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膏方
5.2 制作设施的要求
• 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配置用电量,适当留有 余量,开关、插座等须选择安全配置,并 配有漏电保护装置,合理配置紫外线消毒 灯;根据预设生产量度合理配套燃气流量; 可加设一处药渣出口,须是向外的单向通 道。
5.2 制作设施的要求
• 5.2.5 凉膏区 • 用于凉膏及封装操作。应可控制室内温度、 湿度,室内温度宜控制在10℃以下,湿度 宜控制在45%~65%;适当增加紫外线消 毒灯配置。
5.2 制作设施的要求
• 5.2.4 煎煮区 • 用于提取、浓缩、收膏、分装等工序的操 作。面积以每批可同时生产制作的膏方数 量,对应的大、小炉灶数而合理配备;大 灶和小灶应分设操作台,各大灶灶心间距 应不小于600mm,小灶操作台宽度不小于 800mm;室内通道宽度不小于1200mm; 建筑高度应综合考虑台面、灶具、锅具、 排风等因素,大灶台台面高度一般为 500mm左右,不宜过高;
3 处方、制备和使用的指导原则
• 3.4 膏方加工制备场地要考虑周围空气质量、 四季(以冬季为主)主要风向、水源水质 等条件,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中药加工生 产相关要求。 • 3.5 膏方加工制备厂房等设施应总体布局合 理,区域分隔清晰,不得互相妨碍。须安 装防止昆虫、鸟类等动物进入的设施,设 置备用照明,并合理配置消防设备。
5.2 制作设施的要求
• 5.2.6冷藏区 • 用于储藏、发放封装好的膏方成品。应可 控制室内温度、湿度,室内温度宜控制在 10℃左右,湿度宜控制在50%~70%;适 当配置紫外线消毒灯;领药窗口不宜与藏 区直接相通。
5.3 常用器具的要求
• 5.3.1浸泡容器 • 浸泡饮片用的容器宜选用陶瓷、铜质、不 锈钢等材质的桶或锅,忌用铁质容器。 • 5.3.2煎煮药锅 • 煮药用的锅宜选铜锅,其中以紫铜锅为最 佳,也可用不锈钢锅或砂锅,忌用铁锅; 大药锅一般直径500mm左右,高400mm左 右。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2011-03-11 23:51:28)转载标签:养生保健技术养生规范标准养生国家标准养生技术规范中医养生中医分类:中医养生规范国家标准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reven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ssage for children目次前言. I引言. II1 范围. 12 术语和定义. 13 指导原则. 14 准备工作. 15 操作手法. 25.1强肺卫、增体质推拿. 25.2 健脾胃、增食欲推拿. 35.3 补肾益智推拿. 45.4 养心安神推拿. 45.5干浴健身推拿. 56 禁忌症. 77 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措施. 87.1意外情况. 87.2处理措施. 8前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石》《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贴敷》8项标准。
本《规范》依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归口。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山西运城中医小儿推拿学校。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孙德仁,王建红、贺磊、金义成、王国才、栾长业、廖品东、刘震寰、周俊亮、崔伟亮、樊新荣、黄博明、于天源。
引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少儿推拿方法临床操作的规范性文件。
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的少儿保健医师与保健技师提供技术操作规范,使日趋盛行的中医少儿推拿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少儿的健康服务。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膏方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膏方篇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附件zyyxh/t176-20xx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technicalspecificationofhealthpreservationandpreven 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i)—acupuncturepointapplication、目录引言 (1)1范围................................................. (8)2术语和定义................................................. . (8)3指导原则................................................. (8)4准备工作................................................. (9)4.1药物选择................................................. . (9)4.2赋型剂的选择................................................. .. (10)4.3剂型的选择................................................. . (12)5操作方法................................................. .. (14)5.1穴位选择................................................. (14)5.2贴敷方法................................................. (14)5.3贴敷时间.. ................................................... .. (15)6注意事项................................................. .. (16)7禁忌症................................................. . (16)8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16)引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中医穴位贴敷在养生保健中应用操作的规范性文件。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中医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许多常用的技术操作规程。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技术操作规程:1.准备工作:医生应先向患者询问病情,并让患者松弛身心,坐定或卧床,将舌头伸出口外。
2.操作步骤:医生应先洗手并把手指抹上适量植物油,然后轻抓患者手腕横纹上,以品脉的平缓有节律的跳动,结合舌苔、舌体情况,进行脉象判断。
1.准备工作:医生应先向患者询问病情,并让患者松弛身心,坐定或卧床,将舌头伸出口外。
2.操作步骤:医生应让患者伸出舌头,观察舌色、舌苔、舌体等情况,包括舌质的色泽、湿润程度、舌苔的厚薄颜色、舌体的形态等。
1.穴位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相应的针灸穴位。
可根据经络的分布、疾病的特点等进行选择。
2.准备工作:医生应洗手,并用酒精擦拭穴位,以减少感染风险。
3.操作步骤:医生应用针具刺入适量针头,然后通过旋转或提插等操作技巧,刺激穴位,以达到治疗目的。
1.准备工作:医生应事先洗手并用酒精擦拭拔罐器材。
2.操作步骤:医生应在患者的背部或其他部位,先将拔罐器材与皮肤贴合,然后通过加热或抽气的方式,造成局部负压,以达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目的。
1.准备工作:医生应先向患者询问病情,并让患者松弛身心,脱去外衣。
2.操作步骤:医生应先用手油润,然后按照推拿手法,运用手掌、指尖等在患者体表施加适当的力度、节律与方向的推拿,以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症状。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技术操作规程。
对于这些技术,医生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并严格遵循操作规程,以确保诊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操作,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及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及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1.1针灸1.1.1针灸前准备:针灸前要向患者询问病情和主诉,并检查患者的脉搏、舌苔等状况,基于中医的望闻问切来确定针灸的穴位和治疗方法。
1.1.2穴位选择和插针:根据病症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并在操作前对穴位进行消毒。
插针时要注意尽量避免伤及重要血管和神经。
1.1.3针刺深度和方法:根据患者的状况和病情,确定针刺的深度和方法。
对于针刺深度较深的穴位,要遵循“慎刺蜈蚣之腹”的原则,保护重要脏器的安全。
1.1.4针刺时间和频率:针刺时间通常为20-30分钟,频率根据病情而定,但每周不宜超过3次。
1.2推拿1.2.1推拿前准备:推拿前要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检查,了解病情、主诉和症状,并做好工作区域的清洁和消毒。
1.2.2推拿技术:推拿技术包括按揉、推捏、推拿、推拉等手法,按照中医经络理论进行操作。
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损伤。
1.2.3推拿操作要点:推拿时要注意手法灵活、有节奏感,要理顺经络和穴位的关系,根据病情和病位进行推拿。
同时要注重手法的协调性和连贯性,避免中断、断续的操作。
1.3拔罐1.3.1拔罐前准备:拔罐前要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检查,了解病情、主诉和症状,并做好罐和皮肤的消毒。
1.3.2拔罐技术:拔罐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手法稳定,并根据病情和穴位的选择进行操作。
同时要保持舒适感,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患者不适。
1.3.3拔罐时间和频率:一般拔罐时间为5-15分钟,可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反应进行调整。
频率一般为每周1-2次,不宜过多。
1.4刮痧1.4.1刮痧前准备:刮痧前要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检查,了解病情、主诉和症状,并做好皮肤的消毒。
1.4.2刮痧技术:刮痧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手法稳定,刮的方向要与经络方向一致。
同时要根据病情和病位进行操作,避免刮伤皮肤。
1.4.3刮痧时间和频率:一般刮痧时间为5-10分钟,可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反应进行调整。
频率一般为每周1-2次,不宜频繁操作。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足疗足疗是近些年随着人们健康与保健意识的增强而出现的“新词”。
眼下,在大多数人认为:足疗就是运用中医原理,集检查、治疗和保健为一体的无创伤自然疗法。
足疗包括两部分:足浴和足部按摩。
足部是人体的“第二心脏”,是人体的阴晴表,能够很准确地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
足疗法分为以下三大类:1. 热水足浴法 2.足部按摩法 3. 中药足疗法足疗的原理1、循环学说:2、反射学说:3、经络学说:4、全息胚学说:足疗的现代意义足疗注意事项足浴有哪些禁忌症按摩十个步骤在国内足疗的几种常见形式足疗的常用手法(一)单食指扣拳法(二)双指钳法(三)拇指腹按压法(四)单食指钩掌法(五)拇指推掌法展开足疗简介濯足草本足浴液“濯足” zhuó zú语出《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本谓洗去脚污。
后以“濯足”比喻清除世尘,保持高洁。
晋夏侯湛《东方朔画赞》:“退不终否,进亦避荣。
临世濯足,希古振缨。
”宋张孝祥《水调歌头·泛湘江》词:“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
”《咏史诗》八首之五左思(字太冲,太康年间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皓天舒白日。
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
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
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
何为歘来游。
被褐出阊阖。
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
濯足万里流。
《水调歌头》泛湘江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
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
吴山楚泽行徧,只欠到潇湘。
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
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
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
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
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
《濯足草本足浴液》娄兴华古有孟子沧浪之水濯足,今有世人草本入水健足。
临睡濯足,安神静心,任三九北风寒,吾独尘埃外;温养之气足底升,濯去万千病;水调歌头常颂,濯足草本经。
足浴液是一种用于足部保健,足部治疗的一种洗剂,一般有中药保健类的和保健清洁类。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目录1 范围 (2)2 术语和定义 (2)3 指导原则 (3)4 准备工作 (4)4.1药物选择 (4)4.2赋型剂的选择 (5)4.3剂型的选择 (7)5 操作方法 (9)5.1穴位选择 (9)5.2贴敷方法 (10)5.3贴敷时间 (12)6 注意事项 (12)7 禁忌症 (12)8 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13)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穴位贴敷疗法的术语和定义、指导原则、准备工作、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禁忌症、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医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于穴位贴敷养生服务行业的管理,指导社区保健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他保健机构的保健技师、保健从业人员或个人在养生保健中规范操作,合理配药和选穴应用。
不适用于非临床医生或个人应用于疾病治疗。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穴位贴敷Acupuncture Point Application穴位贴敷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人体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刺激局部经络穴位,激发全身经气,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其中采用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引起局部发泡、甚至化脓,中医称之为“灸疮”,这种特殊的穴位贴敷方法称为“天灸”、“自灸”或“发泡疗法”。
如果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防治疾病时,又称“敷脐法”或“脐疗”。
2.2赋形剂Excipient赋形剂即基质,是用来将研成粉状的药末经液状或膏状物质混合,制成药饼,药糊或膏剂进行穴位贴敷。
在穴位贴敷时,一般均需要使用赋形剂对所用药物进行调和。
3 指导原则3.1穴位贴敷主要适用于养生保健和亚健康状态的调理,在应用时常选用补阴壮阳、益气活血、温经通络的药物,穴位多选用关元、膏肓、气海、足三里、五脏的背俞等具有强壮作用的穴位,起到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作用。
3.2穴位贴敷也可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临床疾病的保健和辅助调理,但使用过程中,可通过药物和穴位的选择,进行辨证论治,施体施养。
中医操作规程标准最新版
中医操作规程标准最新版中医操作规程标准(以下简称《规程》)是中医临床操作的指导和规范,旨在保障中医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该标准经过多方专家的讨论和研究,是中医临床操作的最新版本。
一、基本原则1. 安全第一:中医操作应以患者的安全为首要考虑,操作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2. 个体化操作: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年龄等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操作设计,以达到最佳疗效。
3. 循证医学:中医操作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依据循证医学原则,结合中医的经验和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确保操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二、操作要求1. 操作流程:中医操作应遵循规定的操作流程,包括患者身体检查、望闻问切四诊和操作的具体步骤等。
2. 操作环境:中医操作应在清洁、舒适、安静的环境中进行,确保操作场所的卫生和安全。
3. 操作设备:中医操作所需设备应符合卫生和安全标准,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操作技术:中医操作人员应掌握相应的操作技术,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5. 操作记录:中医操作应详细记录相关信息,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操作过程的描述和结果等,以便于回顾和评估。
三、常见操作规范1. 针灸操作:针灸操作应遵循穴位选择的原则,注射用针头应具备合适的长度和强度,避免造成损伤和感染等风险。
操作前需对针灸部位进行皮肤消毒,操作时需掌握插入和旋转的技巧,避免出现异常症状。
2. 推拿按摩操作:推拿按摩操作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等特点,选用适当的推拿手法和力度,同时注意手法的协调和节律感,避免造成不适和伤害。
3. 中草药煎煮操作:中草药煎煮操作应掌握一定的煎煮原理和方法,遵循适量用药的原则,确保药物煎煮的质量和效果。
4. 中草药外敷操作:中草药外敷操作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肤质等特点选择合适的中草药和外敷方法,遵循清洁和消毒的原则,避免皮肤损伤和感染。
四、操作安全和风险防范1. 操作安全:中医操作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培训,了解和掌握操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和质量。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及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目录1、艾条灸操作规程2、拔罐法操作规程3、推拿法操作规程4、刮痧法操作规程5、熏洗疗法操作规程6、中药离子导入法操作规程7、电针法操作规程艾条灸操作规程【适应范围】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
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腹痛、呕吐、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
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
【禁忌症】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
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
【操作步骤】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姓名、诊断、部位及方法,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
根据应灸腧穴部位,取适当体位,协助病人松开衣裤,暴露应灸腧穴部位,用纱布(或小毛巾)清洁局部皮肤,保暖2、核对、确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3、温和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后,对准施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2-3 公分),进行熏烤,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5-15 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4、雀啄灸: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如同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一般灸5 分钟左右。
5、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离施灸腧穴部位 3 公分左右,反复地旋回移动或作左右方向移动。
一般可灸20-30 分钟。
6、施灸时,应密切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随时弹去艾灰,防止艾火烧伤皮肤、衣被,注意施灸局部皮肤有否熏烤灼伤趋向等。
7、施灸完毕,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病人衣着。
整理床单,合理安置体位,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洗手;8、记录施灸腧穴部位、方法、时间、反应及疗效等。
并签名。
拔罐法操作规程【适应范围】多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腕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刺血拔罐用于急性扭伤有瘀血者、疮疡和丹毒、神经性皮炎及毒蛇咬伤等。
【禁忌症】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
附件ZYYXH/T176-2010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reven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I)—Acupuncture point application、目录引言 (1)1 范围 (8)2 术语和定义 (8)3 指导原则 (8)4 准备工作 (9)4.1药物选择 (9)4.2赋型剂的选择 (10)4.3剂型的选择 (12)5 操作方法 (14)5.1穴位选择 (14)5.2贴敷方法 (14)5.3贴敷时间 (15)6 注意事项 (16)7 禁忌症 (16)8 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16)引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中医穴位贴敷在养生保健中应用操作的规范性文件。
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的保健医师与保健技师提供技术操作规程,使日趋盛行的中医穴位贴敷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
《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养生保健规范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
2009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编写委员会,组成如下:名誉主任马建中,主任委员许志仁,副主任委员桑滨生、李俊德、曹正逵、孙涛,总审定张伯礼,总主编孙涛,副总主编朱嵘、刘平、樊新荣,编委 (按姓氏笔画排序)马建中、孙德仁、孙建华、孙涛、朱嵘、许志仁、李俊德、刘平、张伯礼、张维波、忻伟、杨晓航、庞军、贺新怀、桑滨生、徐陆周、曹正逵、彭锦、雷龙鸣、樊新荣。
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首先组织编撰《膏方》部分作为样稿,并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2009年4月,《膏方》初稿完成并提请邓铁涛、余瀛鳌、颜德馨等著名中医专家审定。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拔罐
引言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的方法,提高人体正气,增强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使机体处于阴阳调和、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为进一步加强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规范运用和推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委托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牵头,组织湖南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专家开展中医养生保健常用技术规范化研究课题,编制了《中医养生保健常用技术(第一批)》,收集整理了推拿、砭术、刮痧、拔罐、艾灸等五大类23小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
基于此,我们编制了《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规范》是用于指导和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的规范性文件。
编写本《规范》的目的旨在为非医疗类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的从业人员提供技术操作规范,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以产生良性刺激,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目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
本分册是《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第4部分,用于指导和规范拔罐在中医养生保健中操作的规范性文件,标准适用于养生保健专业人员调理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慢病辅助调理人群、有需求于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人群使用。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拔罐1.范围本部分给出了拔罐的术语和定义、施术前准备、操作步骤与要求、施术后处理、注意事项与禁忌。
本部分适用于非医疗类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的从业人员。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部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部分。
GB/T12346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21709.5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5部分:拔罐GB15981-1995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GB/T 30232 -2013针灸学通用术语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是指通过中医的理论与养生健康方法,帮助人们改善身体健康、延缓衰老和预防疾病的一种手段。
掌握正确的操作规范对于实施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养生体操、刮痧、拔罐和艾灸四个方面介绍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操作规范。
1.养生体操操作规范养生体操是中医养生保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调和阴阳、活络经脉、增强体质。
在进行养生体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体操内容,避免过度负荷。
(2)穿着合适宽松的运动服装,保持舒适。
(3)养生体操动作要流畅,呼吸要自然,不要过度用力,避免损伤关节与肌肉。
(4)坚持每天进行体操,每次结束后宜进行适当的呼吸调理与放松。
2.刮痧操作规范刮痧是一种通过刮拭皮肤表面来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的中医养生技术。
刮痧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工具,如医用刮痧板或羊角刮。
(2)选取适当的部位进行刮痧,不宜在关节、脊柱等部位进行刮痧。
(3)病人体位要舒适,皮肤干燥,不要有汗水或油脂。
(4)刮痧力度要适中,不可用力过猛,以免刺激皮肤过度造成损伤。
3.拔罐操作规范拔罐是一种利用负压原理来调理经络、疏通气血的中医养生技术。
拔罐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罐具,如玻璃罐、竹罐等。
(2)选取合适的部位进行拔罐,避免在关节、脊柱等部位过分拔罐。
(3)在皮肤涂抹适量的植物油,以便罐具更好地贴合皮肤,并避免拉伤皮肤。
(4)拔罐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过程中病人要保持舒适,避免用力活动或过度寒冷。
4.艾灸操作规范艾灸是利用艾叶燃烧产生的热力和药性来刺激穴位、调理经络的中医养生技术。
艾灸操作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灸具,如艾条、艾炷等。
(2)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艾灸,避免在湿疹、溃疡等局部进行艾灸。
(3)灸具在艾灸前应先点燃并燃烧适量时间后取下,以免烧伤皮肤。
(4)灸后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或活动过度。
总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操作规范对于保障养生效果和避免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_艾灸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艾灸疗法一、术语和定义1、艾灸是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2、艾炷是将艾绒做成一定大小的圆锥形艾团,称为艾炷。
3、艾条指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根据艾绒内是否有添加其他药物一般分为清艾条和药艾条。
4、直接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小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根据刺激量的不同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从而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5、间接灸是相对于直接灸而言,即艾炷不直接接触穴位,在艾炷与穴位之间隔上某种药物施灸的方法,故又称之为隔物灸。
6、晕灸受术者在接受艾灸治疗过程中发生晕厥的现象,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心慌、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等症状,重者出现神志不清、二便失禁、大汗、四肢厥逆,脉微欲绝。
二、作用和适应范围1、作用(1)、温经通络、祛湿散寒(2)、升阳举陷、回阳固脱(3)、消瘀散结、拔毒泄热(4)、预防疾病、保健强身2、适应范围艾灸对于内科疾病,骨伤科疾病,妇科及儿科疾病,以及各种痛证,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都有很好的预防保健效果。
艾灸还可强身保健,可常灸命门、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等穴。
三、注意事项1、实施艾灸前要全面了解受术者整体状况明确诊断,做到有针对性;准备好施术时所需要的器材、用品等;指导受术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加强与受术者之间的交流,使其解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2、治疗过程中施术者要全神贯注艾灸操作要保持合适的温度,以受术者感觉舒适为佳,并且认真观察受术者的反应情况,必要时调整艾灸的角度及距离。
3、治疗后受术者宜卧床休息5-10min,不宜马上进行剧烈运动四、操作方法(一)、基本操作顺序1、体位选择常用体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
2、施灸顺序施灸的顺序,临床上常见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 穴位贴敷
附件ZYYXH/T176-2010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reven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I)—Acupuncture point application、目录引言 (1)1 范围 (8)2 术语和定义 (8)3 指导原则 (8)4 准备工作 (9)4.1药物选择 (9)4.2赋型剂的选择 (10)4.3剂型的选择 (12)5 操作方法 (14)5.1穴位选择 (14)5.2贴敷方法 (14)5.3贴敷时间 (15)6 注意事项 (16)7 禁忌症 (16)8 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16)引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中医穴位贴敷在养生保健中应用操作的规范性文件。
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的保健医师与保健技师提供技术操作规程,使日趋盛行的中医穴位贴敷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
《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养生保健规范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
2009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编写委员会,组成如下:名誉主任马建中,主任委员许志仁,副主任委员桑滨生、李俊德、曹正逵、孙涛,总审定张伯礼,总主编孙涛,副总主编朱嵘、刘平、樊新荣,编委 (按姓氏笔画排序)马建中、孙德仁、孙建华、孙涛、朱嵘、许志仁、李俊德、刘平、张伯礼、张维波、忻伟、杨晓航、庞军、贺新怀、桑滨生、徐陆周、曹正逵、彭锦、雷龙鸣、樊新荣。
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首先组织编撰《膏方》部分作为样稿,并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2009年4月,《膏方》初稿完成并提请邓铁涛、余瀛鳌、颜德馨等著名中医专家审定。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针刺、灸法、拔罐、刮痧、推拿操作规范》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标准一、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到达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假设为~10cm 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防止感染。
中医养生技术操作规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解读及推广规范名称如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穴位贴敷》、《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前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石》《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贴敷》8项标准。
本《规范》依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归口。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主要起草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主要起草人:忻玮,徐陆周,常海沧。
本规范附录为资料性附录。
引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的膏方养生的处方配伍、制作加工和服用等各环节的规范性文件。
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开展膏方服务的机构、从业中医师、生产加工人员,以及服用膏方的人群提供指导,使膏方养生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和可靠性,使之能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
《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
2009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首先组织编撰《膏方》部分作为样稿,并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解读及推广规范名称如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穴位贴敷》、《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前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石》《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贴敷》8项标准。
本《规范》依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归口。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主要起草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主要起草人:忻玮,徐陆周,常海沧。
本规范附录为资料性附录。
引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的膏方养生的处方配伍、制作加工和服用等各环节的规范性文件。
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开展膏方服务的机构、从业中医师、生产加工人员,以及服用膏方的人群提供指导,使膏方养生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和可靠性,使之能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
《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
2009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首先组织编撰《膏方》部分作为样稿,并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2009年4月,《膏方》初稿完成并提请邓铁涛、余瀛鳌、颜德馨等著名中医专家审定。
2009年5月,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组织召开《规范》编撰论证会,同时对编写内容进行了分工并提出具体要求。
《规范》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领域权威专家编写。
每一具体技术规范以权威专家为核心形成编写团队,并广泛听取相关学科专家意见,集体讨论后确定。
2009年8月,召开《规范》编撰截稿会议。
编写委员会就编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专业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广泛听取了相关学科专家意见,为进一步的修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9年12月,《规范》8个部分的初稿编写工作完成,以书面形式呈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询组专家王永炎、王琦、郑守曾、张其成等审阅。
2010年1月~4月,听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建议,讨论了初稿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
2010年5月~8月,经过多次沟通交流,编写委员会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完善了编写内容和体例,之后将有关内容再次送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审订。
2010年9月,初稿修订完成并在北京召开了审订工作会议。
根据审订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修订的参考样本,参编专家对《规范》进行了认真修改并形成送审稿。
之后,编写委员会在综合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和修改,并最后定稿。
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膏方养生是运用中医整体观,贯彻三因制宜思想,由资深的中医师,根据不同个体的体质状况,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选择单味药或多味药合理配伍组方,再经过严格的特定工艺加工而成膏剂,经口服后发挥滋补强身、抗衰延年、防病治病的作用。
膏方具有浓度高、体积小、效果显著、剂型稳定、服用方便、口感良好等诸多优点,长期以来,在保障与增进健康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群众广为接受的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适用于阴阳、气血、津液失衡的人群。
本《规范》的编写和发布,对于规范膏方的概念、配方、制作和使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适于广大膏方的开方者、制作者以及服用者等使用。
本《规范》审定组成员:沈同、许志仁、桑滨生、李俊德、王琦、孟庆云、郑守曾、徐荣谦、刘红旭、刘平。
王永炎、邓铁涛、颜德馨、余瀛鳌、张其成等专家对《规范》进行了审订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膏方的术语和定义、指导原则、药材选配、生产条件、制作方法、质量分级与质量检测以及服用膏方应注意的问题。
本《规范》适用于对膏方养生服务行业的规范管理,指导膏方医师合理开具处方,规范膏方制作加工机构的规模化生产,以及指导个人正确服用膏方等。
如个人自行加工膏方的,也可以此作为参照。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 膏方Oral Paste“膏方”是以养生保健为主要目的所服用的中药膏剂,又称“膏滋”。
这类口服膏剂是由资深的中医师,根据服用者的体质状况,遵循中医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思想,选择单味药或多味药合理配伍组方,经过严格的特定工艺加工而成,主要用于滋补强身、抗衰延年、防病治病。
2.2 荤膏 Meat Paste膏方在制作过程中,如果加入有动物胶(如阿胶、龟板胶等)或动物药(如胎盘、鹿鞭等),称为“荤膏”。
2.3 素膏 Vegetarian Paste膏方在制作过程中,如果没有加入动物胶(如阿胶、龟板胶等)或动物药(如胎盘、鹿鞭等),称为“素膏”。
2.4 蜜膏 Sugary Paste膏方在制作过程中如果加入有糖类(如蜂蜜、冰糖、白糖、红糖、饴糖等),称为“蜜膏”。
2.5 清膏 Sugarless Paste膏方在制作过程中如果没有加入糖类(如蜂蜜、冰糖、白糖、红糖、饴糖等),称为“清膏”。
2.6 饮片 Ordinary Herbs指膏方处方中的常规药物,是膏方药材组成的主体部分。
2.7 细料 Valued Herbs是膏方处方中较为贵重药物的统称,是体现补益虚损的重要部分。
2.8 药胶 Medical Gelatin 是常规膏方中阿胶、鹿角胶、龟板胶、鳖甲胶等的统称,有补益虚损,助于膏滋固定成形的作用。
2.9 熬糖 Process Sugar in Advance是糖类在用于膏方制作前的预加工方法。
将冰糖或红糖等入锅中加热熔化,期间不断搅拌,以防滞底焦枯,至糖全部熔化呈老黄色即可。
2.10 炼蜜 Process Honey in Advance是蜂蜜在用于膏方制作前的预加工方法。
锅中加入蜂蜜加热熔化,至糖蜜表面呈老红色老蜜即可。
2.11 辅料 Auxiliary Herbs在膏方处方中常指黄酒,其本身具有活血、通络、散寒的功效,主要用于浸泡阿胶等动物胶,使之软化,还能解除药胶的腥膻气味。
2.12 挂旗 Hang a Flag是在膏方制作过程中判断收膏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是长期以来制膏行业中通用的约定俗称。
指以搅拌棒沾取药汁并水平提起,药汁沿棒边呈片状垂下或滴下。
2.13 滴水成珠 Beads in Water是在膏方制作过程中判断收膏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是长期以来制膏行业中通用的约定俗称。
指以搅拌棒沾取药汁,滴入清水,药滴不会马上散开溶解,短时间内仍保持珠状。
2.14 返砂 Crystal of Sugar膏方的成品放置过久可能有糖的结晶体析出,表面看似细小的砂粒状物。
2.15 忌口(又称食忌) On Diet是指根据个体状况和用膏的需要,要求在服膏期间,忌食某些食物,以防止食物和膏内药物发生相互作用,而降低预期效果或产生不良反应。
2.16 开路方 Previous TCM Decoction for Constitution Regulation部分使用者在服用膏方前针对性地服用的汤药,目的是调整其生理状态,从而更好地发挥膏方养生的功效。
3 处方、制备和使用的指导原则3.1 膏方的处方医师,必须具有中医执业资质和一定的临床诊疗经验。
各地开展膏方业务的中医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对膏方处方医师进行准入管理,并组织相应的培训、认证、备案。
3.2 膏方养生不是一味专补,切忌盲目堆砌名贵补药。
处方应针对个体的状况,在注重补益脾肾的基础上,做到整体考量、循因施药、补泻兼顾。
3.3 膏方中各味药材都应符合《中国药典》和《炮制规范》的要求。
3.4 膏方加工制备场地要考虑周围空气质量、四季(以冬季为主)主要风向、水源水质等条件,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中药加工生产相关要求。
3.5 膏方加工制备厂房等设施应总体布局合理,区域分隔清晰,不得互相妨碍。
须安装防止昆虫、鸟类等动物进入的设施,设置备用照明,并合理配置消防设备。
3.6 膏方的制作必须严格按照特定的加工工艺进行。
3.7 膏方的加工生产必须配备与膏方生产相适应数量的,具有专业知识、生产经验及组织能力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3.8 膏方的加工制备过程中,需设立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制度,并落实到各级人员执行,以保证膏方的正常生产,降低各种差错及事故的发生,提高生产的质量。
(参见附录A)3.9 膏方养生适用于阴阳、气血、津液失衡的人群,主要是体质虚弱者、老年人、亚健康人群以及慢性病患者等。
3.10服用者在服用膏方前需对其生理、心理状态,以及一些生活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更好发挥膏方养生的功效。
3.11 膏方的成品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机构宜用冷房,家庭宜用冰箱。
4 药材选配膏方的药材选配一般由饮片、细料、胶类、糖类和辅料等五部分组成。
4.1 饮片一般20-35味左右,约3000—5000g左右,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更多。
处方时药味过少,易致效验不彰,并且成膏不足,但如果如盲目追求大处方,则造成目的不明,浪费药材。
4.2 细料应根据补益需要,酌情配伍,切勿滥用。
4.3 胶类即药胶,可按其各自功效特点,针对不同体质而辨证选用,可单选一味,或多胶合用。
一般每料膏方参考用量为200—400g左右。
在膏方制作前,应先将选用的胶类用黄酒浸泡软化,隔水炖烊备用。
4.4 糖类常用的有蜂蜜、冰糖、饴糖、红糖、白糖等,可改善膏方的口感,还有一定的补益缓中作用,也有助于膏方的固定成形。
一般用量为250—500g左右。
制膏前需做预加工。
糖尿病患者可用一些低热量的甜味剂代替,常用的有元贞糖、木糖醇、阿斯巴甜等,但选剂、用量、比例等,应严格按其产品使用说明进行换算,不可滥用,作为糖类替代品的甜味剂在制膏时可直接加入,无需预加工。
4.5 辅料一般用量按每500g药胶辅配250—500g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