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谱作者
第5-6课时——《红旗谱》
![第5-6课时——《红旗谱》](https://img.taocdn.com/s3/m/e56c9427915f804d2b16c1bb.png)
红旗谱教学目的1、了解作家梁斌和《红旗谱》的成书过程。
2、掌握《红旗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红旗谱》的主要人物性格的文化因素和创作上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教学媒体PPT.教学把握一、作者及其创作简介梁斌(1914—1976),河北人。
二十年代末参加了共青团,后来在三十、四十年代期间,他主要是在河北中部一带从事革命工作。
一方面是做农村基层的一些工作,另外也参加一些文化宣传工作,特别是戏剧方面的工作。
他的这段生活经历对他后来写《红旗谱》有很大影响,一个就是他长期生活在农村,接触过许许多多的农民。
参加革命以后他也长期在农村工作,工作对象是农民。
另外,和他一起工作的大部分同志也都来自农村,因此,他对北方的农村生活,特别是河北一带的人物、生活、习俗是很熟悉和了解的,这是他创作的生活基础。
另外一点,《红旗谱》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酝育、准备的。
粱斌在三十年代就开始写作品,他第一个短篇小说《夜之交流》写于一九三五年。
他在解放前的作品创作可以说是为了《红旗谱》的创作做准备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写这些作品时是有意识的为后来的长篇小说做准备。
但是从《红旗谱》的作品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他过去的作品为这部在十七年里比较成功的创作做好了思想和艺术上的准备。
他一九三五年写的短篇包括后来写的一些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不少多幕剧。
这些作品内容大体上是表现三十年代冀中农民的生活和斗争,在这些作品里后来陆续出现了写进《红旗谱》里的一些情节、细节和人物形象。
比如朱老忠以及其儿子大贵、二贵还有其它一些人物包括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等形象。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写的作品加起来大约二十六、七万字,这些作品虽然在战争的动荡年代都丢失了,但是正如梁斌自己所说的:这些人物并未离开过我,我常被我熟悉的人物和故事所激动。
所以这些创作为《红旗谱》作了另一方面的准备。
因此,我们说《红旗谱》的准备酝育过程有二十多年是有根据的,它为《红旗谱》这部小说所取得的成绩做了保证。
红旗谱主要人物及事件
![红旗谱主要人物及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b2b8747e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2f.png)
《红旗谱》是作家梁斌于 1957 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描写了 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中国北方农村的历史和农民革命的现实。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事件如下:1. 朱老忠:红旗谱的主角,是一个具有浓厚农民色彩和鲜明个性的农民英雄。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挫折,但始终不屈不挠地斗争,终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2. 严志和:朱老忠的父亲,是一个善良而正直的农民。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和不幸,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道德准则,是红旗谱中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
3. 朱老明:朱老忠的大哥,是一个有见识、有胆识的农民。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斗争,但始终坚定地支持着朱老忠和其他农民的革命事业。
4. 冯兰池:是一个反动地主,他是一个剥削农民、压迫农民的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失败,但始终不肯放弃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
5. 冯贵堂:是一个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是冯兰池的儿子,是一个嚣张跋扈、横行霸道的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失败,但始终不肯放弃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
6. 张嘉庆:是一个具有坚定信念和革命精神的农民英雄。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斗争,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道德准则,是红旗谱中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
7. 李德才:是一个具有坚定信念和革命精神的农民英雄。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斗争,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道德准则,是红旗谱中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
8. 田丹:是一个具有坚定信念和革命精神的农民英雄。
她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斗争,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道德准则,是红旗谱中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
总之,《红旗谱》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学价值的小说,它通过描写中国北方农村的历史和农民革命的现实,展现了中国农民在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的苦难和斗争,以及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向解放和发展的历程。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2021年红旗谱读后感900字
![2021年红旗谱读后感9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fb54a7eca300a6c30d229f28.png)
2021年红旗谱读后感900字梁斌的《红旗谱》讲述了锁井镇农民的革命斗争,展现出几代人誓死与黑暗社会抗争的坚强不屈.英勇无畏,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读者看了,有何心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红旗谱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红旗谱读后感1《红旗谱》这部文学作品是由当代著名作家梁斌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进行描述的.梁斌,_20年3月生于河北省蠡县梁家庄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小说主要描写了两个事件,且此两个事件均是作者的亲身参与的真实事件.一是_31年蠡县人民反〝割头税〞的斗争,二是_32年保定〝二师学潮〞.作者参与的反割头税这场斗争,时年_岁.作为涉及社会现实的第一次锻炼,作者将其作为很大的事件写入小说.所谓当代小说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不错,它是革命斗争的一部史诗,也是一幅壮丽和广阔的历史图画.从20年大革命前到九一八后的农村和城市的阶级斗争和一系列阶级关系的变化.朱老巩大闹柳树林,一个鲁莽的却拥有极度正义感的朴实的农民与地主冯老兰做斗争;朱老明多次状告当地霸道地主冯兰池;反割头税斗争等等,鲜明地反映出手无寸铁的农民从泄私愤到报公仇,从自发的无组织的反抗到有纪律有组织的斗争这一发展过程.英雄的农民形象-朱老忠是《红旗谱》中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是这部作品中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朱老忠是一个跨越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人物.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里,他从父辈那里继承好爽正直.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传统的农民英雄的性格特点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他增长了斗争的才干,提高了革命觉悟,在原有的农民英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种〝新质〞,使其最终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的农民英雄典型.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用智谋的斗争精神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朱老忠的父亲朱老巩在与敌手冯兰池的斗争中失败,他的父亲和姐姐惨死之后,他只身一人远走他乡.他并没有就此罢休,他尽管身在异地,但时刻没有忘记复仇,所以,几十年之后,他带领妻子和儿子千里迢迢重返故乡--锁井镇,重新开始与冯兰池针锋相对的斗争,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他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在几十年的奔波生涯中,增长了对敌斗争经验.因此,与父辈相比,他有着更多的斗争的智谋,懂得了斗争的策略和方式.恰当地处理〝脯红鸟事件〞,便是他善用智谋这一性格特点的显露.朱老忠有句口头禅:〝出水才见两腿泥.〞这可以说是他韧性性格的一个凝结点,也是他不同于一般农民英雄形象的一个显著特征.〝出水才见两腿泥〞有两方面含义,其中除了蕴有韧性精神之外,还有一种必胜的信念.例如,高蠡起义失败后,他痛苦万分,但并没有灰心,反而更加坚定了与敌人斗志到底的信念.尤其是他后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之后,他的这种性格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小说在表现朱老忠韧性的同时,还表现了他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心肠.这种侠义心肠在朱老忠身上表现为:讲义气.重团结.救危扶困.舍己为人的优良品质.朱老忠对朋友赤胆忠心,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辞,为了支持好友严志和的儿子江涛去保定二师读书,他不惜卖掉自己家的一头耕牛;运涛参加革命后被捕入狱,严志和家遇到灾难,朱老忠挺身而出,带领江涛千里迢迢去济南探监.这一切都是他狭义性格的具体表现.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认识朱老忠这一性格时一定要把他和古代农民的骑士风度区别开来.朱老忠在革命斗争中,把这种英雄品格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把它与革命斗争的宗旨统一起来,因此,这种传统的英雄品格在朱老忠身上便放射出崭新的光彩.红旗谱读后感2《红旗谱》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在大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三代农民和地主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事件为中心,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三代农民的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变迁,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小说阐明了一个真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才能彻底翻身过上好日子.捧着书籍,我的眼前浮现出大革命时期冀中平原如火如荼的农民革命运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舍身护钟的朱老巩.沉着冷静朱老忠,忠厚老实的严志和,运涛江涛,向往革命的春兰……《红旗谱》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与平凡琐碎的农村生活交织在一起,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农民英雄朱老忠.他是一个融合了民族魂魄,时代精神和反抗性格的农民英雄,不但具有旧时代农民起义英雄的叛逆血液.正义豪气,还吸纳了新时代无产阶级的先进理论和斗争精神,是在革命斗争中不断成熟起来的农民英雄.他对待阶级兄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把阶级利益放在首位.这种远见卓识,坚忍不拔的品格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朱老忠善于通过学习来改变自身的局限性,乐于接受革命理论,坚信革命真理,而不是保守自闭.在反割头税的斗争中,他喊出了:〝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要打倒冯兰池是万万不能的.〞朱老忠吸取前辈们的斗争失败的教训,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增长了斗争的才干,提升了革命的觉悟.他放下镰刀,走出田野,手拿武器,适应了火热的战争生活他们用激愤将敌人打得跪地求饶,用他们的热血换来冉冉上升的五星红旗.每一个英雄形象,并非都是凭空捏造的,他们都是经过革命的熔炉打造出来的的.朱老忠也不例外.在他_岁的时候,远走他乡,身在异地,牢记仇恨.几十年以后,他返回故乡,重新与冯兰池针锋相对.而这一路上,他经历了九一八事件.〝四一二〞……其中高蠡起义的失败,令他痛苦万分,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坚定了与敌人斗志到底的信念.看着他的每一个脚印,我渐渐理解了党的心路历程,明白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锁井镇农民的革命斗争方式,也是一代比一代进步的.朱老巩是赤膊上阵,拿起铡刀拼命.朱老明他们采取所谓对薄公堂.和地主打官司,这注定要失败的,就像冯贵堂说的:〝好像吃炸焦肉.蘸花椒盐儿.吃不完咱的炸肉,就把他们那几亩地蘸完了!〞到了朱老忠和江涛,他们接触了党,党教导他们要团结群众,走群众路线的道路,于是所发起的反割头税的斗争就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说明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战胜敌人,解放自己.在小说中除了斗争,我感受更多的是到家庭的温馨和朋友间的关怀.当朋友家遇难,朱老忠挺身而出,千里迢迢的赶过去探监.又是他为了帮助朋友的儿子上学,不惜卖掉自己家的耕牛.〝土地是农民的命根,他们不想离开宝地〞,但为了去看运涛,土地还是变卖了……这些情节都强烈地表现出家和友情的凝聚力.时间如风,吹走了历史,将未来不断向我们推进,热血的时代虽然随风而去,但是朱老忠身上坚韧的品质还应流传下来.从这篇小说中我不但学习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自身素质,更深刻的认识到,我们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坚信革命真理,才能更好的为公路事业添砖添瓦,才能正确把握党对人民的正确领导.红旗谱读后感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清澈响亮的歌声放佛回荡在耳际;〝出水才看一脚泥〞,憨厚老实的朱老忠形象依稀浮现眼前.畅游在红色书籍《红旗谱》的字里行间,思绪飘回那动荡不安的年代.作品开篇于清朝末年,长工朱老巩.严老祥阻止恶霸地主冯兰池毁钟侵田大闹柳树林,揭开了20世纪冀中农民斗争的序幕.冯兰池得胜,朱老巩呕血身亡,严老祥漂泊异乡,朱老明串连27户穷人三告冯兰池失败,埋下了两个阶级的世仇,孕育了子辈朱老忠.严志和与冯家的矛盾.朱老忠带着复仇的火种走出关东,挖参.打鱼.淘金.历尽磨难.20年后重返故土,继续与冯家抗争,并让儿子大贵去当兵,资助严志和次子江涛去读书,他凭直觉,寄希望于〝一文一武〞报仇雪恨.但残酷的斗争,使他遭受一系列打击,给予他很大的教育.后来他找到了党,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进行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等集体斗争,才真正改变了与冯家乃至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形势,结束了悲剧命运.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爱恨分明,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刻画,生动的展现了北方农民的豪放粗犷的性格特点.朱老忠,那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精神,出水才看两脚泥的坚韧,不得不令人钦佩.但几次斗争的失败,也不得不引人深思.只有找到正确的道路,在党的带领,才会取得斗争的胜利,真正的使广大农民翻身做主人.现在,我们生活在物质富裕的年代,但精神食量却见一般.没有书籍的年代,是贫瘠的.没有书籍的思想,是无知的.做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多读红色经典,常读红色经典,了解历史,了解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学习,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个性,学会理解.学会忍耐.学会珍惜.紧紧拥护在党的周围,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红旗谱读后感4说到严志和,首先就应该注意到,小说中曾经几次提到过严志和的所谓〝庄稼性子〞.在我的理解中,这〝庄稼性子〞指的正是严志和身上的农民品性.具体来说,严志和首要的性格特征是朴实厚道.惜地如金.这一点,在他与朱老忠以及〝宝地〞的关系中表现得异常突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情节,就是严志和帮着从东北返乡的朱老忠在故乡最终站住了脚.对于离开故乡已经长达20年之久的朱老忠而言,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在故乡立足,的确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重要问题.我们很难设想,如果没有严志和主动提供临时住所,没有严志和的积极帮衬,朱老忠一家千里迢迢回到故乡后的遭遇会是什么样子.在这样的意义上,说严志和对于朱老忠的帮助乃是一种雪中送炭式的行为是毫不为过的.然后,就是严志和与土地之间的深厚感情.正因为严志和深知土地的存在对于农民的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他才千方百计地试图保住祖辈遗留给他的那块〝宝地〞.一直到运涛入狱与老奶奶猝死这样的双重灾祸同时降临到他身上的时候,被迫无奈的他才把这块珍贵的〝宝地〞出卖给了地主冯老兰.严志和性格特征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一种貌似软弱的生命坚韧.人物这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在过去曾经被指认为是一种生性的懦弱.现在看起来,这样一种多少带有一些否定意味的人物评价方式,其实是很难成立的.实际上,过去的研究者是误把人性中自然的一面当作了懦弱的体现.阅读《红旗谱》,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中以个人的微弱力量而承受生活苦难最多者,实际上正是严志和.当自己的父亲严老祥因故出走关东之后,一家三代五口人的生活重担事实上就落在了严志和一个人的肩头.在那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时代,上有老下有小的严志和,要想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需要付出怎样巨大的代价是可想而知的.然而,生活却并没有因此就停止对严志和的打击,在小说故事情节集中展开的前后不到几年的时间里,严志和所遭受的人生打击可谓是接连不断.先是运涛的入狱,然后是老奶奶的猝死,紧接着是〝宝地〞的被迫出卖,最后又是另一个儿子江涛的被捕入狱.很显然,无论是任何一个人,在接二连三地承受这一系列打击之后,也都会产生极为痛苦的精神感受的.严志和的情况就是如此.且让我们来看得知运涛入狱的消息之后,作家关于严志和的一段描写:〝严志和,本来是条结实汉子,高个子,挺腰膀.多年的劳苦和辛酸,在他的长脑门上添上了几道皱纹.平时最硬气不过.做了一辈子庄稼汉,成天价搬犁倒耙.当了多少年的泥瓦匠,老是登梯上高.一辈子灾病不着身,药物不进口.一听得亲生的儿子为共案砸进监狱,就失去了定心骨.他迎着朱老忠紧走了几步,身不由主,头重脚轻,一个斤斗倒在梨树下.一阵眼黑,跳出火花来.〞过去的研究者之所以指认严志和生性懦弱,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小说中不断地会出现如同以上段落一样的关于严志和遭受人生打击之后痛苦万状的描写.现在我们当然已经看得很明白,把严志和遭受惨痛人生打击之后本能的痛苦反应理解为他的生性懦弱,本身就是极端错误的.实际上,作家对于严志和这样一种痛苦情状的生动描写,其实正应该被看作是作家对于人物一种真实人性的挖掘与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就应该是一种关乎于人性的语言艺术.严志和形象在《红旗谱》中的出现,正说明了作家梁斌其实具备着一种透视表现乡村世界中真实人性的艺术能力.严格地说起来,正是因为严志和在连续地遭受了一系列人生打击之后,最后仍然能够以坚定的人生意志战胜这些人生灾难,仍然加入了共产党,仍然与这个不公平的社会与世界进行着可谓是殊死的抗争,所以,严志和才的确称得上是一条具有真实人性的乡村世界中相当少见的硬汉子形象,是梁斌的长篇小说《红旗谱》中塑造最为成功的农民形象之一.红旗谱读后感5《红旗谱》,这是我国作家梁斌先生所写的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长篇小说.由于是一次读完作品,所以明显仓促,何况本身对这类小说带一些成见,虽然读时尽量避免,但仍然花费了许多时间.《红旗谱》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的〝这一个〞,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另外,综合作品中〝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精神,充满浓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广背景等,该书称得上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三代农民的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性变迁,深刻地勾勒出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这部长篇小说阐明了一个真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斗争才能取得胜利,人民才能彻底翻身解放.捧着书籍,我的眼前浮现出大革命时期冀中平原如火如荼的农民革命运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跃然纸上,其中有舍身护钟的朱老巩,饱经坎坷.有勇有谋的朱老忠,心地善良.忠厚老实的严志和,坚定沉着.善于斗争的贾湘农,以及充满斗争精神的大贵二贵.运涛江涛,心向革命的春兰等等……从小说中,除了看到〝革命〞,〝土地〞,〝共产党〞,〝民主〞,〝斗争〞等字眼外,我更多的是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朋友间的关怀,以及自然环境.家乡情怀对个人的影响.当然,也不可否认,〝革命〞.〝斗争〞等都是反应作者梁斌思想的集中体现.酱色的脸,脸上的纹路,蓝粗布这些都是很清晰的农家印象.〝家〞,这个题材,无论是在梁斌的这本小说,还是在现代的很多电视剧.电影等,都有着何其强大的感染力,彷佛成了像〝笑脸〞那样的世界永恒的主题.在小说中,无论是严家还是朱家这两个小说中核心家庭的温暖;无论是朱老巩的死还是严老祥的下关东这些〝离家〞的情节;还是〝土地是农民的命根,他们不想离开宝地〞,但为了去看运涛,土地还是变卖了……这些情节都强烈地表现出〝家〞的凝聚力.从父辈的严老祥和朱老巩再到子辈的严志和和朱老忠,无不折射出同乡人,建立在友情之上的同乡人,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是鲁迅对瞿秋白的真诚剖析,而严老祥和朱老巩.严志和和朱老忠不单单是经历了我们现代人中非常〝不显眼〞的〝富贵〞,更是共同经历了数不尽的〝患难〞.在艰辛争取革命中,江涛在贾湘农老师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如何开展宣传,如何组织队伍,如何开始这个广泛的群众活动.那是因为他深知农民生活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不仅要反割头税,更是在第二师范学校掀起了轩然大波.小说中有这么一句话:〝人,生在天地间,应当做一番有益于人类的事业.〞小说虽是虚构,却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看着,我想:是不是当时的人民真的都有一种想创一片新天地的新思潮?最近,在上党课,受了党的性质.组织原则……这些方面的心灵〝洗涤〞.诚然,在我们有生之年不能实现共产主义,但是我们现在社会主义国家所做的努力是正确的.中国的前途十分光明.在看小说的时候,我注意到〝出水才见两泥腿〞这七个字,因为我觉得平平凡凡的字,却让我糊涂了.我并不明白它的意思.后来,才知道,有一点〝天下乌鸦一片黑〞的感觉,是在讥讽封建贵族,反面映衬出农民的坚韧.那是因为如果你在水里呆着的时候,岸上的人因为水的折射,觉得腿不脏.但是只要你上岸脚干时,泥的残渣没了水之后就显现出来了.从整本小说来看,我觉得像是在回忆一件事.就如,开篇所说的〝那时小虎子才十几岁〞,〝二十五年后的一个春天〞等,我觉得作者是站在时间轴的末端来写这部小说,像是在回忆那些事那些情,却不失当时时代的先锋力量;在彷佛在审视着所谓的〝命运〞,好像第一代人.第二代人都在经历着似曾相识的坎坷.两岁的距离并不远,却猛然懂得搁在脑子深处的那些曾经的点点.幕幕.每当我们往后看一次,所呆想的,不管是一句歌词还是一个字,都是那样的揪心.眼里看着墨黑的字,感受到有时代痕迹的家庭.朋友.爱情.家乡,抹去那小说中感动的情节,凸显出那种时代的〝悲〞,或许那是我心中的自己对生命的〝悲〞吧.《红旗谱》这部革命著作给我感触颇深,它不仅反映了历史,更给了我们深刻的历史反思._红旗谱读后感范文900字。
简析《红旗谱》中朱老忠的形象特征
![简析《红旗谱》中朱老忠的形象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fe9f6670b1c59eef8c7b4cd.png)
简析《红旗谱》中朱老忠的形象特征摘要:《红旗谱》是梁斌是得力巨作,作品中朱老忠的形象浓缩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历程的艺术提炼与加工。
作品对朱老忠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在于注重描写了他性格的发展过程,把他的性格特征和崇高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真实地表现了朱老忠在成长过程中的不足与进步,而没有把他写成一个完美人物。
在朱老忠的身上,集中了中国传统农民英雄的美好品质,同时又具备了一个革命者的思想境界,表现出中国农民英雄向一个革命战士转化、成长的历史趋势。
关键词:《红旗谱》朱老忠形象特征《红旗谱》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梁斌精心创作的以部唱片小说,犹如一部中国农村革命斗争的史诗,在中国当代文学殿堂里占有重要的位臵。
在作品中我们也可以隐约看到一个真理,就是:“我国世代农民对地主阶级的斗争,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胜利。
”《红旗谱》成功的塑造了朱家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使得作品提升为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巨作。
在《红旗谱》中,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的一个英雄,他的形象也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
他是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的新农民英雄形象,他急公好义,有胆有识,坚忍不拔,具有强烈的人性,在他的身上,体现了深广的历史内容。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里,他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好爽、正直、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传统的农民英雄的性格特点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旧社民主主义革命时代里,他还是一个小孩子,自幼生长在雇农家庭里。
恶霸地主冯兰池张着血盆大口,吞噬者贫苦农民的血肉,无数农民在平困与死亡的边缘上挣扎着,朱家也是正处在冯兰池的权势之下受苦。
那些经受世代残酷压迫的勤劳、善良的农民忍气吞声勉强的熬下去,然而继承农民强烈反抗的传统性格的朱老恐(朱老忠的父亲)却有志气敲了冯兰池的爪子。
在冯兰池要砸掉四十八村的钟拿去卖的时候,挺身而出,为四十八村的农民伸冤除害,进行了大闹柳树林的斗争。
红旗谱
![红旗谱](https://img.taocdn.com/s3/m/7bbf02c6bb4cf7ec4afed08a.png)
《红旗谱》是作家梁斌的代表作,在当代文学史著作中被誉为“建国以后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它是一部在党领导下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
它的问世,是我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
读了这部小说,不仅让我受到了爱国主义的熏陶,而且让我了解了那个时候冀中农民的生活与斗争。
虽然读起来比较烦琐,但是只要抓住了其中的主要事件,就会觉得每件事情之间都有联系,环环相扣,相互照应。
首先,我想谈谈关于《红旗谱》的诞生背景。
《红旗谱》的诞生,是作者长期生活积累和艺术探索的结果。
作者生活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高潮的年代。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在这个时代中,一连串的事件感动了我,烈士们的形象激动了我。
自此,我决心在文学领域内把他们的性格、形象,把他们的英勇行为,把这一连串震惊人心的历史事件写出来。
”然而从生活到艺术,作者经历了漫长的艰苦创造。
从1934年的《夜之交流》到1957年的《红旗谱》,其中由短篇小说发展到中篇,尔后才成为鸿篇巨制,酝酿时间长,准备工作细,投注力量多,可谓呕心沥血。
《红旗谱》展现了一幅壮阔的革命的历史画卷。
小说以大革命前后十年为历史背景,描写了朱老忠等几代农民同地主阶级展开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为主要事件,生动地反应了党领导革命农民和革命知识分子向阶级敌人进行英勇斗争的壮丽图景。
描写了从清朝末年开始,三代农民的革命英雄谱系,反映了中国农民由自发反抗到有组织斗争的历史转折,深刻地概括了中国农民的斗争道路和历史命运。
最后在党的领导下,终于取得了胜利。
这部长篇小说阐明了一个真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斗争才能取得胜利,人民才能彻底翻身解放。
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军。
从朱老恐、严老祥大闹柳树林开始,揭开了二十世纪冀中农民斗争的序幕。
朱老恐之子朱老忠(虎子)被迫出走关东,二十五年后又重返故土,继续与冯老兰家族抗争。
但是残酷的斗争,使他遭受一系列打击,给予他很大的教育。
后来,他认识到了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农民进行抗争才能取得胜利,才结束了悲剧命运。
红旗谱
![红旗谱](https://img.taocdn.com/s3/m/82ff13d726fff705cc170ae6.png)
坚持党的领导,重视自身素质—————读《红旗谱》感想最近我阅读了在中国红色历史文学时期以革命理念为中心内容的红色文学——《红旗谱》。
长篇小说《红旗谱》是梁斌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反映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性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品格。
《红旗谱》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描写冀中平原锁井镇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一家两代人的激烈矛盾和斗争过程。
从历史的高度概括了大革命前后中国北方乡村和都市的阶级斗争与革命运动面貌。
同时,通过对三代农民的斗争的描写,小说还着力探讨了农民在革命浪潮中探寻自身解放途径的曲折心理经历。
真实的反映了中国农民从自发反抗到党的领导下自觉进行武装斗争的成长历程,艺术的展现了大革命时期的社会历史画卷。
《红旗谱》作者将革命斗争轰轰烈烈的场面与农村生活平凡琐碎的情节交织在一起描写,将人物置于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表现中。
从而塑造了一批批个性鲜明的形象。
《红旗谱》在当代农民小说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小说所塑造的农民英雄朱老忠形象上。
他是一个融合了民族精魄,时代精神和反抗性格的农民英雄类型。
他们历代人不但具有旧时代农民起义英雄的叛逆血液、正义豪气,又吸纳了新时代无产阶级的先进理论和斗争精神,是在革命斗争中不断成熟起来的农民英雄。
人物朱老忠对待阶级兄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把阶级利益放在首位。
又具有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
但他又深谋远虑,不急功近利,属于有胆有谋略的英雄。
这种卓识远见,既坚又韧的品格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同时,朱老忠还善于不断学习发展,改变自身本来的局限性,积极完成自身的成长,接受革命理论的发展,坚信革命真理,而不是保守自闭,畏葸不前。
例如在反割头税的斗争中,他喊出了:“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要打倒冯兰池是万万不能的。
”朱老忠吸取前辈们的斗争失败的教训,增强了斗争自觉性,坚持了党的领导,从而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之所以小说成为了史诗级别的作品,不在于它的跨度有多长,而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社会的主流,焦点,甚至是引起社会革命的东西。
红旗谱
![红旗谱](https://img.taocdn.com/s3/m/9fea33cf7f1922791788e80d.png)
4、语言上,运用农村鲜活的口语,使人物语言生动、富有 个性。同时叙事写景简洁明快,洋溢着浓厚的乡土韵味。
• 从文本的表层来看,《红旗谱》主要以 一家地主两代人与两家农民三代人的冲 突作为故事的情节线索。
潜在的结构线索,是这种阶级之间矛盾 的背后潜藏的是家族之间不可调和的仇 恨,是冯家与朱、严两家势不两立的家 族矛盾。
•
美国评论家乔·C·黄对当时中国评论界的
微词从文学创作规律角度给予了直截了当的否
定,并对梁斌不屈从时俗的艺术创作做了真诚
精彩的评论。乔·C·黄称赞“梁斌是一位第一
流的艺术家”,认为梁斌虽然非常明白意识形
态所要求的限度,但却不忽视艺术标准。因此
在创作中采取了“让朱老忠的党员角色不太突
出的方法,坚持了朱老忠一贯的英雄形象”
“一部描绘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 ”
• 《红旗谱》对是革命“起源” 的叙述:
《红旗谱》开头有独立成章的“楔子” ,讲述先 辈曾经的奋斗:老一辈农民朱老巩和严老祥大闹柳树 林,赤膊上阵,拿铡刀拼命;此后正文中又暗叙朱老 明对簿公堂,和地主打官司,但“都注定要失败”。 这为“正文”提供了铺垫和对比:他们的后代在“接 触了党,党教导他们要团结群众,走群众路线的道路” 之后,斗争终于“取得了很大的胜利”。通过这样的 结构安排,小说完成了这样的“叙事”:“中国农民 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战胜 阶级敌人,解放自己。”
《红旗谱》的民族特色:
• 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来看。 1、内容上,小说反映的锁井镇农民几代人的斗争,表现了
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所塑造的农民英雄形象,具有传 统的个性与风貌,继承了中国农民几千年慷慨激昂的反抗 精神;小说以冀中平原为故事背景,充满了浓厚的地方色 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红旗谱
![红旗谱](https://img.taocdn.com/s3/m/cb8bb36bddccda38376bafb1.png)
其次,在表现形式上,作者继承了古典小说的 传统手法,善于 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来刻 画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的形成依赖多种手 段, 但是通过对话来写人物性格却是作者最有力、 最生动的刻画,人物的语言体现了个性化的特 征,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典型,并使作品呈 现 出浓厚的地方色彩。
再次,小说在语言民族化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该书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叙述语言具 有浓郁的冀中地方色彩, 大量河北方言的使 用,使这部小说浸蕴着中国北方乡村的天然 品味, 一种古朴、纯正、自然的民族风格跃 然纸上,从而实现了作家“追求 自己独特创 作风格的初衷。 《红旗谱》 中大量方言土 语的使用, 记录、 保存了丰富生动的语言 材料,为研究河北方言提供了鲜活的语言实 例。语言新鲜活泼,朴素生动,通俗易懂, 并且富有个性化。
《红旗谱》在艺术成就上的最突出成就,在于亲 切朴素而又 富有气魄的民族风格。首先,表现在 作品的内容方面,作品深刻反映 了具有民族特点 和民族气魄的农民革命斗争。作品中的这些农民 英 雄,都继承了“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 传统精神。从他们身上 可以看到中国人民刻苦耐 劳、酷爱自由、勇于革命、敢于斗争的传统 性格, 看到我们伟大民族的感情、气质以至整个面貌。 作品的民族特 色又是通过浓郁的地方色彩表现出 来的,展现了壮美的冀中农村生活 画面。人们的 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风土人情都充满着乡土气息 和民族感情。
作品人物介绍
朱老忠
朱老忠是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革命性的新 农民英雄的艺术典型。他急公好义,有胆有识, 坚忍不拔,在他身上,体现了深广的历史内容。 朱老忠处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他从祖辈父辈那里 继承了斗争的传统和不屈的精神,在党的领导下,汲取经验教训, 彻底改变老一代的斗争方式,在斗争中逐渐成为无产阶级战士, 走上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在他身上集中了旧时农民的反抗斗争精 神和坚忍不拔的性格,又具有新时代无产阶级的优秀品质。强烈 的阶级仇恨,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有勇有谋的人性斗争精神是 朱老忠精神的核心。
梁斌的《红旗谱》解析
![梁斌的《红旗谱》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4d4c02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d5.png)
梁斌的《红旗谱》(一)关于梁斌(1914-1996)原名梁维周,河北省蠡县人。
20年代后期读中学时,开始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
抗战期间和40年代后期,在冀中主要从事文化宣传和地方政权工作。
解放后在河北文联主要从事文艺领导和专业创作。
主要作品除《红旗谱》(1957)、《播火计》(1962)、《烽烟图》(1983)三部连续性长篇小说外,还有反应土地改革斗争的长篇小说《翻身纪事》。
第一部《红旗谱》成就最高,被誉为描写农民运动的壮丽史诗。
(二)《红旗谱》1.内容:是一部反映民主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长篇小说。
作品主要通过冀中平原锁井镇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的描写,对中国北方农村和城市的阶级斗争及革命运动作了历史性的概括。
2.主题:作品通过三代农民的苦难史、斗争史和革命史,概括了这个农民从自发反抗到自觉斗争的历史转折,展现了大革命到抗日战争初期的历史图景。
表现了农民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觉醒、成长的历史和他们在民主革命斗争中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也完成了以阶级矛盾为主线,以农民为主要同盟军的中国民主革命史的文学建构。
2.人物形象朱老忠是小说向当代文学贡献的一个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农民革命英雄的艺术典型。
开篇所写父辈的斗争,采用虎子(少年朱老忠)的视角,从而赋予朱老忠以传统的反抗性格,揭示出他是在农民斗争的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他的血脉中翻滚着父辈刚毅不屈的反抗精神,他的身世中怀有着对地主阶级的血海深仇。
这构成朱老忠走向革命的基础。
他走京下卫,闯关东的人生经历又历练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坦荡的胸怀、过人的胆识,使他超越了一般的农民,具备了农民英雄的性格气质。
他¡°扑摸¡±到共产党接受了党的教育后,个人的复仇决心,便上升为阶级的革命觉悟了。
第一部,还只是铺垫,到了第二三部,其性格获得了较为充分的展示。
作者出于对革命农民的衷心赞美,认为:¡°对于这个农民英雄典型的塑造,应该越完美越好,越理想越好!¡±因此,小说写他不仅具备农民英雄的性格,而且作为朋友,讲信义;作为同志,守纪律;作为长辈,是知心的长辈;作为父亲,和蔼可亲;作为丈夫,与妻子也是¡°搭了十几二十年的伙计,没拌过嘴,没吵过架¡±。
2020高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红旗谱》
![2020高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红旗谱》](https://img.taocdn.com/s3/m/5456baf384868762caaed5ae.png)
高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三十一)——《红旗谱》阅读【作者简介】梁斌(1914—1996年),原名梁维周。
1927 年加入共青团,后考入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后来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开始文学创作。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副主席、河北省文联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
参加中国共产党以后,梁斌创作了《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父亲》《千里堤》《抗日人家》《五谷丰登》《爸爸做错了》《血洒卢沟桥》等作品。
他的剧本在根据地演出,激励了冀中军民的斗争意识。
1953年,梁斌调回河北工作,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致力于创作中,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在写作,每天写作十几个小时,最后完成了《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
【内容简介】清末某年秋天的冀中平原的锁井镇。
大地主冯兰池要砸掉48村防汛筑堤集资购地48亩地的凭证——古铜钟!滹沱河畔的千里堤上,柳树林中,见义勇为的朱老巩挥着明晃晃的铡刀,赤膊上阵保护古钟,严老祥也挥斧助战。
冯兰池砸钟难以得逞,他请来地主严老尚调虎离山,骗走了朱老巩,砸毁了古钟。
朱老巩悲愤交加,吐血而死。
他死后,冯兰池又想斩草除根,逼死了他的女儿,逼得他15岁的儿子朱小虎离乡背井去闯关东。
30年后的初春,当年的小虎子——朱老忠带者妻子和两个儿子,怀者复仇的强烈望返回了故乡。
在保定火车站,他遇到了童年的伙伴严志和。
严志和不堪忍受冯兰池的压迫,正要去闯关东。
朱老忠劝说严志和:天塌下来有我朱老忠接着,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咱拧成一股绳和冯老兰干,非报这份血仇不可!朱老忠回到家乡的消息传到冯家大院,冯老兰十分惊恐,他的儿子冯贵堂劝他对村民施行小恩小惠。
这年秋天,严志和的大儿子运涛、江涛,朱老忠的儿子大贵、二贵在地里劳动时,逮到一只非常名贵的脯红鸟,他们希望以鸟换车马。
冯老兰见到这只鸟后,非常渴望得到这只鸟,但却遭到了孩子们的拒绝。
冯老兰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指使人将大贵抓去当壮丁。
朱老忠明知是报复,但强压住心中的愤怒,想实现一文一武的复仇计划,忍痛割爱,让大贵去当兵。
第三节梁斌《红旗谱》
![第三节梁斌《红旗谱》](https://img.taocdn.com/s3/m/ffac1749f7ec4afe04a1df6b.png)
二、《红旗谱》——一部描绘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 红旗谱》 一部描绘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 第一部《红旗谱》(1958年出版)以“朱老巩大 闹柳树林”为楔子,反割头税斗争,保定二师学潮为 主要内容,真实地描写了我国北方农村和城市的阶级 斗争状况。 第二部《播火记》(1963年出版)集中表现冀中 平原掀起的革命风暴——1932年的高蠡起义,讴歌了 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 第三部《烽火图》(1983年出版)以抗日战争为 背景,展示了抗日烽火初起的时代面貌。
《红旗谱》鲜明的民族风格
2、小说注意采用我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手法 来塑造人物,运用人物行动、对话来刻划人物 性格;在情节结构上,运用故事相对集中的短 章节结构,大故事套小故事,围绕主线穿插许 多支线。
《红旗谱》鲜明的民族风格
3、语言以冀中农村口语为基础,具有通俗易懂, 朴实明快,浑厚豪放的特点。写人叙事都注意语言 的个性化、口语化和生活化,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和乡土气息。 “干,跟他干到底!只有干到底才能翻过身 来。”“完啦!走啊,在这地方咱算是直不起腰 来。”
《红旗谱》鲜明的民族风格
1、在题材思想上,小说描写了几代农民的斗争 生活,抓住30年代中国农村革命的时代特征农民的性 格、斗争的内容和方式,都表现出鲜明的民族传统色 彩。就朱老忠而言,他的慷慨豪爽性格与冀中多慷慨 悲歌的古代英雄一脉相承。小说善于把阶级斗争与生 活习俗和自然风光结合起来描写。严家炕桌旁吃饭、 大贵娶亲、江涛上坟祭奠、脯红鸟事件、杀猪等都富 有地方色彩。
二、《红旗谱》——一部描绘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 红旗谱》 一部描绘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 主要事件:朱老巩大闹柳树林、反割头税、 保定二师内革命战争 到抗日战争前夕我国北方农民革命斗争的历程。 小说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冀中平原锁井镇 两家农民三代人与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和 斗争,历史性的概括了大革命前后中国北方农村 和城市的阶级斗争状况,深刻地展示了新旧历史 时期中国农民斗争的不同道路和中国共产党领导 农民不断走向自觉斗争的历史进程。
红旗谱故事情节梳理
![红旗谱故事情节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5649d0f8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f8.png)
红旗谱故事情节梳理
《红旗谱》是梁斌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国北方农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群众反抗封建统治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历程。
以下是故事情节的简要梳理。
1.背景介绍:故事背景设定在河北冀中地区的锁井镇,主要围绕朱、严两家农民与地主冯老兰之间的矛盾展开。
2.主要人物:朱老忠: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代表了新一代觉醒的农民形象,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勇敢的斗争精神。
严志才:朱老忠的好友,也是革命斗争的积极参与者。
冯老兰:当地的地主,代表了封建势力的剥削者和压迫者。
3.情节发展:故事从朱老忠的少年时代开始,描述了他如何受到地主阶级的压迫,以及他逐渐觉醒并参与到反抗压迫的斗争中。
朱老忠和严志才等人在共产党的指导下,组织农民进行抗税、抗租斗争,与冯老兰等封建势力进行斗争。
随着斗争的深入,朱老忠等人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武装斗争才能彻底摆脱压迫,于是他们参与了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农民起义,与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4.高潮部分:在斗争的高潮中,朱老忠等农民战士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搏斗,展现了极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5.结局部分:经过一系列的斗争,朱老忠等人最终取得了胜利,推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实现了农民的解放。
《红旗谱》通过朱老忠等人物的成长和斗争,展示了中国农民在革命中的觉醒和斗争精神,以及共产党在领导农民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小说以饱满的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谱写了一部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革命运动的壮丽史诗。
红旗谱主要故事
![红旗谱主要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217b79f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02.png)
红旗谱主要故事
《红旗谱》是梁斌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茅盾曾称赞它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那今天,木匠先给大家说说这部小说讲的是什么,明天,再给大家说说,梁斌是怎么把它创作出来的。
《红旗谱》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至三十年代。
地点在冀中平原。
这年秋天,锁井镇的大地主冯兰池想要砸掉戳在滹沱河千里长堤上一河神庙前两棵古柏树下地上的一口两人高的大铜钟。
这口铜是滹沱河两岸48村的村民当年为防汛筑堤集资购买了48亩地的凭证。
滹沱河畔的千里堤上,农民朱老巩和严老祥,一人挥着一把明晃晃的铡刀,一人操着一柄劈柴用的大斧,威风凛凛地站在钟前,保护着大钟。
但最后,朱老巩还是上冯兰池的调虎离山之计。
当朱老巩得知大钟被砸毁的消息后,悲愤交加,一头栽倒在地上,吐血而死。
他死后,冯兰池又想斩草除根,不仅逼死了他的女儿,还逼得他15岁的儿子朱小虎离乡背井去闯了关东。
梁斌和他的《红旗谱》
![梁斌和他的《红旗谱》](https://img.taocdn.com/s3/m/0e58fc54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0f.png)
梁斌和他的《红旗谱》
佚名
【期刊名称】《中文自修:中学版》
【年(卷),期】1994(000)002
【摘要】梁斌、河北蠡县人,生于一九一四年,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成绩最为卓著的作家之一。
一九二七年,他就投身革命,以后一直活动在冀中地区,直到全国解放。
梁斌长期和农民有广泛而密切的接触。
三十年代中,他便以高蠡暴动为题材写了第一个短篇小说《夜之交流》。
四十年代又写了《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等作品,其中已经出现了朱老忠、大贵、二贵等人物形象。
经过长期的积累与酝酿,一九五三年开始写作《红旗谱》。
五八年出版后,立即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与文艺界的高度评价。
【总页数】2页(P22-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红旗谱》作者梁斌的戏剧情缘
2.浅谈梁斌《红旗谱》的民族化成就
3.作家梁斌居茶淀撰著《红旗谱》
4.论《红旗谱》的民族特色——重读梁斌同志的《红旗谱》
5.梁斌:三次辞官为写《红旗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旗谱故事梗概
![红旗谱故事梗概](https://img.taocdn.com/s3/m/c74f021db7360b4c2e3f64b8.png)
作者简介:梁斌(1914~1996)当代作家。
原名梁维周。
河北蠡县人。
青少年时期接触新文学作品,参加家乡的革命斗争。
1930年入保定省立第2师范学校,投入抗日爱国的学潮斗争,遭到镇压。
家乡发生的高蠡暴动等经历和见闻,对他的生活和创作有很大影响。
1933年流浪到北平。
1935年发表了描写高蠡暴动的第一篇小说《夜之交流》。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蠡县救国会委员、冀中区新世纪剧社社长。
游击大队政治委员等职。
写了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后扩展为中篇《父亲》),剧本《堤》、《血洒芦沟桥》等。
这些作品中开始出现了《红旗谱》中的人物。
1945年起做地方工作。
1948年随军南下,任湖北襄樊地委宣传部长。
1952年调《武汉日报》社任社长。
1955年后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
梁斌的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红旗谱》、出版后激起强烈反响,被誉为反映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农民生活和斗争的史诗式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后被改编为话剧和电影,译成外文出版。
以后还陆续出版了小说的第二部《播火记》和第3部《烽烟图》,还出版了长篇小说《翻身记事》,作品集《笔耕余录》以及《春潮集》、《一个小说家的自述》等。
梁斌以描写北方农民革命斗争生活长卷著称于文坛。
他擅以雄强豪放的笔触勾勒宏阔的历史画面,绘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英雄谱系,并站在时代的巅峰上,对农民求索解放的道路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艺术的总结。
其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对当代长篇小说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他塑造的一些人物,堪称当代小说人物画廊中成功的典型。
《红旗谱》故事梗概清末民初某年秋天的冀中锁井镇。
平地一声雷,丧心病狂的大地主冯兰池要砸掉四十八村防汛筑堤集资购地四十八亩的凭证古钟了!滹沱河畔的千里堤上,柳树林中,人山人海。
见义勇为的朱老巩挥着明晃晃的铡刀片,赤膊上阵保护古钟,严老祥也挥斧助战。
朱老巩的儿子小虎子深受震撼。
群情激愤,冯老兰的诡计难以得逞,他请来地主严老尚调虎离山,骗走了朱、严,砸毁了大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旗谱作者
红旗谱作者:梁斌(1914~1996),是中国作家,蠡县梁家庄人,毕业于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原名梁维周。
其是以《红旗谱》等长篇巨著而闻名中外的小说家。
1914年出生于河北省蠡县梁庄,11岁离开家乡就读在县立高小,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0年进省立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学习,参加过爱国学潮,并亲历家乡的农民革命斗争。
1934年在北平左联刊物《伶仃》上发表反映河北“高蠡暴动”的小说《夜之交流》。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参加地下革命斗争、游击活动,并担任中共蠡县县委领导职务。
1942年创作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及据此扩充成中篇小说的《父亲》。
1948年随军南下,在湖北襄阳和武汉担任宣传和新闻方面的基层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主席等职。
1953年开始创作多卷本长篇小说《红旗谱》,1958年出版第一部,被誉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引起强烈反响,并被改编为话剧、电影;1963年出版第二部《播火记》,1983年出版第三部《烽烟图》。
文化大革命以后,1977年出版了长篇小说《翻身纪事》(上部)。
1996年6月逝世,安葬于天津元宝山庄生命纪念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