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合集下载

铁路施工作业指导书范本—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

铁路施工作业指导书范本—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

铁路施工作业指导书范本—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铁路施工作业指导书——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一、前言本指导书为铁路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旨在规范施工人员在沉降监测作业中的行为,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提高施工质量。

二、作业对象本指导书适用于铁路土建施工中的沉降监测作业。

施工单位需按照工程设计要求和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监测施工。

三、作业准备1、监测设备的准备:包括水平仪、电子水准仪、传感器、靶标、计算机等设备。

2、施工准备:确保监测点的无障碍,选取合适位置设置固定靶标,测量范围内的影响因素(如温度、风速等)应进行实时监测和掌握。

3、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按照作业安全规定,着可视性较高的工作服或反光衣,必要时设置警示标志;施工过程中应注意防护,禁止实施危险操作。

四、作业流程1、选择监测点。

在施工前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和监测技术规范选择需要进行沉降监测的监测点,并确定监测范围。

2、安装监测设备。

根据设计要求和监测技术规范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并加以安装,确保设备安装牢固、准确。

3、测量基准面高程。

在施工前,应测量基准面高程,计算监测点相对于基准面的高程差。

4、开始监测作业。

当施工开始后,应根据监测技术规范确定测量时间间隔,进行定期监测。

5、监测数据处理。

在实施监测过程中,需要将所测监测数据加以处理,计算出相应的监测参数,并逐年作出趋势分析。

6、监测结果分析与评估。

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过程,需了解在不同施工阶段不同监测结果对应不同的评估等级,并形成监测工作报告。

五、注意事项1、严格按照监测技术规范和标准要求进行作业。

2、施工前应对监测设备进行检测和校准,确保设备准确。

3、在施工现场要勤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监测设备的工作稳定,提高测量精度。

4、在监测测量过程中如遇异常现象,应及时报告上级领导并采取相应措施。

六、结束语本指导书是针对铁路施工中的沉降监测作业提供的指导,主要是希望借助这份指导书,规范沉降监测的实施,确保施工质量的同时,保障工作安全,希望本指导书能对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帮助。

基础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基础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基础工程沉降观测施工作业书一、目的编制基础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指导现场作业人员能够更好地进行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

二、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观测评估工作。

三、总则1、为指导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做好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通过对路基、桥梁及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制定本指导书。

2、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应是线下工程的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变形关系。

3、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四、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范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 号);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91)4、《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5、《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五、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1、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的要求;2、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

3、高程基准网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00m,以便于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隧道沉降观测高程基准网点应根据观测断面的布设情况合理设置。

4、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5、在沉降观测基准网建立后,应对水准基点做好保护工作,发现丢桩或桩位有移动现象,应尽快恢复和补测桩点。

另外,应定期对沉降观测基准网进行复测,提出复测成果,复测周期不大于6 个月。

6、应使用精度不低于DSZ1 的自动安平水准仪或DS1 的气泡式水准仪,水准标尺应采用与之配套的带有两排分划的线条式铟瓦合金标尺,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91)有关规定,在沉降观测前和沉降观测过程中的规定时间段应对仪器和标尺进行标定。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长春工业大学北湖校区教学科研楼工程沉降观测施工方案批准:审核:编写:长春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年月日一、工程概况、施工目的、编制依据1、工程概况详见C001工程概况表2、施工目的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筑物的安全性,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

特别在高层建筑物、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在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给教学科研楼正常施工提供依据,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使用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必须在施工过程和竣工后的一定时间内对楼体进行沉降观测。

3、本作业指导书编制依据:《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建筑物变形测量规程》 JGJT8-97《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 2006年版二、观测前仪器设备、人员准备1、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瓦合金水准尺。

2、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

使用经过鉴定的仪器,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

3、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4、配有专业的测量人员:测量工程师2名,测量工1名。

三、沉降观测点的布置1、根据设计图纸把沉降观测点布置在主楼B轴线与5轴线、10轴线、18轴线,E轴线与5轴线、10轴线、18轴线交汇处外侧的框架柱上,观测点离±0高出300mm,即布置在+300mm左右见附图。

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按最新模板编写)

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按最新模板编写)

--铁路工程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铁路客专-标段沉降观测施工。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在开工前,技术主管组织现场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作业指导书相关内容。

审核施工图纸,充分理解设计意图和有关技术要求,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制定施工安全质量保证措施,有充分的技术准备工作。

确定现场测量技术小组,对参加测量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2.2外业技术准备确定沉降观测测量水准控制点位置、测量路线。

检查测量仪器,熟悉仪器性能,进行明确分工,固定司镜、前视、后视人员。

3.技术要求3.1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分为三级:基准点、工作点、沉降变形点。

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在原有控制网的基础上对水准点进一步加密。

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坐标系统一。

工作基点应布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土层内,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

工作基点采用Ф20mm光面钢筋长1.2m顶端刻十字丝的钢筋打入土中,桩径上部40c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并编号。

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

⑴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的要求;⑵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

⑶高程基准网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00m,以便于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隧道沉降观测高程基准网点应根据观测断面的布设情况合理设置。

⑷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⑸在沉降观测基准网建立后,应对水准基点做好保护工作,发现丢桩或桩位有移动现象,应尽快恢复和补测桩点。

铁路沉降变形观测及无砟轨道测量作业指导书

铁路沉降变形观测及无砟轨道测量作业指导书

目录无砟轨道精测网复测作业指导书 (1)无砟轨道CPIII精密测量作业指导书 (6)无砟轨道加密基桩GRP控制点测量作业指导书 (18)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测量作业指导书 (26)无砟轨道CRTSⅠ型板精调测量作业指导书 (32)无砟轨道CRTSⅡ型板测量作业指导书 (41)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路基、桥涵、过渡段、隧道) (48)附表1 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 (69)附表2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70)附表3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71)附表4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72)附表5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剖面管) (73)附表6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 (74)附表7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 (75)附表8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 (76)附表9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汇总表 (77)附表10 桥梁承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78)附表11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79)附表12 涵洞沉降观测记录表 (80)附表13 隧道沉降观测记录表 (81)附表14 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数据录入表 (82)无砟轨道精测网复测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本条文适用无砟轨道基础平面控制网CPI,线路平面控制网,CPⅡ及二等水准点复测。

2 作业准备2.1资料准备2.1.1 项目上场后,应立即组织交接桩和复测。

交接桩一般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共同参加,由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进行现场桩橛点交,同时进行线下工程测量成果资料的移交,并签订交接桩协议书。

交接协议书一式三份,应附有交桩资料详细清单,清单中应分类说明交桩点号明细、等级、坐标(投影带、投影面等)和高程系统等。

2.1.2 设计单位提交的测量成果应包括:2.1.2.1 CPI、CPⅡ平面和高程控制点成果、点之记。

2.1.2.2 平面和高程控制桩橛的外型交接。

2.1.2.3 线路平纵断面资料,线路平纵曲线参数。

2.2 人员准备复测人员应符合相关规定。

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

新建铁路武汉~广州客运专线乌龙泉至花都段XXTJ I标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T1105ZZ—012编制:审批:受控状态:(盖章受控)编制日期:中铁十一局武广客运专线XXTJ I标五公司项目部1、编制目的为规范本工区沉降观测施工作业,准确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结构铺设质量,特编制本作业指导书。

2、编制依据2.1、《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指南》;2.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2.3、武广客专线相关设计文件;2.4、《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系统实施细则》。

3、适用范围适用于本项目部管段的沉降动态变形监测施工技术。

4、工程概况本管段内路基共3.67363km,7个工点。

根据沉降观测要求共需设置观测桩444个,沉降板115处,单点沉降计6个,剖面沉降管68处。

埋设位置及数量详见《中铁十一局武广客专XXTJⅠ标五公司路基沉降埋设元件统计表》。

桥梁13.9983km,7座,墩台434个,共需设置观测点1736个,涵洞9座,共需设置观测点36个。

5、路基沉降观测5.1.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原则5.1.1.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

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应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还应针对施工掌握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断面设置情况应会同监理及工地设计组进行,并取得设计及监理的同意。

5.1. 2.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5.1.3.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观测断面。

5.1.4.一般路基填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加堆载预压的路堤填筑至基床底层表面后,在路基面设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

高铁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高铁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目录一适用范围 (1)二作业准备 (1)2.1 沉降观测断面及点的设计原则 (1)2.2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布置及元件布设说明 (2)2.2.1 一般路堤观测桩设置 (2)2.2.2 松软土路堤观测桩设置 (5)2.2.3路涵过渡段观测桩设置 (9)2.2.4路堑地段观测桩设置 (11)2.3 观测元件的选取、埋设 (12)2.3.1 观测元件的选取 (12)2.3.2 观测元件的埋设 (13)2.3.3 工点沉降断面点的布置 (18)三技术要求 (20)3.1 沉降变形监测 (20)3.1.1 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20)3.1.2 沉降监测技术要求 (20)3.2变形监测基准网 (21)3.2.1水平位移监测 (21)3.2.2 垂直位移监测网 (22)四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23)五施工要求 (24)5.2 观测测量精度及频度 (25)5.2.1 观测精度 (25)5.2.2 观测阶段 (25)5.2.3 观测频度 (26)5.3 沉降观测要求 (26)5.4 原件保护要求 (27)5.5 观测资料分析 (28)六劳动组织 (29)6.1 劳动力组织方式 (29)6.2 施工人员配置 (29)七材料要求 (29)7.1 一般要求 (29)7.2 观测桩的规格与埋设 (29)八设备机具配置及操作要求 (30)8.1 沉降监测仪器配备表 (30)8.2 水平位移监测仪器配备表 (30)8.3 具体操作要求 (30)九质量控制及检验 (32)9.1 质量控制 (32)9.2 质量检验 (33)十安全及环保要求 (34)10.2 环保要求 (34)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适用范围适用于新建铁路青岛至荣成城际铁路工程XXX段路沉降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工作。

二作业准备2.1 沉降观测断面及点的设计原则1、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

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应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还应针对施工掌握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线下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线下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杭长高速铁路线下工程编号:隧道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单位:编制:审核:批准:年月日发布年月日实施隧道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1 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高速铁路长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杭长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2 适用范围杭长高速铁路线下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

3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4 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4.1垂直位移监测网4.1.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4.1.2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1)基准点。

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2)工作点。

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

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3)沉降变形点。

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

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

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监测网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

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

路基沉降观测与自动采集作业指导书

路基沉降观测与自动采集作业指导书

路基沉降观测与自动采集作业指导书一、目的随着铁路建设标准的提高,对路基的工后沉降要求越来越严,最小工后沉降仅为20mm。

为了确保新建铁路的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必须对路基本体和地基进行监测。

由于路基沉降监测具有施工干扰大、要求精度高、监测区间长、资料整理难等特点,采用传统观测方法无法进行路基沉降评估,因此采用自动沉降监测系统可以有效的对路基施工时沉降进行适时检测,确保路基稳定。

因此我项目自动沉降监测采用长沙金码公司研发的自动沉降监测系统。

二、传统观测方法简介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磁环沉降仪、测斜管、沉降板、剖面沉降仪及水准仪和经纬仪(边桩观测)观测路基沉降和稳定性。

元件布置示意图如下:图1. 综合观测断面测点布置图2 路堤填筑分层沉降全断面观测示意传统观测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观测的效果,但据专家论证,传统方法存在如下缺点:①磁环沉降仪或沉降板均需设立标示杆(或沉降管),严重干扰施工。

②野外施工或人为破坏导致标示杆受损,测点破坏,影响监测数据的完整性。

③标示杆周围无法压实,测点不能完全代表路基沉降状况。

④测量误差误差大、不能满足高精度测量的要求。

⑤现场测量劳动强度大、数据处理繁杂,不能组成自动化监测系统。

⑥不能长期运行监测,公路与铁路铺设路面或铁轨后不能继续监测,无法对工程投入营运后路基的沉降与稳定性进行评估。

三、路基自动化监测方案路基自动化监测选择电测沉降计与水平位移计,测量路基沉降与水平位移。

配合土压力盒、孔隙水压计、柔性位移计等检测元件和无线自动化综合测试系统完成路基沉降与稳定性长期测量。

此方案可提供从工程施工到工程营运多年后路基的长期沉降与稳定性数据,从而准确快速提供工程安全营运参数和正确评价工程的勘探、设计、软基处理方案。

1、软土地基分层沉降对于软土地基采用串联式分层沉降计精准测量不同地质层面的沉降位移,测量精度可达±1mm,对于深层软基工程可配合连通液位精密沉降计使用,可获得深层软基沉降的精确参数。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XX铁路路基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024)1、目的明确沉降观测作业的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指导、规范沉降观测作业施工。

2、依据新建南京至安庆铁路施工图;《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2-2005);《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9)。

3、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XX铁路X标段路基沉降观测施工。

4、施工方法及工艺要求4.1 路基4.1.1 沉降、位移观测桩埋设在设计图纸指定位置原地面的线路中线、左右侧路肩处埋设沉降观测桩,两侧坡脚外2m、8m 、10m各设一排水平位移桩,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处和过渡段处,应加密观测断面。

沉降观测桩随填土高度变化,应逐段接高。

边桩位移观测采用混凝土桩,运用全站仪或锤球配合钢尺观测。

填筑最后一层后,在设计观测断面的路基面左右两侧路肩处埋设观测桩,继续沉降观测。

4.1.2 观测点(沉降板)的布设沉降板埋置于线路中心、路肩的基底。

监测横断面设左、中、右三个点,双管式沉降板由钢板、金属测杆和保护套管组成,埋设于基底。

底板采用尺寸不小于50cm×50cm×5mm的钢板,在钢板中央用角铁呈三角形固定φ6钢管,外套PVC管保护。

保护套管尺寸以能套住测杆并使标尺能进入套管为宜。

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和套管亦相应接高,每节长度不宜超过50cm。

接高的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且高出碾压面高度不宜大于50cm。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青荣城际铁路Ⅲ标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有效状态:有效中交二航局青荣城际铁路指挥部二〇一一年五月目录1.目的 (3)2.编制依据 (3)3.适用范围 (3)4.沉降监测工艺简介 (3)5.仪器设备及人员要求 (4)6.沉降监测工艺流程 (4)7.监测断面的设置 (4)7.1路基工程 (4)7.2桥涵工程 (8)5.3隧道工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7.4过渡段工程 (11)8.沉降监测 (11)8.1一般要求 (11)8.2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12)8.3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13)8.4各种地段沉降变形观测 (14)8.5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 (15)8.6沉降观测的频次 (15)8.7观测点的保护 (18)9.测量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资料 (19)9.1一般要求 (19)9.2资料整理 (19)9.3提交资料 (20)10.附件 (20)10.1沉降观测小组人员名单 (20)10.2沉降观测仪器设备 (22)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目的明确沉降观测工作的流程、操作要点、相应的工艺标准和内业数据的处里,指导、规范沉降观测,为评估做好准备。

2.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道部工管技 [2009]77号);(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8).《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9).《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10).铁道部有关规定及和新建青荣城际铁路工程设计文件;3.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我施工指挥部施工范围内的所有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工程(即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

沉降观测作业标准

沉降观测作业标准

沉降观测作业标准QB/BT—C1—043
沉降观测作业标准
1、名称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承接建筑物的沉陷观测
3、过程
按其内容可分为以下三个过程
1)沉陷观测用的观测点和水准点的布设
(1)工作水准基点或采取一级布设的水准基点,尽量选择在靠近建筑物而其变形影响较小的地方,点位不受厂房机械震动及打桩的影响。

(2)观测点位置的布设,一般由设计人员视地质条件,建筑物的结构及内部应力分布。

在大比例尺图上进行设计。

2)沉陷观测的方法、精度和频率。

(1)沉陷观测一般采用水准测量方法。

由水准点来测量观测点应组成闭合和附合水准路线。

(2)工作水准基点至观测点间采用II级精密水准测量。

在永久性水准点至水准基点之间,一般采用I级精密水准测量,中小型厂房采用III级普通水准测量。

(3)观测过程中采用固定仪器位置,固定所用仪器和水准尺并固定人员。

视线最长不超过50米,每站前后视距差不应大于0.3米,累积差不大于1米,基辅差不超过0.25毫米。

观测的时间和频率,应根据观测对象、条件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3)没陷观测的资料整理和分析
(1)资料整理所需的原始资料:建筑物总平面图、建筑物基础平面图、剖面图,地基资料、观测点及水准点布置图。

(2)整理内容:校核原始观测记录与计算的正确性,填注沉陷观测记录,绘制所需要的沉陷变化曲线图表。

(3)通过沉陷速率与外力作用的关系的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并将结果提供给有关部门。

4、附沉陷观测记录
C1/0 陕西省宝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1。

京沪高速铁路某标段桥梁工程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京沪高速铁路某标段桥梁工程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目录1概述 (2)1.1工程概况 (2)1.2 沉降观测细则依据的规范、技术标准 (2)2沉降变形观测内容 (2)2.1观测点的布置 (3)2.2观测频次 (4)3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4)3.1水准基点的布设 (4)3.2工作基点布设 (6)4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指标 (6)5观测精度 (7)6沉降观测实施要求 (7)7沉降观测资料的整理及管理 (10)8质量保证措施 (11)8.1仪器的质量控制 (11)8.2观测阶段质量控制 (11)8.3质量保证体系 (12)9保护措施和制度9.1水准基点及工作基点9.2监测点及元器件的保护标识9.3保护奖罚措施1概述1.1工程概况京沪高速铁路线下、轨道工程设计行车速度目标值均为350km/h,采用双线无碴轨道,正线轨道按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设计。

对线下工程的技术条件尤其是工后沉降、箱梁线形控制提出了极高的标准。

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碴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须加强“零观测”(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

京沪高速铁路XX标xx特大桥,位于xx省xx市境内。

大桥全长11.4555km,共354跨。

其中有双线连续箱梁32+48+32的二座,双线简支箱梁二十三座。

墩身结构为双流线形圆形桥墩结构、桥台为一字形桥台,我工区共施工214个墩(140#-353#墩)和一个台(354#台)。

本桥钻孔桩基础施工位于石灰熔岩发育地区,溶洞数量多,且大部分溶洞为无填充物溶洞,钻孔桩基础施工是本桥施工的重点及难点工程,根据设计图纸,xx至xx段桥梁隔墩设置承台、墩身观测标,根据本桥的工程实际情况。

墩台高度在4~14m之间。

选在奇数墩台上设置沉降观测点107个,承台观测标214个,桥台沉降观测标4个。

1.2 沉降观测细则依据的规范、技术标准《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T12897-2006《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101—99《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铁道部总指相关图纸、指挥部文件) 2沉降变形观测内容xx 特大桥的观测范围内容主要是墩台的沉降观测,梁体徐变变形、梁体变形。

铁路施工作业指导书范本—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

铁路施工作业指导书范本—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

铁路施工作业指导书范本—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1 说明成绵乐客运专线各种结构物(路基、桥涵)工后沉降控制精度、系统的监测以及系统的评价,是成绵乐客运专线无碴轨道施工成败的关键。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路基作为变形控制十分严格的土工构筑物,综合考虑路基填高的差异,地基土成因类型、地层结构的复杂性,地基沉降估算的复杂性和精度控制的难度,工后沉降控制标准以及有效控制工后沉降的艰巨性等,在施工过程中要求对全段路基进行沉降变形动态监测系统设计。

在路堑基床和路堤基底、填筑层中、路基面布置监测点构筑纵横向立体监测网络,并在施工期间进行系统的沉降监测与系统的分析评估,以保证工后沉降量满足无碴轨道对路基工后沉降的特殊要求。

为了保证路基施工按照公司要求对路基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实施,在无碴轨道施工前提供合格的监测数据便于对路基的工后沉降进行正确的评估,在进行变形观测系统实施时,要保证各种元器件按照要求进行埋设并保证功能正常,采集正确的能反应实际情况的沉降数据,因此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1.1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8) 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铁路工程设计文件;(9) 铁道部有关规定。

1.2 观测项目1.2.1 路基工程1) 基底沉降变形观测;2 ) 路堤本体沉降变形观测;3) 软土地基水平位移观测;4) 路基面沉降观测;5) 深厚层地基分层沉降观测;6) 路堑高边坡地表位移观测;7) 路堑高边坡深部位移观测;8) 过渡段沉降差、岩溶塌陷沉降差观测1.2.2 桥梁工程桥梁墩台沉降变形观测。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XX铁路路基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024)一、目的明确沉降观测作业的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指导、标准沉降观测作业施工。

二、依据新建南京至安庆铁路施工图;《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2-2005);《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铁路客运专线完工验收暂行方法》(铁建设[2007]183号);《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标准》(GB12897—2006)。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9)。

3、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XX铁路X标段路基沉降观测施工。

4、施工方式及工艺要求路基4.1.1 沉降、位移观测桩埋设在设计图纸指定位置原地面的线路中线、左右边路肩处埋设沉降观测桩,双侧坡脚外2m、8m 、10m各设一排水平位移桩,地形地质条件转变较大处和过渡段处,应加密观测断面。

沉降观测桩随填土高度转变,应逐段接高。

边桩位移观测采纳混凝土桩,运用全站仪或锤球配合钢尺观测。

填筑最后一层后,在设计观测断面的路基面左右双侧路肩处埋设观测桩,继续沉降观测。

4.1.2 观测点(沉降板)的布设沉降板埋置于线路中心、路肩的基底。

监测横断面设左、中、右三个点,双管式沉降板由钢板、金属测杆和爱惜套管组成,埋设于基底。

底板采纳尺寸不小于50cm×50cm×5mm的钢板,在钢板中央用角铁呈三角形固定φ6钢管,外衣PVC管爱惜。

爱惜套管尺寸以能套住测杆并使标尺能进入套管为宜。

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和套管亦相应接高,每节长度不宜超过50cm。

接高的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且高出碾压面高度不宜大于50c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建铁路哈尔滨至齐齐哈尔客运专线工程项目HQTJ-5标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编制:复核:审核:施工单位:中铁十三局集团哈齐客专项目部一分部日期:2009年12月目录1.编制依据 (1)2.适应范围 (1)3.施工工艺流程及技术要求 (2)4.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3)5.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4)5.1 一般规定 (4)5.2 观测的内容 (4)5.3 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 (4)5.4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频次 (5)5.5 观测精度要求 (6)5.6 沉降观测要求 (6)5.7 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 (6)6. 桥涵沉降变形观测 (7)6.1 一般规定 (7)6.2 沉降观测的内容 (8)6.3 观测点的布置 (8)6.4 观测精度 (8)6.5 沉降观测频次 (8)6.6 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 (10)7.过渡段 (11)7.1 一般规定 (11)7.2 观测点布置与观测频次 (11)7.3 观测精度 (11)7.4 沉降观测频次 (11)7.5 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 (12)客运专线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编制依据《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施工图设计文件》《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91)《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2.适应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哈齐客运专线HQTJ-5标(DK218+000—DK256+680)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观测评估工作。

3.施工工艺流程及技术要求不同意短期内 不能稳定短期内达到稳定状态是否否否是4.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

高程基准网点间距200m,以便于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在沉降观测基准网建立后,应对水准基点做好保护工作,发现丢桩或桩位有移动现象,应尽快恢复和补测桩点。

另外,应定期对沉降观测基准网进行复测,提出复测成果,复测周期不大于6个月。

在沉降观测前和沉降观测过程中的规定时间段应对仪器和标尺进行标定。

沉降观测置镜点、观测路线、观测人员、观测设备一般应固定,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后及日出前约半小时及其他不宜观测的天气情况下作业;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尺的水准器和i角进行检查;在同一测站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以确保观测成果的质量。

每一设计单元的工程变形测量任务完成以后要及时进行测量成果整理,主要应提交下列沉降观测成果资料:(1)观测实施方案、技术设计、评估细则;(2)观测基准点与观测点平面布置图;(3)仪器检验与校正资料;(4)观测记录手簿;(5)平差计算及测量成果表;(6)沉降变形图表及沉降曲线。

5.路基沉降变形观测5.1 一般规定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施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

路基上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变形满足无碴轨道铺设要求。

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观测期内,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5.2 观测的内容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

路堑沉降观测部位为基床表层的底面处。

路堤沉降是由路堤本体和地基组成,为了观测到路堤的沉降与时间的关系,及沉降主要产生的部位,一般路堤观测的内容应为:基床底层顶面的路基总沉降和地基面处地基部分总沉降。

对于地基条件复杂和填土高度大的路堤,还包括如下内容:路堤中部的沉降观测;地基处理范围的下限处地基深部的沉降观测。

5.3 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5.3.1 观测断面布置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50 m。

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以设计文件为准),应25m布设一个断面。

对地形横向坡度大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路基工点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有2个观测断面。

5.3.2 观测点布置沉降观测可在线路两侧地基、路肩和线路中心设置观测桩或在线路中心设置沉降板。

对于路堤观测断面,在线路中心线布设一组沉降板,路肩两侧布设变形观测桩。

图1 路堤沉降观测断面观测标志布置示意图5.4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频次哈齐客运专线铺无碴轨道前,路基变形观测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路基填筑施工期间的观测,主要观测路基填土施工期间地基的沉降已及路堤坡脚边桩的水平位移;第二阶段:路基填筑施工至设计高程后,自然沉降期及预压期的变形观测,该阶段应对路基沉降、路基填筑部分沉降、路基基底沉降进行系统的观测。

所有元器件埋设后必须测试初始读数;在路堤填筑前必须进行复测,作为初始读数。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见表1表1路基沉降观测频次5.5 观测精度要求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 mm,读数取位至0.1 mm。

5.6 沉降观测要求为达到路基沉降观测的目的,建立沉降与时间的关系,了解产生沉降的部位,沉降观测应考虑如下要求。

为了观测到各部位的总沉降,从路基填土开始,沉降观测也随即进行。

沉降标志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标志的埋设作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

路堤的填筑进度要及时告知负责埋设沉降板的人员,避免错过最佳埋设机会。

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本方案所要求,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的均匀性。

在沉降板埋设基本不影响施工的条件下,路基的施工应作到碾压的均匀性,质量的一致性,使沉降观测资料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为了分析施工期沉降和工后沉降、施工期沉降与总沉降的关系以及验证推算工后沉降方法的准确性,对部分有代表性路基(暂定工程试验段),进行运营期间的长期沉降观测,以期得到最终沉降量。

5.7 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5.7.1 观测资料整理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

根据观测资料,及时完成有关图表的绘制,主要包括:每个观测标志点的荷载—时间—沉降曲线;图3 荷载—时间—沉降曲线(示意)5.7.2 路基沉降分析评估工作应根据下列资料综合分析:路基沉降观测资料。

路基地段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包括不同阶段的设计沉降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等相关设计资料;施工过程、施工核查以及填料、级配、地基和压实检验情况等施工资料; 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

5.7.3 评估分析方法5.7.3.1路基沉降预测常用方法有:双曲线法、固结度对数配合法(三点法)、抛物线法、指数曲线法、 修正指数曲线法、沉降速率法、 星野法、 泊松曲线法等曲线拟合方法推算工后沉降(详见附件)。

本段采用曲线回归法。

5.7.3.2路基沉降预测曲线回归法应满足以下要求:根据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3个月的实际观测数据作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应低于0.92;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 mm ;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最终的沉降预测时间应满足下列条件: s(t)/s(t=∞)≥75%式中 s(t)——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 s(t=∞)——预测的最终沉降值。

注:沉降和时间以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为起始点。

设计沉降计算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之差值原则上不宜大于10mm 。

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持续沉降观测6个月的时间,根据这6个月以上的监测数据,绘制“时间-沉降量"曲线,按实测沉降数据分析并推算总沉降量、工后沉降值,初步确定无碴轨道铺设时间。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继续观测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在3个月后进行第一次预测,根据3个月的监测数据,绘制“时间-沉降量"曲线,按实测沉降数据初步预测6月的沉降量及剩余沉降量,以决定运架梁的时间。

当推算的工后沉降值满足评估标准时,才能铺设无碴轨道。

当沉降分析结果表明无碴轨道不能在计划的工期铺设时,则要研究确定是延长路基摆放时间,还是采取调整预压土高度、调整预压土卸荷时间、增加地基加固等工程措施。

5.7.4 评估标准根据实测沉降观测资料推算的路基工后沉降量不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15mm ;沉降比较均匀的路基,推算最大工后沉降量不超过30mm ,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圆顺的竖曲线半径应不小于24.0sj V (sj V为设计最高速度,km/h );路桥或路隧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 ,过渡段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

6. 桥涵沉降变形观测6.1 一般规定6.1.1 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涵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涵基础沉降变形等符合设计要求。

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的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碴轨道要求。

6.1.2 根据沉降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积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

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应6个月。

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6.1.3观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6.2 沉降观测的内容应对每个桥梁墩台、每个涵洞进行观测,并对每孔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徐变变形观测。

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徐变变形观测可每30孔选择1孔进行。

采用移动模架施工的桥梁,重点对前三孔进行观测,根据结果合理设置支架的拱度。

6.3 观测点的布置6.3.1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点布置:墩台沉降观测点可在墩顶、墩身或承台上布置,每个墩台的测点总数一般4个;观测点的布设见设计图。

6.3.2 预应力混凝土梁观测点布置:梁体变形观测点应设在支点和跨中截面,每孔梁的测点数量6个。

观测点的布设见设计图。

6.3.3 涵洞观测点的布置:涵洞边墙两侧应设置沉降观测点,测点数量4个,观测点的埋设见设计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