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 4、布鲁默的循环反映论: • 布鲁默认为,集群行为产生于社会互动,而不是勒庞所说的“集
群意向”。具体来说,人群中的情绪感染是一个“由他人的情绪在自 己身上引起同样的情绪的过程,它反过来又加剧了他人的情绪”。 • 一个集群形成的社会心理学机制是循环反应,该过程分为下列几个步 骤: • 具体磨合、传递谣言、不确定感增强、人与人之间相互感染并产生某 种共同的感觉、集体兴奋、人与人之间的感染力和共同感觉继续增强 和社会感染、爆发集体行为。
暴乱与骚乱 • 暴乱
• 暴乱是行动群体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成员是从感情上倾向于暴力行动 并实际从事或时刻准备从事暴力活动的人群。 • 从事暴乱行动的暴民通常都有自己的领袖,他们一心想着自己的进犯 目标,并强烈要求其成员保持一致行动。 • 和暴动不同,尽管从事暴乱行动的暴民的行为具有某种组织性,但一 般来说它是暂时的和不稳定的,其特定的目标已达到,甚至只是情绪 发泄过后,就解体了。 • • 暴乱是暴民常常采用的公开的暴力活动。这是一种由缺乏明确目的或 方向散漫的暴民参加的行动。虽然有些暴乱者可能有明确的目的,像 捣毁一些房屋或商店,但大多数的行动却是出于一般的不满和忿恨。
– 骚乱甚至可以涉及不同地区的几个不同群体,这些群体的行为接近 ,但并不一定完全一致; – 暴民则通常有一定的目标,例如袭击某个社会群体、对某人处以私 刑等。 – 同暴乱相比,骚乱所涉及的行为更一般化,除了制造混乱以外,没 有什么特定的目标。
典型案例:瓮安事件
地点:贵州瓮安; 时间:2008年6月28 起因:女中学生李 淑芬溺水身亡,家属 对警方的“自杀”判 定不服气,一周后的 28日下午家属基围观 者300多人向政府请 愿; 消息通过各种方式 传播,越来越多的人 加入,当游行队伍抵 达县政府,已经聚集 了上千人。 事态迅速扩大,由矿泉水瓶子乱砸引起骚乱; 傍晚6点以后,骚乱的人群将公安局、政府大楼、县委 办公楼、县民政局相继点燃;大批从外地调集的武警进 入现场; 凌晨3点,聚集在打砸抢烧现场的2万人在劝说下开始离 去; 深夜,人们用手机、相机拍摄的现场照片以及博客中的 贴子通过互联网传遍全国;
社会学概论第十一章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

集群行为是“无理性”的吗?
首先,无理性是个体精神状态的特征,不能运 用于群体。
其次,“无理性”一词充满了价值判断的意味。 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是无理性的, 也可能是合理的。例如为宗教献身在不同国家 的人看来意义不同。
将集体行为描述为无理性反映了这样一种错误, 即没能细致考虑集群成员所置身于其中的社会 情境。例如对大火的事后分析。
3、冲突的价值观和规范
冲突的价值观和规范也能引发集体行为。 这样的冲突通常是急速的社会变迁或者 是在文化中引入了对立因素的结果。
传统社会的急速现代化通常孕育了集体 行为。价值观和规范的冲突容易导致一 些针对性的集体行为的产生。
4、相对剥夺
相对剥夺是导致内乱和其他形式集合行为的另 一潜在的普遍因素。
1896年,格式塔•勒朋(Gustave le Bon)在《集群》中 对集群行为进行了开创性的分析。
集群被看成是具有集体意志的单一有机体。他认为集 群使个人“着迷”的能力基于三个因素:
(1)不可征服感(invincibility):即从单纯人数上获得 的强大力量。
(2)传染(contagion):即新的思维方式的迅速蔓延, 类似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一样; (3)易受感染性(suggestibility):在集群中人的心智 很容易降到一个较低的活动水平上,并且人们容易毫 不怀疑地被动接受和模仿集群中其他人的行为和态度。
-暴民行动通常有领导者和一定程度的组织结构。 -但由于他们是短暂且不稳定的,所以暴民被认为是一种集体行为。
续
骚乱(riot):是一种采用了暴力的行动集群;与暴民 中的成员不同的是,骚乱者表达的是一种更为普遍的 愤怒,并通常在数小时或数天之内从一个目标转向另 一个目标。
骚乱常常包括对不受欢迎的群体的攻击、掠夺、捣毁 财产以及对权威的普遍蔑视。有的骚乱者可能有特定 的目标,例如破坏不受欢迎者的房屋和商店等。
复旦社导 集体行动

• 大众歇斯底里(mass hysteria)偶发于 当人们发觉他们处于模糊不定、危险和 令人焦虑不安的情形下所产生的一种集 体行为类型。流言在扩散、被接受,并 产生出灾难将至的非理性想法。大众歇 斯底里可以局限于一个小社区中,也可 能扩散至整个社会。当人们意识到威胁 实际并不存在时,大众歇斯底里的推动 力就会最终消失。 • 灾后行为 • 大众行为的另一种形式是灾后行为,即 在自然灾害或其他种类的灾难发生后的
集体行为的发生条件
• 1)环境因素 一定的环境因素增加了人 们以某一种自发方式产生反应的机会。 比如,任何能使人们快速、便捷地进行 信息传播的环境都能增加自发行为发生 的可能性。如在广场、体育场或礼堂等 场所聚集的人群中就更有可能发生集体 行为。 • 时间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根据科纳 (Kerner)调查团对20世纪60年代城市 骚乱研究,大多数的动荡始于周末或夜 晚,正是大部分人都处于空闲的时段。
• 3)冲突的价值观和规范 冲突的价值观 和规范也能引发集体行为。这样的冲突 通常是急速的社会变迁或者是在某种文 化中引入对立要素的结果。 • 4)相对剥夺 相对剥夺是引发内乱和其 他形式集体行为的另一种普遍因素。相 对剥夺(relative deprivation)指的是一 种人们没有获得他们认为应得之物的情 形。无论人们追求的是经济保障、政治 权利、自我实现,还是社会归属感,社 会总是教导人们:只要按照一定的方式 去努力,就能达到这些目标。而当人们 感到
面临迫近的危险是为获得安全而进行的 逃逸。恐慌通常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 虽有逃离的路径,但数量有限或即将消 失,因此看起来只有一些人,而不是所 有人能够逃离。典型的例子是在火灾突 发的剧院、餐厅和夜总会中的人们在不 顾一切地冲向出口时发生的挤伤。这类 事件最严重时有数百人丧生。 • 恐慌并不一定局限于发生在同一物理空 间。 • (2)大众歇斯底里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课件第十一章-PPT课件

现代社会心理学
任课教师
周晓虹教授 翟伟教授 朱 虹博士
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 1、集群行为及其理论 2、群众行为:未经组织的集群行为 3、大众行为:分散的集群行为 4、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 5、社会运动:社会变革的非制度化尝试
第一节 集群行为: 一种特殊的群体行为
集群行为的理论(1)
最早进行这种理论尝试的是古斯塔夫 · 黎朋,他的着眼点 是集群行为的最基本的形式之一──群众(Crowd)。黎 朋将群众视为“一群人的聚合”,而由个人聚合而成的 群众具有“完全不同于组成它的个体特征的新特 征 …… ”。“他们已转化为群众这一事实会使他们具有 一种集体心理,使他们以一种与他们各自独处时完全不 同的方式去感受、思考和行动。” 黎朋认为群众具有神经质的感染因素,并具有以下三大 特征:( 1 )去个性化, • 即由于置身于许多人中,个人 便确信有一种难以克服的力量使自己不能不屈服于本能; ( 2 )感情作用大于理智作用 , 这容易导致群众易受相互 间的暗示与感染;( 3 )失去个人责任感, • 这容易导致 对情欲和行为缺乏控制。
聚会:集群行为的合适空间场所
集群行为的五大条件(2)
社会控制机制的解体。•这是比较重要的促成集群行为的社 会条件。因为许多集群行为是危害现存制度的,所以,维 护这种制度的机构也自然会努力制止这类行为的发生。但 是,一旦当社会控制机制减弱并且看来将要崩溃时,便为 集群行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相对剥夺。当人们实际所有的东西不能达到他们自己认为 应该获得的程度时,便会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特别 是在一个长期的不断上升的满足和期望之后,突然来一个 倒退,这种相对剥夺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因为人们习惯了 期待更多的东西。 权力斗争。一些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策划者,常常会 把集群行为作为一种政治策略,这是某些集群行为尤其是 以集体暴力为主要形式的集群行为产生的政治条件。
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辛普森案
又称加利福尼亚人民诉辛普森案,是美国加利福 尼亚州最高法院对前美式橄榄球明星、演员O·J·辛普 森进行的刑事诉讼,在该案中,辛普森被指控于1994年 犯下两宗谋杀罪,受害人为其前妻妮克尔·布朗·辛普 森及其好友罗纳德·高曼。该案被称为是美国历史上最 受公众关注的刑事审判案件。在经历了创加州审判史纪 录的长达九个月的马拉松式审判后,辛普森被判无罪。
辛普森聘用了众多知名律师为自己辩护,律师 团最初由罗伯特.夏皮罗领衔,后来由约翰尼.科克 伦和凯尔.卡瑞接替。洛杉矶县自信该案证据确凿, 但是科克伦说服陪审员相信DNA证据存在合理怀疑的 部分(当时在审判中这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技术), 理由包括血样证据被实验室科学家及技术人员错误 处理,其他证物采集时的环境等。科克伦及辩护律 师团还宣称洛杉矶警察局有其他失职行为。
3)校正,即利用当时的情境因素来调整最初的特质归因。
两个与此相似的研究
1)琼斯和戴维斯(1965):提出“对应推论 理论”,即我们常常可以通过别人的行为来 判断他们的目的和意图。不寻常的行为能让 我们更多地了解一个人。
2)乌尔曼(1989):我们可以很轻易地推断 出个体行为背后的特质。
顺序阶段模型的优点
一致性 ↖其他人在这种情境下是否也会表现出这种行为?↗
举例:教授A批评学生B
1、一致性高(每个教授都批评学生B),一贯 性也高(教授A总是批评学生B),特异性也 高(教授A不批评其队学生)。此时应归因于 学生B。
4、反常条件关注模型(希尔顿 1986) 一个行为或事件的可能原因有稂多,要从 中找出真正的原因需已有知识的帮助;在与 行为、事件的发生有关的所有条件中,如果 某一条件比较突出,那么归因者就会把行为 事件的发生归于它。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研究代表人物:斯梅尔塞人物简介

• 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结构性
• 对社会政和经济产生影响
• 温和和激进社会运动
• 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变革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历程
01
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理论的起源
• 古典社会学理论: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
• 20世纪初的社会运动研究:塔尔科特·帕森斯和罗伯特·默
顿
02
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
• 分析社会政策对社会运动的影响
• 探讨社会变革的动力和路径
• 为社会政策制定和社会变革提供理论支持
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
• 提出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规律性模型
• 强调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 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革新
• 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
• 注重实证研究和理论建构的结合
动员机制和集体行为
• 分析动员机制对集体行为的影响
• 强调动员机制在集体行为中的作用
斯梅尔塞的社会运动理论框架
社会运动和集体行为的关系
• 分析社会运动和集体行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 强调社会运动是社会集体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
社会运动的动员和参与
• 分析社会运动的动员机制和参与过程
• 强调动员和参与在社会运动中的重要性
• 分析社会政策对社会运动的影响
• 探讨社会变革的动力和路径
斯梅尔塞理论对现实社会运动的启示
社会运动的动员和参与
• 分析社会运动的动员机制和参与过程
• 强调动员和参与在社会运动中的重要性
社会运动的结果和影响
• 分析社会运动的结果和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 强调社会运动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社会运动的策略和途径
社会心理学11集群行为与社会行动

推荐书目
•
本书是社会心理学的经典名著,他极为精确地
描述了群体心理,自1895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二十
余种语言,至今仍在国际学术界有广泛影响。作者
古斯塔夫 勒庞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思考个人与群体
的关系,他通过分析个人加入群体后的心理变化,
指出即使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一旦加入群体,就
会丧失思考能力,变得冲动、急躁、狂热、极端。
的行动人 • 把人民宗教化的能力是民主国家领袖的必备才干 • 优秀者信仰尽失而低劣者激情澎湃
三、集群行为的产生条件
环境场所。有些集群行为的产生需要必要的环境场所,反过 来说,有些特殊的场合也便于促进人们对某种普遍刺激作出 自发的反应,从而产生集群行为。这种环境场所最主要的特 征就是便于人们之间的面对面的互动,如广场、体育馆、大 厅等等。除了空间条件外,时间也是集群行为的一个关键性 的环境因素。
•
————科尔曼
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本章内容: 1、集群行为及其理论 2、群众行为:未经组织的集群行为 3、大众行为:分散的集群行为 4、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 5、社会运动:社会变革的非制度化尝试
第一节 集群行为: 一种特殊的群体行为
一、概念:
一般人们的行为处在既定的社会规范的制约之下, 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也会产生一些不受通常的行 为规范所指导、自发的、无组织的、无结构的、同时 也是难以预测的群体行为方式,这就是社会心理学所 说的集群行为。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
• 狂热既是一种灵魂的疾病,却又是一种可以让社会和国家振衰起弊、死而复 生的神奇工具。
• 一、群众运动的吸引力: • 1、对改变的渴望: • 有成就感的人会把世界看成一个友好的世界,失意者(厌恶现在、厌恶自我
电大最新版社会学基础1-12

➢全书内容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 第三章 社会互动 第四章 初级社会群体和家庭 第五章 社会组织
第六章 社区和城市化
第七章 社会制度
第八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九章 社会问题 第十章 社会控制 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十二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社会学概述
(2)思想条件。社会学产生前有许多思想家对社会的结构、社会
变化的规律和未来图景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丰富的经济思想、政治 思想、社会思想、哲学和伦理观念,以及宗教观念。这些思想成果作 为基础促进了人们对社会的进一步认识。
(3)自然科学条件。社会学的产生与当时自然科学
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得到迅速 发展,天文学、地理学业、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业等都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启发了社会思想家对社会的认 识。圣西门曾指出,要将关于人的科学提高到以观察为基 础的科学水平,赋予它以实证的性质,把它建立在像物理 等其他领域中所使用的那种观察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孔 德将自己的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的做法,显而 易见地反映了自然科学方法对其建构社会学的影响。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他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相类比,从而成为社会进化论(也称社会达 尔文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一样,生 存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也在社会中起支配作用。他的《社会 静学》、《社会学研究》和《社会学原理》等大量社会学专著,阐 明社会学的基本原理。
2.社会学产生的条件
(1)社会历史条件。11--15世纪欧洲的中世纪,宗教神学处于
至高无上的地位,其禁锢严重地阻碍了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思想启蒙 运动从思想上实现了人的解放,工业革命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迅速的社会变迁和众多社会问题,金 钱关系代替了一切,社会发生了严重的分裂。由此,触发了思想家们 对社会问题解决的思考和研究。
第九讲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五、常见的集群行为
暴 乱 骚 乱 静 坐 游行示威
24
暴乱
一种公开的群体性暴力活动,有一定的攻击目 标和不太明显的行为规范。如暴乱中的抢劫, 表明暴乱社区关于财产权利的价值观暂时崩溃 了,抢劫成了社会可以接受的行动。
25
骚乱
暴力和破坏欲的集体爆发形式。比暴乱更缺 乏结构性、目的性和统一性,涉及的行为更 一般化,除了制造混乱外,没有什么特定的 目标。如1985年5月19日北京工人体育场发生 的球迷骚乱事件。
15
[法]勒庞的暗示论
集群行为产生于“集群意向”。具有催眠性质的 暗示感受性使个体行为转变为集群行为。
群众具有神经质的感染因素: 1 失去个性(去个性化) 2 感情作用大于理智,易受相互间的暗示与感染; 3 失去个人责任感(责任分散)
16
[英]麦独孤的本能论
集群行为是个人的天性为他人的感情 所唤醒、初级本能与情绪互动的结果。
决定集群行为有六个具体因素:关键是最后
一个因素。
21
决定集群行为的六个具体因素
1 结构性助长——有利于产生集群行为的社会结构或环境因素;
2 结构性压抑——使人感到压抑的社会状态; 3 普遍的信条——人们形成对问题的看法和信念,做好了行动
的思想准备; 4 突发因素或事件——集群行为的导火索; 5 行动动员——领袖人物的鼓励和口号,(标志着)集群行为
6
二、集群行为发生的条件
环境与时间 失 范 社会控制机制的失效 相对剥夺 权力斗争 其它条件
7
环境场所
集群行为的产生需要必要的环境场所,有些特殊的 场合也便于促进人们对某种普遍刺激作出自发的反 应,从而产生集群行为。这种环境场所最主要的特 征就是便于人们之间的面对面的互动,如广场、体 育馆、大厅等。
现代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ppt课件

2020/12/5
现代社会心理学
集群行为的理论(1)
最早进行这种理论尝试的是古斯塔夫·黎朋,他的着眼点
是集群行为的最基本的形式之一──群众(Crowd)。黎 朋将群众视为“一群人的聚合”,而由个人聚合而成的 群众具有“完全不同于组成它的个体特征的新特征……”。
“他们已转化为群众这一事实会使他们具有一种集体心 理,使他们以一种与他们各自独处时完全不同的方式去 感受、思考和行动。”
黎朋一样的假设:处在群 行为中产生出了新的规范,
体之中的个体是与独处的 这些规范确定了在集群环
个体不同的。
境中适当行为的标准
2020/12/5
现代社会心理学
集群行为的理论(3)
最有影响力的是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其基本的理论基础来自经 济学:它假定集群行为的产生都有一个确定的模式,可以把集群行为 在发展的每一阶段理解为“追加价值”,其后才有最终产品,即集群 行为的出现。决定集群行为的六个具体因素是:
物Robert E.Park(1864-
1944)
2020/12/5
现代社会心理学
有关集群行为的若干经典定义(2)
N.J.斯梅尔塞将集群行为界定为“在重新规定社会行
为的信念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动员”;戴维·波普诺则 更为详细地指出,集群行为“是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 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 鼓舞而发生的行为。”
现代社会心理学
集群行为的理论(2)
麦独孤的本能论。集群行 布鲁默、K.兰和G.兰的循
为的产生是由个人的天性 环反应说。这一理论认定
为他人的感情表达所唤醒 集群行为产生于社会互动。
造成的。
特纳的紧急规范作用论。,
F.奥尔波特的社会促进论。 在集群中由于相互间的社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参考课件)

时尚不同层次的演变:时髦、时尚、时狂 时髦:一种零散的,短暂的时尚。是时尚的最为常 见的初始形态。参与者的身心投入程度不高,具有明显 消遣性的集群行为方式。 时尚:一种相对持久且较为成型的生活或行为模式; 参与者的身心投入比时髦的追随者要高,但是任是一种 温和层次的情绪唤起。 时狂:时尚发展的极端形式,参与者已经是一种不 理智的状态。身心投入极高,达到亢奋的地步。这种集 群行为很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36
一、流言与谣言的性质 流言(gossip)和谣言(rumor)都是在社会大众 中相互传播的无根据不确切的信息。流言和谣言虽然都 是无根据不确切的信息,但两者严格说来还是有区别的: 前者是无意讹传的,后者则是有意捏造的。考虑到流言 和谣言的传播是匿名的,且以几何级数的方式扩展,很 难寻访到它们的最初来源,以致我们常常无法确定传播 者的动机,从而无法有效地将这两者分开;加之有些传 闻事后证实并非毫无根据,只是在传播之时尚未获得官 方渠道的证实,所以在本文中我们常常会将流言和谣言 统称为传言(Legend)。
社会心理学
社会0801
1
2
5月21日凌晨4时30分左右,深圳富士康龙华园区又发 生一起坠楼事件,据悉坠楼男工南某,21岁,湖北人。 南某坠地后受伤,被送到龙华医院后不治身亡。这是今 年以来富士康科技集团第十名坠楼的员工,共造成8死2 伤。
3
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一节 集群行为:一种特殊的群体行为 第二节 群众行为:未经组织的集群行为 第三节 大众行为:分散的集群行为 第四节 由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 第五节 社会运动:社会变革的非制度化尝试
16
二、暴乱 暴乱是行动群众的一种。成员从感情上倾向于暴力 行动并实际从事或时刻准备从事暴力活动的人群。(虽 具有组织性,但一般来说是暂时的和不稳定的,难以把 握的。) 公开的暴力活动。(视频: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 严重暴力犯罪事件2009.7.5) 私刑
n第十一章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2、从集体行为的组织结构的程度来分
• 第一等级,无组织,最松散,无接触。如传闻、 第一等级,无组织,最松散,无接触。如传闻、 谣言,行为的承担者是大众、公众。 谣言,行为的承担者是大众、公众。 • 第二等级,无组织,较松散,有接触。如自发的 第二等级,无组织,较松散,有接触。 游行、集会、罢工、罢课、骚乱、暴乱等, 游行、集会、罢工、罢课、骚乱、暴乱等,行为 的承担者主要是群众。 的承担者主要是群众。 • 第三等级,有组织,较紧密,有接触。如有组织 第三等级,有组织,较紧密,有接触。 的游行、示威、罢工、集会等。 的游行、示威、罢工、集会等。行为的承担者主 要是正式组织中的成员。 要是正式组织中的成员。第三等级在性质上已经 不属于集体行为而是社会运动。 不属于集体行为而是社会运动。
三、集体行为产生的原因
• 1、突发性因素 、突发性因素——不可预料的事件 不可预料的事件 • 2、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社会经济结构混乱 社会经济结构混乱 • 3、政治性因素——政治腐败、政治参与受 、政治性因素 政治腐败、 政治腐败 阻 • 4、思想文化因素 价值观念冲突, 、思想文化因素——价值观念冲突,某些 价值观念冲突 规范解体 • 5、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相对剥夺感的产生 相对剥夺感的产生
四、集体行为产生的条件
• 1、环境条件。即有助于集体行为发生的特殊的周 环境条件。 围环境与组织结构条件。 围环境与组织结构条件。 • 2、社会条件。即某种社会压力。美国学者斯梅尔 社会条件。即某种社会压力。 塞认为, 塞认为,“集体行为是人们在不明确的具有威胁 或压抑的局势下努力改变环境的企图” 或压抑的局势下努力改变环境的企图”。 • 3、心理条件。即普遍情绪的产生。 心理条件。即普遍情绪的产生。 • 4、舆论条件。即人群传递信息维系集体行为的纽 、舆论条件。 带。 • 5、控制条件。即社会控制的能力。 、控制条件。即社会控制的能力。
集体行为、社会运动等概念辨析

一、内涵集体行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
在现代社会中,在某种特殊场合下会发生一种无规则的、以当时的场景为基础的互动现象。
社会学家将这种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称为集体行为或集群行为。
广义地说,凡属社会互动过程中众多人的共同行为都是集体行为。
集体行为是指在人群聚集的场合下,不受现有社会规范的控制,通常是无明确目的和行动计划的众多人的行为。
亦称大众行为。
这里研究的主要是狭义的集体行为。
社会运动:有组织的一群人,有意识且有计划的改变或重建社会秩序的集体行为,用意则在促进或抗拒社会变迁。
群体性事件: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二、主要表现形式集体行为:骚乱、商业恐慌、时髦、谣传等。
社会运动:反动运动,目的在维持既有社会价值与制度,并且防止变革,使其能持续运作。
它的目的是要让时间回归,其成员对于某些社会变迁带有怀疑与嫌恶眼光,不仅不愿前进,而且试图逆转目前的趋势。
改革运动,是指社会运动成员对於现有社会秩序是满意的,但他们也认为:局部的社会改革是必要的,尤其是社会的特定领域。
大多数的抗议事件或社会运动是属于改革运动,旨在改革社会的某一部分或项目,并非企图推翻整个现有体制。
革命运动,对现有社会秩序是极度不满的,其目的在推翻现有制度,并试图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态蓝图来重组整个社会。
革命运动的产生多发生在政府长期压榨某一群体或用不合法程序歧视反对者所致。
革命通常是在一连串改革运动无法达成其目标而引起群众的不满与激愤,并且深信当权者无法满足其基本需要。
乌托邦运动,是指具有长远目标,以创造新社会型态取代既有社会制度的一种社会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权力斗争。一些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策划者,常常会 把集群行为作为一种政治策略,这是某些集群行为尤其是 以集体暴力为主要形式的集群行为产生的政治条件。
• 黎朋认为群众具有神经质的感染因素,并具有以下三大 特征:(1)去个性化, 即由于置身于许多人中,个人 便确信有一种难以克服的力量使自己不能不屈服于本能 ;(2)感情作用大于理智作用,这容易导致群众易受相 互间的暗示与感染;(3)失去个人责任感, 这容易导 致对情欲和行为缺乏控制。
2020/6/30
• 社会失范。任何环境或任何场合, 只要是一大批人失去了 必要的行为规范,就有可能导致集群行为。例如在失事的车 船中,在失火的影剧院或者是突然遭到意外袭击的一群人, 他们由于没有想到要应付此类事件,所以没有事先明确的规 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只能靠自己临时的判断和接受他人的 暗示来调整自己的行动。因此,在这种没有规范指导的情况 下极容易产生集群行为。
• 右图:芝加哥学派的灵魂人 物Robert E.Park(1864- 1944)
2020/6/30
有关集பைடு நூலகம்行为的若干经典定义(2)
• N.J.斯梅尔塞将集群行为界定为“在重新规定社会行
为的信念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动员”;戴维·波普诺则 更为详细地指出,集群行为“是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 、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 和鼓舞而发生的行为。”
集群行为的理论(2)
• 麦独孤的本能论。集群行 为的产生是由个人的天性 为他人的感情表达所唤醒 造成的。
• F.奥尔波特的社会促进论 。它从实验入手,证明了 同黎朋一样的假设:处在 群体之中的个体是与独处 的个体不同的。
• 布鲁默、K.兰和G.兰的循 环反应说。这一理论认定 集群行为产生于社会互动 。
2020/6/30
聚会:集群行为的合适空间场所
2020/6/30
集群行为的五大条件(2)
• 社会控制机制的解体。 这是比较重要的促成集群行为的社 会条件。因为许多集群行为是危害现存制度的,所以,维 护这种制度的机构也自然会努力制止这类行为的发生。但 是,一旦当社会控制机制减弱并且看来将要崩溃时,便为 集群行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020/6/30
阅读资料:
科尔曼的《社会理论的基础》(2)
2020/6/30
集群行为的五大条件(1)
• 环境场所。有些集群行为的产生需要必要的环境场所,反过 来说,有些特殊的场合也便于促进人们对某种普遍刺激作出 自发的反应,从而产生集群行为。这种环境场所最主要的特 征就是便于人们之间的面对面的互动,如广场、体育馆、大 厅等等。除了空间条件外,时间也是集群行为的一个关键性 的环境因素。
2020/6/30
集群行为的理论(1)
• 最早进行这种理论尝试的是古斯塔夫·黎朋,他的着眼点 是集群行为的最基本的形式之一──群众(Crowd)。黎 朋将群众视为“一群人的聚合”,而由个人聚合而成的 群众具有“完全不同于组成它的个体特征的新特征……” 。“他们已转化为群众这一事实会使他们具有一种集体 心理,使他们以一种与他们各自独处时完全不同的方式 去感受、思考和行动。”
(1)结构性助长, 即有利于产生集群行为的社会结构或周围环境; (2)结构性压抑,任何使人感到压抑的社会状态,如贫困、冲突、不
公平的待遇、难以捉摸的前途等,都刺激人们通过集群行为来解决问 题; (3)普遍的信条, 即人们通过对自己所处环境中的问题的认定; (4)突发因素,这是集群行为的点火器; (5)行动动员,群体内的领袖人物或鼓动者的鼓励和口号,标志着集 群行为的开始; (6)社会控制机制, 即防止、抑制和疏导前五个因素的累积力量, 集群行为最后是否发生就看这种控制手段是否成功。
2020/6/30
阅读资料:
科尔曼的《社会理论的基础》(1)
• 上述认为集群行为是非理性的观 点一直在社会心理学中占主导地 位,但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理 论,试图改变上述理论潮流,即 将集群行为同样理解为个人在集 群状态下的一种理性行为(其中 涉及行为的代价和报酬的比较)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人 詹姆斯·科尔曼。他认为,集群 行为的产生原因是其成员经过理 性的权衡将自己行动的部分控制 权转让给了他人(即根据他人的 行动,来决定自己做什么)。
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 1、集群行为及其理论 2、群众行为:未经组织的集群行为 3、大众行为:分散的集群行为 4、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 5、社会运动:社会变革的非制度化尝试
2020/6/30
有关集群行为的若干经典定义(1)
• 从古斯塔夫·黎朋和西皮奥· 西格尔时代起,社会学和社 会心理学家就一直尝试着从 理论上对集群行为加以概括 :罗伯特·帕克认为,“集 群行为是在公共和集体冲动 的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 换句话说,那是社会互动的 结果”。
• 特纳的紧急规范作用论。 ,在集群中由于相互间的 社会影响,从个别人的可 见行为中产生出了新的规 范,这些规范确定了在集 群环境中适当行为的标准
2020/6/30
集群行为的理论(3)
• 最有影响力的是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其基本的理论基础来自经 济学:它假定集群行为的产生都有一个确定的模式,可以把集群行为 在发展的每一阶段理解为“追加价值”,其后才有最终产品,即集群 行为的出现。决定集群行为的六个具体因素是:
• 按照N.斯梅尔塞的观点,集群行为一般具有以下三大 特征:(1)集群行为是由某种共同的信念引导的, 这类信念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信念,有时它涉及 威胁、阴谋等非正常力量;(2 )集群行为不是确定 的行为,它的制度化程度很低,用布鲁默的话说,集 群行为是“一种为了应付不确定的环境而歪曲或形成 ”的行为;(3 )参与集群行为的人认为凭借集群的 力量能够重建或恢复正常的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