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影响讲课教案
中国经济不平衡发展及调控
中国经济不平衡发展及调控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这种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原因,并分析相应的调控措施。
一、不平衡发展的原因1. 地区差异: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欠发达。
这种地区差异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 产业结构: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传统产业在东部地区集中,而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在中西部地区发展较慢,导致了不平衡的经济发展。
3. 收入分配:在中国,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这也是导致经济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居民的收入普遍较高,而农村居民的收入则相对较低。
二、调控措施1. 扩大内需:中国政府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战略,旨在通过消费、投资和减税等手段,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从而实现经济的平衡发展。
2. 促进创新:中国正在加大创新力度,鼓励中西部地区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为创新提供支持。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政府致力于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通讯和能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水平,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支持。
4. 收入分配改革:中国政府正在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减少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5. 优化金融体系:中国政府正在推动金融体系改革,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农民工等经济薄弱群体的金融支持,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中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调控措施,扩大内需、促进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收入分配和优化金融体系,可以实现中国经济的平衡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中国政府将继续致力于调控经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中国经济专题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高一学科:政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评价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2.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3. 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教学难点:1. 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原因。
2. 探讨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么,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讲授1.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1)国内生产总值(GDP)持续增长。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2. 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1)高速增长。
(2)结构优化。
(3)改革开放。
(4)科技创新。
三、课堂讨论1. 讨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产能过剩。
(2)环境污染。
(3)收入分配不均。
(4)人口老龄化。
2. 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原因。
四、总结1.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够关注我国经济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新课讲授1. 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1)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加强环境保护。
(3)调整收入分配。
(4)应对人口老龄化。
2. 分析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的有效性。
三、课堂讨论1. 讨论如何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 分享自己对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看法。
四、总结1.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形式,使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初中历史经济大危机教案
初中历史经济大危机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经济大危机的定义、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时间:2个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经济大危机的定义和原因
1. 什么是经济大危机?
2. 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有哪些?
第二课时: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1. 经济大危机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是怎样的?
2. 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有哪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通俗解释经济大危机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其重要性和影响。
2. 分析历史上经济大危机的原因,如股市崩盘、金融危机等,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危机的深
层次原因。
第二课时:
1. 分析经济大危机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可能的危机。
2. 介绍历史上的一些成功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案例,帮助学生学习应对措施。
教学方法:
1. 讲解结合示范,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大危机的概念和原因。
2. 以小组讨论或课堂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深入思考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教学评估:
1. 利用课堂互动或讨论的方式,考察学生对经济大危机的理解和思考。
2. 布置作业或小测验,考察学生对历史经济大危机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历史上的经济大危机事件,并结合实际情况,思考当前社会可能面临的经济挑战和解决方案。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发表自己对经济大危机的看法,引导其进行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应不断评估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学生真正掌握历史经济大危机的相关知识和应对能力。
中国经济专题教案
中国经济专题教案一、引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备受世界关注。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经济的现状、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中国经济的现状1. 经济增长: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快速的经济增长。
尽管近年来增速有所放缓,但中国仍然是全球少数几个保持高速增长的国家之一。
2. 消费升级:随着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中国社会出现了消费升级的趋势。
人们对于品质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为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3. 创新驱动:中国正在积极推动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
近年来,政府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这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1. 人口老龄化:由于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老龄化对社会福利、医疗保健和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2. 城乡差距:中国的城乡差距仍然存在,农村贫困和不平等问题依然突出。
解决城乡差距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3. 环境污染:长期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对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环境保护措施。
四、未来发展方向1. 转型升级:中国需要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经济模式转变为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模式。
这将带来更加可持续和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2. 开放合作: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同时,中国还将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吸引更多外国投资和人才,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3. 创新驱动: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科技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
通过创新,中国经济有望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4. 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提升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
同时,重视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资源。
五、结语中国经济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任务。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及其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不仅存在于国家间,也存在于各个地区和不同经济体之间。
本文将深入探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1. 地区差异:在许多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通常,一些发达城市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远远快于内陆和欠发达地区。
这种不平衡发展导致资源和福利的分配不均,加剧了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2. 收入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财富日益积累,但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扩大。
高收入群体的财富累积越来越多,而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改善缓慢。
这种不平衡现象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3. 产业结构不均衡: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仍然依赖传统产业,而高技术和先进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产业结构的不均衡使得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也使得经济面临外部风险和不确定性。
二、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方案1. 区域协调发展:政府应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投资和优化政策环境等措施,推动内陆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减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2. 收入分配调整:政府应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支持,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加强教育等措施,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
同时,要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减少收入差距。
3. 促进产业升级:政府应加大对高技术和先进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通过减少对传统产业的补贴和提供对新兴产业的扶持,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三、案例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及解决方案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一个突出的挑战。
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一些发达城市,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政府于2000年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旨在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学教案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概念。
使学生理解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定义。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背景和原因。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对我国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概念和背景。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看法。
第二章:经济发展概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和指标。
使学生理解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培养学生对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能力。
2.2 教学内容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和指标。
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和指标。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第三章:重心南移的原因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重心南移的原因。
使学生理解各种原因对重心南移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重心南移现象的思考能力。
3.2 教学内容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区域发展政策的调整。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重心南移的原因。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各种原因对重心南移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重心南移现象的看法。
第四章:重心南移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重心南移的影响。
使学生理解各种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培养学生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思考能力。
4.2 教学内容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
资源配置的变化。
产业结构调整。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重心南移的影响。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各种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看法。
第五章:案例分析与讨论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关系。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教案及反思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2. 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3. 探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4. 培养学生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批判思维和反思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a. 毛泽东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b. 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发展;c.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和问题。
2.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a. 国内政治、法律和制度环境;b. 国际经济环境和全球化趋势;c. 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发展;d. 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
3.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a.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b. 城乡发展的平衡和协调;c.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d.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增加。
4. 反思与批判:a. 评价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和问题;b. 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之处;c. 探讨如何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挑战和难题;d.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通过讲解相关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2. 实例分析:引入具体案例,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典型问题和解决方法。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和挑战。
四、教学资源:1. 教科书:选择一本综合性的经济学或社会学教材,作为学生的基本参考资料。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的数据、报告和分析文章,为教学提供实时的信息支持。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学生的发言和互动,评估学生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任务,考察学生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
3. 期末考试:设计综合性的考题,考察学生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把握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分析国家经济发展对民生影响的主题班会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分析国家经济发展对民生影响一、教学目标:1. 熟悉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的概念。
2. 了解国家经济发展对民生的影响。
3. 掌握分析国家经济发展对民生影响的方法。
4. 提高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堂班会的主题:“分析国家经济发展对民生影响”,并向学生提问:“你们认为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之间有何关系?”引导学生思考。
2. 概念讲解教师对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进行概念讲解。
国家经济发展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和经济环境的全面改善,民生则是指人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综合水平。
二者是相互关联的。
3. 影响分析教师向学生发放一些小组作业,让学生就国家经济发展对民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小组讨论完后,学生需要介绍讨论结果。
4. 权衡利弊学生根据分析得出的结论,需要对国家经济发展对民生的影响进行权衡利弊。
学生可以模拟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之间的关系,例如: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工作岗位,但也可能带来资源短缺的问题等。
学生可以讨论利弊得失,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以上分析和讨论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和启示,让学生从中受益。
同时,学生还可以对本次班会的主题提出疑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和答疑。
三、教学手段:1. PPT通过PPT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的概念和关系。
2.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分析国家经济发展对民生影响的方法和思路。
3. 互动答疑通过互动答疑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话题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和思想,从而提高思辨能力。
四、教学评估: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班会总结来发表观点,如果能够提出思考深度较高、策略性思考合理、条理性清晰的观点,即为优秀。
五、教学资源:1. PPT2. 小组讨论材料3. 班会总结材料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总结分析和以案例为入手点来讲解国家经济发展对民生影响的重要性,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加理解班会主题。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探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探究随着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成绩。
然而,伴随着这种高速增长的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这一现象严重制约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本文将探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历史因素是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经济条件差异巨大。
在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规划由中央政府垄断,导致资源配置不均衡。
一些沿海地区和发达地区在开放初期就先行获益,而西部地区和内陆地区则因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而落后。
其次,政策因素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在我国的地方政府竞争中,地方政府往往会积极争取经济项目和外资投资,以实现地方经济增长。
这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现象,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再次,人才流动限制也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人民在不同地区间的迁移受到限制,使得劳动力市场及人才的流动性受限。
这导致了劳动力力量在发达地区过剩而贫困地区缺乏劳动力的问题。
为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首先,政府应该出台鼓励和引导的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力度,并推动落后地区的发展。
特别是要关注西部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发展,通过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升这些地区的发展水平。
其次,政府应现行的经济发展评估体系。
目前,地方政府的干部晋升和政府职务晋升往往与地方经济的增长指标有关。
这引发了各地政府竞争式发展的现象,加剧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政府在干部评价和激励体系中应该加入环境保护、社会稳定等因素,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
最后,应该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
通过取消户籍制度限制,鼓励人才在地区间的自由流动,以解决劳动力供求不平衡的问题。
同时,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的素质,增加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与解决方案使用教程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与解决方案使用教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这种现象可能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贫富差距的加大、地区发展的不均衡等。
然而,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解决方案来应对这些问题,从而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1.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是指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人群之间经济状况的差异。
这种差异表现为收入、贫富差距、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不平衡。
首先,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之一。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人的收入不断增加,而另一些人的收入却没有明显提高,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
其次,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也是经济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一些地区由于资源优势、政策扶持等因素,经济发展迅速,而其他地区却发展缓慢,造成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
最后,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不平衡也是经济不平衡的表现之一。
一些地区和行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产业结构较为完善,而其他地区和行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相对滞后,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
2. 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方案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收入分配,减少贫富差距。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社会救助制度等方式来确保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实现收入差距的缩小。
其次,政府可以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
政府可以推出相关的产业政策、资金扶持等措施,吸引人才和投资,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此外,加强教育和技术培训也是解决经济不平衡的重要途径。
通过提升人才的技能水平和知识储备,可以促进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经济的均衡发展。
最后,我们还可以鼓励创新创业,推动经济发展的多元化。
政府可以提供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人们自主创业,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收入分配、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加强教育和技术培训以及鼓励创新创业等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经济学分析中国是一个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在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后,其经济实力已经位列世界前列。
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既是中国面临的挑战,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原因,并探讨如何缩小这种差距。
一、历史因素影响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以及地理环境,是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约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长期的自给自足和地方分割带来的经济失衡,使得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北贫南富、东弱西强”的结构。
此外,中国地理位置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地理环境方面,内陆地区通常处于较为恶劣的气候和自然条件下,而海岸经济却获得了更大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陆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发展。
二、政策上的差异中国政府在统筹国家发展策略时,常会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经济情况。
但由于某些原因,这种政策并不能完全消弭区域发展不平衡。
首先,过度地推行发展战略的地方,往往会受到更多资源的投入和政策的支持,同时也会更具竞争优势。
例如,广东省、江苏省等东部发展地区由于自身优势,产业较为发达,政策上的优惠也更多,使得这些地区相对于西部和内陆地区在财政投入等方面更为优厚。
其次,虽然中央政府在三十年来已经推出了多项针对“西部大开发”等西部地区的计划,但由于庞大的地理区域、各地区之间经济水平和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由于不同地区的历史、地理以及产业的差别,政策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不适应性,因此无法完全解决区域趋同化问题。
三、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也是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东部经济圈往往处于更为发达的状态,其发展速度和综合实力也更为优越。
西部地区和内陆地区则受制于产业结构和发展制约,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首先,由于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多样、经济基础较为强大,使得当地政府无法在短时间内抑制发展速度,迫使一些东部城市成为经济中心。
最新浅析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影响讲解学习
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影响一、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基本情况是:东富,西穷,南富,北穷。
东南沿海最富,西北最穷。
二、影响1、区部经济差距大(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间,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发展战略,各种投资政策和财政支付转移明显地向边远和落后地区倾斜,然而效果不佳,付出的代价非常大.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一个大转变,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也迅速地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广东省为13626亿元,约相当于3个湖南(4639亿元)或10个贵州(1365亿元)或35个青海(390亿元).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浙江为20147亿元,3倍于江西(6678元),4倍于甘肃,5.6倍于贵州(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中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于20世纪30年代用一条简单的线条描述了中国自然地理,人口地理与经济地理分布的不平衡特点:从东北黑龙江省瑷珲县到西南云南省腾冲县之间,用一条近乎直线连接起来,把中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9.2%,人口却只有全国总人口的3.7%;东部面积占全国50.8%,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6.3%.相应地,西部贫穷,东部富裕."胡焕庸线"只是大体上形象地描述了幅员辽阔的中国东西部的地理分界.现今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划分主要是按照行政省区,辅之以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这三大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由东向西呈递减阶梯状态.(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13625.9亿元,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4.7倍.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最高的内蒙古有116.8,最低的云南为108.6,相差8.2.2003年地区工业总产值,前五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分别为21513.5亿元,18036.7亿元,15380亿元,12864.2亿元,10342.8亿元,后五位的西藏,青海,海南,宁夏,贵州分别只有21.4亿元,247.9亿元,333.5亿元,352.8亿元,977.6亿元,后五位都在1000亿元以下,前五位都在10000亿元以上.(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在改革开放以前,北方地区领先于南方地区;在改革开放前期,北方地区仍然领先于南方地区,而且差距进一步拉开.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崛起,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7.2%,北方地区经济的领先地位受到动摇,南方地区后来居上,不仅在增长速度上超过北方地区,而且在人均GDP的绝对值上也超过了北方地区,其来势之猛烈,使南北地区间的静态不平衡差迅速拉大,而且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享有"辽老大"美誉的辽宁省,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已降到全国第10位左右,黑龙江和吉林省的排名也逐步下降.(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城乡二元结构被视为造成中国城乡差别的主要因素,城乡差距的实质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1.6:1)的水平,按照国际劳工组织1995年发表的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城乡差距超过2:1的国家只有3个,中国便是其中之一.从绝对差距看,197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相差209.8元,之后几乎每年都在扩大,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1242.6元,2000年达到4027.0元,2003年达到5850.0元.(6)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除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与其他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外,同一地区的一些小城市之间也会有很大的发展差距。
《发展不平衡的中国》课件
了地区间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差异。
城乡发展差距
02
城市与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制约了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
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城市的差距
03
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经济实力雄厚,而一些中小城市和欠发
达地区则面临发展困境。
行业发展不平衡
01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差异
传统产业如制造业、采矿业等面临产能过剩、转型升级等问题,而新兴
提出解决发展不平衡的策略
从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区域协调等多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中国 经济的均衡发展。
研究背景
01
02
03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也伴随着发展不平衡的 问题。
地区差异明显
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 陆地区、城市与农村之间 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社会问题凸显
《发展不平衡的中国》 ppt课件
目 录
• 引言 • 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 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介绍
发展不平衡的中国
探讨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各领域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及其影响。
分析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包括历史、地理、政策等多方面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 ,导致发展不平衡。
详细描述
通过制定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各地区协调 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推动产业转移和升级,缩小地区发 展差距。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
总结词
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必要手段。
详细描述
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培育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引 导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向高端产业转移,提升整体经济素质。
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组织学生针对某一经济现象或问题展开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主题:我国如何应对产能过剩问题?
步骤如下:
1.教师简要介绍产能过剩的背景和影响。
2.学生分组,每组针对产能过剩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2.结合时事政治,关注经济发展动态,提高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政策、热点问题,使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
-通过学习我国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
5.结合本节课学习的知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一条创新性建议。要求:建议具体可行,能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字数在500字左右。
作业提交时间:一周后。
注意事项:
1.作业要求同学们认真对待,按时完成,保证作业质量。
2.鼓励同学们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发挥创新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反馈,以帮助同学们不断提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我国经济发展知识,选取一个感兴趣的经济现象或问题,撰写一篇600-800字的分析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能够运用所学经济学原理进行经济发展的看法和期望。每组整理调查结果,形成一份20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报告应包括调查目的、方法、过程、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2.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初中地理_中国的经济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的经济发展》教学设计执教者指导教师学情分析从生活化话题引入,使学生以轻松的心态去看图,通过有趣的问题引领,让学生在读图中既发现与过去知识可以连接的内容,又能挖掘出隐性的新知识、新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讨论等方法,将读图获得的信息加以整合,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技巧、提高素质三位并举层层叠加的综合目标。
效果分析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我从本章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结合我校正在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基本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学习目标,而在此基础上,通过“拓展提升”达到“知识的自我生成”的目的。
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尽情发挥,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地理的兴趣,也锻炼了他们的口才和胆量,更重要的是通过拓展,把我们学生的地理知识和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节有三大难点。
在进行图析重点一时,对“五纵三横”铁路线必须强化练习才能牢固掌握,这部分先组内展示,再全班交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学有所获,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
在进行重点二的解析时,本着农业的分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昌盛的差异入手,让学生深入体会农业的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图析重点三工业的分布的影响因素时,通过读“辽中南”工业基地图,知道地区有哪些工业部门?进而理解工业分布的影响因素。
按此方法指导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并且进一步分析沪宁杭工业基地的成因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并且针对其不利条件,集思广益,提出合理的见解。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中国地理概况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但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学习本章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展望经济发展的前景,形成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
本章分三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经济的三个产业部门。
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中国发展不平衡分析
一、中国经济发展现状1、中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张。
GDP总量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210871亿元,28年间共增长了54.8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同时各行业的规模也不断扩张,发展趋势如下图所示:图1 GDP也三次产业的复式曲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与GDP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第三产业的拉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二、第三产业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
但是,应该看到第一产业的发展与整个经济的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不协调。
图中显示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趋势线的距离越来越大,说明农业越来越难以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的要求,农业已经成为弱势产业,尤其是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最近的两次通胀就是最好的说明。
综上所述,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农业,中国经济出现问题,一定是在农业问题上出现问题。
中国应该将发展经济的重心转向大力发展农业,极大程度解决中国长期滞留的“三农问题”。
2、人民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
建国初期,人民生活积弱积贫,挣扎在贫困线上。
到1978年,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改善,但仍处在温饱不足状态。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走向小康,到2000年总体上实现小康,并逐步向全面实现小康转变。
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6 元,2008年达到4761元,年均增长6.7%;1978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 元,2008 年增至15781 元,年均增长7.2%。
在此基础上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 我国居民消费是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为主。
经过30年左右的发展, 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 5和67.7下降到2007年的36.3和43.1。
食物、衣着等基本消费品的消费质量提高, 式样繁多, 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量大幅增加, 电脑、汽车等高端消费品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及对策研究研究问题及背景: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这一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平衡问题。
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平衡等方面。
这些不平衡问题既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问题的体现,也是中国经济下一阶段发展的挑战。
因此,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方案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
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和归纳当前研究不平衡问题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本研究提供研究框架和理论依据。
然后,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分析不平衡问题的现状和特征。
同时,通过回归分析、协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探索不平衡问题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寻找影响不平衡问题的主要因素。
最后,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对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和对策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在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本研究将通过数据统计和图表来呈现不平衡问题的现状和特征。
通过回归分析、协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本研究将揭示不平衡问题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找出影响不平衡问题的主要因素。
此外,通过个案分析和深度访谈,研究将深入挖掘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和对策。
结论与讨论:经过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不平衡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需要高度重视和采取有效的对策。
其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平衡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突出的不平衡问题,这些问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需要综合治理。
最后,解决不平衡问题需要领导、企业、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同时要注重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等策略的实施。
在讨论部分,本研究将对以上结论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针对不平衡问题的对策建议。
同时,本研究将探讨不平衡问题的根源,例如制度性因素、领导等,为今后的研究和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最新浅析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影响讲解学习
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影响一、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基本情况是:东富,西穷,南富,北穷。
东南沿海最富,西北最穷。
二、影响1、区部经济差距大(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间,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发展战略,各种投资政策和财政支付转移明显地向边远和落后地区倾斜,然而效果不佳,付出的代价非常大.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一个大转变,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也迅速地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广东省为13626亿元,约相当于3个湖南(4639亿元)或10个贵州(1365亿元)或35个青海(390亿元).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浙江为20147亿元,3倍于江西(6678元),4倍于甘肃,5.6倍于贵州(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中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于20世纪30年代用一条简单的线条描述了中国自然地理,人口地理与经济地理分布的不平衡特点:从东北黑龙江省瑷珲县到西南云南省腾冲县之间,用一条近乎直线连接起来,把中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9.2%,人口却只有全国总人口的3.7%;东部面积占全国50.8%,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6.3%.相应地,西部贫穷,东部富裕."胡焕庸线"只是大体上形象地描述了幅员辽阔的中国东西部的地理分界.现今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划分主要是按照行政省区,辅之以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这三大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由东向西呈递减阶梯状态.(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13625.9亿元,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4.7倍.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最高的内蒙古有116.8,最低的云南为108.6,相差8.2.2003年地区工业总产值,前五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分别为21513.5亿元,18036.7亿元,15380亿元,12864.2亿元,10342.8亿元,后五位的西藏,青海,海南,宁夏,贵州分别只有21.4亿元,247.9亿元,333.5亿元,352.8亿元,977.6亿元,后五位都在1000亿元以下,前五位都在10000亿元以上.(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在改革开放以前,北方地区领先于南方地区;在改革开放前期,北方地区仍然领先于南方地区,而且差距进一步拉开.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崛起,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7.2%,北方地区经济的领先地位受到动摇,南方地区后来居上,不仅在增长速度上超过北方地区,而且在人均GDP的绝对值上也超过了北方地区,其来势之猛烈,使南北地区间的静态不平衡差迅速拉大,而且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享有"辽老大"美誉的辽宁省,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已降到全国第10位左右,黑龙江和吉林省的排名也逐步下降.(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城乡二元结构被视为造成中国城乡差别的主要因素,城乡差距的实质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1.6:1)的水平,按照国际劳工组织1995年发表的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城乡差距超过2:1的国家只有3个,中国便是其中之一.从绝对差距看,197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相差209.8元,之后几乎每年都在扩大,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1242.6元,2000年达到4027.0元,2003年达到5850.0元.(6)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除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与其他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外,同一地区的一些小城市之间也会有很大的发展差距。
中国经济的特点与优劣势教案第四单元
中国经济的特点与优劣势教案第四单元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驱动力。
然而,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的特点和优劣势。
一、中国经济的特点1.市场体制改革的成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逐渐实现了市场化改革,建立了一系列的市场制度,并且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企业和个人的自由度逐渐增加。
市场体制改革的成功构成了中国经济的基础,同时也成为了中国惊人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2.劳动力市场的储备中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优势。
劳动力人口的储备是中国经济能够保持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人口被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由于中国的灵活就业政策,人们能够在不同的地方找到工作机会,这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3.作为出口经济依赖的规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大国之一,中国的制造业产能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快速增长。
中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关系,并达成了许多自由贸易协定,这也为中国的出口业务增长提供了冲力。
出口市场的成功也促进了国内公司和企业的产能升级和发展。
4.强大的政府干预能力虽然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正在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功,但中国政府的干预能力仍然非常强大。
这种干预能力在完成各种重要任务时往往是非常有效的。
在社会稳定、国民经济保持增长的情况下,中国政府还能够具有更广泛的声誉和支持力度。
二、中国经济的优势1.较高的GDP增长速度由于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2019年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过了美国的5/8。
就数量而言,中国稳赚不亏,这使得中国在全球经济环境中保持了较高的立场。
2.强大的制造业能力以中国制造出口为例,全世界大概有2/3的低价商品基本上由中国制造。
中国的制造业能力在全球排名蝉联第一。
中国制造动辄数以亿计的成品库存,这个巨大的市场规模带来的经济潜力也是难以忽视的。
经济变迁讲解教案模板及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经济变迁的历史背景、主要阶段和重要事件。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历史变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认识经济变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我国经济变迁的历史背景和主要阶段。
2. 我国经济变迁中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变迁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我国经济变迁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我国经济变迁有什么了解?2. 课堂讲解(1)我国经济变迁的历史背景讲解我国经济变迁的历史背景,包括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
(2)我国经济变迁的主要阶段讲解我国经济变迁的主要阶段,如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等。
(3)我国经济变迁中的重要事件讲解我国经济变迁中的重要事件,如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我国经济变迁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2)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总结归纳(1)教师总结:回顾我国经济变迁的历史背景、主要阶段和重要事件。
(2)强调经济变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5. 课后作业(1)收集有关我国经济变迁的资料,撰写一篇短文。
(2)思考:如何在我国经济变迁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历史变迁,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3. 注重课后作业的设计,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范文:标题:我国经济变迁的历史与启示一、引言我国经济变迁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艰辛与辉煌的史诗。
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回顾我国经济变迁的历史,分析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以期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影响
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影响
一、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基本情况是:东富,西穷,南富,北穷。
东南沿海最富,西北最穷。
二、影响
1、区部经济差距大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间,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发展战略,各种投资政策和财政支付转移明显地向边远和落后地区倾斜,然而效果不佳,付出的代价非常大.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一个大转变,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也迅速地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广东省为13626亿元,约相当于3个湖南(4639亿元)或10个贵州(1365亿元)或35个青海(390亿元).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浙江为20147亿元,3倍于江西(6678元),4倍于甘肃,5.6倍于贵州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中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于20世纪30年代用一条简单的线条描述了中国自然地理,人口地理与经济地理分布的不平衡特点:从东北黑龙江省瑷珲县到西南云南省腾冲县之间,用一条近乎直线连接起来,把中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9.2%,人口却只有全国总人口的3.7%;东部面积占全国50.8%,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6.3%.相应地,西部贫穷,东部富裕."胡焕庸线"只是大体上形象地描述了幅员辽阔的中国东西部的地理分界.现今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划分主要是按照行政省区,辅之以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这三大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由东向西呈递减阶梯状态.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13625.9亿元,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4.7倍.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最高的内蒙古有116.8,最低的云南为108.6,相差8.2.2003年地区工业总产值,前五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分别为21513.5亿元,18036.7亿元,15380亿元,12864.2亿元,10342.8亿元,后五位的西藏,青海,海南,宁夏,贵州分别只有21.4亿元,247.9亿元,333.5亿元,352.8亿元,977.6亿元,后五位都在1000亿元以下,前五位都在10000亿元以上.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在改革开放以前,北方地区领先于南方地区;在改革开放前期,北方地区仍然领先于南方地区,而且差距进一步拉开.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方地
区经济迅速崛起,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7.2%,北方地区经济的领先地位受到动摇,南方地区后来居上,不仅在增长速度上超过北方地区,而且在人均GDP的绝对值上也超过了北方地区,其来势之猛烈,使南北地区间的静态不平衡差迅速拉大,而且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享有"辽老大"美誉的辽宁省,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已降到全国第10位左右,黑龙江和吉林省的排名也逐步下降.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被视为造成中国城乡差别的主要因素,城乡差距的实质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1.6:1)的水平,按照国际劳工组织1995年发表的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城乡差距超过2:1的国家只有3个,中国便是其中之一.从绝对差距看,197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相差209.8元,之后几乎每年都在扩大,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1242.6元,2000年达到4027.0元,2003年达到5850.0元.
(6)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
除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与其他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
外,同一地区的一些小城市之间也会有很大的发展差距。
例如苏南的苏
州、无锡、镇江等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收入水平要远远高于苏北的
盐城、泰州等城市。
2、对环境与资源的影响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面临的资源压力在不断增大。
在能源和其他资源约束加强的同时,水资源不
足的约束更具挑战性。
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
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地
区,水资源不足的矛盾突出,而且在可预见的较长时间内难以缓解。
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也十分突出。
根据国家环保部的报
告,由于粗放型发展方式迟迟未能改变,致使目前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
量大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
流经城市的河流普遍受到污染,酸雨污染和
土壤面源污染扩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剧。
对500多个城市的调查表明,
一半以上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
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沙
漠化、石漠化、草原退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通过国际比较,也可以看出我国生态环境不能令人乐观。
为评价各国的
环境和生态状况,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四家国际及学术机构联合开发
了“环境绩效指数”EPI。
根据其2008年发布的报告,我国在报告所
列出的14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105位,而排位在前50名之内的大多数是发达国家。
大量的污染必然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
增多,导致社会财富的减少,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人的全面发
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背离。
3、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
随着我国总体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和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比如,
1978年—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
比由2.57上升到3.33;反映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基尼系数由0.230 1980年扩大到0.458。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7。
4、对交通的影响
以铁路运输为例,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十一五"时期,在大规模投资的带动下,我国交通运输的线路网络,特别是铁路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高速、跨越式发展,铁路运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0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10万公里,居世界第二,比2005年底增加了1.56万公里,增长了20.7%。
截
至去年年底,我国电气化铁路里程达到4.2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
去年,全国铁路客运量达16.76亿人,比2005年增长45.0%。
去年底,我国高铁投入运营里程达8358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高居世界第一。
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在建规模超过1万公里。
到2012年新建高速铁路总规模将达到1.3万公里,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尽管我国在交通线路方面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但是在运行的高铁多在东部发达地区,这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缩影。
例如,在东部京沪高铁全程九个小时,从上海出发去昆明或重庆等地的列车则需要三四十个小时,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也使对交通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扭曲。
5、对教育的影响
据报道,世界各国投入占GDP的比重在1985的平均水平是5.2%,发达国家的投入比例是5.5%,发展中国家是4.5%,而我国当年是2.3%,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投入资费分配不均是我国教育发展中一直面对的问题,即便到今天我国的经费投入水平还没有达到4%的既定目标。
一方面,调查显示,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间的受教育年限这一指标方面差异显著。
前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3年,相当于高中二年级的文化程度,后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1,相当于初中一年级的文化程度,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和收入水平差异影响了人们受教育的年限和水平。
另一方面,各省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出现了很多的教育脱节的现象,据中国教育在线的相关资料显示,07年我国高校的省级分布很不平衡,高校在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等沿海省区分布多,在这些省区,多则上百所,少则七八十所;在中西部分布较少,西藏只有6所,
宁夏13所,青海11所,这种布局与人口多少以及招生比例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现象,造成这样布局的根本原因显然是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
三、小结
近些年来,我国一直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现在我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很重的位置。
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是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这有可能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健康持续发展的瓶颈。
我国必须重视并加以解决这些负面影响,以达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