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3第三章统计案例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统计的基本方法,能够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示数据。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学习统计的基本方法,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绘制统计图等。

2. 学习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饼状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及特点。

3. 运用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班级学生身高、体重等情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统计的基本方法,能够绘制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饼状统计图。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实际案例为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统计图的案例素材,如班级学生身高、体重数据等。

2. 准备统计图的绘制工具,如直尺、彩笔等。

3. 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以便展示案例和统计图。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统计案例,引发学生对统计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统计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以班级学生身高、体重数据为例,引导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绘制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成果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统计图,并分享统计图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统计方法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自己所在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布情况。

2. 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展示,如家庭用电情况、零食消费统计等。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家中成员的消费情况,绘制相应的统计图。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统计_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统计_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统计_人教新课标第三单元统计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目标: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例1用: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

例2用:师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

(1小格分别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空白统计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A: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让学生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

B: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

(师事先准备的空白统计图)C: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A:师谈话: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泉水之间的差异。

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B:引出新课: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

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A:师问: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B: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C: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

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

E:引导学生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F: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

4、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A:师问: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B: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第一章:认识统计1.1 学习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的概念,能够运用简单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1)统计的概念及其作用。

(2)常用的统计方法:表格法、画图法等。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统计的概念、统计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4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实例引入统计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统计的方法:讲解表格法、画图法等统计方法,并示例。

(3)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运用所学统计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统计的方法及作用,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收集数据2.1 学习目标:(1)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整理数据。

(2)培养学生合作、沟通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1)收集数据的方法:调查法、观察法等。

(2)整理数据的方法:排序法、分类法等。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整理数据的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4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实例引入收集数据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

(2)讲解收集数据的方法:讲解调查法、观察法等收集方法,并示例。

(3)讲解整理数据的方法:讲解排序法、分类法等整理方法,并示例。

(4)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运用所学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整理数据3.1 学习目标:(1)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法整理数据,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培养学生合作、沟通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1)整理数据的方法:排序法、分类法、绘图法等。

(2)数据分析的方法:比较、排序、求和等。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学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学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讲学稿备课人:顾吉栋课型:新授时间:2010年3月20日班级姓名第三单元统计单元备课教学目标: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表2、使学生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材简析: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此外,教材在这里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另一种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的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2、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

3、通过学习初步掌握简单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知识点:(一)简单的数据分析1、横向条形统计图2、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的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二)求平均数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2、用平均数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能力训练点:1、会根据统计数据补充统计图1、对统计结果作出恰当地判断和预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3、会看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的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并能补充完整4、从统计图上能获得信息,并提出问题解答。

5、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讲学稿备课人:顾吉栋课型:新授时间:2010年3月20日班级姓名1、简单的数据分析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简单的数据分析(一)38页例1学习目标:1、使学生会根据统计数据补充统计图,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统计图的认识。

2、使学生能根据统计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对统计结果作出恰当的判断和预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在自主探索中掌握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点: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难点:提高收集信息,数据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简单的数据分析二、出示目标:1、会根据数据补充统计图2、能对统计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三、自学指导1、38页经理与服务员的对话,服务员是怎样汇报的?2、把下面的统计图补充完整,名称是(),纵轴表示(),横轴表示(),注意:标出数据,不用加单位。

(完整word版)统计案例教学设计(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统计案例教学设计(word文档良心出品)

§3.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应用(1)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引入线性回归模型,感受产生随机误差的原因;(2)通过对回归模型的合理性等问题的研究,渗透线性回归分析的思想和方法; (3)能求出简单实际问题的线性回归方程.教学重点,难点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和线性回归系数的最佳估计值的探求方法.教学过程一. 引言:我们知道函数关系是一种确定性关系,而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

回归分析是对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

在《数学3》中,我们对两个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变量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其解题步骤是:画散点图,求回归直线方程,并用回归直线方程进行预报。

二.探究一对于一组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数据),(),(),,(2211n n y x y x y x ,我们知道其回归方程的截据和斜率的最小二乘估计公式为1122211()()()()nni i iii i nni ii i x x y y x ynx yb x x xn x a y bx====⎧---⎪⎪==⎪⎨--⎪⎪=-⎪⎩∑∑∑∑ 其中11n i i x x n ==∑, 11ni i y y n ==∑你能推倒出这两个计算公式吗?-------教材-P 80-81《必修3》知道,截距aˆ和斜率b ˆ分别是使 21)(),(∑=--=ni i i x y Q αββα取最小值时,βα,的值,如何求21)(),(∑=--=ni i ix yQ αββα的最小值?------见教材P 80-81三、问题情境求根据女大学生的身高预报体重的回归方程,并预报一名身高为172cm 的女大学生的体重。

根据《数学3(必修)》中的有关内容,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先作散点图,如下图所示:从散点图中可以看出,样本点呈条状分布,身高与体重有着较好的线性关系.因此可以用回归直线a bx y +=来刻画它们之间的关系.根据线性回归的系数公式,1221()ni i i ni i x y nx y b x n x a y bx==⎧-⎪⎪=⎪⎨-⎪⎪=-⎪⎩∑∑ 得: 可以得到线性回归方程为0.84985.712y x =-,期中849.0=b是回归直线的斜率的估计值,说明身高x 每增加1个单位时,体重y 就增加849.0个单位,这表明身高与体重具有正的线性相关关系。

最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最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第三单元统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关系,了解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在填表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统计表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描述数据,并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重点难点:了解复式统计表,并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

教学指导:1.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填简单的统计表。

2.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复式统计表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掌握其特点和制作方法,而应更多地引导学生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描述数据,并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以更好地发展统计观念。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复式统计表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能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经历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统计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简单的复式统计表,体会复式统计表便于观察、比较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根据统计表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教学具准备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1)情境:(出示36页主题图图片1 )师:现在同学们的课外生活都非常丰富,老师在课下了解了一下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每人限报1项),并进行了记录,大家看看,有什么感受?我们可以怎样进行整理?(出示图片2)小结:我们可以采用画正字的方法,将收集上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制成统计表。

(2)统计并填写单式统计表。

①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统计表,对男生和女生分别进行统计。

高中数学必修三《统计案例》说课稿

高中数学必修三《统计案例》说课稿

高中数学必修三《统计案例》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掌握统计案例中的基本概念,如总体、样本、频率分布、均值、方差等。

o学生能够理解并能应用常见的统计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直方图等)进行数据展示和分析。

o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统计推断方法,包括假设检验和置信区间估计。

2.能力目标:o培养学生从实际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o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o提高学生利用统计软件或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o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认识到统计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o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统计项目。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统计案例的分析与应用,包括:-统计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展示方法。

-常见的统计图表及其应用。

-基本的统计推断方法,如假设检验和置信区间估计。

重点:数据的整理与展示方法,基本的统计推断方法。

难点:假设检验的原理与应用,置信区间估计的计算与理解。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入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资源-教材:高中数学必修三《统计案例》-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黑板-实验器材:计算机、统计软件(如SPSS、Excel)-多媒体资源:PPT课件、统计案例分析视频、在线统计工具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具体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讨论,贡献自己的想法。

2.维持纪律:明确课堂规则,对违规行为及时纠正,确保课堂秩序。

3.激励学生:对积极参与讨论、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七、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在课堂结束时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1教学内容教材第36页~37页例1、“做一做”及第38页练习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格式,能正确填写表格,并对表中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增强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1.同学们,课余时间你们都有哪些兴趣爱好呢?2.(PPT课件出示示意图中的6项活动)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复习旧知,承接新知。

(1)选择适当的方式收集数据。

统计本班同学对活动项目的喜爱情况,用什么方法能一目了然地表示出来?方法一:统一计数表示;方法二:全班集体举手表决;方法三: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应该分开统计。

集体讨论后,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进行调查统计。

(2)完成数据收集与整理: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分别填入表格。

(3)分析数据:从这两张统计数据的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2.分析数据,体验比较。

(出示教材第36页单式统计表)(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异同点?(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2)请你根据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对男女生各项进行比较)(3)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加直接吗?(合并表格)3.合并表格,揭示课题。

(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根据学生介绍,运用课件,逐步呈现新的统计表。

(3)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4.解读信息,体验优势。

(1)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统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统计》

第三单元《统计》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统计”是《标准》内容中第一学段统计教学的最后一个单元。

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认识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同时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1、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两种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运用数据进行推断,进一步体会统计功能。

3、提供丰富的素材,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单元教学要求: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单元教学重、难点: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单元课时安排:第一课时:简单数据分析预习内容:《简单的数据分析(一)》预习方法:1、仔细看书中例题。

2、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不懂的做上记号,以便上课时交流讨论。

3、尝试做一做练习题。

预习过程:看一看:仔细看数学书第38页,例1想一想:1、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找找图上的信息。

2、根据图中的数据尝试设计统计图?说一说你设计的统计图中一格代表几个单位?3、说一说横向统计图和纵向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做一做:练习十第一题教学过程:一、自学反馈,1、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让学生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

2、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

(师事先准备的空白统计图)3、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二、重点点拨例1用: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

例2用:师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第一章:《统计的基本概念》1.1 统计的定义: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统计,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1.2 统计数据的类型:分类数据和数值数据,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1.3 统计图表: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认识它们的作用和制作方法。

第二章:《收集和整理数据》2.1 数据的收集: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如调查、实验等。

2.2 数据的整理:让学生学会如何整理数据,如排序、筛选等。

2.3 数据清洗:让学生了解数据清洗的重要性,学会基本的数据清洗方法。

第三章:《描述数据》3.1 数据的描述方法:让学生了解描述数据的方法,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3.2 统计表:让学生学会制作统计表,了解统计表的作用。

3.3 数据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了解数据背后的信息。

第四章:《概率初步》4.1 概率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概率的定义,了解随机事件和确定事件。

4.2 概率的计算:让学生学会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如抛硬币、抽签等。

4.3 概率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天气预报、彩票等。

第五章:《统计案例分析》5.1 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运用统计知识进行分析。

5.2 解决方案:让学生学会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5.3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案例分析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反思和改进。

第六章:《条形图和折线图的绘制》6.1 条形图的绘制:学习如何用直条的长度表示数据,理解条形图能直观表示数量的多少。

6.2 折线图的绘制:学习如何用线条的上升和下降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理解折线图能表示数量的多少和变化趋势。

6.3 实践练习:让学生独立或合作绘制条形图和折线图,描述数据的变化。

第七章:《扇形图的绘制与应用》7.1 扇形图的绘制:学习如何用扇形的大小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理解扇形图能反映部分与整体的数量关系。

7.2 扇形图的应用:学习如何通过扇形图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各部分在整体中的比例。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_13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_13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十五)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体会到制作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会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形成、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基于真实体验逐步建构复式统计表,会填写和分析复式统计表。

教学难点: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并体会其优越性。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明确任务今天,我们学习“复式统计表”。

看到课题,你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些什么?生1:复式统计表应该是另外一种。

师:你是说,复式统计表与以往的统计表会长得不一样?生1:嗯!师:其他同学的想法呢?生2:我想知道复式统计表是什么?生3:我还想知道复式统计表有什么作用?师:好的。

看来大家最关心的是复式统计表长什么样子以及它有什么作用。

那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反思】儿童关于认识某一新事物的本源问题,首先指向该事物“长什么样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也不例外。

让学生主动讲诉心中的学习期待,提出问题,既可以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又可以增强其数学学习的内驱力。

二、情景导入,引发内需1.简单统计表引入。

师:课前,朱老师调查了我们梅岭小学北校区五年级四个班男女生人数的情况。

老师执教的五(3)班“男生18人,女生19人”,其他三个班的人数情况如下。

(课件分两次呈现,见图1)图1师:你能把我们调查的数据填在下面的统计表(见图2)中吗?学生各自填写,教师行间巡视。

图2集体核对,反馈填写正确的人数。

师:这里的合计数分别表示什么?生:表示各个班的总人数。

2.抢答问题,引发内需。

师:刚才,大家用统计表清楚地描述了各班的人数情况(板书:统计表),下面看着统计表我们来抢答几个问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案例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案例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案例石马小学龙美华教学目标: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

教师为准备一些空白统计图(横向)。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天气越来越热了!你们喜欢喝什么品牌的矿泉水呢?师:是的,市场上有这么多品牌的矿泉水,超市的李叔叔也统计了6月3日~10日的几种矿泉水销售情况。

师:说说,你从统计表中获得了那些信息?师:你能将这些信息制成纵向条形统计图吗?(请同学们自己制作统计图)在纵向条形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一格表示多少?你们还有什么疑问?统一矿泉水的销售量是多少?统一矿泉水的销售量是65箱。

你能将统一矿泉水的数据填入统计图中吗?(格子不够)(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泉水之间的差异。

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怎么办?交流讨论你们想到了哪些方法?(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一下)(比较各种不同的方法,引出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表示什么?一个表示的数量是多少?纵轴又表示什么?(根据回答出示空白纵向条形统计图)引出新课: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

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师: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

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二)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二)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
案(二)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教师:我们前段时间一直在学习除法,那今天我们换换思维,来学习一个新知识。

(出示课题,板书)
(2)阅读并了解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知
教师:在课余时间,你们都喜欢做什么呢?看一看下面几个活动利有你喜欢的活动么?你们最喜欢哪一个?学生举手回答。

1、引入统计表
提问:这么多人,我怎么才能知道大家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清楚的知道每种活动喜欢的人数?
想一想,能用咱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老师的问题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统计知识来清楚的知道喜欢每种活动的人数。

1 2 3。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第一章:认识统计1.1 教学目标:了解统计的概念,能运用简单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1.2 教学内容:讲解统计的定义,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统计的作用,学习用图表表示数据。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统计的基本方法。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话题: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用到统计的情况。

1.4.2 讲解统计概念:讲解统计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统计的目的和作用。

1.4.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收集数据,用图表表示数据,分析数据。

第二章:收集数据2.1 教学目标: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能整理和分类数据。

2.2 教学内容:学习收集数据的方法,如何整理和分类数据。

2.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实践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

2.4 教学步骤:2.4.1 讲解收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了解问卷调查、观察等方法。

2.4.2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学会整理和分类数据。

第三章:整理数据3.1 教学目标: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整理数据,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3.2 教学内容:学习整理数据的方法,如何对数据进行排序、筛选和分类。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实践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整理数据的方法。

3.4 教学步骤:3.4.1 讲解整理数据的方法:讲解排序、筛选和分类的方法。

3.4.2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整理,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

第四章:描述数据4.1 教学目标: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描述数据,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4.2 教学内容:学习描述数据的方法,如何用图表、文字等方式展示数据。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实践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描述数据的方法。

4.4 教学步骤:4.4.1 讲解描述数据的方法:讲解用图表、文字等方式展示数据的方法。

4.4.2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描述,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分析人教版数学教案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分析人教版数学教案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分析人教版數學教案設計标题: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设计分析一、引言本篇文档旨在深入剖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的教案设计。

通过详细的分析,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理解该教案的设计理念和教学方法,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根据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第三单元《统计》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学生应能掌握基本的统计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

2. 学生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包括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和绘制等。

2.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学习”和“案例教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具体的生活案例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四、教案设计分析1. 教案结构: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的教案设计清晰明了,分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四个部分。

这种结构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有序进行教学活动。

2. 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识统计数据,然后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收集和整理数据,最后再进行数据分析。

这种由浅入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教学反思:在教案中,教师预留了一定的时间进行教学反思,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学中的问题,也有利于教师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五、总结总的来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的教案设计科学合理,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又强调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样的教案设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统计知识,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统计教案(精选19篇)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统计教案(精选19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统计教案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统计教案(精选19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统计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统计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2.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3.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

1.教师:同学们,统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二年级时我们就已经学习过有关统计的知识,下面有道题需要你们来解答一下。

2.课件出示:某城市6月份的天气情况统计表。

(1)晴天和雨天一共多少天?(2)多云比阴天多几天?(3)这个月一共有多少天?3.教师:同学们完成的可真棒!本节课我们继续来探讨有关统计的知识。

出示课题:复式统计表二、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情境图。

提问: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一)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进行数据分析。

1.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玩的活动,那你最喜欢下面哪种活动?2.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图意。

3.小组合作,统计一下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每人限选一种,看看这6项活动中的哪项最受欢迎。

)4.完成单式统计表指名汇报,根据统计结果完成单式统计表。

师讲解。

课件出示。

5.对比观察,男生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统计表,找共同点。

(二)课件出示:复式统计表。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统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统计

第三单元统计一、教学内容: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简单的数据分析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求平均数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目标: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教学重点: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时间:4课时。

第1课时横向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第38页例1。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

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5、小组合作学习6、小组汇报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作用:1、展示数据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四、巩固练习。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第2课时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教学内容:第39页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统计》

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统计》

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统计》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1.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此外,教材在这儿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单元分为两小节,内容结构如下: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⑴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⑵求平均数。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2.变化。

义务教材:在六年制八册安排了求平均数的内容。

没有单独安排数据的分析内容,对数据的分析是融入在统计图表的学习之中的。

课标教材:根据课标的要求,安排在第一学段教学。

加强了对统计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及对平均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

三、具体编排1.简单的数据分析。

本小节在学生认识了一格代表2个单位、5个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两个例题继续介绍一些常见的条形统计图:一种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另一种是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表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到此为止,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基本结束。

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对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数据的表示方式、作用,都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下一阶段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统计上课时间:11 月21 日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76-77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进行统计,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利用统计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培养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的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

教学难点:学习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质疑引入播放《生日歌》,投影显示例题情境图。

大象今天过生日,来了许多好朋友。

仔细观察,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你还知道些什么?二、积极参与,经历过程。

1. 整理动物的只数,认识象形统计图。

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我们可以请电脑老师来帮忙理一理。

课件出示象形统计图、现在看清楚了吗?很清楚吗?和原来的图相比哪种更清楚?那谁来说一说电脑老师是怎么理一理的?板书: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提问:现在你能很快数出每种动物各有几只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图中(见教材第76页)分别填上三种动物的只数,将统计图补充完整。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提出问题并回答,如:哪种动物的只数最多,哪种动物的只数最少等。

小结:把几种动物先分一分、排一排,再数一数,得出结果,这样的过程就是统计。

(板书: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2. 整理花的朵数,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提问:大象过生日,客人们送来了许多美丽的鲜花。

你能学电脑老师那样把这些鲜花理一理吗?你准备怎样理一理?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几种鲜花图片,仔细观察例题图,把花分颜色贴在课本第77页的虚线框内,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在实物投影上展示部分学生完成的图和表,相互交流整理的过程。

提问:观察表中的数据,你能提出并回答哪些问题?讨论:刚才我们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整理了动物的只数,花的朵数,像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三、巩固练习,加深体验1. 完成“想想做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统计案例§3.1 独立性检验(1)1. 某医疗机构为了了解呼吸道疾病与吸烟是否有关,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共调查了515个成年人,其中吸烟者220人,不吸烟者295人.调查结果是:吸烟的220人中有37人患呼吸道疾病(简称患病),183人未患呼吸道疾病(简称未患病);不吸烟的295人中有21人患病,274人未患病.问题:根据这些数据能否断定“患呼吸道疾病与吸烟有关”?为了研究这个问题,(1)引导学生将上述数据用下表来表示:一.建构数学 1.独立性检验:(1)假设0H :患病与吸烟没有关系.若将表中“观测值”用字母表示,则得下表:如果实际观测值与假设求得的估计值相差不大,就可以认为所给数据(观测值)不能否定假设0H .否则,应认为假设0H 不能接受,即可作出与假设0H 相反的结论. (2)卡方统计量:为了消除样本对上式的影响,通常用卡方统计量(χ22()-=∑观测值预期值预期值)来进行估计.卡方χ2统计量公式:χ2()()()()()2n ad bc a b c d a c b d -=++++(其中n a b c d =+++)由此若0H 成立,即患病与吸烟没有关系,则χ2的值应该很小.把37,183,21,274a b c d ====代入计算得χ211.8634=,统计学中有明确的结论,在0H 成立的情况下,随机事件“26.635χ≥”发生的概率约为0.01,即2( 6.635)0.01P χ≥≈,也就是说,在0H 成立的情况下,对统计量χ2进行多次观测,观测值超过6.635的频率约为0.01.由此,我们有99%的把握认为0H 不成立,即有99%的把握认为“患病与吸烟有关系”.象以上这种用2χ统计量研究吸烟与患呼吸道疾病是否有关等问题的方法称为独立性检验.2.独立性检验的一般步骤:一般地,对于两个研究对象Ⅰ和Ⅱ,Ⅰ有两类取值:类A 和类B (如吸烟与不吸烟),Ⅱ也有两类取值:类1和类2(如患呼吸道疾病与不患呼吸道疾病),得到如下表所示:推断“Ⅰ和Ⅱ有关系”的步骤为:第一步,提出假设0H :两个分类变量Ⅰ和Ⅱ没有关系; 第二步,根据2×2列联表和公式计算χ2统计量; 第三步,查对课本中临界值表,作出判断. 3.独立性检验与反证法:反证法原理:在一个已知假设下,如果推出一个矛盾,就证明了这个假设不成立;独立性检验(假设检验)原理:在一个已知假设下,如果一个与该假设矛盾的小概率事件发生,就推断这个假设不成立. 四.数学运用 1.例题:例1.在500人身上试验某种血清预防感冒的作用,把他们一年中的感冒记录与另外500名未用血清的人的感冒记录作比较,结果如表所示.问:该种血清能否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分析:在使用该种血清的人中,有48.4%500=的人患过感冒;在没有使用该种血清的人中,有28456.8%500=的人患过感冒,使用过血清的人与没有使用过血清的人的患病率相差较大.从直观上来看,使用过血清的人与没有使用过血清的人的患感冒的可能性存在差异.解:提出假设0H :感冒与是否使用该种血清没有关系.由列联表中的数据,求得221000(258284242216)7.075474526500500χ⨯⨯-⨯=≈⨯⨯⨯∵当0H 成立时,26.635χ≥的概率约为0.01,∴我们有99%的把握认为:该种血清能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例2.为研究不同的给药方式(口服或注射)和药的效果(有效与无效)是否有关,进行了相应的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如表所示.根据所选择的193个病人的数据,能否作出药的效果与给药方式有关的结论?分析:在口服的病人中,有59%98≈的人有效;在注射的病人中,有67%95≈的人有效.从直观上来看,口服与注射的病人的用药效果的有效率有一定的差异,能否认为用药效果与用药方式一定有关呢?下面用独立性检验的方法加以说明.解:提出假设0H :药的效果与给药方式没有关系.由列联表中的数据,求得22193(58314064) 1.3896 2.072122719895χ⨯⨯-⨯=≈<⨯⨯⨯当0H 成立时,21.3896χ≥的概率大于15%,这个概率比较大,所以根据目前的调查数据,不能否定假设0H ,即不能作出药的效果与给药方式有关的结论. 说明:如果观测值22.706χ≤,那么就认为没有充分的证据显示“Ⅰ与Ⅱ有关系”,但也不能作出结论“0H 成立”,即Ⅰ与Ⅱ没有关系.§3.1 独立性检验(2)二.数学运用 1.练习题:1.在对人们的休闲方式的一次调查中,共调查了124人,其中女性70人,男性54人。

女性中有43人主要的休闲方式是看电视,另外27人主要的休闲方式是运动;男性中有21人主要的休闲方式是看电视,另外33人主要的休闲方式是运动。

(1)根据以上数据建立一个2× 2列联表; (2)判断性别与休闲方式是否有关系。

例2.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医药研究人员对两种中草药治疗慢性气管炎的疗效进行对比,所得数据如表所示.问它们的疗效有无差异(可靠性不低于99%)?例3.下表中给出了某周内中学生是否喝过酒的随机调查结果,若要使结论的可靠性不低于95%,根据所调查的数据,能否作出该周内中学生是否喝过酒与性别有关的结论?§3.2 回归分析(1)一.建构数学1.线性回归模型的定义:我们将用于估计y 值的线性函数a bx +作为确定性函数;y 的实际值与估计值之间的误差记为ε,称之为随机误差;将y a bx ε=++称为线性回归模型.说明:(1)产生随机误差的主要原因有:①所用的确定性函数不恰当引起的误差;②忽略了某些因素的影响; ③存在观测误差. (2)对于线性回归模型,我们应该考虑下面两个问题: ①模型是否合理;②在模型合理的情况下,如何估计a ,b ? 2.探求线性回归系数的最佳估计值: 设有n对观测数据(,)i i x y (1,2,3,,)i n =L ,根据线性回归模型,对于每一个ix ,对应的随机误差项()i i i y a bx ε=-+,我们希望总误差越小越好,即要使21nii ε=∑越小越好.所以,只要求出使21(,)()ni i i Q y x αββα==--∑取得最小值时的α,β值作为a ,b 的估计值,记为$a,b $. 注:这里的iε就是拟合直线上的点(),i i x a bx +到点(),i i i P x y 的距离.用什么方法求$a,b $? 线性回归方程的方法:最小二乘法.利用最小二乘法可以得到$a,b $的计算公式为 $1122211()()()()nni i i ii i n ni ii i x x y y x y nx yb x x xn x a y bx====⎧---⎪⎪==⎪⎨--⎪⎪=-⎪⎩∑∑∑∑$$,其中11nii x x n ==∑,11ni i y y n ==∑由此得到的直线$$y a bx =+$就称为这n 对数据的回归直线,此直线方程即为线性回归方程.其中$a ,b $分别为a ,b 的估计值,$a 称为回归截距,b $称为回归系数,$y 称为回归值.3. 线性回归方程$$y abx =+$中$a ,b $的意义是:以$a 为基数,x 每增加1个单位,y 相应地平均增加b$个单位; 4. 化归思想(转化思想)(了解)在实际问题中,有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关系,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专业知识或散点图,对某些特殊的非线性关系,选择适当的变量代换,把非线性方程转化为线性回归方程,从而确定未知参数.下面列举出一些常见的曲线方程,并给出相应的化为线性回归方程的换元公式. (1)b y a x =+,令'y y =,1'x x=,则有''y a bx =+. (2)b y ax =,令'ln y y =,'ln x x =,'ln a a =,则有'''y a bx =+. (3)bx y ae =,令'ln y y =,'x x =,'ln a a =,则有'''y a bx =+.(4)b xy ae=,令'ln y y =,1'x x=,'ln a a =,则有'''y a bx =+. (5)ln y a b x =+,令'y y =,'ln x x =,则有''y a bx =+.二.数学运用 1.例题:例1.下表给出了我国从1949年至1999年人口数据资料,试根据表中数据估计我国2004年的人口数.年份 1949 1954 1959 1964 1969 1974 1979 1984 1989 1994 1999 人口数/百万542 603 672 705 807 909 975 1035 1107 1177 1246解:为了简化数据,先将年份减去1949,并将所得值用x 表示,对应人口数用y 表示,得到下面的数据表:x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y542 603 672 705 807 909 975 1035 1107 1177 1246作出11个点(),x y 构成的散点图,由图可知,这些点在一条直线附近,可以用线性回归模型y a bx ε=++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根据公式(1)可得$14.453,527.591.ba ⎧≈⎪⎨≈⎪⎩$ 这里的$,a b$分别为,a b 的估 计值,因此线性回归方程 为$527.59114.453y x =+ 由于2004年对应的55x =,代入线性回归方程$527.59114.453y x =+可得$1322.506y =(百万),即2004年的人口总数估计为13.23亿.§3.2 回归分析(2)1.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对于x ,y 随机取到的n 对数据(,)i i x y (1,2,3,,)i n =L ,样本相关系数r 的计算公式为()()nniii ix x y y x y nx yr ---==∑∑.2.相关系数r 的性质: (1)||1r ≤;(2)||r 越接近与1,x ,y 的线性相关程度越强; (3)||r 越接近与0,x ,y 的线性相关程度越弱.可见,一条回归直线有多大的预测功能,和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密切相关. 3. 作出统计推断:若0.05||r r >,则否定0H ,表明有95%的把握认为变量y 与x 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若0.05||r r ≤,则没有理由拒绝0H ,即就目前数据而言,没有充分理由认为变量y 与x 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说明:1.对相关系数r 进行显著性检验,一般取检验水平0.05α=,即可靠程度为95%.2.这里的r 指的是线性相关系数,r 的绝对值很小,只是说明线性相关程度低,不一定不相关,可能是非线性相关的某种关系.3.这里的r 是对抽样数据而言的.有时即使||1r =,两者也不一定是线性相关的.故在统计分析时,不能就数据论数据,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解释.4.对于上节课的例1,可按下面的过程进行检验: (1)作统计假设0H :x 与y 不具有线性相关关系;(2)由检验水平0.05与29n -=在附录2中查得0.050.602r =;(3)根据公式()2得相关系数0.998r =;(4)因为0.9980.602r =>,即0.05r r >,所以有95﹪的把握认为x 与y 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527.59114.453y x =+是有意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