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讲义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文学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文学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文学知识点整理
1. 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阶段,代表作品有《离骚》、《屈原》、《楚辞》、《淮南子》等。

2. 秦汉时期的文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诗歌创作:诗歌成为文学的重要体裁,有灵秀华丽的风格,代表作品有《离骚》和《楚辞》。

(2)史书创作:史书成为文学的重要形式,有精彩生动的历史描写,代表作品有《史记》、《汉书》等。

(3)哲学著作:哲学成为文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作品有《淮南子》等。

(4)散文创作:散文成为文学的独立体裁,有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代表作品有《论语》、《孟子》等。

3.《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表现了诗人辛辣的爱国情感和抵抗野心勃勃的暴君的决心和坚定的信念。

4.《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它描绘了楚国人民的荣辱成
败,反映了人民反抗奴役统治的精神。

5.《淮南子》是传世文献中汉代文化的重要代表,内容涉及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思想和文学价值。

6.总体来说,秦汉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中国古代文学之秦汉文学课件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学之秦汉文学课件完整版
更是常常出现于《淮南子》中。《淮南子》中的
作品又时而带有楚骚之风韵。道家文辞与楚骚风 韵的结合造成《淮南子》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引譬连类是《淮南子》中运用得最多的表达方式。 在《淮南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比喻、寓言、 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它们出现于文中,大大增 强了作品的形象性。作者非常重视这种“揽物引 类”、“引譬援类”的表达方式,《要略》说: “言天地四时而不引譬援类,则不知精微。” 《淮南子》这种表达方式打破了自然、社会与人 的界限,在天地与人事、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 幻的事物之间博采旁搜,纵横驰骋,形成酣畅淋 漓、广博宏富的审美特征。
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 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使得“天下 轶闻旧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司马迁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为目的,“网罗天下放佚旧闻”,写成卓 绝千古得《史记》一书。
此外,在大一统局面下,封建专制统治加 强了,很多知识分子感到行动不自由,思 想受限制,有一种有志难伸的压抑感,因 而出现了一批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
走向独立的趋势,人们在观念上开始把文 学和学术著作加以区分,出现了“文章” 和“文学”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
司马相如、司马迁、王褒、刘向等以散 文或辞赋著名的作家被看作是文章之士, 在人们心目中与公孙弘、董仲舒、萧望 之、梁丘贺等以儒术进身的人有明显的 区别。
通过总结辞赋的创作,人们开始认识到 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如司马相如认为 赋的特点是:“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 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汉宣 帝认为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 丽可喜”,能够“虞悦耳目”。
大一统的局面造成了一种恢宏开阔的时 代精神,人们踔厉奋发,积极进取,重 视名节,普遍带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 感和历史责任感,有一种雄骏豪迈的气 概。这种时代精神在汉代文学中表现为 富于气势和激情、浑厚朴拙、奇肆雄健 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部分)

㈠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⑴【儒典教学】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解读文学典籍成为时尚。

⑵【推荐考试与献纳辞赋】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了许多机遇。

诸侯王招致文士,皇帝爱好词赋,外戚也招纳文学家做幕僚,献纳辞赋成为风气。

⑶【文化建设】国家进行文化建设,某些文化机构的设立,如乐府(搜集各地的歌谣乐曲,同时也组织文人创作诗歌)、东汉洛阳东观(校雠经书)、鸿都门学(专门学习辞赋书画的皇家学校),为稳定已经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⑷【游宦风气】西汉早期游宦活动在诸侯王间进行;武帝至东汉初,游宦风稍衰;东汉中后期又成为时尚。

㈡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⑴汉代作家大都受过经学教育,从而成为沟通文学和经学的重要媒介。

⑵汉代文学的铺张扬厉风气和汉代经学的繁琐解读习尚相映成趣,且汉代的文学和经学都经历了由繁到简的过程。

⑶汉代神秘化的经学为浪漫文学提供素材和动力,而神秘化的经学也借鉴浪漫文学的精神和表现手法。

⑷汉代文学的模拟风气和经学注重师法家法的习气互为表里,本质是相同的。

⑸汉代经学对汉代文学思潮影响很深。

《毛诗序》主张诗歌要“发乎情,止乎礼义”,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规范情感的表现。

㈢文体的嬗变⑴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它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收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且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

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

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是杨雄。

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

同时,张衡的《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⑵楚辞体(骚体赋)作品的创作在汉代没有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意模拟屈原的《离骚》、《九章》,贾谊的《吊屈原赋》为其代表。

在发展过程中,楚辞体作品逐渐与新体赋合流,总称为辞赋。

第一讲秦汉文学绪论教学课件

第一讲秦汉文学绪论教学课件

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 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 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 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第二讲、秦及西汉散文
一、秦及西汉散文的内容: 1、吕不韦(?-前235)召集门客编的 《吕氏春秋》,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左右。 2、李斯(?-前208)写的《谏逐客书》, 该文产生于秦王十年(前237);李斯《峄 山刻石》等石刻文是最早的碑文体。
四、读李斯《谏逐客书》,体会其艺术特色。 谏逐客书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 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 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 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 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 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 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 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 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 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 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 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 (dí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
11、桓宽(生卒不详,汉成帝时人,与杨 雄同时)的《盐铁论》。 12、扬雄(前53-后18,72岁)的《解嘲》、 《解难》。 13、邹阳(与枚乘同时人)的《狱中上梁 王书》。 14、枚乘(?-前140)的《谏吴王书》。 15、司马迁(前145或前135-?)的《报 任安书》。 16、杨恽(?-前56,西汉散文家,司马迁 外孙)的《报孙会宗书》。

秦汉文学概述 PPT课件

秦汉文学概述 PPT课件
清代李兆洛推举此篇为“骈体初祖”。
文章站在“大一统”的高度,正 反对比,利害并举,分析论证了秦国 驱逐客卿的危害,“逐客以资敌国, 损民以益雠”,辞采华美,逻辑严密, 颇具战国纵横说辞之风。
秦代刻石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多次巡游各 地并刻石表功。这些刻石文气魄宏伟, 典雅浑厚,多出自李斯之手,秦代刻石 文共有7篇,原刻者仅存“泰山刻石” 和“琅邪刻石”残石, 文辞简洁注重 押韵,堪称碑铭之祖。》。
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 的最高成就,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之为“五言 之冠冕”,标志着五言诗走向成熟。
谢 谢!
汉代文学
时代背景
汉朝(前202—220)经历了西汉东 汉两个时期,总共四百余年,文化统一, 科技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帝 国,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昌盛时期。
汉武帝时期达到全盛,疆域扩大, 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力强盛,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 社会的统治思想。
汉代是文学史上文学价值开始受到 重视的时代。文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文学作品数量激增,汉赋、散文、诗歌 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主流样式是反映 时代风貌的辞赋,文学注重追求自身的 艺术感染力,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 活动的文人群体,如枚乘、司马相如等。
班固编写的《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史。
汉代散文
政论散文: 贾谊《过秦论》、晁错《论贵粟疏》、王符《潜夫论》
记事散文: 《燕丹子》《淮南子》《烈女传》 《吴越春秋》
抒情议理散文: 司马迁《报任安书》
汉代诗歌
汉乐府民歌:
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开创 了古代叙事诗的新时代,代表作:《陌上桑》《东 雀东南飞》。
文学成就
骚体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文学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文学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文学知识点整理一、秦汉文学的背景1. 秦汉政治背景•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解放农民,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度•秦朝灭亡后,刘邦建立了汉朝2. 秦汉社会经济背景•封建制度逐渐确立,社会等级分明•农业生产繁荣,手工业发展迅速•商业交流频繁,市场经济初步形成二、秦汉文学的特点1. 国家文化政策•秦朝提倡儒家思想,严禁其他学派•汉朝兴起,兼容并蓄各种文化流派2. 文学风格多样•豪放派:描写爱情、英雄壮志的作品多见•史诗派:反映历史事件和个人英雄事迹的史诗广泛流传•诗词派:对自然景物、人生哲理等进行抒发的诗词广泛传播3. 文人士大夫的地位•秦朝文化人地位低下,儒家思想受到打压•汉朝文人士大夫崛起,文化繁荣兴盛三、秦汉文学的主要作品1. 史书•《史记》:司马迁的代表作,有“史家之绝唱”之称•《汉书》:班固的著作,是中国历史书写的另一部重要作品2. 乐府文学•乐府诗:用以演唱的民间歌曲,描写爱情、战争、田园生活等•代表作品:《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3. 诗词•秦朝:以《九歌》为代表,描绘神话传说和爱情故事•汉朝:诸葛亮的《桃园三结义》、曹操的《短歌行》等4. 鸿篇巨著•《鸿门宴》:描写刘邦和项羽的鸿门宴历史事件•《红楼梦》:清代作品,描绘官宦家族的衰落四、秦汉文学对后世的影响1. 文化传承•秦汉文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文学的重要源泉•秦汉文学的经典作品广为流传,并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风格和题材2. 文学思想的传承•秦汉时期的文学思想以儒家为主,对后世文化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秦汉文学中诗词抒发人生哲理的风格,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的观念3. 文化交流•秦汉时期,中国与西域、南洋等地区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流推动了汉字的传播和汉文化的发展,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五、小结秦汉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多样的文学风格,使得秦汉文学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

• 《长门赋》
登兰台而遥望兮,神怳怳(音晃)而外淫。浮云郁 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昼阴。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 君之车音。飘风回而起闺兮,举帷幄之襜(音掺) 襜。
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悬明月以自照兮,徂 清夜于洞房。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
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离而从横。舒息悒而增欷兮, 蹝履起而彷徨。揄长袂以自翳兮,数昔日之諐(音千)殃。
无面目之可显兮,遂颓思而就床。抟芬若以为枕兮, 席荃兰而茞香。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惕寤觉 而无见兮,魂迋迋若有亡。
3、抒情小赋 产生并盛行于东汉中期和后期。在内容上侧重于咏
物和抒情,篇幅短小精悍,不用问答体,句式多样, 文辞清丽,多用韵语 。 张衡的《归田赋》首开抒情小赋的先河。 弥衡的《鹦鹉赋》 赵壹的《刺世嫉邪赋》
(二)作家群体、文化学术由藩国向宫廷集中,文学 成为“润色鸿业”与娱乐宫廷的重要工具。
(三)文学的浪漫性与经学的虚幻性。
(四)作家关注社会与人生,文学创作与社会历史共振,文学呈 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司马相如说: “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
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 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2、贾谊的创作 第一类:专题政论文。他的政论散文代表了汉初政论
散文的最高成就。代表作是《过秦论》三篇。 第二类:针对具体问题而写的疏牍文。代表作是《陈
政事疏》、《论积贮疏》。 第三类:杂论
二、刘安与《淮南子》
赋是我国文学中较早自觉的一种重要文体。 其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内容侧重叙事 状物,兼具抒情说理功能。
二、汉赋的渊源

文学史1秦汉概述

文学史1秦汉概述

传世的秦代文学
《吕氏春秋》 成书
• 吕不韦 • (?-前235) • 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 流之说编写而成 • 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 论著作,出于众人之 手,风格不完全统一 • 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 前239年左右。
…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國君 為太子。安國君有子二十餘人。 …安國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毌愛。子楚為秦質 子於趙。 …呂不韋賈邯鄲,見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 …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 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 …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 …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國立為王,華陽夫人為王 后,子楚為太子。 …秦王立一年,薨,謚為孝文王。太子子楚代立,是為莊 襄王。 …莊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為王。
•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 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 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於树下,因封 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刻所立石,其辞曰: •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 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 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治道运行,诸产 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後世,顺承勿革。皇 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 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 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 後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 於是乃并勃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立石 颂秦德焉而去。
参考
• 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 • 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
李斯
• • • • 李斯(?-前208) 秦代唯一可以称为作家的人物 《谏逐客书》作于秦始皇十年(前237) 战国末楚国上蔡人,游说秦国献统一之计,拜为 客卿。适值韩国苦于秦国征伐,使水工郑国说秦 开凿水渠,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事觉,秦 宗室大臣认为,外来人都是各国派来游说离间秦 的,秦王把一切来自外国的人驱逐,李斯也在被 逐之列,于是上书秦王。

秦汉文学讲义

秦汉文学讲义

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秦朝不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因戒惧于500多年列国纷争的历史,对先秦学术的百家争鸣局面和士阶层的文化创造精神大为敏感和忌刻,从而导致焚书坑儒悲剧的发生。

这个悲剧体现出的象征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士人们对统治者的任何失敬、抗礼都最在不赦。

士人独特不羁的文化观念必须要被剥夺,其广泛多样的文化样式必然受到制约。

由于秦王朝实行极端的文化专制政策,文学创作空前冷落。

再加上秦朝时间短暂,所以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

1 吕不韦《吕氏春秋》(其门客集体编著)吸收诸子百家的观点,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2 李斯《谏逐客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p1两汉王朝:总共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也是一个建国时期最长的封建王朝。

虽然在政治体制上沿袭秦朝,但没有象秦朝那样实行文化专制。

汉代文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第一节汉代社会概况汉代的政治体制、思想、文化等许多方面,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概而言之,汉代社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政治方面1 两汉王朝都是夺取了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而建立起来的2西汉前期、东汉初年,经济有较大发展,社会较为稳定,学术文化繁荣,出现了“润色鸿业”的新文体——汉赋。

3 武帝以后,土地高度集中,豪强势力日益增强,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东汉后期,由于皇帝年幼出现了外戚、宦官专政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代之一。

一些在野的士人和一部分正直官僚结合,批评朝政,品核人物,形成影响很大的清议力量,遭到宦官的压制,酿成两次“党锢”之祸。

二思想文化方面1西汉初年,思想比较活跃自由,黄、老之学盛行。

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思想开始定于一尊,束缚着学术文化的发展。

2 东汉时期,经学极盛,谶纬之学占居统治地位,经学走向神学。

其间,也出现了反谶纬、疾虚妄的进步思想家,如桓谭、王充、张衡等。

第二节汉代文人一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文学史p156-159)作家群体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汉代社会为作家群体的持续生成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二编秦汉文学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二编秦汉文学课件
第三节 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P97
单选、多选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第三节 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P97
一、引经据典、以灾异论政:西汉中后期政论散文的主流新趋向
单选、多选
第三节 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一、引经据典、以灾异论政:西汉中后期政论散文的主流新趋向 P98
——仲长统《昌言》
文风较为质朴,富于论辩色彩,言辞激烈。
第四节 东汉散文的演变
三、东汉其他散文 P102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课后练习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1、下列作品中,属于王符《潜夫论》的是(

A、《谏营昌陵疏》 B、《艺增篇》 C、《抑谶重赏疏》 D、《实贡篇》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课后练习
5、简答:简述贾谊政论散文的艺术特色。 6、简答:简述晁错政论散文的主要特色。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答案
1、B 2、A 3、ABC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中国古代文学史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第 一 部
秦 文
分学
目录

第 二 部
汉 文
分学


第 三 部
南 北
分朝




第 四 部
五 代
分文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编第一章 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上古战国文学-秦汉文学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上古战国文学-秦汉文学部分】
二.《易经》
1.《易经》是本占筮书。 它古代原始迷信活动的记录,大约产生于西周初年,作者可能是一些以占卜为职业的巫 师。后人给《易经》作了“传”(注释性文字),称《易传》,《易经》和《易传》合 称《周易》。卜,用龟甲牛骨占卜。筮,用蓍草占卜。
2.“易”的含义:变易、不易、简易。 宇宙现象和人事,如昼夜的运行,如人生由幼小而老死,都是变化不止,此为“变易”。 但是,变易虽多,其间却有一定不易的理法,如天尊地卑、父子君臣的关系,这就是 “不易”。这种道理法则极其明白而且简单,这就是“简易”。
、 风 、
容 。王 有


朝地


直方

接色


统彩

治的

地音

区乐

的。








第二节 雅 颂
一. 颂诗
1.《周颂》三十一篇,全部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它们是周王 朝祭祀宗庙的舞曲,具有很浓厚的宗教气氛。 2.“鲁颂”和“商颂”是春秋前期鲁国和宋国用于朝廷、宗 庙的乐章,庙堂文学。
二. 雅诗
• 又称《南华经》, 系庄周及其后学 所撰。约成书于 先秦时期。继承 老子学说而倡导 相对主义,蔑视 礼法权贵而倡言 逍遥自由。行文 汪洋恣肆,瑰丽 诡谲,意出尘外, 乃先秦诸子文章 的典范之作。
• 作为我国第一部 浪漫主义诗歌总 集,由于诗歌的 形式是在楚国民 歌的基础上加工 形成,篇中又大 量引用楚地的风 土物产和方言词 汇,所以叫“楚 辞”。
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
2 有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 地震、洪水、人的生老病死等,尤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膜 拜幻想出的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神化就如此 产生。

中国文学之秦汉文学(讲义+笔记)

中国文学之秦汉文学(讲义+笔记)

中国文学之秦汉文学(讲义)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学元明清文1.汉赋(汉赋四大家:张扬如故)司马相如(赋圣)《子虚赋》:子虚乌有《上林赋》:帝王游猎《长门赋》班固《两都赋》张衡扬雄2.汉代诗歌①汉乐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长歌行》《孔雀东南飞》——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汉)《木兰诗》(北朝)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汉)《木兰诗》(北朝)《秦妇吟》(唐)2.汉代诗歌②“古诗十九首”——“五言之冠冕”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汉代散文(史书)①《史记》(司马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②《汉书》(班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历史著作知识梳理巩固练习1.下列不属于“汉赋四大家”的是()。

A.扬雄B.司马相如C.司马迁D.张衡2.和《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壁”的是()。

A.《秦妇吟》B.《孔雀东南飞》C.《长歌行》D.《陌上桑》、3.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治世思想的史学家是()。

A.司马迁B.司马相如C.班固D.司马光知识梳理知识梳理中国文学之秦汉文学(笔记)【说在课前】欢迎来到粉笔课堂,这是系列课程的第二次课程秦汉文学,讲义对应着幼儿在250页,小学在232页,中学在241页。

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元明清文学【解析】今天讲第二个阶段,秦汉文学,秦汉文学要比先秦文学内容少很多,主要是秦朝和汉朝。

【解析】1.秦朝是一个短命王朝,秦始皇使用焚书坑儒,留下的文学作品不是很多,记两个即可,《吕氏春秋》《谏逐客书》。

(1)《吕氏春秋》:和吕不韦有关,吕不韦是商人出生,当时是重农抑商,因此商人地位很低,吕不韦有钱之后就想谋求政治地位,嬴异人当皇帝以后嬴政继位,只有13岁,吕不韦为了证明自己有文化,召集门客著书。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05 秦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05  秦汉文学

第二編秦漢文學周天子名義上為天下共主,但迄今為止,我們卻並未發現其真正君臨天下,執掌一國的史跡。

秦王朝車同軌、書同文,禦宇海內,可惜命蹇運促,不得施展,唯漢有天下四百餘年,是真正意義上統一的大帝國。

因此中國歷史在這裏轉了一個彎,無論是從地理的概念上,還是政治的觀念上都由分散、零亂而走向整合一統。

思想文化亦不例外,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聲音已經奏響它的餘音。

試圖包裹天下至道的雜家著作如《淮南子》,以及網羅天下放佚舊聞的歷史巨著《史記》的出現就既是百花齊放中晚開而絢麗多彩的花朵,又是思想文化界百家爭鳴的喪鐘。

第一章秦代文學第一節概說一、秦王朝的統治與文化專制秦統一後,實行了一系列政策以維護中央集權。

《史記·秦始皇本紀》:“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許慎《說文解字序》:“其後諸侯力政,……分為七國,田疇異畮,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

……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史記·秦始皇本紀》:“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

”集權意識走向極端的結果,是嚴酷的文化專制。

《史記·秦始皇本紀》:“丞相李斯曰:‘……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

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

……臣請史官非《秦紀》皆燒之。

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

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

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

所不去者,醫藥蔔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制曰:‘可。

’”《文獻通考》:“秦焚詩書,獨存博士官。

所職者則猶令其司經籍。

然既曰通古今,則上必有所師承,下必有所傳授,故其徒實繁。

秦汉文学史讲义

秦汉文学史讲义

秦汉文学史讲义绪论第一节汉代文学的发展秦统一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但是文学与社会和政治的关系,有时并不完全是同步伐的,秦朝的统一并没有使文学马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甚至由于秦朝实行专制的文化制度,严重阻碍了文学的发展,李斯《上秦始皇书》云:“臣请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学者,以吏为师。

”这种严酷的文化制度使文学创作空前的沉寂,秦朝的文学作品极少。

唯有秦汉之际一些楚歌颇值得注意。

西汉建立之后,在文化政策上有很大的调整,经过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帝国的强盛气势开始显示出来,文学也真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包括作家群体的形成、新的文体的发展、作品数量的增加等等,都显示出汉代之后文学的新的发展局面。

汉代建立之后,统治者逐渐认识到“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也就是由武功向文治发展,因此总体上西汉建立之后有一个文化和制度上的重建的过程。

首先是儒术兴盛,官学和私学都得到了发展。

学术的发展往往是从阐释经典开始的,西汉学术也具有这种的特点,《诗经》等儒家经典得到了深入的阐释,《诗经》这一诗歌作品的解读,对提高汉人的文学素养是有益的。

又因为刘邦及汉初诸多功臣以楚人居多,因此楚辞也得到了较多的学习,诵读楚辞成为当时的一种专门学问受到推崇。

其次,从制度建设上来看,则是建立了招集录用人才的制度。

文化才能也是一个考核的方面,汉武帝时就经常选一些贤良文学之士,汉武帝周围就有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严助、东方朔等人。

汉宣帝继承这种风气,《汉书·王褒传》载:宣帝时修武帝故事,讲论六艺群书,博尽奇异之好,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益召高材刘向、张子侨、华龙、柳褒等待诏金马门。

这对促进汉人的文化素养、形成文学风气也是大有裨益的。

此外,汉代各诸侯王继承战国养士之风,汉初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等门下都有很多文学之士,由于时局稳定,宴游集会成为经常性的活动,而文士则是这种活动的主角,在这种群体性的活动中互相唱和、切磋文学技巧,这对文学的发展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八章 秦汉时期的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八章 秦汉时期的文化

第八章秦汉时期的文化第一节哲学与宗教一、经学经-经线-书籍-儒家经典。

研究、训解儒家经典的学说称为经学。

孔门弟子阐述经义的文字称传。

对经、传进一步解释的文字称注。

对注进一步疏通意义的文字称疏。

今、古文经:汉初,老儒生口述儒家经典,其弟子用当时的隶书记录下来,是为今文经。

汉武帝时,鲁恭王刘余坏孔子宅壁,发现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论语》等书,是为古文经。

研究古文经的学问称为古文经学。

今、古文经学区别:文字、篇章不同;古文经学着重名物训诂,恪守儒家经典原义。

今文经学对儒家经典任意发挥,专明“微言大义”;今文经学崇尚孔子,古文经学崇奉周公。

东汉郑玄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自成一体,称为“郑学”。

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桓谭和王充桓谭(《新论》)抨击谶纬迷信,反对把灾异当作上天对人间的谴告;反对“羽化成仙”的神仙思想,认为脱离形体的精神是不存在的。

王充(《论衡》)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物质实体,自然万物都是元气构成的;人死后,形体腐烂,精神也随之消失;认识论上,通过理性思维把感性认识深化提高,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三、佛教的传入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者伊存在长安向博士弟子景卢(一说秦景宪)口授浮屠经,佛教传入我国内地。

东汉桓帝时,安息(波斯)僧侣安世高来华翻译佛教经典。

第二节史学、文学和艺术一、司马迁与《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二、班固与《汉书》班昭补《八表》,马续补《天文志》。

三、文学汉赋(铺张夸饰):贾谊《鹏鸟赋》、司马相如《上林赋》。

散文:贾谊《过秦论》、司马迁《史记》。

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四、艺术雕塑:秦兵马俑、汉彩俑。

石雕:茂陵(汉武帝)附近的石雕。

第三节科学技术一、天文学西汉有世界上最早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日出黄,有黑色大如钱,居日中央。

”《汉书·五行志》刘歆编《三统历》,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完整历法。

张衡:东汉著名科学家,著有《浑天仪图注》、《灵宪》,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等。

文史秦汉讲稿

文史秦汉讲稿

中国教考论坛→ 考研资料库→ 中文考研→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稿--秦汉文学查看完整版本:《中国古代文学史》讲稿--秦汉文学gqplb2009-3-15 21:54:16 秦汉文学概说秦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短暂的秦朝文学成就相当有限,“秦时不文”,秦政权对知识的当代性、实用性和官方一统性的倡导,没有为文学提供适于成长的土壤。

但是它在大一统国家的前提下,所采取的统一思想意识、统一文字等的社会政治措施,对后来的文人和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汉代是中国文化定型的关键时期,继承秦朝而来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以“经明行修”为标准选举士人为官的制度,所有这一切都成为了文学发展的重要背景。

一般认为,汉代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赋、散文、乐府和五言诗歌。

其中,赋是最具代表性的汉代文体,吸引了当时大量的才华之士进行创作;以贾谊等汉初文人为主的诸子散文,以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为体现的历史散文,被看作是中国古典散文的典范,所以有“文必秦汉”的说法;乐府诗歌,尤其是其中的民歌,乃是《诗经》“国风”之后的又一重要收获;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新兴的五言诗,不仅在《诗经》的四言时代之后,开创了新的诗体,而且将日益成熟的文人的趣味和情绪自由地表达出来。

汉代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有更深刻之所在。

对于文字本身的审美效果的清晰认识,文体的成熟,文章观念的发展,文学价值的较为普遍的社会意识,文人的增多及其社会地位的提高,等等,这些文学要素的汇聚,使得文学在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有了长足的进展,并呈现出较为自觉的态势。

要之,汉代虽不是中国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阶段,却对于文学传统的塑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此后中国文学的形态和方向。

gqplb2009-3-15 21:54:43 第一章汉赋第一节汉赋的概况一汉赋的起源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是两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重要文学样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文学教案--------------------------------------------------------------------------------【字号:大中小】【背景色】《中国古代文学》(一)教案(讲义)课程性质: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专业课。

教学目标:掌握秦汉时期文学发展的规律,学习有代表性的作品。

教学方法:以讲授,作品阅读为主。

教学进程:按总纲要求执行。

教学资源:1.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作品选:郁贤皓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多媒体资源:自制PPT文件。

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一、教学目的:掌握秦汉时期的社会、思想状况;把握此时期文学的脉络;掌握此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

1.知识目标:认识秦汉时期社会文化情况,掌握秦汉时期文学发展情况。

2.能力目标:分析文学与社会、思想等因素互动的过程。

3.人文目标:秦汉时期文学与文化现象的得失。

二、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讲授。

计划课时:3课时。

三、教学重点:掌握此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

四、教学内容: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提要: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献纳辞赋的风气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游学游宦的兴盛[P131]汉代对文学典籍的重视武帝时独尊儒术与汉代经学(经学详第三节),汉人治经与整理典籍有很大功劳。

汉之君臣多好辞赋,“汉人实是楚之精神”(详第二节)。

养士的遗风与推崇文艺享受。

如汉初诸侯楚元王刘交、淮南王刘安、河间献王刘德等处都形成了学术中心。

门下聚士数千。

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礼乐治国的传统;上有所好和下必甚焉。

士子游学游宦之风,经过两汉积累,汉代士人进身之路多通过州郡举荐,厮身宫阙之下的愿望是很强烈的。

中央政府太学聚集中大批士子,是官僚的后备梯队。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执政,士人断了正常的入仕之路,先有清议之论,又遭党锢之祸,清议转成清谈。

士子之出路也只能是到各州郡“打秋风”、做幕僚,依附地方官僚或地方势力。

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提要: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文人的独立和依附从浪漫到现实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P134]汉代文学主要样式——汉代主要文学样式有汉赋、散文、诗歌三大类。

汉代文人的大致情况——西汉初文人多有战国纵横家脾气;西汉中期至东汉中期,文人大多生活在宫庭之中,又大多有经学渊原;东汉后期,社会矛盾突出,文人多有耿介之气。

审美意向上,汉代人向往壮丽恢宏,虽受经学矫正,犹有浪漫玄想之好。

第三节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提要: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文学的重摹拟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P137]两汉经学概述:汉初重黄老之学,楚地文化气息是比较明显的。

至武帝时董仲舒、孔安国等人才使儒术倡盛起来。

汉儒之学,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种思想,形成“杂霸而治”、“外儒内法”的特点。

“战国时就有博士,秦汉承袭此制,也设立博士官。

博士是掌管典籍簿册的咨政议政官员,诸子、术数、方技等都立博士。

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置五经博士。

此后,博士的职位就只有被官方认可的儒家五经大师才能担任,其他学派虽然没有像秦代那样被明令取缔,但已不能取得官方学术的地位了。

”[1]经学分今文经学派、古文经学派。

今文经学派执着于“微言大义”,有寻章摘句、神学化的倾向;古文经学派在汉末声势才大起来,重于训诂征事。

经学笼罩文学:官方提倡经学,儒经立于官学,使经学成为文人的进身之阶。

汉代官僚主要采用州郡举荐的方式选拔,品德修养与经学研修成为士人努力的方向,因而使学术支配文学,经学更支配一切。

东汉继先秦以来,实用性仍占了文学的主导。

经学的利弊:可以把经学看作儒学的具体表现。

经学重视对古籍的学习研究,好的学风容易传承下来。

也使封建国家对文人思想的控制加强,也有的儒士拘于门户之见,思想走向僵化。

第四节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提要:赋的多源性辞赋的分工与合流从《史记》到《吴越春秋》五、七言诗的孕育汉代文学的分期[P139]文章的演变:文章意识在汉代的逐步清晰文章形态从先秦的文史哲杂糅,到其在汉代的逐步分离文章观念所体现出的中国特色汉代文学的分期:汉代文学的分期与其社会发展的分期有内在的联系。

两汉之前期(高祖至景帝,前206~前141),是汉代社会的上升期。

西汉中期(武帝至宣帝,前140~前30),是汉代社会的繁荣期。

西汉后期至东汉中期(元帝至和帝,前29~106),是汉代社会的平稳期。

东汉后期(安帝至献帝,107~196),是汉代的衰微期。

汉代文学的发展变迁也可以由这四个时期分开,特别是汉散体大赋的发展,与此密切联系。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不同情况下,对“赋”的理解有偏义。

首先,汉赋与楚辞关系密切。

其次,汉大赋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再次,赋的发展基本与文的走向一致。

汉代散文:汉代散文从内容上看,可分为四类。

一是政论散文,二是史传散文,三是记事散文,四是抒情散文。

汉代诗歌的两种走向:汉代诗歌本以乐府收集的“歌诗”最有名。

汉代个体诗人的创作,应注意乐府文人诗,东汉末文人诗。

五、学术信息汉代社会情况——秦以苛法治国,汉初文景之治以休养生息出名,其实景、武二帝亦颇以“忍而好杀”出名。

“汉以廷尉主刑狱,而中都它狱亦不一……《张汤传》苏林曰:‘《汉狱注》狱二十六所。

’《东汉志》云:‘孝武帝所置,世祖皆省之。

’东汉洎唐,虽鞫囚非一处,然不至如是其多。

国朝但有大理台及台狱。

”[2]考汉臣死于法者颇众。

六、作业:练习:以二元图表归纳汉文学概况。

如果可能,引入汉代思想、社会状况的变迁。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一、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了解秦及西汉散文总体情况,掌握有代表性的作品。

2.能力目标:分析秦汉散文内容与形式的时代特点。

3.人文目标:秦及西汉散文的当时意义。

二、教学方法:课堂讨论,讲授。

计划课时:3课时。

三、教学重点:学习贾谊的政论文,进而认识西汉初散文特点。

四、教学内容:第一节《吕氏春秋》提要:成书过程及体例平实畅达的文风[P144]掌握:《吕氏春秋》的作者情况;此书的体例“杂家思想”、《察今》篇的思想倾向。

完成于统一前的《吕氏春秋》。

这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

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故后世又称为“吕览”。

它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

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

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

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

例如《荡兵》、《顺说》、《察今》等篇都有这样的特点。

第二节李斯的散文提要:辞采繁富的《谏逐客书》体制独特的刻石文[P145]李斯《谏逐客书》又作《上秦王书》,见于《史记•李斯列传》。

其实就是战国说士之作。

其特点有二:一是条理性强,逻辑清楚。

先用史论,次用对比,再加总结深化,富有论辩性和说服力,是先秦诸子散文实用主义的延续。

二是辞采华美。

文中大量运用排偶、铺陈,以“而”“不”“非”等情感强烈的语辞、以及四六短句,造成铿锵有力的节奏、流畅横肆的气势。

李兆洛谓其为“骈体初祖”。

对后世奏疏写作有一定影响。

李斯刻石文对碑铭的影响也很突出,可称秦一代之文学——即使人们多谓秦无文学。

其文气势雄伟,以典雅浑朴为重,具有法家风范。

秦有一些刻石文,如泰山、琅玡、之罘、会稽等处的刻石文,大都也出于李斯之手。

内容歌颂秦王功德,形式则模仿雅颂,都是四言韵文,但多以三句为一韵。

秦刻石文是现存最古的碑文,对后世碑志文有影响[3]。

第三节贾谊的政论文提要:从陆贾到贾谊《过秦论》的战国策士遗风从贾谊到晁错[P147]1 陆贾陆贾亦擅长政论文,事高祖,作有《新语》十二篇,现已散佚,多有伪托[4]。

2 贾谊据说其所著文章有58篇,刘向编为《新书》,已残。

贾谊文章亦有战国余风,纵横捭阖,重铺张渲染,气势充沛。

代表作《过秦论》三篇,提出“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实为汉初之良方。

《陈政事疏》则被誉为“万言书之祖”。

可以说贾谊是这一时期出色的文人与思想家,他的思想及文章对后世都很有影响。

贾谊提倡“农本”,主张削弱诸侯,限制豪强,加强中央集权。

其散文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专题政论文,如《过秦》篇;二是疏牍文,如《陈政事疏》;三是类似于“说”的杂论,《新书》后六卷的“连语”、“杂事”大都属于这一类。

3 晁错晁错思想与贾谊相近,文风则较为朴质恳切。

《论贵粟疏》与贾谊《论积贮疏》都提出重农抑商的观点,对封建时代经济政策有明显影响。

总观汉初散文,以政论、疏奏最为出色。

所论多为史鉴、时事。

文笔承战国余绪,讲究气势与逻辑性,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提要:《淮南子》董仲舒、刘向的策对叙录西汉散文的演变[P150]1 淮南子的成书及其内容联系:《吕氏春秋》的情况。

刘安雅好辞赋文学,此书也是养士之风的结果。

其中道家与阴阳家的思想比较突出,虽非浪漫的文学,但确得《易》《庄》新奇诡饰的神采。

西汉初还有邹阳,曾是吴王、梁孝王门客,著有《上吴王书》、《狱中上梁王书》等,文章有战国余风。

2 西汉中后期的散文作者董仲舒的策对及“学术论文”并不以文采见长,而其思想为汉儒所宗,其人在经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

刘向在目录学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散文,有短篇小说意味的《说苑》《新序》《列女传》,也有好的疏奏传世。

联系:我们知道哪些作品是刘向编集的,他自己有什么创作?西汉书信体散文多以自言其情为主,可命之曰“抒情议理散文”,其中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千古名篇,感情激越,真挚动人,也是古代文论及史学研究的重要材料。

其他如司马相如《喻巴蜀檄》、《难蜀父老》可归入疏牍文,东方朔《答客难》等可归入情理散文。

而东方朔、扬雄之作带有游戏意味,值得注意。

桓宽《盐铁论》六十篇是前81年昭帝时一次会议记录的加工,后来班固的《白虎通义》也是此类。

西汉散文多取自史传,本无题目,后人选文时加了题目,所以多有同文异题、同题异文的情况,参阅作品资料时须加分辨。

五、学术信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六、作业:1.练习:选读《吕氏春秋》作品,简述作品的艺术风格。

2.简述:按时间顺序概述西汉散文的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3.练习:殷周青铜铭文与秦刻石文内容的比较。

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一、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掌握西汉赋体的发展历程;了解贾谊等主要赋家的情况。

2.能力目标:学习《子虚赋》,理解其特点。

3.人文目标:认识“赋家之心”——社会对作家审美取向的影响。

二、教学方法:作品阅读,讲授。

计划课时:3课时。

三、教学重点:从《子虚赋》看散体大赋的特点。

教学难点:《子虚赋》释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