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特产泾县宣纸的起源传说

合集下载

中国文房四宝之泾县宣纸的历史蜕变

中国文房四宝之泾县宣纸的历史蜕变

中国文房四宝之泾县宣纸的历史蜕变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幅浓缩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卷,在以泾县宣纸制作过程为背景的序幕中徐徐展开,世界为之震撼,国人为之振奋。

从古至今,从小山坑走上奥运舞台,从濒临失传到发扬光大,古老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宣纸承载着中华千年的传统文化,在历史中完成蜕变。

仅仅在30多年前,泾县宣纸厂规模还很小,年产量仅100多吨。

30多年过去了,泾县宣纸厂成了中国宣纸集团,年产量近600吨。

”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邢春荣回顾集团30年的变化,感触良多。

邢春荣1973年招工进入泾县宣纸厂,从一名“门外汉”变成宣纸厂的一线工人,再成为技术能手、集团公司副总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制作技艺的唯一传承人。

邢春荣的30多年,见证了泾县宣纸的发展。

他深深感慨:“作为文化产品来说,宣纸的兴衰和发展,与国家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

只有国家兴,宣纸才能兴。

”据了解,中国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因地处宣州得名,其生产技艺独特,具有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绵韧而坚、百折不损的特点被称为“纸中之王”,古今诸多名家字画、文书典籍、历史档案、讲道经文因为有了它得以收藏传承,为历代皇家御用贡品。

宣纸最初是以小家庭、小作坊形式在泾县及周边的老徽州地区生产。

南宋末期,曹氏迁入泾县小岭以造纸繁衍生息。

到了清代,泾县小岭有十三个山坳,当地人叫山坑,坑坑造纸。

千百年来,宣纸在小岭曹氏一族中不断完善、成熟。

宣纸制作工艺非常精细和耗时,从原料采集到成品纸出来,中间要经历皮料制作、草料制作、配料以及捞、压、焙、剪等上百道工序,几乎需要用一年的时间。

由于宣纸并非生活必需品,因此,在国家兴旺发达的时候,宣纸生产制作非常红火,但是一旦到了动荡贫弱的时期,宣纸的命运非常坎坷,曾经一度濒临灭绝。

”国运昌,宣纸盛;国运衰,宣纸落。

至新中国成立前,这个行业已经很脆弱,作坊倒闭,工人流离失所。

品读千年传承工艺——宣纸的故事

品读千年传承工艺——宣纸的故事

品读千年传承工艺——宣纸的故事品读千年传承工艺——宣纸的故事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历代名画记》、《新唐书》等。

起于唐代,历代相沿。

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

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

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

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

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民间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蔡伦死后,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纸,很想造出一种洁白的纸,好为老师画像,以表缅怀之情。

后在一峡谷溪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由于经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缕缕长而洁白的纤维,孔丹欣喜若狂,取以造纸,经反复试验,终于成功,这就是后来的宣纸。

南唐后主李煜特别喜爱宣纸,不惜重金选调国内造纸高手,集中京都开设纸坊,并把自己的书房“澄心堂殿”腾出来造纸。

他每天都到澄心堂观看造纸的操作过程,有时干脆脱掉黄袍,系上纸匠穿的围裙,同工人一起捞纸、焙纸,每制成一批宣纸,他都亲自试写,反复琢磨,直到满意为止。

经过几年时间,终于造出“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的好纸,李后主就命它为“澄心堂纸”。

这是宣纸中的珍品,一律由皇宫保管,李煜自己享用。

明代宣宗朱瞻基最爱用宣纸作画,他敕造的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裁剪成笺,每纸必加盖“宣德五年先素馨纸印”,以示钦用。

连帝王都如此爱宣纸,那么文人雅士一旦拥有宣纸便是那样的如获至宝了。

难怪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苏轼等人得到澄心堂纸“如得天球拱璧”,欣喜若狂,颂赞备至,留下“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和“精皮玉版白如云,纸寿千年举世珍,朝夕临池成好友,晕漫点染总迷人”的佳句。

我曾经在电视镜头中观赏过其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其手工技艺之多样化,自引人入胜。

它生产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区特产的青檀树为主,配以部分稻草,经过长期的浸泡、灰腌、蒸煮、洗净、漂白、打浆、水捞、加胶、贴烘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过程,历时一年多,方能制造出优质宣纸。

锦绣中国:“千年寿纸”——宣纸的古法技艺

锦绣中国:“千年寿纸”——宣纸的古法技艺

028The Ancient Technique of Rice Papers——宣纸的古法技艺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SPLENDID CHINA 锦绣中国 029元代建立后,南北统一,经济文化有所发展,尤其是绘画的繁荣,使得宣纸有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宣纸作为画家们发挥的基本工具而被重视起来,大大地刺激了宣纸业的发展,加上宣纸制造工艺的日趋成熟,使宣纸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

工艺流程“碓皮、切皮、袋料、选捡、捞纸……”在宣纸的原产地安徽省泾县,这里至今仍沿用着明清繁盛时期生产宣纸的传统制作工艺,从摊晒宣纸制作原料开始,有100多道纯手工工序,整个制作周期至少历时一年。

宣纸因其具备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等特点,故有“国之瑰宝”、“纸寿千年”之誉。

安徽泾县,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030特殊的喀斯特山地适合青檀树的生长,冲积平原则适宜生产长杆水稻,青檀树和水稻杆均为宣纸制造提供了优质的原料。

泾县境内有多条河流,尤其是乌溪上游的两条支流,一条属淡碱性,适合原料加工;一条属淡酸性,适合成纸用水。

宣纸的制作,以青檀皮和精选沙田稻草为原料,并将其分别制成皮料浆和草料浆,然后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添加进用猕猴桃藤汁做成的纸药,抄制出不同品种的宣纸。

宣纸在制作之前,要经过一道皮料制作的工序和一道草料制作的工序。

其中皮料制作主要指对檀皮纤维等制纸原料的加工,其中又包含了三十多道烦琐的小工序,如剥皮、踩皮、摊晒成燎皮、鞭皮洗皮、漂白成檀皮纤维料等。

草料制作工序则主要是对水稻草等草纤维进行加工,其中包含了约二十道小工序,如选草、切草,捣草、反复地蒸煮与日晒等直至最终漂白成草纤维料。

这两道工序完成后,便可以为制作宣纸进行配料,即将檀皮纤维料与草纤维料按一定比例混合。

所需纸品类别不同,所配制的比例也会有所不同,配好的料需要再经过筛选、打匀、洗涤等,最终制成一种混合纸浆。

城记宣纸的故乡

城记宣纸的故乡

城记宣纸的故乡宣纸产于安徽的宣城,具体说是宣城所辖的泾县。

早在唐天宝年间,各地运往京城长安的进贡物品中,宣城郡的船上便装有纸、笔等贡品,证明当时这儿已生产纸笔了。

凡与书画打交道者,没有不知道宣纸的。

其特点是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泼洒的墨韵可以保持常年不变。

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宣纸成就了一代代的书画家,让他们的远大情怀、美学理想得以落纸开花,绵延千年。

2002年8月,宣纸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早些年女儿在大学学国画,我曾到泾县帮她去买过宣纸。

卖纸的人告诉我,泾县生长的草本植物有上千种之多,气候等方面的原因造就了宣纸有极为开阔的选材范围,而这些材料最核心的特质是它的柔韧度。

这令我联想起了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一些人来。

我有一个曾经做印刷的朋友,他的母亲是泾县人,他们几兄妹也都出生在泾县。

就在他出生后的第十三天,在县公路管理站工作的父亲突遭一场车祸而不幸丧生。

当时他的大姐只有六岁,两个哥哥分别是四岁和两岁,而一下子失去了丈夫的母亲只有三十一岁。

面对不谙世事和还在怀里喝奶的几个孩子,母亲的艰难和挣扎一般人都无法想象。

那些年,母亲把他们几个拉扯成人。

老四(也就是我的这个朋友)十九岁时跟熟人来南京闯荡,站稳脚跟后把母亲从乡下接来,和他一块过了十几年。

其实是母亲接着又把他的孩子带大。

老人家现在快八十了,身体还很健康,念着老家还有几块地,闲不住,又跑回去种蔬菜了。

朋友时不时地回去看母亲,临走时,大包小包的菜蔬往他车子里塞。

再一个是我早几年去常州在天宁寺附近一家饭店吃饭时认识的老板娘。

她姓朱,也是安徽泾县人,父母亲都还在泾县。

她十八岁那年跟小姨去上海打工,做各种小吃卖,小小年纪便知道了生活是怎么回事。

二十三岁认识了从安徽无为也是去上海打工的一个小伙子,两人好上了,结婚了。

合计着自己也弄个小饭馆吧,但手头没有几个钱,连付房租也不够。

想想换一个小一点成本低一点的城市吧,于是就到了常州。

也是慢慢地一点点折腾起来的,我那次见到她的时候,说经过两个人十几年的苦苦打拼,好歹可以挺直腰杆喘口气了。

宣纸的前世今生

宣纸的前世今生

宣纸的前世今生纸与笔、墨、砚并称“文房四宝”。

作为书画专用纸张,宣纸因质量上乘、品种多样而成为纸中珍品。

其原产于安徽泾县,发明于唐代,以当时的府治宣州(今宣城)为名,故称“宣纸”。

“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

”这句诗形象地表现出宣纸所具有的“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

由于宣纸渗透性能独特,挥笔运墨,浓淡深浅,层次清晰,别具韵味。

加之色泽经久不变,不易蛀蚀,便于长期保存,宣纸有着“纸寿千年、墨润万变”的美誉,被称为“纸中之王”。

我国流传存世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使用宣纸,很多藏品至今光润如初。

制作宣纸的过程和工艺比较繁杂。

其原料主要采用于皖南当地的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等,并利用山间清泉溪水进行加工。

需要经过浸泡、灰腌、蒸煮、漂白、水捞、加胶、贴烘等18道工序,100多道操作过程精制而成,历时一年多时间。

有人把其制作过程浓缩为“日月光华,水火济济”八个字。

2006年5月20日,宣纸的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30日,宣纸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宣纸之乡,从宣纸制造一直沿袭的传统手工工艺中,我们感受到大自然造化的神奇和人类智慧的伟大,也体会出造纸人付出的艰辛和劳苦。

浸泡蒸煮,是经受水火的洗礼与历练;日晒风吹,是萃取天地的光华与灵气;百炼千锤,是磨砺形成个性的柔韧和耐久;更是因为融入了一代又一代造纸人的心血和汗水,于是,那些本真质朴的一草一木,在能工巧匠们的手中,完成了脱胎换骨般的新生,幻化成一张张洁白绵软、意韵悠长的宣纸。

精湛的技艺,奇妙的嬗变,精彩的亮相,触目惊心,令人感叹。

文房四宝介绍_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介绍_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介绍_文房四宝宣纸的起源宣纸是中国古代用于书写和绘画的材料,至今依旧是书画创作的专用纸。

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泾县。

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

到了宋代,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统称为“宣纸”,也有人称其“泾县纸”。

关于宣纸,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

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发明造纸技术的蔡伦离世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修谱,以表怀念之情。

但年复一年难以如愿。

一天,孔丹遇见一颗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

由于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之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纸来,这便是后来有名的宣纸。

宣纸中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名贵品种,一直流传至今,就是为了纪念孔丹。

宣纸的特性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性能,利于笔挥墨运,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正是宣纸的这些性质而使中国书画艺术具有了一种独特性。

宣纸还有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等等优点,故获得“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美誉。

一,宣纸的柔韧性宣纸具有很强的弹性和韧性。

将生宣揉成一团之后还可以展平,经过熨烫,依旧可以恢复平展如初的原貌。

所以即使是作品皱痕起伏,经过装裱之后,也会平展如新。

尤其在拓片制作方面,宣纸的柔韧性更是显得淋漓尽致。

专门用于制作拓片的扎花宣纸,薄薄的纸张贴在凸凹不平的表面上,任凭反复敲打,依然能够保持伸缩自如,保持裂而不断的完美状态。

二、宣纸的湿染性到商店里购买宣纸时,判断生宣与熟宣的最简单方法就是用水来检验。

当水滴在宣纸上,落在纸面上的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的就是生宣;而水滴落在纸面上没有立即扩散或不再扩散开的就是熟宣。

我们把生宣显现的这种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开来的现象称做湿染性特性,生宣具有较强的湿染性,不同的生宣纸显现的湿染性程度也有差异。

宣纸得名源于

宣纸得名源于

宣纸得名源于关于宣纸的由来,据民间传说,东汉建光元年(121年)制纸人蔡伦死后,其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纸,欲制出天下最好的纸来修补师傅画像的谱,以示怀念。

但是年复一年,想要的东西很难得到。

有一天,在孔丹,我看到一棵古老的檀香树躺在溪边。

因为常年被太阳冲刷,它的树皮已经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纤细干净的纤维。

孔丹拿去造纸了。

经过反复实验,它终于制成了一种极好的纸,这种纸后来被称为宣纸。

宣纸中有一名叫“四尺丹”的品种,就是为纪念孔丹而得名,一直流传至今。

另据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岭曹氏族谱序》云:“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

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从十三宅。

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法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

”曹大三继承了前人的造纸技术,经过实践,遂步提高,终于造出了洁白纯净的好纸,因纸的集散地多在州治宣城,故名宣纸。

清梅花玉版笺据《历代名画记》《新唐书》等史书记载,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

”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

另据《旧唐书》记载,天宝二年(743),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而宣城郡纸尤为精美。

可见宣纸在当时已名冠各地。

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

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

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

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城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

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宁国府(府治宣城)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均以府治名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

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宣纸“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

宣纸用于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

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

小岭宣纸七百年

小岭宣纸七百年

小岭宣纸七百年作者:雷虎来源:《中国周刊》2015年第09期在中国数以百万计的村落中,小岭,是一个不起眼的名字。

全国叫小岭的村庄,可能有成百上千个。

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安徽泾县小岭却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地名——这里是中国宣纸的发源地。

自公元1250年小岭曹氏始祖曹大三为躲避战乱移居小岭开始,小岭村就成为了一个曹氏聚族而居的村落。

小岭村地处群山之中,少田,曹大三因地制宜,见当地盛产青檀树,就用树皮来造纸,“遂以蔡伦术为生”。

自此以后,小岭村就成为了一个以宣纸生产为营生的村落。

作为宣纸发源地的小岭,无论走在何处,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宣纸气息:庭院深深的宅院,规模宏大的纸槽遗迹,甚至随便推开一间不起眼的房门,从老妪拿出的一张发黄的老照片上,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些宣纸世家的辉煌。

一乡善士曹廷柱这是一个村舍分散的村庄。

奔腾的溪流在群山中流窜,切割出一道狭长的峡谷,冲刷出一个个山坑。

进村的水泥路跟随着溪流盘旋,而灰瓦白墙的徽派民居则点缀在大小山坑间。

水泥路如长青藤一般蜿蜒,而民居则像是藤叶一般,三三两两地散落在各个群山中。

车缓缓地驶入了其中一片“藤叶”,“藤叶”上的微观世界便在眼前铺开。

借宿在下湾村一个名为曹益宝的老人家中。

虽然下湾有“村”之名,但其实只是小岭村的一个村民组。

小岭村有“九岭十三坑”之说。

九岭,是环绕在小岭村周围的九座山峰,而十三坑,以往是山凹中十三个自然村落,如今则被“收编”成村民组。

这十三个自然村落都统一以小岭之名,是曹大三后裔聚族而居的村落。

老人家有一个世代相传的宣纸作坊。

作坊现在的当家人是老人的大儿子曹人强。

见到曹人强时,他正在溪流边的火炉旁蒸煮原料。

灶的上方堆满了晒干的青皮,灶下方堆满了青檀枝。

曹人强正在做的便是蒸煮青檀皮。

被我们“缘纸追艺”的热忱所动,他答应第二天带我们去村里转转。

用过晚饭时才晚上六点多钟,小山村里就不见了人影。

整个山谷中只听得到溪水潺潺中偶然夹杂的几声狗吠声。

特地开着窗,听了一晚水声。

宣纸的“前世今生”

宣纸的“前世今生”

宣纸的“前世今生”曹天生⊙a“宣纸制作技艺 ”于2009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名录。

宣纸虽为世人熟知,但不少人对其发展演进及内涵变化并不十分了解,仍将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内涵的宣纸混为一谈,因此有必要对宣纸的“前世今生”一探究竟。

b“宣纸”二字连用,成为表示纸张的专有名词,始于唐代《历代名画记》:“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求提供了恰到好处的保障。

天时之机、地利之便加上人之勤奋,沾着黄山、九华山的秀气,染着巢湖、太平湖的灵气,泾县宣纸开始崭露头角4444。

当然这时的宣纸还是稚嫩,主要用于装裱托纸等,还不宜用于书画。

d明朝中叶后,宣纸的原料已非采用青檀皮一种,而是掺和了沙田稻草。

由于青檀皮的纤维较长,单一用青檀皮浆作为原料,成纸性质较硬,柔韧性不足,在这种纸上进行书法绘画时,润墨性稍逊。

而稻草的纤维较短,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则增加了成纸的绵柔度和书法绘画的润墨效果。

及至清代,宣纸已经普遍采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两种原料制成。

宣纸因其质地绵韧、纹理纯净、不蛀不腐、润墨性强的独特禀赋,成为书画家们的最爱。

e如今,宣纸产地早已由小岭传播到泾县及其周边地区。

国内少数地方曾在原产地技术人员指导下生产过仿宣,但产品质量难与正宗宣纸相比。

今天所谓正宗宣纸,就是请按时间顺序加以说明。

2.第d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简要分析第c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刘为民 设计)(参考答案见65页)c a n k a od a a n参考答案《一竿冷》参考答案:1.充满智慧,永远流动;从不耽溺,不断追求;无法征服,昭示生命的奥秘。

2.仁爱、静默、希望、生存、坚守不移、包容接纳等。

3.人称使用的效果:①文章第二段用第一人称,表现作者对山水的思索,提供了全文沉思凝想的叙述基调,使全文情感显得自然真切。

②在山水对话中使用第二人称,互相诘问,营造一种对话情景,拟人手法将深刻的哲理化为哲人的情思,显得亲切自然,富有情趣。

宣纸由来——精选推荐

宣纸由来——精选推荐

宣纸由来│宣纸名称由来│1《辞海》中称:“中国的⼀种⾼级的⽑笔书画⽤纸。

原产于唐朝宣州(安徽省泾县⼀带),故名。

”现有资料表明:史籍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

《新唐书·地理志》有天宝⼆年(743年)宣州⼟贡中上贡纸、笔的记载。

《唐六典·太府寺》有开元前各地杂物的记载,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约、次纸”的记录。

唐时宣州的属县宣城、泾县、宁国、太平(现黄⼭市黄⼭区)均产纸,以“泾县所制尤⼯”。

纸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纸”。

由此可见,有关著作及⼈们通俗的说法称:宣纸产于泾县,唐代泾县属宣州郡(或宣城郡),宣纸由此得名,这⼀说法有失偏颇(注:唐天宝元年(742),宣州改宣城郡,乾元元年(758)宣城郡复称宣州)。

2“宣纸”⼀词最早见于唐代元和~乾符年间(815—875),书画评论家、⼤理寺卿张彦远在他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第⼀次提及宣纸,该书《论画体⼯⽤榻写》⼀章节中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法蜡之,以备摹写……” 。

这说明唐代已将宣纸⽤于书画了(但制作⽔平尚不⾼,仍需“⽤法腊之”,⽅可“摹写”)。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42回⾥也有描写到宣纸,⼩说中的⼈物宝⽟、黛⽟、宝钗、惜春等在议论画⼤观圆时,宝⽟说:“家⾥雪浪纸,⼜⼤,⼜托墨”。

宝钗补充道:“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或是会⼭⽔的画南宗⼭⽔,托墨、禁得皴染……”等。

据考证,“雪浪纸”就是宣纸。

3关于宣纸的由来,迄今尚⽆可靠的⽂字供考证。

倒是⽣产宣纸的泾县,流传着⼀个动⼈的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蔡伦的弟⼦扎丹在皖南造纸,他很想造出⼀种世上最好的纸为⽼师画像,以表缅怀之情。

年复⼀年,终未如愿。

⼀天,孔丹徘徊于峡⾕溪边,偶见⼀棵古⽼的青檀树,横卧溪上,由于流⽔终年冲洗,树⽪腐烂变⽩,露出⼀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

孔丹取以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功告成。

这就是后来的宣纸。

还有⼀说,宋末天下战乱,有个叫曹⼤三的⼈,从太平县徒迁经县避难,见峡⾕⽔清檀肥,逐定居于此,以察论本为⽣业,世代相传。

宣城·宣纸

宣城·宣纸

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唐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 着之《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 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 书画了。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 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 细薄光润,冠于一时。”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 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 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 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 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 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 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 一种艺术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 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 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 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过程所用的工具皆十分讲究。如捞 纸用的竹帘,就需要用到纹理直, 骨节长,质地疏松的苦竹。宣纸的 选料同样非常讲究。青檀树皮以两 年以上生的枝条为佳,稻草一般采 用砂田里长的稻草(其木素和灰分 含量比普通泥田生长的稻草低)。
千万孤独
山径舟钓
鸟人蓑寒
飞踪笠江 柳
绝灭翁雪
宗 元
1. 取青檀木的皮、沙田稻草等原 料,捣碎,加入草木灰等下锅蒸煮。 青檀是最好的造纸原料,极品宣纸 应该是只用青檀皮造出来的。加入 稻草是为降低成本,至于以什么比 例混合,每个批次的宣纸都不一样, 可以按照买家的需求定制。
4. 手工抄纸,传统抄纸就是“捞纸”,工人拿着竹帘去纸浆里一捞,捞上来的 纸浆份量适当,再左右摇晃均匀,如此造出来的纸才薄厚一致。
抄纸是最有技术含量也最具观赏性的一步,宣纸的品质全都来自于抄纸师傅 手上的感觉。所以千百年来造纸术虽然进化了很多,但最后这一抄一扣却始终 未曾改变。若不是这看似简单的坚持,“纸寿千年”也许就无从谈起,我们也 永远没有机会一睹历代书画大师的真迹了。

话说宣纸——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话说宣纸——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过去我家的纸到巴拿马,去展览,也可以讲是比赛,世界各国的纸,我家里的纸得了一个奖,我老太公在清朝,1911年,就是宣统年间。”
翻阅93年前修订完成的家谱,不仅可以找到自己的根,而且抚摸着曹家自己生产的宣纸,相隔近一个世纪,不仅没有褪色变黄,而且柔软如初。宣纸是曹氏家族的骄傲。
“我们姓曹的就是主要做宣纸的。你就是给我一个官,不行。我们姓曹的没有官。我们三百几十年,四百年以来,我们姓曹的没有一个(做)官的。”
“做传统工艺的宣纸,确实是比较辛苦,既费钱又吃苦,但是我为什么要做呢?因为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多了,文房四宝里,宣纸占主要的。”
“我这一代肯定要把这个纸延续下去,不会让它半途而废。因为这是一种文化,文化就要把它延续下去。”
地处皖南山区的泾县,自古就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称谓,全县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加上高山形成溪壑纵横,构成上百条大小河流,为宣纸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我来试试看,失败了就算了,不就甩了点钱吗?成功不就好了吗?成功了这种文化不就传承下来了吗?”
宣纸生产出来了,这种被古人誉为“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纸中极品重现了。这种纸以每年小批量的生产,供应国内高档次的艺术家。
宣纸是中国字画艺术的载体,中国古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即使在造纸业十分发达的今天,真正能使中国的字画艺术展示魅力、传承千古的,仍然非宣纸莫属。
现在丈夫曹小宝负责工厂的技术生产,妻子曹佩兰负责检纸,儿子曹健负责产品销售,另外雇用了几名生产工人。
“(我)初中毕业。我父亲那时就问:你愿意读书还是愿意干嘛?我那时考虑到自己与书无缘,就决定出去闯一闯,于是就在上海呆了2年,后来就回来跑宣纸业务。”
在熟悉了大城市的环境之后,儿子曹健放弃在外打工,回到家乡帮助父母经营宣纸业务。儿子的加盟,使得曹小宝的家庭作坊真正成为产销一条龙。这种企业模式,在目前泾县的造纸作坊中十分普遍。

宣纸的相关知识讲解

宣纸的相关知识讲解
半熟宣也是从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两者之间,“玉 版宣”即属此一类。
简单区分生宣和熟宣的方法就是用水接触纸面,水分立即散开 的即为生宣、凝聚基本无变化的,即为熟宣,散开的速度较慢的为 半熟宣(亦称煮锤宣)。
宣纸品种按原料配比分类 可分为棉料、净皮、特净三大类;一般来说,棉料是指原材料檀皮含量
三尺单条:100 x 27 三尺对联:100 x 27
四尺单条:138 x 34 四尺对联:138 x 34 四尺三开:69 x 46 四尺六开:46 x 34
五尺单条:153 x 42 五尺对联:153 x 42
六尺三开:97 x 60 六尺斗方:97 x 90
5.宣纸的收藏
“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收藏宣纸时要找正宗的传统名牌,以质地纯 白细密、纹理清晰、绵韧者为佳。据了解,制作宣纸的主要材料之一就是青檀皮,但即 便都是使用青檀皮,如缺乏原产地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青檀皮的品质也不一样,所 生产出的宣纸有很大区别。现在国家已对宣纸进行了严格的“原产地保护”,对宣纸的 定义为“利用产自安徽泾县及周边地区的沙田稻草和青檀皮,在泾县范围内,用泾县特 有的山泉水以及传统工艺精制而成”。收藏宣纸最好能综合宣纸产品的质量特色、书画 界的认可程度,同时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收藏的宣纸要正宗;二是收藏宣纸要注 意品种,选择品种最好以书画界人士的使用喜好为标准;三是收藏宣纸要注重特色,尽 量收藏生产批量小、有主题的特种纸。
民间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东汉造纸家蔡伦死后,他的 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修 谱,以表怀念之情。但年复一年难以如愿。一天,孔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 檀树倒在溪边。由于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 缕缕修长 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之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纸 来,这便是后来有名的宣纸。宣纸中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就是为了 纪念孔丹,一直流传至今。

宣纸鼻祖曹大三(1264一1342)的前尘往事

宣纸鼻祖曹大三(1264一1342)的前尘往事

宣纸鼻祖曹大三(1264一1342)的前尘往事产自我省泾县的宣纸,早已闻名遐迩。

宣纸已成为我省以及泾县的一张靓丽“名片”。

至于宣纸的作用,正如郭沫若说的,离开了宣纸,中国的书画就无从表达它的妙味。

宣纸的发明人是谁?纸史研究界公认的说法是:泾县小岭曹氏的开山之祖、宋末元初人曹大三。

关于曹大三其人,因为文献资料的缺乏,人们一直知之甚少。

近年来,有人称发现了泾县小岭曹氏“家谱”,但公布的相关信息一片混沌。

2016年元月18日,本报记者在泾县城关绿宝街“四宝堂”见到小岭曹氏后裔曹光华先生,在他的引领下,记者找到泾县小岭村村民、曹氏后人曹洪宝,仔细查阅了曹洪宝手中的《泾川小岭曹氏宗谱》,终于揭开了宣纸鼻祖曹大三的“真容”。

曹光华出生于1954年,曾担任过泾县小岭宣纸厂、红旗宣纸厂厂长,是中国宣纸艺术大师、宣纸制作技艺传承人。

提起他的祖先曹大三,他很自豪。

对这位宣纸鼻祖的相关身世,他如数家珍,但对曹大三生卒年的不同说法,他也无所适从。

2005年,曹天生著《中国宣纸史》称:“曹大三生于南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卒于元朝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

”曹天生在2014年著《千年小岭》时称:“曹大三生于宋朝理宗景定甲子五年,即公元1264年农历八月十五日……逝世于元朝世祖至正元年,即公元1341年农历十月十一日。

”“据引我们得知,曹大三享年78岁。

”从上可知,曹大三的生卒年有四种说法,除了《泾县志》的一种说法之外,其余三种都来自曹天生。

曹大三的年龄,也相应地呈现78岁、79岁和80岁。

曹天生的说法在《泾县志》之后,按照常理,他的说法当有新的依据。

事实果不其然,曹天生称他的说法来自他亲见的、修于三年(1914)的《泾川小岭曹氏宗谱》。

记者在小岭村村民曹洪宝家看见的《泾川小岭曹氏宗谱》,正是这一年编修的。

曹洪宝是一名做豆腐的师傅,远近百姓(包括县城里的几家土菜馆老板)都知道,要买他的豆制品,必须提前几天预订。

他每天就做那么几作,从不多做。

泾县小岭曹氏宣纸

泾县小岭曹氏宣纸

泾县小岭曹氏宣纸之祖(2015-07-1410:07:29)▼标签:育儿分类:【看看人间多有趣】泾县宣纸始创于泾县小岭,己有1500多年的历史,因“纸寿千年,墨润万变”而驰名中外。

古代泾县属宣州府管辖,“宣纸”因此而得名。

宣纸自唐代问世以来,一直倍受社会各界名流的关注,被朝廷列为“贡品”。

宋元时期,宣纸得到进一步发展,不仅品种增多,产地扩大,纸质也达到“色理腻白,纸性软绵,既光且坚。

”“细薄光润,为一时之甲。

”明代,由于水墨写意画的发展,宣纸艺术的运用手法又推到一个新的阶段。

到了清代,宣纸发展到鼎盛时期,纸坊生产遍及皖南各地。

1911年,泾县小岭,曹义发“鸿记”宣纸在南洋国际劝业会上获“超等文凭奖”。

1915年,泾县小岭“桃记”宣纸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

郭沫若于1964年为宣纸题词赞道:“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开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谈到宣纸,曹氏家族无不感到自豪和荣光。

那么泾县曹氏是从哪里迁去的呢?根据泾县《小岭曹氏宗谱》卷一中《曹氏宗派源流序》的记载:“吾曹自周武克殷,封同母第五叔振铎于曹,遂以国为氏。

越四世,宫伯候生子二,长孝伯云,嗣立次子风别为公族,乃吾宗嫡派也。

”这就是说曹氏因周文王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封同胞的五弟(有文献记载为六弟)叔振铎公于曹国(今山东省菏泽一带,古称曹州)而得姓。

曹氏视曹风为嫡派。

接着,序中又载道:“(曹)风生(曹)良,夫(曹)良生(曹)窿,窿生简,简生进,(曹进)仕鲁公子,以为遂邑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

进生刿,世居孝廉里,鲁庄公十年,与齐战于长匀,以谋克之,封为鲁师。

”这就是说的《曹刿论战》中施展谋略大战齐军于长匀的鲁国著名军师曹刿。

自曹刿传到六代曹马(字仲马),因他被派到蔡的(现在河南上蔡县)任职,并居留那儿,形成了曹氏上蔡派。

曹马之子曹胭为金城大夫,曹胭的曾孙子曹岷(字叔蘅),为南阳大夫。

曹岷之子是曹恤,人称“曹伯”,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宣纸的“前世今生”素材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宣纸的“前世今生”素材

宣纸的“前世今生”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载体,其制作技艺被誉为世界手工造纸技艺的"活化石"。

"宣纸制作技艺"于2009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宣纸虽为世人熟知,但由于对其发展演进及内涵变化并不十分了解,不少人仍将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内涵的宣纸混为一谈,因此有必要对宣纸的"前世今生"一探究竟。

唐代:"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旧唐书》中曾记载:唐天宝年间,在全国各地运到京城长安的进贡之物中,宣城郡船中有"纸、笔"等贡品,这说明当时宣城郡已生产纸、笔。

《新唐书》也载宣州宣城郡土贡有"纸、笔"等物。

"宣纸"二字连用,作为一个表示纸张的专有名词出现,始于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

其卷二中云:"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

"这种所谓"宣纸"不是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纸张,而是"好事家""用法蜡之"以后才可用的其他种类的皮纸。

这说明:唐代"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这是以产地而称的"宣纸"。

唐代宣州虽有"纸、笔"之贡,但不能将这种当时的优质纸张与后来的"宣纸"视为等同,因为原料不同;唐代起已有"宣纸"之名,但其时是取地名命名,泛指宣城所产之纸;从造纸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唐代尚未见有以青檀皮为原料的"宣纸"。

但不可否认,当时宣州已经产出名纸,以地名命名的"宣纸"就此产生了。

宋元:"宣纸"是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的纸张文献证明,曹氏一支辗转迁徙到安徽泾县小岭后,开始了全面系统地以青檀皮为原料制作"宣纸"的历程。

宣纸的起源和特色

宣纸的起源和特色

一开始麦克斯对乐器店老板说世界上没有这个人,但是他得的确确创造出了震惊世界的
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之为泾县纸。由 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褪色等特点, 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关于宣纸的起源,有这样的民间传说,东汉 安帝建光元年(121 年)蔡伦死后,弟子孔丹在皖 南造纸,很想造出一种洁白的纸,好为老师画像,
宣纸起于唐代,此后历代相沿制造使用。对 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历代名画记》、《新唐书》 等。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泾县,沐永强说,在泾 县,大人小孩都知道宣纸是怎么回事。此外,泾 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在宋代时期, 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 泾县。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
一开始麦克斯对乐器店老板说世界上没有这个人,但是他得的确确创造出了震惊世界的
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 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商报记者熊潇雨/整理 相关 上传相关
0
0c27f6ca 易博
宣纸,纸名,因原产于宣州府(今安徽宣城) 而得名,是中国古代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现主 要产于安徽泾县。据安徽泾县明星宣纸厂北京分 店即北京明星四宝堂总经理沐永强介绍,国家对 宣纸这项传统的制作工艺非常重视, 2006 年 5 月 20 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细薄光润,冠于一时他得的确确创造出了震惊世界的
沐永强说,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 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 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 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 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
以表缅怀之情。后在一峡谷溪边,偶见一棵古老 的青檀树横卧溪上,由于经流水终年冲洗,树皮 腐烂变白,露出缕缕长而洁白的纤维,孔丹欣喜 若狂,取以造纸,经反复试验,终于成功,这就 是后来的宣纸。

书法小知识——宣纸得名于它的什么?

书法小知识——宣纸得名于它的什么?

书法⼩知识——宣纸得名于它的什么?
相传东汉蔡伦死后,他的徒弟孔丹,为纪念师傅发明造纸的功德,想制造⼀种质量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

多次试制,总是不成功。

后来遍访名⼭⼤川后,来到皖南,看到⼀株倒伏在溪⽔旁的⼤树,其⽪经过多年的溪⽔冲刷变成⽩⾊,于是便试⽤此树⽪为原料进⾏造纸,经过多次试制,终于造成现在的宣纸,此树⽪就是⼀直沿⽤到现在的青檀⽪。

⽽当时造纸只能捞⼀张晒⼀张,费时费⼒,产量很低,孔丹与助⼿们为此事苦恼。

忽有⼀天,⼀名鹤发童颜的⽼者来到捞纸的槽前,⽤⼿中的拐杖在槽中⼀搅,捞出的纸就能分张了,⽼者丢下拐杖离去后,⼈们才发现拐杖是⼀根杨桃藤(猕猴桃藤,学名:Aetinidia chinensis Planch),事后,孔丹才想起⽼者有些像师傅蔡伦。

宣纸起源于唐代的记载
有关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我国的唐代著名学者张彦远在乾符年间(公元815—875年)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书中的《论画体⼯⽤榻写》⼀章节中的“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法腊之,以备摹写……”。

同时,《旧唐书》中载:唐天宝⼆年(公元743年)陕西太守韦坚引灞⽔、浐河⾄望春楼下,汇成⼴运潭。

唐⽞宗登楼看新潭,韦坚聚江淮漕船数百艘,为⾸之船由陕西县尉坐船头,⼝唱得宝歌,百⼥和歌,⿎乐齐奏。

后⾯漕船各标郡名,依次前进,船上满载本郡著名特产,如⼴陵郡船载锦、镜、铜器、海味;豫章郡船载名瓷、酒器、茶具;南海郡船载玳瑁、珍珠、象⽛、沉⾹;宣城郡船载空青⽯、纸、笔、黄连等物。

在数百艘漕船中,仅宣城郡⼀地献奉纸笔,说明当时的宣州纸质地精良,甲于各地。

当时泾县、太平、宁国、⼴德等县均属宣州府所辖,产品均在宣州⼀地集散,宣纸⼀名可能由此⽽来。

宣纸的历史与故事

宣纸的历史与故事

宣纸的历史与故事
宣纸是中国传统的书画用纸,产自安徽泾县,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唐代时,宣纸就因其品质优良而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

据唐代著名学者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记载,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宣纸进行书画创作。

到了唐朝末年,宣纸更是成为了贡品,被送入宫中供皇室使用。

据《旧唐书》记载,江西、四川、云南和浙江等地都产纸进贡,而宣城郡的纸张尤为精美。

此外,《新唐书》和《唐六典》上也有记载,宣州贡纸、笔等文字,说明该地所产的纸、笔在当时已经甲于全国。

由于宣纸的产地主要集中在泾县一带,因此宣纸之名的产生与当时所管辖的州府息息相关,与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之,宣纸作为中国传统的书画用纸,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特产泾县宣纸的起源传说
2012/4/7 12:21:38 编辑王莹浏览24
[摘要] 泾县宣纸泾县宣纸是指采用产自安徽省泾县境内的沙田稻草和青檀皮,不掺杂其他原材料,并利用泾县特有的山泉水,按照传统工艺,经特殊工艺配方,在精密的技术监控下精制而成。

是供书画、裱拓、水印等用途的高级艺术用纸。

有“国之瑰宝”、&
泾县宣纸
泾县宣纸是指采用产自安徽省泾县境内的沙田稻草和青檀皮,不掺杂其他原材料,并利用泾县特有的山泉水,按照传统工艺,经特殊工艺配方,在精密的技术监控下精制而成。

是供书画、裱拓、水印等用途的高级艺术用纸。

有“国之瑰宝”、“千年寿纸”的美誉。

关于宣纸的起源在泾县有这样一个传说:东汉造纸家蔡伦死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修谱,以表怀念之情。

但年复一年难以如愿。

一天,孔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

由于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之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纸来,这便是后来有名的宣纸。

宣纸中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就是为了纪念孔丹,一直流传至今。

胡侍的《珍珠船》中说到在唐高宗时,宣州有个修行和尚,为了抄佛经《严华经》,曾奉旨栽培了许多楮树,用以制造宣纸。

宣纸的原料是檀树皮。

楮树类似檀树,可能是这个和尚或者作者把檀树误认为楮树了。

《新唐书.地理志》载有:唐代“安徽宣州府产宣纸,年年进献皇帝。

”可见,宣纸那时已有名声了。

泾县宣纸以细薄、绵韧、洁白、紧密、墨韵层次清晰、色泽经久不变、不蛀不腐、卷折无损为特点。

安徽-徽墨制作技艺
2009/11/24 14:50:05来源:中华五千年
徽墨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

徽墨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

徽墨品种繁多,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墨本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

徽墨制作技艺复杂,不同流派各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密不外传。

徽模雕刻
古墨模
绩溪徽墨
湖州:中国湖笔之都
中国湖笔博物馆
湖笔、徽墨、宣纸、端砚,被誉为中国的“文房四宝”,而其中的湖笔,又以它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和书写上的挥洒自如,名列“文房四宝”之首,深受中国历代文人学士和书家画师的推崇。

浙江省的湖州市,是湖笔的发源地,中国主要的湖笔产地就在湖州市下辖的南浔区善琏镇。

雕像
中国侨联党组书记、主席林军到湖州考察,现场挥毫为湖笔博物馆题下“笔、墨、情”三字
留念。

日本茶文化专家棚桥篁峰先生日前专程来到湖笔博物馆,特地为他一年前的题词补上印
章。

善琏镇,位于湖州市东南部,人口3.2万。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江南水乡小镇,镇上几乎家家都出笔工,户户会制毛笔,有许多户人家还是湖笔的制作世家。

自秦代大将军蒙恬始创制笔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制笔历史。

湖笔选料精细,制作精湛,现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笔工艺规范。

笔工将之概括为“三义四德五毫”。

“三义”是指制作湖笔的毫料必须具备净、纯、宿的特点。

“四德”是指一支成品湖笔,其笔锋应兼具有尖、齐、圆、健的特点。

号称“湖颖四德”。

“五毫”是指湖笔按笔毫特性分为羊毫、兼毫、狼毫、紫毫、鸡毫五大类。

制笔主要原料选用山羊毛、野兔毛、黄鼬尾毛等,在五大类湖笔中又有软毫和硬毫之分。

湖笔展示:
湖笔品种现已达数百个品种,最负盛名的品牌有善琏湖笔厂的“双羊牌”湖笔,以其独特的工艺,高雅的品位和制作精良而深受政界要人和书坛名人的亲睐;还有创建于1741年距今260多年的王一品斋笔庄“天官牌”、“兰亭”、“西泠汉石”、“鹅池”等著名品牌;有善琏含山湖笔厂的“火炬”“双喜牌”湖笔,均堪称湖笔精品。

中国湖州·国际湖笔文化节:
剪彩千人广场书画
书法家讲话参观
活动现场大师挥墨
2001年,中国湖笔博物馆在笔都湖州落成。

2003年10月,原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先生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这家以讲述湖笔千年发展史和展示湖笔文化深邃内涵的湖笔专业博物馆,并欣然为中国湖笔博物馆题写了馆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