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研究总结
课题研究心得总结(精选10篇)
课题研究心得总结(精选10篇)课题研究心得和体会篇1我参与了我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的研究。
我是语文科教研组长,在研究过程中我负责的工作主要有:参与课题研究、教学实践等工作。
在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对于我来说,感受良多。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做课题这个过程中的体会:一、在课题研究中提高了科研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这次课题研究,填补了我科研活动零的空白。
课题研究,不能只是根据个人的喜好而制定出来的,它需要科学理论做依据,有实践经验做支撑,这就迫使自己认真地去学习,研究。
在课题研究前期,我们在课题主持人的组织下,通过听讲座,了解模式的框架;在教研组活动上,学习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案例。
自己也查阅了专家的学术著作,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量,提高了自身素质。
随着理论素养的提升,教学实践能力也不断增强。
尤其体现在文本解读的深度和教学设计的效度上。
课堂上,我努力实践有效教学,突出年段教学特点,引导学生初读感知、熟读感悟、美读抒情、读后延伸,提高阅读教学效益,与学生共享成长。
二、课题研究需要好的研究氛围。
我庆幸,能成为课题组研究成员之一,能参与到这支高素质的团队中来。
就拿我们低年级“四读”教学模式来说,从模式的环节,内容的修改到模式名称的敲定,模式的定稿,经过多次修改。
这需要我们课题组通过备课,说课,听课,评课,反复地进行讨论、分析。
我们正是靠在这样的研究氛围中不断地修正观点与思路,不断地产生碰撞与求索,研究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有了这次课题研究的经验,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支科研能力较强的队伍,我们一定会勇于接受更多的挑战,为我们共同的教学事业而努力。
附:我镇参加江西南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的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的两名骨干老师分别是姚丽群、冼艳萍。
课题研究心得和体会篇2参加了小课题研究培训活动,对我的启发很大。
是我知道了所谓小课题,指的是以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研究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研究摘要: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融合,是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革新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文章以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进行讨论,利用汉字画,字画相融,领略汉字文化魅力的同时,丰富经典诵读方式的理念,打造主题阅读情境,深化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进而通过将传统文化与写作教学融合,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以此提高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质量。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教学融合引言:《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多次提及传统文化,倡导义务教育阶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及弘扬,是新时代小学阶段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
《传习录》记载“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小学阶段作为“培根”“养心”的关键阶段,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通过感知传统文化蕴涵魅力,为学生树立良好行为习惯。
据此,文章以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进行讨论,以期为广大学者提供参考帮助及建议。
1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融合现状传统文化作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主要内涵,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中各单元均体现了传统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引导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丰富内涵。
诚然,目前我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融合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较为明显的问题就是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教学理念过于陈旧,“唯分论”理念造成教学设计中缺少对传统文化的融合,导致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融合存在诸多不足。
同时,因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导致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融合中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感知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融合的路径2.1利用汉字画,字画相融,领略汉字文化魅力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指出,识字教学应以学生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教学工具,充分利用小学生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此提高识字教学质量与价值。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中,教师可通过运动多元化直观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况。
弘扬传统文化的语文教育实践总结
弘扬传统文化的语文教育实践总结内容总结简要作为一名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的语文教育实践者,本人有幸在过去多年中,深入教学一线,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现代语文教育之中。
工作期间,本人不仅专注于教材内容的深入解读,而且积极投身于课堂实践、案例研究、数据分析和实施策略的探索,致力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既现代又古典的语文学习环境。
在教学内容上,本人专注于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教授,如《诗经》、《论语》等,通过讲解诗词歌赋,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
本人也尝试引入现代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案例研究方面,本人选取了我校若干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比较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方法在弘扬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方面的差异。
数据分析显示,实验班级在语文知识掌握、传统文化认同感等方面有显著提高。
在实施策略上,本人倡导跨学科教学,如将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多种感官体验中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
本人还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如举办诗词朗诵会、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以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工作期间,本人也面临诸多挑战,如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文化教学的融合、学生个体差异的应对等。
但凭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本人不断学习、调整教学策略,努力提升教学效果。
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本人深信,弘扬传统文化的语文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本人将继续致力于这一事业,为培养更多具有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人才贡献力量。
以下是本次总结的详细内容一、工作基本情况在过去的五年中,我一直在我国一所知名中学的语文教研组工作,主要负责语文的教学和教研工作。
我所在的教学环境既现代又古典,既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又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藏书。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得以深入研究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育相结合。
我主要的工作内容是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如《诗经》、《论语》等,通过讲解诗词歌赋,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
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融合与应用研究
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融合与应用研究李翠柳摘要: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的基础,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同时,语文课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新一代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重大使命。
因此,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着力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融合与应用,是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实施的课题。
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小学语文阅读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今,世界的发展呈多极化趋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外国文化的冲击,加之5G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各色各异的文化涌入我们的视野。
小学生尚处于启蒙期,没有明确的辨别能力和价值观定位,很容易被迷惑,而遗忘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在此年龄阶段实施传统文化教学最容易被小学生所接纳吸收,构建他们的认知世界。
(二)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优秀的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文化几千年的灿烂结晶,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健全人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小学语文阅读不仅有博大精深的汉字,优美的语言,还有丰富多彩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不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设置上,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大致以下几个模块展开:从汉语言文字、爱国主义、文学艺术、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节庆等。
(一)汉语言文字认识汉字是阅读的前提,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简体字是历经多次演变的结果,是智慧的象征。
语文教材中的识字量也有标准性的规定,按照年级循序渐进,由简到难,由少到多,日积月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缅怀先烈,铭记革命先辈的事迹,珍惜如今和平幸福的生活。
有义务继承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明确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材中收录了《王二小》、《小英雄雨来》等课文,还列举了江姐小萝卜头等革命烈士,并在课后向学生推荐了《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嗄》等革命题材的小说。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2009年,我校申报的教育部“十一五”课题“普通高中课堂文化研究”获准立项,高中2010级语文教研组根据学校课题组的总体安排和自身特点,确立了子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的研究与实验。
在学校学术课程中心的统一部署领导和课题组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全体实验教师和学生近两年的共同努力,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了我校的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得以有效提升。
同时,课题的研究与实验还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拓展了教师的发展空间,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整体提高了我校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回顾三年来的研究与实验,我们由于实施了较为科学的研究策略,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
现把研究情况做一总结。
一、课题提出的现实背景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叔子曾经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文化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
”杨叔子院士的这番话让我们不得想起“明朝那些事”。
明朝的覆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八股取士的“应试教育”背景下,读书人醉心功名,罔顾道义,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等等的积极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制。
今天,当我们信心满怀的行走在现代化的大道上的时候,我们同样面临着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缺失的尴尬困局。
其实,对于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来说,我们不是缺少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是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原来讲要“批判的继承”,其实也是批判多于继承。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站在时代的讲台,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热推3篇)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热推3篇)1.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第1篇时光飞逝,日月如梭,蓦然回首,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又告结束。
这一学年我担任六年级语文教学。
我对教学工作严肃认真,勤奋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学习。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景总结。
一、基本情景概述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
学生是被教的主体。
所以,了解和分析学生情景,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所以在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我就尽量去了解他们。
我发现班上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但中等生、差生占了大多数,我备课时就要注意到这点,做有针对性的准备。
二、努力做好教学常规工作我一向努力做好教学常规工作,经常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
课前能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和小学语文新课标的精神,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教案详细。
上课遵循科学的教学程序,坚持使用普通话教学,板书工整,条理清晰。
根据六年级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分散知识的难点、突出知识重点,到达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语文课的特点,注重读中感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还注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精讲精练,开展素质教育,向40分钟要质量。
当然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
课后能认真仔细地批改作业。
同时参加科组教研活动,比如公开课、到外校学习取经等等。
每个学期均能对教学工作进行认真的总结,汲取经验教训。
三,想法设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学习的兴趣。
从小到大,我就厌恶教师课堂教学中枯燥的讲解。
教师的语言干巴巴,如若音色还不好听,或是男不帅,女不靓,表情不丰富,对于不是学习很勤力的学生来说,无异于受罪,整节课肯定是坐如针毡。
所以,在课堂讲解中,我总是注意语言的幽默风趣,语文学科,语言为主,教师的语言不生动,何能吸引学生呢遇到词语句子的理解,我总是把学生的名嵌入其中,这样一来,念到名的学生———多半关系到听讲不专心的孩子注意力一下集中了,而其他学生一听到教师讲解中提到同学的名,自然也会关注,效果肯定要好狠多。
2023年《传统文化》教学总结(篇)
2023年《传统文化》教学总结(篇)《传统文化》教学总结1一转瞬,一个学年即将结束。
回顾本学期的工作,依据学期初制定的方案,现总结如下:一、学经典把传统文化教化扩展到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校于本学年把传统文化教化扩展到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教育处做了具体安排,以教研组和爱好小组为主,全体老师仔细学习,多角度、多方位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取其精华。
二、见行动在学习经典中,重在立行。
所以,我校在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内、进课堂”活动中,开展“学一句,做一句”的践行。
定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学校抓住这一良机,刚好做好组织与策划工作。
1、利用周一升国旗、晨会、路队放学、诗文诵读课反复熏陶,重复教化,反复抓,抓反复,日久天长,无形中理解了其中内涵,成为自发的精神支柱,促进了学习与生活。
2、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内”为主题活动的校内文化氛围。
校宣扬栏对传统文化竞赛内容进行细化与分解宣扬,总之,学校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种宣扬途径以及各种媒体在学校至班级营造一种亲切、温馨、和谐氛围而充溢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三、出成效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一个懂礼貌的,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较大的改变,思想道德素养显著提高,校风、学风得到很大改观。
学生学习努力了,学会仔细做事了,讲究吃穿的少了,懂事了,孝顺了。
一个学年结束了,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化才只是个起先,更多的工作还将接着;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更多的事情还有待我们去做。
以后,我校中华传统文化教化将进一步走向深化,使之贯穿于学校教化的全过程,教学全过程,通过学科渗透、课堂引导、课余活动得以全面绽开。
进一步深厚传统文化氛围,加强校内文化建设,将中华传统文化教化德育特色化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取得新的收获,新的成果。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2根据工作安排,我校语文课题组顺当进行了第一、二阶段的探讨,围绕我们确定阶段总结的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语文教学实际,组织了系列传统文化学习活动。
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总结(整理14篇)
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总结(整理14篇)篇1: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总结一、课题简介(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的使命,不仅仅是帮助孩子习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引领中学生的精神成长,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灵魂的碰撞和升华。
中学生身体在不断成长的同时,其精神生命也在逐渐生长,尽管他们并不十分成熟,但是让他们用自己的心亲自去倾听、去感受、去体悟生命中的真、善、美,这远比说教式的教育更生动形象,也更能让人信服。
一千多年的娄江文化,有着无数青少年生活与教育必须的养分,让他们置身在娄江文化的情境中,让他们在与自己能理解和接受的人、事、物的真实接触、体验中,真正触动他们的心灵,在了解、认同并创新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鲜活地引领儿童生命成长,让人格自然而完美起来。
2、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身份、象征和民族精神、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传承民族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而娄江文化是太仓人民近千年奋斗的结晶,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以历史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资源,把富有地方色彩的美的事物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看看、听听、说说、唱唱、做做等多种方式,与娄江文化自由互动,在对家乡历史、名人轶事、民风民俗、旧貌新颜、地方艺术等的了解与认识过程中,感受家乡人民用聪明的才智创造出的灿烂文化,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喜爱,进而增强他们的乡土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承担起传承娄东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3、贯彻和延伸“生本教育”的需要“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它的精髓就是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活动,倡导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
民俗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和学生的生活联系的很紧密,容易激发学生探知的兴趣,这远比在课堂上单一的说教式教育生动的多、形象的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自觉自愿的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
因此,开展娄江民俗文化的研究,既能让学生领悟到娄东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其中的魅力,感受美、领悟美,更能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进而提升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河镇第二小学 范翠平一、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这一历史性的人口迁移带来众多理念与文化上的演变。
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农村学生家长将更多的精力花在工作劳动上,孩子的家庭教育基本缺失。
同时,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有限,本身对传统文化的系统了解较少,无法对孩子形成良好的教育熏陶。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对传统文化图书收藏较少,学生对传统文化图书的接触较少,涉猎知识面较窄。
而家长与教师以应试教育为主,传统文化课堂基本放在不被重视的位置。
留守儿童不断变多,更多农村学生受到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无法形成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念。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基本固化,对传统文化的传递仅凭学生的理解,没有更好的条件与设施、图书来促进学习的自主探索学习。
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对农村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而对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研究则是重中之重。
二、转变传统教学思想,符合新课标要求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迅速转变教学思想,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人类文化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是传承文化的载体,小学语文教学是传统文化得以发展与创新的基础。
教师应通过教学研究,对新教材进行透彻理解,承担起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祖国风光、民俗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要通过合理的教材选择,对学习活动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三、结合本地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国农村地区分布广泛,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风俗人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把语文内容与当地的文化进行结合,让学生明白中华优秀文化来源于生活、传承于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价值逐渐被重视起来。
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核心学科,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的体现,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传统文化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也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在融合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有必要对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推动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 研究意义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代表着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智慧。
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思想和人生智慧,将其融入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研究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对于培养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的新时代优秀青少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路径,旨在促进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传承。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具体体现,挖掘传统文化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深远影响;2. 探讨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方法,研究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果;3. 剖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点;4. 提出融合路径和措施,为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依据,为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新思路和启示。
2024年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学总结范文
____年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学总结范文一、绪论____年五年级下学期,我作为五年级语文教师,全面负责该学期的传统文化教学工作。
本学期的传统文化教学工作紧紧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目标展开。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策略,着力传授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对传统文化教学的总结如下。
二、教学目标的实现本学期的传统文化教学围绕六个主题展开:中华礼仪、古代科技、名人传记、文学经典、美术欣赏和文化习俗。
通过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中华礼仪教学中,通过讲授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在古代科技教学中,通过研究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果,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在名人传记教学中,通过讲述名人的事迹和成就,让学生学习并向他们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文学经典教学中,通过朗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领略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通过观赏名画和学习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和审美品味。
在文化习俗教学中,通过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民间传说,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思考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表达,展示了他们在传统文化教学方面的收获和成长。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本学期的传统文化教学注重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述、讨论、展示和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
在讲述教学中,我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示意图,向学生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让学生们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课题国内研究综述
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课题国内研究综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作为中国的国粹,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同时,随着语文教育的改革,传统文化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国内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研究进行综述。
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领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在国内的研究中,主要围绕传统文化的融入形式以及融入效果展开。
一方面,研究者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材料,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例如,有学者通过设计古文赏析活动,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另一方面,研究者还通过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传统文化的实践,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研究表明,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传统文化作为教学资源的一部分,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见证,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创新精神。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传统文化的教学形式和方法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
由于传统文化的庞大和复杂性,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适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材料。
其次,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和认同度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提高传统文化教学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是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可以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水平,实现教育目标的全面发展。
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摘要】这篇文章研究了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学现状和在教学中的价值,探讨了传统节日文化教学方法,并提供了实践案例进行论证。
结论部分总结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传统节日文化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传承意识。
未来的研究应该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地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教学内容中,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研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教学现状、教学价值、教学方法、实践案例、教学评价、教学展望、教育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教学已不仅仅是传授文字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民族情感。
传统节日文化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怀具有重要作用。
探讨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和方式,对于推动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案例,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旨在通过对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进行深入探讨,以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对学生语文学习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淡化,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往往更容易接触到现代化的文化元素,而忽略了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性。
研究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通过学习传统节日文化,可以增进学生对传统价值观念、民族精神和民俗习惯的了解,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研究一、引言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不仅包含了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精髓的体现。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也拥有丰富的文学形式和文学作品,如古诗词、古文、传统戏曲等,这些文学形式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 以经典诵读为基础中国古代的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经典诵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在诵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和分析诗词的意境和内涵,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古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古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和审美情趣。
在古文阅读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古文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
还可以通过古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以传统戏曲表演为基础中国的传统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传统戏曲的学习和表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演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总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学校积极参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的子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实践的研究》的实验。
经过一年的研究和实验,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以下是我们的总结:一、集思广益众志成城我们的课题组由校长、教导主任、老教师和年轻教师组成。
我们共同制定了实验研究计划,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灵活运用、展示,从而体验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并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兴趣。
通过一系列的研讨教学活动,锤炼了教师的新课程教育技能,同时也锻炼、培养了我们的学生。
二、勤研究重实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认真研究相关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修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打破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的教学形式。
我们还拓展了一些关于诚实守信的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
三、中国传统节日渗透于语文课堂我们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元素,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中秋节时,我们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起源和传统俗,并通过课文《月亮的秘密》让学生感受到中秋节的氛围和文化内涵。
总之,我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实践的研究中,通过集思广益、勤研究重实践和融入传统节日元素等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们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我注重关注中国的传统节日,并将其与语文课程紧密结合。
为此,我在三年级下册语文书中安排了一个传统文化单元。
在这个单元中,我首先布置了自学任务,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俗、主要活动和传说等。
在课堂上,我组织了学生进行汇报,并适时进行引导。
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摘要]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虽然语文教学活动一直都强调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但高中语文教学更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更多地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站在新课改的前沿,手执新教材的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关键词] 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实施策略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姿,其内容博大丰富,内涵宏伟精深,不仅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也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中国社会逐渐向现代化转型,各种文化交融碰撞,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心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教师的重要责任,高中语文教师更责无旁贷。
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可见,语文兼顾着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
语文是以汉字为载体,同时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语文的灵魂。
因此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二.概念的界定“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主要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四个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与实践研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与实践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成为了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蕴含了丰富的道德规范、智慧和艺术精髓,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与实践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融合,以期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渗透传统文化意味着让学生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心。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通过文言文阅读、古诗词赏析和古文观止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2. 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观念,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文名篇、名人事迹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品德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学生自觉地接受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3. 拓展学生的视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结晶,它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促使学生跳出狭隘的当下,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文化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水平的传统文化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语文水平选择合适的文化内容。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讲解寓言故事、古诗词等简单的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对于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解读历史典故、古代文学名著等深入浅出地传授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研究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形成并且积累了更多的优秀文化,这些优秀文化代表着我国的社会发展历史,并且涵盖一些高尚思想和价值观理论。
整体而言,学习并且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与提升。
进而在教育教学当中进行应用,也更是可以保障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以及稳定学习。
至此本文基于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的分析,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的渗透和融合。
标签:优秀传统文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1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与融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是有益于一代又一代人学习、增长知识,树立正确“三观”。
而围绕其而展开的高中语文学习,将促使我们在诗词文化中感受古人的立意志向,在浓厚的文化典故中感受荣辱、是非、廉耻和情怀。
这些不仅是达成高中语文学习目标的重要途径,亦是助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有效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有丰富的内涵,如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对课堂文化学习产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他们养成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还对我国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基础的推动作用。
进而也更是可以在语文课堂当中融入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使得学生加强对一些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促进学生在形成完整的人格。
至此在这样的基础条件下,不仅高中语文教学获得了进步与提升,相应的学生在学习和成长方面也更是会获得较大的进步,所以整体上对于教育教学发展和学生学习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现阶段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与融合现状盡管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当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至关重要,但是仍有一部分教育教学过程不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进而这就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高,学生进步缓慢,语文课程整体的教学进步也更是会受到限制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研究总结
这学期,我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已显蔚然成风之势。
通过一学期的活动,我深深地感到课题组为我们学校每一位老师搭建了宽阔的学习平台、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对我们的专业成长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首先,课题组尽可能地安排教师外出听课。
使教师见识了仰慕已久的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语文主题教学;感受到了薛法根老师朴实、扎实的教学风格……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加入了课题组,也促进我校教师较积极地去学习有关阅读教学的理论知识。
这学期,我校教师除了阅读自订杂志《小学语文教师》之外,还阅读了由课题组成员提供的几十篇文章。
由此,教师们知道了没有深入的预设就不会有精彩的生成;知道了我们可以通过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知道了我们的课堂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应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我校的教育教学观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课堂
教学实践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减少了,与新课改之间的距离也正在慢慢地缩短。
另外,我们课题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按照期初的计划精心上好研讨课,课后又认认真真地开展评课活动。
所有的这些听课、评课活动都使我受益匪浅。
再者,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只能要求更好,却永远都不可能达到最好。
因此,除了学习理论材料之外,课题组还要求我们每一个月至少写
两篇教学反思,来促使我们理性地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我们的专业快速地成长起来。
在这学期,我共完成了《感悟窦桂梅》《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等八篇教学随笔与反思。
今后,我校将一如既往地抱着诚恳的态度,向书本、向名师、向同事学习,并努力地用所学的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力求在课堂上少一份遗憾。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公共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加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增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和综合实践活课、外语课。
加强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
加强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按规定开设艺术课程(书法、绘画)。
4、注重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
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5、多元评价,改革考试评价制度。
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出发,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一、二年级为试点),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在成绩表述上,我们采用了" 等级+特长+评语"的方式,以便明确等级,了解特长,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励进步,促进发展。
二、突出课堂,加强指导,做好教学优化工作先进的教育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来体现,再好的教学改革设想也要靠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和完善。
因此,我们立足课堂,加强指导,整体优化教学过程。
1、广泛调研,跟踪指导。
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就是课堂教学,为了使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真正的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导处、教科室和课改组的成员不辞辛苦,经常深入到村小、各班进行专题调研,检查新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落实情况,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方面的具体做法与措施、师生对新教材实施的反映、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以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体办法等问题进行全面的调研。
共听课140多节,召开学生、教师、课改组、课题研究组等多层面的座谈会20多次,查阅教学设计、教学后记、个案分析等60 多份。
对课改实验中出现的好典型、好做法收集积累,广泛宣传,大力推广;对课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尤其是对新教材新课标进行了跟踪指导,帮
助教师把握学科特点和课标要求,按教材编写系统,分学段拿出教学指导意见,做到边指导,边实验,边研究,边开发,使实验教师受益匪浅。
2、典型引路,深入研讨发挥课改组、教研组的作用,深入各年级组织教学研讨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为大家提供学科备课思路及说明、多样化的备课形式、教学案例及设计思路,帮助教师设计典型课例,提高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上对教师进行具体指导,解决教师在备课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定期开展多层次的教改研究课、观摩课的展示活动。
以典型引路,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方法,引导其他年级的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
课改组、教研组的成员重视实验资料的收集和教学经验的积累,经常组织实验教师作阶段性教学总结和反思,并将教师的点滴体会和成功经验编印成册,供教师学习、交流,资源共享。
3、转变角色,融洽关系
教与学的方式的根本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传统的教与学,就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
学生处于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状态,失去了自主性和独立性。
所以,在课改实验中,我们狠抓课堂教学,努力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转变;由单一的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转变。
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由学习的客体向学习的主体转变。
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真正达到师生交往,平等对话,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目的。
经
过实践,我们看到了有的班师生关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与学生交朋友,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伙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者和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合作者,有的老师,把学生参与教学,探究知识贯穿于整个课堂。
课堂上师生配合紧密协调,关系融洽和谐,一种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悄然形成。
4 、驾驭教材,灵活使用
以往教学,教师都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教材,不管教材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内容的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
现在我校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地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
要求教师们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丰富课堂教学。
如:图画、卡片、实物、游戏等贯穿着整个课堂,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达到增强兴趣、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老师们能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习,学习也离不开生活。
例如,有的语文老师在汉语拼音教学时,就结合学生熟悉的村名,物像等编儿歌,识字型,记字音。
复杂难认的字母,学生很轻松的就学会了。
5 、密切合作,多项沟通过去教师的教学活动往往都是单独进行,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我们要求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做到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与不
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和不同的人合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校特别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团结协作,密切配合。
例如: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为语、数、音、体教师制作课件,美术教师帮助其他老师绘画图片等,形成学科之间,教师之间相互沟通,协调一致,共同合作的局面,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课题研究工作成绩显著
在教研室的积极探索与引导下,我校教师中业已掀起争做教科研标兵的热潮,在语文教学成果评比活动中,我校有12多人次受奖,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表彰与奖励,被榆林市教育学会、教研室评为“《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优秀实验学校” . 全国优秀实验教师有6人。
有多位老师发表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
四、通力合作协调发展
在全校上下一盘棋的指引下,我们加强对教师的常规检查,抽调人力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检查,有力的保障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当然,我们将以百倍的信心、极大的热情为靖边五小的教育教学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