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分工理论.pptx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PPT课件
晚期重商主义政策主张主要表现为:奖出限入 政策;国内产业开展政策;本国航运开展政策。
奖出限入政策
奖出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对本国某些商品的出口,给 予津贴;减低或免除出口关税,或退回进口原料时征 收的关税;鼓励输入原料,加工后再出口;设立独占 经营的殖民地贸易公司,在殖民地经营独占贸易,使 殖民地成为本国制成品的市场;国家用现金奖励在国 外市场上出售本国产品的商人。但对重要原料的出口 那么加以限制。
航运开展政策
建立强大的商船队和渔船队;制止外国 船只从事本国沿海航运和外乡和殖民地 之间的航运,如1651年英国通过重要的 航海法案,该法案规定,一切输往英国 的货物必须用英国船载运或原出口国船 只装运,亚洲、非洲及北美的贸易必须 利用英国或殖民地的船只。
重农学派
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 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 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 入的根底,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 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第四,在国内商业与对外贸易关系上,认为,国内商品生产应当服 从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应鼓励工场手工业和出口贸易的开展。在对 外贸易上奉行“多卖少买〞的原那么。
早期重商主义
根本观点 政策主张
早期重商主义根本观点
一是在货币与商品的关系上,将二者绝对地对立起来, 要求在对外贸易中绝对地多卖少买,使金银流入国内。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是有关国际贸易发生 的根底、决定国际贸易总量、构成、方 向即贸易模式等的系统说明,它是贸易 政策的理论依据。
国际贸易纯理论
早期贸易思想
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 重农学派的贸易观
分工思想
色诺芬 柏拉图 管仲 小结
色诺芬
奖出限入政策
奖出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对本国某些商品的出口,给 予津贴;减低或免除出口关税,或退回进口原料时征 收的关税;鼓励输入原料,加工后再出口;设立独占 经营的殖民地贸易公司,在殖民地经营独占贸易,使 殖民地成为本国制成品的市场;国家用现金奖励在国 外市场上出售本国产品的商人。但对重要原料的出口 那么加以限制。
航运开展政策
建立强大的商船队和渔船队;制止外国 船只从事本国沿海航运和外乡和殖民地 之间的航运,如1651年英国通过重要的 航海法案,该法案规定,一切输往英国 的货物必须用英国船载运或原出口国船 只装运,亚洲、非洲及北美的贸易必须 利用英国或殖民地的船只。
重农学派
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 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 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 入的根底,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 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第四,在国内商业与对外贸易关系上,认为,国内商品生产应当服 从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应鼓励工场手工业和出口贸易的开展。在对 外贸易上奉行“多卖少买〞的原那么。
早期重商主义
根本观点 政策主张
早期重商主义根本观点
一是在货币与商品的关系上,将二者绝对地对立起来, 要求在对外贸易中绝对地多卖少买,使金银流入国内。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是有关国际贸易发生 的根底、决定国际贸易总量、构成、方 向即贸易模式等的系统说明,它是贸易 政策的理论依据。
国际贸易纯理论
早期贸易思想
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 重农学派的贸易观
分工思想
色诺芬 柏拉图 管仲 小结
色诺芬
第三章 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PPT课件
发展
第四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二、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 三、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 四、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五、国际分工影响各个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
第五节
国际分工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产生的历史背 景 (二)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的主要内容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一)“比较成本说”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比较成本说”的主要内容 (三)对“比较成本说”的评价
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
(一)要素禀赋说的一些假定 (二)要素禀赋说的主要内容 (三)要素禀赋说的三个主要结论 (四)对要素禀赋说的评价
4. 国内的商品交换受到的限制比较少,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由的;而国际 分工之间的商品交换则受种种限制,如:对外贸易政策、各国的货币政 策、贸易壁垒、限制性商品惯例等。
三、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一)“地理大发现”开始了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 世纪中叶)
(二)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8世纪 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三)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9世纪 中叶到二次大战)
第二节 当代国际分工的发展
一、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背景 二、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第三节 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三、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规模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四、资本流动 五、国际生产关系决定国际分工性质 六、经济体制和贸易政策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
二、国际分工与社会分工的区别
第四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二、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 三、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 四、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五、国际分工影响各个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
第五节
国际分工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产生的历史背 景 (二)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的主要内容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一)“比较成本说”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比较成本说”的主要内容 (三)对“比较成本说”的评价
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
(一)要素禀赋说的一些假定 (二)要素禀赋说的主要内容 (三)要素禀赋说的三个主要结论 (四)对要素禀赋说的评价
4. 国内的商品交换受到的限制比较少,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由的;而国际 分工之间的商品交换则受种种限制,如:对外贸易政策、各国的货币政 策、贸易壁垒、限制性商品惯例等。
三、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一)“地理大发现”开始了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 世纪中叶)
(二)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8世纪 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三)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9世纪 中叶到二次大战)
第二节 当代国际分工的发展
一、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背景 二、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第三节 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三、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规模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四、资本流动 五、国际生产关系决定国际分工性质 六、经济体制和贸易政策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
二、国际分工与社会分工的区别
《国际贸易学》课件03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分工的利与弊
经济增长
国际贸易分工可以刺激经济增长,通过充分利用资 源和专业知识,提高生产效率。
资源分配
通过国际贸易分工,资源可以得到更有效的分配, 满足各个国家的需求动力 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贸易不平衡
国际贸易分工可能导致贸易不平衡,增加一些国家 的依赖性并导致经济不稳定。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应用和实践
1
经济整合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为经济整合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如自由贸易区和经济联盟。
2
全球价值链
国际贸易分工促进了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使国家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和互联互通。
3
战略申请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也被应用于国家间的战略规划和市场竞争,以实现长期发展和 竞争优势。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研究了全球贸易中的合作与专业化,为经济增长和福利提 供基础。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概念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探讨了国家之间在生产、经济和资源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以实现互利共赢。
国际贸易分工的原则和模式
国际贸易分工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和相对比较优势原则,包括商品交换、劳动 分工以及资源配置。
绝对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应专注于生产其绝对成本最低的商品,以提高经 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相对比较优势理论
相对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即使某国在所有商品上都有绝对比较劣势,仍可通过选择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商品来参与 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的要素与影响因素
比较优势的要素包括劳动力、自然资源、技术和资本,而国家的特殊条件和 政策环境也会影响比较优势的形成和发展。
国际贸易第三章国际分工PPT课件
(一)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续)
• 3.市场经济体制被普遍接受 • 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体制为世界绝大多
数国家接受,从而对外开放政策成为各国对外经 济贸易政策的主流。它们为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 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促进世界社会分工向 广化和深化发展。 • 4.国际分工的参与度扩大 • 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和地区遍及世界,包括各种 类型的国家,且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在加深。
兴工业化国家。 • (三)影响国际分工的参与度 • 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从垂直型向水平型过渡:
从国际货物分工向国际服务分工延伸:从单一类 型的国际分工向多层次的国际分工形式发展。 • (四)提高国际分工的层次
三、人口与市场
• 人口分布、生产规模和市场发育度与规模影响各 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
• 1.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会使分工和贸易成为一种 需要。
• 2.现代大规模的生产使分工成为必要的条件,这 种分工跨越了国界,就产生了国际分工。
•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市场 不断扩大,分工向纵深发展,各国参与国际分工 的愿望日益强烈。
四、交通与通信业(新)
• 第一,较高运输成本减少初级产品出口所得的收 入,降低了一国经济可以用作投资的储蓄量;抬 高资本货物的出口价格,抑制比较优势的发挥。
际化的趋势,促使整个社会分工向纵深发展。 • 2. 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 (1)建立起全球性的生产体系和贸易体系。 • (2)金融、货币和投资市场囊括全球。 • (3)出现了世界范围的人力资源流动。世界性移
民、人才跨国培养、公开和隐蔽性流动都在加大。 • (4)建立地区和全球性的管理和协调机构与机制。
参与这种分工的国家除了发达国家,还有一些新 兴工业化国家。
国际贸易之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PPT课件(29张)
其中Q1、Q2分别为原有技术与新技术生产的产品数量 ; L1、L2分别新旧技术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Q3、 Q4分别为本商品的总产量与替代商品的总产量;L3、 L4分别为包括新技术在内的商品价值与替代商品的价 值。
VI = · · ·L
按第一定义计量的国际价值
马克思的思想是:先把劳动生产率 的差异看作劳动强度的差异,然后把各国 的中等劳动强度排成一个阶梯,而以世界 各国的“劳动的普遍的通常的强度”,即 “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为尺度,来计量 国际价值。
按第二定义计量的国际价值
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供求因素) 新的生产水平 新产品替代 相关可替代产品的价值
(其中 i=1,2,3,···,n;n+1,n+2,···,n+n;mn+1,···, mn+n)
不过,我们发现并非所有国内商品都卷入世界市场,较 低国民价值的产品会进入世界市场,较高国民价值的产 品会回到国内市场,并在高关税保护下维持国民价值。
什么是国民价值和国际价值?
国民价值就是由国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 决定的国内商品价值。各国国内社会必要 劳动各异,因此构成不同的国民价值。
假定世界市场对某商品供求总量一致, 那么参与国际价值量确定的是所有国家 的所有商品,国际价值便是国民价值的 加权平均数。
假设:
设有m+1个国家,每个国家有n个生产者,加入世界市 场的生产者就有n(m+1)
令 i = 1,2,3,···,n(m+1)
国际价值VI 就是:
VI = QiLi / Qi
这样,
我们可以完整地给出商品的国际价值的定义了。
假设VI为国际价值,它等于第一种定义所确定的社会 劳动时间(L)乘以按第二种定义确定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对商品价值的修正系数(=D/S),再乘以新 技术产生后修正系数(=(Q1L1+Q2L2)/(Q1+Q2)L1), 再乘以替代商品价值对本商品价值的影响系数( =(Q3L3+Q4L4)/(Q3+Q4)L1)。
VI = · · ·L
按第一定义计量的国际价值
马克思的思想是:先把劳动生产率 的差异看作劳动强度的差异,然后把各国 的中等劳动强度排成一个阶梯,而以世界 各国的“劳动的普遍的通常的强度”,即 “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为尺度,来计量 国际价值。
按第二定义计量的国际价值
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供求因素) 新的生产水平 新产品替代 相关可替代产品的价值
(其中 i=1,2,3,···,n;n+1,n+2,···,n+n;mn+1,···, mn+n)
不过,我们发现并非所有国内商品都卷入世界市场,较 低国民价值的产品会进入世界市场,较高国民价值的产 品会回到国内市场,并在高关税保护下维持国民价值。
什么是国民价值和国际价值?
国民价值就是由国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 决定的国内商品价值。各国国内社会必要 劳动各异,因此构成不同的国民价值。
假定世界市场对某商品供求总量一致, 那么参与国际价值量确定的是所有国家 的所有商品,国际价值便是国民价值的 加权平均数。
假设:
设有m+1个国家,每个国家有n个生产者,加入世界市 场的生产者就有n(m+1)
令 i = 1,2,3,···,n(m+1)
国际价值VI 就是:
VI = QiLi / Qi
这样,
我们可以完整地给出商品的国际价值的定义了。
假设VI为国际价值,它等于第一种定义所确定的社会 劳动时间(L)乘以按第二种定义确定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对商品价值的修正系数(=D/S),再乘以新 技术产生后修正系数(=(Q1L1+Q2L2)/(Q1+Q2)L1), 再乘以替代商品价值对本商品价值的影响系数( =(Q3L3+Q4L4)/(Q3+Q4)L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口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 需求偏好,而需求偏好又决定于该国的平均收 入水平。
• 结论:两国人均收入水平相近,其需求偏好就 越相似,两国产业内贸易范围越大。
• 产品的出口是以国内需求为基础的 林德认为,工业产品的生产最初都
1、产品生产初期之所以以国内需求为 基础,是因为,企业家对国内市场的熟 悉程度远远超过对国外市场的熟悉程度 ,在工业生产初期他们更看重国内市场 的获利机会。因此,他们不可能生产一 种在国内无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只有当 产品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且企业规 模发展到足够大的时候,企业家才会想 到扩大市场范围,通过产品出口来获取 国外利润。出口是国内市场扩大的结果 。
2、新产品、新技术的发明其动力首先来 新产品、新技术的发明是因为本国的具体
3、只有国内需要的商品才具有相对成 本优势
一种新产品要使它最终适合市场需 求,需要在生产者和消费者间不断进行 信息交流。国内这种交流成本低,而如 果市场在国外,则这种交流的成本会很 高昂。
• 产业内贸易程度决定于两国消费者偏好的相似 林德认为,两国需求偏好越相似,则其间
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吸取了
产业组织理论简介
• 新贸易理论在分析不完全竞争与当代国际贸易 • 产业组织理论是运用微观经济理论分析厂商和
• 产业经济学是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具体分析研究 • S C P分析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主流派最重要的理论
• S指市场结构,即厂商之间市场关系的表现和形式, • 市场结构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产业集中度
• 需求偏好的相似程度决定于平均收入水 平 他认为,收入水平相似的发达国间偏 好相似,决定了发达国家间产业内贸易 量最大。收入水平相差较大的发达国与 发展国家间,则会因穷国收入分配的不 均→穷国中的高收入者和富国中的中低 收入者需求偏好的一致→穷国、富国之 间的产业内贸易。
• 基于以上分析,林德得出结论: 两国人均收入水平相近,其需求偏好就相似,两国产业内
外部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 第一,对那些具有显著外部经济的产业来说, 需求和出口市场的扩大可以引起供给和产业 规模的扩大,产业规模的扩大会强化外部经 济的作用,促使产业的平均成本和价格的降 低,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 第二,在那些具有相似要素禀赋、成本和需 求曲线的国家中,首先进行生产和开辟出口 某种产品生产的国家将获得该产业的比较利 益,并能通过外部经济的作用来巩固和扩大 该产业的比较利益。
新贸易理论
• 产业内贸易理论 • 公司内贸易理论 •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指同类的可替代的产品之间的贸易。 这是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为基础的国际贸易。这种贸易通常发生在 要素禀赋或需求结构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
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 产品流动的双向性 产业间贸易的对象流动是单向的,一国出口一种
外部规模经济不仅是指国内同一产业 的扩大而且是指世界同一产业的扩大。由 于国际贸易的存在,世界上同一产业的扩 大必然会通过各种途径促进本国厂商生产 率提高和成本下降。一般来说,厂商是不 必为获得这种外部经济而付费的。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外部规模经济可以分为技术外部经济和货币外部
一般来说,狭义的外部经济仅指 技术外部经济,广义的外部经济既 包括技术外部经济,又包括货币外 部经济。新贸易理论的重要贡献之 一就是引入了广义外部经济的概念 。
• 新贸易理论主要利用了产业组织理论中关于市场
市场结构理论 对产业内贸易的解释
从供给方面看,由于参与国际贸易的厂商通常不是处 于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而是处在垄断竞争的条件下, 因而造成了同类产品的差异化。规模经济也是产生产 业内贸易的原因。
从需求方面看,是由于消费者的偏好具有多样性,以 及各国消费者的需求有一部分是重叠的。产品层次结 构和消费层次结构的重叠,是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规模经指产业水平上的规模经 济,又称外部经济,是指单个厂商从同产业 内其他厂商的扩大中获得的生产率提高和成 本的下降。
内部规模经济是指个别厂商水平上的规 模经济,又称内部经济,是指厂商的单位产 品生产成本在一定范围内是随着厂商生产规 模的扩大而下降。
产品,进口另一种产品。产品内贸易的对象既进口 又出口。
•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相似性 消费的可替代性
•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生产中使用相似的要素投入 进出口产品不是自己不能生产的,也不完全是因
为成本和价格上的原因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分析 偏好相似论 市场结构理论
林德的偏好相似论
• 从需求的角度解释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 基本观点:出口最初为满足国内需求,产品的
两国人均收入水平相差大,其需求偏好就相异,两国产业内 两国中一国是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另一国没有需求,则两国
• 林德的结论在当时瑞典的国际贸易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市场结构理论
•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产 一是假定规模收益不变 二是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这些假设前提在当时也许符合社会经 济生活的主流,但已与当今社会经济生 活相去甚远。新贸易理论将规模经济( 即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引入国 际贸易理论分析中,对国际贸易新现象 作出了新的分析。
第二,正统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基础是静态
第三,最近20年在信息经济学以及交易费用
新产业组织理论内容
第一,新理论突破了原有单向的和静态的分析范 一些经济学家强调厂商行为C对市场结构S的反作
第二,从重视市场结构的研究开始转向重视
一些经济学家以厂商行为为中心展开分析,并认
第三,在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中引入博 例如与博弈论密切相关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
• C为厂商行为,即厂商在市场上为赢得更大利润 • P指运行绩效,即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
• SCP分析范式中正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逻辑结
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的缺陷
第一,以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假设前提, 无视厂商的其他目标,忽视垄断或竞争程度的 差异以及厂商内部产权结构的差异所带来的厂 商行为的变异。这种单一的行为目标假定难以 解释厂商类型不同而引起的行为上的差异,从 而将实际上多样化的厂商行为视为仅由市场结 构决定的相对单一的市场行为。
• 结论:两国人均收入水平相近,其需求偏好就 越相似,两国产业内贸易范围越大。
• 产品的出口是以国内需求为基础的 林德认为,工业产品的生产最初都
1、产品生产初期之所以以国内需求为 基础,是因为,企业家对国内市场的熟 悉程度远远超过对国外市场的熟悉程度 ,在工业生产初期他们更看重国内市场 的获利机会。因此,他们不可能生产一 种在国内无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只有当 产品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且企业规 模发展到足够大的时候,企业家才会想 到扩大市场范围,通过产品出口来获取 国外利润。出口是国内市场扩大的结果 。
2、新产品、新技术的发明其动力首先来 新产品、新技术的发明是因为本国的具体
3、只有国内需要的商品才具有相对成 本优势
一种新产品要使它最终适合市场需 求,需要在生产者和消费者间不断进行 信息交流。国内这种交流成本低,而如 果市场在国外,则这种交流的成本会很 高昂。
• 产业内贸易程度决定于两国消费者偏好的相似 林德认为,两国需求偏好越相似,则其间
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吸取了
产业组织理论简介
• 新贸易理论在分析不完全竞争与当代国际贸易 • 产业组织理论是运用微观经济理论分析厂商和
• 产业经济学是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具体分析研究 • S C P分析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主流派最重要的理论
• S指市场结构,即厂商之间市场关系的表现和形式, • 市场结构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产业集中度
• 需求偏好的相似程度决定于平均收入水 平 他认为,收入水平相似的发达国间偏 好相似,决定了发达国家间产业内贸易 量最大。收入水平相差较大的发达国与 发展国家间,则会因穷国收入分配的不 均→穷国中的高收入者和富国中的中低 收入者需求偏好的一致→穷国、富国之 间的产业内贸易。
• 基于以上分析,林德得出结论: 两国人均收入水平相近,其需求偏好就相似,两国产业内
外部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 第一,对那些具有显著外部经济的产业来说, 需求和出口市场的扩大可以引起供给和产业 规模的扩大,产业规模的扩大会强化外部经 济的作用,促使产业的平均成本和价格的降 低,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 第二,在那些具有相似要素禀赋、成本和需 求曲线的国家中,首先进行生产和开辟出口 某种产品生产的国家将获得该产业的比较利 益,并能通过外部经济的作用来巩固和扩大 该产业的比较利益。
新贸易理论
• 产业内贸易理论 • 公司内贸易理论 •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指同类的可替代的产品之间的贸易。 这是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为基础的国际贸易。这种贸易通常发生在 要素禀赋或需求结构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
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 产品流动的双向性 产业间贸易的对象流动是单向的,一国出口一种
外部规模经济不仅是指国内同一产业 的扩大而且是指世界同一产业的扩大。由 于国际贸易的存在,世界上同一产业的扩 大必然会通过各种途径促进本国厂商生产 率提高和成本下降。一般来说,厂商是不 必为获得这种外部经济而付费的。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外部规模经济可以分为技术外部经济和货币外部
一般来说,狭义的外部经济仅指 技术外部经济,广义的外部经济既 包括技术外部经济,又包括货币外 部经济。新贸易理论的重要贡献之 一就是引入了广义外部经济的概念 。
• 新贸易理论主要利用了产业组织理论中关于市场
市场结构理论 对产业内贸易的解释
从供给方面看,由于参与国际贸易的厂商通常不是处 于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而是处在垄断竞争的条件下, 因而造成了同类产品的差异化。规模经济也是产生产 业内贸易的原因。
从需求方面看,是由于消费者的偏好具有多样性,以 及各国消费者的需求有一部分是重叠的。产品层次结 构和消费层次结构的重叠,是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规模经指产业水平上的规模经 济,又称外部经济,是指单个厂商从同产业 内其他厂商的扩大中获得的生产率提高和成 本的下降。
内部规模经济是指个别厂商水平上的规 模经济,又称内部经济,是指厂商的单位产 品生产成本在一定范围内是随着厂商生产规 模的扩大而下降。
产品,进口另一种产品。产品内贸易的对象既进口 又出口。
•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相似性 消费的可替代性
•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生产中使用相似的要素投入 进出口产品不是自己不能生产的,也不完全是因
为成本和价格上的原因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分析 偏好相似论 市场结构理论
林德的偏好相似论
• 从需求的角度解释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 基本观点:出口最初为满足国内需求,产品的
两国人均收入水平相差大,其需求偏好就相异,两国产业内 两国中一国是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另一国没有需求,则两国
• 林德的结论在当时瑞典的国际贸易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市场结构理论
•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产 一是假定规模收益不变 二是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这些假设前提在当时也许符合社会经 济生活的主流,但已与当今社会经济生 活相去甚远。新贸易理论将规模经济( 即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引入国 际贸易理论分析中,对国际贸易新现象 作出了新的分析。
第二,正统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基础是静态
第三,最近20年在信息经济学以及交易费用
新产业组织理论内容
第一,新理论突破了原有单向的和静态的分析范 一些经济学家强调厂商行为C对市场结构S的反作
第二,从重视市场结构的研究开始转向重视
一些经济学家以厂商行为为中心展开分析,并认
第三,在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中引入博 例如与博弈论密切相关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
• C为厂商行为,即厂商在市场上为赢得更大利润 • P指运行绩效,即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
• SCP分析范式中正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逻辑结
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的缺陷
第一,以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假设前提, 无视厂商的其他目标,忽视垄断或竞争程度的 差异以及厂商内部产权结构的差异所带来的厂 商行为的变异。这种单一的行为目标假定难以 解释厂商类型不同而引起的行为上的差异,从 而将实际上多样化的厂商行为视为仅由市场结 构决定的相对单一的市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