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变迁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鸦片战争后)1、社会性质的变化:《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结构的变化:(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输出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2)洋务企业的兴起。
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地主阶级发起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创办近代企业。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3)外资入侵。
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外国资本开始涌入中国,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由商品输出变成资本输出。
(4)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受洋务运动和外资企业的刺激,中国民资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
(但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3、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1)近代资产阶级产生。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后产生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通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希望建立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结果都失败了(失败的共同原因)。
(2)工人阶级诞生并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出现近代工矿企业后就出现了工人阶级,而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从此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共产党诞生后,开始领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并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近代社会思潮的变化(1)放弃原有的“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向西方学习。
(2)鸦片战争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对洋务运动产生很大影响。
(3)甲午中日战争后,严复翻译《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维新变法产生很大影响。
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出“变奋发图强”的思想主张。
(4)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宣传民主共和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中国社会性质的两次转型与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
中国社会性质的两次转型与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根据中国社会性质的变迁为依据,可以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时间上从古史的传说时代到秦皇汉武时期,这个时期的重大变化是中国大地上农业生产方式逐渐普及和中央集权制政府建设的完成。
第二个时期是秦汉至晚清,这个时期中国处在中央集权制政府弱控制之下的乡村社会,突出的人际关系要素是血缘关系和邻里关系,就是由法家建立的儒家社会,与欧洲的封建制时期形成明显的区别。
第三个时期是1840年至现在,这是中国被动进入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时代,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进行工业化努力的过程还在继续,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正卷入越来越多的人口,即便是农民和农业也已经日益卷入社会生产流通的总过程。
或者说,划分中国三个历史时期并作为两次社会性质转型的决定性事件是:“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建立和“现代化”进程的展开。
一、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建立是社会完成第一次转型的依据和标志在中国大地上,今天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超过7000处,早先相对分散的人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间,最后都逐步选择了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接受了后来被人们称为中华文化那个思想格局,并在小区域逐步实现政治整合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时代,最终完成了整个民族的政治整合,建立起中央集权制政府。
这是中国社会的第一次转型,转型的三大要点是:经济上是以农业生产技术普及为主导的“第一次全球化”过程,政治上的关键和标志事件是稳定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机器的建立和强化,思想与文化上成长了统一的汉字和中华文化。
加速实现转型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完成了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建设,最后是在汉武帝手上得到巩固和完善的。
与欧洲国家的历史演进过程相区别,近代西方国家的中央集权制政府建设,是与资本力量的兴起和对外扩张过程和工业革命同时发生的,因此马克思才有可能在这样的典型的欧洲经验基础上,把资本作为主导一切的积极因素来对待,把政治权力建设和技术革命成就都化约为资本主导的结果,没有这个共时性,马克思这样的叙述就不会产生。
如何理解中 国近代史上的社会变迁
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变迁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波折与变革的历史,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也对今天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中国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逐渐向近代工业经济转变。
鸦片战争前,中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手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商业和工业相对薄弱。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需要发展工业才能自强,于是兴起了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创办近代工业。
虽然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先河。
随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夹缝中逐渐发展起来。
这些民族企业在外国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艰难求生,但也为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然而,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经济结构依然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
在政治方面,中国从封建专制制度逐渐向民主共和制度转变。
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腐朽没落,无法应对内忧外患的局面。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太平天国运动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求政治制度的变革。
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良的方式,实行君主立宪制,但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而失败。
辛亥革命则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国从传统的儒家思想统治逐渐向多元化的思想文化转变。
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长达两千多年,它强调等级秩序、礼教道德和家族观念。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社会的变革,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了冲击。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权威资料]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摘要】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中国历史的发展由此发生了重大转折。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虽然在鸦片战争中,中国饱受欺凌,但同时它也打开了中国的门户,让中国人睁开?双眼,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让中国人走出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从“独霸天下”的梦境中醒来。
鸦片战争确实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关键词】鸦片战争;中国近代社会;变化K25A1006-0278(2015)08-228-0120世纪以来,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有个变化的过程,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逐步提升。
清末认为,它是中外交通中一个普通事件。
民国成立后,认为鸦片战争的主要影响是导致鸦片泛滥,烟毒流于中国。
1930年前后,认为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之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20世纪30年代的时势,使得朝野双方在历史研究要有现实关怀的努力下,共同促成了鸦片战争由一般性事件到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转变。
说起鸦片战争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的变化,我们先要对鸦片战争前的社会特征做一下概述。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这期间,我们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明。
我们的历史文化从未中断过,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我们在天文学、数学、农学、医药学等领域取得过非凡成就,我们发明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直至今日都是非常重要的科技成果。
文化上,我们的文学艺术高峰迭起、美不胜收,并且传播和辐射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为许多国家的文化打下了基础。
可以说我们的古代历史是值得骄傲的,直至今日,我们还享受着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但是,直到鸦片战争以前,我国已进入封建社会末期,统治危机四伏。
我们的政治日益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我们的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财政拮据。
我们不注重军事,因此军队纪律败坏,装备陈旧,战斗力弱。
最重要的是外交上,我们愚昧无知,闭关锁国,安享自给自足的生活。
同一时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和扩张起来。
1840—1894年中国社会的转型
1840e1894#a%²'B³´◇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姜堰高级中学 周 敏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被迫打开了国门。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840—1894年,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1840—1894年,短短五十余年间,中国社会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封建的中国任人宰割的程度逐渐加深。
中国人被迫觉醒: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掀起了洋务运动;提出“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思想。
近几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对该专题考查的主要考点有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例如,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41(1)题,考查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及其原因。
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Ⅲ第28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202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28题,考查62··西方科技传入的影响。
202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Ⅲ第28题,考查洋务运动期间创办民用工业的原因。
近几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对本专题内容重点考查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等主干知识,如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的发展等,对新思潮的萌发的考查等也有所涉及,对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考查较少。
1840—1894年为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时期,本专题内容在高考中地位非常重要,近几年高考对本专题内容的考查频率较高,预计在未来高考中仍是必考内容,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同学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抓住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重点掌握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新的经济因素产生的特点、影响。
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
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内容提要: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并且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变化。
两次战争之后,广大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侵入的不断深化,几近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权利的不断扩大,带给了古老中国无休止的战火。
这两次战争究竟在那些主要方面影响了中国?中国的社会进程又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关键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自然经济、洋务运动、海关一、两次战争,一种命运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贸易,让接连遭受1825年和1837年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源源不断地白银流入大英帝国的国库,正如梭伦所说:“财富催生饱腻,饱腻催生暴行”,大英帝国迫不及待的将侵略的坐标插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上。
与此同时,国库的亏空严重地影响了大清帝国的收入,军备海防废弛,政治腐败,清廷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鸦片,但英殖民主义者任意破坏禁令,利用行贿和走私等手段,继续罪恶的鸦片贸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官员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
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用,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
”[1]1839年6月3日至21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英、美等商人呈缴的鸦片21298箱[2]。
英国殖民主义者再也坐不住了,1840年2月英国内阁正式决定发动侵华战争,4月英国国会正式通过,6月由英国全权代表懿律(G.Elliot)统率4000侵略军,乘舰船40余艘到达广东海面并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此时,清廷的腐朽衰落在此展露无疑,统治阶级中的妥协派占据了主导,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查办;沙角、大角、虎门炮台相继失守,定海、宁波、镇海相继被攻陷,跋涉重洋的侵略者让战火在古老的东方国度持续燃烧了两年零两个月,最终于1842年8月29日,以中方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
2017年二轮复习 第五讲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
2.洋务运动
(1)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措施 ①军事工业: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企业。
(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 办的方式,有私人资本, 部分产品投入市场,雇佣 工人生产,因而具有资本 主义性质。)
②民用工业:带有极强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但仍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筹划海防,创建三支海军; 创办新式学堂,选送留学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 根本原因: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直接原因:英法“修约”要求被拒 2.过程
(1)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
(2)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 结果: 1858 年签订《天津条约》, 1860 年 10 月签订《北京条 约》。
内容 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② 《天津条约》 赔偿英法巨额白银;③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 传教;④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①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 《北京条约》 地方一区给英国;④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条约
4.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一部分官 绅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
【解析】从材料中‚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可知中国 与英国在官方交往上是平等的,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中英 两国外交往来的规定,没有体现出清政府完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故B项错误;南京条约是在中国战败的情况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可知,中 国对待英国不再保持天朝上国鄙视外邦的华夷观念,故D项正确。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知识分子的角色扮演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知识分子的角色扮演中国的近代史,是一个时光跨越百年的故事。
从鸦片战争的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经历了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转型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分子的角色扮演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他们在引领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也在这个过程中自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一、变革期的知识分子自从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中国就陷入了一个持续的衰落期。
中华民族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家上的危难,也同时面临着文化上的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的文明日渐进入中国,传统的文化面临巨大的冲击。
在这个情况下,知识分子的士人阶层显得格外重要。
在这个时期,知识分子的作用是引领社会进步。
他们将进步的思想传入社会,推动了文化的变革。
欧洲文化、自然学科、自由思想逐渐渗入中国。
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率先接受了这些新思想,以此为基础,推动了中国的变革。
知识分子们在中国的文化变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们积极引进外部文化和技术,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国的文化进步打下了基础。
同时,知识分子们还在积极推动着政治上的改革,开展了救亡运动,试图将中国从危机中解救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文人阶层,成为了社会的中流砥柱。
二、国家崛起时期的知识分子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知识分子们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不再仅仅是引领进步,而是成为了推动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这个阶段,中国走向了国家崛起。
经过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国最终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上。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需要有能够担负国家发展大任的人才。
在国家崛起时期,知识分子扮演了国家建设的重要角色。
国家需要的不仅是文化的传统,还需要现代化的知识和技术。
知识分子们摆脱了传统刻板的士人形象,成为了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
在博学多才、有为有官的知识分子队伍中,有很多优秀的大学生。
这样的一批年轻知识分子拥有热爱祖国、关注国家前途的责任感,并在国家崛起的道路上迅速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人才。
专题四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视角整合
1.鸦片战争后,有很多因素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但 是,主观上却是不愿意看到中国真正的工业化,这些因素有哪些? 提示:(1)西方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一方面瓦解了中国的自
然经济,另一方面也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2)洋务企业的创办。一方面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另一 方面也限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结论: (1)困难:传统封建势力和思想的阻挠; 地方政府为防止竞争而设置的限制。 (2)说明:中国民族工业一开始就对外国资本主 义具有依赖性。
随堂演练
一、选择题
实战演练
巩固达标
1.(2014合肥八中联考) “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明来往,但不
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
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 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
好。”该条文实质上(
A.反映了政府尊重民意 C.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
B.抵制了列强侵略活动 D.维护了中外友好关系
解析:C
据材料“……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交英国管事
官依情处罪”可知,该条文体现的是领事裁判权,即英国人在中 国违法,不能由中国官员以中国法律处理,而须由英国人以英国 法律处理,该条文实质上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A、D两项与材 料内容不符;B项没有反映出材料现象的本质。
(3)评价: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进程,对外国的经济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原因 ①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与洋务企业的诱导。 (3)影响
中国近代史的概述与影响
中国近代史的概述与影响一、概述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它始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终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在这段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历史变迁,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同时也经历了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段历史对于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战争、不平等条约等方式,夺取了中国大量的领土、资源和主权,对中国进行了长期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这种侵略和压迫导致了中国的贫困和落后,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
三、民族危机的加深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威胁,民族经济受到巨大损失,人民生活极度贫困。
这种危机促使中国政府和人民开始寻找救国之路,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历史机遇。
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只有通过发展民族经济,才能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和压迫。
他们积极倡导实业救国,创办了大量的民族企业和工厂,促进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然而,由于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仍然十分艰难。
五、民主革命的兴起与演变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以及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开始进行反抗和斗争。
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再到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通过不断的斗争和实践,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革命道路。
这些革命运动不仅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还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在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核心力量。
经过长期的斗争和实践,中国共产党成功地领导了中国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六、思想文化的变革与冲突在近代史上,中国经历了深刻的思想文化变革与冲突。
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趋势和方向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趋势和方向在近代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是一个独特的国家,因为它曾经是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古国,而后来却落后了。
随着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中国经历了许多颠簸和变革,不断试图迈向现代化。
在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中,几乎每个时期都有一些重要的趋势和方向。
这些趋势和方向的变迁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革,也影响了中国的未来发展。
第一阶段: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属于传统社会,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变化,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等。
这些事件逐渐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变化,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
其间,一些趋势和方向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资本主义在中国逐渐兴起。
随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国内的失调,一些中国商人开始在经济上跟随西方,开始了新式商业的尝试,并逐渐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
其次,教育改革在中国不断深化,引发拥护和反对的声音。
近代教育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知识,同时也激发了中国工业化的需求。
此外还有改革的思想在中国盛行,启示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大拓展了民众的思维范围。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和一系列大规模的社会变革。
1950年代初,国家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农业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全面的改革。
1978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也带来了一些重要的趋势和方向。
首先,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些重大的措施来吸引外资,加速了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使得中国商业的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大,其中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智能化、高效性等因素也极大地推动了市场的优化和发展。
最后,人口政策逐渐放宽。
虽然中国实行过计划生育政策,但是当时的政策和现在的政策已经不同。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趋势
三、剪辫子、易服饰
(一)剪发辫
①辛亥革命爆发后,各地兴起__剪__辫__风_潮____,成为 ____推__翻__清_朝__统__治_进__行__革__命____的标志。 ②__南__京__临__时_政__府__成_立________后,颁布“剪辫令”。
(二)易服饰
_民__国__初_年__(时间),__中_山__装___成为最具特色的男子 服装,女子服装则以____旗__袍____最为时尚。
剪发辫
辫子成为清朝臣民 的象征
剪发辫体现了什么?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孙中山通令全国各地男 子限期剪辫
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易服饰
• 你知道清朝的服装是怎么样的吗? •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又出现了什么变化?中
山装是谁设计的?旗袍又发生了怎样的改 变?
易服饰
清朝官服
孙中山和中山装
你知道 中山装的设计内涵 吗 ?
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 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 明都是西方传进来的?
从中我们可能得出什么启示?
政治经济的近代化和世界文化交流,必然引起文化 生活和社会习俗的改变,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定军山》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 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 《难夫难妻》 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报纸是 《申报》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是 商务印书馆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报纸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是定军山歌女红牡丹难夫难妻申报商务印书馆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明都是西方传进来的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发展 出现了哪些趋势?
图文并茂解读: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DOCS SMART CREATE
图文并茂解读: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
转型
DOCS
01
鸦片战争背景及原因分析
英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与鸦片贸易的兴起
英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
• 19世纪初,英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逐渐扩大
• 英国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金属制品等,而从中国进口
• 清政府试图通过禁烟运动,减少鸦片贸易,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02
鸦片战争的过程与重要事件回顾
第一次鸦片战争:从定海到南京
01
定海之战
• 1840年,英国舰队抵达定海,要求中国投降
• 清军与英军展开激战,但最终败退
• 定海之战标志着鸦片战争的爆发
02
广州之战
• 英国舰队进攻广州,与清军展开激战
• 清军在广州战役中表现顽强,但最后还是败退
• 清政府内部对禁烟运动意见不一,部分官员反对林则徐的禁烟政策
军事矛盾
• 英国政府派遣军队和舰队,准备对中国发动战争
• 清政府加强沿海防御,与英国军队展开激战
• 战争导致中国领土和主权受到严重侵犯,民众遭受苦难
经济矛盾
• 英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逐渐扩大,英国政府和企业寻求解决方案
• 鸦片贸易导致中国大量白银外流,国民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辛亥革命的背景
辛亥革命的过程
辛亥革命的影响
• 20世纪初,中国民众对清政府失
•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
•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
去信心,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命开始
建王朝,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
• 清政府实行“新政”,试图改革
• 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陷入危
动荡中变化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教案)
动荡中变化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的变革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鸦片战争的历史资料,分析战争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1.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提高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2.1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1.2.2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具体影响。
1.3 教学内容1.3.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过程1.3.2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3.3 晚清社会的变革1.4 教学活动设计1.4.1 导入: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1.4.2 讲解: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4.3 讨论:分组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具体影响。
1.4.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社会的动荡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1.2 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资料,分析运动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2.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提高民族自豪感。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2.2.2 教学难点: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具体影响。
2.3 教学内容2.3.1 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过程2.3.2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3.3 晚清社会的动荡2.4 教学活动设计2.4.1 导入:通过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4.2 讲解:详细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4.3 讨论:分组讨论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具体影响。
2.4.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帝国主义侵略与中国社会的变革
帝国主义侵略与中国社会的变革1840年英国的大炮把中国带入近代。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一般发展的轨道,使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
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使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殖民地化,只是在形式上仍然维持着独立国的地位。
政治上: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破坏中国独立,扶植中国封建势力和买办势力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
经济上: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支付大量战争赔款,并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思想文化上:帝国主义在思想上、精神上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役。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强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割占和强行租借土地,划分势力范围,驻扎军队及干扰行政和司法等等,使中国丧失完整的主权和政治上完全独立的地位。
同时,通过索取战争赔款、控制海关税收、倾销商品及垄断财政金融等手段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逐渐丧失经济上的独立而不得不依赖和受制于帝国主义列强。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
这是因为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又因为工业的比重不高,它所经营的主要是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技术和设备等方面,不得不依赖于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产生之日起,就受到外国资本、本国官僚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多重压迫,不仅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而且也不可能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也没有发展成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4、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近代史上,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不断入侵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鸦片战争后的社会变迁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变迁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历史就改变了,由封建社会变为了半殖民底半封建社会,从此之后便进入了中国近代史,人民大众陷入了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归根结底来说,它实质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当清王朝还在安于现状闭关锁国时,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他们来到了东方使古老的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当然国人并没有就此屈服于列强的胯下,而是不断得探索,经历一次一次的失败,从而找到救国的良方,不论是曾经活跃于政治舞台的先人们,还是如今人人称颂的英雄们,他们都是值得历史记下一笔的.从十九世纪60年代开始,清朝统治阶级中的某些有识之士,如奕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改变了夜郎自大的态度,他们试图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他们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新式陆军和海军.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然而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在十九世纪末民族危亡的大背景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他们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闭塞心理和狭隘守旧的状态,否定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神圣地位,从根本上转变了以往向西方学习的自发状态和被动局面.维新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也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但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最终以“戊戌六君子”的被诛失败告终.戊戌变法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救亡图存,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的破产.从此,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兴起.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立了同盟会,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他从中国自身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三民主义.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未能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最终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失败后,面对袁世凯文化上的倒行逆施,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举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新文化对中国封建主义旧文化展开了一次最猛烈的冲击,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导致五四运动,从学生到工人阶级都义无反顾进行反抗,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最终中国政府代表没有出席巴黎和约地签字仪式,它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中得到传播.随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传播,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了.从此之后,中国革命就展现出了新的面貌.在内忧外患的状态下,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从国共两次合作两次破裂,到抗日战争结束内战爆发,最终中国共产党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义社会的建立,标志着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之后从新中国建立到今天,虽然几十年中有过文化大革命、生产大跃进这样的倒退,但整体是前进的.并且经过改革开放,人民大众的生活已经与一百多年前的清政府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开始注重人的发展,人们真正做起了自己的主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定到2008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整整延续了30年.毫无疑问,无论是从总体上还是细节上来看,我们伟大的祖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不再是一个具有较强同质性的社会,而社会结构的分化与市场化程度的增加更是使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和现代化的社会变迁特征.并且中国政府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举办北京奥运会表现出的巨大的国家能力,以及“以人为本”的立国精神和开放心态,都为中国人民生活变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时代背景.1:衣:由穿暖到个性化近30年来,城乡居民消费生活变化最快、最大的是服装.不仅衣着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穿着质量明显提高,服装功能也由过去的单纯遮体御寒演进为体现个性化的审美意识与塑造自我形象.人们的衣着原料和质地提高,成衣率也不断提高,购买原布自己动手做衣服的数量减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年服装生产量只平均每人一件,而今高档商场、品牌专卖店里的国际名牌服装琳琅满目,各种品牌、不同款式的服装争奇斗艳,使我国居民服装绮丽多彩.2.食:由吃得饱到吃得好这一变化,首先表现在粮食消费比重下降,表明人民不再为吃饱而发愁.而在粮食消费内部构成中,对玉米、高粱、红薯等粗粮消费明显下降,而对大米、小麦等精细粮消费上升.在主食消费比重下降的同时,副食特别是动物性食品消费的比重明显提高,在对原粮消费相对下降的同时,对加工食品特别是风味、疗效、方便食品的消费上升.3.住:由拥挤到舒适宽敞城镇居民住房,由缺房、拥挤逐步向比较宽敞、比较舒适方向发展.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平方米,2005年增加到平方米,增长了倍.住房的质量和配套性也不断提高.截止2000年末,有%的城镇居民家庭住上了单元配套住房;74%的家庭居室内有厕所和浴室,%的家庭用上了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的家庭有可取暖的空调或其他暖气设备.农村居民平均每户使用住房面积由1978年末的平方米增加到2006年末的平方米,增长了倍,人均住房面积中,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占81%,住房质量不断提高.4.行:由闭塞受限到舒适快捷随着各种运输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基本形成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民用航空组成的综合运输网.各地的城市公用交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地铁通车里程不断延伸,出租车随叫随到.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出行条件,使居民的生活比过去舒适和快捷.此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流动性增大,地区、城乡交往频繁,民族、国际往来增多,城乡二元结构已被乡镇企业的发展和流动人口的增多打破,国人已经走出国门,日益和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打交道.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面向世界的大国.5.用:由物资紧缺到琳琅满目城乡居民的用品消费,呈现出以非耐用消费品为主向以耐用消费品为主,以日常生活用品等生存资料为主向彩电、冰箱、空调、微机等发展和享受资料为主,以功能单一、低档用品为主向高科技、多功能中高档用品为主转化的趋势.同时,城乡居民家庭用品的更迭速度明显加快,经历了由“老四件”向“新六件”的转换过程.近几年又开始转向以电话、家用电脑、商品房、家用轿车等为主要代表的新的消费“热点”.耐用消费品大量“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城乡居民消费生活水平显着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从鸦片战争后,中国革命探索经历了沉甸甸的一百多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老 一辈电 影明星
赵丹
胡蝶
阮玲玉
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
荣誉的影片
渔光曲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
海引起轰动,连映3个月,主题 歌《渔光曲》哀婉动人,成为传 唱一时的流行歌曲。1935年2月 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 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 奖的影片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特别 是辛亥革命期间,易 服饰、剪发辫、改称 呼等成为社会潮流。
导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传统社会向 近代社会逐步转型。
作为社会转型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
生活和习俗,在力度和深度上,发生了 前所未有的变迁。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
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外联系日益增多,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逐步推进,人们社 会生活随之发生变化。
1、交通的变化
火车、轮船、汽车、飞机逐渐成为 时尚的交通工具,便利了各地区之间的 联系。
表现:
习俗风尚的变革
(1)礼仪: 跪拜、作揖—鞠躬、握手
大人、老爷、奶奶 — 先生、君、夫人、 (2)称谓: 太太、小姐 (3)婚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
(4)葬礼: 厚葬、土葬—文明、简洁、火葬
(5)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6)观念: 旧道德、旧礼教——民主、平等
原因: 1)西方文明的冲击
人们的传统娱乐方式也发生 了变化,照相、电影、交际舞等成 为娱乐新时尚。
•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事业的发展
时间 成就
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6年 1896年 辛亥革命后 1949年11月
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 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正式办理
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路进一步扩展
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
中国近代史——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
化的色彩。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
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2.认识: (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
社 会 生
活
的
报刊、影视
变 迁
促进经济 文化发展
改变人们 思想观念
丰富人们 社会生活
交流联系 更加便捷
推动社会 进步
由传统向西式化发展,逐渐多元化,呈现出追新慕异、 去土存洋、新旧并存、中西融合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 (1)衣着: ①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欢迎。 (2)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吃西餐成为有钱人 的一种时尚。 (3)住房:出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期间成宣传
改良,革命及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
娱乐大众、传播新知。(通俗报,满足市民文化消遣,丰富生活;
专业报,传播新知)
2.电影事业的发展 (1)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 (2)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
事业开始起步。 (3)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4)193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变迁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历史就改变了,由封建社会变为了半殖民底半封建社会,从此之后便进入了中国近代史,人民大众陷入了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
归根结底来说,它实质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当清王朝还在安于现状闭关锁国时,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
他们来到了东方使古老的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
当然国人并没有就此屈服于列强的胯下,而是不断得探索,经历一次一次的失败,从而找到救国的良方,不论是曾经活跃于政治舞台的先人们,还是如今人人称颂的英雄们,他们都是值得历史记下一笔的。
从十九世纪60年代开始,清朝统治阶级中的某些有识之士,如奕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改变了夜郎自大的态度,他们试图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
他们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新式陆军和海军。
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
路。
然而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在十九世纪末民族危亡的大背景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他们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闭塞心理和狭隘守旧的状态,否定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神圣地位,从根本上转变了以往向西方学习的自发状态和被动局面。
维新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也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但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最终以“戊戌六君子”的被诛失败告终。
戊戌变法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救亡图存,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的破产。
从此,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兴起。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立了同盟会,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
他从中国自身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三民主义。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但未能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最终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辛亥革命失败后,面对袁世凯文化上的倒行逆施,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举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资产阶级新文化对中国封建主义旧文化展开了一次最猛烈的冲击,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
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导致
五四运动,从学生到工人阶级都义无反顾进行反抗,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最终中国政府代表没有出席巴黎和约地签字仪式,它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中得到传播。
随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传播,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了。
从此之后,中国革命就展现出了新的面貌。
在内忧外患的状态下,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从国共两次合作两次破裂,到抗日战争结束内战爆发,最终中国共产党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义社会的建立,标志着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之后从新中国建立到今天,虽然几十年中有过文化大革命、生产大跃进这样的倒退,但整体是前进的。
并且经过改革开放,人民大众的生活已经与一百多年前的清政府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开始注重人的发展,人们真正做起了自己的主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定到2008年,中国
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整整延续了30年。
毫无疑问,无论是从总体上还是细节上来看,我们伟大的祖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不再是一个具有较强同质性的社会,而社会结构的分化与市场化程度的增加更是使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和现代化的社会变迁特征。
并且中国政府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举办北京奥运会表现出的巨大的国家能力,以及“以人为本”的立国精神和开放心态,都为中国人民生活变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时代背景。
1:衣:由穿暖到个性化
近30年来,城乡居民消费生活变化最快、最大的是服装。
不仅衣着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穿着质量明显提高,服装功能也由过去的单纯遮体御寒演进为体现个性化的审美意识与塑造自我形象。
人们的衣着原料和质地提高,成衣率也不断提高,购买原布自己动手做衣服的数量减少。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年服装生产量只平均每人一件,而今高档商场、品牌专卖店里的国际名牌服装琳琅满目,各种品牌、不同款式的服装争奇斗艳,使我国居民服装绮丽多彩。
2.食:由吃得饱到吃得好
这一变化,首先表现在粮食消费比重下降,表明人民不再为吃饱而发愁。
而在粮食消费内部构成中,对玉米、高粱、红薯等粗粮消费明显下降,而对大米、小麦等精细粮消费上升。
在主食消费比重下降的同时,副食特别是动物性食品消费的比重明显提高,在对
原粮消费相对下降的同时,对加工食品特别是风味、疗效、方便食品的消费上升。
3.住:由拥挤到舒适宽敞
城镇居民住房,由缺房、拥挤逐步向比较宽敞、比较舒适方向发展。
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6.7平方米,2005年增加到26.1平方米,增长了2.9倍。
住房的质量和配套性也不断提高。
截止2000年末,有68.3%的城镇居民家庭住上了单元配套住房;74%的家庭居室内有厕所和浴室,84.2%的家庭用上了煤气或液化石油气,41.1%的家庭有可取暖的空调或其他暖气设备。
农村居民平均每户使用住房面积由1978年末的8.1平方米增加到2006年末的30.7平方米,增长了2.8倍,人均住房面积中,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占81%,住房质量不断提高。
4.行:由闭塞受限到舒适快捷
随着各种运输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基本形成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民用航空组成的综合运输网。
各地的城市公用交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地铁通车里程不断延伸,出租车随叫随到。
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出行条件,使居民的生活比过去舒适和快捷。
此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流动性增大,地区、城乡交往频繁,民族、国际往来增多,城乡二元结构已被乡镇企业的发展和流动人口的增多打破,国人已经走出国门,日益和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打交道。
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面向世界的大国。
5.用:由物资紧缺到琳琅满目
城乡居民的用品消费,呈现出以非耐用消费品为主向以耐用消费品为主,以日常生活用品等生存资料为主向彩电、冰箱、空调、微机等发展和享受资料为主,以功能单一、低档用品为主向高科技、多功能中高档用品为主转化的趋势。
同时,城乡居民家庭用品的更迭速度明显加快,经历了由“老四件”向“新六件”的转换过程。
近几年又开始转向以电话、家用电脑、商品房、家用轿车等为主要代表的新的消费“热点”。
耐用消费品大量“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城乡居民消费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鸦片战争后,中国革命探索经历了沉甸甸的一百多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