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变化的意义

合集下载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大叶性肺炎免疫功能变化及意义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大叶性肺炎免疫功能变化及意义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大叶性肺炎免疫功能变化及意义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大叶性肺炎免疫功能变化及意义。

方法:以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大叶性肺炎患儿31例作为观察组,以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31例作为对照组,以健康儿童31例作为空白组,对比两组的免疫功能指标。

结果:观察组CD3(71.8±1.3)%、CD4(48.5±2.0)%、CD8(25.6±0.8)%、TNF-α(3.1±0.2)ng/L、IL-6(364.8±16.9)ng/L、IL-8(2.2±0.2)ng/L,与对照组及空白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对照组CD3(63.2±1.0)%、CD4(40.6±1.8)%、CD8(24.9±1.5)%、TNF-α(2.1±0.4)ng/L、IL-6(254.1±25.1)ng/L、IL-8(1.5±0.1)ng/L,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均伴有免疫功能异常,并发大叶性肺炎者,免疫功能异常加重。

临床可根据患儿的免疫功能检查结果,对其病情进行评估。

关键词: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大叶性肺炎;免疫功能前言:肺炎支原体感染为儿童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类疾病,为气道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

发病后,如未及时治疗,易诱发大叶性肺炎。

有研究指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大叶性肺炎患儿,多伴有免疫功能异常。

借助免疫指标,可实现对患儿病情的评估。

本文于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大叶性肺炎患儿中,随机选取31例作为观察组,观察了免疫功能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免疫功能检测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大叶性肺炎患儿31例作为观察组,患儿性别:男/女=16/15,年龄(5.98±1.60)岁。

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变化及意义

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变化及意义

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变化及意义饶小春;焦安夏;马渝燕;潘跃娜;孟辰芳;向莉【摘要】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支原体肺炎患儿100例(观察组)、体检健康儿童100例(对照组).观察组急性期、对照组体检日行肺功能检查,观察组62例患儿于临床恢复期复查肺功能,比较两组肺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急性期深吸气量、补呼气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呼气峰流速、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及用力呼出肺活量25%、50%、75%时流速(FEF25、FEF50、FEF75)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临床恢复期上述异常指标明显好转,但仍未完全恢复正常,尤其是小气道功能指标(FEF50、FEF75、MMEF).结论支原体肺炎患儿急性期肺容量、肺通气功能均降低,临床恢复期明显好转,但仍未完全恢复正常,尤其是小气道功能.【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6(056)020【总页数】2页(P48-49)【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功能;儿童【作者】饶小春;焦安夏;马渝燕;潘跃娜;孟辰芳;向莉【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1000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1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炎症,是儿科呼吸系统常见病。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多为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感染时气道黏膜受损,造成气道阻力增加,气流受阻,流速受限,引起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

患儿临床表现为反复咳嗽、喘息等症状[1~3]。

2009年9月~2011年6月,我们观察了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的变化。

现分析结果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1.1 临床资料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00例(观察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6~15(8.6±2.1)岁。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理生理变化与临床表现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理生理变化与临床表现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理生理变化与临床表现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引起肺炎的常见病原菌,其感染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理生理变化以及临床表现。

1.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理生理变化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发生在呼吸道上皮细胞中,通过接触传播途径进入机体。

该病原菌会繁殖并引发炎症反应,导致以下病理生理变化的发生:(1)上皮细胞受损:病原菌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后,会破坏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导致细胞脱落和损伤。

(2)炎症反应:肺炎支原体感染会引发机体的炎症反应,包括炎性细胞浸润、炎性介质释放等。

炎症反应会导致血管扩张、渗出液体增加,造成肺组织的水肿和炎性渗出物的形成。

(3)肺组织损伤: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可以导致肺组织的损伤,包括肺泡壁炎症细胞浸润、肺泡腔炎性渗出物的积聚等。

这些变化会影响肺组织的正常功能,导致气体交换障碍和呼吸功能下降。

2.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一般可分为轻型和重型两种情况。

(1)轻型肺炎支原体感染:轻型感染一般表现为乏力、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一般不伴有发热或发热程度较轻。

患者可出现鼻塞、流涕、喉部不适等上呼吸道症状。

胸部听诊可能发现肺部干湿啰音,但通常无明显呼吸困难或肺实变的体征。

(2)重型肺炎支原体感染:重型感染主要表现为高热、寒战、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胸痛、背痛等症状。

体格检查发现肺部有湿啰音、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病例可能出现发绀、发绀、低氧血症等。

3. 诊断与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的综合分析。

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原学检测、血液检查、胸部X线检查和病原学培养等。

治疗方面,对轻型肺炎支原体感染一般采用支持治疗,包括休息、充分饮水、适当的抗炎退烧药物等。

对于重型感染或存在并发症的患者,通常需要住院治疗,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大环内酯类、呼吸道抗菌药物等。

支原体肺炎患儿D-二聚体、免疫功能变化及其意义

支原体肺炎患儿D-二聚体、免疫功能变化及其意义

支原体肺炎患儿D-二聚体、免疫功能变化及其意义郝丽;郑成中【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T-lymphocyte subsets,D-Dimer and immunoglobulin in mycoplasma pneumonia children and its significance.Methods The levels of T lymphocyte subsets (CD3 +、CD4 +、CD8 +、CD4 +/CD8 +)in 50 children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 (MPP Group)and 50 healthy children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The levels of D-Dimer were detected by immunoturbidimetry;The levels of serum immunoglobulin were detected by immune turbidimetric method.Results The results of T lymphocyte subsets:Compared with normal control group, CD3 +and CD4 +peripheral blood cells in MPP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eclined(P<0.001)、CD8 +cells were increased slightly,but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CD4 +/CD8 +ratios were decreased slightly.The results of D-Dimer:Compared with normal control group,the levels of D-Dimer in MPP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escalated(P<0.001).The results of immunoglobulin:IgA and IgMin MPP group were both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ormal group,but IgG was not different from that in normal group.Conclusion Children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 have immune disorder,which may generate abnormal clotting.Therefore,besides the conventional anti-mycoplasma pneumonia treatment,we need to detect the levels of D-Dimer according to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disease progression and strength the regula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immune system.%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MPP)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D-二聚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免疫功能变化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免疫功能变化
2 结 果
著 高于对 照组 ( o0 ) P< . 1 。 ̄ M P 患 儿 病 情 程 度 与 P
血 清 免 疫 球 蛋 白 、 疫 复 合 物 和 补 体 成 分 的 关 系 见 免 表 4 。MP P重 症 组 血 清 IG、g I M 、C 以 及 补 体 g I A、g I
C C3C 、 因子 均 明 显 高 于 轻 症 组 ( 、 、 B P< O 0 ) .5 。
0 .01) 。
1 1 一 般 资 料 选 择 本 院 儿 科 门 诊 及 病 房 符 合 . MP P临 床 诊 断 标 准 的 患 儿 4 5例 ( 儿 有 典 型 的 患 MP 临 床 症 状 和 体 征 ; 部 X 线 片 检 查 有 肺 炎 改 P 胸
变 ; 原 学 检 测 采 用 间 接 免 疫 荧 光 方 法 检 测 M P 病 —
维普资讯
20 0 2年 第 4 2卷 第 2 O期 山 东 医药
肺 炎 支 原 体 肺 炎 患 儿 的 免 疫 功 能 变 化
赵 平 ’ 陈 亚娜 赵 华 ( 南 市 中心 医院 山 东济 南 2 0 1 ) 济 5 0 3 彭 娟 ( 南 市 第 四人 民 医 院 ) 济 ( 城 市人 民 医院 ) 聊
表 1 MP P患 儿 T 细 胞 亚 群 的 检 测 结 果 ( s 士 )
IM 抗 体 阳 性 ) 男 2 g , 5例 , 2 女 O例 , 龄均 在 1 年 2岁 以
下 , 病 情 轻 重 分 为 2组 : 轻 症 组 : O例 , 程 小 于 按 ① 3 热
注 : 对 照 组 比 较 与 P< 0 0 .1
7天 , 部 体 征 轻 , 肺 外 并 发 症 , 部 X 线 片 示 支 肺 无 胸

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在诊断儿童肺炎中的意义

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在诊断儿童肺炎中的意义


: = =
: 二

= 二 二

一~
二 _ 二


… 一一
二二

L7 7

~ =

- 二
肺 炎 支 原 体 ( P 是 秋 冬 季 节 易 引 起 儿 童 支原 体 肺 炎 的 M ) 病原体 , 幼儿 、 少年易感染, 婴 青 老年 体 弱 的群 体 也 易 被 感 染 . 大 多引 起 急性 支气 管 炎 和间 质 性 肺 炎 . 占临 床 肺 炎 感 染 率 的 l%~ O , 感 染 发 病 率 为 96 6 . . 染 发病 率 的范 围较 5 2% 其 .~ 6 % 感 7 大 , 引 起 临 床 重 视 , 其 是 婴 幼 儿 和 青 少 年 人 群 … 目前 使 应 尤
2 01 1 0. 0 .6
免 疫 调 节 剂 。结构 系 大 环 内 酯类 . 有 相 对 分 子 质 量小 、 肤 具 皮 渗 透 性 好 的特 点 . 宜 于外 用 。治 疗 湿疹 具有 局部 免疫 调 节 、 适
抗 炎 及 止 痒 作 用 其 作 用 与 环 孢 素 相 似 且 效 价 更 强 . 制 抗 抑 原 与 有 丝 分 裂 原 引 起 的 刺 激 T细 胞 增 殖 本 品 的 结 合 位 点 与
中图 分 类 号 : 7 56 R2. 文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1 8 7 ( 0 2 0 — 7 7 0 10 — 14 2 1 )6 06 —2

7 8 6 ・
二二 二 一 ~ 一 _I二 _ 二 二= 二 1 二  ̄ 二 7 ZZ S
~ 一
Mo ig ra 现 代 诊 断 与治 疗 2 1 J l 2 ( ) d D a nT e t 0 2 uy 3 6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ALT、AST_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ALT、AST_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山东医药2023 年第 63 卷第 23 期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ALT、AST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李洪娜,郭艳霞,谢金霞,李鑫侠,宋琳琳沧州市人民医院儿科,河北沧州061000摘要: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变化及其对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MPP患儿62例作为MPP组,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LT、AST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ALT、AST水平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乳酸脱氢酶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LT、AST单独及联合预测MPP患儿预后的价值。

结果 MPP组血清ALT、AS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

62例MPP患儿中重症肺炎21例、轻症肺炎41例,重症肺炎患儿血清ALT、AST水平均高于轻症肺炎患儿(P均<0.05)。

62例MPP患儿中预后不良15例、预后良好47例,预后不良患儿血清ALT、AST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患儿(P均<0.05)。

MPP患儿血清ALT、AST水平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乳酸脱氢酶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

血清ALT预测MPP患儿预后不良的AUC为0.879(95% CI: 0.794~0.964),截断值为47.61 U/L,特异度为80.85%,敏感度为86.67%;血清AST预测MPP患儿预后不良的AUC为0.875(95% CI: 0.778~0.973),截断值为55.77 U/L,特异度为95.74%,敏感度为66.67%;ALT与AST联合预测MPP患儿预后不良的AUC为0.952(95% CI: 0.895~0.999),特异度为97.87%,敏感度为80.00%。

结论 MPP患儿血清ALT、AST水平均升高,且病情严重和预后不良的患儿升高更明显,二者联合检测在预测MPP患儿预后中具有重要价值。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检验免疫功能的临床意义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检验免疫功能的临床意义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检验免疫功能的临床意义发布时间:2021-09-23T01:51:02.609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3期作者:李晓[导读] 重点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之后对于检验免疫功能李晓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四川省成都市 611730摘要:目的重点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之后对于检验免疫功能的意义与价值。

方法把我院接收到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时间范围为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总计有188例患儿作为研究组参与到本次实验中。

随机选择同时期内健康患儿184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儿的血清免疫球蛋白等指标数据。

结果研究组患儿IgA、IgM、IgG等免疫蛋白和C3、C4补体、CRP水平均水平相对较低,有统计差异(P<0.05)。

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之后,经过检测发现其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都有所下降,可以作为临床指标应用,满足医疗检测与应用的要求。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免疫功能;意义肺炎支原体(MP)是导致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在临床中会引发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但是目前临床上并未研究其发病机制。

近年来,很多研究都发现儿童的支原体感染和免疫功能方面有着直接的联系,比如免疫逃避、免疫抑制等方面。

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之后通过检验免疫功能方面所能够产生的不同指标,具备较高的临床检测价值,下面具体分析研究内容和结论。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把我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接收到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总计有188例患儿作为研究组参与到本次实验中。

随机选择同时期内健康患儿184例作为对照组。

研究组男120例,女68例,年龄范围2~11岁之间;对照组男110例,女74例,年龄3岁~13岁。

经过实验前的各项基本资料对比分析,发现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可以作为对比使用。

1.2方法全部研究对象在清晨起床之后空腹的状态之下采集外周血5ml,使用医院采购的合格试剂盒进行检测,应用自动分析仪检测IgA、IgM、IgG等免疫蛋白和C3、C4补体的水平以及CRP等指标水平。

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免疫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

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免疫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

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免疫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孟庆祝;沈英鹏【期刊名称】《临床军医杂志》【年(卷),期】2016(0)6【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KD)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免疫指标的变化和临床意义。

方法将40例KD患儿分为MP感染组16例和非MP感染组24例。

比较两组患儿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血清免疫球蛋白(Ig)、补体、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和冠状动脉病变(CAD)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MP感染组hs-CRP、PCT、IgG、C_3、CD4^+/CD8^+、CD19^+水平及CAD 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MP感染组(P<0.01),而CD8^+水平显著低于非MP感染组(P<0.01)。

结论 KD合并MP感染患儿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更为严重,炎症反应更为强烈,并发CAD的概率更大,临床需加以重视。

【总页数】3页(P605-607)【关键词】川崎病;肺炎支原体;免疫指标;冠状动脉病变【作者】孟庆祝;沈英鹏【作者单位】廊坊市广阳区妇幼保健院儿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4【相关文献】1.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急性期免疫学分析及临床意义 [J], 沈方方;滕懿群;朱雯2.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临床特征研究 [J], 李玉华;吴本清;黄若谷;肖智辉;王慧慧3.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特征相关性研究 [J], 姚家会;彭刚;游德敏;郑学琴4.T淋巴细胞在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探讨 [J], 唐珍;钟灵毓5.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对冠状动脉损害的影响 [J], 寇志军;李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测定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测定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年 第26卷 第18期 IMHGN,September 2020,Vol. 26 No. 18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作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近年来MP感染发生率日益提升[1]。

目前MP感染以实验室血清抗体检测为主,被动凝集法能够同时对MP总抗体(MP-Ig)进行检测,具有操作简便、敏感度高及精确度高等优点,可为MP感染诊断提供确切依据[2-3]。

鉴于此,本研究观察MP-Ig滴度阳性患儿临床特点及间隔2周抗体滴度变化情况,分析MP抗体滴度测定在小儿MP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于本院治疗的MP-Ig初次检测阳性的MP感染患儿852例,男439例、女413例,年龄范围2~13岁,年龄(7.15±1.23)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范围14~22 kg/m2,BMI (17.31±1.60)kg/m2。

1.2 入选标准 ⑴纳入标准:①MP感染诊断标准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4];②年龄<14岁;③MP-Ig初次检测结果为阳性;④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⑤精神状态正常。

⑵排除标准:①首次感染以外的3个月内反复呼吸道感染;②存在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③先天性呼吸道畸形;④先天性心脏病;⑤后天获得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1.3 方法 852例MP初次检测阳性患儿初次检测2周后采集患儿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后采用被动凝集法测定MP;检测试剂盒由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提供,严格依据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共12个孔,将患儿血清25 μl作倍比稀释加入第1孔,将未致敏粒子25 μl(1滴)加入第2孔,将致敏粒子25 μl(1滴)加入第3~12孔中,震荡混匀,室温下放置3 h后观察结果,第3孔滴度为1∶40,第4孔滴度为1∶80,第5孔滴度为1∶160,第6孔滴度为1∶320,第7孔滴度为1∶640,第8孔滴度为1∶1 280,第9孔滴度为1∶2 560,第10孔滴度为1∶5 120,第11孔滴度为1∶10 240,第12孔滴度为1∶20 480,其中阳性判定标准为抗体滴度≥1∶40。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MPLI、肺炎支原体抗体、CRP、IL-8变化及临床意义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MPLI、肺炎支原体抗体、CRP、IL-8变化及临床意义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MPLI、肺炎支原体抗体、CRP、IL-8变化及临床意义薄艳丽;戴四海【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支原体载量指数(MPLI)、肺炎支原体抗体、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炎组)及50例门诊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儿童(对照组),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P-DNA含量计算MPLI,被动凝集发检测肺炎支原体总抗体(MP-IgM+MP-IgG+MP-IgA),胶体金法检测血清CRP,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8.结果肺炎组MPL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肺炎支原体抗体、CRP、IL-8高于对照组(P<0.05);肺炎组轻症患儿MPLI明显高于重症(P<0.05),肺炎支原体抗体、CRP、IL-8低于重症(P<0.05);肺炎组治疗7 d时MPLI明显高于入院时(P<0.05),肺炎支原体抗体、CRP、IL-8低于治疗7 d时(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MPLI明显下降,肺炎支原体抗体、CRP、IL-8明显升高,检测以上指标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7(023)024【总页数】3页(P63-65)【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载量指数;肺炎支原体抗体;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8【作者】薄艳丽;戴四海【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儿科,山东枣庄277300;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儿科,山东枣庄 277300【正文语种】中文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MP)感染所引起的儿童常见呼吸道疾病,全年均可发病,肺炎支原体是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患儿主要表现为咳嗽、咽痛等症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多表现轻微,但是近年来重症患儿越来越多,严重时可累及多个脏器。

近年来有研究显示支原体载量指数(MPLI)、肺炎支原体抗体用于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价值较高[1],同时由于患儿明显存在呼吸道炎症反应[2-4],因此本研究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MPLI、肺炎支原体抗体、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变化进行了研究,以探讨其临床意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36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凝血功能变化分析

36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凝血功能变化分析

36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凝血功能变化分析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人类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已成为目前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重要病原微生物[1],除侵犯呼吸系统外,还可侵犯多个器官系统,引起严重的肺外并发症。

综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经常有肺炎支原体导致各脏器急性梗死或栓塞的病例报道,发病急骤,病情凶险,存活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但目前支原体感染对凝血系统影响发生的原因及机制,临床研究较少。

本文通过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凝血常规六项及血浆D二聚体定量测定,进行前瞻性研究,探讨肺炎支原体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及发生机制,提高对重症肺炎支原体感染危害性的认识,以便为临床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经潍坊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并在研究对象入选前获知情同意。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来潍坊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感染组),感染组儿童以“咳嗽、发热”起病,发病10 d后查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滴度≥1∶80,有阳性意义,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经查血常规、CRP、ESR、ASO、TBIgA、抗核抗体、RF及常见病毒等项目,排除其他病原菌感染及风湿性疾病,无白血病及其他血液系统疾病,选取有临床意义的36例患儿为实验组。

其中MPIgM滴度为1∶80至1∶160为低滴度组,共17例,年龄(8.5±1.2)岁,体质量(25.2±5.3)kg;MPIgM为1∶320至1∶1280为高滴度组,共19例,年龄(8.2±1.4)岁,体质量(24.6±4.7)kg;另外选取20例门诊健康查体儿童作为对照组,年龄(8.0±1.7)岁,体质量(24.1±5.5)kg。

三组儿童体质量、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标本采集实验组儿童清晨空腹抽取1.8 ml肘静脉防凝血送检,用于测定凝血常规六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凝血酶原INR值、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及血浆D二聚体定量七项指标;对照组儿童清晨空腹从肘静脉依次抽取1.5 ml静脉血用于测定MPIgM,和1.8 ml静脉防凝血用于测定凝血常规六项及血浆D二聚体定量水平。

支原体肺炎患儿肺炎支原体IgM、IgG_及血清PCT_检测的临床意义

支原体肺炎患儿肺炎支原体IgM、IgG_及血清PCT_检测的临床意义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12月下第20卷第36期·实验研究·支原体肺炎患儿肺炎支原体IgM、IgG及血清PCT检测的临床意义万雄文(梅州市五华县中医医院检验科,广东 梅州 514400)【摘要】目的:探究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肺炎支原体(MP)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及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20年1 ~6月在我院MPP患儿60例,其中急性感染期33例,恢复期27例,同时选取来我院体验的6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

比较急性感染期、恢复期、对照组儿童MP-IgM、MP-IgG、PCT及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分析MP-IgM、MP-IgG、PCT与炎症因子CRP的相关性。

结果:急性感染期、恢复期患儿MP-IgM、MP-IgG明显低于对照组,PCT、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急性感染期、恢复期患儿血清MP-IgM、MP-IgG、PCT、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 相关性分析显示MPP患儿MP-IgM、MP-IgG与血清CRP呈负相关性,PCT与CRP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

结论:与正常儿童相比,MPP患儿MP-IgM、MP-IgG水平显著低,PCT水平显著高,且急性感染期患儿MP-IgM、MP-IgG、PCT改变更显著,且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监测MP-IgM、MP-IgG、PCT水平可为诊治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儿童;支原体肺炎;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降钙素原【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2)36-0056-04支原体肺炎(MPP)是由支原体(MP)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俗称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属非典型性肺炎。

据统计支原体肺炎约占全部社区获得性肺炎10%-40%,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低,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最高。

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炎症指标的水平变化及临床相关意义

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炎症指标的水平变化及临床相关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 床 资 料 选 择 2009 年 9 月 至 2011 年 9 月 本 院 住 院 治 疗 的 60 例 MP 感 染 患 儿 作 为 研 究 对 象 , 患 儿 年 龄 2 ~ 12 岁 , 中 位 数 年 龄 7.2 岁 。 男 36 例 , 女 24 例 。 根 据 凝 集 法 检 测 血 清 MP-IgM>1 ∶ 80 为阳性。 其中重症患儿 26 例, 轻症患儿 34 例。
肺炎支原体 (MP) 感染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 之一, 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肺炎支原体在呼吸道感 染基础上可并发肺外多系统损害, 包括消化道、 心血管、 血 液 、 神 经 及 皮 肤 等 。 [1-2] 目 前 该 病 发 病 机 制 尚 不 清 楚 , 目 前 倾 向于与机体免疫系统紊乱有关。 为探讨支原体感染患儿肿瘤坏 死 因 子 (TNF-α)、 白 细 胞 (WBC) 及 超 敏 C 反 应 蛋 白 (hs- CRP) 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笔者对 60 例 MP 患儿分析报道 如下。
于对照组, 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其中重症支原体感染患儿 TNF-α、 WBC 及 hs-CRP 水平显著高于 MP 轻 症 感 染 患
儿 (P <0.01); 观察组 WBC 及 hs-CRP 阳 性 率 显 著 高 于 对 照 组 (P <0.01)。 结 论 MP 感 染 患 儿 血 清 TNF-α、 WBC 及 hs-CRP
水平显著升高, 炎症因子参与了 MP 感染的发生发展, 对炎症因子的检测有助于诊断及判断预后。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儿童; 炎症因子
中图分类号: R375+.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4659.20Fra bibliotek2.12.2178

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血清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血清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o r P < O . O 1 ) . I L - 1 8 s h o w e d p o s i t i v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w i t h I g E( r = O . 4 0 1 , P < 0 . 0 5 ) . Co n c l u s i o n L e v e l s o f I L 一 1 8 , I g E , I g M, E O S
【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d i s c u s s c l i n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n d c h a n g e o f s e l 3 1 m i mm u n e r e l a t e d i n d i c a t o r s i n c h i l d r e n w i t h
g r o u p w a s l o w e r t h a n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P < O . 0 5 ) , I g M、 I g E、 I L - 1 8 、 E OS o f MP g r o u p w e r e h i g h e r t h a n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 P < O . 0 5
肺炎 支原 体组 I g G水 平低 于对 照组 ( P < 0 . 0 5 ) , I g M、 I g E、 I L 一 1 8 、嗜 酸性 粒 细胞 水平 高 于对 照组 ( P < 0 . 0 5或者 , J < 0 . 0 1 ) 。肺炎 支原 体感 染患 儿血 清 I L 一 1 8水 平 与 I g E呈 正相关 ( r = 0 . 4 0 1 , P < 0 . 0 5 ) 。结论 肺炎 支原 体感 染 患儿 血 清

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功能变化及意义

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功能变化及意义

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功能变化及意义目的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研究其变化规律,探讨疾病发生机制。

方法收集支原体肺炎患儿急性期全血和血清以及健康儿童对照标本,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表面标记CD3+、CD4+、CD8+、CD19+和调节性T细胞CD4+CD25+表达比例,检测血清标本IgG、IgA、IgM。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支原体肺炎患儿组急性期外周血CD4+、CD4+/CD8+和CD4+CD25+细胞比例明显下降,B淋巴细胞(CD19+细胞)比例则显著升高,血清中IgM含量升高。

结论支原体肺炎患儿急性期处于免疫失衡状态,T淋巴细胞增殖受到抑制,B淋巴细胞刺激增殖,体液免疫功能仍存在一定失调。

标签:肺炎支原体;流式细胞仪;细胞免疫;体液免疫MPP是小儿肺炎的常见类型之一,是由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引起的间质性肺炎。

MPP 主要见于5岁以上儿童,近年来发病年龄有低龄化趋势,且1~3岁婴幼儿发病也逐渐增多,总发病率也有所增加。

MPP临床表现以持续发热(热程>3 d)及剧烈咳嗽(常为刺激性干咳)为主,婴幼儿可有气喘及呼吸困难,本病同时还常伴有广泛多器官、多系统的肺外并发症,而且病程迁延,并且和支气管哮喘的发作关系密切。

以往的研究认为[1]主要是MP在肺组织局部生长繁殖引起的感染性炎症。

近年来研究[2]认为MP感染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关。

但MP感染的发病机理仍不十分清楚。

为进一步了解MPP的免疫功能变化,探讨疾病发生机制,该研究选取了该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儿科急性期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40例及健康儿童20例,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调节性T细胞;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总IgE、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意义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总IgE、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意义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总IgE、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意义目的:了解本地区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总IgE、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的水平变化,为临床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提供指导。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MPP患儿、65例细菌性肺炎患儿和40例健康体检的儿童,进行MPP抗体、总IgE和C反应蛋白测定,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MPP患儿总IgE、CRP高于健康体检儿童(P<0.001),MPP患儿总IgE高于细菌性肺炎患儿(P <0.001)。

结论:MPP患儿早期应监测CRP变化,抗感染同时提高患儿免疫功能会改善患儿的预后。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variation of total IgE and CRP of children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Shunyi District.Method:All subjects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 2013 to Jan 2014,including MPP (n=80)and bacterial pneumonia(n=65)and healthy children(n=40)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4.All children were drawed vein blood and analyzed MPP-IgM,total IgE and CRP.Result:Total IgE and CRP of MP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healthy children(P<0.001),and total IgE of MPP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bacterial pneumonia(P<0.001).Conclusion:We should monitored CRP levels in early period of MPP.Enhancing immune function can improve MPP prognosis meanwhile regular anti-infection treatments.[Key words] MPP;CRP;Immune function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儿童肺炎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还可导致呼吸道以外的并发症,对人类健康构成了较大的威胁[1]。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理生理变化与免疫异常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理生理变化与免疫异常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理生理变化与免疫异常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能引起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喉炎和气管炎等疾病。

该病原体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特征,其感染可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免疫异常。

了解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理生理变化与免疫异常对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病理生理变化肺炎支原体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进入呼吸道,并在上皮细胞中繁殖引发感染。

病理生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上呼吸道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鼻塞、喉痛等,这些症状与其他呼吸道感染相似,但较轻。

2. 肺部炎症:肺部感染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主要表现,引起肺组织炎症反应。

肺泡和间质的炎症细胞浸润导致肺泡壁增厚,影响气体交换功能。

3. 支气管炎:肺炎支原体感染也可引起支气管炎,表现为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等炎症改变,导致呼吸困难等症状。

4. 气管炎:部分患者可出现气管炎,症状包括气道黏膜红肿、分泌物增加等。

5. 肺间质纤维化:长期存在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特别是复发感染,易导致肺间质纤维化,肺功能受损。

二、免疫异常肺炎支原体感染时,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一系列的异常反应,表现为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异常。

1. 炎症介质释放: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炎症反应,激活多种细胞,如巨噬细胞、T细胞等,释放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导致炎症反应过度。

2. 免疫细胞异常: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导致机体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异常,如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T细胞的功能受损等。

3. 免疫调节紊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免疫调节紊乱,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平衡紊乱,导致机体对感染的清除能力下降。

4. 免疫耐受:部分患者在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机体对该病原体出现耐受现象,即机体无法对下次感染做出有效的免疫反应。

总结: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与免疫异常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一系列的影响。

了解这些变化对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早期诊断与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研究该感染的病理生理机制和免疫异常,有助于寻找更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变化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变化情况。

方法:将我院此次收治的4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做为此次的研究组;另外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40例人群为对照组。

对研究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肺功能检测。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P<0.05)。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5.0%(38/40),治疗前后,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明显,P<0.05。

结论:由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存在大小气道通气障碍,同时气道黏膜受到损害,所以患者容易转归为哮喘。

为此,需对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和早期干预,同时对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测则能够有效地评估患者的病情。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阿奇霉素;肺功能;哮喘【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4-7484(2014)04-2608-01
临床上,肺炎支原体肺炎在儿童人群呼吸道感染中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病原体,其大约占到儿童肺炎10.0~
40.0%[1]。

并且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则与哮喘存在一定的关联。

此次研究中,为了研究和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的肺功能改变情况,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此次研究的对象为4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将其作为研究组,收治时间为2012年7月~2013年12月。

其中男性为25例,女性为15例;年龄在
2.5~4.0岁,平均为(
3.0±0.5)岁。

患者不存在其他混合感染以及免疫性疾病。

此外,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40例人群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为26例,女性为14例;年龄在2.0~
4.0岁,平均为(3.0±0.5)岁。

比较两组的年龄和性别等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对患者采用阿奇霉素针剂10mg/(kg.d),1次/d,连用5~7d。

在患者症状得到控制后,改为口服阿奇霉素10mg/(kg.d),1次/d,连续使用3d。

一共治疗21d。

肺炎支原体的检验:在患者入院后,采集其静脉血液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并根据相关的操作流程进行[2]。

肺功能的检测:对两组人群在诊断和治疗后分别进行肺功能检测。

主要检测: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最大呼气量(FEV1)、最大呼气流速峰值(PEF),用力呼气25%流速(MEF25)、用力呼气50%流速(MEF50)[3]。

根据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数判定肺功能损害程度。

正常:>80%;轻度损害:80%~60%;中度损害:60%~40%;重度损害:<40%[4]。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X2或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治疗前后以及对照组肺功能比较情况(表1)
2.2 研究组治疗效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5.0%(38/40),治疗前后,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明显,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导致儿童人群发生哮喘的主要因素为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近年来已引起很多学者所关注。

经过相关的研究表明,大约有5.0~30.0%的喘息症状、哮喘发作与MP感染有一定的关系[5]。

近年来,MP感染的人数在不断上升,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人群中,其大约占到10.0~30.0%,然而国外相关文献则为50.0%[6]。

但是对于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功能改变的相关报道则比较少。

此次研究的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功能的大气道、小气道通气指标(FVC、FEV1、PEF和FEF25、FEF50)与对照组比较,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这就说明肺炎支原体患者发生的气道粘膜损伤以及气流受限则主要是患者肺炎支原
体直接损害以及免疫损伤而引起。

然而,患者呼吸道黏膜损伤则是导致MP诱发哮喘的主要因素。

同时呼吸道气流受限
则是患者呼吸道黏膜损伤的一个临床表现,同时也是诊断哮喘的关键性指标,尤其是对于小呼吸道通道存在障碍患者。

对于MP来说,其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较为敏感,其中采用阿奇霉素治疗的效果特别显著。

经过此次研究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P<0.05)。

总之,对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测则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的作用。

此次研究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其的大小气道均出现一定的通气障碍,同时患者的气道粘膜受到损害,这些患者很容易发生哮喘,同时也是哮喘的高发人群,应该对患者进行定期地随访和早期干预治疗。

参考文献:
[1]吴良霞,吴珉,顾丹萍.节段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03:
185-187.
[2]张和,张海邻,金龙腾,李昌崇,革丽莎.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常规肺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1,02:122-124.
[3]高玉英.肺功能检测在儿童支原体肺炎诊治中的作用[J].医药论坛杂志,2011,17:69-70.
[4]刘蓉,余静,李艳,谢坚,何晓芸,王敏,刘亚琼,
吉庸.儿童支原体肺炎312例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肺功能分析[J].临床医学,2012,02:26-28.
[5]郝春莉,吴良霞,张建华,吴珉,徐敏.节段性或大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肺功能变化[J].临床儿科杂志,2012,08:721-723.
[6]王灵,陈实,吴少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分析[J].海南医学,2010,12:81-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