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爬电距离的规定

合集下载

说说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说说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说说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爬电距离(漏电距离)是在两个导电体之间沿绝缘表面的最短距离要求,而电气间隙是不同带电体之间或带电体与机壳(大地)之间不会发生击穿的安全距离,这两个参数如考虑不周,将会引起电路击穿,绝缘失效。

在确定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时,应考虑额定电压、污染状况、绝缘材料,表面形状、位置方向、承受电压时间长短等多种使用条件和环境因素,在先进的设备与产品标准中有此规定值。

如低压电器电控设备有以下规定:额定电压“大于300V小于660V”爬电距离为14MM,电气间隙为8MM——摘录自《电气设计禁忌手册》(P576页)主编李辛(李辛:中国电机工业协会秘书长高级工程师)1992。

4。

副主编薜钦琳柴富修机械工业出版社责任编辑:李振标王琳责任校对:丁丽丽1995年9月第一版:1996年9月第二次印刷咱们再看看,有一种低压电器就敢大大地违反这个规定:它是一个“4扁孔三相四线”插座,规格为380V16A上标:CHNT(R)AC30模数化插座A007217浙江囗囗囗囗电器有限公司白色塑料壳绝缘为左右开式(外壳可分为左右两瓣或叫两半儿)不是上下开式或叫上盖下底儿式左右两瓣的连结有的一批用自攻丝螺钉;或有一批使用空心铝管铆钉铆住……外形:上扁孔——竖(长)孔——为零(地)线;下扁孔——横(长)孔——为一个火线(B相);左扁孔——竖孔——为火线(A相);右扁孔——竖孔——为火线(C相)。

打开塑壳,看看内部结构就发现问题了:“左扁孔——A相火线”,与“下扁孔——B相火线”的连结到A、B接线柱的二个铜条之间的距离小得惊人!猜猜它敢小成什么样儿?它才仅仅有4MM!这就是说:它这个“380V16A”的插座的A、B两相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才仅有4MM。

这与上述规定中说的“大于300V小于660V”的电压(380V当在这个范围内)爬电距离应为14MM,电气间隙应为8MM,4MM——→14MM4MM——→8MM,差得多么悬殊!它这样违反规定的后果是什么呢?我曾见到过两例这样的插座在插上插头时爆炸起火团的事例。

电路板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怎么规定的?

电路板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怎么规定的?

一般来说,爬电距离要求的数值比电气间隙要求的数值要大,布线时须同时满足这两者的要求(即要考虑表面的距离,还要考虑空间的距离),开槽(槽宽应大于1mm)只能增加表面距离即爬电距离而不能增加电气间隙,所以当电气间隙不够时,开槽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开槽时要注意槽的位置、长短是否合适,以满足爬电距离的要求。

4.2.2元件及PCB的电气隔离距离:(电气隔离距离指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综合考虑)对于Ⅰ类设备的开关电源(本公司的大部分开关电源均为Ⅰ类设备),在元件及PCB板上的隔离距离如下:(下列数值未包括裕量)a、对于AC—DC电源(以不含有PFC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L线-N线(保险管之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后) 2.2mm 3.2mm输入-输出(变压器) 4.4mm 6.4mm输入-输出(除变压器外) 4.4mm 5.5mm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2.0mm 2.5mmb、对于AC—DC电源(以含有PFC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L线-N线(保险管之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后) 2.2mm 3.2mm输入-输出(变压器) 5.2mm 9.0mm输入-输出(除变压器外) 4.4mm 6.4mm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2.2mm 3.2mmc、对于DC—DC电源(以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36-76V 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DC+)-(DC-)(保险管之前) 0.7mm 1.4mm输入-地(保险管之前) 0.7mm 1.4mm输入-地(保险管之后) 0.9mm 1.4mm输入-输出(考虑为基本绝缘) 0.9mm 1.4mm输入-输出(考虑为加强绝缘) 1.8mm 2.8mm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0.7mm 1.4mm4.2.3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是指变压器两边的挡墙宽度的总和,如果变压器挡墙的宽度为3mm,那么变压器的电气隔离距离值为6mm(两边的挡墙宽度相同)。

爬电距离的标准

爬电距离的标准

爬电距离的标准
电距离是指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下,电子能传输的最大距离。

爬电距离是指在这个距离内,物体表面不能有附着物或积尘,否则会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

爬电距离的标准主要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和电压等级,一般按照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标准来确定,常见的标准有如下几种:
1. 低压环境下:在空气中,300V以下的电压,爬电距离一般为
2.5mm。

2. 中压环境下:在空气中,1000V以下的电压,爬电距离一般为12mm。

3. 高压环境下:在空气中,1000V以上的电压,爬电距离一般为25mm。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只适用于干燥、洁净的空气环境,如果是潮湿或工业现场等复杂环境,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

安全距离及其相关安全要求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1、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决定: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3及表4 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5 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PE(大地)≥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 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2.5mm (一次侧浮接地对大地)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4.0mm,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二次侧部分之电隙间隙≥0.5mm即可二次侧地对大地≥1.0mm即可附注: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内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外壳施以30N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

爬电距离的决定: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6可决定其爬电距离但通常:(1)、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大地≥2.5mm,保险丝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量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短路损坏电源。

(2)、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 (3)、一次侧直流地对地≥4.0mm如一次侧地对大地(4)、一次侧对二次侧≥6.4mm,如光耦、Y电容等元器零件脚间距≤6.4mm要开槽。

(5)、二次侧部分之间≥0.5mm即可(6)、二次侧地对大地≥2.0mm以上(7)、变压器两级间≥8.0mm以上3、绝缘穿透距离:应根据工作电压和绝缘应用场合符合下列规定:——对工作电压不超过50V(71V交流峰值或直流值),无厚度要求;——附加绝缘最小厚度应为0.4mm;——当加强绝缘不承受在正常温度下可能会导致该绝缘材料变形或性能降低的任何机械应力时的,则该加强绝缘的最小厚度应为0.4mm。

ul2231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标准

ul2231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标准

一、概述在电气设备的设计、安装和运行过程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它们直接影响着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制定相关的标准对于保障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二、爬电距离的标准1.1 爬电距离的定义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导电体之间在一定电压下不发生放电或击穿的最小距离。

它是衡量电气设备绝缘性能的重要指标。

1.2 爬电距离的国际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了《IEC xxx 高电压试验技术空气和气体绝缘的爬电和液体的电气击穿试验》标准,其中规定了不同情况下的爬电距离要求。

1.3 爬电距离的国家标准我国《电气设备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标准GB 2423.5-1995对爬电距离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包括了不同电压等级下的爬电距禿要求、测量方法等内容。

三、电气间隙的标准2.1 电气间隙的定义电气间隙是指两个导电体之间安装设备时所预留的间距。

合理的电气间隙能够有效防止因接触而引起的放电和击穿现象,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

2.2 电气间隙的国际标准《IEC xxx-3 绝缘配合标准第3部分:耐电压》以及《IEC xxx-4 绝缘的协调-第4部分:在电气设备中所选取的绝缘标准》对于电气间隙的要求做出了规范。

2.3 电气间隙的国家标准我国《含硅树脂零件通用技术条件》GB/T1695-2005中对于电气间隙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包括了材料、尺寸等要求。

四、标准的重要性3.1 保障设备的安全性符合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标准的设备能够有效地防止因接触而导致的放电和击穿现象,从而保障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3.2 保障设备的可靠性合理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能够有效地提高设备的绝缘性能,降低因绝缘失效而引起的故障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3 促进电气设备的发展制定合理的爬电距禿和电气间隙标准能够推动电气设备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发展,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论爬电距禿和电气间隙作为电气设备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指标,其标准制定对于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促进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0kv爬电距离标准

10kv爬电距离标准

10kv爬电距离标准10kv爬电距离标准是指在10kv电力线路下,人体与地面之间的最小安全距离。

这个距离标准的确定,对于确保人身安全,避免电击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电力线路施工、维护和日常运行时,必须要严格遵守10kv爬电距离标准,以确保工作人员和周围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首先,10kv爬电距离标准的制定是基于电场强度和电压的计算和测量。

根据电场强度的分布规律和10kv电压的特性,可以通过相关的公式和计算方法来确定10kv爬电距离标准。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电力线路参数和环境条件进行实地测量和评估,以得出符合实际情况的10kv爬电距禿标准数值。

其次,10kv爬电距离标准的确定还受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约束。

国家对于电力线路的安全管理和人身安全有着严格的规定,其中包括了对于10kv爬电距离标准的要求。

各个地区的电力行业标准和规范也会对10kv爬电距禿标准进行具体的规定,以保障当地电力线路的安全运行。

另外,10kv爬电距禿标准的执行对于施工作业和日常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在电力线路的施工和维护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10kv爬电距离标准进行操作,以避免发生触电事故。

同时,对于周围环境和人员的安全防护也需要根据10kv爬电距离标准来进行布置和管理,以确保电力线路周边的安全。

总的来说,10kv爬电距禿标准的确定和执行对于保障电力线路安全运行和人身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电场强度、电压特性、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严格执行10kv爬电距禿标准,以确保电力线路的安全运行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同时,对于10kv爬电距禿标准的研究和完善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总结,以适应不同环境和要求,提高电力线路安全管理水平。

希望本文能够对于10kv爬电距离标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有所帮助,提高大家对于电力线路安全的重视和认识,确保电力行业的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

所谓安全距离,就是为保护人在使用电子产品的时候,危险电压带电部分与人不能轻易接触到,也不能让它来引起危险导致威胁人身安全。

因此必须在一般情况下,安全距离是在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检查安全距离从设计阶段开始。

结构检查人员会首先检查PCB板上的安全距离(最好拿空的PCB板用透明薄尺或游标卡尺来测量),之后,就是检查危险电压带电部分与其它部分(如外壳、安全电压部分等)距离等等。

总之,一切关乎与安全的部分都要测量,特别重点会在电源部分。

具体参考各种安全标准:IEC60950\ IEC60065\UL60950\GB8898\GB4943等以下引自其他文章: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1、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决定: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3及表4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5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PE(大地)≥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2.5mm(一次侧浮接地对大地)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4.0mm,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二次侧部分之电隙间隙≥0.5mm即可二次侧地对大地≥1.0mm即可附注: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内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外壳施以30N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

爬电距离的决定: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6可决定其爬电距离但通常:(1)、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大地≥2.5mm,保险丝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量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短路损坏电源。

(2)、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3)、一次侧直流地对地≥4.0mm如一次侧地对大地(4)、一次侧对二次侧≥6.4mm,如光耦、Y电容等元器零件脚间距≤6.4mm要开槽。

爬电距离和电器间隙

爬电距离和电器间隙

爬电距离和电器间隙概要:1、爬电距离:两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爬电距离是沿表面计算的,如果是孔的话要绕过去);2、电气间隙:两导电部件之间在空气中的最短距离(空间直线距离)。

黄色路径是爬电距离,蓝色是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普通灯具交流(50/60HZ)正弦电压的最小距离(GB7000.1—2007表11.1)(普通灯具的爬电距离)工作电压有效值/V 不超过距离/mm 50 150 250 500 750 1000 爬电距离——基本绝缘PTI ?600 0.6 1.4 1.7 3 4 5.5<600 1.2 1.6 2.5 5 8 10 ——附加绝缘PTI ?600 — 3.2 3.6 4.8 6 8 <600 — 3.2 3.6 5 8 9 加强绝缘— 5.5 6.5 9 12 14 电气间隙——基本绝缘 0.2 1.4 1.7 3 4 5.5 ——附加绝缘— 3.2 3.6 4.8 6 8 ——加强绝缘— 5.5 6.5 9 12 14 1)PTI(耐起痕指数)按照IEC60112.IPX1或以上灯具交流(50/60HZ)正弦电压的最小距离(GB7000.1—2007表11.2)(普通灯具的爬电距离和IPX1或更高的灯具)工作电压有效值/V 不超过距离/mm 50 150 250 500 750 1000 爬电距离——基本绝缘PTI ?600 1.5 2 3.2 6.3 10 12.5175?PTI ,600 1.9 2.5 4 8 12.5 16 ——附加绝缘PTI ?600 — 3.2 4 8 12.5 16 加强绝缘— 5.5 6.5 9 12.5 16 电气间隙——基本绝缘 0.8 1.5 3 4 5.5 8 ——附加绝缘— 3.2 3.6 4.8 6 14 ——加强绝缘— 5.5 6.5 9 12 14 1)PTI(耐起痕指数)按照IEC60112.正弦或非正弦脉冲电压的最小值(GB7000.1—2007表11.3)(普通灯具的爬电距离和IPX1或更高的灯具)额定脉冲电压峰值/KV2.0 2.53.04.05.06.0 8.0 10 12 最小电气间隙/mm 1 1.5 2 3 4 5.5 8 11 14额定脉冲电压峰值/KV15 20 25 30 40 50 60 80 100 最小电气间隙/mm 18 25 33 40 60 75 90 130 170 耐起痕指数:指按照规定的方法试验,材料表面能经受住50滴电解液而没有形成漏电痕迹的最高电压值(在绝缘材料商滴氯化铵溶液的同时施加一定的电压值V,在50滴溶液滴完前,电极之间没有出现闪络或击穿现象,此时的电压值V就是耐起痕指数)。

爬电距离与安全间距

爬电距离与安全间距

安全距离及其相关安全要求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1、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决定: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3及表4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5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PE(大地)≥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2.5mm (一次侧浮接地对大地)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4.0mm,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二次侧部分之电隙间隙≥0.5mm即可二次侧地对大地≥1.0mm即可附注: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内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外壳施以30N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

爬电距离的决定: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6可决定其爬电距离但通常:(1)、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大地≥2.5mm,保险丝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量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短路损坏电源。

(2)、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3)、一次侧直流地对地≥4.0mm如一次侧地对大地(4)、一次侧对二次侧≥6.4mm,如光耦、Y电容等元器零件脚间距≤6.4mm要开槽。

(5)、二次侧部分之间≥0.5mm即可(6)、二次侧地对大地≥2.0mm以上(7)、变压器两级间≥8.0mm以上3、绝缘穿透距离:应根据工作电压和绝缘应用场合符合下列规定:——对工作电压不超过50V(71V交流峰值或直流值),无厚度要求;——附加绝缘最小厚度应为0.4mm;——当加强绝缘不承受在正常温度下可能会导致该绝缘材料变形或性能降低的任何机械应力时的,则该加强绝缘的最小厚度应为0.4mm。

爬电定义及爬电距离

爬电定义及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Creepage Distance测量仪[1]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一个导电部件与设备及易接触表面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测量的最短空间距离.沿绝缘表面放电的距离即泄漏距离也称爬电距离,简称爬距。

爬距=表面距离/系统最高电压.根据污秽程度不同,爬的意思,可以看做一个蚂蚁从一个带电体走到另一个带电体的必须经过最短的路程,就是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是一个带翅膀的蚂蚁,飞的最短距离。

国标里有具体规定,不同形状的绝缘,爬电距离的计算方法是不一样的。

在GB/T 2900.18-1992 电工术语低压电器标准中对爬电距离有这样的定义:爬电距离具有电位差的两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编辑本段爬电距离的决定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6可决定其爬电距离但原理通常:(1)、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大地≥2.5mm,保险丝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量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短路损坏电源。

(2)、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3)、一次侧直流地对地≥4.0mm如一次侧地对大地(4)、一次侧对二次侧≥6.4mm,如光耦、Y电容等元器零件脚间距≤6.4mm要开槽。

(5)、二次侧部分之间≥0.5mm即可(6)、二次侧地对大地≥2.0mm以上(7)、变压器两级间≥8.0mm以上3、绝缘穿透距离:应根据工作电压和绝缘应用场合符合下列规定:——对工作电压不超过50V(71V交流峰值或直流值),无厚度要求;——附加绝缘最小厚度应为0.4mm;——当加强绝缘不承受在正常温度下可能会导致该绝缘材料变形或性能降低的任何机械应力时的,则该加强绝缘的最小厚度应为0.4mm。

如果所示意图提供的绝缘是用在设备保护外壳内,而且在操作人员维护时不会受到磕碰或擦伤,并且属于如下任一种情况,则上述要求不适用于不论其厚度如何的薄层绝缘材料;——对附加绝缘,至少使用两层材料,其中的每一层材料能通过对附加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或者:——由三层材料构成的附加绝缘,其中任意两层材料的组合都能通过附加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或者:——对加强绝缘,至少使用两层材料,其中的每一层材料能通过对加强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或者:——由三层绝缘材料构成的加强绝缘,其中任意两层材料的组合都能通过加强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

电路板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怎么规定的?

电路板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怎么规定的?

一般来说,爬电距离要求的数值比电气间隙要求的数值要大,布线时须同时满足这两者的要求(即要考虑表面的距离,还要考虑空间的距离),开槽(槽宽应大于1mm只能增加表面距离即爬电距离而不能增加电气间隙,所以当电气间隙不够时,开槽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开槽时要注意槽的位置、长短是否合适,以满足爬电距离的要求。

422元件及PCB的电气隔离距离:(电气隔离距离指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综合考虑)对于I类设备的开关电源(本公司的大部分开关电源均为I类设备),在元件及PCB板上的隔离距离如下:(下列数值未包括裕量)a、对于AC-DC电源(以不含有PFC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b、对于AC- DC电源(以含有PFC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DC+ - (DC-)(保险管之前)0.7mm 1.4mm输入-地(保险管之前)0.7mm 1.4mm输入-地(保险管之后)0.9mm 1.4mm输入-输出(考虑为基本绝缘)0.9mm 1.4mm输入-输出(考虑为加强绝缘) 1.8mm 2.8mm输入-磁芯、输出-磁芯0.7mm 1.4mm4.2.3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是指变压器两边的挡墙宽度的总和,如果变压器挡墙的宽度为3mm那么变压器的电气隔离距离值为6mm(两边的挡墙宽度相同)。

如果变压器没有挡墙,那么变压器的隔离距离就等于所用胶纸的厚度。

另外,对于AC-DC电源,变压器初、次间绕注的厚度,所以变压器的引脚需要套上绝缘套管且套管要穿过挡墙。

气分离测得最短直线距离;沿面距离(clearanee): 沿绝缘表面测得两个导电组件之间或是导电组件与物体界面之间的最短距离.沿面距离(clearanee)不满足标准要求距离时:PCB板上可采取两个导电组件之间开槽的方法,导电组件与外壳、可触及部分之间距离不够,则可将导电组件用绝缘材料包住。

将导电组件用绝缘材料包住既解决了空间距离(Creepage dista nee) 也解决了沿面距离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3及表4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5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 2.5mm L.N PE (大地)》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24v爬电距离标准_理论说明

24v爬电距离标准_理论说明

24v爬电距离标准理论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在现代的电力工程领域,24V爬电距离标准是一项重要的技术要求。

这个标准定义了设备或元件安全运行所需的最小爬电距离,用于保护人员和设备免受电击风险。

本文将对24V爬电距离标准进行理论说明,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让读者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接下来,第二部分将详细介绍24V爬电距离标准的定义、工程安全中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第三部分将通过实际应用场景和案例分析探讨24V爬电距离标准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情况。

然后,在第四部分将探讨影响24V爬电距离标准的因素以及相应的控制方法。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强调24V爬电距离标准的重要性,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主要是对24V爬电距离标准进行理论说明,并分析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通过对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的探讨,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以确保电力工程中设备安全运行。

此外,本文也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关于24V爬电距离标准的研究兴趣,并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领域的建议。

2. 24V爬电距离标准的理论说明:2.1 什么是24V爬电距离标准:24V爬电距离标准是指在电气工程中,对于使用24V电压系统的设备和线路,规定了其爬电距离的限制。

所谓爬电距离,就是指当两条不同电位的导体之间存在绝缘障碍时,在特定条件下允许的最大间隔距离。

这个标准起到保护工程安全以及防止漏电造成伤害和事故的作用。

2.2 爬电距离对工程安全的重要性:爬电距离对于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合理控制爬电距离可以有效避免导体之间发生放电、击穿现象,从而减少火灾和其他事故发生的概率。

另一方面,在一些特殊行业领域,如化学、冶金等领域,过小或者过大的爬电距离都会对设备运行产生不良影响或者可能造成人身伤害。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标准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标准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标准1.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概述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一个稍微“专业”一点的话题,那就是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儿高深,但别担心,我会用最简单的语言来给你们捋顺这块儿。

你们知道吗?电气间隙其实就是两个导体之间的直线距离,而爬电距离呢,就是沿着绝缘体表面的距离。

这俩家伙就像电气世界的双胞胎,虽然名字不同,但都是为了保护咱们的安全而存在的。

你们可能会问,这些有什么用呢?嗯,想象一下,咱们的家里有一堆电线和电器,如果这些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不达标,那可就有可能发生短路、漏电等危险情况,轻则停电,重则火灾。

想想就让人打个冷颤,是吧?2. 标准的重要性2.1 为什么要有标准?那么,标准到底有什么重要性呢?首先,标准就像是电气领域的一本“安全手册”。

如果不按照这个手册来操作,那就像开车不系安全带,风险可大着呢。

各种电气设备在设计时,都会有相应的间隙和爬电距离要求,这些要求是经过无数次测试和验证的,安全性杠杠的。

其实,这个标准不仅是给厂家看的,更是保护我们的,咱们的生活质量也离不开这些标准。

就好比盖房子,基础不稳,房子怎么能屹立不倒呢?而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就是这基础的一部分。

2.2 如何确定标准?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好奇,这些标准到底是如何确定的呢?一般来说,标准会考虑多种因素,比如电压、环境温度、湿度等。

像在潮湿的环境下,爬电距离就得适当加大,否则一不小心就“水深火热”了。

此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标准也可能有所不同,像美国的标准和欧洲的标准就有一些差异。

搞得人家工程师们在跨国工作的时候,得仔细查阅资料,不然可就成了“掉链子”的那一个。

3. 实际应用与案例3.1 生活中的例子说完标准,咱们再聊聊这些标准在生活中的应用吧。

比如说,家里的插座位置,如果间隙和爬电距离设计得不合理,就可能在插拔电器时发生电击,真是让人心惊胆战的。

所以啊,选购电器的时候,除了看品牌、功能外,别忘了关注这些技术参数。

电路板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怎么规定的?

电路板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怎么规定的?

一般来说,爬电距离要求的数值比电气间隙要求的数值要大,布线时须同时满足这两者的要求(即要考虑表面的距离,还要考虑空间的距离),开槽(槽宽应大于1mm)只能增加表面距离即爬电距离而不能增加电气间隙,所以当电气间隙不够时,开槽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开槽时要注意槽的位置、长短是否合适,以满足爬电距离的要求。

4.2.2元件及PCB的电气隔离距离:(电气隔离距离指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综合考虑)对于Ⅰ类设备的开关电源(本公司的大部分开关电源均为Ⅰ类设备),在元件及PCB板上的隔离距离如下:(下列数值未包括裕量)a、对于AC—DC电源(以不含有PFC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L线-N线(保险管之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后) 2.2mm 3.2mm输入-输出(变压器) 4.4mm 6.4mm输入-输出(除变压器外) 4.4mm 5.5mm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2.0mm 2.5mmb、对于AC—DC电源(以含有PFC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L线-N线(保险管之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后) 2.2mm 3.2mm输入-输出(变压器) 5.2mm 9.0mm输入-输出(除变压器外) 4.4mm 6.4mm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2.2mm 3.2mmc、对于DC—DC电源(以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36-76V 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DC+)-(DC-)(保险管之前) 0.7mm 1.4mm输入-地(保险管之前) 0.7mm 1.4mm输入-地(保险管之后) 0.9mm 1.4mm输入-输出(考虑为基本绝缘) 0.9mm 1.4mm输入-输出(考虑为加强绝缘) 1.8mm 2.8mm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0.7mm 1.4mm4.2.3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是指变压器两边的挡墙宽度的总和,如果变压器挡墙的宽度为3mm,那么变压器的电气隔离距离值为6mm(两边的挡墙宽度相同)。

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
热缩套管 V—1或VTM—2以上;PVC套管 V—1或VTM—2以上
铁氟龙套管 V—1或VTM—2以上;塑胶材质如硅胶片,绝缘胶带V—1或VTM—2以上
PCB板 94V—1以上
6、有关于绝缘等级
(1)、工作绝缘:设备正常工作所需的绝缘
(2)、基本绝缘:对防电击提供基本保护的绝缘
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4.0mm,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
二次侧部分之电隙间隙≥0.5mm即可
二次侧地对大地≥1.0mm即可
附注: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内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外壳施以30N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
爬电距离的决定:
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6可决定其爬电距离
d、做为双重绝缘的一部分。
C、补充绝缘 supplementary insulation
a、一般而言,介于可触及的导体零件及在基本绝缘损坏后有可能带有危险电压的零件之间,如:
Ⅰ、介于把手、旋钮,提柄或类似物的外表及其未接地的轴心之间。
Ⅱ、介于第二类设备的金属外壳与穿过此外壳的电源线外皮之间。
(3)、附加绝缘:除基本绝缘以外另施加的独立绝缘,用以保护在基本绝缘一旦失效时仍能防止电击
(4)、双重绝缘:由基本绝缘加上附加绝缘构成的绝缘
(5)、加强绝缘:一种单一的绝缘结构,在本标准规定的条件下,其所提供的防电击的保护等级相当于双重绝缘
各种绝缘的适用情形如下:
A、操作绝缘oprational insulation
但通常:(1)、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大地≥2.5mm,保险丝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量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短路损坏电源。

关于爬电距离的规定

关于爬电距离的规定

爬电距离与爬电间隙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爬电间隙一般被称作电气间隙,因电气间隙决定了爬电情况的发生与否,所以电气间隙也常被称作爬电间隙。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电气间隙: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可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实际是两个相关参数,都是针对电气绝缘性而来。

特别是在继电器、开关等工控产品的选用中,需要遵守相关标准的同时,还要按实际的使用环境要求(气压、污染等),设定合适的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电气性能的稳定。

● 3.3.5功能绝缘functional insulation:为实现电器正确功能,两导电体之间的绝缘,没有安全的功能。

其实这也不是“新”的概念,在开关标准、电子产品标准早就有这个概念了。

大家不妨打开GB4943-1995(idt IEC 60950-1:1991)《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气事务设备)的安全》标准,我们就会发现有类似的概念1.2.9.1“工作绝缘:设备正常工作所需的绝缘,并不起防电击作用”。

最常见的功能绝缘的例子:PCB板上带电件之间的绝缘,如图1中所示,带电件1和带电件2之间的绝缘即为功能绝缘。

而在IEC60335-1:1991版中,会把它当作基本绝缘来考核。

第13.3条:电气强度试验电压发生了变化。

IEC60335-1:1991(第三版)标准的要求:试验电压值:——对其他基本绝缘为1000V——对附加绝缘为2750V——对加强绝缘为3750V可以认为器具内部的部件工作电压都是小于250V,按额定电压小于250V的水平来考核的。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白色家电采用新的技术,譬如家用空调变频技术,微波炉高压倍压电路等,器具使用的是220V的额定电源电压,但在器具内部可能出现高于电源电压的工作部件,有的部件工作电压高达数千伏。

高压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标准

高压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标准

高压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标准
高压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安全参数,它们的关系是:高压爬电距离是指在电场作用下,带电粒子从高压电极向接地极或下一个电极迁移的距离;电气间隙是指两个带电体之间的距离,也称为间隙距离。

高压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标准取决于电压等级和工作环境。

一般来说,高压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应满足以下要求:
1.高压爬电距离应不小于额定电压的15倍,且不小于最小爬电距离的
1.2倍。

2.电气间隙应不小于额定电压的1.3倍,且不小于最小电气间隙的1.2倍。

此外,还需要考虑湿度、温度、污染等级和其他环境因素对高压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影响。

在产品设计时,应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进行计算和测试,以确保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总之,高压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的安全参数,需要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进行计算和测试,以确保产品的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爬电距离与爬电间隙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爬电间隙一般被称作电气间隙,因电气间隙决定了爬电情况的发生与否,所以电气间隙也常被称作爬电间隙。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电气间隙: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可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实际是两个相关参数,都是针对电气绝缘性而来。

特别是在继电器、开关等工控产品的选用中,需要遵守相关标准的同时,还要按实际的使用环境要求(气压、污染等),设定合适的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电气性能的稳定。

● 3.3.5功能绝缘functional insulation:为实现电器正确功能,两
导电体之间的绝缘,没有安全的功能。

其实这也不是“新”的概念,在
开关标准、电子产品标准早就有这个概念了。

大家不妨打开
GB4943-1995(idt IEC 60950-1:1991)《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气
事务设备)的安全》标准,我们就会发现有类似的概念1.2.9.1“工作
绝缘:设备正常工作所需的绝缘,并不起防电击作用”。

最常见的功能绝缘的例子:PCB板上带电件之间的绝缘,如图1中
所示,
带电件1和带电件2之间的绝缘即为功能绝缘。

而在IEC60335-1:1991版中,会把它当作基本绝缘来考核。

第13.3条:电气强度试验电压发生了变化。

IEC60335-1:1991(第三版)标准的要求:
试验电压值:
——对其他基本绝缘为1000V
——对附加绝缘为2750V
——对加强绝缘为3750V
可以认为器具内部的部件工作电压都是小于250V,按额定电压小于250V的水平来考核的。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白色家电采用新的技术,譬如家用空调变频技术,微波炉高压倍压电路等,器具使用的是220V的额定电源电压,但在器具内部可能出现高于电源电压的工作部件,有的部件工作电压高达数千伏。

经过大量的实践,技术专家们觉得应该修改第三版标准不分工作电压考核的情况。

请看标准中的表4:
表4-电气强度试验电压
绝缘
试验电压V
额定电压V工作电压SELV≤150V>150V且≤250V>250V
基本绝缘50010001000 1.2U+700
附加绝缘10001750 1.2U+1450
加强绝缘20003000 2.4U+2400
我们可以看到,附加绝缘和加强绝缘的试验电压从原来的2750V和3750V分别下降到了1750V和3000V,但是增加了对工作电压大于250V
的部件/位置的试验。

举例:问某220V额定电压电吹风内部布线到外壳外表面,沿外壳安装缝(如图2)
的电气间隙是多少?
解释:
从防触电的角度分析,内部布线的绝缘层提供基本绝缘防护,风扇外壳提供附加绝缘防护,两者合称双重绝缘。

现在要考核附加绝缘的电气间隙。

步骤一:查表15得知额定电压220V,过电压类别II的情况下额定冲击电压2500V;
步骤二:查表16得出基本绝缘在额定冲击电压2500V情况下最小电气间隙为2.0mm;
步骤三:按29.1.2条附加绝缘是采用基本绝缘的限值,即2.0mm。

而按IEC60335-1:1991标准,查表得到4.0mm的限值,由此可见,要求的确是降低了。

IEC60335-1:2001 表15-额定冲击电压
额定电压V
额定冲击电压V
过电压类别
I II III
≤50330500800>50且≤15080015002500>150且≤300150025004000
IEC60335-1:2001 表16-最小电气间隙
IEC60335-1:2001 表17-基本绝缘的最小爬电距离
IEC60335-1:2001 表18-功能绝缘的最小爬电距离
对于基本绝缘和功能绝缘的电气间隙可以有条件地减少,条件是:
a)通过第14章的瞬时过电压(冲击电压)测试;
b)结构上能保证不变形:在装配时或发生磨损或有相对位移的情况下,电气间隙不会受到影响。

因此螺丝,联接线等必须可靠联接,不会发生脱落。

这里刚性联接能被接受。

要强调对于0 类和0I 类器具的基本绝缘在污染等级3的情况还是要按表16执行,电气间隙的要求不能减少。

查爬电距离的要求的步骤可归纳为:
步骤一:确定被考核部位的工作电压;
步骤二:确定被考核部位的材料组别(CTI指数);
步骤三:确定被考核部位的污染等级;
步骤四:按不同的绝缘,在相应的表中查在该工作电压、材料组别和污染等级下的爬电距离要求。

在讨论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问题时,值得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零部件与整机的问题:在参照IEC 60664制订标准时,TC 61标准
委员会在选用电气间隙要求时, 增加了0.5mm的余量(参照前面表16注3)。

虽然零部件标准委员会也参照IEC 60664标准制订零部件标准,但他们选用最低的电气间隙要求制订他们的标准。

(因为IEC 60664只给出了在不同情况下的绝缘配合系统,没有对每个不同产品有具体电气间隙的要求,因此每个标准委员会会根据产品的特点进行选择。

所以不同类型的产品就会有不同要求。

) 因此出现了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对零部件按照标准最低电气间隙要求进行考核,那么,符合零部件标准的零件不一定就能符合整机要求。

因此我们在选用零部件时就需特别注意。

这个问题在新的修改版中有望得到解决。

2、漆包线的问题:在第三版的标准中虽然没有功能绝缘这个概念,但
是浸渍过的绕组电气间隙有1,0mm的减少。

但在第四版的标准,只有在额定冲击电压大于1500V的情况下,才允许有0.5mm的减少。

3、根据表16的不同额定冲击电压的值可以查出基本绝缘,附加绝缘,
加强绝缘和功能绝缘的电气间隙要求。

但是,对于加强绝缘的电气间隙要求,在表16中要选高一级别的额定冲击电压对应的限值。

4、对于电热管(防尘)和PTC元件,它们的电气间隙要求被减少到1.0
mm。

5、由于新版电气间隙要求比旧版减少很多,因此新版第22.31条的要
求与旧版的就有了很大变化。

原来要求是:螺丝或导线等脱落后,要保证50%的要求,而现在严格按100%满足表16 要求。

6、我们需要改变这个观念:由于过去电气间隙有足够多的余量,如果
电气间隙满足要求了,交流耐压测试(电气强度试验)要求一般都没有什么问题,因此,我们往往比较注意电气间隙的要求,经常会忽略交流耐压测试。

现在情况有所不同,电气间隙要求减少许多,我们在考虑电气间隙同时,还要考虑交流耐压和冲击电压的测试。

有时,我们最终还以冲击电压测试为准考核电气间隙(如基本绝缘和功能绝缘),当然前提是结构上还要满足一些附加条件,前面已讨论过这个问题,这里不再重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