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 阅读答案附赏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雁门太守行》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雁门太守行》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a9f94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87.png)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雁门太守行》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1.李华发现这首诗中意象与色彩的运用很有特色。
请举一例分析这首诗中诗人是如何运用色彩来描绘战争场面的。
12.李华想将“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拍成微电影来展现当时的战争情形,你认为他会将镜头聚焦在哪两个细节上?为什么?【答案】11.[示例一]“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中,诗人用“黑”色表现敌军人数众多,黑压压一片,暗喻敌军嚣张的气焰;用“金”色表现阳光照耀甲胄时的耀眼夺目,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的英姿勃发、不可侵犯。
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示例二]“塞上燕脂凝夜紫”用“燕脂”“夜紫”形容战场的血迹,写出将士们血流遍地的场景,表现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12.细节:“半卷红旗”“霜重”。
原因:“半卷红旗”表现援军乘夜奔袭之状,“霜重”表现夜寒霜重,天气寒冷。
特写这两个细节,可以突出战争困难重重,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气氛,暗示将士们壮怀激烈、毫不气馁的豪情。
【解析】11.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从色彩的角度鉴赏诗歌。
诗中一共有三处色彩:“黑”“金”“紫”。
“黑”“金”出现在一二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意为: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黑”,用黑形容云,借黑云写敌军来势凶猛,渲染兵临城下的危急气氛;“金”,用铠甲上金光闪烁,表现我军的士气高昂;“紫”出现在第四句:塞上燕脂凝夜紫。
意为: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用“燕脂”和“紫”写血迹的颜色,暗示双方有大量伤亡。
这些浓艳斑驳的色彩交织在一起,营造出黯然凝重的氛围,烘托了战争的悲壮惨烈。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先理解诗歌含义,再具体分析细节。
雁门太守行的赏析
![雁门太守行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2493bf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a5.png)
雁门太守行的赏析雁门太守行①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②,甲光向日金鳞开③。
角声满天秋色里④,塞上燕脂凝夜紫⑤。
半卷红旗临易水⑥,霜重鼓寒声不起⑦。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⑧。
[注释]①雁门太守行:乐府相和歌瑟调三十八曲之一。
②这句以黑云压城好象将要摧毁的形象,表现形势紧急。
③这句说,太阳照射在将士鱼鳞般的铠甲上,光芒耀眼。
④角:古代军中的号角。
角声满天,是描写战斗的激烈。
⑤燕脂:即胭脂,指战士流的血象胭脂一样红。
这句说,塞上战士们的鲜血在夜里和土壤凝结成紫色。
⑥半卷红旗:红旗不能充分展开,描写急行军的样子。
易水:在今河北省易县。
⑦这句说天冷霜重,鼓皮受潮,响声不大。
⑧君:皇帝。
黄金台: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
战国时,燕昭王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招揽天下“贤能”。
玉龙:这里指宝剑。
这两句说,为了报答皇帝的重视,决心手提宝剑,为他战死。
[译诗、诗意](一):军情急,狼烟四起烽火腾空,敌情重,乌云压城危城撼动。
夕阳下,敌兵的铠甲闪鳞光,残阳中,攻城的刀枪在晃动。
角声振,撕裂长空满天飞扬,怒吼声,伴随秋风阵阵悲壮。
边塞上,一场血战可歌可泣,战士血,凝成胭脂夜色更浓。
红旗半卷,直逼易水,奇兵飞袭,鼓面冻裂,鼓声不响,寒霜重重。
愿报那黄金台上恩情隆,手握宝剑为统一祖国往前冲!(二):战争的乌云翻滚而来,像是要把城楼压垮,将士的铁甲在阳光下闪耀,我自岿然不动。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上战士的鲜血和泥土凝成紫色,战斗惨烈。
援军连夜到达易水,半卷红旗,冒着霜寒,战鼓低沉,一场新的斗争即将开始。
为报答君王在黄金台招贤纳士的恩惠,将士拿起玉龙宝剑愿为君王决一死战。
[赏析]赏析一:李贺的不少诗向称难解,这一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
对于诗意的理解也异常分歧。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
但前四句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明确描写。
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05d8115901020207409cff.png)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2)《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2)文章来自: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20一21题。
(共5分)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0.“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妙在何处。
(3分) 21.最后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20.(3分)示例①: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1分)首句描写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1分)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守军将士严阵以待,气氛异常紧张的情景。
(1分)示例②: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1分)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1分)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
(1分)示例③:在色彩和形象上,(1分)首句与次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
(1分)渲染了紧张气氛。
(1分)21.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或: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忠君报国的心愿)(2分)21.据说王安石对此诗首联提出疑问:“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请从诗歌赏析角度为王安石解疑。
(2分)2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联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整理21.:“黑云压城”用比喻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甲光向日”择时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一点1分,共2分。
意对即可)22.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意对即可,2分) 8、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本文由“”整理提供8、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云南省中考题)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云南省中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fd8170ecfad6195f302ba662.png)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景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拔玉龙为君死。
【注】“塞上”又做“塞土”。
12.请简要剖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 2 分)答:1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拔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感情?( 2 分)答:答案:12.衬着了敌军十万火急的紧张氛围和紧急局势,表现了战争局势的紧急。
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手法,衬着把敌军比作黑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狠,并且“黑”字突出仇敌的猖狂、军情邪恶;“城欲摧”表现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氛围和紧急形势。
示例二: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狠,以及开战两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困难等等,淋淳尽致地揭露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衬着了敌军十万火急的紧张氛围和紧急形势。
示例三: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仇敌的猖狂、军情邪恶;“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
两相对比,表现出战争局势的紧急。
1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拔玉龙为君死;颂扬了边关战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为国的壮志激情。
7.依据提示填空(每空 1 分,共 8 分。
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的任何一种状况,该空不得分)(1)蒹葭苍苍,。
(《诗经? 蒹葭》)(2),不亦君子乎?(《论语》)(3)马作的卢飞速,。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4),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心古》)(5)《出师表》中,表示诸葛亮临危授命的千古名句是“,”。
(6)请写出连续两句含“家”字的古诗文名句:,。
答案:7.依据提示填空(每空 1 分,共 8 分。
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的任何一种状况,该空不得分)(1)白露为霜(2)人不知而不愠(3)弓如霹雳弦惊( 4)悲伤秦汉经行处(5)受任于败军之际,授命于危难之间(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习题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73e2c8011ca300a6c390e7.png)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作者】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主旨】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该诗用浓墨重彩描会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意境。
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典故的使用,”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的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景。
【名句赏析】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
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
“角”,古代军用乐器。
“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
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
“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https://img.taocdn.com/s3/m/94c6bafb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3a.png)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古代诗歌阅读答案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3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古代诗歌阅读答案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也象征着当时战况的严峻。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4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5最后两句诗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2345答案:2.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
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角度二,巧用修辞。
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
角度三,感情浓郁。
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二:阅读练习1、首联写景又叙事,渲染兵临城下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古代诗歌阅读答案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雁门太守行》阅读参考答案
![《雁门太守行》阅读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78cf4243323968001c9204.png)
《雁门太守行》阅读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20一21题。
(共5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0.“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妙在何处。
(3分)
21.最后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20.(3分)
示例①: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1分)首句描写了城头
黑云密布低垂,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1分)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守军将士严阵以待,气氛异常紧张的情景。
(1分)1。
2020福建中考《雁门太守行》鉴赏练习(带答案)
![2020福建中考《雁门太守行》鉴赏练习(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488b5d7cd184254b3535b6.png)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赏析:1、主题:本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首句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或交战双方力量悬殊) 的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导读·2012甘肃白银】2、“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常用形容局势危急。
【苏教教参】3、“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描绘了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4、诗歌颈联和尾联各用一个典故,分别有什么作用?①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潜师夜袭时的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②尾联用黄金台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相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和将士,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5、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诗人用极其简洁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唐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战斗染上悲壮色调。
B、“黑云……”两句勾勒出这样的图景: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偶尔有大风吹过,云中透出阳光,照在城头士兵铁甲上,金光闪闪,显示了不可侵犯气概。
C、“半卷……”两句以“半卷红旗”写趁夜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感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个鼓寒细节,悲壮气氛就更浓了。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方式表现诗人坚定政治立场,这里说的“报君”、“为君死”就是指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
6、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军压城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泥色怪异,包含着战时壮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声音低沉浑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鼓声中斗志难振。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d42dc82433687e21af45a9c0.png)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五、诗歌鉴赏(共7分)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7分)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从炼字或修辞手法中任选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3分)(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中的“黄金台”和“玉龙”分别指什么?此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13.(1)示例一:炼字角度:①“压”字,本意为“逼近”/“压迫”。
(1分)②这里形容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
(1分)③渲染出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1分)④衬托守军将士士气高昂,严阵以待。
(1分)示例二:修辞角度:①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1分)②这里形容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
(1分)③渲染出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1分)(2)①“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后用来指招揽贤士的地方。
(1分)(只答到“招揽贤士的地方”就可得分)②“玉龙”:指宝剑。
(1分)③情感:赞扬了将士们为维护国家统一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2分)出处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资料1 四川省广元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2基础知识及运用(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3字音字形(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4成语使用不当(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5 病句(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6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7《岳阳楼记》《范仲淹罢宴》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8《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9古诗文默写(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10《西游记》名著阅读(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11刘洪文《卧铺》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12综合性学习及语言运用(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13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作文题目“那一刻,让我成长”。
李贺《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贺《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b48479ddccda38376bafb4.png)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诗词阅读(5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 第三、四句分别从、两个角度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创造出一种的气氛。
(3分)
10.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 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答案:
9.(3分,每空1分)听觉、视觉苍凉悲壮
10. C (2分)。
《雁门太守行》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题)
![《雁门太守行》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4929e914cfc789eb172dc86d.png)
(一)诗歌鉴赏(4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巻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2 分)
【解析】“角声”从声音即听觉;“燕脂凝夜紫”写颜色,从视觉。
10.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2分)
A.“雁冂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圧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圧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巻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尾联“扱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解析】C.诗中“不起”指的是鼓因霜重“声不起”,而战士们依然是斗志昂扬。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e84cfb75f0e7cd185253630.png)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12、【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作者】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背景】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中所属之事,难以考证。
这不是某一次战争,写意而非写实。
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
李贺当时仅17岁。
【主旨】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该诗用浓墨重彩描会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意境。
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典故的使用,”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的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景。
【名句赏析】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002b5fe87101f69e31959b.png)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本文是关于李贺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这首短诗《雁门太守行》的主题确与战斗有关。
描写了守城将士的状况,全诗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
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8.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9、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2024年《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2024年《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36e866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cb.png)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⑵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2分)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参考答案:
(1 )C
(2) 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8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14、尾联作者多次 (表现手法),含蓄委婉地表达了 的情感。(2分)
1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4分)
阅读答案:
14、用典 尽忠报国
15、“压” 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 “开” 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考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云南省中考题)
![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考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云南省中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e8b2fe15c850ad02de804176.png)
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考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云南省
中考题)
该资料由西风瘦马友情提供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
(4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塞上”又做“塞土”。
12(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2分) 答:
1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2分) 答:
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
(4分) 12.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
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该资料由西风瘦马友情提供
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把敌军比作黑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
来势凶猛,而且“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
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示例二: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淳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示例三: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
两相比照,表现出战争形势的紧迫。
1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赞颂了边关战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为国的壮志豪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附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黑云:比喻敌军。
B.角:号角。
C.临:来临。
D.声不起:声音不响。
2.对该,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的真挚情感。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答案】1.C2.C【解析】试题分析:1.C.临:靠近。
2.《雁门太守行》中为了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除了从颜色这个角度来写,还采用了侧面描写方法来表现。
如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就是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所以,答案C是错误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点评:鉴赏诗歌的几个注意点:1、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题干等;2、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3、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4、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与惯用意象;5、从诗中描写的对象来体味意境;6、强化书面表达,注意逻辑条理。
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
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3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也象征着当时战况的严峻。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4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2分)5最后两句诗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1.(2分)C2.(2分)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
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角度二,巧用修辞。
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
角度三,感情浓郁。
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选取角度和赏析各1分。
选取以上任一角度或另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均可。
3C4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5运用燕昭王易水筑台放金揽人的典故,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或: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忠君报国的心愿)(二:练习1、首联写景又叙事,渲染兵临城下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3、李贺写诗,真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4、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什么?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
5、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压开两字的表达效果。
压字写敌人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
应用比喻,生动形象的把敌人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开写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6、发挥联想和想象,描摹一下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所展示的画面。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响起来,鏖战从白天持续到夜晚,晚霞照看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7、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描写敌情紧急,战事迫在眉睫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8、诗中引用典故,表明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的句子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这首诗描写了三个时间的画面,请分别用三个短语概括:敌兵压境、浴血奋战、夜袭敌营。
10、诗的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来描写,运用夸张和比喻相结合的手法表现边关将士的威严之势。
11、半卷红旗临易水最易让人联想起的一句诗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悲壮之感,可见战争的残酷。
而半卷红旗这一细节更加重了悲壮的气氛。
三: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
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8.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9、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11、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2、对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甲光,杨慎却称自己确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未必有黑云压城守军到阵也未必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
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的手段。
13、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14、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什么?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参考黑云压城头,城墙像要塌陷一样;盔甲映着日光,金鳞似的闪亮。
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边的泥土在夜色中凝聚着紫气。
寒风半卷着红旗,轻骑驰向易水;天寒霜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
为了报答国君招用贤才的诚意,手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赏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