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人类环境及其分类 测试题

合集下载

高三地理 人口与环境专题练习(含答案)

高三地理 人口与环境专题练习(含答案)

人口与环境专题练习一、选择题:11*4=44分读“四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率历史及预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图X20-61.1950年以来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是()A.德国B.英国C.日本D.美国2.下列措施与抑制人口老龄化无关的是()A.倡导适龄妇女生育B.鼓励外来移民C.推迟退休年龄D.增加儿童抚养补贴2010年11月,我国展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结合相关知识,回答3题。

3.通过人口普查可以获取的信息有()①人口数量②人口年龄构成③人口合理容量④城市化水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阿拉斯加是美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州。

目前阿拉斯加州人口有60多万,人口密度为0.42人/平方千米,全州人口近半数居住在城市。

图X20-2为“美国阿拉斯加局部区域图”,回答第4题。

图X20-2 4.影响阿拉斯加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A.自然资源B.科技水平C.地区开放程度D.生活消费水平[2011·江苏卷] 下表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图8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

据此回答5~6题。

图85.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6. 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据图判断表示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状况的可能是( )A .①B .②C .③D .④(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海南卷)下图示意四个国家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人教版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环境保护检测题和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环境保护检测题和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环境保护检测题及参考答案1.近几年上海市的空气污染指数(API)居高不下。

如图为2016年10月15—21日上海市空气污染指数(API)变化图。

请简要分析上海市近几年空气污染指数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

答案:增加雨水下渗,减轻城市内涝;收集雨水,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净化雨水;调节局地小气候;美化环境。

2.在斯匹次卑尔根岛(位置如图)一座山体的120米深处,建有世界种子库〔通过约100米长的隧道进入),存有近100万包人类栽培的主要植物的种子样本,以预防自然灾害、战争、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物种消失风险。

该种子库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种子样本安全达百年以上。

说明世界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以及在全球变暖趋势下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

答案为:有利条件:纬度高,气温低,种子的休眠期长;位于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地质稳定;人口稀少,环境受人类的影响小;该岛属于挪威,为世界种子库的存在提供安全的社会环境。

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全球气候变暖,积温增加,激活种子的休眠状态;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种子库的库区被淹没。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稀土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它含的有效元素含量很低。

它有“工业维生素”之称。

下图为江西赣州稀土开采和利用状况。

分析稀土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并为稀土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措施答案问题:开采利用率低;破坏地表植被;采空,使地面塌陷下沉;大量矿渣占用土地,污染水土。

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持合理的开采规模;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加大废弃矿山的复垦,恢复植被。

4.袋鼠是澳大利亚最具标志性的动物之一,澳大利亚的国徽上就印有袋鼠形象。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澳大利亚大型食肉动物较少,袋鼠的天敌袋狼已经灭绝,澳洲野狗也处于濒危状态,导致袋鼠的数量已经超出了环境承受范围。

政府计划射杀至少100万只袋鼠,以保护草地和生态环境。

分析澳大利亚袋鼠数量增多的原因并提出控制袋鼠数量的合理化建议。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检测卷含解析湘教版必修2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检测卷含解析湘教版必修2

单元检测卷(一)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示意我国雅鲁藏布江流域人口分布状况。

据此完成1~2题。

1.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 )A.空间分布比较匀称B.空间分布总体稠密C.大多分布在距河7~10千米范围内D.距河2千米内人口最多2.影响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 )①水能资源分布②矿产资源分布③地形地势状况④取水便利程度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人口洛伦兹曲线是指某区域人口累积百分比所对应的面积累积百分比的点所组成的曲线,假如人口的区域分布是均衡的,那么人口洛伦兹曲线是一条平分坐标轴的直线(见图中“确定均衡线”)。

下图为山东省1953~2010年面积—人口洛伦兹曲线。

据此完成3~4题。

3.在上图全国平均线中,M至N区间的人口主要分布在 ( )A.西北地区 B.东部沿海地区C.青藏地区 D.西南地区4.山东省近年来人口分布集中程度表现为( )A.极度集中 B.分布不均程度增加C.趋于均衡 D.与全国平均状况日趋接近读某年三大城市群人口迁移状况对比图,完成5~6题。

5.三大城市群中( )A.京津冀的人口增速最快B.长三角的人口增量最多C.珠三角的人口净迁入率最高D.长三角人口迁出率最高6.导致京津冀和珠三角人口净迁入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产业结构 B.环境承载力C.国家政策 D.科技水平下图为我国2010年各省份的人口迁入率空间格局图(人口迁入率=迁入人口数量/区域总人口数量)。

读图完成7~8题。

7.我国各省份的人口迁入规律主要表现为( )A.中部省份迁入率总体上高于西部省份B.南方省份迁入率总体上低于北方省份C.发达省份迁入率高于落后省份D.东北地区迁入率低于珠三角地区8.影响西藏与浙江人口迁移率的因素主要是( )A.旅游、教化 B.政策、经济C.宗教、资源 D.交通、气候由婚姻而引起的人们居住地的变动称为婚姻迁移,是人口迁移中的重要方面。

高考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经典题型含答

高考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经典题型含答

高考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经典题型含答案一、选择题[2024·陕西西安模拟预测]平原水库是指以供水、灌溉等为目的,在平原地区,利用局部低洼地圈筑围堤进行蓄水的工程设施。

水库大坝多为包围式土石坝,库区开挖土料可作为筑坝材料,水库一般水深较浅,水面积较大。

下图为天山北麓平原水库分布图。

据此完成1~3题。

1.平原水库大坝多为包围式土石坝,主要由于()A.土石多B.水深浅C.水面大D.地势平答案:D解析:平原水库是在平原地区、利用局部低洼地圈筑围堤形成,平原地形平坦,局部低洼地海拔不够低,需要圈筑包围式土石坝才能满足蓄水的高度要求,D正确;而土石多、水深浅、水面大均不是包围式结构的原因,A、B、C错误。

故选D。

2.天山北麓平原水库地区表层的土壤类型多为()A.砂土B.石砾C.黏土D.荒漠土答案:C解析:平原水库位于天山北麓的潜水溢出带,可判断此处为山麓冲积扇的下部边缘,冲积扇从扇顶到扇缘,沉积物粒径依次为:砾石、砂、黏土,C正确,A、B错误;荒漠土并非分布在山麓处,D错误。

故选C。

3.天山北麓修建平原水库后,水库周围地区要主要防止()A.沙尘暴肆虐B.土壤盐渍化C.地下水渗漏D.土壤沙漠化答案:B解析:天山北麓气候干燥,易发生沙尘天气和土地沙化问题,不是水库建设后引发的生态问题,A、D错误;水库蓄水后会使地下水位上升,加剧土壤盐渍化,B正确;地下水渗漏是库区要防止的问题,而不是水库周围地区,C错误。

故选B。

[2024·湖南湘潭一模]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形成和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效用,人类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获得其产品和服务。

长江经济带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是我国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长江流域内出现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下表为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变化(单位:109元)。

据此完成4~5题。

A.长江全面禁渔政策的实施B.人工养殖导致水产品产量增加C.加强了河流的治理,防洪能力提高D.长江上游植树造林和中游退田还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服务。

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练习题

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练习题

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练习题1.最新研究表明,自2005年以来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有逐渐缩小趋势,其原因可能是()A.全球气候持续变暖B.植被覆盖率提高C.矿物燃料使用减少D.氟利昂排放减少D[导致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原因主要是人类大量生产与使用的氯氟烃化合物(氟利昂),近年来南极臭氧层空洞减少,说明氟利昂排放减少,D正确;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植被覆盖率提高、矿物燃料使用减少对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不造成影响,A、B、C错误。

] 读图,回答2~3题。

2.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A.环境污染B.生态破坏C.自然资源枯竭D.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3.按环境要素分类,该环境问题属于()A.大气污染B.水污染C.土壤污染D.生物污染2.D 3.A[第2题,据图可知该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属于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第3题,全球变暖是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而导致的气温升高,属于大气污染。

] 阅读下列漫画,完成4~6题。

4.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5.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自然资源枯竭问题”的是()A.①B.②C.③D.④6.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会导致土地沙化的是()A.①B.②C.③D.④4.C 5.A 6.A[图片中的环境问题依次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其中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是由于“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自然资源枯竭问题包括森林、矿产等资源长期大规模地开采与破坏;土地沙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破坏后出现的一种生态问题。

]读我国平均降水pH值的分布图,完成7~8题。

7.酸雨是一种环境污染事件,它反映的是()A.大气污染B.水体污染C.土壤污染D.固体废弃物污染8.我国西南地区出现重酸雨的原因主要有()①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②地形闭塞,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③多云雾,易形成酸雨④气温高,不利于空气对流运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7.A8.A[第7题,酸雨是一种大气污染。

高三总复习地理检测题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高三总复习地理检测题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选择题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字母F、H代表的含义是()①F表示资源开发②F表示产业活动③H表示废弃物排放④H表示产品消费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E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物排放④资源过度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1.C 2.D第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环境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人类开发自然资源供自身使用,所以F表示产业活动;人类的产业活动又会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H表示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②③正确,故选C。

第2题,E表示人类开发自然资源,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①④正确,故选D。

我国华北某滨海平原受海洋和气候的双重影响,土壤盐碱化严重。

为解决春季土壤返盐问题,经过长期实践摸索,该地区自12月10日起采取地下咸水对盐碱地进行结冰灌溉的措施,效果显著。

下图示意该地区12月10日至次年3月31日,未灌溉土壤和结冰灌溉土壤表层含盐量和含水量的变化。

据此完成3~5题。

3.与内蒙古河套平原灌区相比,该地区土壤盐碱化成因不同之处主要是()A.春季蒸发旺盛B.地势低洼C.地下水盐度高D.灌溉不当4.图中表示结冰灌溉后土壤表层含盐量变化曲线的是()A.①B.②C.③D.④5.与传统的引淡淋盐相比,地下咸水结冰灌溉()A.治理效果更好B.可降低地下水位C.适用范围更广D.可节约淡水资源解析:3.C 4.D 5.D第3题,由材料“华北某滨海平原受海洋和气候的双重影响”可知,与内蒙古河套平原灌区相比,华北平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海洋水的影响,地下水盐度高,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C正确。

第4题,由材料可知,采取结冰灌溉土壤效果显著,可降低土壤表层含盐量,增加土壤含水量。

读图可知,④为结冰灌溉后土壤表层含盐量变化曲线,D正确。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单元检测题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单元检测题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检测试卷(一)一、选择题温度、湿度和风是影响人体舒适度的重要气象要素。

舒适度指数越小表示人体越舒适,下图示意7月份杭州市不同区域人体舒适度指数的日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7月份,半山国家森林公园人体舒适度指数较城市硬化区域低,主要是因为城市森林能( )A.吸烟除尘 B.释放氧气 C.增湿降温 D.降低风速2.相对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半山国家森林公园人体舒适度较好的时间段及原因是( ) A.白昼温度低 B.白昼湿度高 C.黑夜温度低 D.黑夜湿度高下图为“大西洋西部某岛屿略图”,该岛气候湿冷,为纯牧业区。

读图回答3~4题。

3.该岛居民最担心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其对应被破坏的自然环境服务是( )A.淡水枯竭——供给服务B.全球变暖——调节服务C.臭氧层破坏——支撑服务D.酸雨危害——调节服务4.近十几年来,该岛生物种类快速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岛屿封闭,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较差 B.地形单调,不能发挥调节服务功能C.人类活动破坏了该地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 D.降水增多导致供给服务减弱近年来,伴随天津滨海新区及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各类海洋及防灾、减灾工程的逐年建设,天津及附近海岸带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读图回答5~6题。

5.该地过度开发海岸带会( )①破坏支撑服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影响调节服务,使海陆水分交换失衡③影响供给服务,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加④破坏调节服务,使海洋灾害频率增加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6.为维持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保持海岸带生态系统平衡应采取的根本措施是( ) A.定期休渔 B.减少围海造陆 C.增殖放流 D.防治水体污染美丽的珊瑚岛礁三沙市永兴岛植被茂密、景色宜人。

但长久以来,因为对淡水需求量大,岛上开采地下水的情况一直存在。

至2015年底,永兴岛已完全停止了地下水的开采。

据此完成7~8题。

7.永兴岛停止开采地下水的原因是( )A.防止因过量开采地下水而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 B.地下水开采成本太高C.地下水已经变咸,不适合饮用 D.防止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8.停止开采地下水后,岛上居民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来源途径有( )①从海南岛运淡水②直接利用海水③海水淡化④废水资源化和收集雨水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我国矿产资源虽然丰富,但贫矿多,富矿少;中小型矿多,大型、超大型矿少。

新教材高中地理单元综合检测(一)人口与环境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单元综合检测(一)人口与环境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单元综合检测(一)人口与环境一、选择题1.以下地域属于世界人口浓密区的是()A.非洲东部索马里半岛B.西亚环波斯湾沿岸C.南亚恒河平原D.南美亚马孙平原分析:选 C人类集中生活在温带、亚热带的河流中下游平原或沿海平原地域。

因此南亚恒河平原是世界人口浓密区之一。

非洲东部索马里半岛、西亚环波斯湾沿岸天气干旱,自然环境条件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密度小。

南美亚马孙平原湿热,不适合居住。

2.读厄瓜多尔表示图,厄瓜多尔约一半人口居住在中部,其优势自然条件是()A.地势低平B.降水丰富C.天气凉快D.河网浓密分析:选C 厄瓜多尔纬度低,位于热带,依据河流流向判断,中部地域地势较高,天气凉快,适合居住,因此厄瓜多尔约一半人口居住在中部。

降水不是主要要素,中部河网密度小。

人类密集地域称人类大陆。

读图,回答3~4 题。

3.在人类大陆图上,世界人口的散布()A.高纬度比低纬度多B.欧洲比亚洲多C.西半球比东半球多D.平原比山区多4.以下对于图中①~④人口密集区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①人口增加率高,迁入人口比重要B.②开发历史悠长,经济发展水平高C.③第二、三家产比重要,水陆交通便利D.④制造业发达,是家产转移的承接区分析: 3.D 4.C第3题,平原地域适合人类生计,人口散布一般比山区要多。

图中人口散布东半球显然比西半球多,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都散布在东半球。

而亚洲人口数目也比欧洲多。

高纬度过于严寒,生活的人类较少。

第 4 题,①是东亚地域,人口自然增加率较低,是人口的迁出地域;②是南亚地域,开发历史悠长,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④是美国,是家产转移的迁出区;③地域是西欧地域,制造业和服务业发达,水陆交通便利。

以下图为人口迁移表示图,箭头表示人口迁移方向,据此回答5~6 题。

5.若此图表示当前生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亚洲迁往北美C.从亚洲迁往非洲D.从欧洲迁往亚洲6.若该图表示最近几年来我公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A.从湖南流往广东B.从北京流往河北C.从广东流往新疆D.从湖北流往贵州分析: 5.B 6.A第5题,当前生界人口迁移整体上是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新教材2024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新教材2024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第一章综合检测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功能强大的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肺”,但该雨林生态系统又是特别脆弱的。

据此完成1~3题。

1.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缘由是热带雨林能够( )A.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B.为人类供应大量的生物资源C.促进水循环,调整全球水平衡D.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2.对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的肆意开发,干脆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严峻B.全球沙尘暴频发C.气候变得异样干旱D.滑坡、泥石流增多3.下列雨林开发方式中,属于爱护性开发的有( )①雨林观光②生态旅游③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④发达国家爱护本国森林资源与采伐亚马孙热带雨林相结合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第1题,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它能汲取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影响全球碳氧平衡。

第2题,肆意开发亚马孙热带雨林,会使热带雨林面积渐渐缩小,干脆导致亚马孙平原水土流失严峻,连锁反应是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影响全球生态环境,使气候变暖,影响全球空气质量。

第3题,雨林观光、生态旅游、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属于爱护性开发;发达国家爱护本国森林资源与采伐亚马孙热带雨林相结合属于破坏性开发。

答案:1.D 2.A 3.A4.下列关于湿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湿地号称“地球之肾”是由于湿地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且服务价值较高B.湿地号称“自然水库”是因为湿地就是水库,它包括自然湖泊、人工湖泊C.湿地能为人类供应水源,但是不能发展航运D.湿地是重要的环境资源,它能降解污染物,故人类可以向湿地中大量排放废物解析:湿地服务价值较高,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供应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在调整径流、蓄洪防旱、限制污染、调整气候、限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其他系统不行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测评试题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测评试题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第一章测评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读世界森林面积渐渐消逝图,完成1~3题。

1.目前全世界消逝森林最多的大洲是( )A.南美洲B.北美洲C.亚洲D.欧洲2.森林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主要是因为森林可以( )①调整气候、稳定大气成分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③繁衍物种④维持生物多样性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⑥爱护臭氧层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⑥C.①②③⑤⑥D.①③④⑤⑥3.南美洲热带雨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广的热带原始森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区分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优势表现在( )①光合作用较强②生物循环旺盛③雨林群落的生产力高④土壤肥沃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荒漠生态系统是发育在降水稀有、蒸发剧烈的极端干旱环境下,植物群落稀疏的生态系统类型。

下图为额济纳旗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示意图(单位:亿元/年)。

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最主要体现在( )A.供应物质产品和精神享受B.减轻风蚀,防治沙漠扩张C.改善环境,爱护生物多样性D.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肥力5.图中显示荒漠生态旅游功能属于自然环境的( )A.供应服务B.文化服务C.支撑服务D.调整服务读东北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更图(湿地和农田面积对应左侧纵坐标,建设用地面积对应右侧纵坐标),完成6~7题。

6.该区域用地类型面积的变更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影响是( )①降水量增加②气温变更幅度增大③土地退化明显④生物多样性削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7.当地实现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服务功能,最须要( )A.主动进行退耕还湿B.大力建设人工湿地C.大幅削减建设用地D.关停高耗水工业预料到2025年,全球2/3的人口将生活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地区。

有资料表明,伴随水资源危机而出现的“环境难民”在1998年达到2500万人,第一次超过“斗争难民”的人数。

据预料,在2025年之前,由水荒导致的难民多达1亿人。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练习试卷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练习试卷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练习试卷选择题湖南作为享誉世界的“有色金属之乡”,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曾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而如今,湖南的汞、镉、铬、铅排放量位居全国第一位,砷、二氧化硫和化学耗氧量COD的排放量居全国前列。

湘江成了我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流,而中游的衡阳市和下游的长株潭地区是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

有“江南聚宝盆”之称的湘南地区的个别地方,却陷入了“有土不能挖,有田不能耕,有水不能喝”的境地。

阅读材料,回答小题。

【小题1】下列有关湘江重金属污染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①湘江流域有色金属冶炼等工业的粗放发展②湘江流域整体上工业科学技术水平较高③高污染企业的清洁生产和治理污染的能力较低④高污染企业的环保投入较低⑤湘江沿岸居民生活用水的大量排放①整顿矿业采选秩序,切断污染源头,取缔所有采选企业②加强有色金属冶炼企业渣料的管理和废水治理③进一步削减排污总量,加大污染物削减力度,改造完善排污系统下图为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小题。

【小题1】与该厂废弃物有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是关于环境自净能力的理解,正确的是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灌溉会导致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的是以下环境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问题的是下面的环境问题属于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的是双选题关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噪声污染是城市环境污染之一,当噪声大于60分贝时,就构成噪声污染。

右图为“某城市局部地区上午10时等噪声线单位:分贝示意图”,读图回答小题。

【小题1】图中噪声污染可能主要来自关于地球生物多样性受损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地球上物种的灭绝完全是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②人类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大大加快了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③地球物种自然的繁衍与灭绝过程是相当缓慢的④人类活动不影响地球上生物物种的灭绝速度“API”的意思是空气污染指数。

我国的空气质量的检测指标有:总悬浮颗粒物TSP、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参考答案
1.D
【解析】考查环境的划分。
城镇是人类居住和第二、三产业的空间,是聚落的一部分;农田(包括绿洲)是人类进行农业活动的场所,也是聚落的一部分;人类遗址是古代人类活动的场所,与农田、城镇一样均属于聚落;只有沼泽是自然地理环境。故选D。
2.D
【解析】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文遗迹属于人文环境,故A错误;社会环境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故人类出现之前,只有自然环境,故B错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越来越强,所以社会环境的类型会越来越多,故C错误;公园是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形成的,属于社会环境,所以该题选D。
11.(1)环境系统的反馈作用 人类系统对环境系统的作用
(2)②③ ①④ ⑥ ⑤⑦⑧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和环境问题的表现。A箭头人类社会指向环境,即人类社会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从而对环境造成影响;从而环境对人类产生反馈作用;B箭头由环境指向人类社会,即人类的经济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从而环境对人类产生反馈作用。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D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
【解析】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属于自然环境的是干旱的内陆荒漠,C对。空气清新的山村、繁华的都市、环境洁净优美的公园都是社会环境,A、B、D错。
点睛: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 精神条件的总和。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而社会环境又是自然环境的发展。
(1)甲图反映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同社会形态下人口的增长情况,乙图说明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是恐惧、崇拜,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这种关系应该是从农业社会开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出现不协调;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开始呈现全面的不协调。
【点晴】
酸雨指的是大气中酸性物质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形态而落到地面现象。 酸雨又分硝酸型酸雨和硫酸型酸雨。
7.C
【解析】天然环境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等;畜群牧场受人类影响较大,是人工环境;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不属于天然环境,C正确。
8.错误
5.B
6.A
【解析】
5.酸雨是大气中酸性气体随着大气降水降落地面的现象,是由大气中污染物演化而带来的问题。选B正确。
6.江苏省环境质量总体不断变好,酸雨平均发生率降低,说明江苏省大气中污染物日益减少,得益于加强环境的监测和管理,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另外经济发展转变发展模式,减少了污染性强生产的发展;与人口规模大小关系不大。选A正确。
11.读人类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箭头C、D表示的含义是:C
;D。
(2)将下列各选项的代号分别填入A、B、C、D(与图中箭头含义相同)四条横线上。
①滥采滥用石油资源 ②燃油产生的烟尘 ③工业“三废”④过度抽取地下水 ⑤植树造林,调节气候 ⑥酸雨 ⑦水利工程 ⑧环境保护
A,B,C,
点睛: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 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 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 了资源本身或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 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 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 (2)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可使人类与环境得到协调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威及人类生存。
【解析】试题考查人地关系思想的转变
(1)从图中看知识社会和原始社会人地关系较为和谐,人地关系经历了由和谐到不和谐再到和谐的过程。
(2)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对环境破坏较小,人地关系基本和谐,农业劳动力比重上升;农业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开始加剧,人地关系开始对立,农业劳动力比重继续上升;工业社会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
【点睛】
自然环境就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自然环境不等于自然界,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特殊部分,是指那些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社会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3.C
高中地理人类环境及其分类测试题
2019.2
本试卷共4页,100分。考试时长6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 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
1.读下列图片,完成下题。
①城镇 ②绿洲
③殷墟遗址 ④沼泽
如果按照空间尺度来划分环境,四幅图中最可能与其他三幅不同的是( )
C.人口增多、资源枯竭、森林锐减
D.水资源短缺、粮食缺乏、噪声污染
4月27日下午,江苏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16年江苏省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全省设区市酸雨平均发生率为18.8%,达到近10年最低水平。完成下面小题。
5.酸雨按环境问题的性质分属于( )
A.环境污染问题B.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C.生态破坏D.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2)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按照自然带分布规律,原有的自然环境应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地区,广泛修筑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是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变得脆弱。
10.(1)D (2)原始社会、农业社会。
(3)较小 基本和谐 严重(加剧) 恶化
C.随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类型越来越少
D.公园应该属于社会环境
3.下列事物中属于自然环境的是
A.空气清新的山村B.繁华的都市C.干旱的内陆荒漠D.环境洁净优美的公园
4.(题文)当前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是( )
A.温室气体增多可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和酸雨
B.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10.下图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三次转换,形成四个时期,每个时期文明结构不同。图中坐标横轴为社会生产力结构,纵轴为社会生产力水平。圆圈代表工具制造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知识革命(包含信息革命和生态革命)等。
(1)根据材料,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二、判断题
8.城市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_____)
三、综合题
9.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A.人地关系是不可能和谐的
B.农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最和谐
C.人类一直在努力使人地关系和谐
D.知识社会和原始社会人地关系较为和谐
(2)农业劳动力处于上升阶段的时期是什么时期?
(3)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地关系是____________;农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_________,人地关系开始不和谐;工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_______;知识社会时期,人类开始重新认识人地关系,努力使其和谐发展。
A.①B.②C.③D.④
2.21世纪人类最大的困扰不仅是战争和经济问题,而且还有日益严重并难以摆脱的环境问题。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关心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它们的变化,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下列关于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文遗境早已出现
6.近几年,江苏省环境质量总体不断变好,主要原因错误的是( )
A.减少人口规模B.转变发展模式C.加强监测和管理D.环保意识提高
7.下列有关天然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天然环境指不受人类影响,全部为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
B.原始森林、高山草甸、畜群牧场都属于天然环境
C.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不属于天然环境
(2)A箭头人类社会指向环境,即人类社会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从而对环境造成影响;从而环境对人类产生反馈作用;B箭头由环境指向人类社会,即人类的经济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从而环境对人类产生反馈作用。故A表示②燃煤产生的烟尘、③工业“三废”排放;B表示①滥采滥用石油等自然资源、④过度抽取地下水;C表示⑥酸雨;D表示⑤植树造林,调节气候 ⑦水利工程、⑧环境保护。
【解析】
【详解】
城市地区的工业生产活动多,排放的废水、废气多,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说法错误。
9.(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地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3)从图中看,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依赖自然、崇拜自然,对环境破坏较小,人地关系基本和谐;农业社会时期,人类开始开发自然和适应自然,对环境的破坏开始加剧,人地关系开始对立;工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对环境的破坏到了最严重的程度,恶化的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的同时,开始让人类重新思考人地关系;知识社会时期,人类开始走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
4.A
【解析】
当前,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是:①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全球变暖;②燃烧煤炭等产生酸性气体导致酸雨;③制冷剂和发泡剂大量使用氯氟氰破坏臭氧层。故A正确。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人口增多、资源枯竭、森林锐减、水资源短缺、粮食缺乏、噪声污染等不属于大气环境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