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雷达数据处理系统设计
频率步进探地雷达系统设计与信号处理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频率步进探地雷达系统设计与信号处理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项目背景地下信息探测是地理勘探、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监测等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而探地雷达作为一种电磁探测技术,具有快速、高效、非接触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地下物质成分分析、材料质量检测、隐蔽目标探测等方面。
目前,探地雷达系统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机器智能化、测量准确性和分辨率的提高等方面。
本项目旨在研究频率步进探地雷达系统的设计和信号处理方法,通过对信号处理算法的优化,提高雷达测量的精度和分辨率,实现对不同深度和不同材质目标的探测和识别。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项目将主要开展如下研究内容和方法:1. 频率步进探地雷达系统设计本项目将设计一种基于频率步进的探地雷达系统。
通过改变雷达的发射频率和接收信号的带宽,实现雷达发射和接收的同步。
同时,采用双极化天线,减少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的损耗和干扰,提高雷达测量的灵敏度和稳定性。
2. 信号处理方法研究本项目将采用多个信号处理方法,如功率谱分析、反射率分析、时频分析等,对雷达返回的信号进行处理。
通过对雷达接收信号的特征进行分析,实现对不同深度和不同材质目标的探测和识别。
同时,结合机器学习技术,对信号处理算法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雷达测量的精度和分辨率。
3. 实验验证和数据分析本项目将对研发的频率步进探地雷达系统进行实验验证和数据分析。
通过与传统探地雷达系统进行比较,评估所研发系统的优势和不足。
同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探地雷达测量结果的特点和规律,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本项目预期达到以下成果:1.设计一种基于频率步进的探地雷达系统,并对其进行测试和验证。
2.提出一种优化信号处理算法,实现对不同深度和不同材质目标的探测和识别,提高雷达测量的精度和分辨率。
3.论证所研发系统在探测精度、信噪比、抗干扰能力和数据处理速度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本项目的意义在于:提高探地雷达系统的探测能力和精度,为地下信息探测提供更加高效、稳定和可靠的技术手段。
某雷达信号处理分系统的设计
某雷达信号处理分系统的设计作者:张正成郭新民来源:《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年第20期摘要阐述了一种雷达信号处理分系统的设计方案,提出了分系统的性能指标,阐述了分系统的结构组成、功能、工作原理以及分系统中各模块的原理。
分系统的设计贯彻模块化原则,设备体积小,可靠性高,工作性能较好。
【关键词】雷达信号处理设计1 概述信号处理分系统是雷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设计的信号处理分系统主要对雷达回波进行海空通道信号处理,完成对干扰的侦测、识别,通过一系列信号处理算法,降低干扰对雷达检测目标的影响,同时向发射机提供线性调频、非线性调频、相位编码等多种形式的全相参激励信号,向雷达各分系统提供相参时钟信号。
2 性能指标相位噪声为-93dBc/Hz@1kHz;频率稳定度≤3×10 /ms;频率捷变时间≤2.5μS;脉冲压缩宽度≤0.4µs;具有线性调频、非线性调频、相位编码等信号形式;具有AMTI、MTD、捷变频等功能。
3 组成如图1所示,本分系统主要由频率合成器、侦察变频、信号产生、信号处理及定时器等功能模块组成。
频率合成器提供雷达各分系统需要的全相参标准频率及时钟信号等,产生各种形式的调频信号,输出射频激励信号送给发射分机;变频分机主要检测接收机带宽内干扰信号,通过控制频率合成器选择干扰功率最小的频率点工作;信号处理完成雷达回波信号的脉压、AMTI、MTD、视频积累等功能;定时器提供雷达各分系统工作所需的各种周期信号及定时信号。
3.1 模拟分机模拟分机采用模块化设计,不同的模块对应相对独立的功能,主要包含有侦察变频模块、倍频模块、晶振模块、信号产生模块、电源模块等五个模块组成,完成频率合成及侦察变频等功能。
3.1.1侦察变频模块侦察变频模块主要在自适应捷变频模式下完成雷达全工作带宽内的侦察,将全带宽内信号下变频至中频送数字分机处理。
从低噪声放大器辅路进入的射频信号经过滤波后进入混频器,数字分机的多功能综合处理模块控制五路由100MHz信号(来自晶振模块)锁相得到的一本振信号,分别选通与射频信号混频得到一中频,经滤波放大后,再与二本振混频并经滤波放大后得到信号送多功能综合处理模块进行处理。
一种雷达信号处理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一种雷达信号处理模块的设计和实现一种雷达信号处理模块的设计和实现现代雷达特别是机载雷达数字信号处理机的特点是输入数据多,工作模式复杂,信息处理量大。
因此,在一个实时信号处理系统中,雷达信号处理系统要同时进行高速数据分配、处理和大量的数据交换.而传统的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的设计思想是基于任务,设计者针对应用背景确定算法流程,确定相应的系统结构,再将结构划分为模块进行电路设计。
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硬件平台的确定会使算法的升级受到制约,由此带来运算量加大、数据存储量增加甚至控制流程变化等问题。
此外,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的任务往往不是单一的,目前很多原来由模拟电路完成的功能转由数字器件来处理。
系统在不同工作阶段的处理任务不同,需要兼顾多种功能。
这些问题都对通用性提出了进一步要求[2].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高速串行处理及各种先进算法的飞速发展,利用高速DSP和FPGA相结合的系统结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1雷达信号处理机方案设计1.1雷达信号处理的目的现代机载雷达信号处理的任务繁重,主要功能是在空空方式下将AD 数据录取后进行数字脉压处理、数据格式转换和重排、加权降低频谱副瓣电平,然后进行匹配滤波或相参积累(FFT或DFT)、根据重复频率的方式进行一维或二维CFAR处理、跟踪时测角等运算后提取出点迹目标送给数据处理机。
空地方式下还要进行地图(如RBM和SAR)等相关图像成像处理,最后坐标转换成显示数据送给显控处理机。
上述任务需要基于百万门级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与高性能DSP芯片作为信号处理模块,以充分满足系统的实时性要求,同时为了缩短机载雷达系统的研制周期和减少开发经费,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通用化的信号处理模块,可以根据不同要求,通过软件自由修改参数,方便用户使用。
1.2系统模块化设计方案的功能模块,除了信号处理所必需的脉冲压缩模块、为MTD模块作准备的数据重排模块、FIR滤波器组模块、求模模块、恒虚警处理模块和显示数据存储模块外,还包括雷达同步信号和内部处理同步产生模块、自检数据产生模块以及不同测试点测试数据采样存储模块。
一种雷达组网融合实时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交互。
可 扩 展 性 . 以 十 分 方 便 的 构 建 多 部 雷 达组 网 的 数 据 融 合 及 可 相 关 的 信 号 处 理 系 统脚 。
D P芯 片 A S S 0 S D PT 2 1作 为 本 硬 件 系统 信 号 处 理 的核 心 器 件 , 要 对 两 路 航 迹 数 据 进 行 关 联 和 融 合 。在 约 05s 时 主 . 的
的 结果 。 为 了 提 高 D P芯 片 的 数 据 缓 存 能 力 , 其 外 部 连 接 了 两 S 在 片 S R M。通 过 位 扩 展 的 方 式 将 其 配 置 成 6 i的 数 据 位 D A 4bt 宽 , 由 D P直 接 对 其 进 行 读 写 。 A S S 0 S D P T 2 1有 一 个 片 上 S R M 控 制 器 , 够 方 便 的建 立 与 S R DA 能 D AM 之 间 的 接 口 . 不 需 要 增 加 额 外 的 硬 件 控 制 电路 。
De i n n e lz to o e ltm e pr c s i y t m o a r ne wo k f i n sg a d r a ia i n fa r a -i o e sng s se f r r da t r uso
Y N e i Z N h n—o F i i g WA G We A GK - , HE G C egb , U Q— a , N i j xn
作 者 简 介 : 科技 ( 9 7 ) 男 , 南洛 阳人 , 士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 杨 18 一 , 河 硕 雷达 信 号 处理 。 10 3-
-
GNSS和InSAR组合监测系统设计
GNSS和InSAR组合监测系统设计一、引言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和InSAR(干涉合成孔径雷达)被广泛应用于地球表面形变监测和地质灾害预警领域。
GNSS可以精确测量地表水平位移,而InSAR可以提供地表垂直位移的高分辨率图像。
将两种技术结合使用可以提高地质灾害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设计一种集成GNSS和InSAR的组合监测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首先介绍GNSS和InSAR技术的原理和特点,然后提出一种基于这两种技术的组合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并讨论其实现过程和应用前景。
二、GNSS和InSAR技术概述1. GNSS技术GNSS是由多颗卫星组成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包括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盟的Galileo和中国的北斗系统。
GNSS技术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利用测量卫星和地面接收机之间的距离和位置关系,来确定接收机的位置和速度。
GNSS技术具有全球覆盖、高精度和实时性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车辆导航和地质监测等领域。
2. InSAR技术InSAR是一种利用雷达干涉技术进行地表形变监测的方法。
它通过比较两幅或多幅雷达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相位差,可以实现地表垂直位移的测量。
相对于传统的地质监测方法,InSAR具有高分辨率、全天候和大范围监测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预警和城市地质勘察等领域。
GNSS和InSAR两种技术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GNSS技术受大气和多路径效应影响,精度和稳定性受限;InSAR技术受地形、植被和建筑物的遮挡影响,不适用于某些区域。
基于这些考虑,设计一种集成GNSS和InSAR的组合监测系统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组合监测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数据融合与一体化处理:将GNSS和InSAR获取的数据进行融合与一体化处理,可以提高监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可信度。
这需要设计相应的数据融合算法和一体化处理方法。
2. 监测网络规划与布设:合理规划和布设GNSS和InSAR监测网络,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监测区域的覆盖率和分辨率。
关于雷达系统目标识别与处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关于雷达系统目标识别与处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作者:韦有平来源:《中国新通信》 2017年第18期一、雷达目标识别软件系统架构雷达目标识别与处理系统通过软硬件的结合,利用C#编程语言、MySQL 数据库,能够实现多任务,通过多线程及线程间的通信,实现数据的实时通信和处理,能够实时图形化界面显示雷达目标,实现雷达目标数据的数据库存储,并保存相关数据。
识别系统主要分为数据通信模块、雷达目标点迹航迹处理模块、显示存储模块,整体软件架构如图1。
二、雷达识别通信模块设计雷达数据通信模块主要完成同步HDLC,ASTERIX 格式的雷达数据。
ASTERIX 为欧控组织制定的一种雷达数据交换标准,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
硬件部分由HDLC-UDP协议转换器完成,采用双FIFO 实现无缝缓冲数据接收,并将接收到的数据一方而传输到协议转换板,另一方而将雷达数据封装成UDP 数据包,通过网络传输传入到雷达数据解析模块。
该转换器为可编程门阵列(FPGA) 设计的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G) 协议控制系统,实现HDLC 串口与以太网之间的接口转换,具有完善的数据转发、协议转换策略,实现HDLC 帧与TCP/UDP/IP 协议间的透明转换,同时扩展UDP 协议转为HDLG 协议。
实现多播UDP Client,UDP Server网络功能,给每部雷达分配惟一的组播地址和端口号,最终将输入的雷达原始数据由HDLG 传输协议转换为UDP传输模式对外接入雷达数据解析软件系统。
通信模块软件部分利用.Net 平台提供的Sockets和Threading 类,接收端多线程、套接字完成雷达数据接收。
三、雷达点迹、航迹处理系统在解析雷达数据之前,在主程序中设置每一部雷达参数,诸如:IP 组播地址、端口号、雷达型号、雷达数据格式、旋转周期、发射功率、雷达编号,以便系统地接收线程获取雷达UDP数据包。
对接收到的雷达线程分别建立点迹合并类PlotDecode.cs、点迹航迹相关类TrackDecode.cs 类,其中包括正则表达式、时间对准、坐标变换,使用Radarflag 参数来区别雷达类型。
通用雷达数据处理系统仿真测试平台设计
度 上提 高雷 达 使 用 性 能 和价 值 , 而 反 过 来 推 动 从
雷达 技术 的发展 口 。 ]
随着 战机 技 术 的 不 断 发 展 , 机 的速 度 越 来 战
数 据处理 系统完 成特 定功能 。 态 势显 示 : 成 各 种 信 息 在 态 势 图 上 的 直 观 完
显示 。
图 1 仿 真 测 试 平 台 体 系 结 构
2 1 数 据 仿 真 处 理 系 统 .
数据 仿真 处理 系统 主要完 成 战 场 环境 的想 定 拟 制 , 据雷 达特性 形 成仿 真 场 景 , 根 向雷 达数 据 处 理输 出仿 真数 据 。此 系 统 主 要 包 含 数 据 收发 、 数 据库 管理 、 雷达 参数 管 理 、 录重 演 、 间 同步 、 记 时 人
人工干 预 : 供人 机交互 的接 口。 提
想定 拟制 是本 系统 的核心 模块 , 在制定 各种 空
战飞行轨迹 的同时 , 能仿真 出杂波 和虚警等信 息 , 还 并结合特定雷达参数信 息 , 控制数据 的处理 。
21 年第 4 00 期
李海 贵 : 用 雷达 数据 处理 系统仿 真 测试 平 台设 计 通
~一一 一 一~ 一 一一 ~
~一一~ 一~ ~ 一 一一一 。 ~ 一一 ~ 一 ~ 一
一 一 一 ~ 二 一 雪 ~ 一 ~
字 信号 替 代 , 量 的数 据 开 始 产 生 并 需 要 实 时 处 海
1 引 言
雷 达数 据处 理是 雷 达技 术 领 域 中 的一 个 重 要 方 面 。雷达 数 据 处 理 技 术 的发 展 , 将 在 很 大 程 必
雷达侦察信号处理的分布式软件架构设计
雷达侦察信号处理的分布式软件架构设计雷达侦察信号处理的分布式软件架构设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雷达技术在军事、航空航天、气象、海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作为一种重要的无源探测技术,雷达可以通过接收和处理被探测目标反射的电磁波,实现对目标的探测与跟踪。
在雷达系统中,信号处理是实现高性能和高精度目标检测与跟踪的关键环节之一。
本文将介绍雷达侦察信号处理的分布式软件架构设计,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灵活性和扩展性。
一、需求分析在进行分布式软件架构设计之前,首先需要对雷达侦察信号处理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
雷达系统对信号处理的要求通常包括:1)实时性:信号处理算法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以满足实时目标检测与跟踪的需求;2)可靠性:系统需要具备良好的容错能力,以应对硬件故障或软件错误带来的影响;3)灵活性:系统需要支持不同类型和参数的雷达信号处理算法,并能够方便地进行算法切换和升级;4)扩展性:系统需要支持多雷达同时工作,实现多波束处理和多目标跟踪等功能。
二、分布式软件架构设计基于以上需求,设计出一种分布式软件架构,可以将信号处理任务分配到不同的处理单元进行并行处理,提高系统的处理性能和响应速度。
该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分布式任务调度模块、分布式处理模块和结果合并模块。
1. 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负责从雷达系统中获取原始信号数据,并将其传输给分布式任务调度模块。
在设计上,可以采用高速接口和协议,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实时性。
2. 分布式任务调度模块分布式任务调度模块负责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包,然后将分包的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处理单元进行并行处理。
为了协调分布式处理单元的工作,可以采用一种任务调度算法,根据每个处理单元的处理能力和当前的任务负载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单元进行任务分配。
3. 分布式处理模块分布式处理模块是整个系统的核心。
它包括多个处理单元,每个处理单元负责接收分配给自己的任务,然后进行信号处理算法的计算。
现代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陈伯孝)第12章
③若采用M=64个脉冲相干积累,计算要求的辐射峰值功
率Pt。
44
根据雷达方程,单个脉冲回波信号的信噪比为 M个脉冲相干积累后的信噪比为
(12.3.16)
则要求的辐射峰值功率为
45
(12.3.17) 经计算得(Pt)dB=12.4966(dBW),即 若取Pt=25W,目标回波相干积累前、后的信噪比SNR与
声的功率之比(CNR、SNR、SIR)。假设风速的均方根值σv为
0.32m/s,采用2脉冲、3脉冲或4脉冲MTI进行杂波抑制,计算 改善因子。
22
根据式(6.2.21)可以计算得到目标分别为导弹、飞机时进入 雷达的杂波RCS,如图12.5所示。可见,杂波的RCS在负几分 贝到10 dB/sm左右。图12.6分别给出了导弹和飞机单个脉冲回 波的CNR、SNR、SIR(信号与杂波加噪声的功率之比)。可见, 导弹目标在50 km处的SIR约为-10dB,要达到15 dB的检测 SIR的要求,需要采取措施抑制杂波。
的一般流程如图12.1所示。雷达的战术技术指标在第1章已经
介绍过,各分系统指标在第2章已经介绍过,这里不再复述。 下面结合案例进行介绍。
3
图12.1雷达系统的一般设计流程
4
12.2某地面制导雷达系统设计
设计一部地面制导雷达,要求检测高度分别为7 km和2 km 的飞机和导弹,对飞机和导弹的最大探测距离分别为50 km和 90km。假定飞机的平均RCS和导弹的平均RCS分别是6 dBsm (σa=4 m2)和-10 dBsm,雷达工作频率f=3 GHz。假定雷达采用抛
距离的关系曲线如图12.10所示。
46
图12.10SNR与距离的关系曲线
47
(5)给出所采用信号的匹配滤波函数h(t)及其频谱H( f )。比 较加窗(主副瓣比35 dB)和不加窗时的脉冲压缩结果,分析主瓣 宽度、SNR损失。 发射信号的复包络见式(12.3.1)
毫米波雷达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现代电子技术Modern Electronics TechniqueOct. 2023Vol. 46 No. 202023年10月15日第46卷第20期0 引 言毫米波通信具有波束窄、尺寸小、探测能力强等优点[1],已成为当前移动通信研究的热点。
早期毫米波雷达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近年来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毫米波雷达传感器开始应用于汽车电子、无人机、智能交通等民用领域[2⁃3]。
毫米波雷达具有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全天候全天时、高分辨率、多目标等优点。
2017年5月16日,美国德州仪器(TI )全球发布了AWR 和IWR 两个系列的毫米波雷达传感器,面向汽车领域和工业领域。
本文使用TI 公司的毫米波雷达AWR1243boost 开发板作为系统的射频前端传感器。
AWR1243器件是一款能够在76~81 GHz 频带内运行的集成式单芯片FMCW 收发器,主要集成了小数分频PLL 、发射器、接收器、基带和ADC ,具有4 GHz 的可用带宽、3个发射通道和4个接收通道。
AWR1243评估板上还集成了77 GHz 毫米波MIMO 天线、频率为40 MHz 的时钟晶振、与外部处理器进行控制连接的SPI 接口以及与外部处理器进行数据连接的MIPI D⁃PHY 和CSI2 V1.1接口[4]。
AWR1243芯片的架构如图1所示。
针对毫米波雷达射频前端的高速数据,毫米波雷达采集数据系统应具有高数据采集速率、大数据容量以及较高的可移植性等特点。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FPGA )具有并行运算能力强、实时性好等优点,可以满足毫米波雷达射频前端高速数据的需求。
本文提出一种以FPGA 、USB 为数据传DOI :10.16652/j.issn.1004⁃373x.2023.20.006引用格式:孙黄悦,于映.毫米波雷达数据采集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23,46(20):28⁃32.毫米波雷达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孙黄悦, 于 映(南京邮电大学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摘 要: 随着毫米波雷达逐渐民用化,毫米波通信已成为当前移动通信的研究热点。
雷达阵地三维数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国产三维激光扫描仪的雷达阵地快速勘测应用
雷达阵地三维数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国产三维激光扫描仪的雷达阵地快速勘测应用李光伟;曹原;才长帅【摘要】雷达装备性能的发挥常常受制于雷达阵地周围地理环境,因而根据地理环境合理选择雷达阵地架设点是充分发挥雷达系统性能和有效遂行战斗任务的重要前提.雷达阵地三维数字化系统以基于国产三维激光扫描仪所获取的地形数据为基础,构建三维高程地形模型,可以有效地计算雷达架设点的遮蔽数据以及断面数据,从而为精确、快速地勘选雷达阵地提供重要的辅助作用.%The performance of aradar system is usually affected by its surrounding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Radar position selection is therefore an essential prerequisite for fully exerting the effect of the radar and efficiently carrying out combat missions.Based on the terrain data obtained by domestic three-dimensional laser scanners,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ystem for radar position selection can accurately provide the shadowing area and the cross-section of the terrain.Thus it can support to exactly and rapidly select the radar position.【期刊名称】《电子测试》【年(卷),期】2015(000)021【总页数】4页(P24-27)【关键词】雷达阵地勘选;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作者】李光伟;曹原;才长帅【作者单位】空军装备研究院雷达与电子对抗研究所,北京,100085;空军装备研究院雷达与电子对抗研究所,北京,100085;空军装备研究院雷达与电子对抗研究所,北京,10008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E919三维激光扫描仪作为一种新型的非接触式海量高精度数据获取手段,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雷达数据处理及应用第三版课程设计
雷达数据处理及应用第三版课程设计课程信息•课程名称:雷达数据处理及应用•课程代码:RADAR302•学时数:32学时课程背景随着现代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雷达数据处理及应用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雷达数据处理及应用课程是雷达技术专业中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雷达数据的处理方法和应用技术,提高学生对雷达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本文档为雷达数据处理及应用第三版课程设计,内容包括课程目标、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课程大纲等方面的介绍。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雷达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和应用技术,具备初步的雷达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掌握雷达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了解主流雷达系统的应用及相关发展趋势。
同时,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实验、案例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辅以PPT、演示软件、仿真软件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力求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讲授讲授是本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教师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雷达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本课程将安排相关实验,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雷达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实验内容包括雷达信号生成、雷达信号采集、信号处理和雷达图像分析等。
案例研究本课程将选取一些实际应用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雷达数据的处理和应用技术。
案例研究内容包括雷达在环境监测、空中监视、导航、航空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占60%。
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评定,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雷达数据处理及应用的掌握情况。
课程大纲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雷达信号处理基础、雷达成像技术、雷达数据分析与应用、雷达实验。
雷达信号处理基础本部分主要介绍雷达信号的基本概念和处理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雷达系统的信号处理流程•雷达系统的基本参数•雷达信号采集与转换•雷达信号的预处理和滤波•雷达信号的解调和复杂信号分析雷达成像技术本部分主要介绍雷达成像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基于FPGA+DSP+ARM硬件平台下的雷达信号处理系统设计
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图1为本信号处理系统的功能框图。
图1信号处理系统的功能框图数字脉冲压缩本雷达采用固态发射机,峰值功率受限,只能通过增加发射机的平均功率来提高作用距离。
提高发射机平均功率的办法就是要进一步加大发射脉冲的时宽。
但是,脉冲宽度的增加带来了距离分辨率的降距离分辨率和作用距离之间试一对矛盾体,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位寄存器的延迟数与卫星编号相关。
图4P码发生器及时域波形2.3导航电文数据码产生GPS的导航数据码的播发速度是50HZ bit,对于GPS接收的射频前端和数字中频,该数据码可以用Bernoulli随机分布模型来模拟[5],在Simulink仿真环境中可以直接调用Bernoulli模块直接产生随机序列。
2.4BPSK调制完成C/A码、P码和导航数据码等基带处理后需要对其进行BPSK调制。
BPSK调制时将基带单极性码(0,1)转换成双极性码(-1,1),然后将其乘上载波。
二进制单极性码转为双极性码的转换原理为:将输入左移1位后减1。
得到双极性码后乘上正弦波就得到调制波形。
3GPS信号的基带等效仿真由于GPS LI载波频率为1575.42MHz,若在Simulink平台下直接为基带等效通信系统进行仿真。
图5是基带仿真频谱图。
图5GPS L1基带仿真频谱图小结本文利用Simulink工具产生L1波段上的GPS信号,给出了C/A 码,数据码,BPSK等模块的仿真图,主要针对基带信号仿真。
1575.42MHz的L1波段。
由于频率较高,时域仿真不太现实,因此将频带通信系统转化为基带等效通信系统进行仿真。
【参考文献】谢钢.GPS原理与接收机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邓炜,杨东凯,寇艳红.GPS中频信号处理的Simulink实现[J].遥测遥控,2006,11,27沈超,裘正定.基于MatLab/Simulink的GPS系统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2006,7,18涂凤琴.GPS中频卫星信号的仿真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陈涛.GPS接收机基带信号处理的研究和设计[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责任编辑:汤静(上接第69页)缘内侧虚警概率显著增加的现象。
雷达的工程设计方案
雷达的工程设计方案一、引言雷达技术是现代通信和导航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雷达主要用于探测、跟踪和识别远距离目标,其应用领域涵盖军事、民用航空、气象预报、海上监测等多个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雷达系统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升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种雷达的工程设计方案,包括系统架构、技术规格、主要构成部分、测试方法等内容,以期为雷达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系统架构本雷达系统采用主动相控阵雷达技术,其主要架构如下图所示。
整个系统由天线、发射模块、接收模块、信号处理模块、控制模块等部分组成。
天线部分由一系列大功率、窄波束宽的阵列组成,用于进行波束的形成和指向。
发射模块通过功放将高频信号发射到天线上,形成射频波束;接收模块接收回波信号,并通过低噪声放大器进行增益,最终输入到信号处理模块进行处理。
信号处理模块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滤波、目标提取等操作,最终输出目标信息。
控制模块用于管理整个系统的工作,并对天线进行指向。
整个系统的构架能够实现高精度的目标探测、跟踪和识别功能,可应用于航空、军事等领域。
三、技术规格1. 工作频率:X波段,频率范围为8-12GHz;2. 探测距离:距离分辨率为10m,最大探测距离为200km;3. 波束特性:阵列天线可实现高精度波束形成和指向,波束宽度小于1度;4. 高功率发射:发射功率达到100kW,确保长距离目标的检测和跟踪;5. 高灵敏度接收:系统的接收灵敏度为-150dBm,能够接收微弱的目标回波信号;6. 数据处理能力:采用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器,能够实现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
以上技术规格能够满足雷达系统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工作需求,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抗干扰和抗干涉能力。
四、主要构成部分与技术特点1. 天线部分:天线采用主动相控阵技术,能够实现非常快速和精确的波束形成和指向,同时也具备多波束能力,可同时跟踪多个目标。
2. 发射模块:发射模块采用高功率双向功放技术,能够输出高功率和稳定的射频信号,确保长距离目标的探测和跟踪。
软件化雷达处理平台集成开发环境设计
软件化雷达处理平台集成开发环境设计软件化雷达处理平台集成开发环境设计一、引言随着雷达科技的不断发展,雷达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和商业领域。
雷达处理平台是实现雷达系统的核心,它通过接收、处理和分析雷达信号,提供目标检测、跟踪和定位等功能。
随着雷达系统的复杂性和功能的增加,软件化雷达处理平台集成开发环境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软件化雷达处理平台集成开发环境的设计原理和关键技术。
二、软件化雷达处理平台集成开发环境的设计原理1. 雷达处理平台的软件化架构传统雷达处理平台由硬件和专用软件构成,硬件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外围设备等,而专用软件包括雷达信号处理算法和控制逻辑。
软件化雷达处理平台是在传统雷达处理平台基础上,借鉴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思路,将雷达信号处理算法和控制逻辑以软件形式实现,使得雷达处理平台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软件化雷达处理平台集成开发环境的设计原理是基于软件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将各个功能模块进行模块化设计,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模块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2. 雷达信号处理算法的开发雷达信号处理算法是软件化雷达处理平台的核心,它负责对雷达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
在软件化雷达处理平台集成开发环境中,雷达信号处理算法的开发需要通过集成开发环境提供的工具和库函数来实现。
首先,开发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开发语言和开发平台,例如C/C++和MATLAB等。
然后,根据雷达系统的需求和性能指标,设计和优化雷达信号处理算法,并通过集成开发环境提供的调试工具对算法进行调试和验证。
3. 雷达控制逻辑的开发雷达控制逻辑是软件化雷达处理平台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控制雷达系统的各个模块的工作状态和时序。
在软件化雷达处理平台集成开发环境中,雷达控制逻辑的开发也需要通过集成开发环境提供的工具和库函数来实现。
开发人员需要根据雷达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性能指标,设计和优化雷达控制逻辑,并通过集成开发环境提供的模拟器和仿真工具进行验证。
雷达测速仪的数字信号处理机的设计
【 yw r sD P;o pe er;elt rcs; D 10 Ke o d ] S D p l t oyR a—i poesA S 6 1 rh me
0 概 述
固有 的 稳 定 的 调 制 器 。 滤 波器 的 阻带 为 1.MH , 而极 大地 简 化 了 93 z 从
抗 混 叠 电 路 调 制 器对 输 入 信 号 的 采 样 速 率可 高 达 2 M P , 时抽 取 0 S S同 随 着 大规 模 集 成 电路 的发 展 , 高速 高精 度 的 AD C转 换 器 件 、 规 滤 波 器 可 以 提 供 7 d 的 阻带 衰 减 和 O0 l B的 通 带 波 动 。 A S 6 l 大 5B . d 0 D 1o 模 F GMC L 以 及 高性 能数 字 信 号 处 理 器 (S ) P PD D P 1 普 及 , 用 数 字 3益 采 通过一个简单 的三线 串 口输 出数据 , 输出数据可直接 送入 D P例如 S( 技 术 实 现 雷达 信 号 处 理得 到 了广 泛 应 用 。根 据 实 际 需 要 , 们 设 计 出 我 T 1的 T 3 0系列 )F G M¥ 2 、 P A或 A I 。 SC 种 运 算速 度 快 , 积小 的雷 达 测 速仪 。本 文 将 详 细 介 绍 该 雷 达 测 速 体 AD 10 S6 1通 过一 个 串 行 接 口与 主 机 通 信 , 适用 于 T 30D P 最 M¥2 S 仪 中 数 字信 号 处 理机 的设 计 。 芯 片家 族 的方 法 是 通过 多 通 道 缓 冲 串 口( B P进 行 通 信 。Mc S Mc S 1 B P提 雷达 测 速 仪 的数 字 信 号 处 理 机 的 主要 工 作 是 对 信号 鉴 频 。 达 数 雷 供 的 主要 功 能 如 下 : 双工 通 信 、 缓 冲数 据 寄 存 器 、 立 的 数 据 接 收 全 双 独 字信号处理机通 常采用 A DC转 换 器 将 雷 达 回 波 信 号 转 换 为 数 字 信 和 发 送 的 帧 率 和 时 钟 。DS P在 某 一 时 刻 向 串 口 开 始 发 送 时 序 , 号. 利用 FT 运 算 实 现 多 普 勒 滤 波 器 组 . 后 利 用 恒 虚 警 检 测 原 理 实 F r 然 A S6 1 测 S N D 10 检 Y C信 号 .如 果 它在 最 后 一 个 时 钟 周 期 是 高 电 平 , 则 现运 动 目标 的 检测 。 由于 本设 计 处 理 的 实 时 信 号 , 速 度 的 要 求 高 , 对 因 在 D P向 S N S Y C发 送 低 电 平后 . S6 1开始 传 输 数 据 。A 16 发 AD 10 DS0 1 此采 用 D P作 F r变换 的方 法 鉴 频 , S F 并且 此 方 法 的 信 噪 比也 比较 高 。 送 的 F O 信号 表 示 数 据 可 以被 读 出 , 与 DS S 它 P的 帧 同步 接 收 (S 管 F R) 本 文提 出了一 种基于 D P与 C L S P D的测速雷达实时数字信号处 脚 相 连 。D P的时 钟 接 收 ( L R) 脚 与 AD 10 S CK 管 S 6 1的 串行 时 钟 输 出 直 理 系统 设 计 新 方法 。在 测 速 雷 达实 时 数 字 信 号处 理 系统 中 , 用 定 点 接 相 连 . 保 数 据与 时钟 的 连 续 同 步 。硬 件 原 理 图 如 下 采 确 DS M¥ 2 C 4 2组 成 信 号 处 理 系 统 , 可 以 在 l s内 完 成 5 2点 P T 3 0 50 m 1
模型驱动的雷达信号处理系统软件开发技术方案
1.项目背景传统的信号处理系统软件开发以编码为中心,在需求分析与设计初期通常采用文档进行描述。
当编码开始时,这些文档只能起到一些辅助或约束作用,并且随着项目推进,开发人员所编写的代码与文档之间的同步性变得越来越目自,甚至没有关联。
基于模型的软件开发,其核心思想是将模型作为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主要产物,而将自动模型转换作为软件开发过程中不同阶段产物生成的主要手段。
模型对待开发的目标系统从不同角度进行高层次的抽象描述,从而使业务逻辑与具体软件实现相分离,这极大提高了软件开发的生产力,降低了沟通和变更成本,因此,已逐渐成为软件开发的一种主流方法。
2014年,对象管理组织提出的模型驱动架构 2.0(MDA,ModelDrivenArchitecture),是一种指导软件开发的方法和思想,支持软件设计和模型的可视化、存储和转换。
MDA的核心是模型,因此需要有相应的建模语言来支撑其建模和验证。
统一建模语言(UML,UnifiedModelingLanguage) 由于其具有极好的扩展性和开放性,在软件工程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国际系统工程学会和对象管理组织UML2.0的基础上进行重用和面向系统工程的扩展,定义了一种新的系统建模语言标准SysM L。
MDA的核心技术之一是模型转换,是一种将某个模型转换到系统中另一个模型的过程。
模型转换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基于规则的模型转换、基于模板的代码生成技术、基于元模型间映射的模型转换、基于模式的模型转换等。
ATLAS转换语言(ATL,ATLASTransforrnationLanguage)是一种基于规则的模型转换语言,既有描述性语言的特征,又含有命令式语言的内容。
2.开发流程参考模型驱动软件工程研究与应用领域的前沿思想和方法,并结合雷达信号处理系统软件开发的实际情况,将基于模型的软件开发流程划分为需求工程、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软件实现以及软件测试五个阶段,其流程顺序及相关产物如图1所示。
雷达信号处理
雷达信号处理技术与系统设计第一章绪论1.1 论文的背景及其意义近年来,随着电子器件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成为一大热门领域。
雷达信号的动目标检测(MAD)是利用动目标、地杂波、箔条和气象干扰在频谱上的差别,抑制来自建筑物、山、树、海和雨之类的固定或低速杂波信号。
区分运动目标和杂波的基础是它们在运动速度上的差别,运动速度不同会引起回波信号频率产生的多普勒频移不相等,这就可以从频率上区分不同速度目标的回波。
固定杂波的中心频率位于零频,很容易设计滤波器将其消除。
但对于运动杂波,由于其多普勒频移未知,不能像消除固定杂波那样很容易地设计滤波器,其抑制就变得困难了从本质上来讲,雷达信号的检测问题就是对某一坐标位置上目标信号“有”或“无”的判断问题。
最初,这一任务由雷达操作员根据雷达屏幕上的目标回波信号进行人工判断来完成。
后来,出现了自动检测技术,一开始为固定或半固定门限检测,这种体制下当干扰和杂波功率水平增加几分贝,虚警概率将急剧增加,以至于显示器画面饱和或数据处理过载,这时即使信噪比很大,也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为克服这些问题进而发展了自适应恒虚警(Constant FalseAlarm Rate,CFAR)检测。
CFAR 检测使得雷达在多变的背景信号中能够维持虚警概率的相对稳定,这种虚警概率的稳定性对于大多数的雷达,如搜索警戒雷达、跟踪雷达、火控雷达等。
第二章 雷达信号数字脉冲压缩技术2.1 引言雷达脉冲压缩器的设计实际上就是匹配滤波器的设计。
根据脉冲压缩系统实 现时的器件不同,通常脉冲压缩的实现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模拟器件实现的 模拟方式,另一类是数字方式实现的,主要采用数字器件实现。
脉冲压缩处理时必须解决降低距离旁瓣的问题,否则强信号脉冲压缩的旁瓣 会掩盖或干扰附近的弱信号的反射回波。
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是不允许的。
采 用加权的方法可以降低旁瓣,理论设计旁瓣可以达到小于-40dB 的量级。
雷达数据处理及应用课程设计
雷达数据处理及应用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背景雷达是一种主要用于探测目标位置、速度和识别目标特性的电波探测设备,应用广泛。
雷达技术在军事、航空航天、气象、测绘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其中数据处理是雷达系统中最核心的环节。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雷达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雷达信号的特点、雷达信号处理的流程和方法,并能够进行雷达数据的解析、处理和应用,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做好准备。
2. 课程设计内容2.1 理论知识•雷达基础知识:雷达系统的组成结构、雷达信号的特点等•雷达信号处理基础:雷达信号处理流程、雷达信号分析方法等•雷达目标识别:基于数据处理的雷达目标特性提取和识别方法等2.2 实验环节•雷达信号记录与分析:通过实际搭建雷达信号记录系统,记录并分析不同类型雷达信号(如pulsed radar signal、continuous wave radarsignal)的特点。
•雷达信号处理:基于Matlab等软件,完成雷达信号处理功能的模块化编写。
•雷达数据应用:基于实验数据,研究如何进行目标特性提取,并将其应用到目标识别中。
2.3 课程设计成果•每个学生实现了组成系统的某个部分的编写,如雷达信号生成、模拟、解调、目标识别等。
•全班同学共同完成一个功能完整的雷达处理系统或应用程序,并进行实际应用测试。
•每个学生撰写研究报告,介绍自己完成的模块以及整个系统的工作流程和实验结果。
3. 课程设计意义•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适应未来相关领域的工作需求。
•增强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研究水平。
4. 结束语本课程设计旨在使学生掌握雷达信号处理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将真正理解和掌握雷达信号的特点、雷达信号处理的流程和方法。
希望本课程设计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一种通用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的硬件设计
d a p t a b l e t o lg a o r i t h ms ,t h i s p l a f t o r m c a n s h o  ̄e n t h e de v e l o p me n t p e r i o d o f n e w r a d a r s .
Ab s t r a c t A d e s i g n o f u n i v e r s a l r a d a r s i g n l a p r o c e s s o r i s p r o p o s e d wi t h g r e a t d a t a s t o r a g e c a p a c i t y a nd h i g h ・ - s p e e d ADC, h i g h — p e r f o r ma n c e DS P+F PGA a s t h e c o r e . Hi g h l y i n t e g r a t e d, e a s y t o b e r e c o n s t r u c t e d, a n d h i g h l y a -
储 板依 靠 板 载 F l a s h阵 列 完 成 数 据 存 储 , 方 便 以 后 仿 真 分析 及 非实 时处 理 。各 板上 均 放 置 F P G A 负责 实 时
一
采集 、 数 据存储 、 控制 、 运算 、 通信 、 电源和电磁兼容 与 屏蔽 系 统 。 本 文 介 绍 了 一 种 以 高 速 A D +高 性 能 F P G A+D S P为核 心 , 兼 顾 大容 量数 据 存 储 的通 用 化 雷 达信号处理硬件平台 , 系统集成度高 , 结构灵活 , 对算 法 的适应 性 强 , 具 有 较好 的 通用性 和 可扩 展性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面雷达数据处理系统设计摘要:针对目前地面雷达数据处理中存在的目标多,机动性强,地面杂波强,虚警率高等问题,采用并设计了解速度模糊、点迹凝聚、航迹处理等算法,结合软件编程技术,对信号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经过雷达外场鉴定试验测试,数据处理使雷达的发现概率、虚警率、方位距离精度、速度分辨力等指标各提高了约十个百分点。
0 引言数据处理作为雷达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雷达信号处理的后处理过程,可以对信号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筛选,并且从零星探测的小目标进行综合分析,消除由杂波、虚假目标、干扰目标、诱饵目标等造成的虚假检测,提高对目标的发现概率,降低虚警率,对目标建立航迹,并预测目标运动方向、位置的后果,其精度和可靠性都高于雷达的一次观测,改善雷达信号处理结果,使雷达的使用价值和性能得以提高。
早期的雷达数据处理方法有最小二乘法、现代滤波理论、Kalman滤波、机动目标跟踪方法等。
目前对雷达数据处理的研究,特别是航迹处理部分,大多都是对付空中目标和海上目标的,这样的目标机动性不强,背景简单,容易预测航迹。
而地面目标具有强机动性、情况复杂、目标种类繁多、同一范围内目标遮挡等环境干扰因素较多,这些对目标的检测、归并、凝聚、建航都提出了高的要求。
需要对以前在航空和航海领域应用较多的航迹处理方法进行发展和完善,发展出适合强机动目标的改良算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雷达数据处理的研究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弱小目标的自动跟踪,可利用帧间滤波、检测前跟踪和先进算法来提升自动跟踪性能;高速计算与并行处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与控制一体化;搜索、跟踪、引导、识别与指挥一体化。
1 数据处理的系统设计雷达数据处理采用计算机作为载体,通过编写数据处理软件来实现,计算机能够非常灵活地完成各种类型的数据处理工作;数据处理的软件化也能使整个雷达系统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更强,功能更完善,界面更友好。
数据处理软件完成的功能主要包括:采集数据(信号处理的目标数据、定北数据、定位数据),对信号处理后的目标数据进行格式转换、点迹凝聚等优选目标数据后形成更加准确、精确的目标点迹数据;对点迹数据进行航迹处理后形成目标的航迹;把处理后的目标点迹、航迹数据进行输出。
数据处理功能。
在研究和参考已有雷达数据处理算法的基础上,对模拟目标数据、同类型其他雷达试验中录取的实际目标数据进行了仿真处理,根据处理结果,对已有算法进行修改完善,以适用本雷达技术特点和指标的要求。
2 点迹形成的算法设计由于雷达波束在连续扫描时,波束波瓣有一定宽度,至少有好几个脉冲连续扫到目标,每个脉冲都对应一个方位值,同一目标被捕捉到多次,多次捕获目标时的方位值都不同,这就造成了方位角的分裂程度较大。
因此需要把一次扫描中同一目标的多个点迹凝聚成一个点迹。
先在距离上进行凝聚,得到水平波瓣内不同方位上的距离值;再在方位上凝聚,可获得惟一方位估计值;然后把距离值进行线性内插获得惟一的距离估计值。
(1)同一目标在距离上的凝聚处理,需将在距离上连续或间隔一个量化单元的点迹按照式(1)求取质心,将质心作为目标点迹的距离估计值:式中:n为目标的点迹个数;Ri,Vi分别为第i个目标点迹的距离和回波幅度值。
(2)同一目标在方位上的凝聚处理,需将在方位上相邻的点迹按照式(2)求取质心,将质心作为目标点迹的方位估计值,此值即目标点迹的惟一估计值。
式中:n为目标的点迹个数;Ai,Vi分别为第i个目标点迹的方位和回波幅度值。
(3)用式(1)计算出目标在各个方位上的距离值,并不是目标点迹距离的惟一估计值,需要根据目标方位估计值落入的位置来求距离惟一的估计值。
设方位估计值在距离估计值的第i和i+1点之间,求距离惟一估计值的内插公式为:式中:Ro'为目标点迹距离的惟一估计值;Ao为目标点迹方位的惟一估计值;Ri+1,Ri,Ai+1,Ai分别为第i+1和i点迹的距离及方位值。
此时即获得惟一的距离、方位估计值。
3 航迹处理的算法设计单一而杂乱的目标点迹数据不利于操作员的判读,需要通过对目标点迹进行处理和预测后形成该目标航迹,通过相关和航迹质量管理等处理,降低虚警,提高雷达的综合检测能力。
航迹的处理包括航迹的起始、航迹的预测、目标航迹和新目标点迹的相关、航迹的形成、航迹的终止。
3.1 航迹的起始航迹起始的快速要求与较高的成功概率是相互矛盾的,滑窗检测法由于具有计算量小和可用蒙特卡洛法进行分析的优点,因而被许多系统采用。
在航迹起始反应时间小于系统指标的要求下,可采用m/n逻辑滑窗检测法,即在n次扫描中至少应该有m次和该暂时航迹相关的目标点迹,常用准则如表1所示。
3.2 航迹预测和滤波算法航迹预测是在本次航迹滤波值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运动模型来估计目标未来的状态,滤波用来估计目标当前的运动参数(方位、距离、速度、运动方向、加速度等),把本次互联的目标点迹和预测航迹估计合并进行处理,以形成新的目标运动参数。
常用的滤波算法有最小二乘法、α—β滤波和Kal-man滤波算法。
Kalman滤波是根据最小均方误差准则建立起来的估计方法,适用于有限观测间隔的非平稳过程。
在目标机动运动时,Kalman滤波的性能就要优于其他滤波方法,基于Kalman滤波的各种自适应滤波与预测方法,包括重启滤波增益序列、增大输入噪声方差、增加目标状态维数、在跟踪滤波器之间切换等。
3.3 点迹和航迹相关处理点迹是雷达获取的目标位置坐标,可能是现有目标航迹的新目标数据、新目标的第一次发现,甚至可能是虚假目标。
需要把这些点迹与已有的目标航迹进行相关处理,以确定这些点迹是现有目标航迹的新数据,或是新目标的第一次发现。
航迹相关算法中的两个主要方面是确定正确的波门形状大小和航迹相关配对算法。
(1)相关波门是以航迹的预测位置为中心,用来确认该目标点迹可能出现范围的一块区域,它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航迹质量。
确定相关波门大小应该充分考虑各个相关因素,如目标模型误差、传感器探测误差、目标的运动速度和机动规律、雷达扫描周期,目标航迹的质量等。
根据天线扫描参数确定得到目标点迹数据的周期,再根据目标航迹的较稳定速度和点迹速度设计大、小两个波门,并且在有新数据更新时动态调整。
(2)点迹和航迹相关配对的最靠近准则规定,最靠近目标预测位置的那个点迹与航迹相关的概率最大。
假设P1,P2分别表示新接收的点迹,s1,s2分别表示航迹预测位置,那么可能的点迹和航迹关联配对是(P1-s1,P2—s2)或者(P1—s2,P2—s1)。
用vij=Pi—sj表示偏差,且表示标准偏差,则偏差具有零均值高斯概率密度,应考虑如下检验:计算雷达在本次扫描中获取点迹和航迹的距离,建立一个分配表,包括全部可能的点迹和航迹配对数据;然后按分配表计算点迹和航迹的统计间隔等参数,去掉重复使用的点迹;最后根据最靠近准则将航迹和点迹配对,以确定点迹与航迹是否相关。
如果只有一个点迹位于航迹波门以内,且该点迹没有位于其他航迹波门之内,则该点迹和该航迹相关,然后用该点迹更新航迹。
如果多个点迹在航迹波门之内,或者点迹位于多个波门之内,则需要更进一步地进行相关逻辑处理,按照惟一性原则,即在一次扫描中,一个点迹只与一个航迹相关,一个航迹也只与一个点迹相关。
处理方法为:航迹相关波门内只有惟一点迹的直接相关,点迹只在一个相关波门内的直接相关,这些航迹和点迹不再与剩余的点迹和航迹相关;循环处理掉相关上的航迹和点迹,最后对剩余的航迹和点迹取最小距离的点迹和航迹与之相关。
如果新的目标点迹能够与已知目标航迹相关,就要利用新的目标点迹去更新和改善对目标位置和速度的估计。
3.4 航迹管理不能和已有航迹相关的目标点迹如果能与自由点迹之间相关起来,可以起始成新的航迹,但这个航迹只是雏形,称为暂时航迹。
只有在足够次数的新目标点迹与该暂时航迹相关后,才将其属性设置为稳定航迹进行正常处理。
目标航迹的起始、维护、撤销一般通过航迹编号来实现,与给定航迹相联系的所有参数都以其航迹号作为参考,一方面在航迹管理中标记航迹,用作航迹相关处理,另一方面可事后统计分析航迹处理效果,还能借助于航迹号的管理来描述战场态势。
航迹的确认过程使用航迹质量为指标进行评估,选择出最优起始、删除准则后,可以将准则制定成相应的航迹质量管理系统,然后用记分法表述。
航迹管理的设计:当新目标点迹不能和已有航迹相关,并能够与自由点迹相关时,可以起始成新的航迹,并分配航迹号,赋予的航迹质量为3;航迹质量最大值为10;每次有新的点迹能和该航迹相关时质量加1;一个扫描周期内都没有新点迹能和该航迹相关时质量减1;航迹质量超过5时,认为是稳定航迹,只有稳定才输出给操作员观测;航迹质量小于2时撤销该航迹。
航迹处理流程。
4 数据处理系统的实现数据处理软件的实现使用Visual C++进行编码。
首先建立软件项目工程,对软件系统和配置文件等做一些初始化工作。
内容包括:得到可执行程序存储路径、读取最新设置的系统参数、读取调试开关的值、读取配置文件等。
初始化硬件设备。
数据处理系统与雷达其他设备有硬件接口,需要与这些设备进行数据通信,在正确使用这些设备前需要对其进行初始化操作:包括电台、电子地图系统、信号处理板、卫星导航接收机等。
软硬件初始化后即进入目标数据的处理模式,在该部分完成软件的几乎所有功能。
数据处理流程。
5 结语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研制项目,通过对雷达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设计了目标数据预处理、点迹凝聚、点迹形成、航迹处理等算法。
对数据处理系统实现的整个过程做了描述,包括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使用Visual C++6.0完成了雷达数据处理软件的开发,实现了该雷达的数据处理功能,并通过参与雷达整机的一系列的试验,验证了这些数据处理方法能够提高雷达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