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经济建设与政策调整共28页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政策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0a9f0cdb360cba1aa811daf8.png)
课标展示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 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 的经验教训
考纲要求
考点聚焦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 及评价 ①赫鲁晓夫改革的背
斯大林模式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 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 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 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从赫鲁晓夫改 革到戈尔巴乔 夫改革
景、内容、评价 ②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 容、特点、评价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 容、结果
(2)工业:______________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 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____________。 (3)商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________。 3.意义:经济迅速恢复,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是 ________________的正确途径。
参考答案: 1.农民 自由贸易 政治危机 2.粮食税 中小企业 私人小企业
3.评价 (1)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 证了 ________的胜利。 (2)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很多消极影响。
参考答案: 1 .武装干涉 商品贸易 国内战争 2. 余粮征集制 工业国有化
不劳动者不得食
3.军事斗争
新经济政策
1.必要性:________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苏维埃 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____________。 2.内容 (1)农业:以固定的________代替余粮征集制,税后余 粮由农民自由支配。
参考答案: 1.农业集体 性计划 行政 2. 30 3.公有制 高度集中 市场 指令
4.工业化
特别提示: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 到了很大的作用。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 事求是的原则调整生产关系,此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 展。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8255b83c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9f.png)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引言苏俄新经济政策是指苏联在1921年至1928年期间对经济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在俄国革命之后,苏联面临诸多经济问题,包括生产力低下、财政困难和农民反抗。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新经济政策,其中包括农业集体化、农村工业化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调整等。
资本主义元素的引入农业集体化•通过合作社和集体农庄的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共同耕种土地。
•鼓励农民参与农业机械化、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产品加工等活动。
•逐步取消对农产品征收的苛捐杂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农村工业化•在农村地区推动小型工厂的建设,提供农民就业机会。
•鼓励农民组织合作社和工业合作社,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政府通过税收和财政补贴等措施,支持农村工业的发展。
商品货币关系的调整新经济政策下的商品关系调整•允许私人经济活动和小规模的个体经营,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市场经济。
•政府不再通过强制征收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来确保供应,而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交易,并保证农民的合法利益。
新经济政策下的货币调整•新经济政策中逐步引入市场化的货币交易,结束了原先的物物交换经济。
•政府推出新的货币政策,实行稳定的货币供应和信用体系,促进市场流通。
新经济政策的成果与局限经济发展成果1.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农业产品供应稳定,农民收入得到提高。
2.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交通和通信等诸多领域得到改善。
3.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新经济政策有效地对抗了外部经济制裁的影响,保护了苏联的经济安全。
新经济政策的局限1.新经济政策引入了一定的资本主义元素,引发了一些党内外的争议,特别是对农民和工人运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满。
2.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差距,农村地区发展滞后于城市地区。
3.新经济政策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并没有取得全面的突破,仍然存在一些体制和制度上的矛盾和问题。
结论苏俄新经济政策是苏联为了解决经济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苏联的经济建设与政策调整30页PPT
![苏联的经济建设与政策调整30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4d0731ef3169a4517623a319.png)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1
0
、
倚Hale Waihona Puke 南窗以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5a857bc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00.png)
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汇报人:日期:•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和特点•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和目标•苏联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成效•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目•结论:总结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以及苏联的经济改革录01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处于恢复阶段,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国家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背景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资源分配、价格制定等都由国家统一决策。
特点计划经济体制在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长期来看,存在一些弊端,如缺乏激励机制、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影响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后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背景特点影响以市场为导向,企业自主经营,价格机制发挥作用,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但也可能存在市场失灵、经济波动等问题。
03西方市场经济体制0201特点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企业没有自主权,资源分配和价格制定都由国家统一决策。
背景苏联在建国初期也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目的是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
影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短期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长期来看,存在着一些弊端,如缺乏激励机制、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匈牙利的经济体制改革背景01匈牙利在改革开放后逐步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特点02引入市场机制,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影响03匈牙利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提高了经济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市场不成熟、政府干预过多等。
02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和特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影响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国内战争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于国家手中指令性计划经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排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少量集体所有制企业和个体经济存在中央政府对各级企业进行直接管理国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限制地方和企业自主权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发展1917年十月革命后初期,苏联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36年颁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宪法》,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但进展缓慢03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带来的经济破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影响二战后苏联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效率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科技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调节农业和工业的恢复和发展第一阶段:1921-1928年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工业化和集体化的推进第二阶段:1928-1941年第三阶段:1941-1991年02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03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04苏联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成效重新审视和调整对外经济关系苏联在改革初期,重新审视了其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cb1a52e0c281e53a5902ff4c.png)
专题归纳(guīnà) 知识整 合
第七页,共39页。
一、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1)实行过程 ①产生于 19 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②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危机时得到强化。 ③“二战”后普遍流行于资本主义世界。
第八页,共39页。
(2)主要表现 ①国有企业发展。这些国有企业一般都是投资高、利润低, 风险较大的行业或部门。 ②国家开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升高,很多国家的财政开支 占国民经济总值的一半以上。 ③实行中央银行国有化。加强中央银行对国家金融的干预和 调节。 ④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即加强计划。
第十八页,共39页。
第十九页,共39页。
(1)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希望通过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根源:生产关 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苏俄是一个小 规范 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解答 (2)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 社会主义。 (3)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或市场和政府的 作用同时发挥)
第十一页,共39页。
二、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
模式 西方模式
斯大林模式
内容
(英国)
中国模式
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公有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
所有制 私有制
制
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工业化道 先轻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
农、轻、重协调发展
路 后重工业
业
资本主义
农业制度
集体化农庄
大农场
家庭承包责任制
第十二页,共39页。
第三十一页,共39页。
(2)当今,随着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密切,经济危机不仅会影 响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新经济体, 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往往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更大的困境。
苏联模式与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与新经济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964d8e257375a417866f8f86.png)
是唯一的,而是多样性的,每个民族都应该找
到一条与本国实际相符合的社会主义道路,这 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
正如列宁指出的:“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切民族 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 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 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在面对苏联模式 的问题上,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坚持了 真理,修正了错误,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的党在走过一段 弯路后,邓小平同志既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同时 也实事求是的指出了他晚年的错误,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 设的关键时期转危为安。而苏联并没有客观的认识到自
谢
谢!
己发展中的不足,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解体 是必然的结果。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客观审视苏联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就, 逐步破除苏联模式内在矛盾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对苏 联模式关于现实威胁问题回答所形成的“时代主题”的客观判断,既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国际环境背景,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 整和资源分配与整合的关键,是破解中国发展道路的首要问题和基础。 对苏联模式关于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认识问题的深刻解答,把握 了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即发展生产与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
时代背景
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现实国情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生产力水平较低、文 化较落后,文盲占人口总数近80%,而且 作为世界上第一十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 设社会主义,苏联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 国家高速工业化 农业全盘集体化 党内干部大清洗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6e47b93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ff.png)
2 社会不稳定
改革导致失业增加、社 会福利下降,引起民众 不满和抗议。
3 政治改革
经济改革逐渐演变为政 治改革,促使了体制变 革的进程。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与教训
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的运行和监管至关重要。
社会稳定
改革时应注重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
政治改革
经济改革往往伴随着政治改革的需要。
结论与总结
苏联经济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取得了一些成就,也面临了挑战。 1. 经济改革的目标和措施应当与实际情况相适应。 2. 改革过程中需要平衡各方利益。 3. 经验和教训为其他国家的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 Author1, Title1 (Year) • Author2, Title2 (Year) • Author3, Title3 (Year)
苏联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
1
市场化改革
引入市场机制,允许私有财产和自由贸易。
2
企业重组
推行股份制改革,鼓励企业创新和效益最大化。
3
价格自由化
放开商品价格管制,实行市场供需决定价格。
经济改革的结果与影响
苏联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引发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1 经济增长
改革促进了一定程度的 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
《苏联的经济改革》PPT 课件
苏联经济改革旨在应对苏联经济体制的问题,为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提升人民 生活水平创造条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
苏联经济面临中央计划体制瓦解、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等问题,需要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1 计划经济体制
第20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
![第20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https://img.taocdn.com/s3/m/ec0d6219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5.png)
单元概述,十月革命胜利后,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确立斯大林体制)的成就的不足列改革致苏联的解体单元复习策略1.第一条线索即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前其经济政策的演变。
注意三个重点:一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二是斯大林模式的确立以及评价,三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历程。
2.第二条线索包括罗斯福新政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后的资本主义新变化。
第 20 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课程标准1、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评价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与结果),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律,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根本利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1921年(重点),①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革重点是在农业;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重点是在工业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说明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1、1922年,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B、他被处以罚款C、他只能售出其中一部分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2.(2011年3月江门市一模22题)“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
”以上材料是关于俄国的一项经济政策的部分内容,材料中的“……”部分,最恰当的应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C.建立集体农庄D.实行义务交售制3.(2011年1月湛江市高三模拟11题)西方史学家认为:“(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A.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B.注重市场的调节作用C.重视消费品生产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4.(2009年高考广东高考)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苏联的经济建设与政策调整
![苏联的经济建设与政策调整](https://img.taocdn.com/s3/m/9d518f45767f5acfa1c7cd56.png)
教训2:国民经济比例应协调发展 经济建设要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注重调动广大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和 主人翁精神
总结:苏联、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相同的问题及教训 3.强调计划忽视市场的作用,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苏: 计划经济体制
中: 19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计划经济体制 教训3: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 4.过度的政治运动干扰了经济发展 苏: 大清洗运动、对外争霸、戈氏改革 中: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文化大革命 教训4:社会主义建设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不要人为制造阶级斗争 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应推行和平外交,和平崛起
(2009高考广东理科基础)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 》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 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 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 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 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 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 用
积 极
(1)较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工业 化迅速实现;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3)有利于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国家培养了大批专家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c7726a0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64.png)
02
苏联经济改革的历程
赫鲁晓夫改革
01
02
03
农业改革
推行农业集体化,提高农 业生产效率。
工业改革
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 济核算制,提高经济效益 。
政治改革
推行干部任期制,加强党 的集体领导。
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改革
实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 业自主权,加强经济核算 。
农业改革
改革也促进了东西方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在科技、文化等领 域。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矛盾
改革引发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不满和矛盾,导致了一些社会主义 国家的分裂和动荡。
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1 2 3
世界两极格局
苏联的经济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美苏两极格局,使 得世界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对立态势。
推动全球化进程
改革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推动了全 球化的趋势,使得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
二战后苏 • 经济改革的影响 • 经济改革的教训与启示 • 结论
01
引言
二战后苏联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成为世界上 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在经济、政治 和社会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为了恢复经济和提升国家实力,苏联 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
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探索
苏联的经济改革是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一次重 要探索,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04
经济改革的教训与启示
改革的教训
缺乏市场机制
苏联的经济改革过程中,未能充分利 用市场机制来调节经济,导致资源配 置效率低下,企业缺乏活力。
对农业的忽视
苏联在改革过程中,对农业的重视程 度不够,导致农业发展滞后,影响了 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29张PPT)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2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fc033c9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35.png)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 切 为 了 胜 利 ! ”
“ 一 切 为 了 前 线 ,
1918 年 夏 , 全 国3/4的领土被敌人 占领,重要的粮食 和煤炭产地均落入 敌人手中,40%的工 厂停工,彼得格勒 和莫斯科的工人每 天 只 能 领 到 50克面 包……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建立,当时的局面是:
主 义 国 家
其 他 的 资 本
国 外
联合起来
制度不同!
三年内战
苏俄单独退出一战!(1918——1920)
资俄
国
本国 家国
内 和内
沙的
皇地
军主
官、Βιβλιοθήκη 不甘失败!十月革命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进攻苏维埃政权,试图将其扼杀在摇篮中—— 三年国内战争(1918-1920)爆发。
苏联国旗
1922年苏联成立
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 邦、乌克兰、白俄罗斯
俄罗斯联 邦
1925年加入的有乌兹 别克、土库曼
1929年加入的有 哈萨克、 塔吉克、 吉尔吉斯
1940年加入的有 爱 沙尼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 摩尔多瓦
1940年苏联有15个加盟共和国
1924年列宁逝世。
斯大林(1879-1953)
——徐蓝主编《世界近现 代史1500-2007》
材料一 俄国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农产品和原料短缺,导致多数工厂停产, 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面包、肥皂等起码的物品都十分缺 乏。
经济异常困难
材料二 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武装暴动席卷俄国。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3月份 爆发喀琅施塔得水军暴动。——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共28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共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c219369852458fb760b5619.png)
(2)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四、苏联模式
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 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宪法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 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 称为“苏联模式”,又称为“斯 大林模式”。
四、苏联模式 2、主要特征: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1、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领导人: 列宁 3、时间:1921年(苏俄) 4、内容:①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
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③允许本国和外国的 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④实行按劳取酬的工作制
6、作用:
从苏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
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各 方面的积极性 ( )
√
X
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 工业化建设 ( ) 为了加速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加快实行农 业集体化 ( )
√ 1936年苏联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
请列出1917~1936年苏俄(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时间
重大事件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1918—1920 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1 苏联成立 1922年底 1928—1937 先后完成第一个、第二个 五年计划 苏联公布新宪法 1936 1917.3 1917.11
业国;
斯大林 2、实行农业集体化。 政治上: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标志着斯大林 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斯大 林模式(苏联模式)形成。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 重点项目之一——第聂 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817acbd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09.png)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引言二战结束后,苏联面临着庞大的经济重建任务。
为了加快国家经济的发展,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
本文将就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部分:重建战争受损的经济基础在二战期间,苏联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许多工厂、基础设施被毁坏。
苏联政府首先投入大量资源和劳动力进行基础设施修复,特别是对煤矿、钢铁厂等重要产业进行重建。
此外,苏联还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和供应水平。
这些措施为苏联的经济复苏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实行中央计划经济为了迅速恢复国家经济,苏联政府实行了中央计划经济的制度,即由政府来规定和计划经济的各项指标和任务。
政府设立了计划委员会,负责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资源分配计划。
这种经济体制下,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调配,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战略产业。
这使得苏联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第三部分:推进科技创新和工业现代化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苏联政府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工业现代化。
政府对科研机构和技术人才进行大力支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并建立了一系列科研机构和实验室。
同时,政府也对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现代化设备引进。
这些举措推动了苏联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第四部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二战后,苏联农业面临着人员流失、土地破坏等问题。
为了改善农业生产状况,苏联政府推行了集体化农业的政策,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合作社经济。
政府还加大对农村的投资,提供农业机械和化肥等生产资料。
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确保了食品供应的稳定。
第五部分: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为了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苏联政府积极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
苏联与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经济合作协议,实现了资源的互补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此外,苏联还提供了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帮助他们进行经济建设。
这一系列的合作促进了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苏联的“加速经济发展”战略与当前对外政策的调整
![苏联的“加速经济发展”战略与当前对外政策的调整](https://img.taocdn.com/s3/m/1485b53f5901020207409c61.png)
,
联面 临 着 粮食进
运 措施 因而
,
问题
那就 是西方
“
农 业 问 题 不 仅 是 苏联
— 的经
特 别是 美国 济 问题
” ,
,
随 时都 有可 能 对 苏联 采 取 粮 食禁
而且 已 成 为政 治 问题 和战略 问 题
,
使 美
苏联 至 今 记 忆 犹 新 的 被 西方 称之 为
,
粮食 战 略
最有 代表 性的事 例 是
,
使苏联 的 基 本 建 设投 资计划 受 到 阻 碍
。 ,
并 使 之 债 台高 筑 性
。
每 况 愈下
,
经 济 发展 亦 受 到阻 碍
从 这 里 暴 露 出苏联 长期存 在 的 脆弱
当前
。
,
与美 国 相 比 苏 联 的 农 业 产值 只 相 当 于 美 国 的 2 0 ~ 3 0 %
口
另外 8 0 年代 以 来 苏
成为 阻 碍 经 济 发 展 的 不利
。
因素
赖
,
苏 联 在 经 济上 面 临 着 最 紧迫 的 挑 战
, ,
,
同 时 力 图摆 脱对 西方 国家 粮 食 的 依
,
发展 农业
,
实 现 粮 食 自给 也 是 摆 在 苏联 面 前 的 政 治 和 战 略 问 题 苏 联对 外 经 济 贸 易 中最优 越 的 就是 石 油
,
苏联 对 西方依 赖 程 度还 不直 接造 成 政 治 上 对 西方 具有足 够 的 但 粮 食 问 题一 度 成 为 美 苏 关 系 的 一 个 敏 感 的 政 治 问
,
份 量 以 影 响 苏联 改变 其对 外 政策 题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28张ppt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a7bccd1804d2b160b4ec0e7.png)
症状之二: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1)农业改革: 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包括三方面
内容:①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 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②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副 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 米。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 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 !
❖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课 堂 小结
D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
从上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 ) 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②从长期而言,都 以失败而告终 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④两者的 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请同学们结合苏联三次改革,查阅以下参考资料,任选一次 改革,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论文,包括改革的背景、内容、影 响和结果。
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其他社会制度一 样,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自我调整和自 我完善。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 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其 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但只 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 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就 一定会成功!
第20讲苏联经济体制的调整
![第20讲苏联经济体制的调整](https://img.taocdn.com/s3/m/485a1c252f60ddccda38a017.png)
苏联的经济改革势在必行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影响
2、赫鲁晓夫改革措施 项目 内容
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 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开垦荒地, 农业 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工业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通过一定程度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 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 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调动生产积极 性.
氏后期保守作风、后期改革停止
契尔年科 安德罗波夫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经济体制改革
“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加速战略”是戈尔巴乔夫于 1985年提出的改革方针。其基本目 标是:到2000年,国民收入和工业 总产值要增长 1倍,国民收入年增 长速度提高到5%,人均实际收入 5%, 增加60%—80%。 60%— 其基本思路是: ①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②要求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③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为什么工农业会出现这种明显不同的情况呢? 为什么工农业会出现这种明显不同的情况呢?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 片面发展重工业; (2)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 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 农民积极性; 农民积极性; (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 动性。
1.经济体制改革 . 2.政治体制改革的失控 .
改革的失控
由于经济改革缺乏 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改革中阻力重重,经济 继续滑坡。 戈尔巴乔夫将改革 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 党 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身上的肿瘤 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 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 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
苏联的经济改革共32页文档
![苏联的经济改革共32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0a4654a453610661ed9f4ee.png)
苏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经济改革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