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 药动学

合集下载

最新第三章 药动学讲课稿

最新第三章  药动学讲课稿

• 直肠给药
• 药物制成栓剂或溶液剂,经肛门塞入或 灌肠。
• 药物经直肠粘膜或结肠粘膜吸收,起效 快。
口服给药:
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经门 静脉进入肝脏,最后进入体循 环。
上腔静脉 药物经肝静脉 入全身循环
药物经肝门静 脉入肝脏
小肠 吸收 药物
首过消除:
某些药物在通 过肠粘膜及肝脏 时,经过灭活代 谢,使进入体循 环的药量减少, 药效减弱的现象。
100%
相对生物利用度:
F = (AUC被试制剂 AUC参比制剂) × 100%
临床意义
• (1)F是评价药物吸收率、药物制剂质量 的一个重要指标
• (2)绝对F可评价同一药物不同给药途径 的吸收程度
• (3)相对F可评价药物剂型对吸收率的影 响,可反映不同厂家同一制剂或同一厂家 的不同批号药品的吸收情况
是指包括零级和一级动力学消除在内的混合型消除 方式。如当药物剂量急剧增加或患者有某些疾病,血 浓达饱和时,消除方式则可从一级动力学消除转变为 零级动力学消除。如乙醇血浓<0.05 mg/ml时,按一 级动力学消除;但当>0.05 mg/ml时,则可转成按零 级动力学消除。
恒比消除和恒量消除对比
恒比消除
二、 分布
定义:药物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 组织器官的过程。多数药物分布属被动 转运
影响药物分布的五个因素:
(一)D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D+ P
DP
无活性、贮存型、难进入组织
(一)D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特点: 1) 结合型药物暂时失活 ,动态平衡 2) 饱和性,血药c过高—中毒 3) 竞争置换现象
(二)体液PH值 细胞内液pH值为7.0(偏酸) 细胞外液pH值为7.4(偏碱)。

药理学 第三章药动学 重点知识总结

药理学 第三章药动学 重点知识总结

第三章药动学药动学: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药物自进入机体到离开机体历经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这是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这些处置可以概括为药物的转运(吸收、分布、排泄)和药物的转化(代谢)1、吸收(absorption ):是指药物自体外或给药部位经过细胞组成的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1.2、药物的转运方式: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类脂相而通过)、易化扩散:*需特异性载体*顺浓度梯度,不耗能、滤过扩散主动转运特点:耗能,逆浓度差,需载体参与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给药途径静脉>吸入>肌肉(im)>皮下(ih)>舌下>直肠>口服>经皮。

(2)口服给药对药物吸收的影响首关消除(第一关卡效应或首过消除):有些口服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减少进入体循环量,(3)血液循环的状态也影响药物的吸收(4)生物利用度也影响药物的吸收2、分布:指吸入血液的药物被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速率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各器官组织的血流量与对药物的通透性,以及药物在组织与血浆的分配比。

影响因素:(1)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2)体内屏障(3)与组织的亲和力(4)组织器官的血流量3、生物转化(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过程,这种变化主要是结构的变化,由于结构变化引起性质变化,以至作用强度的变化。

注意:有少数药不发生化学变化,原型作用,原型排泄,如色甘酸、链霉素等。

1、转化的场所:肝脏微粒体2、生物转化的类型第一步:为氧化、还原、水解。

这步反应多数药物灭活,但也有例外(可待因)。

第二步:为结合。

总使药物活性降低或灭活并使极性增加。

影响药物转化的因素肝脏的功能:肝脏的功能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功能不全时可影响代谢。

药酶诱导剂:某些药物能使肝脏药酶的活性增加或加速其合成。

如:苯巴比妥、水合氯醛、保泰松等可加速其代谢,使药物作用减弱。

药酶抑制剂:凡能抑制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成的药物。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动学一、名词解释:1.药酶2.微粒体酶3.药酶诱导剂4.药酶抑制剂5.吸收6.分布7.代谢(生物转化) 8.排泄9.肝肠循环10.首过效应〔第一关卡效应)11.血浆半衰期(T1/2) 12.坪值13.一室开放模型14.二室开放模型15.一级动力学16.零级动力学17.一级动力学消除18.零级动力学消除19.血脑屏障20.胎盘屏障21.生物利用度22.被动转运23.生物半衰期二、填空题1.药物必须穿透血脑屏障,才能对________________起作用。

2.药物的生物转化要靠________________的促进,主要是3.有的药物经_______随_______排入_______后,被肠腔再吸收,形成肝肠循环. 4.药物的消除包括_______、_______.5. 大多数药物为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它们以_______转运方式通过胃肠道粘膜吸收,其吸收速度和量与药物的_______和_______及胃肠道的_______有关.6.碱化尿液可以使苯巴比妥钠从肾排泄_______,使水杨酸钠从肾脏排泄_______。

7.多数药物在肝脏受_______的催化而发生化学变化.8.生物利用度是_______与_______ 的比例。

9.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药物作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取决于药物在体内_______、_______。

11.药物药理作用基本上取决于药物在_______的浓度,而药物的_______对此有决定性的影响。

12.欲加快药物的排泄速度可采取_______和_______的方法。

13.药物消除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_____。

14。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具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特点。

15.药物经肝药酶转化后一般其药理作用_______,极性_______。

16._______和_______是导致药物作用消除的主要原因.17.按—级动力学消除药物的特点是其T1/2_______,单位时间内消除的百分率_______,单位时间内消除量与血浆药物浓度______.18.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护理专业药理第3章药动学

护理专业药理第3章药动学
2、相对生物利用度是以相同的给药途径 来比较供试药物的AUC与对照标准药物 的AUC比值的百分率,常用于比较和评 价不同药厂生产的同一剂型药物的吸收 率。
3、生物利用度是衡量药物制剂质量的一 个重要指标。
(二) 血浆清除率(plasma clearance,CL) 定义: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
2、注射给药:iv(静注)、im (肌注)、 sc (皮下注射)、ia(动脉注射)
特点:(1)一般吸收较po快 (2)iv 无吸收过程
3、吸入给药: 4、经皮给药:促皮吸收剂如氮酮等, 与药物制成贴皮剂。
脂溶性高的药物易透皮吸收。
(二) 分布(distribution)
定义:药物吸收后经体循环到达机体组织 器官的过程。
少数药物:活化
Ⅱ相反应(第二步):结合(可与葡萄 糖醛酸等结合)
结果:药物活性↓或灭活并使极性 、 水溶性,易经肾排泄。
注意:各药在体内转化过程不同, 有的只经一步转化,有的完全不变自肾 排出,有的经多步转化。
转化酶:(1)特异性酶:如AChE、MAO
(2)非特异性酶:肝细胞微粒体 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又称肝药酶。肝药酶 是由许多结构和功能相似的肝脏微粒体的细 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或CYP450,简称 CYP)同工酶组成,是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 主要酶系统。
弱碱性药物: 10pKa-pH =[离子型]/[非离子型] ②
10pKa-pH =[BH+]/[B]
每个药都有其固定的pKa值,当pKa 与pH的差值以数学值增减时,药物的离 子型与非离子型浓度比值以指数值相应 变化,pH值的微小变化即可引起弱酸性 或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的显著变化。
离子障(ion trapping):非离子型药物 可自由穿透细胞膜,而离子型药物(极 性大)则不易跨膜转运,被限制在膜的 一侧,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药理学第三章 药动学

药理学第三章  药动学

门静脉
胆管 肠道
粪便
肝肠循环:部分由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的药物 可在肠道再次被吸收入门静脉进入血液循环
3.肺脏: 某些挥发性药物
4.其他排泄途径: 乳汁、胃液、唾液及汗液。
第二节 速率过程
一、血管外给药的药-时曲线
最低中毒浓度
达峰时间 药峰浓度


浓 度
吸 收



平衡相
治疗窗
最低有效浓度
消除相
单位时间内用药总量不变,给药间隔时间愈
短,血药浓度的波动愈小,否则反之,但CSS不变, 达CSS时间不变.
问题
某病人病情危急,需立即达到稳 态浓度以控制,应如何给药
加大剂量 缩短给药间隔时间 其它方法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
Time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
• 血眼屏障:血-房水、血-视网膜。局部用药。 • 胎盘屏障:与一般生物膜无太大区别。孕妇用
药需谨慎。
组织亲和力
• 碘主要集中在甲状腺 • 钙沉积于骨骼 • 汞、砷等重金属多分布在肝、肾 • 硫喷妥钠多分布于脂肪组织 • 四环素可与钙络合沉积于骨骼和牙齿。
(三)生物转化
部位:主要在肝脏,其它如胃肠、肺、
VVdd==33L-5左L右: 主要分布于血液并与血浆蛋白大量结合, 如双香豆素、保泰松。 VVdd==1150L-2左0m右l: 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和血浆,此类药物往 往不易通过细胞膜。如溴化物和碘化物等
VVdd==4400-L左60右ml: 可以分布于细胞内、外液。如利福平、安替比林
VVdd==110000--220000mLl: 特异性分布,可浓集于某些组织,如硫喷 妥钠、131I。

3.药理学(第6版)3第三章_药物代谢动力学

3.药理学(第6版)3第三章_药物代谢动力学
血脑屏障作用 阻止某些物质(多半是有害的)由血液进入脑组织的结构 减少受甚至不受循环血液中有害物质的损害 保持脑组织内环境的基本稳定 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生理状态 2.胎盘屏障:脂溶性较高的药物可以通过,水溶性或解离型 药物不宜过。(有P-gp:外排性转移体) 3.血眼屏障:是血液与视网膜、房水、玻璃体之间屏障的总 称。脂溶性药物及分子量小于100的水溶性药物易于通过。 全身给药时,很难在眼中达到有效浓度,需采用点眼、结膜 下注射、球后注射及结膜囊给药的方式 。
2. 零级动力学消除(恒量消除):
单位时间内始终以一个恒定的数量进行消除。 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无关。
3.米氏消除动力学(混合型消除):
是指包括零级和一级动力学消除在内的混合型消 除方式。如当药物剂量急剧增加或患者有某些疾病, 血浓达饱和时,消除方式则可从一级动力学消除转 变为零级动力学消除。如乙醇血浓<0.05 mg/ml时,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但当>0.05 mg/ml时,则可转 成按零级动力学消除。
4. 首关消除(首关效应):指口服给药后,部分 药物在胃肠道、肠黏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 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5. 吸收环境(胃肠方面): ①蠕动功能;
②吸收表面积、血流量、病理状态等。
6. 其他:胃肠内pH,药物在胃肠中相互 作用、食物等对药物的影响。
二、直肠给药
经直肠给药仍避免不了首关消除。吸收不如口服。唯一 优点是防止药物对上消化道的刺激性。 三、舌下给药
第五节 排泄
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物被排出体 外的最终过程,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 要器官。 排泄途径: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胆汁、乳腺、汗腺、唾液腺、泪腺也 可排泄。
第六节 药动学的基本概念
药量-时间关系: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第三章 中药药动学

第三章 中药药动学
CONCENTRATION
dC = -k Cn dt
TIME
为保护动物,美国科研机构做药代时,将两个或多个单一化 合物在同一动物体内进行。具有了复方药代某种特点。 所不同的是: 1.所做化合物清楚可测。 2.彼此间尽可能不互相干扰。
PCHC恰恰不具备这两点。 它就是要在: (1)成分不完全清楚前提下,找出其代谢规律和特点 (2)其彼此相互干扰、有些甚至是有机组成的前提下,尽可 能找出各组成成分各自药代规律,进而总体上反应PCHC代谢 规律和特点
微生物群
消化酶
digestive enzymes microflora
一般规律
大分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脂溶度低、口服难吸收
药材中有的成分可能是前药
难溶解难吸收
影响因素众多
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大分子、脂溶度低、DP不能通过
有中枢作用的药物脂溶度一定高



中药药效物质研究促进PK研究 药物代谢酶(CYP450)研究 细胞转运研究 化学-PD-PK三维体系 房室模型、Michaelis-Menten非线性模型等 代谢物组学(metabonome):是反应机体状况的分子集合, 所有对机体健康影响的因素均可反映在代谢物组中,基因、 环境、营养、药物(外源物)和时间(年龄)最终通过代谢物 组对表达施加影响
1.PCHC能否进行研究?有多大理论和指导价值 2.测试成份及其数量的选择与确定。测试多少个成分在 多大程度上反映出所研究药物的动力学规律。其选取 测试指标的原则是什么? 3.在搞清每一成分困难的情况下,PCHC能否做?
4.测1个成分和测n个成分有无区别?有何区别? *有效成分为1个,其它成分只是促进该成分的吸收或 增强作用 *多个成分都有作用,在体内代谢不同而使药效增强

第三章 第三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第三章 第三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第三章第三节药物消除动力学从生理学看,体液被分为血浆、细胞间液及细胞内液几个部分。

为了说明药动学基本概念及规律现假定机体为一个整体,体液存在于单一空间,药物分布瞬时达到平衡(一室模型)。

问题虽然被简单化,但所得理论公式不失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基本规律。

按此假设条件,药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可用下列基本通式表达:dC/dt=kCn.C为血药浓度,常用血浆药物浓度。

k 为常数,t为时间。

由于C为单位血浆容积中的药量(A),故C也可用A代替:dA/dt=kCn,式中n=0时为零级动力学(zero-order kinetics),n=1时为一级动力学(first-order kinetics),药物吸收时C(或A)为正值,消除时C(或A)为负值。

在临床应用中药物消除动力学公式比较常用,故以此为例如以推导和说明。

一、零级消除动力学当n=0时,-dC/dt=KC0=K(为了和一级动力学中消除速率常数区别,用K代k),将上式积分得:Ct=C0- Kt,C0为初始血药浓度,Ct为t时的血药浓度,以C为纵座标、t为横座标作图呈直线(图3-6),斜率为K,当Ct/C0=1/2时,即体内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或体内药量减少一半)时,t为药物消除半衰期(half-life time, t1/2)。

按公式1/2C0=C0-Kt1/2可见按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血浆半衰期随C0下降而缩短,不是固定数值。

零级动力学公式与酶学中的Michaelis-Menten公式相似:,式中S为酶的底物,Vmax为催化速度,Km 为米氏常数。

当[S]>>Km时,Km可略去不计,ds/dt=Vmax,即酶以其速度催化。

零级动力学公式与此一致,说明当体内药物过多时,机体只能以能力将体内药物消除。

消除速度与C0高低无关,因此是恒速消除。

例如饮酒过量时,一般常人只能以每小时10ml乙醇恒速消除。

当血药浓度下降至消除能力以下时,则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二、一级消除动力学当n=1时,-dC/dt=keC1=keC,式中k用ke表示消除速率常数(elimination rate constant)。

第三章 药动学

第三章 药动学
肠道、泌尿道等上皮细胞膜的水通道 4~ 8Å(=1010m ),只允许分子量小于 100~150Da的药物如尿素等通过。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孔道约40Å,除蛋白质 外,血浆中的溶质均能通过。
3.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需特异性载体转运 特点: 逆浓度梯度,耗能 特异性(选择性) 饱和性 竞争性 4.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Carrier-mediated diffusion) 需特异性载体,顺浓度梯度,不耗能。
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
胎盘绒毛与子 宫血窦间的屏 障,通透性与 一般毛细血管 没有明显区别, 屏障功能弱。 多数母体用药 都可进入胎儿。
四、药物的生物转化
药物在体内经化学变化生成更有利于排泄的代谢产物的 过程为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的场所 生物转化的类型 参与药物转化的酶系
II 相反应(Phase II):为结合。与内源性化合物如葡萄
糖醛酸、醋酸、硫酸、和氨基酸进行,生成极性更强,更易 溶于水,更利于从尿液或胆汁排出的代谢产物。药物活性完 全消失。
代 谢
I期 II期 结合
解毒作用 (detoxication)
无活性/活性
药物 活性 药物 药物
结合
结合
排 泄
亲脂
亲水
胃肠道各部位的吸收面 大小(m2) 口腔 0.5-l.0 直肠 0.02 胃 0.1-0.2 小肠 100 大肠 0.04-0.07
影响吸收的因素
药物剂型:水溶液剂>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药物溶解度 药物分子极性 排空率 pH值:酸性药物在胃液不解离容易吸收。 胃肠内容物的充盈度 药物的相互作用:Ca2+、Mg2+、Fe3+与四环素等螯合 首过效应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2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2
最低有效浓度
浓度(mg/L)
25 20 15 10 5 0 0 6 12 时间(h)
维持时间 残留期
18
24
潜伏期
4/20/2014
(一)吸收与浓度-时间曲线
1.同一药物不同给药途径,C-T曲线不同
血管内:呈坡形曲线 血管外:呈峰形曲线
4/20/2014
2.血管外给药的C-T曲线上升段的斜率反应吸 收速度 斜率大,吸收快 斜率小,吸收慢
4/20/2014
一、血药浓度-时间曲线(C-T曲线)
概念:在给药后不同时间采血,测定血药浓 度,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 绘出的图。 C-T曲线可分为3期: 1.潜伏期:指用药到出现疗效的一段时间(静 注给药一般无)。 2.持续期 3.残留期
4/20/2014
浓度-时间曲线
40 35 30
4/20/2014
血眼屏障
• 包括血液与防水,血液与视网膜,血液与 玻璃体屏障结构。 • 脂溶解性小的或者小分子药物比水溶性大 的分子容易通过。如:毒扁豆碱可以通过 而新斯的明不可以通过。
4/20/2014

三.药物代谢
• 部位: 主要发生在肝脏,部分药可以再肝外组织进行代谢。 • 代谢反应: I相代谢:氧化 还原 水解反应 II相代谢:结合反应 主要是葡萄糖醛酸和甘氨酸结合。 • 代谢酶: 专一性酶 非专一性酶:又称为药酶 其中以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最重 要
4/20/2014
(二 ) 、随胆汁排泄
• 肝肠循环:指自胆汁排进十二指肠的结合 型药物在肠中经水解后被再吸收的过程。 • 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利福平、红霉素等 主要经过胆汁排泄、故可用于敏感菌的肝 胆道感染 • 吗啡中毒采用洗胃

药理学 第三章 药动学

药理学 第三章 药动学
的图 ; 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全过程 。
上升段:代表药物的吸收与分布。
下降段:代表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消除)。
药峰时间:血药浓度达到最高浓度的时间。
1)潜伏期:给药后到出现药效的时间,反映 药物的吸收和分布过程。
2)持续期:指药物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与 药物的吸收和消除速度有关。
3)残留期:指血药浓度降到最低有效浓度 以下至完全消除的时间。
酸性分泌通道 碱性分泌通道 —肾小管重吸收(tubular reabsorption)
尿液的pH影响重吸收
2)胆汁排泄(bile excretion)
分子量大于400-500的化合物主要直接从 胆汁排泄。
★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经胆汁排进小肠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
2、影响因素:
1)血浆蛋白结合率
结 ① 可逆性暂时的储存库,暂无生
合 理效应,且有饱和作用。
型 药 物
② 不能代谢和具竞争性 ③ 不能排泄,难转运
华法林:抗凝血药 结合99% 游离1%
华法林+保泰松 结合98% 游离2%
2)器官血流量(blood flow of organs)
血流丰富的组织,药物分布快且量多 再分布(redistribution):如硫喷妥钠
(metabolize many drugs)
➢具有个体差异 (have individual variation)
➢具有多种功能 (represent a mixed-function
oxidase system)
➢可以被诱导或抑制(can be induced or
inhibited)
③ 肝药酶诱导剂(enzyme inducer):

药理学第3章药动学

药理学第3章药动学
由胎盘将母亲与胎儿血液隔开的屏障。 ① 该屏障通透性与普通的生物膜几无差别 ② 多数药物均可进入 ③ 脂溶性高易通过,脂溶性低,不易通过 ④ 可通过胎盘,又对胎儿有毒性的药物,
孕妇应避免使用
四、药物的代谢
药物的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变化
药物生物转化的意义:使药理活性改变 灭活: 活化:
无活性变为有活性药物:
SL • • • • • • • • • • • • • • • • 1-3 min
Transdermal • • • • • • • • • 40-60 min
三、药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1. 与血浆蛋白结合 2. 局部器官的血流量 3.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4. 体液的pH值和药物的理化性质 5. 体内屏障
Absorption
Drug Administration
Drug in Tissues of Distribution
Drug Concentration in
Systemic Circulation
Drug Metabolism or
Excreted
Distribution
Elimination
药理作用 解热止痛 抗焦虑 抗风湿 抗抑郁 抗心律失常
(一)药物代谢反应 1、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 2、第二相反应:结合(与葡萄糖醛酸、 硫酸、乙酰基、氨基酸、谷胱甘肽、 甲基等)
I 相反应 & II 相反应的比较
I相 反应类型 氧化
还原 水解 增加亲水性 小
II 相 结合

机制
暴露功能基团
(1) 一般来说, 药物可迅速分布到血流量大的 组织器官,达到平衡。
(2) 重分布: 药物首先分布到血流丰富的组织 器官, 然后再向分布容积大的组织转移, 称之为重分布。 例:硫喷妥钠 脑 脂肪 分布 分布 效应 效应消失

药理学3药动学

药理学3药动学
• pH值较高(碱化),酸性药物解离多,碱 性药物解离少。pH值较低(酸化),酸性 药物解离少,碱性药物解离多
精品课件
pKa值概念的应用
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液pH为7.0,细胞外液 及血浆为7.4。由于弱酸性药物在细胞外液 解离型药物多,不易进入细胞内,因此, 它们在细胞外液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液。提 升血液pH值可使弱酸性药物向细胞外转运, 降低血液pH值则使其向细胞内浓集。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或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
---- 应用动力学原理和计算公式阐 明 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 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精品课件
药物的体内过程
从药物进入机体至排出体外的过程 称药物的体内过程,也称人体对药 物的处置(disposition)过程。 它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 生物转化和排泄。
精品课件
被动转运
被动转运又名“下山”或顺流转运,它是 指药物依赖于膜两侧的浓度差从高浓度一 侧通过物理扩散过程经生物膜向低浓度一 侧的转运过程。该过程不消耗细胞能量、 无饱和现象、不被其他转运物质所抑制。 1. 滤过 2. 简单扩散
精品课件
离子障的原理
非离子型药物易于通过 生物膜,而离子型药物 则被限制在膜的一侧
素P450酶系(简称“肝药 酶”)及非微粒体酶系催化。
精品课件
肝药酶
细胞色素P450 (cytochrome P450,CYP)酶系----是一 个基因超家族 (superfamily)
精品课件
生物转化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
1. 遗传因素 生物转化因遗传多态性所致差异
2. 环境因素
• 易化扩散: 不能逆浓度梯度移动,也不
耗能。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C) 吸收分布 代谢排泄 起效
中毒浓度
有效浓度
0
1 2
(Tmax)
3
4
5
6
7
8
9
时间(T)
潜伏期
持续期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残留期
§3-3 药代动力学重要参数
稳态血药浓度
1.按照一级消除动力学的规律,连续给药5个(4~6)t1/2血浆 中药物浓度达到稳态浓度( CSS )——坪值 2.达到CSS时,给药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
§3-2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三、代谢(metabolism) 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及
药物的转化(transformation)或称生物 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的场所:肝脏、肠、肾、肺
§3-2 药物的体内过程
转化的结果
(1)
(2)
失活(inactivation) 活化(activation)
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kinetics)
dC dt

= -KC
C:原始浓度
药物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体内药物按恒比 消除。
§3-3 药代动力学重要参数
二、药物消除动力学
一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
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药浓度成正比;消 除的药量不恒定; t1/2恒定;为等比消除,消除速率不变; 纵坐标取对数时,时量关系消除呈直线;
(3)
仍保持活性,强度改变
§3-2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代谢酶(drug metabolizing enzymes)
专一性酶(特异性酶) AChE 非专一性酶(非特异性酶) 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主要为细胞色素 P450(CYP)(肝药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 如 : 肠 黏 膜 上 皮 细 胞 膜 孔 道 4 ~ 8Å( =1010m),仅水、尿素等小分子水溶性物 质能通过,分子量>100者即不能通过。
3. 易化扩散
(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通过细胞膜上的某些特异性蛋白(通透酶)而 扩散。
特点: ⑴高浓 → 低浓。 ⑵不需ATP。 ⑶需要载体,载体可被药物饱和。 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甲氨蝶呤进入白细
至细胞外,如腺体分泌和递质释放等。
二、药物的吸收和影响因素
(一)药物的吸收 吸收 (Absorption):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 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1. 消化道吸收
大肠:盲肠→乙状结肠
消化道各部位的
吸收面大小(m2): 口腔 0.01 胃 0.1-0.2 小肠 200 大肠 0.04-0.07 直肠 0.02
例如: 细胞内的K + 浓度约是细胞外的30倍, 细胞外的Na+浓度约是细胞内的12倍。
如何形成和维持?? (见下图)
细胞外
细胞内
Na+
K+
(三)膜动转运
大分子物质的转运伴有膜的运动,叫膜动转运。 1. 胞饮:某些液态蛋白质或大分子物质,可通
过生物膜的内陷形成小泡吞噬而进入细胞内。 2. 胞吐:某些液态大分子物质可从细胞内转运
√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 1. 药物的理化性质 ➢ 2. 首关效应(见下页) ➢ 3. 吸收环境(胃肠pH、蠕动度、食物等)
肠壁 肝门静脉 肝脏
血液循环
代谢 粪
代谢
√ 首关效应 (First-pass effect):某些药物口服后, 首次通过肠粘膜或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时,被其 中的酶所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停留时间长,经绒毛吸收面积大; 毛细血管壁孔道大,血流丰富; 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
(2) 静脉注射 (Intravenous, iv) 直接将药物注入血管。
(3) 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吸收 (Intramuscular,im; and subcutaneous injection, sc)
被动扩散+滤过转运,吸收快而全。 毛细血管壁孔半径40Å,大多水溶性药可滤过。
[ H+ ] [ A ] [HA]
[ A ]
pKa = pH - log
[HA]
√ 10pH-pKa =
弱碱性药 pKa-pH
[ A ] [HA]
色甘酸钠 :酸性,pKa = 2
pH=7
pH=4
A + H+ HA
105
1
HA H+ + A
1
102
[ A ] [HA]
= 10pH-pKa = 107-2 = 105
三、药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一)分布(distribution):是指吸收入 血的药物随血流转运到组织器官的过程。
简单扩散的特点: 顺浓度差转运,不消耗ATP。 转运速度与膜两侧浓度差、药物脂溶性 成正比。
√ 非解离型药物: 极性小,脂溶性大,易通过膜。 解离型药物: 极性大,脂溶性小,难通过膜。 决定药物分子解离多少的因素:药物的解离常 数Ka和环境的pH 。
弱酸性药物: HA H+ + A
Ka =
药物 转运
过程
储存部位
作用部位
分布
吸收
Free drug
血浆
Proteinbound drug

代谢物




排泄
代谢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使用说明书
【药代动力学】单剂量注射后,头孢哌酮钠在血 清、胆汁和尿中可达到高浓度,丙磺舒对头孢 哌酮钠的血清浓度并无影响。头孢哌酮钠的平 均血清半衰期约为2小时,不受注射方式的影 响。经注射后,头孢哌酮钠在绝大多数体液及 组织中,诸如:腹水、尿、胆汁及胆囊壁、痰 及肺、腭扁桃体及鼻粘膜、心耳、肾、输尿管、 前列腺、睾丸、子宫及输卵管、骨、脐带血和 羊膜液中,均能达到治疗浓度。经胆汁和尿排 泄。
(二)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主动转运:需依赖细胞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转
运,需要消耗ATP,从低浓向高浓转运。
如: H+, K+ - ATP酶(氢泵);
坐车上山
Na+, K+-ATP酶(钠泵); Ca++-Mg++- ATP酶(钙泵)等。
特点: 逆浓度梯度转运,需要消耗ATP 特异性(选择性) 饱和性 竞争性
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被动转运
√ 简单扩散
滤过 易化扩散
√ 主动转运
膜动转运
胞饮 胞吐
(一)被动转运: 顺浓度差转运,不需ATP。
√1. 简单扩散(或脂溶扩散) 脂溶性药物溶于膜的脂质而通过细胞膜, 是药物转运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
简单扩散
脂溶性药物
脂溶性药物可 溶于脂质而通 过细胞膜
[ A ] [HA]
= 10pH-pKa = 104-2 = 102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解离,在碱性 环境中易解离。 HA H+ + A
弱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易解离,在碱性环 境中不易解离。 BH+ H+ + B
2. 滤过(Filtration)
滤过: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小分子药物通 过细胞膜的水通道。受膜两侧的流体静压或 渗透压差的影响。
3第三章 药动学
√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PK):研究机体对药 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A)、分布 (D)、代谢(M)、排泄(E)过程的动态变化。
药物的体内过程 (ADME)
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tabolism) 排泄 (Excretion)
胞等。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坐车下山
(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膜上存在多种离子通道蛋白,可分别选择性地与 Na+、K+ 、 Ca ++ 结合形成通道,允许相应的 离子顺浓度差移动。
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离 子通道蛋白的开放和关闭主要受膜两侧电位差 的影响。 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ly-gated channel): 主要受化学物质决定。
(4) 呼吸道吸入吸收 (Inhalation) 气体、挥发性药物(如全麻药)或分散在空气 中的固体药物(如气雾剂)经吸入后,可从肺 泡吸收。
肺泡表面积大(100-200m2) 血流量大(肺毛细血管面积80 m2 )
(5) 经皮吸收 (Transdermal) 脂溶性药物可通过皮肤进入血液, 如硝苯地平贴剂、硝酸甘油贴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