多学科性质,含有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科学、文艺等多种因素,古其演变往往趋向于某一反面,演变的显著结果为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

第三章《诗经》一、概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乃所谓“笙诗”,有目无辞,故实有305篇。

最早就称《诗》,后东汉·魏人·董仲舒改为《诗经》。

孔子“删诗”,《左传·赋诗》有记,与之大致吻合。

《论语·阳货》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用此可以概括《诗》的翻然、认识、教育和讽刺作用。

另有“赋诗言志”说。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十五国风”,是民间乐歌(风土之音),共160篇;《雅》(“雅”即“正”,又与“夏”通)为宫廷乐歌(正乐),分《小雅》和《大雅》,《小雅》74篇(大多为文人所作),《大雅》31篇(全为文人所作),共105篇;《颂》(诗、乐、舞合一)乃宗庙乐歌和舞歌,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上古战国文学-秦汉文学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上古战国文学-秦汉文学部分】
4.赋比兴的大量运用 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指铺陈、铺叙、陈述。 ②“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指比喻、比拟。 ③“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指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引起下文, 使诗歌曲折委婉,而不给人以突兀的感觉。
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诗经》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最大。 二.《诗经》有力地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去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从而使他们的创作有了新的进展。 三.《诗经》中的庙堂文学和宫庭文学对后代文人用文学来歌功颂德、献媚求宠有不良影响。
(上古战国文学-秦汉文学部分)
先秦文学
(上古时期-公元前221年)
上古文学 先秦诗歌总集——诗经 先秦历史散文 先秦诸子百家散文 爱国诗人屈原与楚辞
01
上古文学
第一节 文学艺术的起源
一、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最早的文学艺术形式——诗歌,它是人类在从事集
体劳动中依照劳动时的节奏,因袭着劳动呼声的样式而 产生的。原始人劳动中带有节奏的呼声一旦被语言所代 替,便产生了诗歌。
了谬子弟国

寓扬谨、
和哀秋
加误对子的

褒其严准
周公》《官
之治同,
朝四载
炼春春,
义主时用
及年鲁
其秋秋经
,张其词
其(隐
文”》过
后,含谨
他公公
字作是孔
人选义严
诸元元
,了历子
称择又。
侯前年
并一史的
.
四 《 春 秋 》
第二节 《左传》《国语》
一、《左传》
1、《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 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

古代文学史(先秦-唐)

古代文学史(先秦-唐)

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文学的概述: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同时在诗歌和散文方面,还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其次,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孕育于这一时期。

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也已经在上古期形成。

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些观念,如“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温柔敦厚”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提出来的。

二、先秦文学的形态:1.文史哲不分2.成熟的文学作品出现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三、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原始社会时期:1.民间的口头创作,即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中国文学的萌芽。

2.神话传说:(《山海经》)夏商文学(巫文化):(早期为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1.诗歌2.散文(礼乐文化):诗歌——《诗经》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战国文学(百家争鸣):1.散文2.诗歌《楚辞》——《诗经》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高峰,战国文学突破了春秋时温文尔雅的风尚,时常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激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孟子》和《庄子》。

第二章上古文学主要文学样式:原始诗歌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神话传说一、神话的内容: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

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

3.洪水神话:鲧禹父子。

4.战争神话:炎黄大战。

5.发明创造神话:燧人氏、有巢氏、二、上古神话的艺术特征:超现实主义特征上古神话的演化:1.神话历史化2.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

上古神话的影响:1.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思维方式的启迪《诗经》《诗经》的篇数和名称:原称《诗》或“诗三百”,因后来被列入儒家的“六经”而称为《诗经》。

现存《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六笙诗”有目无辞,实305篇。

《诗经》作品的作者、产生年代:《诗经》中作品的作者大多不可确定。

《诗经》作品产生的年代不好确定。

《先秦文学》课件

《先秦文学》课件

《史记》
• 最早最系统的一部史书 • 内容详尽,记录了周至秦朝的历史发展。也
涉及文学艺术等方面。 • 其研究方法与思路对后来的中国历史学产生
了重要影响。
总结
在这样一个悠久的文学书写历史中,先秦时期文学的丰富性、抒情性、思想性与艺术性是别具一格、不可或缺 的部分,它给中国文化的演进与繁荣铺就了重要的基石.
《楚辞》与《离骚》
作者及背景
《楚辞》和《离骚》都属于楚国 (今天湖北地区)文学创作。其 中,《离骚》是楚怀王的遗作, 由屈原所作。
主题与风格
儒家文化
两部作品中的主题都与故国的悲 剧命运有关,表达了作者对祖国 沉沦的深刻思考与对故土的眷恋。 其文词选用精致,优美,富有抒 情色彩。
《离骚》悲剧的命运描述正是对 儒家主张:诚实、信义、尊老爱 幼的力挺,这些儒家精神被中国 历代推崇至今。
《先秦文学》PPT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先秦文学》的课程。
先秦时期概述
1
时代背景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那时的社会政治动荡,文化风气多 元。
2
文学特点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诗歌、文言小说、文集等为主。它们深刻反映了时代文化 氛围与思想。
3
代表作家
被誉为先秦文学三大家的作家有孔子、墨子、韩非等众多文学巨匠。
《诗经》介绍
起源与发展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五经》之一,后人认为它既是古代文化的瑰 宝,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类型和内容
《诗经》中的诗歌包括风、雅、颂和《国风》等部分,它以细腻生动的表现方式,反映了先 民们的生活、爱情、哀思和幸福。
古代音乐
诗经中的部分歌词能进行音乐节奏的配合和演奏,后人至今仍在保留和传承这一古老的音乐 文化。

古代文学史讲义(先唐部分)1、先秦文学绪论

古代文学史讲义(先唐部分)1、先秦文学绪论

第 一 编 先 秦 文 学
绪 论 [ ]
初民的巫觋文化习尚,与先秦文学 的主要关系,一是诗、乐、舞三位一体。 这本是巫术活动的重要特点,在《诗经》 中得到了保留(尤其《颂》,本就是祭 祀用的歌舞曲)。二是与楚辞的深切联 系。楚地“信巫鬼,重淫祀”(《汉书· 地理 志》) ,“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 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 王 逸 《 楚 辞 章 句 · 歌 九 序》) 。楚地巫风对楚辞的影响,从浅层 说,屈原的《九歌》十一篇,就是在民 间巫歌的基础上加工润色而成的;从深 层说,屈原作品那种奇思幻想,那样飞 动飘逸的艺术境界,就是得之于楚地巫 觋文化的熏染和营养。
第一章《诗经略论》)
第 一 编 先 秦 文 学
绪 论 [ ]
关于第二个疑问——文学艺术 是怎样产生的,人们却聚讼纷纭。 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诸说: A、起源于劳动。 B、起源于模仿。 C、起源于游戏。 D、起源于巫术。 E、起源于情思交流的需要。 F、起源于季节变换的符号。 G、起源于心灵深处的幻觉或(集 体、个人)无意识。 (参见朱狄《艺术的起源》)
第 一 编 先 秦 文 学
绪 论 [ ]
在以上诸说中,影响最大的是 劳动起源说和巫术起源说。但都顾 此失彼。 实际上,企图以一种理论解释 文学艺术起源必然会捉襟见肘。世 界广大,初民群落众多,生活情境 丰富多彩,心理和愿望随时随地不 尽相同,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其 实很难用一种理论做出全面的解答。 它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群 落,甚至不同的人那里产生,其具 体情形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毋 宁说,文学艺术的起源是一种多元 的景观。
第 一 编 先 秦 文 学
绪 论 [ ]
第三,其“杂文学”状态还可以从 文学与其他学科混融不分的状况来认定。 先秦文学和文化以及其他艺术形式难以 截然区分。就其最显要者而言,先秦文 学与巫术即具有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 《宋书· 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 ( 舜 ) 即 帝 位 …… 击 石 拊 石 , 以 歌 《九韶》,百兽率舞。”《吕氏春秋· 仲 夏纪》:“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 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置缶而鼓 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 以致舞百兽。”纬书《河图玉版》: “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 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7《春秋》 《国语》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7《春秋》 《国语》

第七节《春秋》《国语》一、《春秋》1、《春秋》的有关常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春秋》是一部鲁国的编年史,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

《春秋》的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

2、《春秋》记事的特点:A、《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

每记一事,只寥寥数语,不带什么文学色彩。

但它的语言简练明白,遣词造句都很讲究。

如僖公十六年载“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

”简洁明了,错落有致,比起佶屈聱牙的《尚书》,确实有了很大进步。

B、《春秋》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倾向性,通过用语和行文寄予褒贬爱憎裁定是非曲直。

对僭号称王的吴楚之君,即贬称为“子”,凡悖礼作乱,以下杀上者,都斥之为“弒”。

二、《国语》《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它的成书大约在战国初年。

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是春秋末年的左丘明所作,但现在看来,大概是战国早期人根据所掌握的各国史料所编订。

由于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记载的史事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有些内容与《左传》相重合。

实际上,《左传》与《国语》两书各成体系,作者也不是一人。

1、《国语》的思想特征由于史料来源不一,《国语》的内容也颇为庞杂。

总起来看,其思想倾向近于儒家,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作者大力提倡代表周代社会等级制度和行为规范的礼。

书中记载了很多重礼的言论,如“夫礼,国之纪也”,“礼以纪政,国之常也”(《晋语四》),“夫礼,所以正民也”(《鲁语上》)等等。

国君的品德修养也受到高度重视。

有的篇章提出:“天道无亲,唯德是授”,“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晋语六》),“国大而有德者近兴”(《郑语》)。

在日益加剧的社会变革中,人们更加认识到民的重要作用,神虽然仍旧受到崇敬,但其地位已逐渐下降。

2、《国语》的写作特点A、《国语》侧重记载那些与治乱兴衰有关的言论,寄寓历史教训。

其语言朴素自然,接近于日常口语。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文学考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文学考点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的歌谣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和舞蹈便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的记载,这些记载虽然都在文字形成以后,但展现了初民生活的踪影,体现着初民载歌载舞的情状。

在文字产生之前的漫长时期,原始歌舞的数量必然是巨大的。

只是这大量的原始歌谣在当时只能口头流传,无法用文字记录下来。

今天所看到的原始歌谣,都是后人辑录的。

这些辑佚所得的原始歌谣,真伪很难论定。

如相传为黄帝时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勾践明话外传》从它那古朴的二言形式和它所表现的原符猎生活情状看,可能是一首远古流传下来的谣。

再如相传为伊耆氏(即传说中的神农氏、一说指尧)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这是蜡祭时的祝词,它以“咒语”的形式,表达了初民企图控制或征服自然灾害的愿望,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一、神话释义根据学者的普遍认识,神话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想象中的“神化”了的现实生活。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的时代的产物。

神话和传说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二、我国神话系统1.创世神话。

创世神话主要是初民对天地开辟和人类诞生基本的解释。

代表神话是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

2.自然灾害神话。

自然灾害神话反映了原始人类遭受自然灾害的经历,表现了他们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和伟力。

先秦两汉古代文学第七讲:汉代文学一· 史传

先秦两汉古代文学第七讲:汉代文学一· 史传

• 首创纪传体通史的体例。司马迁写《史记》创 造了五体结构的述史形式。本纪,专记历代帝 王的重要史事,以显示天下的发展大势;世家, 专记诸候王国和功臣大夫的世系,相当于分国 史或地域史;列传,第一次突出了“人”在社 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人物史;表,反 映历史发展的线索和阶段性,是大事记;书, 记载历代典章制度和专门史。自此以后,历代 遵循,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定则。宋代郑樵说: 《史记》“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 不能舍其书。”
刘向及其它作家
• 刘向是西汉后期重要的经学家和目录学家。 他的《七略别录》一书是我国最早的分类目 录学著作。其它还有《战国策书录》、《管 子书录》、《孙卿书录》 散文代表作:《新序》、《说苑》。 • 东方朔《答客难》 • 桓宽《盐铁论》 • 扬雄《解嘲》
第四节 抒情议理散文
• 总的特点:书信体,抒情与议理结合。 • 发展流变:春秋时期,我国古人就开始用书 信的形式来表情达义。但此时所遗之书,多 为军国大事,只论事说理,个人感情不多; 战国时期,一些书信在叙事、议理中已经含 有较多的抒情成分 ;汉代,它们或偏重抒情, 其中有一些议理的成分,或偏重议理,其中 有一些抒情的成分。将抒情与议理完满结合。 •
• 孙执升云:‚史迁一腔抑郁, 发之《史记》,作《史记》一 腔抑郁,发之此书。识得此书, 便识得一部《史记》。盖一生 心事,尽泄于此也。纵横排宕, 真是绝代大文章。‛(《评注 昭明文选》)
第五节 东汉散文
• 记事散文有赵晔的《吴越春秋》、袁康的 《越绝书》; • 政论散文有王充的《论衡》、王符的《潜夫 论》。 • 另外,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 角。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能见到的 最早的游记。 • 总体来说,东汉散文向着骈俪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不少作家也在刻意追求通俗易懂、浅 显明快的语言风格。

中国文学史(一)课件(先秦文学部分)

中国文学史(一)课件(先秦文学部分)


(二)始祖神话
• 女娲抟黄土造人之说: •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 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 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 庸者,絙人也。(《太平御览》卷七八引 《风俗通》)
(三)洪水神话
• 《山海经· 海内经》载: •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 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 (腹) 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五)发明创造神话
• 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后羿 •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 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 道渴而死。弃其杖, 化为邓林。(《山海经· 海外北经》) •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 卫,其鸣自詨(叫)。是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 之木石, 以堙于东海。(《山海经· 北山经》)
• 八、用诗和传诗 • 诗三百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 《论语· 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汉代有齐(齐人辕固生)、鲁(鲁人申培公)、韩(燕人韩婴)、毛 (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四家传授《诗经》。齐、鲁、 韩“三家诗”当时并列于官学,书写用汉代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 诗”;《毛诗》晚出,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称为“古文诗”。 • 东汉大经学家郑玄为之作《毛诗传笺》,唐孔颖达作《毛诗传笺》作 疏为《毛诗正义》,宋朱熹作《诗经集传》,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 释》,清陈奂《诗毛氏传疏》等都是《诗经》研究的权威读本。
(四)战争神话
• 《史记· 五帝本纪》载: •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猿乃修德振兵,治 五气,艺五种,抚万 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 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 其志。 •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 蚩尤请风伯、雨 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 遂杀蚩尤。(《山海经· 大荒北经》) •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 惑,黄帝乃令风后法 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 尤。(《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

先秦文学史讲义(全)

先秦文学史讲义(全)

先秦文学史讲义(全)我将这一学期的课程按着我们文学史的大致顺序分成十讲,今天是第一讲:中国文学史总绪论。

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主要讲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文学/文学史/文学史学/文学史料学,一是复古与革新对文学演进的影响。

其余方面的问题,诸位可以参考文学史作一般了解。

一文学/文学史/文学史学/文学史料学文学是什么?周作人提出了比较个人化的文学观念:“文学是用美妙的形式,将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感情传达出来,使看的人能因而得到愉快的一种东西。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p5,河北教育出版社。

)周作人,他的兄弟周树人便是鲁迅。

倘若说鲁迅在二十年代倾向于创作及小说史的研究,那么周作人则是倾向于近代文学即明末以来文学的研究和介绍外来的文艺思想。

周作人受到心理学、人类学的观念影响很深,在他那个时代,还没有政治势力施加到文学概念的界定上,也没有当代所热衷的规范化术语,所以,周作人在这里花了很大的篇幅解释“愉快”二字,而且,解释得都很感性,总的说有两方面,一是因快乐的文字而愉快,一是对不快乐文字而感到率快,也是愉快的一种。

由此可见,文学是感性的东西,就如同周作人给文学的概念及其解释一样。

所以,我们在面对文学这样感性的东西的时候,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去叙述它,也就是进行文学史的写作,是很难准确定位的。

文学观念的不确定性与文学史叙述。

扬之水先生讲《先秦诗文史》的时候,论及重写文学史的问题。

她说到依着自己的理解,来写一本文学史。

这里的“依着自己的理解”,其实就是文学史观念,也就是文学史学史所研究的对象。

“依着自己的理解”来写作文学史,首先是自己的文学观念的理解,只有确定了自己对文学的理解之后,才能进行文学史的写作和讲述。

异域的文学观念不适合我国古代文学文体划分及理解。

文学四大体裁:小说、戏剧、散文、诗歌。

这种对文学范围的区别来自于国外文学的定义。

近年来已经有很多学者认为这样的区分不适合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为何这样说?举个简单的例子。

《中国古代文学史》07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五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07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五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

三、《庄子》的怪异浪漫
▪ 首先,《庄子》哲学物我合一,在以寓言表述哲理中也混同天人,于是常常运用丰 富想象,赋予万事万物以鲜活生命,从而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非现实世界。
▪ “埳井之蛙谓东海之鳖” “栎树语匠石” “髑髅语庄子” “罔两问景” “夔怜 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
三、《庄子》的怪异浪漫
“仁政”和“性善”
▪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离娄上》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梁惠王上》) ▪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公上》)
二、《孟子》的对话论辩艺术
▪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 ▪ 《孟子》文章不似《论语》简炼含蓄,也不以严谨见长,但锋利流畅,富于激情,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二、孙武与《孙子》
▪ 孙武,春秋末年齐国人,与孔子同时而稍早。 ▪ 《孙子》后称《孙子兵法》,是一部专门探讨军事问题的兵书,涉及到作者的战争
观念、战略思想、具体作战指导原则以及治军理论,显示了其谨争慎战、崇谋尚智 和将善兵能的基本思想,形成了许多精到且传世久远、家喻户晓的格言警句和成语。
▪ 《论语》即孔子弟子及再传 弟子专门记述孔子言行的语 录体散文。凡二十篇,篇中 又分若干章节,不相连属。 篇章之间内容安排比较散乱, 尚未经过有机组篇和构思。
《论语》的文学特征
▪ 作为语录体散文,《论语》以记言为主, 常常只以“子曰”形式单纯记录孔子言 论,成为展示孔子思想的一种方式
▪ 在记述说话人言谈话语的同时,还记下 了当时的对话过程和具体情景,从而形 成一些曲折有致、风趣幽默的记述片段。

先秦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

先秦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

先秦文学发展概况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初创时期,是上古期第一段。

先秦文学尚未从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其特征与这时文化形态有着密切关系。

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一、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文学。

例:据说是神农时代《蜡辞》(《礼记•郊特牲》)大约是农事祭歌;传说尧舜时《击壤歌》、《南风歌》等,是后人伪托;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遗留。

如《吴越春秋》载《弹歌》,反映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 已具韵律,显是古老歌谣。

《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候人兮猗”,是夏代诗歌遗文。

二、文字产生后,脱离传说时期。

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是所知最古文字。

甲骨文代表商代晚期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记事文字,但其产生具重大历史文化意义,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三、诗歌最初与乐、舞结合。

《吕氏春秋•古乐》载八阕,内容从题目看,“载民”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遵循自然法则;“达帝功”以下反映宗教信仰。

《尚书•益稷》载帝舜时《大韶》。

《诗经》作品都是乐歌。

约在春秋后,诗歌分化独立,向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文史哲不分。

先秦文学非纯文学,先秦文化呈现综合形态。

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哲学著作,史、哲学著作也有文学意味。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云颛顼命南正(官名)重掌管天,北正黎掌管地,即掌天文、祭祀事,周宣王之时,重、黎后人成司马氏, 掌周史,可以看出史学与巫术分化过程;据《尚书•洪范》可知商代已形成“五行”思想;《易》卦爻辞,已具备“阴阳”观念;“德" 观念于商萌芽,在周发展,形成敬德保民思想。

(二)春秋战国时,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表现鲜明个性,浓郁情感,丰富形象,具较强文学性。

二、先秦诗歌:宗教颂赞祷祝诗一政治叙事诗一言志抒情诗。

袁行霈本《古代文学史》习题答案

袁行霈本《古代文学史》习题答案

袁行霈本《古代文学史》习题答案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夸父逐日》(《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鲧禹治水》(《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黄帝擒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应龙蓄水。

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后羿射日》(《淮南子本经训》)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

万民皆喜。

《共工怒触不周山》(《准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解释: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先秦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先秦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先秦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

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的具体描写。

第二节《易经》易经来注图解汉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

六十四卦之卦画、卦名、卦辞和爻辞被称为《易经》。

《易经》作于何时,出于何人之手,学术界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它有非常古老的渊源。

《易经》本是卜筮之书。

它包含一些固定的格式化的条文,常常通过占筮人员的权威解释,来指示、规定求卜者的行为选择。

其中,卦是《周易》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

爻是组成卦的基本符号,分阳爻和阴爻,二者配合就成了卦。

由三个爻组成的“八卦”《周礼》谓之经卦。

朱熹《周易本义》有八卦取象歌,可帮助我们记忆八卦的样子,即:“乾三连,坤六断。

震仰盂,艮覆盌。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下断。

”由经卦两两相合为六十四卦(各有六爻构成),《周礼》谓之别卦。

《易经》中的六十四卦由六个阴爻或阳爻组成,卦辞解释整卦的意义,一般比较简单,爻辞解释每一爻的意义。

《易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一般不重视,这种偏向应当得到纠正。

第二章《诗三百》和屈原的诗第一节《诗三百》《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简称为《诗》,习称为《诗经》。

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首诗歌,按音乐之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曲,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曲,包括大雅、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三百零五首诗歌产生的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主,波及长江、汉水、汝水一带。

古代文论先秦古代文学史教学课件

古代文论先秦古代文学史教学课件
——?尚书·尧典?
孔子曰:“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礼记•经解?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 觉,那么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周与?周与蝴蝶 那么必有分也,此之为物化。
——?庄子•齐物论?
古代文论
一、 儒家文论
〔一〕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古代文论
二、 道家文论
〔二〕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是“道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 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 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司马迁概括为“无 为自化,清静自正。〞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真正的美不在声色、形态等外在的东西,而只能是自然本身。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说,最完美的音乐是从没有声 音处听到的,最美好的形象是从没有形象处显现的。
具体的声音、形象,只是声音美、形象美的一局部,不可能是大 音、大象,反而破坏了自然的完美。而希声、无形,那么可以抛 开具体形式的制约,不受有声、有形的局限,以自由想象获得最 美的声音和形象。这就是符合“道〞、符合自然的美。
老子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否认人的智慧和创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古代文论
二、 道家文论
〔二〕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妙——微妙——要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 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第十五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殉。”及卒,顆嫁之,曰:“疾病則亂,吾
從其治也。”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
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夜夢之曰:
“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之治命,
余是以報。”
“晋景公梦大历”(成公十年)

晉侯夢大厲,被髪及地,搏膺而踴, 曰:“殺余孫,不義。余得請於帝矣!”壞 大門及寢門而入。公懼,入於室。又壞戶。 公覺,召桑田巫。巫言如夢。公曰:“何 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醫于 秦。秦伯使醫緩爲之。未至,公夢疾爲二豎 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 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
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
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
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
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
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
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2)歌颂正义、爱国。 “弦高犒师” (僖公三十三年)
3)揭露统治者的残暴和昏庸。 “老鹤乘轩”:“冬十二月,狄人伐衛。
孔子:“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 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 下》)
体现孔子的思想倾向:遵循周制,维护 周礼,明王道,重人事,褒善贬恶,反对 “邪说暴行”,志在“拨乱世反之 正”。——“大义” ——“微言”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 一字寓褒贬。”
“杀”,“诛”,“弑”。
2)对妖怪、鬼神、占卜、报应之事,屡屡 称道,不厌其烦。 例: “结草衔环”(宣公十五年)、 “晋景公梦大历”(成公十年)
“结草衔环”(宣公十五年)

秋七月,秦桓公伐晉,次於輔氏。……
及洛,魏顆敗秦師於輔氏。獲杜回,秦之力
人也。
初,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
顆曰:“必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爲
《春秋·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 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 言出奔,难之也。”
王安石以为《春秋》为“断烂朝报” 。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一、作者和成书年代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 名《左氏春秋》,相传是左丘明所作,比 《春秋》增多二十七年 。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 《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 传” 。
汉博士:“不传《春秋》。”叶梦得: “《左氏》传事不传义。”朱熹:“《左 传》是史家,《公》、《榖》是经学。”
桓谭《新论·正经》:“犹衣之表里, 相待而成”,若无《左传》,“使圣人闭 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

《尚书》原称《书》,“尚”通“上”, 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
2、《尚书》的编定与流传 《汉书·艺文志》:“《书》之所起远
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 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
古文《尚书》亡逸。 今本《十三经注疏》所载《古文尚书》
五十八篇,乃东晋梅賾所献,属伪作。
2)具备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多样 表达方式。
《盘庚》:“若网在纲,有条而不 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 可扑灭?”
3)文字古奥,语句拗口。 韩愈《进学解》: “周诰殷盘,佶ji2
屈聱牙。”
三、《春秋》
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 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二、《左传》的思想内容
1)民本思想:
季梁:“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 民而后致力于神。”(桓公六年)
闵子马:“祸福无门,唯人所召。”(襄 公二十三年)
子产:“天道远,人道迩。”(昭公十八 年)
《左传》襄三十一年:郑子产不毁乡校 Nhomakorabea
鄭人游於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
曰:“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爲?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一、散文的萌芽
1、甲骨卜辞
2、商周铜器铭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 得一篇尚书” 。
李瑞清题跋鼎:“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 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 不读尚书也。”
毛公鼎
二、《尚书》
1、《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
参考书目:
《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 《春秋左传集解》,〔晋〕杜预集解,上海
古籍出版社。 《左传注译》,杨伯峻注,中华书局。 《国语》,三国吴韦昭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战国策》,东汉高诱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墨子·明鬼下》:“著在周之《春 秋》”、“燕之《春秋》”、“宋之《春 秋》”、“齐之《春秋》”。
刘知己《史通·六家》:“言春以包夏, 举秋以兼冬,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 之名也。”
《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 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 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伏生所传,晁 错整理 。《泰誓》篇为伪造 。
3、《尚书》的内容
《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 5篇, 《周书》19篇。
4、《尚书》的文学价值
1)重视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
《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以 水监,当于民监。’今惟殷坠其命,我其 可不大监抚于时?”《召诰》:“我不可 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何?”醫至,曰:“疾不可爲也。在肓之 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 至焉,不可爲也。”公曰:“良醫也。” 厚爲之禮而歸之。六月丙午,晉侯欲麥, 使甸人獻麥,饋人爲之。召桑田巫,示而 殺之。將食,張,如廁,陷而卒。小臣有 晨夢負公以登天,及日中,負晉侯出諸廁, 遂以爲殉。
三、《左传》的叙事特征
第三章 史家之文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 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 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 书》。帝王靡不同之。”
《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 《檮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 桓、晋文,其文则史。”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 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
叙、补叙等。 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且常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 4、富有戏剧性。 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
表现手段。 6、善于写战争。 7、擅长细节描写。
“染指”、“食指大动” (宣公四年)
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 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余焉能 戰!” (闵公二年 )
4)记述了很多战争,从中总结了不少经 验教训,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局限:思想上有消极保守的一面:
1)维护旧礼制、宣扬血缘宗法很突出,对 当时一些革新措施颇为不满。 例:认为初税亩 “非礼也” (宣公十 五年) 。
楚人獻黿yuan2于鄭靈公。公子宋與子 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 “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入,宰夫 將解黿,相視而笑。公問之,子家以告, 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 染指於鼎,嘗之而出。公怒,欲殺子公。 子公與子家謀先。子家曰:“畜老,猶憚 殺之,而況君乎?”反譖子家,子家懼而 從之。夏,弑靈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