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地下水系统与地下水径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含水层 2-隔水层 3-阻水断层 4-导水断层 5-地下水位 6-地下水流向 7-泉 8-大气降水补给
1.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 能的整体。
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不是各部分或零部件的简单堆集;
整体→功能大于局部(要素)之和。
2.系统方法:用系统思想去分析与研究问题的方法。其观点为:不应当 将系统理解为各组成部分(要素)的简单集合,而应将其理解为诸要素 以一定规则组织起来并共同行动的整体。
输送到排泄区后,水分蒸发消耗,盐分就地积聚。长期循环,使补给 区的水土淡化离盐,排泄区地下水盐化,土壤发生盐渍化。
3)基岩地区:承压水属于渗入—径流型循环。 其地下水径流强度与构造的规模和构造的开启性有关。
赋存水的地质构造规模愈小,后期构造与侵蚀破坏愈强烈(构造 的开启性好),补给愈丰富,含水层透水性愈好,则径流愈强烈,水 的矿化度愈低。
3)同一含水系统中,各部分的水力联系程度有所不同。 2.基岩构成的含水系统:发育在一定的地质构造之中。 1)由独立褶皱单元或断层形成的断块构成,也可由褶皱与断层共同构
成,固结良好的基岩往往包含有厚而稳定的泥质岩层,构成隔水层;
2)基岩中有时一个独立的含水层就构成一个含水系统。 3)岩相变化导致隔水层尖灭,或者导水断层使若干含水层发生联系时, 数个含水层构成一个含水系统。
8.2 地下水系统
一、地下水系统概念的提出:
是系统论和水文地质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地下水系统:
地下水系统是由多个组成部分构成的复杂系统,它包括 两个系统:地下水含水系统和地下水流动系统。
1.地下水含水系统: 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
水岩系。它由若干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弱透水层)组成。 其中的相对隔水层并不影响含水系统中的地下水呈现统一 水力联系。
4)同一个含水层由于构造原因也可以构成一个以上的含水系统。
注意:含水系统虽然是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但通常含水系 统总有某些向环境开放的边界,以接受补给与进行排泄。除极少数构 造封闭的含水系统。开放边界不仅出现于表面,而且也存在于地下。
不同类型的含水系统 1-基岩隔水层 2-基岩透水层 3-松散沉积物相对隔水层 4-松散沉积物透水层
第八章 地下水系统与地下水径流
8.1 系统概念 8.2 地下水系统 8.3 地下水含水系统 8.4 地下水径流
8.1系统概念
一、系统的提出与发展
1. 源于:系统论—上世纪40年代由贝塔朗菲提出; 2. 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 3. 上世纪90年代起:在中国水文地质学界得以迅速广泛的应用、研究
与完善。 二、系统主要概念
3.系统思想:就是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角度去考察、 分析与处理问题的方法。
4.系统目标: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化(不是局部的)。
5.系统结构: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方式。
因此,可以将系统理解为“有结构的集合”。
6.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一个系统,不仅内部诸要素存在着相互作用,而 且还与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系统接受环境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 输入,经过系统的变换,再向环境产生物质、能量或信息的输出
7.系统的激励和响应: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称之为激励,系统在接受激励 后对环境的反作用称之为响应。
8.环境的输入(激励)经过系统的变换而产生对环境的输出(响应), 这种变换取决于系统的结构。 例如: 1)在同等降水条件下,不同的地下水系统,由于其岩层、构造、地 貌乃至分布范围大小不同,泉流量的变化各不相同。 2)在不同的地下水系统中,以同种方式开采同样数量的地下水,地 下水位的降低也有很大差别。 因此,一方面,分析系统输入与输出(激励与响应)的对应关系 有助于了解系统结构。另方面,对系统结构的了解有助于我们预测激 励—响应关系。
人为影响下地下水流动系统与含水层系统的关系 1-隔水基底 2-相对隔水层(弱透水层) 3-透水层 4-地下水开采中心
5-地下水位 6-流线 7-子含水层系统界线 8-子含水层系统代号
8.3 地下水含水系统
一、含水系统类型:在地质发展历史中,地质作用形成了不同的地体。 其中发育有各种含水系统。因此自然界具有不同类型的含水系统。
1.径流强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断面的流量,即用渗透流速表征。 2.径流强度影响因素: 1)含水层的透水性:决定K值大小; 2)地形高差:地形切割程度及相对高差大小决定水头差,△h大小; 3)流动的距离:决定L长短; 4)补给丰富程度:决定补给量大小。上述因素可由达西定律公式表示:
V=K △h/L,V=Q/ω 3.不同地区径流强度与水质 1)湿润山区:潜水为典型的渗入—径流型循环。
2)地下水径流的复杂性具有普遍性:以我国华北平原地下水为例
冲积平原地下水径流模式 1-砂层 2-粘性土层 3-入渗 4-蒸发 5-地下水流向
3)在大规模开采与排除地下水等人类活动影响下,含水系统的水头可以 重新分布,形成新的径流系统,原先的补给区与排泄区甚至也会相互 易位。
四、地下水径流强度和水质
构造开启程度对承压水径流强度的影响 1-含水层 2-隔水层 3-地下水流向,箭头大小表示径流强弱 4-下降泉 5-上升泉
6-测压水位
4.断块构造盆地中的承压含水层
其径流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断层的导水性。
1)断层带导水性良好时,导水断层构成排泄通路,则地下水由含水层 出露地表部分的补给区,流向断层带排泄区。径流强度大,地下水矿 化度低,为渗入—径流型循环。
2.地下水流动系统: 由源(补给区)到汇(排泄区)的流面群构成的,具有
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
一个大的含水系统可能包含若干个地下水流动系统。
三、地下水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比较
1.共同点: 1)不再以含水层作为基本的功能单元;
a.地下水含水系统超越单个含水层而将包含若干含水层与相对隔水层 的整体作为所研究的系统。
2)断层带阻水时,排泄区位于含水层出露的地形最低点,与补给区相 邻,承压区则在另一侧。地下水沿含水层底侧向下流动,到一定深度 后,再反向向上,在排泄区流出。因此,该含水层只在浅部径流强度 大,地下水矿化度低;而向深部地下水径流弱或没有径流,水的矿化 度则相应向深处增高。含水层常发育有咸淡水界面。
五、地下径流模数
径流强度大,入渗补给水,在径流中溶滤岩土,水盐共同在排泄 区排除,长期循环,整个含水层的水不断趋于淡化。
注意:该地区地下深度不同水质不同,浅部:侵蚀基准面以上径 流最为强烈,水的矿化度低;深部:循环途径长,径流变弱,矿化度 增大,因此,该区地下水常有咸淡水界面。
2)干旱地区细土平原:潜水为典型的渗入—蒸发型循环。 由于地形平缓,地形高差不大,地下水径流强度小。水分、盐分
5-导水层 6-地下水位 7-地下水流向 8-泉
8.4 地下水径流
一、径流:地下水由补给处流向排泄处的作用过程。
二、径流的作用:
1.它是连接补给和排泄的中间环节; 2.将地下水的水量与盐量由补给处传输到排泄处,影响含水系统水量与
水质的时空分布。
3.研究地下水径流内容: 1)径流方向; 2)径流强度; 3)径流条件; 4)径流量。 三、地下水径流方向与径流(流动)系统
1.概念:
地下径流模数(Me)表示一平方公里含水层分布面积上地下水的径 流量。
2.计算公式:
Me=Q×103/F×365×86400(L/s·km2)
Q:地下水流量;
F:含水层分布面积。
地下径流模数也称为地下水径流率,它说明一个地区以地下径流形式 存在的地下水量的大小。
断块构造盆地中承压含水层的径流模式 A—断层阻水;B—断层导水。
1-隔水层 2-透水层 3-地下水位 4-等水头线 5-流线 6-地表水
2.径流系统 1)地下水的径流模式复杂多样:受地形控制的地下水水头分布在一个大的径流
系统中,可以发育多个层次不同的径流系统。
a.局部流动系统:由局部地形高差产生的浅而小的流动系统; b.大规模区域流动系统:由区域地势控制的深而大的流动系统; c.中间流动系统:规模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流动系统。
b.含水系统是一个独立而统一的水均衡单元; 例如:一个沉积单元或构造单元。
c.含水系统边界是由隔水或相对隔水的岩层作为系统边界,属于地质零 通量面(或准零通量面),系统的边界是不变的;
d.含水系统是三维系统,没有时间因素。
2)流动系统: a.Baidu Nhomakorabea统性(整体性)体现在它具有统一的水流;
沿着水流方向,盐量、热量与水量发生有规律的演变, 呈现统一的时空有序结构。
b.流动系统边界为流面边界,属于水力零通量面边界,边 界是可变的;
c.流动系统加入时间因素,是时空四维系统。 注意:流动系统在人为影响下会发生很大变化,但形成
的新的地下水流动系统的发育范围,不会超越大的含水系 统的边界。
3.系统控制因素: 1)含水系统发育控制因素:
主要是地质结构(沉积、构造、地质发展史)。
2)地下水流动系统发育因素: 主要是水势场。在天然条件下,自然地理因素(地形、水 文、气候)控制着势场,因而是控制流动系统的主要因素。
地下水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 1- 隔水基底 2-相对隔水层(弱透水层) 3-透水层 4-地下水位 5-流线 6-子含水系统边界 7-流动系统边界 8-子系统代号 9-子流动系统代号, Br、Bi、B1 分别为B 流动系统的区域的、中间的与局部的子流动系统。
1.径流方向 1)除平面流动外,在流动系统中的某些部位也有垂直下降或上升的流
动方向。完全平面流动的概念是不正确的,既有平面二维流,也有三 维流。
2)径流方向由地形控制,由源(补给区)指向汇(排泄区),但在流 动过程中,方向可变,而不是单一方向。
河间地块流网图 (a)传统概念的河间地块流网;(b)赫伯特的河间地块流网
b.后者摆脱了传统的地质边界的制约,而以地下水流作为研究实体。 2)两者都揭示了地下水赋存与运动的系统性(整体性); 3)含水系统与流动系统都具有级次性,任一含水系统或流动系统都可
能包含不同级次的子系统。
2.不同点: 1)含水系统: a.系统性(整体性)体现在它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
含水系统中的水作为统一的整体,在含水系统的任一部分补给或排泄 水量,其影响均将波及整个含水系统。
1.松散沉积物中的含水系统; 2.坚硬岩石中的含水系统。 二、不同类型含水系统特征
1.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含水系统:发育于近代构造沉降的堆积盆地之中。 1)边界通常为不透水的坚硬基岩; 2)含水系统内部一般不存在完全隔水的岩层,仅有粘土亚粘土层等构 成的相对隔水层,并包含若干由相对隔水层分隔开的含水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