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 (1)

合集下载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一、中国电影百年六代(1905——)1.在中国电影的研究词汇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已成定论。

2.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独特的行业内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关于导演构成非自然是集的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

可以说,六代导演实际上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时空所构建的精神集团。

3.代际之间区分的基本标志和要素在于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变化,表达主体的更迭。

二、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庄子试妻》等主要功绩:1)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2)开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三、第二代导演(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代表人物:蔡楚生、费穆等。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

主要功绩:1)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制作借鉴好莱坞,理论学习苏联。

2)开创了30、40年代的社会写实风格,具有了自觉的新文化批判意识和色彩。

3)开始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

四、第三代导演(由于政治运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代表人物:谢晋、崔嵬(三江汇合,北影四大帅,南谢,北谢)时间:1949——1976。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

主要功绩:1)完成了社会主义语境的电影表达,创作了红色经典。

2)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3)“文革电影”是红色经典的极端化,“三突出”创作原则是对电影艺术活动的彻底摧残和扼死。

这个时期电影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光明社会为主题,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貌。

五、第四代导演(学院派,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得到全面解放,苏醒国家实行重在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

电影导演分代

电影导演分代

1、“第一代导演”:指20年代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如张石川、郑正秋等。

2、“第二代导演”:指三、四十年代活跃在影坛上的一批导演,如蔡楚生、孙瑜、费穆、吴永刚等。

他们是第一代导演的学生。

3、“第三代导演”:
指吴、六十年代活跃于影坛的导演,如郑君里、谢晋、水华、成荫、崔嵬、凌子风、谢铁骊等。

4、“第四代导演”:指在“文革”前毕业
于北京电影学院或各
电影厂培养出来,在新时期崭露头角的一些
导演,如张暖忻、吴贻
弓、滕文骥、吴天明、谢飞、郑洞天、黄建中、黄蜀芹等。

5、“第五代导演”:指电影学院78班毕业的一批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何群等。

6、“第六代导演”、“新生代导演”:指八
十年代中期接受电影教育在九十年代初开始拍电影的一批导演。

如贾樟柯、王小帅、姜文、管虎、路学长、娄烨、张扬、施润玖、金琛等。

值得指出的是,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分代,本身就不是一种严格的学术概念。

以上只是仅
仅就从影的时间先后来划分的,并不具有唯一性。

此外,还有将“新生代”归入“后第六代”、“第七代”的说法。

中国各代导演

中国各代导演

中国各代导演中国第一代导演(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1.郑正秋:1913年与张石川合组新民公司,共同编导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被夏衍誉为“为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1922年与张石川等共同创办明星影片公司,设立明星影戏学校。

1923年摄制完成《孤儿救祖记》,是郑正秋的第一部社会片,使演员王汉伦成为中国第一位悲剧女演员。

1924年郑正秋创作第一部妇女题材的电影剧本《玉梨魂》。

1933年编导的《姊妹花》是中国最早的有声故事片之一,1935年参加苏联的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

2.张石川:1928年导演神怪武侠片《火烧红莲寺》。

1931年导演了以蜡盘配音的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

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导演艺术家。

中国第二代导演(夏衍的《春蚕》,孙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东山的《女人》)1.吴永刚:1934年编导无声片《神女》。

1936年编导国防影片《壮志凌云》。

1947年拍摄《终身大事》。

1978年导演戏曲艺术片《刘三姐》。

1980年与吴贻弓合作导演的《巴山夜雨》,获1981年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2.费穆:1932年执导了《城市之夜》。

1948年导演《小城之春》,开启了中国诗化电影的先河,开创了具有东方神韵的银幕诗学。

3.蔡楚生:1929年拍摄了《战地小同胞》(1929)、《碎琴楼》(1930)、《桃花湖》(1930)、《红泪影》(1931)。

1931年夏先后创作了《南国之春》(1932)和《粉红色的梦》(1932)。

1934年,编导影片《渔光曲》,创造了当时中国影片卖座的最高纪录。

在莫斯科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4.沈西苓:1931年编导《女性的呐喊》、《乡愁》、《船家女》、《十字街头》等影片。

导演(中国第一代到第六代)

导演(中国第一代到第六代)

导演(中国第一代到第六代)第一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郑正秋、·任彭年、侯曜、沈浮、史东山、何非光、袁牧之、蔡楚生、洪深第二代导演“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

尽管这代导演的“戏剧意识”还比较强烈,但他们已从对戏剧的摹仿从形式转向内涵,即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所长,只是在故事情节上强烈地追求戏剧悬念、戏剧冲突、戏剧程式。

可以这样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这个时期,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也属于由萌芽到起步阶段。

·陈怀皑、桑弧、崔嵬第三代导演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

这一代导演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在影片努力反映时代,深入地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谢晋、谢铁骊、谢添、沙蒙、水华、林农、李前宽、肖桂云、凌子风第四代导演第四代电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构成的创作全体,他们一毕业就遇到文化大革命,以至于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才开始的。

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导演在学习时期没能接触到苏联以外的电影,这直接影响到*导演电影语言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但他们提出电影不应该受僵化的舞台限制,应该选择自然、真切和简单的形式挖掘普通生活的诗意和哲理,同时也开始了对历史的反思。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_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_杨远婴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_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_杨远婴

中 国 电 影 史Chinese Film History明星又反过来成为维护类型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事实上,是明星通过制片厂的宣传运作,将其作用与效果源源不断地传送给喜欢他(她)的观众,并通过日常生活的稳定化,使观众在类型观念的潜在指引下,回到影院,再去看他(她)主演的与以前相类似的影片,并通过观看,使观众再一次获得满足,获得快感。

第三点,是关于首轮影院的问题,而20年代的实际情况是,中国当时的影片公司拥有的首轮影院是数量不多的,只仅限于几家较有势力的公司,这样,影片公司生产出来的影片第一次放映便有了几种不同的方式。

1、在自己的首轮影院放映。

2、租赁别家的首轮影院放映。

3、在二三流影院放映。

在此,我们先来看第二种,影片在别家的首轮影院放映,由于租金昂贵,且加上租期的限制,使这一影片的反馈受到了影响。

而即使很快反馈回来,假定观众非常不喜欢,影片公司要改换类型,但由于租金以及租期的问题,资金的回收便不会及时,这样便限制了制片公司的生产。

第三种放映方式,则效果更差,不仅观众稀少,反馈信息慢,而且资金的回收也相当的困难,在当时小本经营的状态下,投资另一部影片其周期便变得相当漫长。

因此,相较而言,第一种方式,便成为最好的一种方式,在自己的首轮影院放映,先前的麻烦就可迎刃而解,它不仅使影片的反馈信息及时返回,且由于范围广泛,而使这一信息相当准确,再加上资金的流转速度快,这样,便使影片公司根据不同的反馈信息,继续生产或改变原先的类型成为可能。

所以,首轮影院在20年代的中国电影业中,起码具备如下功能:(1)首轮影院的存在,是制片厂与类型之间的一个晴雨表,它告诉制片厂是继续还是停止对该类型的生产。

(2)由于中国当时的影片公司拥有首轮影院的数目太少,决定了中国的电影类型一直处于不成熟的状态,使对类型形态加以修补的可能性变得极小。

综上所述,20年代的中国电影工业与类型之间的关系变得相当清楚,简言之,当时的中国电影工业已具备条件并生产出类型,但是,种种的不利条件又限制了类型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导致了20年代中国电影类型的待成熟化,这成为20年代中国电影工业的一大幸事,也成为一大憾事。

关于中国电影导演代际划分

关于中国电影导演代际划分

关于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关于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实际上不属于学术范围,或者是从没有得到电影界官方的正式认证。

它只是一些电影学者,民间的或其他人员的自行研究。

但是,时间一久,中国电影导演的代数划分便成为了不成文的规则。

关于这种代际划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划分依据,此文的代际划分是最普遍,认可度相对较高的一种。

另外有必要澄清的是:关于中国电影的代际划分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是什么严肃的学术问题。

可悲的是,这样的论资排辈,居然很长时间以来成了电影学者们研究中国电影历史、特别是导演历史的公认参照系,一直到所谓“第六代”,发现终于没什么可研究的了,于是又出现了什么所谓“新生代”、“无代期”、“六代后”等等无聊的“术语”。

这种对代际划分的热衷,显示出中国电影学者们在80年代摆脱了政治化的电影史分期后,对“谱系空白”的担忧和失语;同时,这种偏重导演、偏重作品的电影史(或者说,偏重导演代表作的历史),是一种极端片面、甚至极端扼杀其他工作人员(制片人、摄影师等工种)和扼杀非主流电影(非故事片,包括纪录片、实验片等)、扼杀电影生产其他环节(电影发行、放映、评论等等)的历史观。

因此,各位对于国内导演代际的划分,只需要作为知识了解明白即可,无须过多的进行研究。

——————写在前面一、“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

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1905~1930)。

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任庆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纪录片《定军山》为中国电影史首开先河。

随后,梅兰芳也应邀拍摄了《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直至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拍摄了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挪用,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

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

“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1-6 (5)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1-6 (5)

1906-1951
城市之夜、狼山喋血记、小城之春等
LOGO
郑君里、吴永刚、桑弧、汤晓丹
第三代导演——春华秋实两辉煌
01
02
成 荫 1917-1984 钢铁战士、 南征北战、 万水千山等
03
谢 晋 19232008 女篮五 号、 红色娘子军、 舞台姐妹等
LOGO
第四代导演——在夹缝中探索奋斗
吴贻弓 1938巴山夜雨、城南旧事、决里 人家
郑正秋
1888—1935
张பைடு நூலகம்川
1889—1953
LOGO
第二代导演——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
“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 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 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蔡楚生
费穆
1906-1968
鱼光曲、新女性、一江春水向东流
节金熊奖。
他是美籍华裔著名电影导演,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 至今仍为惟一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华人导演。
4
《黄土地》是陈凯歌作为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张艺
谋担任摄影,这也是当今国内最顶尖的两位大导演在22
年前的首次合作 LOGO
第六代导演——百花齐放
LOGO
LOGO
中国六代电影导演
郑正秋、张石川
王全安、贾樟柯、王小帅
01
蔡楚生、费穆
陈凯歌、张艺谋
04
吴贻弓、黄健中
成荫、谢晋
LOGO
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 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 《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中国电影导演代际要览

中国电影导演代际要览

中国电影导演代际要览编导三班课堂笔记讲课老师:程骋第一代导演代表人物: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邵醉翁杨小仲等198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又一村”播放西洋影戏,是电影进入中国标致。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拍摄《定军山》标致中国电影诞生1913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张石川郑正秋)1 913年香港“人我剧镜社”的《庄子试妻》(黎民伟)成为中国第一部往海外放映的影片。

1921年《阎端生》是我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标志着我国电影已经过了萌芽初创期,开始了发展期1928年《火烧红莲寺》(张石川郑正秋)引发了武侠热潮1931年《歌女红牡丹》(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是我国第一部有声片第二代导演人物:费穆蔡楚生孙瑜程步高沈西苓史东山应云卫张俊祥桑弧第二代导演的作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No.1 1931-1937年左翼电影时期这一时期的人物有夏衍田汉阳翰笙主要作品有《三个摩登女郎》《渔光曲》《神女》《马路天使》这些作品自觉地和时代的民族的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启蒙色彩,使现实主义称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主潮。

No.2 八年抗战时期这一时期的电影存在区域差异性作品有《保卫我们的国土》《热血忠魂》《中华儿女》(国统区)《木兰从军》《铁扇公主》(“孤岛”电影)《最后的关头》(香港电影)《延安与八路军》(延安地区)NO.3 四年内战时期《一江春水向东流》《渔光曲》(蔡楚生)《小城之春》(费穆)第三代导演时间:指的是集中创作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新中国民族电影形态确立,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一批同时代的电影导演。

代表人物:谢晋水华凌子峰谢铁骊主要作品:《中华儿女》(1949年)《白毛女》(1950年)《赵一曼》(1950年)《我这一辈子》(1950年)第二代导演与第三代导演的不同:电影被纳入国家体制之中,电影由当初的私营转化为完全的国营。

第三代导演的特征:1、内容上较多的反映社会变革,歌颂英雄,其作品具有浓郁的意识形态性。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共26页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共26页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导演代系

导演代系

第一代导演:创立中国本土电影雏形第二代:完成了中国电影从无声至有声的转变,并摆脱了戏剧化,电影逐步走向写实,被誉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蔡楚生《渔光曲》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中国电影首次享誉世界影坛。

袁牧之《马路天使》第三代:如何表现生活本质、反映时代风貌、展现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等方面寻求中国式的表达。

谢晋被当时海外影评人评为“当今国际影坛最有名望的中国人”,他导演的《芙蓉镇》获得多个国内外奖项。

第四代:弥合中国电影的一代,承上启下。

为中国电影的创作延伸和艺术衔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五代:开创了中国电影史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把中国电影传播到了全世界。

《大红》《黄土地》《霸王别姬》《活着》,第六代: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

他们大多出生于60~70年代,基本上没有受过“文革”的影响,即使受到一些,也只是孩提时代的印象性记忆,并不存在受到压抑的切肤之痛;中学时代至长大成人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旧体制、旧观念的消融与崩溃,各种新潮思想、观念的发生与建立,伴随着他们成长,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他们遭遇了在80~90年代经济转轨给社会带来的剧痛,同时也经历了电影从所谓神圣的艺术走入日常生活,还原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的无奈。

代表导演包括张元、陆川、王小帅、娄烨、王超、路学长、管虎、贾樟柯、何建军、王全安、李杨、刘冰鉴、王一持、李欣、宁浩、张海洋等。

他们要么极度追求影象本体,要么偏执于写实形态、关注草根人群,要么坚定的走在商业路线上,几乎难以象“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所以,他们是抗拒归纳的一代。

典型特征是“叛逆与反思”。

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分代,是一项从电影史学衍生到社会中的运动,当下许多导演反对这种分代,尤其是第五代以及其后的导演们对此更是十分反感。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1)第四代导演:主体是六十年代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学艺于六十年代,其艺术才华到1977年以后才发挥出来。

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建构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代表人:谢飞、吴贻弓、吴天明、黄蜀芹、黄健中、滕文骥等。

他们提出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

总的风格是将政治由主题变背景,由前景变远景,着眼于对人性全方位的表现,并由于对传统固守和理想主义色彩,影片带有诗化历史的色彩。

第四代代品中值得关注的三种电影:第一,散文诗电影胡炳榴的《乡音》、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滕文骥的《黄河谣》等。

比如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以淡淡的哀愁,深沉的相思贯穿全剧,以浓郁的民族特色、把离愁别绪、岁月流逝感的意境表现了出来。

第二,西部电影如吴天明的《人生》、《老井》等。

比如吴天明执导的《老井》,孙旺权不仅是传统文化习俗背负者,也是民族坚忍精神的继承者,真实展示中国农民艰难生存现状和改变这种现状的办法。

影片质朴与抒情结合,悲剧性与正剧性结合。

第三,重大革命题材电影。

比如杨光远和翟俊杰的《血战台儿庄》,丁荫楠的《孙中山》、《周恩来》等影片。

比如,《血战台儿庄》,是国内首次表现国民党军队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影片,影片强调史诗风格,在纪实的风格中塑造出血肉兼备的人物,在战争影片史上取得了艺术的突破。

(2)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主要代表人物有张军钊、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这一代导演富有主体理性精神和理想主义气质,致力于深沉的民族文化反思和民族精神重建,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一、中国电影百年六代(1905——)1.在中国电影的研究词汇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已成定论。

2.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独特的行业内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关于导演构成非自然是集的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

可以说,六代导演实际上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时空所构建的精神集团。

3.代际之间区分的基本标志和要素在于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变化,表达主体的更迭。

二、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庄子试妻》等主要功绩:1)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2)开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三、第二代导演(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代表人物:蔡楚生、费穆等。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

主要功绩:1)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制作借鉴好莱坞,理论学习苏联。

2)开创了30、"40年代的社会写实风格,具有了自觉的新文化批判意识和色彩。

3)开始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

四、第三代导演(由于政治运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代表人物:谢晋、崔嵬(三江汇合,北影四大帅,南谢,北谢)时间:1949——1976。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

主要功绩:1)完成了社会主义语境的电影表达,创作了红色经典。

2)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3)“文革电影”是红色经典的极端化,“三突出”创作原则是对电影艺术活动的彻底摧残和扼死。

这个时期电影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光明社会为主题,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貌。

五、第四代导演(学院派,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得到全面解放,苏醒国家实行重在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

6.中国电影分代

6.中国电影分代

第一代(中国电影早期开拓人):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第二代(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导演):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张骏祥、桑弧、汤晓丹等第三代(1949年后开始活跃):水华、谢晋、成荫、谢铁骊、崔嵬、凌子风第四代(1960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谢飞、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黄健中、滕文骥、郑洞天、丁荫楠等。

第五代(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

第六代(90年代崭露头角):贾樟柯、张元、王小帅、路学长等。

对于代际划分的必要性存在争议:许多导演并不承认自己属于某一代,也有许多导演根本无法安插到某一代中,而且这种划分简单、粗暴,对中国电影史的梳理,对重要电影人关系的厘清并无裨益。

第四代——叙事;第五代——造型;第六代——状态。

第一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拓荒者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

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

作为中国电影的奠基者,第一代导演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联系着时代的要求,重视电影的社会教化作用。

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

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

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第二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1-6-(3)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1-6-(3)


外,故事片创作几乎一片空白,中国电影基本处于停
滞状态。
第三阶段是文革结束后,已过中年的第三代导演拍摄
了大批佳作,进入艺术上的丰收期,如《芙蓉镇》、
《鸦片战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
等。第三代导演的创作时期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
时期。
12
代表导演
谢晋是现实主义电影的集大成者,是第三代导演中最为引 人注目的。他执导了36部影片,先后获得国内大奖23次,国际 大奖10余次,主要作品有;《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 《啊!摇篮》、《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 环》、《芙蓉镇》
郑正秋比同时代的导演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 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他有感于“清廷的腐败、民生的困苦”, 主张改良旧戏,提倡新剧,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和“为恋爱而恋爱”, “觅取题材,往往打从替穷人叫屈的各方面着想”,强调电影的教化功 能,提倡“有主义”之影片。
5
作为中国电影的奠基者,第一代导演从中国传 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联系 着时代的要求,重视电影的社会教化作用。电影技 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 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 强烈的舞台痕迹。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 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 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早期电影在内 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 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他的作品贯穿着严肃的哲理思考和人文精 神。谢飞电影的常见题材,是在大自然的慰 藉下人性的复苏,人的心灵创伤和苦难的消 解,生命意识和人格理想的重新振奋。
谢飞电影中浓郁的民族意味和东方气质, 正是他引起欧美电影界注目的原因之一。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1-6 (3)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1-6 (3)

谢飞
湖南宁乡人,1942年出生于延 安,196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 学院, 是第四代导演中最有成就和有国际 影响的导演之一。 代表作品有《我们的田野》、 《湘女萧萧》、《本命年》、《香 魂女》和《黑骏马》 等 他的作品贯穿着严肃的哲理思考 和人文精神。谢飞电影的常见题材, 是在大自然的慰藉下人性的复苏, 人的心灵创伤和苦难的消解,生命 意识和人格理想的重新振奋。 谢飞电影中浓郁的民族意味和东 方气质,正是他引起欧美电影界注 目的原因之一。
文革结束,百废待兴。越过了历史大灾难的第三代导 演的谢幕,也许只是宣布了一个红色电影经典时代画上了 句点,却并不代表中国电影最好时代的终结。将中国电影 发扬光大,让中国电影站立成树,也许这就是对第三代导 演最好的纪念。正如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所 说,“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电影人,要用自己的行动继 承衣钵,把他们对中国电影的忠诚热情和不懈探索的精神 继承下去,以此祭奠一个逝去的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
18
代表导演
黄蜀芹
代表作品有《人·鬼·情》、《画魂》、《童 年的朋友》、《青春万岁》、《嘿,弗兰克》、 《我也有爸爸》等。 黄蜀芹是一个不多产却力求完美的艺术家,女 性的身份注定她与生俱来的关怀取向:书写女性, 关怀女性。
吴天明
代表作品有《人生》、《老井》、《首席执行官》、 《变脸》、《非常爱情》等。他凭借电影《百鸟朝凤》在 第22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得了评委会特别奖。 吴天明以深沉、饱含忧患意识的目光观察生活,用艺 术的手法去发现、弘扬美好的东西,在长期的电影实践中 形成了自己浓郁的民族特色。
代化进程,通过第四代导演之手前所 未有地被提升到诗意化和浪漫化的高 度。
中国第五代导演
中国第五代导演
简介: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 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 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 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 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 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 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 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 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 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 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 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 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 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 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 (1)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 (1)

(三)第六代导演的边缘化叙事
1993-1994在中国电影界的边缘,悄悄崛起了一个新的个人电影的 创作群体,他们是第五代的学弟,被称为“第六代”。由于其成长的 文化背景完全迥异于第五代,所以他们以个人化、边缘化的写作姿态 消解了第五代所建构的“宏大叙事”。第六代的影片多描写置身于社 会边缘的一群边缘人的边缘生活,镜语充满才气,叙述带有明显的情 绪化倾向,结构散文化,有时还采用了纪实片或MTV手法,显示了与 众不同的视听风格,也呈现出较强烈的探索性倾向。如果说第四
第四代导演以(腾文骥、吴天明、张暖忻、吴贻弓、黄健
中、黄蜀芹)等为代表。张暖忻导演的《沙鸥》、郑洞天、 徐谷明联合导演的《邻居》、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 滕文骥导演的《都市里的村庄》、吴天明导演的《没有航 标的河流》等预示了姗姗来迟的第四代的突起。第四代导 演的主体是“文革”前第四代电影借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和世界电影纪实美学的成就,着重从电影的观念和语言的 角度,逐步探索关于电影真实的命题,从大量运用长镜头, 利用实景、自然光拍摄和追求生活化的表演到对电影的叙 事结构散文化尝试,使一种逼真性、生活化电影观念逐渐 确立起来了,并将对电影散文化、纪实性探索与一种抒情 式美学相结合,注重表达个人的感受。
中国电影发展的代际划分
一、中国电影拓荒期――第一代导演 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100 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 仲、邵醉翁等, 《难夫难妻》、《歌女红牡丹》等
二、中国电影成熟期――第二代导演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电影走向成熟的时期。1933年全面展 开的“新兴电影运动”(又称“左翼电影运动”),是中国电影进入 民族化、艺术发展的真正起点,奠定了中国传统电影的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第五代”的影像美学创新
“第五代”是指以北龘京电影学院导演系82届毕 业生为主体组成的电影群体。1984年,《一个和八个》 (张军钊),《喋血黑谷》(吴子牛),《猎场扎撒》 (田壮壮),《黄土地》(陈凯歌)等影片是第五代 崛起的标志。 第五代电影最突出的特征是对电影视觉造型语言 的大胆开拓和探索,构成了新时期中国电影影像本体 美学浪潮。他们的影片通过镜头的处理、场面的选择、 画面的构图、色彩、光影、运动,以及音乐音响等, 创造强烈的视听冲击力和感染力。其次,鲜明的文化 意蕴也是第五代电影的重要特征。
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 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 会功能。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 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
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
三十四年代的电影创作构成中国电影的第二代导演群体,代表人 物有:蔡楚生、吴永刚、孙喻、袁牧之、史东山、郑君里、沈浮、费 穆等。其中,三十年代左翼电影运动时期的重要创作有:“银幕诗人” 孙喻的《故都春梦》、《小玩意》《大路》;吴永刚的《神女》;袁 牧之的《都市风光》、《桃李劫》、《马路天使》;蔡楚生的《渔光 曲》《新女性》《一江春水向东流》
既不像第四代那样遥望历史和土地,也不像第五代那样编织着一个关 于中华民族的寓言故事,而是记述着对当下生活的经历和生命体验。 主要影片有:胡雪扬《留守女士》《湮没的青春。》等等。
代留下的是叙事电影,第五代创造了寓言电影,第六 代可以说是状态电影。在题材内容上,第六代面向现实和都市,
红高粱
该剧讲述了在20世纪30年代初,九儿和余占鳌在充满生命力的山 东高密大地上,用生命谱写的一段关于爱与恨、征服与被征服, 充满生命力的近代传奇史诗巨制。 张艺谋与红高粱 1983年底,步出北京电影学院不久的张艺谋作为摄影师,与同学 张军钊、何群、肖风拍出了《一个和八个》,宣告中国电影“第 五代”的诞生。随后,他与陈凯歌合作,推出“第五代”的扛鼎 之作《黄土地》,此后二人再度合作《大阅兵》,在中国电影界 掀起一股冲击波。1988年,张艺谋的导演处女作《红高粱》在柏 林电影节上为中国人捧回了第一个金熊奖,正式开始了其辉煌的 导演生涯。 影片根据莫言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中国 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的影片。影片先是以 新式叙事手法为框架,试图拍摄一部打破传统主旋律模式的新式 文艺剧情片,后此片一制作好便入围柏林德国影展,最后空前的 拿下柏林影展最高奖金熊奖。
三、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第三代导演
从1949至1966这十七年被电影史家称为“十七年电影”。十七年 是新中国电影的初创阶段,中国电影在内容上发龘生了鲜明的变化, 侧重于在银幕上塑造以工农兵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新形象,表现新的 时代面貌,传达新思想。在创作手法上,创立了一套充满政治激情的 电影语言体系。 十七年电影有三大基地:北影、上影、长影; 蔡楚生、吴永刚、郑君里、沈浮、汤晓丹、桑弧等; 成荫、崔嵬、水华、凌子风和谢铁骊,其中,前四人即著名的 “四大帅”;上影的谢晋;长影的沙蒙、王炎、王家乙、林农、苏里; 八一厂的王苹、严寄洲、李俊等等。他们构成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 代”群体。 代表作品有: 成荫的作品多为革龘命历史题材,主要有1950《钢铁战士》、 1952《南征北战》、1962《停战以后》、1982《西安事龘变》; 水华:1950《白毛女》、1960《革龘命家庭》、1965《烈火中永 生》、1981《伤逝》;
第四代导演以(腾文骥、吴天明、张暖忻、吴贻弓、黄健
中、黄蜀芹)等为代表。张暖忻导演的《沙鸥》、郑洞天、 徐谷明联合导演的《邻居》、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 滕文骥导演的《都市里的村庄》、吴天明导演的《没有航 标的河流》等预示了姗姗来迟的第四代的突起。第四代导 演的主体是“文革”前第四代电影借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和世界电影纪实美学的成就,着重从电影的观念和语言的 角度,逐步探索关于电影真实的命题,从大量运用长镜头, 利用实景、自然光拍摄和追求生活化的表演到对电影的叙 事结构散文化尝试,使一种逼真性、生活化电影观念逐渐 确立起来了,并将对电影散文化、纪实性探索与一种抒情 式美学相结合,注重表达个人的感受。
红高粱 影评 张艺谋不单是首个将华语电影推向世界的中国电影人,也是
第一个将画面及色彩运用的如此出色的中国导演。 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 色所浸透。红色是太阳、血、高粱酒的色彩。在这里,导演 对色彩的运用是高度风格化的。影片一开头就是年轻漂亮、 灵气逼人的我奶奶那张充满生命的红润的脸,接着就是占满 银幕的红盖头,那顶热烈饱满的红轿子,野合时那在狂舞的 高粱秆上闪烁的阳光,似红雨般的红高粱酒,血淋淋人肉, 一直到那日全食后天地通红的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 罩。影片结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红色的扩张力获得了一 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 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 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 命是该片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 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 展。”(张艺谋《(红高粱)导演阐述》)。正因为这种对生 命的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红高粱》 获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 最高荣誉。
(三)第六代导演的边缘化叙事
1993-1994在中国电影界的边缘,悄悄崛起了一个新的个人电影的 创作群体,他们是第五代的学弟,被称为“第六代”。由于其成长的 文化背景完全迥异于第五代,所以他们以个人化、边缘化的写作姿态 消解了第五代所建构的“宏大叙事”。第六代的影片多描写置身于社 会边缘的一群边缘人的边缘生活,镜语充满才气,叙述带有明显的情 绪化倾向,结构散文化,有时还采用了纪实片或MTV手法,显示了与 众不同的视听风格,也呈现出较强烈的探索性倾向。如果说第四
中国电影发展的代际划分
一、中国电影拓荒期――第一代导演 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100 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 仲、邵醉翁等, 《难夫难妻》、《歌女演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电影走向成熟的时期。1933年全面展 开的“新兴电影运动”(又称“左翼电影运动”),是中国电影进入 民族化、艺术发展的真正起点,奠定了中国传统电影的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