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合集下载

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护理常规】1.术前(1)体位改变: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可促进静脉回流,减轻疼痛与水肿,禁忌热敷、按摩,剧烈活动,搬动患者时动作轻柔,以免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

(2)病情观察:应注意观察有无肺栓塞症状,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咯血、血压下降等症状时,应考虑并发肺栓塞的可能,通知医师积极抢救。

2.术后(1)术后体位:患者取平卧位,置管溶栓期间,抬高患肢 20°~30°,膝关节屈曲15°,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禁止弯曲、蜷缩,防止穿刺点出血及溶栓导管折曲、移位,患肢可轻轻做距小腿关节的屈伸运动。

(2)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吸氧3L/min,观察心电监护有无明显波形改变及血氧饱和度有无进行性下降等情况,若出现上述症状,应警惕肺栓塞发生。

(3)伤口护理:观察患者腹股沟穿刺处疼痛及渗血情况,保持敷料干燥,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痛药物。

(4)溶栓导管护理:导管应妥善固定,防止扭曲、脱出、移位,影响溶栓效果;翻身时应水平侧翻,防止导管移位、弯曲不畅,微量泵报警要及时查找原因。

(5)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①出血:管溶栓术后需要全身抗凝,在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尿及粪便颜色、出现月经不止等表现。

②肺栓塞: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仍有2%~6%的患者发生肺栓塞,观察有无胸闷、胸痛、咳嗽、咯血、憋闷、气促等肺栓塞的表现。

(6)饮食护理: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进食高蛋白质、高纤维素、低脂肪、易消化食物,防止手术后发生胃肠道不适。

【健康教育】1.休息与运动不可长时间地行走及从事重体力劳动,活动时要穿抗血栓压力带,鼓励逐日增加活动量,如患肢出现肿胀不适时及时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30°,平卧位或抬高患肢仍然无明显消退时,应及时就诊。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预防:1.早期活动:鼓励患者早期进行活动,包括起床活动、行走等,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弹力袜和肌肉泵:建议患者佩戴弹力袜,以增加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少静脉淤血。

此外,通过踝关节运动,刺激肌肉泵,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

3.体位变换:强调患者在长时间卧床或坐着时,定期改变体位,避免长时间负重压迫其中一部位,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观察:1.下肢水肿:观察患者下肢是否存在水肿,特别是双侧下肢是否对称性水肿,若出现水肿应及时记录并与以往对比。

2.疼痛:询问患者下肢是否出现肿胀感、酸痛感,特别是进行活动后出现的疼痛。

疼痛可能是血栓阻塞血管引起的。

3.皮肤变化:观察患者下肢皮肤是否变色,如发红、发绀等。

此外,还要关注下肢是否出现潮红、热感,以及有无静脉曲张等。

4. Homans征:当患者膝关节伸直时,掌心用力按压后突然向上抬起脚尖,看是否引起下肢剧痛。

该试验对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有一定帮助。

护理:1.活动功能:帮助患者进行各种主动和被动的关节活动,以保持下肢关节功能和肌肉活力。

2.弹力袜应用:教育患者正确佩戴和脱下弹力袜,确保其有效性。

3.皮肤护理:保持患者双下肢皮肤清洁和干燥,防止感染。

定期检查下肢皮肤是否出现红肿、潮湿等异常情况。

4.教育和心理支持:为患者提供有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预防、治疗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焦虑和恐惧。

教育:1.活动与休息的平衡:教导患者在活动和休息之间寻求平衡,避免长时间的床上休息或长时间站立。

2.弹力袜的使用:向患者详细介绍弹力袜的使用方法,包括正确佩戴和脱下的技巧,并告知佩戴时间和更换周期。

3.体位变换:教育患者长时间卧床或坐着时,定期改变体位,避免长时间负重压迫其中一部位。

4.合理饮食: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摄入营养,合理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5.合理用药:告知患者关于抗凝治疗方面的注意事项,如服药时间、剂量,以及可能的药物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1.评估和监测:在护理开始之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询问疾病史、进行身体检查、检查下肢肿胀和疼痛程度等。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和血压等。

2.防止进一步血栓形成:护理人员应尽力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包括提醒患者不要久坐或久站,可以适当地提醒患者活动下肢以促进血液循环。

3.应用抗凝药物:抗凝药物是防止和治疗DVT的主要药物。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采用何种抗凝药物,并指导护士进行药物的给予和监控。

常见的抗凝药物有肝素、华法林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等。

4.疼痛管理:深静脉血栓常伴有下肢疼痛。

护理人员应及时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缓解疼痛。

5.适当使用弹力袜和压力装置:弹力袜和压力装置可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减少静脉返流和淤血。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佩戴和使用这些辅助工具,以获得最佳效果。

6.定期检查: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患者的下肢,观察是否出现肿胀、热感和红肿等症状,以便及早发现血栓的复发或并发症。

7.教育患者:护理人员应向患者提供关于DVT的相关知识,包括疾病的原因、预防措施、治疗方法等。

还应教授患者正确的肢体活动和抗凝药物的使用方法,并告诉他们何时需要及时就医。

8.心理支持:DVT可能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很大的负担。

护理人员应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关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应对疾病带来的困难。

总结起来,深静脉血栓护理的常规包括评估和监测患者病情、防止进一步血栓形成、应用抗凝药物、疼痛管理、适当使用弹力袜和压力装置、定期检查、教育患者和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护理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康复的机率,减少并发症,并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患者常因患肢肿胀、疼痛、不能下床活动、治疗时间长而担心预后,易产生焦虑和悲观心理,护理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有条件时请治愈者现身说法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2饮食指导低脂、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3患肢体位患肢宜高于心脏平面20~30cm,可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

术后鼓励病人尽早活动,以免再次血栓形成。

4抗凝溶栓治疗的护理用药前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在抗凝溶栓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鼻腔、牙龈、皮肤等有无出血,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有无意识模糊、偏瘫、失语等,并密切注意凝血机制。

溶栓后患者不宜过早下床活动,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的血栓脱落至肺栓塞[1]。

5出血的护理出血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的并发症。

护理上应加强病房巡视,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和滴速。

每次用药后都应在专用记录单上记录时间、药名、剂量、给药途径和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的检查化验结果,并签名。

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轻柔,防止机械性损伤[2]。

齿龈出血,可用冷水漱口。

鼻出血,可用拇、食指压迫鼻根止血或局部冷敷或0.1%盐酸肾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3]。

对于穿刺点出血,于穿刺点上方约1cm处压迫止血,渗血较大时,于压迫止血后再在穿刺点处加1~2块2cm×2cm的明胶海绵加压包扎,并用沙袋压迫[4]。

对于其他部位出血,需停止抗凝治疗,给予鱼精蛋白或静脉注射维生素K1,必要时给予输新鲜血。

6预防治疗肺栓塞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禁止按摩、挤压或热敷患肢,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屏气用力的动作,以防血栓脱落。

若病人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提示可能发生肺栓塞,应立即嘱病人平卧,避免做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重症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重症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重症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内膜损伤、血流淤滞所致,所以久久不动的人是静脉血栓最为高发的人群,比如重症卧床的患者。

根据美国资料的记载,大概一半骨折术后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深静脉血栓。

急性深静脉血栓在刚刚形成的时候根本看不出来,只是腿会轻微浮肿,这是血栓最不稳定且最为致命的时期,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当血栓逐渐凝固,堵塞静脉血管逐渐增多,血流会流入支血管和毛细血管,毛细循环会加大,造成毛细血管肿大变色,会逐渐看出淤青、淤紫,当小腿出现大片紫肿,就要怀疑是否得了血栓,并且是已经有了些许时日的血栓。

如果长期忽略治疗,血栓会还会加重皮肤瘙痒、溃烂、肿大等症状,有些严重的血栓患者,患腿比健腿要粗一倍。

当血栓未发生时,尤其是需要手术、分娩、长期卧床的人群应该注意做好预防工作,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注意以下几点:1.重症长期卧床患者使用药物抗凝治疗,家属以及医护人员要每隔2小时帮助患者翻身坐起或者是变换体位,减少血栓发生概率。

2.对于重症长期卧床的病人更加应该让患者主动或者是被动的活动四肢。

在病人比较虚弱无法自主的完成活动时,病人家属应每日给病人做下肢的按摩,重点是按摩下肢的肌肉组织。

按摩时,应从下而上的循序进行,每次重复按摩时都应从小腿远端开始,这样能加速下肢静脉血的回流,加速血液流动,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很有效的。

3.协助患者做一些膝关节、踝关节的屈伸运动,也可以做一些髋关节的内收外展、抬腿的活动,每个动作8-10次,每小时1次,慢慢的可以过渡到抗阻力运动,不仅可以有效的预防深静脉血栓,还可以避免关节和肌肉萎缩。

4.部分血液粘稠度较高的患者,可将下肢抬高,或者在膝关节1/3至足跟处垫柔软的枕头,有利于下肢静脉血液的回流,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5.平时穿着应该宽松舒适,避免在腰部腿部穿过紧的衣裤,这样会导致血液瘀滞,更易形成血栓。

6.根据患者踝部和小腿的周径大小,选择匹配型号的弹力袜穿着。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参考资料)(一)预防血栓形成1、增加活动手术、分娩、长期卧床等是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应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①长期卧床病人,应协助其定时翻身。

②对手术后、产后妇女,应指导和鼓励其早期床上活动,包括深呼吸,下肢的被动及主动活动,如膝、踝、趾关节的伸屈、举腿活动。

若病情允许,鼓励此类病人尽早离床活动。

2、避免血液淤滞避免在膝下垫硬枕、过度屈髋,以免影响静脉回流;避免用过紧的腰带、吊袜和紧身衣物。

3、预防静脉管壁受损对长期输液者,尽量保护其静脉,避免在同一静脉的同一部位反复穿刺;输注刺激性药物时,避免药液渗出血管外。

4、早期发现手术后或产后病人若出现站立后下肢沉重、胀痛等不适,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

(二)非手术治疗的护理1、卧床休息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

2、抬高患肢患肢宜高于心脏平画20~30cm,以促进血液回流,防止静脉淤血;并可降低下肢静脉压,从而减轻水肿与疼痛。

3、病情观察观察患肢脉搏和皮肤温度的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画的周径。

4、并发症的观察①出血:抗凝疗法期间,每日检查凝血时间或凝血酶原时间,判断有无出血倾向。

②肺动脉栓塞:若病人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提示可能发生肺动脉栓塞,应立即嘱病人平卧、避免作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5、禁烟以防烟中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影响血液循环。

6、饮食进食低脂、含丰富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7、术前准备除做好常规准备外,还应①全画了解年老体弱病人的心、脑、肺、肝、肾等重要器宫的功能。

②了解出、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

③训练病人卧床大、小便;为避免术后过早排便,术前2~3日起少渣饮食,术前晚灌肠,排空积粪。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深静脉血栓塞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

一、评估内容1、询问患者的健康史,既往有无疾病、手术等诱因。

2、评估测量双下肢大、小腿同一部位周径,了解患肢色泽、温度、感觉、脉搏强度,了解有无肺栓塞症状3、询问患者已卧床时间,如入院时已卧床一段时间,需经相关检查确诊是否已发生DVT,无DVT者,采取预防措施,已形成深静脉血栓者,执行DVT护理措4、DVT的辅助检查:血浆D二聚体测定,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可作为ICU患者DVT的常规检查方法),静脉造影:是DVT诊断的“金标准”,放射性核素血管扫描检查,螺旋CT静脉造影二、护理问题1、有肺栓塞的危险—与栓子脱落引起肺动静脉有关2、有出血的危险—与使用溶栓治疗有关3、疼痛—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所致水肿有关4、焦虑—与肿胀消退缓慢有关四、护理措施1绝对卧床休息10~14d,抬高患肢20°~30°、制动,禁止按摩、热敷、理疗及做剧烈活动,避免用力排便,以免造成栓子脱落,并发肺栓塞。

2、每班窥察下肢肿胀程度及皮肤温度、光彩及足背动脉搏动,每日丈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并记录,以判断疗效。

3、溶栓护理:(1)注射部位:静脉溶栓的药物首选患肢静脉。

静脉穿刺时止血带不宜捆扎过紧,最好选择静脉留置针,尽量减少注射次数,拔针时局部压迫5~10min。

(2)疗效观察。

用药后每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感觉、脉搏强度1次。

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应立即向医师汇报。

(3)并发症观察:严密观察有无牙龈出血、鼻衄、注射部位及消化道出血倾向。

要特别注意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麻木等颅内出血迹象,如有出血倾向及时报告医生、护士。

同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出凝血时间。

(4)为了保证疗效,溶栓药物现配现用,遵医嘱或按要求滴注。

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评分标准

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评分标准

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评分标准目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评分标准。

1. 早期床旁瞩目估测深静脉血栓形成常伴有局部软组织肿胀、压痛、发红等症状。

护理人员应当主动观察患者的肢体情况,特别关注患者双下肢的温度、肤色、水肿、疼痛等变化。

这有助于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征兆,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

2. 定期翻身及活动长时间卧床不动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减少患者的活动受限,护理人员应当定期帮助患者翻身,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主动活动,如屈伸下肢、踮脚、抬腿等。

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风险。

3. 弹力袜的使用弹力袜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辅助措施。

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尺码的弹力袜,并正确穿戴。

弹力袜能够提供适当的压力,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4. 药物预防对于高危患者,如年龄较大、手术后、长时间卧床不动等,护理人员可以根据医嘱给予抗凝剂等药物进行预防。

但是在应用药物预防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并遵循医嘱的严格要求。

5. 教育与宣传护理人员应当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宣教,让他们了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害性以及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同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护理,主动参与预防行动。

评分标准:为了及时发现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可以依据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定期的评估。

1. 下肢水肿程度评估:根据双下肢的肿胀程度,以分级的形式进行评估,如无水肿记为0分,轻度水肿记为1分,中度水肿记为2分,严重水肿记为3分。

2. 下肢温度评估:用手背感觉患者双下肢的温度,根据感觉的冷热程度进行评分,如温暖记为0分,稍微偏凉记为1分,明显偏凉记为2分,寒冷记为3分。

3. 疼痛评估:询问患者下肢是否出现疼痛,并根据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如无疼痛记为0分,轻度疼痛记为1分,中度疼痛记为2分,严重疼痛记为3分。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指在深静脉内形成的血栓,通常发生在下肢的深静脉中。

它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因此护理措施对于预防和管理DVT非常重要。

以下是针对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1.患者教育:教育患者有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症状、预防措施和治疗选择,以及警告患者关于可能的并发症,如肺栓塞的症状和处理方法。

2.风险评估和筛查:对于高危患者(如手术患者、长时间卧床、脱水或有家族史),进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和筛查,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3.活动促进: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如尽早床上活动、站立或行走,以预防和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4.压力和肢体抬高:对于有肢体肿胀或疼痛的患者,教育他们使用弹力袜或压力绷带,以促进血液循环,并保持肢体抬高以减轻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压力。

5.及时更换体位:对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鼓励及时更换体位,每2小时移动一次肢体,以避免长时间的压力。

6.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识别和控制:评估患者的风险因素,如肥胖、吸烟、高血压和糖尿病等,采取措施控制这些因素。

7.抗凝治疗:对于高危患者或已确诊DVT的患者,可能需要抗凝治疗。

护士负责监测患者INR(国际标准化比率)或凝血酶时间等相关指标,以确保药物疗效和安全性。

8.使用抗血栓药物:护士需要监测患者使用抗血栓药物的剂量,监测有关使用的血液疗法(如丙种球蛋白和逆转剂)。

9.外科干预:对于严重或危及生命的DVT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护士需要提供术前和术后的护理,包括手术感染控制、止血和伤口护理。

10.疼痛管理:对于患者可能出现的疼痛,护士需要进行评估,并提供合适的疼痛管理措施,如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11.转运和康复:对于需要转运的DVT患者,护士需要确保适当的安全措施和康复计划,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预防再发。

总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风险因素、病情和治疗选择。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标签:术后;静脉血栓;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外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下肢深静脉内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患者术后卧床时间长,下肢静脉回流缓慢;大量凝血物质在手术、创伤和组织的破坏后进入血液循环;静脉壁由于盆腔和下腹部手术而造成损伤;血栓主要由于严重的脱水、血液浓缩、血流缓慢而形成;下肢的深静脉内好发血栓,尤其在左侧腓肠肌静脉丛内常见,栓子可向上蔓延到股静脉和髂静脉内,严重者,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梗塞或致死性的肺动脉栓塞。

主要表现为:患者自觉小腿肌肉疼痛,不同程度肢体肿胀、增粗,肢体活动受限,皮肤苍白,肢体温度下降,局部有压痛。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者静脉照影可以确定病变的部位。

经过制定规范的护理措施,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并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缩短住院时间1临床资料2007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18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

男6例,女12例;年龄21~73岁,平均42岁。

其中剖宫产术后4例,子宫次全切除术后3例,泌尿系结石术后5例,胆囊切除术后3例,其他手术术后3例。

发病时间为术后3~12 d,平均为6 d。

2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2.1一般护理2.1.1心理护理患者多因为术后肢体出现肿胀、皮肤温度下降、肢体活动受限、疼痛等,而出现紧张、恐惧、心理压力较重等心理问题。

护理人员应积极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向患者及家人讲解上诉表现的原因和治疗方法,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2.1.2体位护理急性期、发病3~4 d之内和溶栓期间,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使患肢抬高,并高于心脏平面20~30 cm,屈曲膝关节15°,禁止膝下垫枕,防止髂骨静脉受压,保持松弛状态,保证小腿静脉回流顺利,从而使患肢的肿胀减轻。

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观察下肢的肤色、温度、感觉及肿胀程度,被褥保持平整,注意清洁皮肤,使其干燥,防止褥疮的发生。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极其危险的一种现象,对于应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应采取恰当
的护理措施。

首先,病人会出现一定的疼痛感,而在护理措施上,应该采取安抚的方式,从药物以及外科手段来缓解病人的痛苦。

其次,护理措施还应支持病人可持续的活动,采取有节奏的步行或者轻体力运动,可以让深静脉血液循环良好,预防血栓形成。

此外,为了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还可采用使用玻璃瓶微生物的方式,让病人在穿衣服的时候进行低压按摩,有利于血液循环,也有利于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最后,专业的护士应当及时测量体温、血压以及血栓因子,以便及早发现病情
变化,从而及时采取护理措施防止血栓形成或蔓延,确保患者尽快康复。

要实施这些护理措施,必须遵照一些具体的要求,如正确使用口服抗凝药物,控制饮食中的脂肪摄入量,使用静脉药物,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服药,既要减小血栓形成的症状又要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风险。

虚拟现实护理护理行业已然进入了虚拟现实的时代,护士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的
技术,利用多种虚拟模拟护理模式,让病人能够在虚拟化可视的环境中,分析自身的血液循环压力等重要的参数,实现生理参数的可视化,甚至早期发现高风险血栓形成的病变变化,让护士及时采取护理措施,减少深静脉血栓及后续并发症的发生。

总而言之,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个体情况实
施精准的护理。

护理措施既要注重安抚,支持活动的措施,又要结合当前虚拟现实技术对病人进行可视化护理,有效预防血栓形成,确保患者能收获最佳的效果和护理水平。

深静脉血栓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护理措施一、引言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血栓形成在深部静脉内的一种疾病。

它主要发生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并可引起肢体深静脉回流障碍及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重视深静脉血栓的护理,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以防止其发生和进一步恶化。

本文将介绍深静脉血栓护理的相关措施。

二、护理措施1. 定期进行深静脉血栓的评估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定期的深静脉血栓评估,包括以下内容:•寻找静脉血栓的常见症状,如肿胀、疼痛、发红等;•观察下肢肌肉力量和活动情况;•询问患者有无出现呼吸困难或胸闷等肺栓塞症状。

通过定期评估,可以及早发现患者是否存在深静脉血栓,以及早期干预。

2. 提供足够的活动和运动长时间的久坐或久卧容易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增加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因此,对于需要长时间卧床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提供足够的主动和被动的肢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对于需要长时间坐姿的患者,可以安排定时的站立或伸展活动,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3. 使用抗凝药物抗凝药物是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的主要措施之一。

护理人员应根据医嘱,正确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

在使用抗凝药物时,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相关的实验室指标,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4. 压缩治疗压缩治疗是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和预防血栓脱落的有效手段。

护理人员可以使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等工具,提供足够的压力,促进静脉回流。

使用压缩治疗时,应确保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合适的压力程度,以避免给患者带来不适。

5. 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一些饮食习惯可以帮助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如:•避免高脂高盐食物的摄入;•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和水果;•适量饮水,保持良好的水分代谢。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进行交流,教育患者正确的饮食习惯,帮助他们预防深静脉血栓。

三、总结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重视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1.早期识别:护士应该对高危人群进行评估,包括长时间卧床、手术后恢复、肿胀、疼痛或静脉曲张等病史。

如果有DVT的症状,如肿胀、疼痛、腿部沉重感或腿部温度变化,应立即进行评估。

2.体位:对于高危患者,保持适当的体位非常重要。

患者需要定期改变体位,避免长时间卧床。

同时,护士还应鼓励患者进行下肢锻炼,以提高血液循环,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

3.防止交叉感染:由于DVT患者通常需要长期卧床,所以防止交叉感染非常重要。

护士应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洗手,并确保使用干净的床单、衣物和物品。

此外,还应定期更换导尿管和静脉留置针。

4.压力敏感:在DVT治疗过程中,深静脉压力感受器的作用非常重要。

护士应确保压力敏感器正常运作,并检查疼痛程度;同时,还应注意观察肿胀、色素改变、脉搏变化和温度变化等体征。

5.加强床垫:合适的床垫可以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护士应确保患者使用适当的床垫,并教育患者定期调整体位,以减少压力。

6.药物治疗:抗凝剂是治疗DVT的主要药物。

护士需要监测凝血指标,包括APTT、PT和INR等。

同时,还需要监测用药过程中患者的防治药物反应,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

7.牵引和绷带压力:如果患者需要牵引或绷带压力,护士应确保适当的施压和保护它们不过紧。

定期检查压力和肤质的变化非常重要,以确保患者的舒适度和健康状况。

8.饮食管理:适当的饮食对于DVT的患者非常重要。

护士应教育患者饮食中不要过多摄入盐分和高脂肪食物,并鼓励增加富含蛋白质、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

9.定期评估:护士应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监测心率、呼吸、血压和体温等生命体征。

同时,还需要定期检查DVT症状的变化,并鼓励患者及时报告任何新的不适症状。

10.教育和心理支持:护士应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提供有关DVT的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信息。

此外,还应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可能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最后,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预防并处理DVT。

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深静脉血栓的护理1、重视并正确评估血栓危险因素及风险,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预防;2、早期急性期嘱患者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15°~30°,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减轻水肿。

严禁按摩、推拿患肢,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以免造成腹压突然增高致血栓脱落。

避免碰撞患肢,翻身时动作不宜过大。

3、尽可能采用患肢远端浅静脉给药,使药物直接达到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一般患肢只作为溶栓药物给药途径,不作其他药物输入)。

4、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饮食,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增加血液黏度,加重病情。

5、每班测量大腿周径,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皮肤颜色、温度变化。

6、预防并发症:加强口腔皮肤护理,多漱口、多饮水,大便干结者可用开塞露通便,定时翻身,更换体位,防止褥疮发生。

7、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为肺栓塞,致死率达70%,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及呼吸困难、窒息感、咳嗽、咯血,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1)止痛。

疼痛是患者最痛苦的症状,当患者有溃疡、坏疽或并发感染时,疼痛更为剧烈,可适当给予止痛剂,但要预防止痛药的成瘾性。

(2)禁烟。

绝对禁烟,消除烟碱对血管的收缩作用,但可饮少量酒,促进血管扩张。

(3)保护患肢。

避免寒冷潮湿、外伤等因素,保持被褥清洁、平整、干燥,定期消毒更换,肢端坏疽应保持干燥,以免创面继发细菌感染。

对溃疡面用油纱布换药,忌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

(4)患肢锻炼。

患者取平卧位,抬高患肢约45度,保持2~3分钟,然后将患肢沿床边下垂3~5分钟,再放平患肢2~3分钟,同时进行踝部和足趾的活动,每日锻炼数次,每次5~6回,以便更好地恢复患肢机能。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第九节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定义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下肢静脉多见;若未予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

病因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其中血液高凝状态是最重要的因素。

主要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等情况。

病理生理典型的血栓包括:头部为白血栓,颈部为混合性血栓,尾部为红色血栓。

血栓形成后可向主干静脉近端和远端滋长蔓延;随后,可在纤溶酶的作用下溶解消散,或血栓与静脉壁粘连并逐渐机化;最终形成边缘毛糙、管径粗细不一的再通静脉。

同时因静脉瓣膜的破坏,造成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临床表现1.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1腋静脉血栓:主要表现前臂和手部肿胀,胀痛,手指活动受限。

1.2腋-锁骨下静脉血栓:整个上肢肿胀,伴有上臂、肩部、锁骨上和患侧前胸臂等部位的浅静脉的扩张。

2.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2.1上腔静脉血栓:面颈部和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颈部、胸壁和肩部浅静脉扩张,伴有头痛、头胀及其他神经系统和原发疾病的症状。

常见于纵膈器官和恶性肿瘤。

2.2下腔静脉血栓:表现为双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和躯干的浅静脉扩张。

主要由于下腔静脉血栓向上蔓延所致。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1中央型:血栓发生于髂-股静脉,左侧多于右侧,表现患侧髂窝、股三角区有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下肢肿胀明显,皮温及体温上升。

3.2周围型:包括股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前者表现为大腿肿痛而下肢肿胀不严重;后者小腿剧痛,患足不能着地和踏平,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距小腿关节过度背屈试验时小腿剧痛(Homans征阳性)。

3.3混合型:为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主要表现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苍白和压痛,常有体温升高和脉率加速。

辅助检查:超声多普勒检查、静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检查。

处理原则1.非手术治疗1.1一般处理: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适当应用利尿剂以减轻肢体水肿。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静脉内形成的血栓,常见于下肢深静脉。

如果未及时进行护理干预,DVT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血栓栓塞。

因此,在患者发生DVT后,护理干预非常重要。

下面是深静脉血栓护理的常规措施:1.早期识别和评估: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下肢肿胀、疼痛、发热等。

对于存在DVT风险的患者,如长时间卧床、手术后、中重度外伤患者等,应及时进行深静脉血栓筛查,并根据病情评估患者的DVT风险。

2.预防措施:对于高危患者,应采取预防措施,如早期活动、穿着弹性袜、使用DVT预防药物等。

对于不能主动活动的患者,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长时间卧床,如进行床边肢体运动、定期翻身等。

3.监测DVT病情:对于已经发生DVT的患者,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包括观察下肢肿胀程度、疼痛程度、色泽变化等。

此外,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呼吸状况,以排除肺血栓栓塞的可能。

4.伤口护理:如果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或是有开放性伤口,应对伤口进行适当的护理,如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清洁等,以预防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

5.应用药物:对于已经发生DVT的患者,应按医嘱使用抗凝药物。

护士在给药之前,需要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同时,应教育患者及家属对药物的正确使用和副作用的观察。

6.定期评估DVT风险:在患者住院期间,护士应定期评估患者的DVT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同时,应定期观察患者的血栓指标,如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等,以及心血管、呼吸系统等相关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

7.鼓励活动:对于患者来说,适当的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护士应鼓励患者进行肢体活动或是早期起床行走,以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

同时,也要避免过度疲劳和过度活动引起的损伤。

8.提供教育和支持:护士在照顾DVT患者的过程中,还需要提供相关的教育和支持。

包括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深静脉血栓的知识普及、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康复指导等。

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和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和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和护理措施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和护理措施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

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

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

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

(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

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

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

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

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

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

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塞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

一、评估内容
1、询问患者的健康史,既往有无疾病、手术等诱因。

2、评估测量双下肢大、小腿同一部位周径,了解患肢色泽、温度、感觉、脉搏强度,了解有无肺栓塞症状
3、询问患者已卧床时间,如入院时已卧床一段时间,需经相关检查确诊是否已发生DVT,无DVT者,采取预防措施,已形成深静脉血栓者,执行DVT护理措
4、DVT的辅助检查:血浆D二聚体测定,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可作为ICU
患者DVT的常规检查方法),静脉造影:是DVT诊断的“金标准” ,放射性核素血管扫描检查,螺旋CT静脉造影
二、护理问题
1、有肺栓塞的危险—与栓子脱落引起肺动静脉有关
2、有出血的危险—与使用溶栓治疗有关
3、疼痛—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所致水肿有关
4、焦虑—与肿胀消退缓慢有关
四、护理措施
1绝对卧床休息10~14d,抬高患肢20°~30°、制动,禁止按摩、热敷、理疗及做剧烈运动,避免用力排便,以免造成栓子脱落,并发肺栓塞。

2、每班观察下肢肿胀程度及皮肤温度、色泽及足背动脉搏动,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并记录,以判断疗效。

3、溶栓护理:
(1)注射部位:静脉溶栓的药物首选患肢静脉。

静脉穿刺时止血带不宜捆扎过紧,最好选择静脉留置针,尽量减少注射次数,拔针时局部压迫5~10min。

(2)疗效观察。

用药后每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感觉、脉搏强度1次。

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应立即向医师汇报。

(3)并发症观察:严密观察有无牙龈出血、鼻衄、注射部位及消化道出血倾向。

要特别注意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麻木等颅内出血迹象,如有出血倾向及时报告医生、护士。

同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出凝血时间。

(4)为了保证疗效,溶栓药物现配现用,遵医嘱或按要求滴注。

(5)观察有无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出汗、咯血、休克、晕厥等肺栓塞症状。

对突然发生的呼吸困难、紫绀、高度提示肺栓塞(PE)。

4、主动关心患者的心理变化,讲解相关治疗方法,使患者理解、积极配合,并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5、饮食护理:宜活血化瘀、低脂、粗纤维、清淡易消化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造成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五、健康教育
1、戒烟:告诫患者要绝对禁烟,防止烟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

2. 饮食:进食低脂、高纤维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3、适当运动:促进静脉回流血流缓慢是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应鼓励病人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对于长期卧床和制动的病人应同时指导其家属,加强病人床上运动,如:定时翻身,协助病人做四肢的主动或被动锻炼。

避免在膝下垫硬枕、过度曲髋、用过紧的腰带和紧身衣物而影响静脉回流。

4、保护静脉:静脉壁损伤也是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长期静脉输液者,应尽量保护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5、及时就诊若突然出现下肢剧烈胀痛、浅静脉曲张伴有发热等,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及时就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