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 教案

合集下载

少年中国说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泻、潜、渊等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3.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难点: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正值青春年少,今天你们是初升的太阳,明天你们就是祖国的栋梁。

早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个人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这个人就是清末的梁启超。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梁启超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

(板书题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书上注音及工具书,认读本课生字词。

2.播放范读音频,引导学生听音韵,听节奏,听停顿,并且大声跟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

3.品读课文,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4.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写少年的责任。

第二部分(2)写少年是什么样子。

第三部分(3)期待少年的雄起。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思考“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什么样的?”明确: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

2.在课文哪部分有所体现?这组句子有什么特点?明确:第一部分。

这组句子用了排比的手法。

这组句子里的每个句子都用了“少年……则国……”的句式,结构都一样,是排比。

作者先写“智”,“智”了就会“富”,“富”了就会“强”,“强”了就可以“独立”,“独立”了才能“自由”,“自由”了才会“进步”,“进步”了才会“胜于欧洲”,“胜于欧洲”了最后就“雄于地球”,这些句子的意思是一步步向前推进的。

3.第二部分中作者一共写到了哪些事物?明确:红日;(黄)河。

少年中 国说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少年中 国说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对中国少年的期望。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比喻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关系的深刻阐述。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国家在未来会变成什么样?是更加繁荣昌盛,还是面临各种挑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充满激情和希望的文章——《少年中国说》,看看作者心中的少年中国是怎样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学习第一段指名读第一段,思考:作者用了哪些事物来比喻中国?学生交流,教师点拨:作者用“红日初升”“河出伏流”“潜龙腾渊”“乳虎啸谷”“鹰隼试翼”“奇花初胎”“干将发硎”来比喻中国,展现了中国的朝气蓬勃和强大的生命力。

指导朗读,读出中国的蓬勃气势。

2、学习第二段自由读第二段,思考:作者认为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总结:作者认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也就是说,中国的未来取决于少年,少年是中国的希望。

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少年的期望。

3、学习第三段齐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未来有怎样的展望?学生回答,教师点拨:作者展望少年中国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对中国少年的激励。

(四)拓展延伸1、同学们,你们是新时代的少年,你们心中的少年中国是怎样的?请大家展开想象,说一说。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教案2个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教案2个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少年中国说》的主要内容,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2.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个人观点并展开思考。

3.能够熟练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隐含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2.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解读课文中的比喻和具象化描述。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个人创作。

四、教学准备1.课文《少年中国说》相关课件和教材。

2.学生课前准备的学习笔记和观点。

3.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的活动指导。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频或简短视频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2.学习课文(20分钟)–逐段解读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含义。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

3.讨论互动(15分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思想和观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4.个人思考(10分钟)–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旨,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第二课时1.总结反馈(10分钟)–学生就第一课时的个人思考进行汇报和分享,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2.拓展延伸(20分钟)–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主题展开相关知识拓展,拓展他们的思维和认知。

3.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课后阅读或写作作业,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和表达。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两个课时的教学,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了文本中的含义和诗意。

在讨论和互动环节,学生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也得到了锻炼。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并引导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

以上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教案的两个课时计划,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 优质课 教案

人教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 优质课 教案

人教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人教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对少年中国的描述,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大意。

但是,对于课文中的某些词汇和句子,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课文中对于少年中国的描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难点:对于课文中的某些句子和段落,需要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1.阅读理解:通过阅读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深层含义。

2.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教育:通过讲解和引导,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少年中国说》的课文文本。

2.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课文和相关资料。

3.相关资料:关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等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引出本课的主题《少年中国说》。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例如:“课文中的少年中国具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少年中国说》优质教案(精选6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少年中国说》优质教案(精选6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少年中国说》优质教案(精选6篇)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少年中国说》优质教案共六--第一篇(4000)字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悲凉凄切、如泣如诉”等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反复揣摩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感悟朱丹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体会比喻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所起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增强学生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抓住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不忘国耻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难点: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寄托的哀思,体会朱丹悲戚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策略1.品读与感悟相结合,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在读中悟,悟后促读。

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和人物的品质。

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悟其情,悟其意,悟其法。

2.在教学中采用朗读、联系上下文、引入资料、抓重点词语等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采用朗读、想象等教学方法解决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梳理问题,引入探究1.导语:木笛,一种中国民族乐器。

清音洋溢,圆润厚实。

课文围绕着一支木笛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快速浏览全文,回忆主要内容。

关键词:拒绝,录取。

2.故事一波三折,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听了故事的概貌,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根据学生质疑梳理成一个问题: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3.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起阅读期待。

(二)深入探究,品读体会1.我们先来看看朱丹什么样?找到描写他外貌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

(1)指名读语句,提示:云锦,中国传统织品,美若云霞;梅花,冒雪而开,别有风骨。

《少年中国说》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教案名称:《少年中国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少年中国说》的背景和内容。

2.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和国情的了解和认识。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4.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和分析《少年中国说》的文本内容。

2.运用文字和语言进行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少年中国说》2.多媒体设备五、教学流程步骤一:导入 (10分钟)1.导入问题:你对中国的历史和国情有什么了解?2.引入《少年中国说》的背景和作者背景。

3.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未来。

步骤二:阅读与理解 (15分钟)1.学生阅读课文《少年中国说》。

2.师生共同解读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手法。

3.分组讨论: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和观点是否与现实相符?步骤三:文学鉴赏 (15分钟)1.指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

2.引导学生寻找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

3.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给读者带来什么体验?步骤四:写作练习 (20分钟)1.要求学生根据《少年中国说》的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对中国未来的思考和展望的文章。

2.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3.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写作。

步骤五:课堂总结 (10分钟)1.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写作作品。

2.总结课堂学习的内容,强调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3.展望中国的未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讨论的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中国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展望的作文。

《少年中国说》初中教案

《少年中国说》初中教案

《少年中国说》初中教案课程类型:语文阅读理解课年级:初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少年中国说》的文章内容,体会梁启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期望。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提高学生朗读、思考、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

2. 学会欣赏和评价爱国文学作品。

教学难点:1. 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1. 课文《少年中国说》的复印件或投影仪。

2.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音频文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梁启超的生平和爱国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认为,一个少年应该如何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引导学生思考。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少年中国说》,理解文章内容。

2. 学生边读边思考,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做好标记。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老师进行评价和补充。

五、实践活动(10分钟)1. 让学生写一篇以“我心中的中国”为主题的短文,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期望。

2. 学生互相交流,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表扬。

六、总结(5分钟)1. 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老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少年中国说》的教育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少年中国说》,让学生理解了梁启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期望,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少年中国说_教案

少年中国说_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积累重点实词。

理解文章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2.难点:历史地分析梁启超的狭隘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教学过程】【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听歌曲《男儿当自强》听后思考: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交流)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有个人在100年前,20世纪钟声敲响之际,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他就是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少年中国说》。

(二)知人论世:看视频《戊戌变法》走近梁启超。

提到梁启超,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三)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

)朗读的设计如下:一读:播放配乐朗诵《少年中国说》,学生听读,意在听准字音。

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此处提出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朱熹语)三读:请班上朗读课文好的同学有感情的读。

并请其他同学评价。

2.疏通文意。

(1)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文言文怎样疏通文意?(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还有文言文单音词多,我们现在双音词多,可以采用结合语境组词法)(2)分小组细读课文并自己试着疏通文意。

(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3.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质疑,全班答疑,教师参与。

《少年中国说》教案3篇

《少年中国说》教案3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7课《少年中国说》27 少年中国说【教学构想】梁启超所倡导的“新文体”,具有“平易畅达”、“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等特点,这在本文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值得特别注意: 1.类比、对比手法的娴熟运用。

本文的类比、对比有两大特点:一是不局限于一时一事,而是自始至终,一贯到底。

可以说,类比和对比是全文意理建构的骨架。

二是类比处处渗透、笔笔投射,对比多角度多层面,洋洋洒洒。

2.排比、设喻,连珠喷发。

语言形式是文章风格的重要体现。

本文语言给人以滔滔滚滚之气势美,除总体上的平易畅达外,主要得力于排比和设喻的连珠喷发。

如文章的第2自然段,在比较“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时,就一连用了几十个排比句和几十个比喻句。

像这样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和类比、对比、层进等表达手法于一体的语言形式,像这样大面积连珠喷发的语言气势,可以说是梁启超“新文体”的一个十分耀眼的特点。

3.激情滚滚,一气呵成。

梁启超的文章,得力于气势,而气势之来则得力于激情,激情之生则得力于感愤之深重。

有了真实、激越的情感,文章才有逼人之盛气,作者才能“纵笔所至不检束”,“情”、“气”所至自成妙文。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能解释下列词语:恶、澌、硎、冤业、汪洋、八荒。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重点语句。

3.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4.能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教学安排] 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课文梁启超是生活在清末民初的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学问家。

“百日维新”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

《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

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少年中国说》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少年中国说》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少年中国说》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要内容;2.学习理解一些常见的成语,并试着应用到语文表达中;3.学习使用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对《少年中国说》进行深入的解读;2.学习理解文中的成语,并的灵活运用与使用;3.学习运用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文中难懂的句子;2.帮助学生掌握成语的使用技巧。

四、教学方法和步骤1、教学方法1.阅读教学方法;2.小组合作学习;3.教师引导式。

2、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在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后,教师可以通过出示一些图片、视频或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热身活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热身活动,如口头问答、卡片配对等小游戏,通过评分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预热本节课的学习。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本节课的内容,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主体教学1.阅读文本:教师将《少年中国说》分段,逐段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主旨内容。

2.成语解析:教师可以对文中的一些常见成语进行解析,并鼓励学生在学习后尝试运用这些成语到自己的语文表达中。

3.语言规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使用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适时地使用感叹句、疑问句、陈述句等语言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巩固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巩固练习,如填空、配对、连线等形式的题目,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本节课的内容。

(5)课堂总结在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巩固练习后,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梳理,以便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少年中国说》,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少年中国说》教案3篇

《少年中国说》教案3篇

•••••••••••••••••《少年中国说》教案《少年中国说》教案3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少年中国说》教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

《少年中国说》教案篇1[教学目的]1.能解释下列词语:恶、澌、硎、冤业、汪洋、八荒。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重点语句。

3.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4.能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课文梁启超是生活在清末民初的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学问家。

“百日维新”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

《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

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作者知耻于当时中国之“老大”,对封建专制的黑暗腐败深恶痛绝,对满清统治者的老朽昏庸深恶痛绝,对国家的落后十分痛心,对国民的愚昧十分痛心,因而从内心爆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激情,猛烈抨击这一切令人厌恶的东西,并热情呼唤一个充满生机的“少年中国”尽快到来。

这种昂扬的改革精神和深切的爱国情怀令人钦佩。

用老年人来类比“老大”的中国,用少年人来类比“少年”的中国,并从少年人必将取代老年人,认识到少年中国必将取代老年中国,这是进化论的观点。

这种进化论的社会发展观,使梁启超在极其黑暗、衰败的时代,看到了一个腐朽王朝的必将灭亡,并充满希望和信心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其积极因素不能抹煞。

但进化论有待于发展为历史唯物主义,否则,它就只能是社会改良主义的思想武器。

梁启超一生的政治思想多有变化,这恐怕正是进化论观点和改良主义思想在其社会改革实践中得失消长的体现。

《少年中国说》经典教案

《少年中国说》经典教案

《少年中国说》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掌握《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清朝末年的文学家梁启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o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掌握其文学特色。

o学会通过文本分析,探究作者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少年的呼唤。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少年中国说》的文学魅力。

o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文本解读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国家未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对国家、对社会的热爱之情。

o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勇担时代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掌握其文学特色。

o分析作者在文中对少年形象的塑造及其象征意义。

2.难点:o深入解读《少年中国说》中的隐喻和象征,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o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o研读《少年中国说》原文及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o准备课件,包括作者介绍、文本分析、文学特色等内容。

o收集与《少年中国说》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评论,辅助教学。

2.学生准备:o预习《少年中国说》课文,了解基本内容和背景知识。

o收集与《少年中国说》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鉴赏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o教师展示与《少年中国说》相关的历史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国家历史和未来的兴趣。

o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一个国家的未来与青少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2.新课讲解(15分钟)o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梁启超的生平、创作背景及《少年中国说》的创作情况。

o朗读《少年中国说》原文,让学生感受其文学魅力和思想内涵。

o分析文本中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对少年形象的塑造、对国家未来的期望等。

o探讨《少年中国说》的文学特色,如象征手法、排比句式等。

3.深入探究(15分钟)o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如:“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强调少年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少年中国说》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少年中国说》。

(2)理解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意象和寓意。

(2)学会欣赏梁启超的文学才华,了解其历史背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勇担重任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少年中国说》。

2. 理解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韵律美。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文中的意象和寓意。

2. 学会欣赏梁启超的文学才华,了解其历史背景。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课文、作者简介、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课文朗读和背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少年中国说》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韵律。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梁启超及其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韵律美。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文中的意象和寓意。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教师讲解梁启超的文学才华及其在当时的影响。

4. 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进行课文朗诵比赛,提高朗读技巧。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学生课后进行拓展阅读,了解梁启超的其他作品。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1)学生对《少年中国说》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学生对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学生对梁启超的文学才华及其历史背景的了解程度。

2. 评价方法(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3)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讨论积极参与、分享观点等。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如下问题:1. 学生对《少年中国说》的兴趣和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2.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了文中的意象和寓意?3. 学生对梁启超的文学才华及其历史背景的了解是否有所提高?4.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八、教学修改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教师应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修改,以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少年中国说》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少年中国说》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了解《少年中国说》的内容和作者鲁迅。

2.培养学生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热爱。

3.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应该如何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观点,并且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准备:《少年中国说》文本、多媒体设备、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出课题:同学们,你们是否对于我们祖国的命运有着强烈的关注和热爱呢?2.展示一张图片:请看这张图片,你们能猜出这个人是谁吗?他的作品你们听说过吗?3.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鲁迅的《少年中国说》。

二、阅读分析(3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且对不懂的词语进行标注。

2.学生轮流朗读文本,并且解释标注的生词。

三、讨论互动(20分钟)1.开展讨论:同学们,你们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为什么?2.请学生举手发言,每位学生发言时间不得超过1分钟。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观点的正反面,让学生思考自己的立场。

四、写作练习(20分钟)1.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他们对于祖国命运的想法和自己对于未来的期望。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学生可以借鉴文章中的观点,并且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五、展示交流(15分钟)1.请学生上台朗读自己写的短文,并且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2.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3.教师点评每篇短文,并且鼓励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六、总结反思(5分钟)1.请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你写这篇短文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你的观点是否有所改变?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且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国家的发展,并且为之努力奋斗。

拓展延伸:1.让学生自行查找关于鲁迅和他的其他作品,进行研究和分享。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鲁迅在《少年中国说》中的思想内涵。

3.设计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活动,如演讲比赛、绘画比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少年中国说》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

及练习【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袭:依照着做。

欧西人:泛指西方英、法、美等国的人。

恶:表示感叹的助词,这里有反对的意思。

请:副词,表示尊敬对方,相当于“请允许”。

故:连词,表因果关系,所以。

皆:都是。

已经:已经经历。

惟:只。

行乐:这里不是指娱乐,意思是保持乐观。

怯懦:胆怯懦弱。

盛气:富有朝气。

苟且: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乳虎:劝虎。

大略:大概。

冤业:罪孽。

业,通“孽”。

举国:全国。

举,副词,全部。

翘足而待:一抬脚就可以等到。

形容时间短,轻易。

吸张:收缩与扩张。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2、相关知识:百日维新和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

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

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

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报》。

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

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

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全国人心激愤。

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作了直接准备。

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通用8篇)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通用8篇)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少年中国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2.朗读法教学过程:一、情境铺垫导语引入1.师:同学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中国有志青年,这篇文章是《少年中国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位著名作者是谁?2.作者链接: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著名学者,诗人,宣传家。

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受改良思想影响。

曾经参与“公车上书”,又与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组织保国会,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一生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入《饮冰室合集》。

3.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是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时写的。

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是保守守旧、顽固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二、初步感知,解决生字词。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鹰隼(sn)发硎(xíng)澌(s)2.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点明少年的责任。

第二部分(第二段)说明中国少年的勃勃生机。

第三部分(第三段)赞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点明了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

三、深入阅读。

1.细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翻译书弄懂重点文言字词和文章的译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公开课教案第【1】篇〗《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积累重点实词。

2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历史地分析梁启超的狭隘民族主义。

二、教学设想1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内容,补充历史材2组织学生讨论,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诵读法。

4.延伸阅读。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五、课时安排:二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㈠导入新课:听歌曲《我们是五月的花海》听后思考: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交流)㈡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

)朗读的设计如下:一读:播放配乐朗诵《少年中国说》,学生听读;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三读:请班上朗读课文好的同学有感情的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2 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文言文怎样疏通文意?明确:⑴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⑵采用结合语境组词法3 分小组细读课文并自己试着疏通文意。

(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4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质疑,全班答疑,教师参与。

5集体逐段朗读,“开火车”翻译,贯通文意。

6积累重点字、词㈢布置作业:谈谈你读后的印象第二课时目标:1品读课文,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感情;2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㈠整体感知1大家齐读,谈谈你读后的印象2生畅所欲言,3老师请学生总结:⑴文章写得热情奔放,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振奋人心。

⑵句式整齐,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还有排比、比喻、对偶等修辞。

《少年中国说》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一些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

2.讲解法: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探究课文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歌曲《少年中国梦》,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主题。

2.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讲解重点词语: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包括它们的含义、用法和出处等。

4.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标注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5.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6.教师总结:教师对课文进行总结,概括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7.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

教学反思:1.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朗读的训练和指导。

2.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还有待提高。

今后,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少年中国说》(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少年中国说》(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少年中国说(教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国家领导人的事迹和贡献;2.能够描述国家领导人的形象、事迹;3.了解国家的五星红旗和国歌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1.学习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和事迹;2.学习国歌和国旗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1.学习国家领导人的事迹需要学生具有成熟的思考能力;2.学习国家旗帜和国歌的象征意义需要对孩子进行深入的解释和启发。

四、课前准备1.预先准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少年中国说》音频和视频资源;2.准备一些国家领导人的图片以及国旗和国歌的相关图片。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国歌响起,带领学生一起唱国歌,了解国歌的意义和象征意义。

步骤二:前置任务(15分钟)教师播放《少年中国说》的音视频资料,让学生进行观看和聆听。

并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国家领导人的思考。

步骤三:学习国家领导人(30分钟)1.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赵元任、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事迹和贡献;2.通过讲授和解说,让学生了解丁酉条约、华盛顿会议等国家历史事件;3.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历史事迹可以由学生们主动探讨和思考。

步骤四:学习国旗和国歌(20分钟)1.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国旗的含义和象征意义;2.进行《义勇军进行曲》的音频展示,让学生理解《义勇军进行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步骤五:小结(10分钟)1.总结学习过程和学习收获;2.进行思考和探讨,要求学生们用自己的话描述国家领导人和国旗国歌的意义。

六、课后作业1.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和事迹的回顾和整理;2.对于国旗、国歌、国家领导人的人物形象、事迹的谈话性发言(口头或书面),以及学生对于历史事件、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探讨。

七、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多媒体手段和讲述,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历史等。

虽然本课程课时较长,但孩子们的参与度高,课前准备充分,教学流程得当,达到了教学目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少年中国说》教案(共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少年中国说》教案(共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少年中国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少年中国说的作者为周建人,掌握课文大意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一些生僻字的发音和意思。

3.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感受并表达对爱国情感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情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借少年之口对祖国的表达。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课本,教案,幻灯片,相关图片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词语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自主学习(15分钟)•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少年中国说》。

•理解课文大意,标注生词并查字典。

2. 教师讲解(20分钟)•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借少年之口表达的爱国情感。

•分析文章结构,突出重要段落。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重情感表达。

3. 案例分析(10分钟)•选取学生课前准备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引导学生回答与文章相关的问题,激发思考。

4. 课堂讨论(15分钟)•开展主题讨论,以“如何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为话题。

•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第二课时1. 复述课文(15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注意掌握重点和主旨。

•指导学生运用描写性词语,增强表达能力。

2. 回答问题(20分钟)•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并逐一回答。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讨作者写作意图。

3. 课文概括(10分钟)•带领学生概括课文主题,总结文章要点。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中含义。

4. 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背诵课文,完成课后习题。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情感方面有所提升。

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作者意图方面,仍有一定难度。

未来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尊重原文、理解文本的能力培养。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安排,希望对教学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积累重点实词。

2理解文章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历史地分析梁启超的狭隘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二.教学设想
1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内容,可以重温一下1840年之后中国遭受列强凌辱的历史和进步知识分子探求救国图强道路的过程。

2本文的语言特点是通顺畅达,气势淋漓,并且多有恰当的比喻,这些语言特点要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

三教具准备:音频朗读图片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听歌曲《男儿当自强》听后思考: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交流)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有个人在100年前,20世纪钟声敲响之际,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他就是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少年中国说》。

㈡知人论世:看视频《戊戌变法》走近梁启超
提到梁启超,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㈢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

)朗读的设计如下:
一读:播放配乐朗诵《少年中国说》,学生听读,意在听准字音;
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此处提出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朱熹语)
三读:请班上朗读课文好的同学有感情的读。

并请其他同学评价
2.疏通文意
⑴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文言文怎样疏通文意?(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还有文言文单音词多,我们现在双音词多,可以采用结合语境组词法)
⑵分小组细读课文并自己试着疏通文意。

(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3.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质疑,全班答疑,教师参与。

4.集体逐段朗读,“开火车”翻译,贯通文意。

㈣品读课文诵读,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1大家齐读,谈谈你读后的印象生畅所欲言,师最后请学生总结:
2知人论世:看视频《戊戌变法》走近历史
3朗读课文第一段,体会作者感情
朗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以声传情,活化出鲜活的人物感情,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

请同学们采用下列句式回答:
我从“———————————————————”句,读出了作者“————————”之情。

⑴学生分小组品读讨论,老师巡查倾听或激趣点拨(五分钟)
⑵相互释疑,明确答案
4、读课文,找出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1学生勾画后,举手回答:
2全班一齐朗读,说说你读后的总体感受。

⑴多是四字一句,而且押韵,多是对偶句,读起来琅琅上口;
⑵少年中国特别美;
⑶用了许多比喻句,写的形象生动;
⑷还有排比句,气势淋漓,充满强烈的赞美之情和自豪感。

○大家或毛遂自荐读或推荐咱们班的朗诵高手读,其余同学评价朗诵,再次体会。

者的强烈赞美和无限向往之情。

5、作者心目中这么壮美的少年中国,在那风雨如磐,危机四伏的年代靠谁来实现?(中国少年)
6、中华民族的振兴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作者为什么把这一重任让中国少年来肩负?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答案及其依据。

(圈点勾画法、讨论法,品读法)
7,大家分角色朗读读第二段(除第一句和最后两句)
8通过以上学习,作者告诉我们振兴中国的责任在中国少年。

可作者没有说出中国少年该怎样做,才能实现少年中国。

大家根据近百年的历史史实帮作者出谋划策吧。

9、展社会主义新貌探究异同
正是有了先烈们前仆后继的奋斗,才换来了我们美好的社会主义中国。

下面大家看看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不是梁启超的心目中的“少年中国”。

播放视频:《香港和澳门回归》《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嫦娥一号升空》
10、播放《歌唱祖国》的视频音乐,作为当代的少年你将怎样做?谈谈你的做法。

11、师小结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我坚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布置作业:以“我为祖国做贡献”写一段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