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米生物技术及其在药物研发方面的应用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纳米生物技术及其在药物研发方面的应用(续)

(7)生物分子马达 (Biomolecular Motors) :分子马达是一种分子机械,它是分子尺度(纳米尺度)下的一种复合体,能够作为机械零件的最小实体。驱动方式是透过外部的刺激(如化学、电化学、光化学等方法),使分子结构或模型发生较大变化,且这种变化是可以被控制及调整,具有可预期的规则性,进而使整个体系在理论上具有对外机械作功的可能性。由于马达是机器运转的核心,若将生物分子马达利用微机电技术再接上其它东西,可制造出纳米机器人等。生物分子马达的相关研究,目前遭遇到的最大困难在于作用时的稳定性问题,这些生物分子仅能够在狭窄的温度范围与离子强度下运作,在有机溶液或空气中都无法作用。

(8)核酸计算机 (DNA computer):DNA计算机的应用原理是基于DNA分子中的密码相当于数据的储存,DNA分子间可以在酵素作用下瞬间完成生化反应,从一种基因代码变成另一种基因代码。如果将反应前的基因代码作为输入数据,反应后的基因代码即为运算结果。DNA计算机运算速度极快,几天的运算量就相当于计算机问世以来的总运算量,储存容量也非常大,超过目前所有计算机的储存量,但所耗的能量极低,只有一台普通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

其中将微纳米技术应用到药物研究中治疗一些疾病是最受人们关注的,在近期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TD微纳米生物芯片中医消融法,推动了甲状腺结节治疗技术发展。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专科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在我们日常忙碌的生活中甲状腺结节一般情况下都是因为甲亢治疗不及时所引发的,这种情况下患者很难通过自己观察发现,通过常规体检会检查出甲状腺结节病发,不同程度病

情患者发生的病情危害是不一样的,盲目治疗往往会造成并发症,以及反复发作现象,最终来看病情还是严重了,那么,究竟治疗甲状腺结节有没有一种一次治疗效果彻底的方法呢,医学专家推荐“TD微纳米生物芯片中医消融法”该疗法运用传统中医药学结合国际先进物理治疗仪器成功突破了传统疗法束缚,临床推广阶段成功为近十万患者扫清了结节障碍,给技术极大的促进了甲状腺结节治疗技术的发展。

TD微纳米生物芯片中医消融法不仅可以调节神经与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活动,还可以恢复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巩固疗效标本兼治和抗复发的目的。避免手术治疗所造成的不可逆的和破坏性的不良后果,也可避免患者长期服用西药的成瘾性和依赖性及毒副作用,安全、高效、不复发。治疗甲亢病疗效独特、显著、无毒副作用,给患者在治疗上提供了非常大的方便。

制备药物的主要原理是基于微纳米生物技术是用一种特殊的物理制备技术,在常温条件下,将鲜活的中药原材料进行纳米级(或亚微米级)的超微破碎,一方面将药材本身的细胞壁(膜)完全击破,使细胞中最为重要的核酸物质和其他有效活性成分充分溢出.另一方面将有效成分的大分子物质破碎成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小分子颗粒悬浮在原生母液中,再采用特殊的保鲜方法将活性有效成分完好地保持在本然的鲜活状态.

这项技术进入医药领域后,在医药制剂业掀起了新的一场变革,为药品,保健品的加工工艺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思路和解决方案.微纳米生物技术的特性物料颗粒细化比表面积大:微纳米生物技术的主要特性是使物料颗粒细化,颗粒粒子则比表面积大,其溶解性能则好.药物和保健品的固体制剂首先要崩解,分散成细颗粒,然后溶解于人体的胃肠液,通过生物膜进入血液循环,发生疗效.所以,药物和保健

品的颗粒细度和溶解速度对其吸收有重要影响.对难溶性药物(如灰黄霉素)和保健品(如鹿茸片和西洋参片)来说,这一影响更为明显,因此采用超细技术将固体制剂和物料超细粉碎成细小颗粒,从而增加其比表面积,是提高药物和保健品疗效的有效方法之一。

21世纪,微纳米生物技术领域将会有新的发展,其开发领域有四大重点方向第一,对癌症等绝症顽病的超细纳米药物开发,如灵芝破壁孢子粉,靶向释药等,将抗肿瘤药物连接在磁性超微粒子上作为生物导弹,定向消灭癌细胞:第二,对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超细纳米材料的研制第三,对液体药物和生物制药进行超细纳米技术性能开发研制新药:第四,以名贵中草药和保健品的超细开发为研发方向.另外,用微纳米生物技术开发中草药也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GOODMAN S L,SIMS P A,ALBRECHT R M.Three dimensional extracellular matrix textured biomaterials『J].Biomaterials,1996,17(21):2087-2095.[2] PAMULAE,De CUPERE V,DUFRENE Y F,et a1.Nanoscale organization of adsorbed collagen:influence of substrate hydrophobicity and adsorption time[J].J Colloid Interf Sci,2004,271(1):80-91.

[3] BOZECL,van der HEHDEN G,HORTON M.Collagen fibrils:nanoscale ropes[J].Biophys J,2007,92(1):70-75.

[4] BETI'INGER C J,LANGER R,BORENSTEIN J T.Engineering substrate topography at the micro—and nanoscale to control cell function[J].Angew Chem Int Edit,2009,48(30):5406-5415.

[5] ZHOU F,YUAN L,HUANG H,et a1.Phenomenon of“contact guidance” on the surface with nano microgroove like pattern and cell physiological effects[J]. Chinese Sci Bull,2009,54(18):3200-3205.

[6] GERECHT S,BETrlNGER C J,ZHANG Z,et a1.The effect of actin disrupting agents on contact guidance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J].Biomaterlals,2007,28(28):4068-4077.

[7] HAMILTON D W,OAKLEY C,JAEGER N A F,et a1.Directional change produced by perpendicularly oriented microgrooves is microtubule dependent for fibroblasts and epithelium[J].Cell Motil Cytoskel,2009,66(5):260-271.

[8] YIM E K F,PANG S W,LEONG K W.Synthetic nanostructures inducing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to neuronal lineage[J].Exp Cell Res,2007,313(9):l82O-l829.

[9] ENGLER A J,SEN S,SWEENEY H L,et a1.Matrix elasticity directs stem cell lineage specification[J].Cell,2006,126(4):677-689.

[10] TAN J L,TIEN J,PIRONE D M,et a1.Cells lying on a bed of microneedles:an approach to isolate mechanical force[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3,100(4):1484-1489.

[11] FU J P,WANG Y K,YANG M T,et a1.Mechanical regulation of cell function with geometrically modulated elastomeric substrates[J].Nature Methods,2010,7(9):733-7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