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1ea6414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fb.png)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一)
俗话说:文如其人。
读曾国藩的家书,好像听见他在耳边娓娓道来,看不到丝毫厚黑、狡诈,也不会觉得他是一个政治家。
家书从曾国藩由翰林院庶吉士初授官职到去世前不久,跨越近三十年。
除了思想渐趋成熟外,他的志趣仍然和少年读书时一样,始终以读书人自居,这决定了他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也成为他一生成功的基石。
他在信中表述的对为学、作文、历史等等的认识,有很多经验值得后人学习,按现在的话说,即是他有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和领悟能力。
他科举出身,却深得教育大义,更加强调灵活大气、坚挺的文风。
他在家书中对自己官场得失谈的较少,而始终牵挂在心的是少年时学习的误区,如字体、天文等,这几乎成为他一生的遗憾。
同时,他官学并举,胸怀大略,时时刻刻警戒自己:做官清廉、做人谦逊、做事勤劳。
对弟弟、儿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功夫力透纸背,非一般官宦人家所能及。
感受最深的,是他作为过来人对以前每个阶段读书方法和效果的总结。
他的方法积极向上,深得儒家精神熏陶。
开始认为自己学术修养已经可以了,可是准备写书时又认识到基础不扎实、涉及面窄,还远远没有达到总结前人经验后再提炼的地步。
他讲究做人与作文融会贯通,特别强调读书的意会和对人的教化作用,教导儿子;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
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然冲融之趣。
关于《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十篇
![关于《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十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e6e537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8b.png)
关于《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十篇推荐文章关于《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0篇热度:关于《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400字5篇热度:五年级优秀读书笔记范文10篇热度:关于《我与地坛》读书笔记500字10篇热度:关于《大卫科波菲尔》读书笔记12篇热度: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
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十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一有句话说:“若觉中年无作为,劝君重识曾国藩。
”要我说学知识不问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记得第一次翻开《曾国藩家书》时,还是17年的一个盛夏,最近实在书荒,不由得再翻起这本收录了半个圣人的书信故事,更得来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随记一下在书中得来的感悟。
曾国藩说:“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为别人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小缺点,而忽视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优点,也不要因为与他人有了一些小过节就忽略了别人曾经帮助过你的大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
这两句话都是告诫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些小错误,一点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与你产生了一点小恩怨以后,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带给你的恩惠。
《礼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看重一个人于是发现了他身上更多的缺点,因为厌恶一个人最后反而发现了他身上不少的优点。
所以说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一定不要凭第一感官去定义一个人。
而是要深入了解以后客观、公正地看待他的缺点和不足。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从古至今,没有什么成就的人唯一“懒”字罢,不管你学识多高,家境如何,懒惰的人,终成不了大事。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fca3152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4a.png)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学习完曾国藩的家书,正如曾自己所说: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虽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但真正做到这点,确并非易事。
家书中曾国藩屡次说道自己的不足跟欠缺,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曾国藩的确是个大家。
之所以又这样的成就,就是在于他能自省。
能够做到自我反思,自我批判,并且终其一生,一般的人几乎做不到,而曾国藩做到了,给了后人一个很好的“恒”的概念。
曾国藩前后三次戒烟,历时长达10年之久,前两次大张旗鼓说要戒烟,但都是反反复复,没有胜利。
最终一次,在不知不觉中宁静的戒掉,而戒烟结束后,自己写了日课12条来约束自己。
给自己定个目标,目标不要太高,那样的话就成了好高骛远了,听过这样一个故事,马拉松竞赛后,记者要对冠例行采访,问夺冠的秘诀。
冠回答说:每次竞赛前,我都要乘车把竞赛的路线认真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其次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房子……这样始终画到赛程的终点。
竞赛开头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然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其次个目标冲去。
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当行动有了明确的目标时,并能把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比,进而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前进速度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
要达到目标,就像上楼一样,不用梯子,一楼到十楼是肯定蹦不上去的。
必需是一步一个台阶的走上去。
踏踏实实地,每前进一步,达到一个小目标,体验到了“胜利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将增加自信念,并将推动发挥潜能达到下一个目标。
常常告知自己这样一句话: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觉得自己很幸运,找到了一个好的平台,团队成员和谐相处,欢乐工作。
怀揣自己的幻想,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努力前行。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2阅读背景:曾国藩,“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曾国藩家书摘抄读书笔记(精选8篇)
![曾国藩家书摘抄读书笔记(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2fa806b9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97.png)
曾国藩家书摘抄读书笔记(精选8篇)曾国藩家书摘抄读书笔记篇1读曾国藩家书,我深受启发,此书记述了曾国藩在清道光年间至同治年间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对家族、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是晚清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挫折,但仍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曾国藩的家书主要记录了他与家人的通信,这些信件涵盖了他的人生各个时期,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成长历程。
其中,我对曾国藩写给弟弟的信特别感兴趣,因为他与弟弟们的关系非常亲密,信中充满了亲情和关爱。
在信中,他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见解,并对弟弟们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指导。
曾国藩的家书给了我很多启示。
首先,他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石,父母和子女应该相互关爱、相互教育。
他认为,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让孩子懂得礼仪、尊重他人、有担当。
同时,他也注重子女的学习和教育,他认为子女应该读书、学习知识,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曾国藩的思想和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提倡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不断进步的基础。
他认为,学习应该注重实践和实用,而不是空洞的理论。
同时,他也注重文化修养,认为文化是提高个人素质的途径。
他认为,文化应该注重经典、注重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最后,曾国藩的人际关系和处事哲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人际关系应该注重诚信、注重善良,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他认为,处事应该注重公正、注重实际,不要只看表面、不要只看利益。
同时,他也注重人际关系中的平衡和和谐,认为人际关系的平衡和和谐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
总之,读曾国藩家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学习和文化、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曾国藩的思想和文化、人际关系和处事哲学对我的启发和影响。
我相信,这些思想和文化对于我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同时,我也明白了家庭教育、学习和文化、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曾国藩的思想和文化、人际关系和处事哲学对我的启发和影响。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通用5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be4853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cb.png)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通用5篇)《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通用5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
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之后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能够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2日前,在大班家长讲座上,西津小学汪宁老师的讲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资料既通俗易懂又富有内涵,结合她二十多年的教育经验解读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从而顺利实现幼小衔接、帮忙孩子平稳过度。
其中对家长的言传身教进行了风趣幽默又一语中的的讲评,指出了家长的引导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习惯的力量、品质的培养、身教胜过说教。
《曾国藩家书》中也指出:“至于担当大事、修身齐家全在明强二字”;“教儿女辈,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曾国藩出将入相被后世誉为“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在家书中有多篇涉及对家人的关怀备至、对晚辈子侄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从正面勉励督促子侄用功读书、谦逊做人。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1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8eb9155a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60.png)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1篇《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因为最近对家庭教育很痴迷,所以见人就聊家庭教育。
在一次上班路上,有幸与一位艺术学院老师同坐班车,聊起这个话题。
他喜欢民国的人和事,喜欢中国古代那些关于家风的思想。
一席话,让我感触很多,所以,班车开到学校以后,我立马去图书馆借了这本《曾国藩家书》,并把它列入我的读书清单中。
这本书一开始并不是我喜欢看的书,读起来比较生涩,没有白话文那么轻松,但是,静下来慢慢读,又觉得这些文字挺有味道,就像我们恩施人吃辣椒一样,一开始吃觉得辣,越吃越辣,越辣越想吃。
恩施人到江苏,吃什么都食之无味。
我生在白话文的时代,所以不会对白话文食之无味,但也希望自己能读些古文,静下来,嚼一嚼,有味。
曾国藩在家书里写了很多叮嘱弟弟的话,受益之处太多,以后慢慢体会,慢慢梳理。
对我目前感触最大的三点:第一,“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
“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我总想做很多事情,最后却是一事无成的感觉。
放弃也是一种收获,专而后才会精。
道理都明白,却很难做到。
只能一点一点去改变。
我需要养成的几个习惯:1—3月,养成每周看一本书,写一篇300字以上读后感的习惯。
4—6月,养成每天早上5点起床的习惯。
7—9月,10—12月,待定(如果读者朋友有什么好的习惯,欢迎留言分享,我会认真考虑。
)。
第二,“凡军行太速,气太锐,其中必有不整不齐之处,唯有一静字可以胜之。
不出队,不喊呐,枪炮不能命中者不许乱放一声,稳住一二日,则大局已定。
”战火连天的时刻,静下来,就能定大局。
这是何等的挑战?但是曾国藩做到了。
这就是与众不同,这就是内心有力量!再回想自己的经历,还有什么痛苦能比战场上的厮杀更猛烈?还有什么压力能比手握千军万马的性命、守住疆土更有压力?这样一想,觉得自己的生活只有美好和不够努力了。
想成为一个认真做事的人,必须还要具备沉稳,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6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436e41f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11.png)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6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我信步于我的书架中,偶然,我发现了一本有些陈旧的《曾国藩家书》,我随手翻开,不禁投入到了这本书中。
我默默地合上了最后一页,心中却不禁感慨万千。
那不过是几十封普普通通的家书,却是当年曾国藩万千智慧的结晶。
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军事……无所不有。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
”这是曾国藩家书中的原文,曾国藩早已明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他因此胜不骄,败不馁,心静如止水。
读至此处,我不得不佩服曾国藩,他不愧为晚清重臣尔!曾国藩,谦而不卑,忍而不懦,威而不猛,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但是曾国藩的信也是为我们而写的,他也给了我们一个有力的提醒。
透过家信,看看曾国藩,再来看看我们自己,我们不禁会羞愧万分,我亦然。
曾国藩,他受过无数委屈,但他毫不声张,默默忍受。
打落牙齿连血吞,好一个硬汉!当今的我呢,却是一个弹簧,别人一压,就蹦得老高。
那次,一个同学和我发生了点矛盾,他便用手中副班长的权力把我恶告一通,我听见了,火冒三丈,冲上去和他争辩了起来,甚至差点动手,乃至我又多了一个仇人。
如果那是曾国藩呢,他也许不会争辩什么,只是默默忍受罢了。
我回想起来,不禁惭愧万分,中华民族自古以“忍”为上德,我为什么不能忍呢?曾国藩有着一套独特的治家之法,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
这是曾国藩留下的十六字箴言,也是治家的核心理念,是家庭兴旺的基本,但是这也留给了我们一个思考,我们是这么做的吗?纵观社会,连壁纸都是“豪华、奢侈”的设计理念,“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哪里有节俭在?富二代,官二代,努力治学何处寻?也许,我们应该汲取一下曾国藩的智慧了。
高中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五篇
![高中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307a066b84868762caaed5e3.png)
高中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五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实用文档、个人写作、党团范文、职场资料、学生范文、教学资源、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essays, such as practical documents, personal writing, party and league essays, workplace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essays, stay tuned!高中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五篇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源泉,提高人们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和个人心得(精选3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和个人心得(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9027c27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b6.png)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和个人心得(精选3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和个人心得第1篇】好书带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
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共收录曾国藩家书435通,其中《与祖父书》14通,《与父母书》48通,《与叔父书》9通,《与弟书》249通,《教子书》115通;另附《致夫人书》、《教侄书》等7通,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
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曾国藩家书》不仅是书信,也是一位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更是一位胸中含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
与此同时,它也是研究曾国藩和清朝社会末期的重要资料。
曾国藩继桐城派之后,溯源经史,别立湘乡派,行文镇定,形式自由,于点点滴滴的真实生活中见真情、蕴良知,充分体现了他“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家书》曾被媒体誉为“一位伟大思想者对世道之心的如入微体察、一位卓越谋略家对修身勤政的完美忠告。
”是为人处世之典范,齐家教育之真言,为官从政之精髓,治国安邦之旗帜,在当今时代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还记得在《致沅弟——做人须要有恒心》这封信中,曾国藩针对弟弟所说的“意趣不在此,则兴会索然”谈了自己的体会。
首先,他反对弟弟的这种态度,认为但凡做一件事,就必须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这件事上,而且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接着,曾国藩又通过检讨自己说明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提出“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的观点,警告弟弟一定要以之为戒,不能重蹈覆辙。
虽然这属于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当我如今带着一个大二学生的视角去品读后,有了新的体会。
温故而知新,平凡中瞥见光芒,这或许也是读书的乐趣所在吧。
身处大学时代,我们大学生常常因接触到错综复杂的信息而感到迷茫和焦虑。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7413d17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dd.png)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1《曾国藩家书》是清朝末年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曾国藩生前写给家人、幕僚及亲朋好友的书信集合而成的一本书。
这些书信的内容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多方面的内容,既反映了曾国藩一生在为官从政、治学修身、处世交友等方面的真实思想和精神境界,也为我们了解清朝末年的社会生活、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曾国藩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一方面强调修身齐家、孝悌为本,主张要以德行为先,强调“德不配位”的道理;另一方面又主张以功业为重,强调个人功名利禄的重要性。
这种矛盾性也反映在他的家书中,既有对子女教育、家庭和睦的关心,又有对家族势力、个人功名的追求。
在书中,我特别关注了曾国藩对于子女教育、家庭和睦的看法。
他认为子女教育是家庭的重要责任,强调要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他认为家庭和睦是家庭幸福的基础,强调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这些观点对于现代家庭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我也注意到曾国藩的家书中也存在一些封建思想,比如对于女性地位的歧视、对于婚姻自由的限制等。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已经过时,我们需要批判地看待。
总的来说,《曾国藩家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清朝末年的社会生活、历史变迁,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启示。
但是,我们也需要批判地看待其中的封建思想,避免对其产生误解或过度推崇。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2《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在闲暇之余,我阅读了《曾国藩家书》,从而获得了不少感悟。
这本书收录了曾国藩及其弟曾国荃的书信,时间跨度为1850年到1872年,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学、为官、治军、交友等方面。
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
他指出,人必须要有志向,才能有目标、有方向,不会在人生的旅途中迷失方向。
他以自身为例,强调了坚持与毅力的重要性。
他说:“余自经十月之病,百无所惧,识不能办,而畏医药、恐死事,皆妄念尔。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精选13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精选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a2047e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bf.png)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精选13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精选13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名为“家书”,实则不然。
作品用书信体的格式,文字浅显易懂,内容意味深长,仔细品读,觉得它像粮食,可以维持精神生命的延续;又像医院,可以疗救心灵的伤痕;也像超市,丰富的东西任由你的取舍。
第一,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
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有志之人才不甘为下流之辈;第二要有识。
有识,则知学问不尽,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对于看书的过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书没有看完,一定不要看其他的书,东翻西阅,都是为外界所左右的缘故。
此外,读书人还讲究养气,即心平气和,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坦坦荡荡。
讲究保身,即节欲,节劳,节饮食。
太多的欲望,只会给人带来烦恼,而过分的劳累,会让人身心疲惫、万念俱灰。
第三谨言。
读书人说话要时时刻刻小心留意,所谓“祸从口出”。
第二,关于功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读书人的功名,是一个经久的话题,几千年的仕途历史,可以说是对读书人“成者为王,败则为寇”终极评价,但是曾国藩对于这一评价标准,也有他自己的见解。
从家书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怅然,他认为科名无早迟,是前生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
读书人的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品德修养,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以期不辱没先人;二是读书取功名之道来成就一番事业,以延续自己的生命。
而延续生命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养活自己。
农民,手艺人,商人,劳力养活自己,读书人劳心养活自己,都是一样的。
读书人的劳心,如果考中,则在朝中食俸禄,如果不中,或教授于乡,或为食客门吏,或入幕为宾,这一切都需要计算自己的本事才能食之无愧。
退一步说,即使榜上有名,朝中为官,也须计算自己的才德,不至于将来尸位素餐。
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己做主,但是世间没有业精而衣食无着的人,就像农民的耕种,即使有荒年,也一定会有丰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积压滞销,也一定会有畅销的时候。
(读书笔记)关于《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0篇
![(读书笔记)关于《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f3d7b3b0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ea.png)
关于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0篇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
那么当你读了曾国藩家书之后你有些什么感想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了关于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0篇,供大家参考。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相信我们都听说过曾国藩这个人,因为他在政治、治学、处事方面都堪称为一代大家,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敬仰,而他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唯一能够让我们学习的便是曾国藩家书,收录了他435封书信,从书信中,我们看到了他学识和道德修养,让让我们收获到很多知识,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
曾国藩家书大致讲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在为人处世方面,曾国藩秉承着“拙诚〞和“坚韧〞两个词,俗话说大智假设愚、大巧假设拙,我们为人要做到诚信踏实,而不是投机取巧,而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更是要拥有强大的意志力,挑战自我,磨练自己的意志。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用“勤俭谦〞三字来教导子女,这三个字看起来简短,但要落实和真正做好却非常困难。
勤奋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不管你的天赋如何,都可以帮助你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能力;简朴是一种美德,很多人辛苦创业之后,子女们却不懂得其中的艰辛,往往成为了败家子;谦虚是一种可以提升自己修养的品德,我们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谦虚的作风,这样也会得到他人真正的尊重。
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认为“在人不在器〞,治军的根本在于人,行军打仗需要的是严格的纪律性,作战需要的是英勇的精神,这些都以人为本,让士兵在军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培养出强大的意志力,不会在战斗的过程中轻易被击垮,从而成为一支铁军。
在战略战术上,曾国藩用的是“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八个字,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此曾国藩认为打仗不是儿戏,首先要求文档,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寻求变化,从战术上获得更好的方略,这样可以用更小的伤亡获取更大的胜果。
以上四个方面,是曾国藩成功的思想,而我们从他的这些思想中解读出了很多对我们有用的知识,以后我们在学习上要做到勤奋刻苦,让自己更上一层楼。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a180b3e8fe4733687f21aa43.png)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第一篇:《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关键的汗青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能够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大名鼎鼎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敬的重要偶像之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汗青的关键资料。
曾氏乡信行文从容冷静,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末了一尊精力偶像。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至今190余年里,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
曾国藩的家教大概给出了答案。
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
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贤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
愚人不敷为社会患,小人倒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敷,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在阅读整本书以后,我有了几方面的体会:第一,读书习字仍旧为修身之本。
第二,读书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我认为,在阅读新书的同时,也应提倡读些旧书,尤其要读古人有关怎样念书的著作。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通用6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9c184b57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22.png)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通用6篇〕《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通用6篇〕《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1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
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之后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2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着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曾氏家书行文沉着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尽管曾氏着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表达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赞,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导。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简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34c213e009581b6ad9eb68.png)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篇《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范文一曾国藩,何许人也?竟在他死去一百多年后的今日,不但没有在历史上销声匿迹,相反,曾国藩被毛泽东、蒋介石、袁世凯、梁启超等在中华大地上的有名人物予以很高的评价。
寒假,我怀着崇敬的心境,阅读了《曾国藩家书》一书,感触颇深。
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当一个人处于失败与挫折时,正是磨练英雄意志之时。
起初曾国藩一个儒生而带兵打仗,失败真是一个连着一个。
尤其是他以往竟然四次想要自杀,他受到的挫折与失败,岂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那么曾国藩是怎样战胜失败的呢?曾国藩一生屡战屡败,吃尽了苦头,但他一点也不怨天尤人,调整情绪,“打脱牙,和血吞”,卧薪尝胆,屡败屡战,最终战胜了自我,取得了成功。
他的不世之功,无不从屡次失败中来。
而当我们面临考试失利,又或者遇到了人生的挫折,我们能不能学一学曾国藩呢,勇于应对困难,而不是一味的退缩,虽说不至于“打脱牙,和血吞”,但也要有必须的吃苦精神,就算再巨大的坎坷,也能够简便越过。
曾国藩的一生是成功的,是靠着一次次失败走向成功,我期望我和同学们能找到曾国藩的“宝藏”,以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范文二提到清代名臣,很多受电视连续剧影响,第一反应就是纪晓岚、刘墉甚至还有想到和珅的。
可是历史上,尤其是晚清历史上,有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何许人也,开国领袖以往以“独服曾国藩”作为评价。
在晚清历史上,曾国藩也被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八十年代之后,关于曾国藩的评价,逐渐客观,这个历史人物在民间逐渐“活了过来”。
想要了解一个人物,没有比看他作品更好的了。
曾国藩最为出名的便是《曾国藩家书》,这封涵盖治政、治军、治家的家书,拥有“道德*冠冕一代”的美誉。
因为读书活动,我又将这篇家书拿来读了一遍。
曾公的家书,行文从容淡定没有丝毫矫揉造作,尤其是普通家常之中蕴含真知灼见,最有感染力。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0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545a9b70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0e.png)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0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0篇)曾国藩的家书读后感1中国文人所敬仰之人被称之为圣贤,这也是先贤们所追求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一代代人不断努力,但成为圣贤的人屈指可数,可见成果之难,曾国藩也是其中之一,从他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追求的精神。
圣贤者,首先为圣,圣者就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曾国藩也就是不断追求这种状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德,日日省乎己,向着完人不断地努力,纵欲的自责,自满则自遣,在不断地自省中,曾国藩他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弟兄,为儒林人士的楷模和典范。
其次,圣贤者,贤者也,贤者,学识渊博,能力超群。
曾国藩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在为官上也是做到了极致,他在清政府、外国人、太平军之间周旋,屡败而屡战,遇挫则愈强,提拔了诸如左宗棠、李鸿章等晚清重臣,推动的洋务运动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为贤者。
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即使是在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曾国藩身上的许多优点尤值得现代的我们认真的领会和学习。
曾国藩的家书读后感2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
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述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
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己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达到监督的作用。
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
20xx字读书笔记曾国藩家书
![20xx字读书笔记曾国藩家书](https://img.taocdn.com/s3/m/8d949415fab069dc512201ec.png)
20xx字读书笔记曾国藩家书篇一:《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范文读书内容:《曾国藩家书》(曾国藩著)一直以为《曾国藩家书》是类似家训什么的,翻开才发现,原来是一封封写给家人的书信。
在信里,他不是那个叱咤风云的一品大臣,只是一个漂流异乡、努力打拼的游子,通过十天半个月一次的信笺,殷殷维持着与家人的联系,“使游子如神在里门”。
纸上书间,仿佛他还在祖屋大宅,为人孙子,对长辈晨昏定省,连寿具每年加一道漆也要落实;为人兄长,对兄弟指点学业,科考、求学、拜师乃至课程都事无巨细;为人家戚,关心姐妹身体起居和做人处事之道,关注乡间田宅婚嫁之事,甚至希望家人在信中将“各族戚家,尤须一一示之”。
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从一个翰林院检讨,先是“十年七迁,跃升十级,成为二品大臣”,后来剿太平军、开展洋务运动,最终攀上清史上汉人文官之最高峰,死后获得清朝文官最高谥号——文正公,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治国平天下”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其实从他的家书中就可以窥伺其“齐家”之道。
以小见大,以齐家看治国,道乃相通,我想,这也是《曾国藩家书》如此受后人追捧的原因罢。
略摘一二为感。
“接得家书,知四弟、六弟未得入学,怅怅然。
”从家书上看,当时曾国藩之四弟六弟约摸十几二十岁的样子,就像我们现在的高中生,十年寒窗,所待一时。
但那时候的科考难度也不小,加之考的都是主观题,没有标准答案,只凭阅卷官之一己喜好,偶然性更大,所以历朝历代多少传世才子亦名落孙山。
这四弟、六弟也是好几次没有考上了,这“怅怅然”不知说他二人还是曾国藩自己,总之大家都颇为遗憾。
纵然心怀遗憾,曾国藩仍在书信里给两个弟弟宽慰——“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卫身莫大于谋食…#8943;…#8943;食之得不得,究通由天做主,予夺由人做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做主。
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第一篇:《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至今190余年里,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
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
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
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
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在阅读整本书以后,我有了几方面的体会:第一,读书习字依旧为修身之本。
第二,读书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我认为,在阅读新书的同时,也应倡导读些旧书,尤其要读古人有关怎样读书的著作。
不论读何种书籍,都要坚持做到:“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我认为,所谓有志,就是不甘为人后,应争先恐后;所谓有识,就是知识学问无尽头,不能井底蛙观天;所谓恒,就是读书有恒心,雷打不动,持之以恒。
只有这样,才能成事。
“无论何书,总顺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大局精处茫然不知。
”这不是个简单的学习方法,它的深层意义是:一个人的知识是时间的积累;没时间的堆积,熟读书中的知识,就不可能透彻了解和系统掌握书中的要领,得到完整的知识。
读书要专,还在于读书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
这样才能掌握书中的全局,明了书中的精处。
读诗,也是古人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
曾国藩说:“弟要学诗,先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
先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
盖明一体,则皆明也。
”这不仅能了解一些典故,也能提高写作水平。
先学一体,然后再顾及其余,看来,也是在借鉴古人的读书方法。
当今,倡导读书,也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
在全民读书活动中,不仅应倡导民众读新书、读好书;还要读些旧书。
所谓旧书,就是那些被证明见解卓越,质量上乘的经典名著。
当然,还要读些古人关于怎样读书,其中有读书的责任、目标、方法等的专著。
这对于我们开展读书活动也具有深刻启示的。
再看看曾国藩曾给自己定下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我就汗颜: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经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十二、夜不出门。
前三条是为读书做的准备。
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
最重要的,读书不能以浮躁之心读,更要重视做读书笔记、随手摘记、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他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相当明确,读书遍布其终生,读书之勤,古今少有,这种精神正好激励着我们年轻人,以读书为高尚之举,以读书为兴家之道,这或许是每一个读曾国藩的年轻人最有收获和最有价值的东西,要是每个人都能够用曾国藩的价值观引导自己的前进之路,能够用曾国藩的勤奋之举引领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将得到无法衡量的提高。
第三,修身方成君子曾国藩的人生目标--- 内圣外王。
内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是禽兽。
圣具体指诚信,自律,俭,勤,公正,躬身亲入等;外王指的是有理想,志向高远,意志坚定,有毅力,有忍耐力。
曾国藩的修身之道首先是诚,为人表里如一;第二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端庄严肃有威严;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空话、假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最高境界是“慎独”,就是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指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行事。
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
太柔了成不了大事,太刚了则会折断。
刚不是蛮横,而是敢于进取,柔不是痺弱,而是虚心谦让。
做人应当坚挺,之后才是立志、明强、慎独、勇毅、谦虚、习劳。
自身的努力加外在的机会,最终成就了曾国藩。
每个人品评历史人物总是纵观其一生,评论其功过,比如曾国藩最后大战太平天国,一统湘军等等。
但是对于我来说,我不是评论员,也不是历史学者,自己的资历就读书、修身这两点就够我学之一生,受之一辈了。
第四,治家而平天下曾国藩的治家四法可总结为以下四点:耕读为重,祭祀为孝,习于勤劳,善待亲邻。
中国是历经千年的农耕大国,重农思想也贯穿了曾国藩这样的大员。
曾国藩训诫子弟,宁可世代为耕读之家,也不愿沦为玩世不恭的宦官子弟,在《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与诸弟书》中说:“耕读之家,勤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
”重视孝道的他以祭祀为敬孝道的方式。
自古以来,中国人最讲求对祖先的祭祀.因为追念远祖,深怕有辱先人,自然不敢为非作歹,自我的德性便能做到朴实厚道.所以曾国藩对于祭祀祖先非常重视,常交待其夫人必亲自办理.。
此外,他同样认为人需要勤,常以早起为生活的起点,他在《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与纪瑞书》中说:“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
”;人绝不可能独善其身,或独善其家,所以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显得更为可贵。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九年三月廿一日与诸弟书》中说:“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素志也。
”可见周济亲族.善待邻里,也是曾国藩显达时一直抱持的待人态度。
《曾国藩家书》所涉及的内空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际,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都无不展示着一代英豪的超人远见。
见贤思齐,我们对他的理念有所借鉴,也必然有助于人生的进步与升华。
第二篇:《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兼谈对曾氏的认识俗话说:文如其人。
读曾国藩的家书,好像听见他在耳边娓娓道来,看不到丝毫厚黑、狡诈,也不会觉得他是一个政治家。
家书从曾国藩由翰林院庶吉士初授官职到去世前不久,跨越近三十年。
除了思想渐趋成熟外,他的志趣仍然和少年读书时一样,始终以读书人自居,这决定了他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也成为他一生成功的基石。
他在信中表述的对为学、作文、历史等等的认识,有很多经验值得后人学习,按现在的话说,即是他有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和领悟能力。
他科举出身,却深得教育大义,更加强调灵活大气、坚挺的文风。
他在家书中对自己官场得失谈的较少,而始终牵挂在心的是少年时学习的误区,如字体、天文等,这几乎成为他一生的遗憾。
同时,他官学并举,胸怀大略,时时刻刻警戒自己:做官清廉、做人谦逊、做事勤劳。
对弟弟、儿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功夫力透纸背,非一般官宦人家所能及。
感受最深的,是他作为过来人对以前每个阶段读书方法和效果的总结。
他的方法积极向上,深得儒家精神熏陶。
开始认为自己学术修养已经可以了,可是准备写书时又认识到基础不扎实、涉及面窄,还远远没有达到总结前人经验后再提炼的地步。
他讲究做人与作文融会贯通,特别强调读书的意会和对人的教化作用,教导儿子“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
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然冲融之趣”,“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于陶诗之识度不能领会,试取其诗反复读之,若能窥其胸襟之广大,寄托之遥深,则知此公于圣贤豪杰皆已登堂入室”。
对科举考试,他评论道: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针对弟弟们的考试失利,建议他们从自身找问题,而不是徇私舞弊,到主考官面前说情。
他总结了为学初始阶段模仿和积累的必要,“收效较速,取径较便”。
对于通用学习方法,他谈到“看生书宜求速,温旧书宜求熟,习字宜有恒,作文宜苦思”。
读经之法在于“耐”字,一句不通,不看下句;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
他感叹少年十五、六岁是人生长、读书的关键时期,自己到三十岁时方悟出文理之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引以为重的知识。
除了读书习字之外,曾国藩也提到了修身养性、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
姑且不论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是非功过,仅从个人角度来看,历史上轰轰烈烈、建功立名的人物能做到功成而退、善始善终的人少之又少。
而在晚清动荡的政局下,他以汉族耕读人家出身的背景,能做到官居一品,爵至封侯,不仅需要足够的能力和魄力,更需要洞悉人生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可以从曾氏家书中窥见一斑。
他在位居高官时仍能以朴实的观念教育儿子,“陈岱云姻伯之子,比尔仅长一岁,以其无父无母家渐清贫,遂尔勤苦好学,少年成名。
尔幸托祖父余荫,衣食丰适,宽然无虑,遂尔酣豢佚乐,不复以读书立身为事”。
在大儿子23岁时,指出“今年二十三岁,全靠尔自己发愤,父兄师长不能为力”;对小儿子则指出“生长富贵,但闻谀颂之言,不闻督责鄙笑之语,故文理浅陋而不自知。
处境太顺,无困横激发之时,难期其长进”。
他在京城权倾朝野,却规劝家人不要自高自大,插手地方政事。
对同为高官的弟弟,他谈到“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
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钩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
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此时家门极盛,处处皆行得通。
一旦失势,炎凉之态处处使人难堪。
故不如预为之地,不见不闻之为愈也”,“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