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多篇)

合集下载

《教育哲学通论》读后感悟

《教育哲学通论》读后感悟

《教育哲学通论》读后感悟摘要:一、引言二、教育哲学的内涵与价值三、教育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四、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五、个人成长与教育哲学的思考六、结论正文:一、引言《教育哲学通论》的阅读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灵魂的塑造。

通过对教育哲学的学习,我认识到教育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

二、教育哲学的内涵与价值教育哲学是关于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以及价值的哲学思考。

它涉及教育的理念、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以及教育与个体的成长关系的探讨。

教育哲学对于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真谛,提升教育的质量。

三、教育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教育哲学在实践中可以指导教育者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帮助教育者明确教育的目的,把握教育的方法,以及关注教育的个体差异。

同时,教育哲学也可以引导教育者关注教育的社会责任,以及教育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四、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统的儒家教育哲学,到近现代的教育哲学思想,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教育哲学,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创新性。

五、个人成长与教育哲学的思考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教育哲学的影响无处不在。

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再到社会教育,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教育哲学的指导。

通过学习教育哲学,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成长目标,了解了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同时也认识到了教育的价值所在。

六、结论总的来说,教育哲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既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实践价值。

教育哲学的学习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教育素养,还可以引导我们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教育哲学笔记

教育哲学笔记

二、几种教育哲学观对教育哲学观的这种归纳是一种暂时的和相对的分类,遵循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的分析方式,旨在对教育哲学研究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和清理。

一、探究的教育哲学(教育学的哲学)教育哲学是在教育学框架内,以哲学的观点和方法,从哲学的高度研究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的学问。

具体说就是从教育问题和教育学的体系、概念出发研究诸如教育的本质、功能、价值、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德育等问题。

霍恩、麦克文纳、黄济等为代表。

三点分析:第一,此种教育哲学和教育原理区别不大,难以突出教育哲学自身的特点;第二,秉持哲学是文化之王、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观;第三,主张研究根本问题、一般问题,追寻普遍规律,容易忽视对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

二、演绎的教育哲学(哲学的教育学)立足某一种哲学立场和框架,以哲学的问题、思想、概念、体系探讨教育本质、本体、认识或知识、价值、教育目的、道德教育等问题。

那托普:立足新康德主义,从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三个方面研究教育。

桑新民:教育哲学通过哲学的思辨研究教育领域内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教育观和教育研究方法论。

刁培萼:立足马克思主义,从自然、社会和思维三个方面研究教育哲学问题。

三点分析第一,此种教育哲学在思想、内容、框架、逻辑、语言等方面突出了哲学和教育哲学自身的特点;第二,都是立足一种哲学立场探讨教育问题,容易受到此种哲学观点的局限,不利于整合各种哲学资源;第三,对教育问题的探究深受哲学观点影响,不易形成真正反映教育自身逻辑的研究思路,影响对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

三、分析的教育哲学分析教育哲学主张对教育理论中的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澄清其意义。

奥康纳、谢弗勒、彼得斯、赫斯特、布雷津卡等和周浩波为代表。

周浩波认为,教育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地更新人们的理解方式,不断地获得对教育意义的新的表达,教育哲学应该为整个教育设计合理的生活方式。

意义与指称不同,一个语词包括名称、指称和意义三个方面,意义才是哲学家应该研究的东西,它就是指语词在语境中所包含的除指称之外的其他的东西。

张楚廷《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张楚廷

张楚廷《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张楚廷

张楚廷《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张楚廷话题:张楚廷人是什么读书笔记知识产权马克思若要回答“教育是什么”,是必须以弄清楚“人是什么”为前提。

“人是什么”是“教育第一问”。

在今天相当宽松的环境下,如果教育还没有自己的脑袋,那会让人感到另一种羞愧。

11文化在一般意义下仅指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而且可以不包括政治而只包括政治学、政治哲学。

文化与教育,经济与教育,政治与教育,都有关系,但关系的性质不同。

前者是包含关系,后两者是平行关系。

12“教育就是教育”这一带着情感所说的话中所包含的理性确实是很有价值的,它至少表明了一个重要观点:从教育自身来阐明教育。

17学校与工厂的根本差别在于:前者的“产品”自己参与自己的“生产”过程。

23马克思对“人是什么”的回答有精妙的论述,他说人是“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的生命,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25-26人自己可以反身回头来看自己,即反身性或自反性,这是“人的根本”质疑,人的根本特性之一。

人的这一根本特性可令教育永远思索和寻味,它应是教育理论的立足之地,是教育学大厦的基石,亦应是教育之本源,亦应曰:教育之根本。

27-28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所表达的是:人作为意识着、思想着的生命而存在着,生活着。

32卢梭:“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2页)35马克思:“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人,这种声明其所以区别于其他生命,就在于这种生命可以其自身生命为对象,并通过这种对象性活动来发展自身,来增长自身,简而言之,就在于人具有反身性,并通过反身性而自增,而具有自增性,自反性与自增性一起描绘了人,使得人这种生命那样灿烂。

39人的新生命是与价值、意义而同时存在的,它亦可称之为意义生命、价值生命,换句话说,人是可获得价值生命或意义生命的生命。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中国历史上的几种人生境界学说对于人生境界的表述最早接触的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这三句话被大人说在嘴上,小时候根本就不懂是何物,现在通过哲学导论和教育哲学的学习,对这三句话有了一定认识,是对人生境界的不同描述。

这三者也许在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上有着高低之分,但是我认为在本质上是差不多的,都是对人生的诠释,无法用任何手段来证明哪种人生境界高,哪种低。

在该小节中提到,中国历史上的儒道佛三家都强调人生境界的提升,但其根本目的不同:儒家强调提升境界是为了让人建功立业,道家是为了让人返璞归真,佛家则是为了教人们破除心障、追求圆满。

而且儒、道、佛三家学说在对待现实人生的态度上是截然不同的,但都追求一种超越世俗、超越物累、超越自我的人生境界。

比如,孔子的“四毋”说、庄子的“三无”说和佛家的“破二执”说①,都是为了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精神境界。

三家学说中的自我超越哲学,对净化人们的心灵,消除人的私欲心,是很有警世意义的。

儒家学说中,孔子所谓的小人与君子(仁人、贤人、圣人)是以道德标准来划分,而冯友兰提出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根据人对于其所做之事的“觉解”程度,其实这都表现出了儒家人生境界之特色:超我。

其宣扬天人感应,寻求立足天地之间的“德”之完善,其人生境界多为成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抱负。

而且儒家的人生修养以德性为主要内容, 以“君子”为理想人格, 以“成仁”为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佛家是非常讲究人性的修炼和人生境界的提升。

佛家宣扬天人不分,既没有天的观念,也没有人的观念,抛弃一切物质与精神享受,超脱生死等观念的束缚,在意念习惯中达到“无天亦无人”的空无境界(涅槃),成为顿悟世界与人生之“四大皆空”的佛。

其人生修养以摆脱人生痛苦为目的,以抛弃贪爱欲求为主要内容,以追求涅槃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教育哲学读书心得10篇

教育哲学读书心得10篇

教育哲学读书心得教育哲学读书心得10篇教育哲学读书心得1这两天读了《教育哲学》,这本书的逻辑性是很强的,从什么是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的历史,从人生与教育,知识与教育,理性与教育,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公正与教育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其实,我也不是很明白里面讲的东西,主要的体会就是:教育哲学是个力量学科,研究人的发展问题,比如人生:书中讲了很多的人生观,宗教人,自然人,社会人,理性人等,可以讲是用哲学的方法研究教育的问题,用教育来扩展哲学的界限。

记得最早的时候教育学是从哲学中分出的一门学科。

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这门课,随后赫尔巴特在大学里教授教育学。

(1)缩短师生距离,建立自信心。

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在美术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时间。

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主动在美术课堂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后面的学生:拍拍头、摸摸小手……主动借美术用具给胆怯的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条件。

(2)给予学生安全感,培养自信心。

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主动地、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首先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回答问题不论对错,都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回答错误时不会受到批评与嘲笑,还不断鼓励学生:“你说的非常棒!如果能再补充一点,会更好!”“小朋友,你回答很精彩,能再说的更流利些吗?”……接着,多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各种美术课堂活动,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使用一些使人轻松愉快的教学手段:、故事、游戏……给学生足够的安全感,那么,即使没把握回答的问题,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其创造性也会大大增强了。

(3)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巩固自信心。

教育与人生,教育可以提高人生的境界,可以从一般接受很好教育的人都有很好的素质和宽广的胸怀。

接受过教育的人遇事冷静,沉着,认真地思考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而没有接受很好教育的人会遇事冲动或盲从,他们更容易被感情所辖制。

《教育哲学引论》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引论》读书笔记

第二章 教育哲学研究传统的追思P47:…“人性”涵义并不一致,有的指人的自然属性, 生而具有,不学而能的本能,… 也有的是指人赖以形成生命成圣成佛的根本依据… 生存于这个社会之中,会听到有人说谁谁没有人性,干的不是人事,但是真正什么是人性呢?且不管人性是天生还是后天的修为, 我理解的人性是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爱有恨。

对于自己周围的人和事物应当有基本的爱, 对错 误的令人不齿的行径有该有的恨。

否则人将不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 当然人性是从感性的 角度来看待人。

P51 :教育是培养美德,“美德即知识”… 这里把知识与美德等值,有些类似于“小智 唯谋, 中智唯才,大智为德”的说法。

这里说美德即知识,一个真正积累了大量知识的人才 会有智慧, 有了大智慧才懂得什么是美德和怎样践行美德。

苏霍姆林斯基说 “基础教育在于 培养人学会奉献” ,奉献是美德的一种,也许可以理解为懂得了付出与奉献的人自然也易习 得其他的美德。

柏拉图界定的四大美德有:节制、勇敢、正义、智慧。

似乎这四种美德中已 经隐约的包含了奉献。

P67:教育哲学要关怀社会,关怀人的发展。

很多教育的目的已经脱离了这个目的,而仅仅是为了教学、 考试而进行的教育。

未能考虑到长远目标: 为了社会和个体的发展而进行 教育。

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有机械的知识和技能的人, 而是有血有肉有德的人。

当下德 育很多是为了德育而讲德, 真正的德育是社会整体行为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好比说周围 的人都自私而教一个人利他,能实现吗 ?只有周围人有德行才能影响下一代人具有德行。

总结( p37-p73 ): 这章首先讲到了教育哲学是什么样角度以及教育哲学研究的过程, 接着从教育哲学关注的对象来讨论其研究视域的变化, 以及教育应当进行的一些反思。

事实上,教育急需一些反思。

第一个是目的, 教育的目的应当放眼于未来, 不仅仅是思想与口号, 而是实际的教育过程中。

第二是教育形式,为了教育而进行的教育是没有良好结果的教育, 教育是一种影响,它需要教育者本身应当具有这个资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社会上的 老师真正达到了学高和身正吗?第三是教育应当回归人类的自然属性,好好的孩子, 原本有血有肉,不应让他成为只会计算的机器。

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推荐五篇)

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推荐五篇)

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推荐五篇)第一篇: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1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从事高等教育50多年的经验总结,是对高等教育的许多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结晶,我觉得就像是一篇写得十分出色的综述,他总结了美国众多学者对高等教育的哲学问题的思索,其中也有互相矛盾对立的观点,直接还原了当时美国社会上关于这些问题热火朝天地讨论。

布鲁贝克写这本书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经历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后,进入了“艰难时期”,是学术界“大为不满”的“冬天”,由此引发了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危机”和“象牙塔的衰落”,美国的高等教育内外部陷入了危机之中,经费紧缺,公众对高校的信任度下降,社会上充斥着一个问题“高等教育为何而存在?”这些都需要从本质上根源上探讨高等教育的存在价值的哲学依据。

这本书也应运而生。

坦白的说,读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想到高等教育有这么多哲学的问题需要回答,在开头的导言里,作者罗列了他认为自己将在本书里论述的问题,阅读完本书后,我想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一下其中的几个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高深的学问在何时是可靠的?”用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当高深的学问来自学术自治的学术团体时它是可靠的。

但是,这就引出新的问题,谁来监督或者评价这些高深的学问。

首先,这些高深的学问是“超出一般的、复杂的甚至是神秘的知识”,这就排除了社会上大多数人能够理解的可能性,但是作为唯一能够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的复杂性的专家和学者,一方面是作为高深学问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另一方面要求他们自己为自己的成果作出评价,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但是,除此之外,好像也没有谁能胜任了,政府和宗教如果完全控制这些学问,那对真理的探求来说是致命伤,学生作为高深学问的接受者是不能作为指导和评价的一方的。

教育哲学书籍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教育哲学书籍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教育哲学书籍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教育哲学书籍读后感“存在具有绝对的价值,也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依据和目标,这是人存在的绝对性的基本含义。

全人类应该共同反对旨在威胁和消灭自己及他人存在的一切自杀、暴力和战争行为,将其判定为最不人道的事情。

”这是石中英《教育哲学》中《人生与教育》章节中的论述。

意思是生命是珍贵的,不管对于他人的生命还是自己的我们都应该去珍惜。

前段时间的昆明暴力事件,当恐怖分子将手中的刀挥向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时,不知道他们可曾想过葬送在他们手中的是一条条宝贵的生命,当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一点一点消失的时候不知道他们心里有没有意思不忍,我们无法理解他们为何要做出如此惨无人道的事情。

我们很容易看出他们对生命意识的淡薄,将生命当作儿戏,既不尊重他人不尊重这个社会也不尊重自己。

我们拿马航失联事件来看,马航MH370失联事件,已经创下了全球历史上民航飞机失联最久记录。

时间拖得越久,人们对人命伤亡的担心越大,对于相关单位的办事能力与效率也越多质疑,但情况的紧急仍没能改变马国政府在事件发生以来的谨慎态度。

马国国防部长兼代理交通部长希山慕丁虽然一再遭受外国媒体质问马国政府会否道歉,但他一直到3月19日都不愿讨论此问题,()回应记者也只是强调“现在这个时候还是寻找飞机为重。

” 希山3月19日会见记者时还说“乘客、机师和机组人员在没有任何证据之前,都还是保持清白”,他这一番言辞固然表现得公道正直,可是大家因此还是失望,解读下来,“这是还在说没有进展,抑或是不愿承认任何进展?”也许是事不关己,也许飞机上没有自己的亲人,又或者还没有想好万能的对策,总觉得飞机失联这件事一直没有有效率的解决,在这样的紧急关头,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赶紧想办法营救乘客,增加生还的可能性,而是在考虑国家荣誉,说出道歉谁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多少家庭因此不再完整,支离破碎。

不论我们处于什么样的立场,都请珍视生命。

篇一:在人间读书笔记《在人间》是俄国作家高尔基写的。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4篇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4篇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4篇《教育哲学》读书笔记1在中国,最早把“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词典上说,“教”的含义是“传授”,“上所施下所效也”;“育”的含义是“培植”,“养于使作善也。

”可见,“教”与“育”这两个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大概是受韩愈《师说》对教师职业定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影响,很多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把教育工作单纯理解为“教”,因而导致见书不见人、教书不育人的现象。

这难免与“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相悖。

细究一下“教”与“育”的区别,我想至少有以下诸点:在行为方式上,“教”主要靠口传、身授,显声而有形;“育”的方式则丰富得多,不但可以通过口传身授,还可以通过师表作用、道德操守、人格体现等方式影响学生,收到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之功。

在实践时效上,“教”或许可以“立竿见影”,“育”则相对需要较长时日,一时三刻难以彰显成效。

这是因为由“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只要讲授得法、训练循序,学生可以靠理解和仿效完成认识过程;而“育”的内容则属于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个性发展方面,必须经历从低到高、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反复实践的过程,绝非一日之功。

比如,“洗手”这两个字,几分钟就可以教会,洗手技术也不难掌握,但要学生养成每天饭前自觉洗手的卫生习惯,就不那么容易了。

在载体使用上,“教”一般必须有具体的物质凭借,如书本、音像、网络等;“育”的载体既可以有形,也可以无形,而且有时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如家庭背景、社区环境,学校的办学传统、教风学风以至校容校貌、校园文化等各式“软件”,都可以而且必须作为“育人”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这就叫“全方位育人”。

在师生关系上,“教”通常以单向的、居高临下的方式出现,就如教师的讲台,总得高出教师地面若干;而“育”则不尽然,教师与学生往往处于平等地位,双向互动,教学相长。

大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小至个性爱好、行为习惯、心理品质的养成,教师常常要通过交流、讨论、鼓励的方式,方能使学生由入耳入脑到心向往之,身体力行,从而使教育目的内化为自觉要求。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古时女子相夫教子时,我想她们应该是快乐的。

而今我选择教育行业,选择免费师范生政策,初衷是教书育人让我感到快乐,至少不会感到痛苦。

桃李满天下,看着自己的学生飞往各地,术业有成,就像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得以实现一样快乐。

也如下象棋,看下棋的观棋不语,但如果能和下棋的达到心意相通,一种期待感得到满足,一种成就感和充实感得到实现,快乐也是无与伦比的。

《教育哲学通论》是我接触的第一本与教育哲学专业相关的书籍,虽然很久以前就认识到教育和哲学、历史等是分不开的,但是读了这本书依然让我感到震撼。

山西出版社出版的,由北师大博导黄济先生著的这本《教育哲学通论》,正如黄济先生在前言所说,所谓通论者,即古今贯通,中西融合。

书中把中国古代教育哲学思想,与西方教育哲学流派学说,结合当代教育的实际问题,建立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与现代教育意识的教育哲学体系。

第二章天道观与人性论教育哲学中的根本问题:天道观和人性论(教育的根本在人性,人性的根本在天命)“天道观天命观”不同→“历史观、伦理观、人性论”不同天道观天人之辩: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相分与天人相交胜人性论:性善论、性恶论、有善有恶、无善无恶、性三品天道观和人性论对教育的影响第一节天道观与天人之辩天道观:天人之辩: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相分与天人相交胜(中国哲学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关系的争辩.涉及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一、天道观人性论历史观社会观教育观的关系论述1、天道观和天命观在古代,不仅是人性论的基础,同时也是历史观和社会观等的基础,不同的天道观和天命观就会引伸出不同的历史观和伦理观,并影响着教育观。

2、天道观影响到人性论、历史观、伦理观以至教育观等多方面的问题,因而天道观的问题,也就成为哲学(包括教育哲学在内)中的本体论的问题,也就是宇宙观和世界观的问题。

受其影响最大而且最为直接的是人性论的问题,有不同的天道观,对人性问题也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如人性从何而来,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什么关系,人性能否改变等问题,这些又与教育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一门学科。

它综合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及其他教育学科的知识,对教育中的基本问题,用哲学观点给以理论上的阐明。

小编整理了《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篇:《教育哲学》读书笔记为了让我们能够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发现自己的可发展性,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

教于有声,育于无声,教育有声无声之间完成使命。

所有这些命题应然:教育应当成为教育。

教育首先是自己看到人的可发展性,然而,具体到个人,并不一定都能看到自己的可发展性,因而,教育要引导人去看,去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并且,可发展性本身也还是个流动性概念,它本身亦能发展,故而,教育要辅佐人去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

教育的根本是人的发展,而发展的前提是人具有可发展性。

人有可发展性的原因:人有可授性、可暗示性,正是因为有心灵及五官的配合而具有了这些特性,这些特性使信息像阳光、雨露一样被吸纳。

人的语言也因为人可以吸纳各种不同类型的明示或暗示而变得丰富起来,丰富起来的语言本身又大大增强人的吸纳能力。

然而,这也正是人的可发展性强化了自己的生命力,语言丰富起来的人就是生命力更强旺的自己,向下延伸、向上生长了的自己。

人有无限的潜能。

为了激发这无限的潜能,我们必须要进行教育。

在《教育哲学》这本书中,要求我们要进行人的全面发展:即换个角度说,全面发展是人的内在要求,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一种外在要求;人的要求与社会的要求,这两个不同的要求,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只有建立在前者基础上才是合理的,并且,只有当后者自觉的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时,社会的要求才变成社会本身的内在要求,社会才不再是撕裂的,不再只是站在外面、站在旁边呼喊的。

人的全面发展,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时常提到。

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等的口号的提出等,但当我们真正上课,在学校学习时可并非如此。

所谓的主课可以随时抢占的时间,每当做作业也可以忽略美术等课程的作业。

教育哲学随笔集

教育哲学随笔集

教育哲学随笔集第一篇:教育哲学随笔集教育哲学随笔教育是人意识品质之形成!意识品质,当听到这个词时,感觉一头雾水,意识有品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意识品质的形成,首先教师在教课之前要先拥有对教育的拥有,也就是拥有意识品质,之后才能走上讲台促进学生意识品质的形成。

钱学森之问!当听到宁老师的说这句话时,心头不免一紧,钱老毕生致力于中国的科技事业,但最后却忍不住发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来诺贝尔奖获得者。

我们不是趋炎附势,但不免心中疑问:教育,素质教育的未来在何方?!不回答素质是什么,就不能让学生有素质。

之前自己在自己的想法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但就像宁老师所说的,只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成的是没有文化的主体,让我现在依然震撼不已。

教育就是让学生没有经历的东西经历到!作为准教师,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炒热饭还是冷饭?教育是新的东西,教师首先要把“新”的东西传递给学生。

传递知识?NO!我们是用知识引起素质!接上面我们平常会说的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其实不然,就像宁老师的发问:最好的素质教育史婴儿时期,咱教师为什么没有做到!?我之后也想了好久,教师的教学最后留给学生的是什么?!整个人类文化的路我都走了一遍,那就是依据!是啊,这就是我们的依据,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教育的道路上,一刻都不能松懈,教育是不可实验的,我们面对着的是活生生的拥有求知欲的学生。

教育的发生!“发生”这个词,和教育联系起来也是第一次接触,教育的发生促进学生的恍然大悟。

发生了教育,恍悟了学生,这需要我去慢慢沉淀。

除了上面震撼之后的疑惑之外,下面主要有几个自己还不是很懂的地方。

哲学是教育的一般理论。

也就是说哲学是教育的普遍理论,这句话有什么具体深意或者是意义。

认识何以能。

老师有一句话:当我在思考教育问题时,我确信我的思考是有依据的,这种依据最终来自哲学。

主要疑惑时如何真正把哲学问题内化为教育问题,指导我们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哲学是一门学,一种精神。

教育哲学著作读后感(精选5篇)

教育哲学著作读后感(精选5篇)

教育哲学读后感教育哲学著作读后感(精选5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哲学著作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育哲学读后感1这两天读了《教育哲学》,这本书的逻辑性是很强的,从什么是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的历史,从人生与教育,知识与教育,理性与教育,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公正与教育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其实,我也不是很明白里面讲的东西,主要的体会就是:教育哲学是个力量学科,研究人的发展问题,比如人生:书中讲了很多的人生观,宗教人,自然人,社会人,理性人等,可以讲是用哲学的方法研究教育的问题,用教育来扩展哲学的界限。

记得最早的时候教育学是从哲学中分出的一门学科。

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这门课,随后赫尔巴特在大学里教授教育学。

(1)缩短师生距离,建立自信心。

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在美术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时间。

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主动在美术课堂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后面的学生:拍拍头、摸摸小手……主动借美术用具给胆怯的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条件。

(2)给予学生安全感,培养自信心。

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主动地、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首先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回答问题不论对错,都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回答错误时不会受到批评与嘲笑,还不断鼓励学生:“你说的非常棒!如果能再补充一点,会更好!”“小朋友,你回答很精彩,能再说的更流利些吗?”……接着,多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各种美术课堂活动,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使用一些使人轻松愉快的教学手段:谜语、故事、游戏……给学生足够的安全感,那么,即使没把握回答的问题,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其创造性也会大大增强了。

《教育哲学》读后感

《教育哲学》读后感

《教育哲学》读后感•相关推荐巨大反响,让重新审视现阶段社会培养怎样的人呢,我们的教育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呢?按《春秋公羊传》的分类,现在社会的形态是正处于升平世(小康水平左右),教育也应该与之相适应以追求审美主义、自然主义和情感主义为核心的浪漫主义。

但如果长期推行智育、美育与情感教育的“休养生息”必然导致国家或者社会的危机。

在我们追求“柔性”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磨练或挫折的“刚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强大的个人或民族,并不见得头脑多么聪明,四肢多么发达,重要的是这个人或民族是否有强大的意志力。

因此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刚毅坚韧的意志训练尤为重要。

目前的学校教学还是偏向于智育,单向度地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学校被简单理解主“学知识”或“读书”的地方,学生的学习似乎与情感、情趣、信念、信仰没有任何关系。

常常听到学生厌学、逃学的现象,而教师简单地抱怨学生的怠慢、冷漠或堕落,更有甚者指责“世风日下”。

“对牛弹琴”固然有牛的冥顾不化的责任,但首要的过失在于弹琴者的鲁莽和盲目。

对牛弹琴式的教学属于不顾对象、不顾时机的强迫教学。

在这个地方缺乏情感、情趣、信念、信仰等教育该有的温度。

如何使学生被唤醒、被激励、被引领、被召唤、被兴奋,更是我们教师教学艺术的反应和回馈。

因此教师要把“兴发”(兴起和引发学生主动学习)作为自己的首要责任和使命,学生将自动进入“孔颜乐处”的自我兴发状态。

同时在评价上能够以不同的形式满足学生“被尊重”、“被承认”的情感需要,学生将会主动学习或自学。

《教育哲学》读后感2这本教材从封面上就给人一种理论性很强的感觉,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但是翻阅下来,你又能够从中得到一些不同以往的`关于教育的理念和认知。

一直以来,教育哲学的研究和教学始终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质疑:教育哲学有必要吗?有哲学就行了,何必又添一个教育哲学?书的开篇就为我们说明了哲学对于教育理论和实践,重新阐述了哲学的概念,从而说明教育哲学独立存在的意义。

教育哲学笔记

教育哲学笔记

几种教育哲学观对教育哲学观的这种归纳是一种暂时的和相对的分类,遵循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的分析方式,旨在对教育哲学研究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和清理。

一、探究的教育哲学(教育学的哲学)教育哲学是在教育学框架内,以哲学的观点和方法,从哲学的高度研究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的学问。

具体说就是从教育问题和教育学的体系、概念出发研究诸如教育的本质、功能、价值、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德育等问题。

霍恩、麦克文纳、黄济等为代表。

三点分析:第一,此种教育哲学和教育原理区别不大,难以突出教育哲学自身的特点;第二,秉持哲学是文化之王、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观;第三,主张研究根本问题、一般问题,追寻普遍规律,容易忽视对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

二、演绎的教育哲学(哲学的教育学)立足某一种哲学立场和框架,以哲学的问题、思想、概念、体系探讨教育本质、本体、认识或知识、价值、教育目的、道德教育等问题。

那托普:立足新康德主义,从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三个方面研究教育。

桑新民:教育哲学通过哲学的思辨研究教育领域内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教育观和教育研究方法论。

刁培萼:立足马克思主义,从自然、社会和思维三个方面研究教育哲学问题。

三点分析第一,此种教育哲学在思想、内容、框架、逻辑、语言等方面突出了哲学和教育哲学自身的特点;第二,都是立足一种哲学立场探讨教育问题,容易受到此种哲学观点的局限,不利于整合各种哲学资源;第三,对教育问题的探究深受哲学观点影响,不易形成真正反映教育自身逻辑的研究思路,影响对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

三、分析的教育哲学分析教育哲学主张对教育理论中的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澄清其意义。

奥康纳、谢弗勒、彼得斯、赫斯特、布雷津卡等和周浩波为代表。

周浩波认为,教育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地更新人们的理解方式,不断地获得对教育意义的新的表达,教育哲学应该为整个教育设计合理的生活方式。

意义与指称不同,一个语词包括名称、指称和意义三个方面,意义才是哲学家应该研究的东西,它就是指语词在语境中所包含的除指称之外的其他的东西。

《教育哲学》读后感

《教育哲学》读后感

《教育哲学》读后感《教育哲学》读后感2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育哲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哲学》读后感1读了《语文教育哲学导论》,疑惑不觉减少,反而更多。

这是因为实际上所知范围比原来扩大了。

一片混沌中仍然有些许清醒的收获,关乎语文教育实践指向的意义。

比如关于语文教育在场---不在场的存在论的论述,让人豁然开朗,大开眼界。

通过有限的在场的文本、表征、言语、语言等穿越层层迷雾,找到言语存在的整体路标,完成对人格、精神世界的塑造。

于是,师生在这样的语言哲学指引下,借由语言的敞亮、显豁,找到了生命诗意栖居之所。

不是为应试,不仅为应需,是为对语文教育主体—客体存在论方式的全面超越。

作者的论述并未停留于此,紧接着指出交往—实践立场的存在论超越在场—不在场的存在论,就在于把语文教育中的认识功能和诗意体验置于人的交往实践过程中去把握,摆脱了旧形而上学片面的静止性。

同时也为语文教育的实践找到了理论的旨归。

使语文教育实践由懵懂走向自觉,进而成为自洽有了一种学理上的依据,即为什么这样教,而不是那样教。

当然,作为“活的”教育来说,语言哲学只能作为一种语文教育实践的参照,而不是唯一。

还有道德教育的哲学等等。

同时说他是一种参照的意义还在于,语文教育实践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矿藏,永远不要忽视来自实践的智慧和真理。

从实践出发,借由理论的反思与辨析,还要回到实践当中去检验。

作为语文教育的现实呼唤实践的智慧,呼唤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而不是割裂,这就要求语文教育立足当下,立足实践,放出眼光,勇敢去拿,还要大胆扬弃与改造创新,使理论为我所用。

《教育哲学》读后感2近期购买《教育哲学》一书,平常时有接触一些教育名家的书籍,但有关哲人关心或关注教育问题的书是便是头次,试想他们能从更高的视角来思考教育,一些深邃的教育观点和思考值得深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为了让我们能够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发现自己的可发展性,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

教于有声,育于无声,教育有声无声之间完成使命。

所有这些命题应然:教育应当成为教育。

教育首先是自己看到人的可发展性,然而,具体到个人,并不一定都能看到自己的可发展性,因而,教育要引导人去看,去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并且,可发展性本身也还是个流动性概念,它本身亦能发展,故而,教育要辅佐人去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

教育的根本是人的发展,而发展的前提是人具有可发展性。

人有可发展性的原因:人有可授性、可暗示性,正是因为有心灵及五官的配合而具有了这些特性,这些特性使像阳光、雨露一样被吸纳。

人的语言也因为人可以吸纳各种不同类型的明示或暗示而变得丰富起来,丰富起来的语言本身又大大增强人的吸纳能力。

然而,这也正是人的可发展性强化了自己的生命力,语言丰富起来的人就是生命力更强旺的自己,向下延伸、向上生长了的自己。

人有无限的潜能。

为了激发这无限的潜能,我们必须要进行教育。

在《教育哲学》这本书中,要求我们要进行人的全面发展:即换个角度说,全面发展是人的内在要求,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一种外在要求;人的要求与社会的要求,这两个不同的要求,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只有建立在前者基础上才是合理的,并且,只有当后者自觉的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时,社会的要求才变成社会本身的内在要求,社会才不再是撕裂的,不再只是站在外面、站在旁边呼喊的。

人的全面发展,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时常提到。

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等的口号的提出等,但当我们真正上课,在学校学习时可并非如此。

所谓的“主课”可以随时抢占“副课”的时间,每当做作业也可以忽略美术等课程的作业。

在这些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眼中,成绩被排在了首位。

所谓“教书育人”,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看到“人是什么”,这是为了我们更好的了解“教育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学习。

果然,作为未来的教育者,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

要充分了解自己所要做的事。

加油吧!《教育哲学通论》第一编读书笔记书名:教育哲学通论作者:黄济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总体来说,黄济教授的《教育哲学通论》可以说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全书总共有三编,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看到第一编,而且在第一编中,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一部分,作者列举了不少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的观点,在百家争鸣的时代里,各家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包含中传统的教育哲学思想,《韩非子显学》、《孟子》、《孔子》、《中庸》、《荀子》、《墨子》、《老子》、《杨明全书》、《周易》、《尚书》等,书中出现的一些词句比较难懂,所以花了不少时间仔细阅读。

书中关于玄学、理学、天命观等比较晦涩难懂,难以理解。

虽然,没有看完这本书,但是从第一编的内容中让我明白,教育和哲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科学的教育需要哲学来指导,哲学也需要方面的内容使之更加完善。

在早期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正是各种学术思想突起的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成为早期教育哲学的典范,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历程及其主要特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

就其大的阶段而言,大致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的儒家独尊,魏晋的玄学,唐代的儒、道、释三教并举,宋明的理学,明清之际的实学和近代的西学东渐。

有三个大的变化时期,即魏晋玄学的兴起,援道入儒;宋明理学的形成,援释入儒;近代西学东渐,资产阶级以至无产阶级的哲学和文化教育思想对儒学的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一次冲击。

《汉书●艺文志》成为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学术和哲学史纲。

老子在《道德经》二十五章更为明确的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名家和《墨经》中的形式逻辑思想,其中有的有的已经触及到逻辑学中的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在教学方面,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博与约、温故而知新有论述,并且还提出了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或闻、见、知、行等较为完整的教学过程理论。

儒家教育思想的三次大的变化包括,魏晋玄学对儒学的冲击,最后出现了儒道互补,隋唐佛学对儒学的冲击,促成了宋明理学的形成,近代西学东渐,西学和中学斗争的结果促成了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

唯心主义的相对进步唯心主义虽然是一朵不结果的花朵,但它在启发人们思维发展方面,较之机械唯物主义却向前跨了一大步。

这就是唯心主义的相对进步性了,虽然,唯心主义和心学适合辩证唯物主义是相对的概念,但是他们两者的内部都是具有正确的成分,因此,对他们的看法不应该是才去一刀切的思想,而应该是有所损益的接收,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西学东渐的三个阶段梁启超把西学东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国人在外强面前,从器物上感觉不足,学习有关军事方面的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阶段,从上感觉不足,搞政治制度上的维新运动(维新变法);第三阶段,从文化上根本上感觉不足,于是有了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中国新文化的真正开始,科学和民主精神得到有力的弘扬)天道观与天人之变3、天道观:由主宰之人向义理之天、自然之天转变人性论:由天命之谓性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行有善有恶论、性属自然转变认识论与逻辑:名家及墨家《墨经》的形式逻辑思想,已经触及到逻辑学同一律、矛盾论、排中律等教育原则与方法:原则涉及到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方法有博学、慎思、审问、笃行等。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第一、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教育的政治功能不是教育的唯一功能,除政治功能外,就教育的社会功能而言,还有经济功能(包括生产功能)、文化功能、人口控制功能、环境保护功能等等。

第二、在现代社会中,现代政治与现代教育应当具有现代化的特点,科学化与民主化,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弘扬受教育的主体性等人性论不同主张(归纳)1、性善论: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此四者就是仁义礼智等美德的开端。

这些都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

我觉得,孟子所列举的这个例子是非常有说服里。

他曾举例说明,如果见到一个小孩匍匐讲入井,见到的人都会啦他一下,这就是要“求其放心”,恢复人的先天本性,以达到“尽心、知性、知天”的境界。

因而他在教育方法上,特别重视内省和主观修养的工夫。

2、性恶论:荀子认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逸,是自然需求,人性恶的生理基础。

荀子的教育思想中特别重视改造和外练3、性无善无恶论,告子为主要代表。

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人性无分为善和不善,人性像流水一样,”它过分强调人的自然属性。

4、性有善有恶论:世硕和扬雄为代表。

5、性三品说: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把人分为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韩愈提出了性三品的思想,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

他认为上下两种人的性都不能叫做性,只有中等人的性才可以叫做性。

我的人性论主张:我认为,我还是比较赞同性有善有恶论。

所以我还是赞同世硕和扬雄所代表的性有善有恶说,孟子和荀子主张性善与性恶,是指在不同的个体上,世硕与扬雄所主张的观点是指在一个人的身上。

我想,性善观点和性恶观点在不同人或者同一个人都具有这种特点。

在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和类似雷锋一样的人很多,他们是性善的代表,我们也能看到一些犯罪作恶的人,他们是性恶的代表。

我们也同时能在一个人中看到他的两面性,善恶共存。

我想,在教育上,特别是在德育上,教育的对象就包括这些人,而教育的作用也就是要惩恶扬善,教导品行德行不好的人为善,鼓励性本善者继续发扬为善的思想和行动。

学科分类《六艺》的划分,出现得比较早,不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而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见闻知行和《中庸》学问思辨的关系评论关于教学过程,讲的最为完整的是《中庸》中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这里,学问思辩行做了全面的论述,并比较科学地安排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几个环节,到今天仍不失其对教学与学习的指导意义。

关于博与约的关系孟子所说:“博学而详说之,讲以反说约也。

”意思是说,在广博学习和详细说的基础上,讲进一步达到简约地论说大意的地步,这是我们经常所理解的由博到约的含义。

我们对于学生的要求是:既要博览,又要专精。

没有博览,专精就缺乏基础;没有专精的工夫,博览就成为书库和字纸堆,讲无所从事。

儒道互补和美学与美育的新境界儒家典雅(杜甫),道的超脱(李白),禅的空灵(陶渊明、王维)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应持的科学态度p173我们现在阅读、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该以儒学为主并博采众长,可以说儒家的教育思想史极其丰富的,也可以说是比其他各家在教育上的思想要丰富的多,所以一儒家的教育思想为主线,在串联起墨家、名家、道家的思想观念是完全正确的研究方法。

虽然那是一些传统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阅读和研究中和现实的教育实际联系起来,找到一个契合点,传统的的哲学思想对我们现在的教育必然会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我们对传统教育哲学的吸收应该是有所损益的,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科学的研究态度上,按照书中所说,坚持历史的观点,传统式历史的产物,必然有其历史的特点极其历史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对哲学观点的处理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的分析,做到实事求是。

坚持科学的分析态度,古为今用。

在现代化上下功夫,批判继承和发展教育哲学,以现代化的教育为方向,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教育哲学,使哲学更好的为教育服务!文艺与群众文艺从群众中来,必须到群众中去。

通俗地说,文化艺术由普通人创造,亦必须回到普通人中去充当积极的角色。

这是一个我过去二十年不曾思考过的观点,但它确实是一个真理。

文艺为什么是从群众中来的呢?马克思主义者回答:人类的一切文化,包括艺术与文学,都是群众的劳动所创造的。

确实,人类劳动创造了艺术。

手本是劳动的器官,恩格斯却证明了手同样是劳动后进化的产物。

正是有了劳动,我们的手才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绘画、雕塑、诗歌、散文、戏剧、音乐……这一切的艺术形式无一例外群众的辛勤劳动。

正是由于劳动,由于日益复杂的新的工作,人的手才达到了这种熟练的程度,以致它仿佛凭着魔力似的产生了毕加索的绘画,罗丹的思考者以及贝多芬的音乐。

鲁迅如是说: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都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

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应当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就是“杭育杭育派”。

①先生用最简单朴素的语言向大家解释了文学为什么群众,群众的劳动。

猿猴为了生存学会了使用木器、石器,学会了劳动,然后学会了直立行走,从而逐步进化为人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