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乳化剂
(完整版)药剂学1简答
![(完整版)药剂学1简答](https://img.taocdn.com/s3/m/ec4c900ef121dd36a22d821c.png)
简答题1.在乳剂制备中,选择乳化剂的原则是什么?(16分)(1)根据乳剂的给药途径选择1)口服乳剂:可选用无毒、无刺激性的高分子溶液作乳化剂.如多糖类或蛋白质用于制备O/W型乳剂.选择表面活性剂作乳化剂时应注意其毒性,一般非郭子型表面活性剂无毒性或毒性很低,可使用.2)外用乳剂:可选用无刺激性的表面活性剂作乳化剂,其表面活性适度,以避免表面活性太强而引起刺激性.外用乳剂可以是O/W型或W/O型,一般不宜采用高分子溶液作乳化剂.3)注射用乳剂:对于注射用乳剂、尤其是静脉注射用乳剂,作为乳化剂的物质应无毒、无刺激性(肌内、血管)、无致敏及无溶血性.目前用于静脉搏注射乳剂(为O/W型)的乳化剂仅有卵磷脂、泊洛沙姆(poloxamor188)和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三种.(2)乳化剂的混合使用在制备乳剂时为了使其更稳定,常将几种乳化剂合用.这样可达到如下效果.1)调节HLB值油相的种类不同,乳剂的类型不同,对乳化剂的HLB值要求也不相同,可根据油要求来调配混合乳化剂,使其具有相应的HLB值.2)改善膜的稳定性使用混合乳化剂,尤其是油性与水性乳化剂的混合使用,能在油、水界面上形成复合膜,从而提高乳剂的稳定性.3)增加乳剂的黏度混合乳化剂能增加乳剂黏度,如阿拉伯胶、果胶等混合使水相黏度增加,而十六醇硬脂酸酯与蜂蜡合用可增加油相黏度,使乳剂的分层速度降低,有利于乳剂的稳定.不过此类乳剂主要是用口服或外用.2.影响滴眼剂中药物吸收的主要因素是什么?(9分)(1)药物从眼睑缝隙的溢出正常人泪液的容量约为7;不眨眼时眼部可容纳3左右的液体;一滴眼药水的体积一般为50-75;当滴入眼药水时,估计有70%的药液从眼部溢出,如果眨眼则有90%的药液损失.(2)药物外周血管消除结膜上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当由滴眼剂滴入时,血管处于扩张状态,有很大比例的药物可透过结膜,进入血液中,从而迅速从眼组织消除.(3)pH与Pka角膜上皮层和内皮层均有丰富的类脂质,脂溶性药物较易渗入,水溶性物质则比较容易透入基质层中.既有脂溶性部分,又有水溶性部分的药物较易透过角膜,完全解离或完全不解离的药物一般难以透过完整的角膜.水溶性药物容易通过巩膜,而脂溶性药物则不易通过.(4)刺激性眼用制剂如果具有较大的刺激性,则滴入眼部后可使结膜的血管和淋巴管扩张,加快药物从外周血管的消除,同时使泪腺分泌增多,后者将药物溶液迅速稀释,并通过泪管系统排入鼻腔或口腔,使药物地眼部的利用率大大降低,严惩影响药效.另一方面,眼用制剂如果具有较大的刺激性,会给患者带来痛苦,降低用药的顺应性.(5)表面张力滴眼剂的表面张力越小,越有利于它与泪液的弃分混合,也越有利于药物与角膜的接触,从而使药物渗入角膜的机会增加.(6)粘度适当增加介质的粘度,可降低药物对眼部的刺激性,使滴眼剂中药物与角膜的接触时间延长,从而有利于药物的吸收.(7)其它:小分子量的离子可以很快的速度通过细胞间隙透入角膜;角膜创伤时药物的透过去时性可大大增加.3.输液常出现澄明度问题,简述微粒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10分)输液中的微粒有各种各样,有碳黑、碳酸钙、氧化锌、纤维素、纸屑、粘土、玻璃屑、细菌、真菌、真菌芽胞和结晶等。
2.乳化剂
![2.乳化剂](https://img.taocdn.com/s3/m/1b0512a7aef8941ea76e0567.png)
1.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 R一般为饱和的或不饱和的C12~18的烃基,可以是直链 烃基,也可以是带支链的烃基。
• n是环氧乙烷的加成数,也就是表面活性剂分子中氧乙烯 基的数目。n越大,水溶性就越好。
• n=1~5时,产物能溶于油而不溶于水,常做为制备硫酸 酯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原料。
• n=6~8时,能溶于水,常用作纺织品的洗涤剂和油脂乳 化剂。
• 产品有: • 1)苄泽类(Brij),如Brij-30 和-35分别为不同分子量的聚乙
二醇与月桂醇的缩合物。 • 2)西土马哥(Cetomacrogol)为聚乙二醇与十六醇的缩合物。 • 3)平平加0-20(Perogol O)为15单位聚氧乙烯与油醇的缩合物。 • 4)埃莫尔弗(Emlphor)为一类聚氧乙烯蓖麻油化合物,由20个
羧酸型乳化剂
两性乳化剂 硫酸酯型乳化剂 (自身带酸碱基团) 磷酸酯型乳化剂
磺酸型乳化剂
非离子型乳化剂
•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含有在水中不电离的一OH和醚键 • 一O一,并以它们作为亲水基。高碳脂肪醇、脂肪酸、
高碳脂肪胺、脂肪酰胺等为亲油基。 • 乳化效果与溶液的pH值无关。 • 耐酸 、耐碱、受盐和电解质的影响小,O/W or W/O,可
油酸的HLB=1,油酸钾的HLB=20,十二烷醇硫酸钠 盐的HLB=40作为参考标准(值小亲油;值大亲水)。 因此表面活性剂的HLB总处于1~40之间。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HLB在1~20之间,阳离子和阴离子 HLB为1~40
HLB值及其应用
HLB只能在配制乳液时候,确定所形成的乳液类型,而不 能说明乳化能力的大小。增加乳化剂,乳化能力会增加, 达到某一点,再增加用量也不能增强乳化效果,过量还会 引起不稳定和皮肤刺激。
微乳剂完整版
![微乳剂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9237a0540740be1e650e9a88.png)
(二)微乳剂的发展
国外发展情况
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美国、德国、日本、 印度就有农药微乳剂的研究报道,首次提出了氯 丹微乳剂;
美国专利(1974年) 日本专利(1978年) 对杀虫剂进行微乳剂的配方研究,解决了有
效成分的热贮存稳定性问题;现在国外农药微乳 剂的研究已经涉及到卫生用药、农用杀虫剂、杀 菌剂、除草剂等领域,且正在深化和扩展。
②亲水亲油集团大小的影响。 ③亲水亲油性对温度非常敏感。
④分子中环氧乙烷链节分布越窄,三相区越小,形 成微乳的范围越大。
(2)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①亲水亲油性对温度不敏感,可加助表面活性剂 来调节。 ②用强亲水和亲油或用弱亲水和弱亲油做表面活 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均可组成亲水亲油接近平 衡的混合膜,而后者形成微乳的范围大得多。 ③盐的影响。 ④非极性基的支链化可以使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 油接近平衡。
(二)微乳剂的发展
我国农药市场上出现的商品化微乳剂有: 10%丰威、20%北农一号、20%杀虫阎王、8%氰
戊菊酯微乳剂等
这些商品化微乳剂已经在蔬菜、棉花的主要害虫 防治上显示出很好的效果。
二、微乳剂的基本特性
(一)性质
外观,透明均一的液体 物理稳定性好,在规定的时间内透明,无沉淀 液滴细微,其半径微0.01-0.1μm 导电率,O/W型(水包油型)的微乳剂导电率与
微乳剂中的乳化剂,常选用亲水亲油平 衡值(HLB)13以上具有强亲水性的非离子 型表面活性剂和亲油性的阴离子型表面活性 剂混配。
由于非离子型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
配制微乳剂时的情况不同,要根据不同情况 进行选择。
乳化剂试剂选择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乳化剂性质及应用
![乳化剂性质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0676b24dd36a32d737581db.png)
食品乳化剂的性质及应用一、乳化剂的简介:1. 乳化剂是一种双亲分子,是有一个亲油端及一个亲水端在体系中,分散相称为不连续相,在食品中,亲油基常是食品级油或脂的长链脂肪酸,亲水基可以是非离子型,如甘油,亲水基可以是阴离子型(带负电如乳酸盐),亲水基可以是两性(如卵磷脂),亲水基可以是阳离子型,具有毒性,一般不用。
2.乳化液:常有O/W与W/O型分散液,总的说来,连续相是乳化剂的溶解度较大的一相。
3、HLB亲水性与亲油性平衡值,理论上,HLB=(亲水性分子量/总分子量)×20=a/b ×20由此可见,HLB在0~20较小值代表乳化剂在油相中更易溶解,较大值则相反,常见乳化剂的HLB值:两种乳化剂混合物的HLB=A×HLBa+B×HLBb其中A、B表示质量百分数。
经研究:HLB在3~6范围内有利于形成W/O型乳化液HLB在11~15范围内,有利于形成O/W型乳化液HLB在6~11范围内,无良好乳化性,只有湿润性能O/W型乳化液在HLB=12最稳定,W/O型乳化液在HLB=3.5最稳定。
二、乳化剂的作用:1、乳化剂最重要的作用是使互不相溶的水、油两相得以乳化形成均匀、稳定的乳状液,保持油和水的两相稳定。
2、与淀粉作用:淀粉在水中形成@螺旋结构,内部有疏水作用,乳化剂疏水基进入淀粉@螺旋结构,通过疏水键与之结合,形成复合物或络合物,降低淀粉分子的结晶程度,乳化剂进入淀粉颗粒内部会阻止支链淀粉的结晶程度,防止淀粉老化,使面包、糕点等淀粉类制品柔软,具有保鲜作用。
3、与蛋白络合,改善食品结构及流变特性增强面团强度。
蛋白质因氨基酸极性不同具有亲水和疏水性,在面筋中,极性脂类分子以疏水键与麦谷蛋白结合,以氢键与麦胶蛋白结合,使面筋蛋白分子变大,乳化剂与蛋白络合,使产品保持柔软性,提高面团持气性,增大产品体积。
这一类乳化剂比如双乙酰洒石酸甘油酯和硬脂酸酰酸盐。
4、与脂类化合物的作用:在无水脂类中,油脂呈现多晶现象,在食品加工中加入适宜的乳化剂,可延缓和阻止晶型的变化.例如蔗糖酯、乳酸单双甘酯、SPAN-60、聚甘油酯。
丙烯酸乳液生产配方
![丙烯酸乳液生产配方](https://img.taocdn.com/s3/m/dedc4897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4d.png)
丙烯酸乳液生产配方丙烯酸乳液是一种重要的涂料,也是最常用的水性涂料之一。
它具有优异的附着力、耐磨抗老化性能、透明性以及良好的抗渗性能。
由于其卓越的性能,丙烯酸乳液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汽车制造、家用电器、家具等众多领域。
因此,制备高品质的丙烯酸乳液,对涂料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丙烯酸乳液生产配方1.原料组成:甲苯、正丙醇、氢氧化钠、甲醇、丙烯酸乳液的抗候氧化剂;2. 丙烯酸乳液配方:(1)丙烯酸酯溶剂:甲苯占总溶剂质量的67%,正丙醇占总溶剂质量的33%;(2)乳化剂:氢氧化钠占2%;(3)其他原料:甲醇占总液体质量的1%,抗候氧化剂占1%,丙烯酸占总液体质量的28%。
二、丙烯酸乳液生产工艺1.配料步骤:使用称量法将原料按配方放到容器中,用水按配方比例稀释,搅拌均匀;2.乳化步骤:将混合液置于乳化机中进行乳化混合,乳化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3.凝固步骤:将乳液放入搅拌机中搅拌,搅拌速度为500-1000转/分钟,混合物由热量形成凝胶状态,冷却后分装;4.调配步骤:将冷却后的凝胶存放在温度控制的罐中,定时加入抗候氧化剂调配;5.封装步骤:将调配后的丙烯酸乳液以合格质量封装。
总之,丙烯酸乳液的生产过程非常复杂,配料、乳化、凝固、调配、封装等环节的控制都非常重要,以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及使用性能。
三、丙烯酸乳液使用要点1.使用丙烯酸乳液前,应先测试样品室温粘度,以确定乳液是否符合使用要求;2.由于丙烯酸乳液的涂料厚度及一次涂覆的湿膜厚度小,使用前应按配方比例搅拌;3.涂装时,应用滚涂、刮涂、喷涂等方法,以保证涂料表面均匀;4.涂装后,应对产品进行水稳定性试验,以检验涂料的耐水性;5.丙烯酸乳液涂料涂装完成后,应封存涂料剩余产品,并及时处理,以免造成材料浪费;6.涂装完工后,应对产品外观、色泽等方面进行检查,以确保产品质量及使用效果。
四、丙烯酸乳液的优点1. 丙烯酸乳液具有优良的附着力,可以将涂料牢固地粘在各种基材表面,涂料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2.丙烯酸乳液具有良好的耐磨抗老化性能,即使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也不易老化;3.丙烯酸乳液具有透明性,可以保持基材的色泽,涂料表面光滑,且不易粘沾灰尘;4.丙烯酸乳液具有良好的抗渗性能,可以有效防止水分向外渗透;5.丙烯酸乳液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有助于降低涂装成本。
乳化剂大全
![乳化剂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5763e1a10a6f524ccbf859b.png)
性状与用途:本系列产品外观为琥珀色液体至乳白色固体,属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乳化、增溶、润湿、分散、柔软及抗静电等表面活性,且无毒、无刺激性。因而,在化妆品、医药、食品、农药、造纸及纺织加工等行业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脂肪酸聚氧乙烯酯系列质量指标
指标/品种 椰油酸酯-9 LE-4 LE-12 LE-40 OE-4 OE-12 OE-40 SE-4 SE-12 SE-40
性能及用途:本品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室温下是淡黄色液体至乳白色蜡状固体。本品做为乳化剂、增溶剂、润湿剂、软化剂、抗静电剂,广泛用于纺织助剂行业中做为纤维加工润滑剂、抗静电剂、柔软剂和匀染剂;在农药行业中做为杀虫剂、除草剂的乳化剂、分散剂在皮革、涂料、民用洗涤剂等行业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系列质量指标
NP-8 无色透明液体 30-34 12.3 5-7 洗漱、润湿、乳化、渗透
NP-9 无色透明液体 56-61 13.0 5-7 合成洗涤剂的主要原料,
NP-10 白色液体 60-67 13.3 5-7 洗漱、染色助、乳化、渗透
NP-15 白色膏体 85-90 14.9 5-7 乳化、洗涤、分散
700#-1 棕黄色粘稠液体 5.0-7.0 0.5 95- 14-15
600#系列、33#、34#:具有良好的分散、润湿、渗透、粘着等作用,是广泛用于农药乳化剂和工业、民用等方面表面活性剂。
BY系列:用于农药、民用表面活性剂、橡胶填充剂。与SOPA复配对农药具有明显的润湿增效作用。700#系列:用于农药乳化剂和其它工业用表面活性剂。
NP-1.5 无色透明液体 - 5.2 5-7 油品消泡、抑泡剂
NP-4 无色透明液体 羟值138.7-144.7 8.9 5-7 乳化剂、润湿剂
(完整版)仪器分析红外吸收光谱法习题与答案解析
![(完整版)仪器分析红外吸收光谱法习题与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f0a9c1a26925c52dc5bf09.png)
二、选择题
1.二氧化碳分子的平动、转动和振动自由度的数目分别 (A)
A. 3,2,4 B. 2,3,4 C. 3,4,2 D. 4,2,3
2.乙炔分子的平动、转动和振动自由度的数目分别为 (C)
A. 2,3,3 B. 3,2,8 C. 3,2,7 D. 2,3,7 4.下列数据中,哪一组数据所涉及的红外光谱区能够包括CH3CH2COH的吸 收带?(D) A. 3000—2700cm-1,1675—1500cm-1,1475—1300cm一1。 B. 3300—3010cm-1,1675—1500cm-1, 1475—1300cm-1。 C. 3300—3010cm-1, 1900—1650cm-l,1000——650cm-1。 D. 3000—2700cm-1, 1900—1650cm-1, 1475——1300cm-1。 1900—1650cm-1为 C==O伸缩振动, 3000—2700cm-1为饱和碳氢C—H伸缩 振动(不饱和的其频率高于3000 cm-1),1475——1300cm-1为C—H变形振动
(3)1900~ 1650 cm -1处,有 ___________________振动吸收峰
(4)1475~ 1300 cm -1处,有 ___________________振动吸收峰
4.在苯的红外吸收光谱图中
(1) 3300~ 3000cm -1处,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振动引起的吸收峰
C 不移动
D 稍有振动
10.以下四种气体不吸收红外光的是 (
)
A H2O
B CO 2 C HCl
D N2
11.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Mr=72,红外光谱指出,该化合物含羰基,则该化合物可能的分子式为 (
第三章食品乳化剂
![第三章食品乳化剂](https://img.taocdn.com/s3/m/59962528e45c3b3566ec8b59.png)
二、食品乳化剂的分类
1、来源分: 天然食品乳化剂和人工食品乳化剂。 2、按其离子性:
离子型(阴、阳离子、两性) 非离子型(食品中较多) 3、按亲水亲油性: 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 分散相(或称内相、不连续相): 乳状液中以液滴形式存在的那一相。 分散介质(或称外相、连续相): 连成一片的一相。
油酸钾(离子型)
二、HLB值的测定
1、根据乳化液的分子结构 烷烃无亲水性,HLB=0,亲水性最大,HLB =20 非离子型乳化剂的HLB 介于0—20之间
HLB=20(1-S/A) S—乳化剂的皂化值; A—原料脂肪酸的酸值。 2、HLB值等于乳化剂亲水基团相对分子质量百分数的1/5 3、复合乳化剂HLB值可用各组分乳化剂的HLB值按质量平均 值计算。
其中亲水基团一般是溶于水 或能被水湿润的基团,如羟 基;其亲油基团一般是与油 脂结构中烷烃相似的碳氢化 合物长键,故可与油脂互溶。 在乳化液中乳化剂分子为求 自身的稳定状态,在油水两 相的界面上乳化剂分子亲油 基伸入油相,亲水基伸入水相,这样不但使乳化剂自身处 于稳定状态,而且在客观上又改变了油、水界面原来的特 性,使其中一相能在另一相中均匀地分散,形成了稳定的 乳化液。
HLB值 试验现象 主要作用 试剂
特征物质
1 1.5-3
不溶于水 不分散
无乳化能力 有机溶剂 用于消泡 硅油类
C17H33COOH油酸
3.5-6 略分散
持水乳化 单甘酯
7-9
强搅拌混浊 互溶、润湿 斯盘系
13-15 分散近透明 溶脂、清洗 蔗糖酯
16-18 完全透明 低脂助溶 吐温系
20
完全水溶 乳化力差 低级醇
乳化剂,也叫表面活性剂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作用, 按作用的主次排列如下:
乳化剂的作用
![乳化剂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b89e55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7c.png)
乳化剂的作用
乳化剂是一种在油水混合液中起到稳定乳状形态的物质。
它的主要功能是将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如水和油)通过降低表面张力的方式,使它们能够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乳化剂通过在液体界面上形成一种稳定的薄膜来阻止液滴的聚集和沉淀。
这种薄膜能够将油滴包裹起来,使其悬浮在水相中。
同时,乳化剂还能够增加液滴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它们更难发生聚集和沉淀。
乳化剂的作用不仅限于稳定乳状液体的形态,还可以提高产品的质地和口感。
例如,在食品工业中,乳化剂可以用于制作奶油、酱汁和冰淇淋等产品。
在化妆品工业中,乳化剂可以用于调整乳液的黏度和质地,使其更容易涂抹和吸收。
此外,乳化剂还可以增加油水界面的面积,提高反应效率。
在某些化学反应中,乳化剂可以促进反应物在不相容的溶液中的混合和反应。
因此,它在一些工业过程中可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总而言之,乳化剂是一种具有降低表面张力和稳定乳状液体形态的功能物质。
它在食品、化妆品和工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能够改善产品的质地和口感,并提高反应效率。
药学专业知识:乳化剂的分类和选择
![药学专业知识:乳化剂的分类和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1cd43572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7c.png)
药学专业知识: 乳化剂的分类和选择本篇我们总结乳化剂的分类和选择, 具体内容如下:乳化剂的种类1.表面活性剂类乳化剂(1)阴离子型: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硬脂酸盐、油酸盐等(2)非离子型:司盘类(脂肪酸山梨坦类)、吐温类(聚山梨酯类)泊洛沙姆(Pluronic F68), 蔗糖硬脂酸酯、苄泽、卖泽等2.天然乳化剂天然乳化剂中大部分为亲水性强的高分子材料, 能形成0/W型乳剂。
种类有:(1)卵黄;(2)阿拉伯胶;(3)西黄蓍胶;(4)明胶。
3.固体微粒乳化剂溶解度小、颗粒细微的固体粉末, 乳化是被吸附于油、水界面, 形成乳剂。
形成乳剂的类型取决于接触角, 90易被水润湿, 形成0/W型乳剂; ﹥90易被油润湿, 形成W/0 型乳剂。
0/W型: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二氧化硅等;W/0 型:氢氧化钙、氢氧化锌、硬脂酸镁等。
4.辅助乳化剂:(1)增加水相黏度的辅助乳化剂(2)增加油相黏度的辅助乳化剂乳化剂的选择1.根据乳剂的类型选择乳剂类型与表面活性剂HLB值关系:1)O/W型:HLB 8~162)W/O型:HLB 3~62.根据给药径(1)口服乳剂:天然乳化剂, 如:常用多糖类:蛋白质等(2)外用乳剂:阴离子型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3)注射用乳剂:1)肌注:磷脂、泊洛沙姆、吐温类2)静注:磷脂、泊洛沙姆3.根据乳化剂的性能(HLB值)选择:选择乳化性能好, 性质稳定, 毒性小的乳化剂。
4.使用混合乳化剂(1)产生稳定的复合凝聚膜(2)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HLBAB=(HLBA WA+HLBB WB)/(W A+WB )(3)增加介质粘度。
第二章乳剂1
![第二章乳剂1](https://img.taocdn.com/s3/m/b1a839d26294dd88d0d26bb0.png)
乳剂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三乙醇胺等
此法多用于乳膏剂的制备
1.4 两相交替加入法
向乳化剂中每次少量交替地加入水或油,边加 边搅拌,即可形成乳剂。
天然胶类、固体微粒乳化剂等可用本法制备乳 剂。
当处方中乳化剂用量较多时,最好选用本法。
1.5 机械法
定义:将油相、水相、乳化剂混合用乳化机 械制备乳剂的方法。
乳剂的破裂——乳滴的合并进一步发展使乳剂分 为油水两相的现象。
特点: 不可逆过程(乳化膜被破坏)
降低乳滴合并速度的方法: (1)保持乳滴的均一性; (2)增加分散介质的浓度。
乳化膜愈牢固,就愈能防止乳滴的和合并和破裂。
4.酸败
光、热、空气等
微生物等
变质乳剂
有效措施
抗氧剂 防腐剂
五、乳剂制备
蛋白质类:明胶
天然乳化剂
其他:卵黄
W/O 胆固醇
⑴ 阿拉伯胶
阿拉伯酸的钾、钙、镁盐的混合物,是一种乳化能力 较强的O/W型乳化剂,常用浓度为10%~15%,在pH值 4~10范围内乳剂稳定。
因本品粘度低,单独用作乳化剂制成的乳剂容易分 层,常与西黄蓍胶、果胶、琼脂、海藻酸钠等合用。
本品适用于乳化植物油或挥发油,广泛应用于 内服乳剂。因可在皮肤上存留一层有不适感的 薄膜,不作外用乳剂的乳化剂。
鲸蜡醇、蜂蜡、单硬脂酸甘油酯、 硬脂酸、硬脂醇等
4.乳化剂选择原则
1、根据乳剂的类型选择
O/W或W/O
2、根据乳剂的给药途径选择 无毒,无刺激性,能形成
O/W型乳剂,常用高分子化
①口服乳剂:
合物或聚山梨酯类为乳化
②外用乳剂:
无刺激剂性。的表面活性剂类及固 体粉末类乳化剂,O/W型或W/O
药剂学名词解释
![药剂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7d6a3382f60ddccda38a0a6.png)
1等量递增法:先用最大的组分饱和混合容器后,倾出然后取最小的组分加入等体积量大的组分混合,再加入与此混合物等量的最大组分混均。
如此倍量增加量大的组分直至全部均匀。
2倍散:在特殊药品中添加一定比例量的样稀释剂制成稀释散。
3共熔现象: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药径混合后产生熔点降低而出现湿润或液化的现象4溶出度: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条件下溶出的速率和程度。
5透皮促进剂:那些能够渗透进入皮肤降低药物通过皮肤的阻力,降低皮肤的屏障,加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6微囊: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为囊料,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做囊心物包封成的微小胶囊。
7相变温度:当温度升高时,将液体双分子层中疏水链从有序排序变为无序排列,使脂质体的双分子层厚度减小,膜的流动性增加,由胶晶态变为液晶态这种变态温度称相变温度8缓释制剂: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需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至少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的制剂9控制制剂: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药物,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至少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的显著增加患者的顺立性10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阐述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药物疗效三者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11药物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进入机体后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并用数学的方法描述这些过程以及机体因素或其他物质对这些过程的影响的学科12生物利用度:药物或制剂被吸收后,主药到达大循环的相对数量和相对速度。
1、片剂的辅料及其作用①稀释剂与吸收剂,稀释剂指用来增加片剂的重量各体积,以利于片剂成型或分剂量的辅料;吸收剂:含有一定比例的挥发油或其他液体成分需加入附加剂将其吸收后再加入其他成分压片。
②润湿剂与粘合剂:润湿剂本身无粘性,但能活发待制粒物料的粘性,利于制粒的液体;粘合剂:可对无粘性或粘性不足的原料和辅料给予粘性的液体或固体物质,以便使原料和辅料粘合制成颗粒。
乳状液及乳化剂的名词解释
![乳状液及乳化剂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9ce132b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4f.png)
乳状液及乳化剂的名词解释乳状液及乳化剂的名词解释与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化妆品、食品和药品,其中一些产品是以乳状液的形式呈现的。
那么,什么是乳状液呢?什么是乳化剂呢?这些名词的定义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一、乳状液的定义乳状液是一种由两种或更多互不溶解的液体相通过合适的乳化剂作用下形成的复合体系。
乳状液中,一个液体称为连续相,另一个液体则分散在连续相中形成微小液滴,称为分散相。
乳状液中存在一个关键的要素,即乳化剂。
二、乳化剂的定义乳化剂是一种能够降低两种或多种不相溶的液体间表面张力并促使它们形成乳状液的物质。
乳化剂的结构通常包含亲水性头部和疏水性尾部,这种结构使得乳化剂既能与连续相相容,又能与分散相相容,从而调节两相间的黏度、稳定性和可流动性。
三、乳状液及乳化剂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1. 乳状液在脸部护肤品中的应用乳状液在脸部护肤品中得到广泛应用。
脸部乳状液通常以水和油为基础,辅以乳化剂将其乳化,并加入各种营养成分,如维生素、胶原蛋白等。
这种乳状液能够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给肌肤,保持肌肤的湿润和弹性。
2. 乳状液在发膜中的应用发膜通常是以乳状液的形式呈现,它们通过添加适量的乳化剂,将水和油基础乳化,加入蛋白质、精油等营养成分,以此为发丝提供保湿、修护和滋养的功能。
四、乳状液及乳化剂在食品领域的应用1. 乳状液在冰淇淋中的应用冰淇淋是一种以乳状液为基础的食品,乳化剂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乳化剂使得牛奶中的脂肪经乳化过程形成脂肪球,保持了冰淇淋的柔软、细腻的口感。
常见的乳化剂有乳化剂,如蛋黄磷脂等。
2. 乳状液在调味酱中的应用调味酱中的乳状液往往由水和油基础组成,通过乳化剂的作用,将两种不相溶的液体相互分散,从而形成稳定的乳状液体系。
例如,蛋黄酱、沙拉酱等调味酱就是采用乳化剂将水和植物油乳化而成的。
五、乳状液及乳化剂在药品领域的应用1. 乳状液在制剂中的应用药品中的乳状液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可溶性,增强口服药物的吸收率。
(完整版)乳化剂选择解读
![(完整版)乳化剂选择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5b4c6bd5a8102d277a22f65.png)
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一一一一、、、、HLB值值值值----HLB值越大代表亲水性越强,HLB值越小代表亲油性越强,一般而言HLB值从1 ~ 40之间。
亲水亲油转折点HLB为10。
HLB小于10为亲油性,大于10为亲水性。
1~--3作消泡剂3~--6作W/O型[乳化剂司盘(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是w/o型乳化剂,具有很强的乳化、分散、润滑作用,可与各类表面活性剂混用,尤其适应与吐温-60,HLB值 4.7。
7~--9作润湿剂;8~--18作O/W型乳化剂,也叫吐温型乳化剂,为司盘(Span,山梨醇脂肪酸酯)和环氧乙烷的缩合物,为聚氧乙烯山梨醇脂肪酸酯的一类非离子型去污剂;常作为水包油(O/W)型,药用:(1)可作某些药物的增溶剂。
(2)有溶血作用,以吐温-80作用最弱。
(3)水溶液加热后可产生混浊,冷后澄明,不影响质量。
(4)在溶液中可干扰抑菌剂的作用13~-18作增溶剂PEG是一种非离子的表面活性剂,生物上应该可以用,其他的像吐温-20,TRITON 等都可以试试化学上常用的是SDS,SLS价格比较便宜不过这种事阴离子型的可能对蛋白之类的有影响乳化油的稳定是靠一定浓度的乳化剂、稳定剂用一定的工艺方法实现的。
虽然,乳液中的油状物质有巨大的比表面,从热力学上讲,是不稳定的体系,但由于有足够量的乳化剂、稳定剂的存在,乳液本身相对来说是较稳定的。
但是,如果用水合工作液稀释,或者加入到被乳化油体系中,这时乳化油稳定存在的环境被破坏了,在新的环境中,乳化油就很容易破乳、漂油。
一般的工作液合被消泡体系中,都含有盐、醇、酸、碱等有机物合无机物,这些物质一般都有破乳的作用,油脂以很少的量加入被乳化的介质中,乳化油完全处于一个全新的不同的环境中。
如果消泡剂技术水平低下,使用的是一些普通的或不适合的乳化剂、助乳化剂,那么,这样的消泡剂就很容易破乳漂油。
国际上一些品质优良的乳化剂就不会或很难产生这种现象,因为其乳化剂、助乳化剂合乳化技术都是各家公司独特的自行研制生产的。
乳化剂在食品中的应用
![乳化剂在食品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d97af9b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0e.png)
乳化剂在食品中的应用摘要:乳化剂在食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主要综述了乳化剂的乳化原理;乳化剂的应用;乳化剂的功能以及食品中常见的几种乳化剂;并预测了乳化剂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乳化剂;食品工业;应用.乳化剂作为一类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食品工业中的需求量约占添加剂的50%[1]。
基于其表面活性性质和与食品组分的相互作用,乳化剂不仅在各种原料混合、融合等一系列加工过程中起乳化、分散、润滑和稳定等作用,而且还可以改进和提高食品的品质和稳定性。
比如,它可以使食品舌感润滑、保持质感,还被用作蛋糕的起泡剂、豆腐的消泡剂等。
在面包生产中,乳化剂可以保护淀粉粒,防止老化,从而使面包食感得到改良,并在防氧化、抗菌和品质等方面得到改善。
乳化剂的种类繁多,天然乳化剂有卵磷脂、皂素、蛋白质分解物等;人工合成的则有脂肪酸甘油酯、脂肪酸蔗糖酯等。
乳化剂不只是单一物质,为了各种用途及相乘效果,也有各种混合乳化剂,其特性以和HLB值(亲水、亲油性), 表示,亲水基为0时,HLB值为0,而亲水基100%时,HLB值为20[2]。
据统计,现代食品乳化剂有136种,我国允许使用的乳化剂有29种,用量最大的依次为:分子蒸馏单甘酯、蔗糖酯、大豆磷脂。
1. 乳化剂的乳化原理乳化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既有亲水基团,又有亲油基团,两者分别处于两端,形成不对称的分子结构。
可将两种不溶物质“吸附”在一起。
1.1 液体物料中的乳化原理在两种不相混合的液体中(如油和水),乳化剂分子能吸附于液体界面上,并定向排列,亲水基团指向水相,疏水基团指向油相,通过乳化剂的“架桥”作用,使水和油两相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1.2 固体物料中的乳化原理乳化剂与食品中的蛋白质、淀粉、脂类作用,改善食品结构。
碳水化合物是多羟基的醛、酮或多羟基醛、酮的缩合物。
由于单糖及配糖链的结构特性,故碳水化合物能够形成亲水和疏水区域,因此,乳化剂与碳水化合物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即通过氢键产生的亲水相互作用及由疏水键产生的疏水相互作用。
(完整版)药剂学试题(简答题)及答案
![(完整版)药剂学试题(简答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cf4f4376a20029bd642dda.png)
1.应用Noyes-Whitney方程分析提高固体药物制剂溶出度的方法。
答:Noyes-Whitney方程:dC/dt=KS(CS-C) K是溶出速度常数;s为溶出介质的表面积;CS 是药物的溶解度,C药物在溶液中的浓度。
溶解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 首先是溶质分子从固体表面溶解, 形成饱和层, 然后在扩散作用下经过扩散层, 再在对流作用下进入溶液主体内。
1. 增加固体的表面积2.提高温度3. 增加溶出介质的体积4. 增加扩散系数5. 减小扩散层的厚度2.片剂的辅料主要包括哪几类?每类辅料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答:片剂的辅料主要包括:稀释剂和吸收剂、润湿剂和粘合剂、崩解剂、润滑剂。
(1)稀释剂和吸收剂。
稀释剂的主要作用是当主药含量少时增加重量和体积。
吸收剂:片剂中若含有较多的挥发油或其它液体成分时,需加入适当的辅料将其吸收后,再加入其它成分压片,此种辅料称为吸收剂。
(2)润湿剂和粘合剂。
润湿剂的作用主要是诱发原料本身的粘性,使能聚合成软材并制成颗粒。
主要是水和乙醇两种。
粘合剂是指能使无粘性或粘性较小的物料聚结成颗粒或压缩成型的具有粘性的固体粉末或粘稠液体。
(3)崩解剂。
崩解剂是指加入片剂中能促进片剂在胃肠液中快速崩解成细小粒子的辅料。
(4)润滑剂。
润滑剂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①助流性减少颗粒与颗粒之间的摩擦力,增加颗粒流动性,使其能顺利流入模孔,片重准确。
②抗粘着性主要用于减轻物料对冲模的黏附性。
③润滑性减少颗粒与颗粒之间及片剂和模孔之间的摩擦3.缓、控释制剂(一天给药2次)体外释放度试验至少取几个时间点?为什么?答:至少测三个取样点:第一个取样点:通常是0.5~2h,控制释放量在30%以下。
此点主要考察制剂有无突释现象(效应);第二个取样点:4~6h,释放量控制在约50%左右;第三个取样点:7~10h,释放量控制在75%以上。
说明释药基本完全。
4.根据stoke’s定律,说明提高混悬液稳定性的措施有哪些?η 2)g / 9ρ 1- ρ答:Stocks定律:V = 2 r2( 是分散介质的粘度η 2为介质的密度;ρ 1为粒子的密度;ρr为粒子的半径,粒子越大,粒子和分散介质的密度越大,分散介质的粘度越小,粒子沉降速度越快,混悬剂的动力学稳定性就越差。
2表面活性剂第二章--乳化作用
![2表面活性剂第二章--乳化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bfa63fac284ac850ad02426b.png)
五、 影响乳液的稳定性的因素
乳液有两相界面存在,所以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表面张力,界面膜的性质,界面电荷,分散介质的黏度 ,固体粉末的加入等都会影响到乳液的稳定性。
1.界面张力 乳状液是一种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低的油-水界面张 力有助于体系的稳定,通常的办法是加入表面活性剂, 以降低体系+化学成分 纯化学成分
带药物
带美白
儿童用
普通型
二、
乳化剂作用原理
乳化剂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被乳化的两种液体的表面 张力。因此,一般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时,其疏水基 一端吸附在不溶于水的液体(如油)的微粒子表面,而 亲水基一端则伸向水中。表面活性剂在液体微粒子表面 定向排列成一层亲水性吸附膜(界面膜),从而减少液 滴之间的相互引力,降低两相间的表面张力,起到促进 相互分散形成乳化的作用。
-dγ=∑Γidμi= ∑ ΓiRTdlnCi
式中 γ:表面张力,Γ:吸附量,
(式2- 4-1)
μ:化学势, C:浓度
如图2-4-1虚线所示,随助表面活性剂增加,CMC减 小,且γ降低,甚至可瞬间为负值(由虚线表示)
图2-4-1助表面活性剂对γ的影响
三、乳液的类型
1、类型
常见的乳液,一相是水或水溶液,另一相 是与水不相溶的有机物,如油脂、蜡等, 水和油所形成的乳液分成三种类型: (1) 油/水(O/W)型乳液,油分散在水中。油为分散相(内相 ),水为连续相(外相)的水包油型乳液,此类乳液可以用水稀释。 如牛奶、豆浆等。 (2) 水/油(W/O)型乳液,水分散在油中。水为分散相(内相 ),油为连续相(外相)的油包水型乳液,此类乳液可以用油稀释。 如人造奶油、原油等。 (3)套圈形,由水相和油相一层一层交替分散形成的乳状液, 主要有油包水再包油O/W/O(即含有分散油珠的水相悬浮于油相中) 和水包油再包水W/O/W(即含有分散水珠的油相悬浮于水相中)两种 形式。这种类型的乳状液较少见,一般存在于原油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化剂的选择
1.HLB值的意义 (1)含义:即亲水亲油平衡值,表示表面活性剂分子中
亲水基的亲水性和亲油基的亲油性之比。 (2)内容: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均以石蜡的HLB=0,
• n=10~20时,在工业上用作乳化剂和匀染剂。
1.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油相
亚油酸 月桂酸 硬脂酸 月桂醇
油醇 棕榈酸异丙酯 甘油单硬脂酸酯 二甲基硅氧烷 甲基苯基硅氧烷
凡士林 聚乙烯钠
所需的HLB值
16 16 17 14 14 12 13 9 7 7~8 15
油相
蓖麻油酸 油酸
异硬脂酸 十六醇 十八醇
硬脂酸丁酯 羊毛酸二异丙酯
甲基硅氧烷 棉籽油
霍霍巴油 蜂蜡
所需的HLB值
一、聚乙二醇类
1.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 又称为聚乙氧基化脂肪醇,具有的良好的去污力、润湿、 乳化、抗硬水性、较低的刺激性和生物降解功能,是非 离子表面活性剂中发展最快、用量最大的品种。这种类 型的表面活性剂是用脂肪醇与环氧乙烷通过加成反应而 制得的,用以下通式表示:R-O-(CH2CH2O)n-H。
羧酸型乳化剂
两性乳化剂 硫酸酯型乳化剂 (自身带酸碱基团) 磷酸酯型乳化剂
磺酸型乳化剂
非离子型乳化剂
•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含有在水中不电离的一OH和醚键 • 一O一,并以它们作为亲水基。高碳脂的pH值无关。 • 耐酸 、耐碱、受盐和电解质的影响小,O/W or W/O,可
油相所需要的HLB值
• 对于指定的油-水体系,存在一个最佳HLB值,此时乳 化剂的HLB便是油-水体系所需要的HLB值
制备W/O型乳化剂各种油脂所需要的HLB值
油相 蜂蜡
所需的HLB值 4~6
油相 十八醇
所需的HLB值 7
棉籽油
6
石蜡
4
油酸
7~11
凡士林
4~6
制备O/W型乳化剂各种油脂所需要的HLB值
• 1.稀释法:乳化体容易被外相(分散介质)稀释,而不 容易被内相稀释。
• O/W型乳化体——容易分散于水 • W/O型乳化体——容易分散于油
• 2.电导法:水的电导强于一般油类。 • O/W型乳化体——导电性好且与水相电导相近 • W/O型乳化体——导电性差且与油相电导相近
乳化体类型的判断方法
• 3.染色法:将少量油溶性染料(如苏丹红III)和水溶性染 料(如甲基橙)分别撒于乳化体中,如油溶性染料不扩 散,而水溶性染料扩散,可认为乳化体的外相为水相, 乳化体为O/W型。如果情况相反,则为W/O型。
2.乳化体系
分散相(内相):0.1μm~10μm 连续相(外相) 乳化剂(表面活性剂)
乳化体系
3.类型 (1)O/W:水包油(油相在乳化剂作用及一定工艺下分
散于水相得到的乳化体) (2)W/O:油包水 (3)复合:O/W/O、W/O/W(将一个W/O的乳状液分散
到连续的水相中)(趋势)
乳化体类型的判断方法
1.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 R一般为饱和的或不饱和的C12~18的烃基,可以是直链 烃基,也可以是带支链的烃基。
• n是环氧乙烷的加成数,也就是表面活性剂分子中氧乙烯 基的数目。n越大,水溶性就越好。
• n=1~5时,产物能溶于油而不溶于水,常做为制备硫酸 酯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原料。
• n=6~8时,能溶于水,常用作纺织品的洗涤剂和油脂乳 化剂。
第一章
乳化剂
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结构与其性质和作用的关系
憎水基 亲水基 的种类 的种类
分子的 形状
分子的 大小
憎水亲 其 它 水平 衡
界面吸附、分子取向、胶束形成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渗透、润湿
乳化、分散 增 溶
起 泡 去污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与应用
乳化体系
1.定义:乳化体(或称乳状液)是一种(或几种)液体以 液珠形式分散在另一不相混容的液体之中所构成的分散 体系。
16 17 15~16 12~16 15~16 11 13 11 6 6~7 9~12
油相被乳化所需要的HLB值
• 例:制备W/O型美容霜,蜂蜡5%(HLB=5),羊毛脂18 %(HLB=9),白油26%(HLB=4),求混合HLB值。
• 作业:上述的美容霜,如果采用司盘80(HLB=4.3)和吐 温80(HLB=15)的混合表面活性剂,请问配比是多少?
与其它乳化剂(es:阴离子)共同使用。 • 有“浊点”
浊点
• “浊点”(CP, Clouding point)。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因为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体系的氢键受到破坏,非离子表 面活性剂会从溶液中析出,使原来透明的溶液变浑浊。浑 浊和相分离是可逆过程,当温度低于某一点时,混合物再次 成为均相。
油酸的HLB=1,油酸钾的HLB=20,十二烷醇硫酸钠 盐的HLB=40作为参考标准(值小亲油;值大亲水)。 因此表面活性剂的HLB总处于1~40之间。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HLB在1~20之间,阳离子和阴离子 HLB为1~40
HLB值及其应用
HLB只能在配制乳液时候,确定所形成的乳液类型,而不 能说明乳化能力的大小。增加乳化剂,乳化能力会增加, 达到某一点,再增加用量也不能增强乳化效果,过量还会 引起不稳定和皮肤刺激。
HLB的加和性
• 在实际配方中,往往会使用2种或多种乳化剂,不同 HLB值的乳化剂混合使用后的HLB值等于组成混合物各 种乳化剂的加权平均值。
例
• 采用70%司盘20(HLB=8.6)和30%吐温20 (HLB=16.7)的混合表面活性剂,其HLB值是多少?
例
• 混合乳化剂有甲、乙、丙三种,它们对应的HLB值分别 是8、14、16,其用量为3g、0.5g、0.5g,问:混合物 的HLB值。
第一节
非离子型乳化剂
乳化剂分类-按结构分
乳化剂的类型
阴离子型乳化剂
(用于碱性介质)
羧酸盐R-COOM 亲水基团 硫酸盐R-SO4M
磺酸盐R-SO3M
亲油基团 C11-17直链烷烃 C3-8烷基与苯基、萘基结合体
阳离子型乳化剂
(用于酸性介质)
伯胺盐 仲胺盐 季胺盐 叔胺盐
非离子型乳化剂
(酸碱不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