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室常用统计公式

合集下载

医院统计公式1112

医院统计公式1112

(1)工作效率指标
实际开放总床日数
平均开放病床数(张)= ――――――――――
本年日历日数
实际占用总床日数
病床工作日=―――――――――――
日平均开放病床数
实际占用总床日数
病床使用率(%)=―――――――――×100
实际开放总床日数
出院人数
病床周转次数(次)=――――――――
平均开放病床数
卫生部规定城市医院病床使用率标准是93%,周转次数标准是每年20次,病床工作日标准是每年340天,以此标准,与实际完成数进行比较,并同时与未贷款前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

(2)工作质量指标
门诊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数门诊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100%
门诊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数+不符合数
治愈人数+好转人数
治愈好转率=―――――――――――×100%
出院病人数
死亡病人数
病死率=――――――――×100%
出院病人数
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
出院者平均住院日=―――――――――――(日)
出院人数
抢救成功人次数
住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100%
年内抢救病人总数
医疗差错数
医疗差错发生率=―――――――――×100%
住院病人总数
医疗事故数
医疗事故发生率=―――――――――×100%
住院病人总数
以上各项指标与未贷款前3年指标相比较,确定医院贷款后工作质量是否提高。

医学统计学公式整理简洁版

医学统计学公式整理简洁版

医学统计学公式整理简洁版1. 平均数(Mean):一组数据的平均值,通过将所有值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

公式:X̄=ΣX/n其中,X̄表示平均数,ΣX表示所有数据的总和,n表示数据的个数。

2. 中位数(Median):一组数据的中间值,将所有数据按升序排列,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是中间的值;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是中间两个值的平均数。

3. 众数(Mode):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4.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计算每个数据值与平均值的差的平方和的平均值的平方根。

公式:σ=√(Σ(X-X̄)²/n)其中,σ表示标准差,Σ(X-X̄)²表示每个数据值与平均值的差的平方和,n表示数据的个数。

5. 方差(Variance):标准差的平方。

公式:σ²=Σ(X-X̄)²/n6. 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的强度和方向。

相关系数的值介于-1和1之间,接近-1表示负相关,接近1表示正相关,接近0表示无线性相关。

7. t检验(t-test):用于比较两组样本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

8. 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用于比较观察频数与期望频数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

9. 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用于预测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根据这个关系进行预测。

10. 生存分析(Survival Analysis):用于分析事件发生的概率和时间关系,常用于研究患者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病案室常用统计公式

病案室常用统计公式

病案室常用统计公式
治愈率%= (治愈人数(13)/出院病人数(12)) *100%
好转率%=[好转人数(14)/出院病人数(12)] *100%
病床周转次数(次)=出院病人数“总计”(11)/平均开放病床数(20)
病床工作日(日)=实际占用总床数(21)/平均开放病床数(20)
实际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数(21)/实际开放总床数(19)
出院者平均出院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22)/出院人数“总计”(11)
增减数=本次数-上次数
平均开放病床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本年日历日数(365) 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100% 病床周转次数=出院人数/平均开放床位数
病床工作日=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平均开放病床数
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人数。

医疗统计指标计算公式

医疗统计指标计算公式

医疗统计指标计算公式1、总诊疗人次数:是指所有诊疗工作的总人次数。

诊疗人次数按挂号人次数统计,包括:a病人来院就诊的门诊、急诊人次;b出诊人次数;c单项健康检查及健康咨询指导人次数;d未挂号就诊、本单位职工就诊及外出诊疗不收取挂号费的,按实际诊疗次数进行统计,不包括根据医嘱进行的各项检查、治疗、处置工作量。

2、出院人数:指所有住院后出院的人数,包括治愈、好转、未愈、死亡及其他人数。

其他人数指正常分娩、未产出院、住院经检查无病出院、未治出院及健康人进行人工流产或节育手术后正常出院者。

3、每百门、急诊入院人次数=入院人数/(门诊人次+急诊人次)×100。

4、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指年内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开放病床数总和,不论该床是否被病人占用,都计算在内。

包括消毒和小修理暂停使用的病床,超过半年的加床。

不包括因病房扩建或大修而停用的病房及临时增设病房。

5、实际占用总床日数:指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实际占用病床数(即每日夜晚12点住院病人数)总和。

包括实际占用的临时加床在内。

病人入院后于当日12点以前死亡或因故出院的病人,作为实际占用床位1天进行统计,同时亦应统计“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1天,入院及出院人数各1人。

6、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是指所有出院人数的住院床日之总和。

包括正常分娩、未产出院、住院经检查无病出院、未治出院及健康人进行人工流产或绝育手术后正常出院者的住院床日数。

7、平均开放病床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本年日历日数(365天)。

8、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100%。

9、病床周转次数=出院人数/平均开放床位数。

10、病床工作日=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平均开放病床数。

11、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人数。

12、治愈率=出院人数中的(治愈人数+其他人数)/出院人数×100%。

13、好转率=出院人数中的好转人数/出院人数×100%。

医学统计学公式整理

医学统计学公式整理

医学统计学公式整理1. 平均数(Mean):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所有观察值之和除以观察值的个数。

用数学符号表示为:μ = (x1 + x2 + ... + xn) / n。

其中,μ表示总体均值,x1,x2,...,xn表示样本数据,n表示样本容量。

2. 中位数(Median):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排序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对于有奇数个数的数据,中位数是中间的那个数;对于有偶数个数的数据,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3. 众数(Mode):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可以有一个或多个。

4. 方差(Variance):方差是一组数据与其均值之差的平方的平均值,用来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用数学符号表示为:σ^2 = ( (x1-μ)^2 + (x2-μ)^2 + ... + (xn-μ)^2 ) / n。

5.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用来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用数学符号表示为:σ = sqrt( ( (x1-μ)^2 + (x2-μ)^2 + ... + (xn-μ)^2 ) / n )。

6. 相对风险(Relative Risk):相对风险是比较两个暴露组之间罹患其中一种疾病的风险大小的指标。

计算方式为:相对风险=(发病率在暴露组中的比例)/(发病率在非暴露组中的比例)。

相对风险大于1表示暴露组的风险大于非暴露组,相对风险小于1表示暴露组的风险小于非暴露组,相对风险等于1表示两组风险相等。

7. 绝对风险差(Absolute Risk Difference):绝对风险差是比较两个暴露组之间发病率差异的指标。

计算方式为:绝对风险差=(发病率在暴露组中的比例)-(发病率在非暴露组中的比例)。

绝对风险差大于0表示暴露组的发病率高于非暴露组,绝对风险差小于0表示暴露组的发病率低于非暴露组,绝对风险差等于0表示两组发病率相等。

8. 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atio):相对危险度是比较两个暴露组之间发病率的相对大小的指标。

医院汇总表计算公式统计大全

医院汇总表计算公式统计大全

汇总表计算公式一、 医疗服务1. 平均开放病床数(张)=)本年日历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365 2. 治愈率(%)=出院人数治愈人数*100 3. 好转率(%)=出院人数好转人数*100 4. 病死率(%)=出院人数死亡人数*100 5. 住院病危病人抢救成功率(%)=数住院危重病人抢救人次抢救成功人次数*100 6. 病床周转次数(次)=平均开放病床数出院人数 7. 病床工作日(日)=平均开放病床数实际占用总床日数 8. 病床使用率(%)=实际开放总床日数实际占用总床日数*100 9. 出院者平均住院日(日)=出院人数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 出院病人平均住院日(日)=出院病人总数出院病人占床总日数 10. 每床与每日门、急诊诊次之比=()年工作日数(门诊人次数251+)年日历日数(急诊人次数365)/平均开放病床数11. 每百门、急诊的入院人数(人)=急诊人次数门诊人次数入院人数+*100 12. 门、急诊诊次占总诊次的百分比(%)=总诊疗人次数急诊人次数门诊人次数+*10013. 急诊死亡率(%)=急诊人次数急诊死亡人数*100 14. 观察室死亡率(%)=观察室收容病人数观察室死亡人数*100 二、 业务收入和支出1. 平均每所医院年内病人欠费率(%)=年业务收入年内病人欠费总额*100 2. 平均每所医院每天诊疗人次=()年工作日数(门诊人次数251+)年日历日数(急诊人次数365)/医院数3. 平均每诊疗人次医疗费用(元)=总诊疗人次数药品门诊收入医疗门诊收入+*1000 4. 平均每诊疗人次挂号费(元)=总诊疗人次数门诊挂号收入*1000 5. 平均每诊疗人次药费(元)=总诊疗人次数药品门诊收入*1000 6. 平均每诊疗人次检查费(元)=总诊疗人次数门诊检查收入*1000 7. 平均每诊疗人次治疗费(元)=总诊疗人次数门诊治疗收入*1000 8. 平均每一出院者住院医疗费(元)=出院人数药品住院收入医疗住院收入+*1000 9. 平均每一出院者床位费(元)=出院人数住院床位收入*1000 10. 平均每一出院者药费(元)=出院人数药品住院收入*1000 11. 平均每一出院者检查费(元)=出院人数住院检查收入*100012. 平均每一出院者治疗费(元)=出院人数住院治疗收入*1000 13. 平均每一出院者手术费(元)=出院人数住院手术收入*1000 14. 出院者平均每天住院医疗费(元)=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药品住院收入医疗住院收入 *1000 15. 平均每一职工每年负担的诊疗人次数(人次)=年平均职工人数总诊疗人次数 16. 平均每一职工每年负担的住院床日数(床日)=年平均职工人数实际占用总床日数 17. 平均每一职工年业务收入(元)=年平均职工人数年业务收入*1000 18. 平均每一医师每年负担的诊疗人次数(人次)=年平均医师人数诊疗人次数 19. 平均每一医师每年负担的住院床日数(床日)=年平均医师人数实际占用总床日数 20. 平均每一医师年业务收入(元)=年平均医师人数年业务收入*1000门诊主要统计指标实际门诊工作日:一般以月为统计周期 实际门诊工作日=全月半日门诊天数/2+全日门诊天数日平均门诊人次:分为院日均门诊人次和科日均门诊人次 某科日均门诊人次=门诊诊疗次数/门诊工作总时数门诊与出院诊断符合率=门诊签收住院时的诊断与出院诊断相符合数/经门诊介绍住院的出院病人总数*100%门诊诊断疑诊率=由门诊介绍住院时未能下肯定的诊断书/经门诊介绍住院的出院病人数*100%医疗质量统计一、诊断质量门诊与出院诊断符合率=两者诊断符合率/出院病人中未经本院门诊入院人数*100%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率=两者诊断符合数/出院病人数*100%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两者诊断符合数/病理诊断例数*100%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两者诊断符合数/手术例数*100%入院三日确诊率=入院后三日内确诊数/出院病人数*100%出院待查率=出院待查数/出院病人数*100%二、治疗质量治愈率=治愈人数/出院病人数*100%好转率=好转人数/出院病人数*100%某病治愈率=某病治愈例数/某病出院例数*100%病死率=死亡人数/出院病人数*100%同一疾病重复住院率=一年呢你某病出院人数/某丙同一时期出院人数*100%。

病案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21版)

病案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21版)

病案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21版)病案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21年版)一、人力资源配置指标指标一、住院病案管理人员月均负担出院患者病历数(MER-HR-01)该指标定义为每名住院病案管理人员每月平均负担的出院患者病历数。

计算公式为出院患者病历总数除以同期住院病案管理人员实际工作总月数。

住院病案管理人员是指专职从事住院病历回收、整理、扫描、装订、归档、复印、借阅、编码、统计及质量控制等工作的人员。

指标二、门诊病案管理人员月均负担门诊患者病历数(MER-HR-02)该指标定义为每名门诊病案管理人员每月平均负担的门诊患者病历数。

计算公式为门诊患者病历总数除以同期门诊病案管理人员实际工作总月数。

门诊病案管理人员是指专职从事门诊病案资料整理、装订、归档、复印、借阅、编码、统计及质量控制等工作的人员。

门诊患者病历总数按同期门诊实际诊疗人次计算。

指标三、病案编码人员月均负担出院患者病历数(MER-HR-03)该指标定义为每名病案编码人员每月平均负担的出院患者病历数。

计算公式为出院患者病历总数除以同期病案编码人员实际工作总月数。

病案编码人员是指对出院病历病案首页各数据项进行信息录入,包括对疾病、手术操作信息进行ICD编码及审核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病历书写时效性指标指标四、入院记录24小时内完成率(MER-TL-01)该指标定义为入院记录在患者入院24小时内完成的住院患者病历数占同期住院患者病历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入院记录在患者入院24小时内完成的住院患者病历数除以同期住院患者病历总数。

指标五、手术记录24小时内完成率(MER-TL-02)该指标定义为手术记录在术后24小时内完成的住院患者病历数占同期住院手术患者病历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手术记录在术后24小时内完成的住院患者病历数除以同期住院手术患者病历总数。

指标六、出院记录24小时内完成率(MER-TL-03)该指标定义为出院记录在患者出院后24小时内完成的病历数占同期出院患者病历总数的比例。

医疗指标计算公式

医疗指标计算公式

医疗指标计算公式医疗指标计算公式1、治愈率=报告期内(治愈人数+其他人数)÷同期出院人数×100%2、好转率=报告期内好转人数÷同期出院人数×100%3、未愈率=报告期内未愈人数÷同期出院人数×100%4、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X100%。

5、病床周转次数=出院人数/平均开放床位数。

6、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人数。

7、治愈率=报告期内(治愈人数+其他人数)÷同期出院人数×100%8、好转率=报告期内好转人数÷同期出院人数×100%未愈率=报告期内未愈人数÷同期出院人数×100%9、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指年内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开放病床数总和,不论该床是否被病人占用,都应计算在内。

包括消毒和小修理等暂停使用的病床,超过半年的加床。

不包括因病房扩建或大修而停用的病床及临时增设病床。

10、实际占用总床日数:指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实际占用病床数(即每日夜晚12点住院人数)总和。

包括实际占用的临时加床在内。

病人入院后于当晚12点前死亡或因故出院的病人, 作为实际占用床位1天进行统计,同时亦应统计“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1天,入院及出院人数各1人。

11、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指所有出院人数的住院床日之总和。

包括正常分娩、未产出院、住院经检查无病出院、未治出院及健康人进行人工流产或绝育手术后正常出院者的住院床日数。

12、平均开放病床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本年日历日数(365)。

13、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100%。

14、病床周转次数=出院人数/平均开放床位数。

15、病床工作日=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平均开放病床数。

16、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人数。

医疗统计指标计算公式

医疗统计指标计算公式

医疗统计指标计算公式1、总诊疗人次数:是指所有诊疗工作的总人次数。

诊疗人次数按挂号人次数统计,包括:a病人来院就诊的门诊、急诊人次;b出诊人次数;c单项健康检查及健康咨询指导人次数;d未挂号就诊、本单位职工就诊及外出诊疗不收取挂号费的,按实际诊疗次数进行统计,不包括根据医嘱进行的各项检查、治疗、处置工作量。

2、出院人数:指所有住院后出院的人数,包括治愈、好转、未愈、死亡及其他人数。

其他人数指正常分娩、未产出院、住院经检查无病出院、未治出院及健康人进行人工流产或节育手术后正常出院者。

3、每百门、急诊入院人次数=入院人数/(门诊人次+急诊人次)×100。

4、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指年内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开放病床数总和,不论该床是否被病人占用,都计算在内。

包括消毒和小修理暂停使用的病床,超过半年的加床。

不包括因病房扩建或大修而停用的病房及临时增设病房。

5、实际占用总床日数:指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实际占用病床数(即每日夜晚12点住院病人数)总和。

包括实际占用的临时加床在内。

病人入院后于当日12点以前死亡或因故出院的病人,作为实际占用床位1天进行统计,同时亦应统计“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1天,入院及出院人数各1人。

6、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是指所有出院人数的住院床日之总和。

包括正常分娩、未产出院、住院经检查无病出院、未治出院及健康人进行人工流产或绝育手术后正常出院者的住院床日数。

7、平均开放病床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本年日历日数(365天)。

8、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100%。

9、病床周转次数=出院人数/平均开放床位数。

10、病床工作日=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平均开放病床数。

11、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人数。

12、治愈率=出院人数中的(治愈人数+其他人数)/出院人数×100%。

13、好转率=出院人数中的好转人数/出院人数×100%。

医院汇总表计算公式统计大全

医院汇总表计算公式统计大全

汇总表计算公式一、 医疗服务1. 平均开放病床数(张)=)本年日历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365 2. 治愈率(%)=出院人数治愈人数*100 3. 好转率(%)=出院人数好转人数*100 4. 病死率(%)=出院人数死亡人数*100 5. 住院病危病人抢救成功率(%)=数住院危重病人抢救人次抢救成功人次数*100 6. 病床周转次数(次)=平均开放病床数出院人数 7. 病床工作日(日)=平均开放病床数实际占用总床日数 8. 病床使用率(%)=实际开放总床日数实际占用总床日数*100 9. 出院者平均住院日(日)=出院人数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 出院病人平均住院日(日)=出院病人总数出院病人占床总日数 10. 每床与每日门、急诊诊次之比=()年工作日数(门诊人次数251+)年日历日数(急诊人次数365)/平均开放病床数11. 每百门、急诊的入院人数(人)=急诊人次数门诊人次数入院人数+*100 12. 门、急诊诊次占总诊次的百分比(%)=总诊疗人次数急诊人次数门诊人次数+*10013. 急诊死亡率(%)=急诊人次数急诊死亡人数*100 14. 观察室死亡率(%)=观察室收容病人数观察室死亡人数*100 二、 业务收入和支出1. 平均每所医院年内病人欠费率(%)=年业务收入年内病人欠费总额*100 2. 平均每所医院每天诊疗人次=()年工作日数(门诊人次数251+)年日历日数(急诊人次数365)/医院数3. 平均每诊疗人次医疗费用(元)=总诊疗人次数药品门诊收入医疗门诊收入+*1000 4. 平均每诊疗人次挂号费(元)=总诊疗人次数门诊挂号收入*1000 5. 平均每诊疗人次药费(元)=总诊疗人次数药品门诊收入*1000 6. 平均每诊疗人次检查费(元)=总诊疗人次数门诊检查收入*1000 7. 平均每诊疗人次治疗费(元)=总诊疗人次数门诊治疗收入*1000 8. 平均每一出院者住院医疗费(元)=出院人数药品住院收入医疗住院收入+*1000 9. 平均每一出院者床位费(元)=出院人数住院床位收入*1000 10. 平均每一出院者药费(元)=出院人数药品住院收入*1000 11. 平均每一出院者检查费(元)=出院人数住院检查收入*100012. 平均每一出院者治疗费(元)=出院人数住院治疗收入*1000 13. 平均每一出院者手术费(元)=出院人数住院手术收入*1000 14. 出院者平均每天住院医疗费(元)=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药品住院收入医疗住院收入 *1000 15. 平均每一职工每年负担的诊疗人次数(人次)=年平均职工人数总诊疗人次数 16. 平均每一职工每年负担的住院床日数(床日)=年平均职工人数实际占用总床日数 17. 平均每一职工年业务收入(元)=年平均职工人数年业务收入*1000 18. 平均每一医师每年负担的诊疗人次数(人次)=年平均医师人数诊疗人次数 19. 平均每一医师每年负担的住院床日数(床日)=年平均医师人数实际占用总床日数 20. 平均每一医师年业务收入(元)=年平均医师人数年业务收入*1000门诊主要统计指标实际门诊工作日:一般以月为统计周期 实际门诊工作日=全月半日门诊天数/2+全日门诊天数日平均门诊人次:分为院日均门诊人次和科日均门诊人次 某科日均门诊人次=门诊诊疗次数/门诊工作总时数门诊与出院诊断符合率=门诊签收住院时的诊断与出院诊断相符合数/经门诊介绍住院的出院病人总数*100%门诊诊断疑诊率=由门诊介绍住院时未能下肯定的诊断书/经门诊介绍住院的出院病人数*100%医疗质量统计一、诊断质量门诊与出院诊断符合率=两者诊断符合率/出院病人中未经本院门诊入院人数*100%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率=两者诊断符合数/出院病人数*100%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两者诊断符合数/病理诊断例数*100%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两者诊断符合数/手术例数*100%入院三日确诊率=入院后三日内确诊数/出院病人数*100%出院待查率=出院待查数/出院病人数*100%二、治疗质量治愈率=治愈人数/出院病人数*100%好转率=好转人数/出院病人数*100%某病治愈率=某病治愈例数/某病出院例数*100%病死率=死亡人数/出院病人数*100%同一疾病重复住院率=一年呢你某病出院人数/某丙同一时期出院人数*100%。

医疗数据计算公式

医疗数据计算公式

医疗数据计算公式一、背景介绍医疗数据计算公式是医疗领域中常用的数学公式,用于计算和分析医疗数据。

医疗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对于医疗机构和医疗从业者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匡助他们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评估治疗效果、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等。

二、常用的医疗数据计算公式1. 百分比计算公式百分比计算公式用于计算某个指标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

公式如下:百分比 = (某个指标 / 总体) × 100%例如,某个医疗机构的病床利用率为80%,表示该机构的病床中有80%正在被使用。

2. 平均值计算公式平均值计算公式用于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公式如下:平均值 = 总和 / 数据个数例如,某个药物在临床试验中的疗效评估结果为:患者A疗效为80,患者B 疗效为90,患者C疗效为70。

那末该药物的平均疗效为 (80 + 90 + 70) / 3 = 80。

3. 比率计算公式比率计算公式用于计算两个指标之间的比率。

公式如下:比率 = 指标A / 指标B例如,某个地区的糖尿病患者人数为500人,总人口为10000人,那末该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 500 / 10000 = 5%。

4. 增长率计算公式增长率计算公式用于计算某个指标的增长幅度。

公式如下:增长率 = (最新值 - 原始值) / 原始值 × 100%例如,某个医疗机构在去年的年度收入为1000万元,今年的年度收入为1200万元,那末该医疗机构的年度收入增长率为 (1200 - 1000) / 1000 × 100% = 20%。

5. 相对风险计算公式相对风险计算公式用于评估某个因素对于某种疾病的风险影响程度。

公式如下:相对风险 = 发病率(暴露组) / 发病率(非暴露组)例如,某项研究发现,吸烟者患肺癌的发病率为10%,非吸烟者患肺癌的发病率为2%,那末吸烟者相对于非吸烟者患肺癌的相对风险为 10% / 2% = 5。

三、使用医疗数据计算公式的意义1. 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医疗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可以了解某种疾病的发展趋势,包括发病率的变化、病情的变化等。

住院病案首页审核公式

住院病案首页审核公式

if(!BLANK(E18),CodeStr("入院病情代码",E18)<>"",true) if(!BLANK(E19),CodeStr("入院病情代码",E19)<>"",true) if(!BLANK(I34),CodeStr("切口愈合等级",I34)<>"",true) if(!BLANK(I35),CodeStr("切口愈合等级",I35)<>"",true) if(!BLANK(I36),CodeStr("切口愈合等级",I36)<>"",true) if(!BLANK(J34),CodeStr("切口愈合类别",J34)<>"",true) if(!BLANK(J35),CodeStr("切口愈合类别",J35)<>"",true) if(!BLANK(J36),CodeStr("切口愈合类别",J36)<>"",true) if(!BLANK(J12),CodeStr("入院病情代码",J12)<>"",true) if(!BLANK(J13),CodeStr("入院病情代码",J13)<>"",true) if(!BLANK(J14),CodeStr("入院病情代码",J14)<>"",true) if(!BLANK(J15),CodeStr("入院病情代码",J15)<>"",true) if(!BLANK(J16),CodeStr("入院病情代码",J16)<>"",true) if(!BLANK(J17),CodeStr("入院病情代码",J17)<>"",true) if(!BLANK(J18),CodeStr("入院病情代码",J18)<>"",true) if(!BLANK(J19),CodeStr("入院病情代码",J19)<>"",true) if(!blank(F40),(F40>=0)&(F40<=24),true) if(!blank(F41),(F41>=0)&(F41<=24),true) if(!blank(H40),(H40>=0)&(H40<=60),true) if(!blank(H41),(H41>=0)&(H41<=60),true) if(!ishz(),!BLANK(D43),true) if(!BLANK(E8),CodeStr("科室代码",E8)<>"",true) if(!BLANK(K7),CodeStr("科室代码",K7)<>"",true) if(!BLANK(K8),CodeStr("科室代码",K8)<>"",true) if(!BLANK(C4),CodeStr("民族代码",C4)<>"",true) if(!BLANK(K2),CodeStr("国籍代码",K2)<>"",true) if(!BLANK(I6),CodeStr("联系人关系代码",I6)<>"",true) if(!BLANK(K30),CodeStr("麻醉方式代码",K30)<>"",true) if(!BLANK(K31),CodeStr("麻醉方式代码",K31)<>"",true) if(!BLANK(K32),CodeStr("麻醉方式代码",K32)<>"",true) if(!BLANK(K33),CodeStr("麻醉方式代码",K33)<>"",true) if(!BLANK(K34),CodeStr("麻醉方式代码",K34)<>"",true) if(!BLANK(K35),CodeStr("麻醉方式代码",K35)<>"",true) if(!BLANK(K36),CodeStr("麻醉方式代码",K36)<>"",true) if(!BLANK(D32),CodeStr("手术级别",D32)<>"",true) if(!BLANK(D30),CodeStr("手术级别",D30)<>"",true) if(!BLANK(D31),CodeStr("手术级别",D31)<>"",true) if(!BLANK(D33),CodeStr("手术级别",D33)<>"",true) if(!BLANK(D34),CodeStr("手术级别",D34)<>"",true) if(!BLANK(D35),CodeStr("手术级别",D35)<>"",true) if(!BLANK(D36),CodeStr("手术级别",D36)<>"",true) if(E2="1",left(D12,3)<>"D24","1"="1") if((I2<13),!((left(D12,3)>="D24")&(left(D12,3)<="D29")) ,"1"="1") if(E2="2",left(D12,3)<>"K40","1"="1") if(E2="1",!((left(D12,3)>="N60")&(left(D12,3)<="N64")), "1"="1")

医院汇总表计算公式统计大全

医院汇总表计算公式统计大全

医疗服务1.平均开放病床数(张)=u住院病危病人抢救成功率(% =住院危重病人抢次数欠数*100出院者平均住院日(日)二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人数12.门、急诊诊次占总诊次的百分比(% =门诊人次数疗:急诊人次数*100汇总表计算公式2.治愈率(% =治愈人数*100出院人数3.好转率(% =好转人数*100出院人数4.病死率(% =死亡人数*100出院人数5. 6. 出院人数病床周转次数(次)平均开放病床数7. 病床工作日(日)=实际占放病床日数 8. 病床使用率(0%实际占用总床日数 实际开放总床日数9. 出院病人平均住院日(日)出院病人占床总日数出院病人总数10.每床与每日门、急诊诊次之比=( 门诊人次数 + 心一、八杯 )/=(年工作日数(251) 年日历日数(365))急诊人次数 平均开放病床数 11.每百门、急诊的入院人数(人)入院人数 门诊人次数+急诊人次数 100总诊疗人次数13.急诊死亡率(% =急诊人次数*10014-观察室死亡率(% =观察室死亡人数*100业务收入和支出1.平均每所医院年内病人欠费率(% = 年内年业务费总额*1002 .急诊人次数平均每所医院每天诊疗人次=(年工作人次数251)+年―数365))/医院3 . 平均每诊疗人次医疗费用(元)=医疗门诊收入、.+药品门诊收入*1000总诊疗人次数4 . 平均每诊疗人次挂号费(元)=门诊挂号收入*1000总诊疗人次数5 . 平均每诊疗人次药费(元)药品门诊收入*1000总诊疗人次数6 . 平均每诊疗人次检查费(元)门诊检查收入总诊疗人次数*10007 . 平均每诊疗人次治疗费(元)门诊治疗收入总诊疗人次数*10008 . 平均每一出院者住院医疗费(元)医疗住院收入+药品住院收入*1000出院人数9 . 平均每一出院者床位费(元)住院床位收入*1000 出院人数10.平均每一出院者药费(元)药品住院收入*1000 出院人数11.平均每一出院者检查费(元)住院检查收入出院人数平均每一出院者治疗费(元)二住院治疗收入*1000出院人数平均每一出院者手术费(元)二住院手术收入*1000出院人数门诊主要统计指标 实际门诊工作日:一般以月为统计周期 实际门诊工作日二全月半日门诊天数/2+全日门诊天数 日平均门诊人次:分为院日均门诊人次和科日均门诊人次 某科日均门诊人次二门诊诊疗次数/门诊工作总时数门诊与出院诊断符合率 二门诊签收住院时的诊断与出院诊断相符合数 /经门诊介绍住院的出院病人总数*100%门诊诊断疑诊率二由门诊介绍住院时未能下肯定的诊断书 /经门诊介绍住院的出院病人数*100%医疗质量统计诊断质量12. 13. 14. 出院者平均每天住院医疗费(元) _医疗住院收入+药品住院收入*1000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15.平均每一职工每年负担的诊疗人次数 (人次)=总诊疗人次数=年平均职工人数16.平均每一职工每年负担的住院床日数 (床日)实际占用总床日数 年平均职工人数17. 平均每一职工年业务收入(元)年业务收入 年平均职工人数*100018. 平均每一医师每年负担的诊疗人次数(人次) 诊疗人次数 年平均医师人数 19. 平均每一医师每年负担的住院床日数(床日) 实际占用总床日数 年平均医师人数20. 平均每一医师年业务收入(元)年业务收入 年平均医师人数*1000门诊与出院诊断符合率二两者诊断符合率/出院病人中未经本院门诊入院人数*100%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率二两者诊断符合数/出院病人数*100%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二两者诊断符合数/病理诊断例数*100%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二两者诊断符合数/手术例数*100%入院三日确诊率二入院后三日内确诊数/出院病人数*100%出院待查率二出院待查数/出院病人数*100% 二、治疗质量治愈率二治愈人数/出院病人数*100%好转率二好转人数/出院病人数*100%某病治愈率二某病治愈例数/某病出院例数*100%病死率二死亡人数/出院病人数*100%同一疾病重复住院率二一年呢你某病出院人数/某丙同一时期出院人数*100%。

医疗统计指标计算公式

医疗统计指标计算公式

医疗统计指标计算公式1. 发病率(Incidence rate)发病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特定疾病在总人口中新发生疾病的比例。

其计算公式为:发病率=(新发病例数/总人口)*10002. 死亡率(Mortality rate)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特定疾病导致的死亡数与总人口的比例。

其计算公式为:死亡率=(死亡例数/总人口)*10003. 存活率(Survival rate)存活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后,一些特定疾病患者仍然存活的比例。

其计算公式为:存活率=(存活人数/初始患者人数)*1004. 平均住院时间(Average length of stay)平均住院时间是指住院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

其计算公式为:平均住院时间=(总住院天数/住院患者人数)5. 康复率(Recovery rate)康复率是指因特定疾病导致的患者恢复健康的比例。

其计算公式为:康复率=(康复人数/初始患者人数)*1006. 转诊率(Referral rate)转诊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由一级医疗机构转诊到二级或更高级医疗机构的比例。

其计算公式为:转诊率=(转诊人数/总就诊人数)*1007. 医疗费用(Medical cost)医疗费用是指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费用总和。

其计算公式可以根据具体的费用项目进行细分。

8. 应用率(Utilization rate)应用率是指其中一种医疗服务或设备在总人口中的使用比例。

其计算公式为:应用率=(使用人数/总人口)*1000通过计算这些医疗统计指标,可以对医疗活动和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比较,从而为医疗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不同的指标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和背景选择使用。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医疗统计指标,如生存时间中值、排队等待时间等,计算公式会根据指标的定义和目的而有所不同。

医疗指标计算公式

医疗指标计算公式

医疗指标计算公式医疗指标是用来衡量医疗质量、效率和成本的工具,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评估和改善医疗服务。

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医疗指标计算公式:死亡率=(死亡人数/总人数)×基数2. 住院率(Hospitalization Rate):住院人数除以总人数,再乘以100或1000(以百分比或千分比),得到比例指标。

住院率=(住院人数/总人数)×基数3. 门诊率(Outpatient Rate):门诊人次除以总人次,再乘以100或1000(以百分比或千分比),得到比例指标。

门诊率=(门诊人次/总人次)×基数4. 药物费用占比(Drug Expenditure Ratio):药物费用除以总医疗费用,再乘以100或1000(以百分比或千分比),得到比例指标。

药物费用占比=(药物费用/总医疗费用)×基数5. 平均住院日(Average Length of Stay):住院总天数除以住院人次,得到平均每位患者的住院天数。

平均住院日=住院总天数/住院人次6. 重返手术率(Readmission Rate):段时间内再次住院并接受手术的患者数量除以总手术患者数量,再乘以100或1000(以百分比或千分比),得到比例指标。

重返手术率=(再次住院并接受手术的患者数量/总手术患者数量)×基数7. 感染率(Infection Rate):段时间内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数量除以总就诊患者数量,再乘以100或1000(以百分比或千分比),得到比例指标。

感染率=(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数量/总就诊患者数量)×基数8. 康复率(Recovery Rate):康复患者数量除以总患者数量,再乘以100或1000(以百分比或千分比),得到比例指标。

康复率=(康复患者数量/总患者数量)×基数。

医疗统计指标计算公式

医疗统计指标计算公式

医疗统计指标计算公式1、总诊疗人次数:是指所有诊疗工作的总人次数。

诊疗人次数按挂号人次数统计,包括:a病人来院就诊的门诊、急诊人次;b出诊人次数;c单项健康检查及健康咨询指导人次数;d未挂号就诊、本单位职工就诊及外出诊疗不收取挂号费的,按实际诊疗次数进行统计,不包括根据医嘱进行的各项检查、治疗、处置工作量。

2、出院人数:指所有住院后出院的人数,包括治愈、好转、未愈、死亡及其他人数。

其他人数指正常分娩、未产出院、住院经检查无病出院、未治出院及健康人进行人工流产或节育手术后正常出院者。

3、每百门、急诊入院人次数=入院人数/〔门诊人次+急诊人次〕×100。

4、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指年内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开放病床数总和,不管该床是否被病人占用,都计算在内。

包括消毒和小修理暂停使用的病床,超过半年的加床。

不包括因病房扩建或大修而停用的病房及临时增设病房。

5、实际占用总床日数:指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实际占用病床数〔即每日夜晚12点住院病人数〕总和。

包括实际占用的临时加床在内。

病人入院后于当日12点以前死亡或因故出院的病人,作为实际占用床位1天进行统计,同时亦应统计“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1天,入院及出院人数各1人。

6、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是指所有出院人数的住院床日之总和。

包括正常分娩、未产出院、住院经检查无病出院、未治出院及健康人进行人工流产或绝育手术后正常出院者的住院床日数。

7、平均开放病床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本年日历日数〔365天〕。

8、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100%。

9、病床周转次数=出院人数/平均开放床位数。

10、病床工作日=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平均开放病床数。

11、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人数。

12、治愈率=出院人数中的〔治愈人数+其他人数〕/出院人数×100%。

13、好转率=出院人数中的好转人数/出院人数×100%。

医疗统计计算公式

医疗统计计算公式

医疗统计计算公式医疗统计是评估和分析医疗数据的过程,旨在帮助医疗机构和决策者做出更好的决策。

医疗统计计算公式是在医疗统计中常用的数学公式和统计方法,用于计算和分析各种医疗指标和统计数据。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用的医疗统计计算公式。

1. 平均值(Mean)平均值是将一组数值加起来然后除以该组数值的数量所得到的结果。

在医疗统计中,平均值常用于计算人群的平均年龄、平均体重等指标。

计算公式如下:平均值=(X1+X2+...+Xn)/n其中,X1,X2,...,Xn为一组数值,n为数值的数量。

2. 中位数(Median)中位数是将一组数值按照大小排列,然后找到中间位置的数值。

中位数常用于计算人群的收入水平、疾病的病程等指标。

计算公式如下:中位数=(n+1)/2其中,n为数值的数量。

3. 众数(Mode)众数指一组数值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在医疗统计中,众数可用于计算其中一种疾病的最常见症状或风险因素。

计算公式如下: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4.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标准差是一组数值分散程度的度量。

标准差越大表示数值的离散程度越高,越小表示数值的离散程度越低。

标准差常用于计算人群的健康状况的差异程度。

计算公式如下:标准差=√[(X1-平均值)²+(X2-平均值)²+...+(Xn-平均值)²]/n5. 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相关系数用于衡量两组数值之间的线性关系强度。

在医疗统计中,相关系数可用于计算两种疾病之间的关联性或治疗效果与疾病病情之间的关系。

计算公式如下:相关系数=(n∑(XY)-(∑X)(∑Y))/[√(n∑(X²)-(∑X)²)*√(n∑(Y²)-(∑Y)²)]其中,X和Y分别为两组数值,n为数值的数量。

以上是医疗统计中常用的几个计算公式,它们可帮助医疗机构和决策者对医疗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理解,为医疗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医疗数据计算公式

医疗数据计算公式

实际开放总床日数: 指本年内每日开放病床数总和,如180张床×
年365天即是实际开放总床日数
平均开放病床数: 实际开放总床日数÷365天
平均床位工作日: 实际占÷平均开放床位数
出院者平均住院日: 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人数
床位周转次数:出院人数÷平均开放病床数
床位使用率: 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
平均每一门诊诊疗人次医疗费:
上一年全年门诊医疗费用总数(元)÷上一年全年门诊诊疗人次总数
门诊医疗费用包括:挂号费、药费、检查治疗费等收入。

平均每一出院者住院医疗费(元):
上一年全年出院者住院医疗费用总数(元)÷上一年全年出院总人数
住院医疗费用包括:床位费、药费、手术费、检查费等收入.
出院者平均每天住院医疗费:
平均每一出院者住院医疗费÷住院者平均住院日门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医疗门诊收入+药品门诊收入)÷总诊疗人次数门诊患者人均药品费用:门诊药品收入÷门诊人数
住院患者人均医疗费用:(医疗住院收入+药品住院收入)÷出院人数
住院患者人均药品费用:药品收入÷出院人数
住院床日平均费用:(年医疗费用+药品费用)÷实际占用总床日数
医师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诊疗人次÷平均医师÷日历天数
医师年平均担负诊疗人次:总诊疗人次÷医师数
医师年平均担负出院人次: 出院人数÷医师数
医师年平均担负医院床日: 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平均医师数
每百门、急诊入院人数:入院人数÷门急诊×1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案室常用统计公式
治愈率%= [治愈人数(13)/出院病人数(12)] *100%
好转率%=[好转人数(14)/出院病人数(12)] *100%
病死率%=[死亡人数(16/出院病人数(12)] *100%
病床周转次数(次)=出院病人数“总计”(11)/平均开放病床数(20)病床工作日(日)=实际占用总床数(21)/平均开放病床数(20)
实际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数(21)/实际开放总床数(19)
出院者平均出院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22)/出院人数“总计”(11)疾病构成%=(实际数/合计总数)*100%
增减数=本次数-上次数
增减率%=(增减数/上次数)*100%
*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指年内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开放病床数总和,不论该床是否被病人占用,都应计算在内。

包括消毒和小修理等暂停使用的病床,超过半年的加床。

不包括因病房扩建或大修而停用的病床及临时增设病床。

*实际占用总床日数:指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实际占用病床数(即每日夜晚12点住院人数)总和。

包括实际占用的临时加床在内。

病人入院后于当晚12点前死亡或因故出院的病人, 作为实际占用床位1天进行统计,同时亦应统计“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1天,入院及出院人数各1人。

*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指所有出院人数的住院床日之总和。

包括正常分娩、未产出院、住院经检查无病出院、未治出院及健康人进行人工流产或绝育手术后正常出院者的住院床日数。

*平均开放病床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本年日历日数(365)。

*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X100%。

*病床周转次数=出院人数/平均开放床位数。

*病床工作日=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平均开放病床数。

*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人数。

*病床周转率=每月(年)出院人数/科(院)床位数
*病床使用率是反映每天使用床位与实有床位的比率,即实际占用的总床日数与实际开放的总床日数之比。

*实际占用的总床日数应该从每天实际占床人数中累加得到,依据于各科室每日的动态报表中
*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是出院人数住院天数的总和,依据于出院病人病案中住院天数,实际占用的总床日数用来计算病床使用率和平均病床工作日
抗生素使用强度%=所有抗菌药物累计DDD数/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40)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了抗菌药物的患者数/患者总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