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
“宀”部字与古代居住文化

“宀”部字与古代居住文化摘要:本文由记录中国古代人民建筑形式与居住方式的宀部字入手,主要通过《说文解字》等文献研究宀部字的意义与总体特征,继而结合古代社会生活习俗以及建筑特征,梳理中国古代居住文化的发展脉络,分别从古代建筑和人与居所的关系两个方面,揭开中国古代居住文化的奥秘。
关键词:宀部字、居住文化、古建筑“宀”,俗称“宝盖头”,甲骨文写作。
原是房屋的形象,上象屋盖,旁像墙壁。
许慎《说文解字》:“宀,交覆深屋也。
象形。
凡宀之属皆从宀”。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者屋四注,东西与南北皆交覆也。
有堂有室是为深屋”。
由此我们可知,从“宀”的字,一般都与房屋、居住有关。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最基本载体,“它所传达的概念及其体系并不是对客观世界摄影式的纯客观描绘,而是反映了使用这种语言文字的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和感受。
而这种主观认识和感受又是受该民族的物质生存条件及社会文化背景制约的。
”[1]因此,以宀部字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能够探索中国古代人民的建筑形式与居住方式的发展与变迁。
一、《说文解字》与宀部字《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科学地、系统系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考究字源的字典。
它是我国第一部形成体系按照部首形体而编排的字书,它侧重于字义之间的关联性,它的核心旨要对字义的分类解说。
那么在这里,我们以《说文解字》之中的宀部字为研究对象,简析宀部字的意义。
《说文解字·宀部》总共收录了71个字。
宀部:家:居也。
从宀,豭省声。
宀部:宅:所托也。
从宀乇声。
宀部:室:实也。
从宀从至。
至,所止也。
宀部:宣:天子宣室也。
从宀宀部:向:北出牖也。
从宀从口。
《诗》曰:“塞向墐户。
”宀部:宧:养也。
室之东北隅,食所居。
从宀宀部:奥:宛也。
室之西南隅。
从宀宀部:宛:屈草自覆也。
从宀夗声。
宀部:宸:屋宇也。
从宀辰声。
宀部:宇:屋边也。
从宀于声。
《易》曰:“上栋下宇。
”宀部:寷:大屋也。
从宀丰声。
《易》曰:“寷其屋。
”宀部:寏:周垣也。
从《说文解字》看宀部所蕴含的社会文化

从《说文解字》看宀部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摘要:汉字是表意文字,具有超时空性,正是这种特点让我们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还能通过许慎《说文解字》中的“宀”部字,看到古人通过对房屋的建造,提升了改造自然的能力,改变了生活方式。
许慎《说文解字》共收录“宀”部字76个,其中典型的“宀”部字从微观角度展现了“宀”部字的家文化、居住文化、宗法制度等相关文化内涵。
关键词:《说文解字》;宀部;家文化;居住文化;宗法制度1.从宀部看安土重迁官“宀”,《说文解字》:“交覆深屋也。
象形。
凡宀之属皆从宀。
”“宀”本身是象形字,就像是侧面角度下古代屋顶形状的直观描绘,所以大部分“宀”部的字都表示房屋的相关含义。
在《说文》中,表示“居住的地点”含义的字,收录了很多,如“家、宅、室、宕、宋、穴”等。
1.1从建筑材料看安土重迁观“穴”,《说文》:“室也。
从宀,躳省声。
”“穴”是一个象形字,“宀”部下面是个“八”字,代表尘土飞扬的形状,所以“穴”有“土室”的含义,大概相当于北方的窑洞。
“宕”,《说文》:“过也。
一曰洞屋。
”古人在没有建造房屋之前,在自然山洞生活。
人们在洞穴中储藏食物,养育子女,慢慢才在地面上开始建造房屋。
“宋”,《说文》“居也。
从宀从木。
”。
“宋”最开始是表示一个让人居住的木房子,也是“居住之地”的含义,最后才演变成朝代名称。
从房屋的建筑材料来看,木头是不易搬动的建筑材料,古代没有现代的机械化生产,都靠人力建造,所以古人不能像部分游牧民族一样随意搬家。
由此可见,古人们通过房屋的建造,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1.2从私有财产看安土重迁观念“家”,《说文》:“居也。
从宀,豭省声。
”“豕”是猪的意思,古代有干栏式建筑,房屋建造得高于地面,下面的空间就可以利用起来养猪,猪圈为厕。
这些家畜属于古人的私有财产。
人们已经有了要把私有财产放在家中贮藏的观念。
“容”,《说文》:“盛也,从宀、谷。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阅读专题复习——实用性阅读

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1.实用性阅读[朝阳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北京天文馆A馆和B馆中,可参观的地方有、、、。
2.妈妈带小明去北京天文馆,想看光学天象仪,他们应该去。
如果想看3D影片,他们应该去。
3.10月28日16:40,小明想和同学到北京天文馆参观,他们能进去吗?为什么?[朝阳区]说明文阅读。
汉字与古代建筑文化①上古的时候,人们的居住条件是十分恶劣的。
我们的祖先最初是居住在洞穴里的,直到后来有“圣人”出现,人们开始建造房屋宫室,学会在建筑物中躲避风雨,也有了后来的安居乐业。
②考古发现也能够证明,早在几十万年前,北京猿人就已经居住在山洞里了。
随着原始人活动范围的扩大,天然洞穴已无法满足生活的需求,于是依地势而建造的人工洞穴开始出现。
人工洞穴深浅不一,有的一半露在地面上,用土筑成,这就形成了纯穴居到半穴居的过渡。
半穴居的建筑必须有墙和屋顶,为后来的地上建筑打好了基础。
③在人们移居到地上生活以后,“宫室”成了房屋的通称。
当时的“宫”并没有宫殿的意思,宫殿的意思是秦汉以后才产生的。
而在上古的时候,不管什么身份的人,所住的房子都叫宫。
秦汉以后,为别尊卑,宫才从一般住房的意义演变成帝王居所的专用名词。
皇帝把宫作为自己住处的专称,普通百姓就要避开这个字不用了。
④后来,随着建筑水平的提高,房屋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格局,一般由堂、室、房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堂与后面的室之间有墙隔开,并有户相通。
“户”在古代经常与“门”相对,“门”是较大的门,“户”是较小的门,“户”的甲骨文字形,正是“门”的一半。
有了堂的遮挡,室就显得私密、封闭得多。
室是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室”两旁的建筑叫“房”,也用于地位稍低之人居住。
房与旁,在古音上音近义通,房的得名,是由于它的位置,相对于室来说,处于整个宫室建筑比较偏、侧的位置。
⑤古代的房子一般是朝南的。
在室的北墙上一般要开一个窗户,这个窗户古代称作“向”。
向的甲骨文字形,正像房子上有窗户之形。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学问题研究9700字》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学问题研究目录绪论- 1 -1.研究目的与意义- 1 -2.研究内容- 1 -3.研究方法- 1 -4.文献综述- 1 -一、汉字文化分析- 2 -(一)汉字中的文化因素- 2 -1.典型汉字中服饰文化因素分析- 2 -2.典型汉字中饮食文化因素分析- 2 -3.典型汉字中建筑文化因素分析- 3 -4.典型汉字中交通文化因素分析- 3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学- 3 -(一)汉语国际教育中汉字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3 -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汉字文化教学的方法- 4 -1.结合“六书”进行汉字文化教学—以四体造字法为例- 4 -2.结合偏旁部首的文化含义进行汉字文化教学—以“日”部字为例 - 6 -3.进行趣味性汉字文化教学- 8 -(三)汉语国际教育中汉字文化教学的意义- 8 - 三、汉字文化教学的原则与建议- 9 -(一)汉字文化教学的原则- 9 -1.循序渐进的原则- 9 -2.适度的原则- 10 -3.趣味性原则- 10 -(二)汉字文化教学的建议- 11 - 结论- 11 -绪论1.研究目的与意义汉字是一种记录汉语的独特的书写符号。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有效的汉字教学方法亟待研究。
汉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文化因为汉字的存在而不断传播发展。
汉字是表意的文字,可以见形知义,这就突出了文化因素。
由此,我们便可以根据汉字的表意特征,遵循汉字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探讨汉字文化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2.研究内容从诞生在中华土地的汉字入手,从衣食住行方面分析汉字中所包含的服饰文化元素、饮食文化元素、建筑文化元素、交通文化元素,并结合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与理论,讨论汉语国际教育中汉字文化教学的必要性以及深远意义,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中汉字文化教学的方法,结合六书进行汉字文化教学、结合偏旁部首进行汉字文化教学以及结合字谜游戏等进行趣味性汉字文教学,并归纳总结出汉语国际教育中汉字文化教学的循序渐进性原则、适度原则、趣味性原则以及在汉字文化教学方面的建议。
“字坊”的文化解析

种亚丹(中国文字博物馆,河南安阳 455000)[摘要] 本文认为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字意演变以及殷商文化三个角度来解读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标志性建筑——字坊,才能发掘出字坊蕴含的丰富汉字文化信息,这有助于为观众提供更多的汉字文化知识,充分发挥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展示及教育功能。
[关键词] 字坊;字形;字意;殷商文化;博物馆;功能中图分类号: H 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7-0012-02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字坊”,“字坊”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标志性建筑,高18.8米,宽10米。
“坊”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形式之一,又称“牌坊”、“牌楼”,具有装饰或纪念意义,多用于表彰忠孝节义的人物,常置于宫殿、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或主要街道的起点、交叉口、桥梁等处,有很强的景观性和地标性,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典型标识。
中国文字博物馆字坊的整体造型采用中国古文字中“字”之形,整个建筑呈金黄色,以殷商时期青铜器上常见的饕餮纹进行装饰,造型古朴庄重,与中国文字博物馆主题馆的整体建筑风格浑然一体,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指示性符号。
由于参观过程中讲解员对字坊的解说一般比较简略,观众往往在惊叹之余忽略了“字坊”承载的深层次文化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和博物馆的各项功能是融为一体的,博物馆在发挥各项功能的同时应该注意结合具有自身特色的建筑造型,充分挖掘其内在涵义并以此为载体向观众提供更多的历史文化信息。
对中国文字博物馆来说,深入研究字坊本身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理清并挖掘字坊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有助于向观众提供更多的汉字文化知识,充分发挥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展示及教育功能,而不应该仅仅将字坊当成一座静止的建筑物,通过讲解员的一句“这是我馆的标志性建筑”就轻易地略过。
一、从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角度解读字坊字坊的整体造型取材于汉字中“字”的形体。
作为汉民族书写符号的汉字,其本身不仅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每个汉字本身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以至于有“一个汉字就是一座博物馆的”说法。
汉字与建筑的关系

论汉字与中国建筑的关系——“院”字与院落建筑摘要:院落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里独特的一部分,很值得人们去深入地思考与探索。
而我们将从汉字的角度去认识它在传统建筑中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对于空间处理上有哪些围合形式。
关键字:院落建筑汉字关系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他们的奥秘与精华。
而这篇文章主要从汉字的角度去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态外貌与发展历程,下面就以“院”字为具体研究对象。
“院”在汉字中是一个形声字。
部首字是“阜”,是土山的意思。
而凡是从阜取义的字都与山陵、楼台、壁障等有关。
所以“院”字它所代表的意思是围墙或包括围墙房屋在内的院子。
但是作为一名建筑学的学生仅仅知道它的字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从这个汉字的原始形态和文字构成来探索建筑本身的远古风貌以及它的发展脉络。
“院”的古字为“奂”,异体字是“寏”,在《说文》、《玉篇》等文献里都有相应的解释记载。
可以看出它的字形其实就是一个院落的构形:立在穴居之上的人和毗邻穴居的草木,被围合在房舍中间,所以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代表的是围墙或包括围墙房屋在内的院子。
而院落这样一个特殊的建筑形态它的发展脉络也是如“院”字的演变一样由抽象变为具体,由概括变为精炼的。
最初院落的存在是依附于地上的居住建筑,它们二者还没有明显的区别,所以那时的院落还没有完整清晰的形态以及人们还未对它有明确完整的认识与定义。
例如陕西西安东南半坡村发掘的一处原始氏族聚集的住宅遗址,其平面布局就是一个以“中”为方位的向心式院落。
还有陕西扶风凤雏村发掘的一处西周院落遗址,其房屋布局是相当严谨的四合院形式。
所以此时的院子还是被当作是群居和自我保卫的建筑而产生的。
而到了汉代,通过在四川出土的一块汉代贵族住宅画像砖上,可以看出它的宅院图是有左右前后三个院子的布局形式,有主院、附院和跨院之分。
这时的院落建筑则反映了其形态的发展以及由群居和自我保卫功能向伦理空间和作为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空间的演变。
古汉字中的神奇智慧: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让孩子听听!

有人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
千百年来的风俗礼仪,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一个个汉字对所要反映的事物的摩画、概括和美化之中。
”汉字从形态到内涵,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而且是一种形象生动,有社会文化背景、生命意识、民族思想、生活智慧的文化元素。
走进汉字的文化宝库,走进汉字的奇妙世界,方能领悟中国古汉字的神妙话语。
今天,我们举几个例子,大家感受一二。
1、國(国)甲骨文中的“國”(国)字由“戈+口”组成,其含义是“军队、人口”。
可以理解为:由人口组成军队,由军队来保卫人口,这就是國家。
在金文、隶书、楷书中,“國”字多了一个四周的“囗”,表示国家有边境四周;隶书、楷书中的“國”字还多了“一”,表示“土地”。
这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國家。
在古汉字中,“國”字的组成中有外面一个大囗和里面一个小口,这两个口,意思是不一样的。
外面的大“囗”,表示的是國家有四方疆域;里面的小“口”,表示的是人口;而“一”,则表示土地;此外,还要执有“戈”矛的军队来保卫國家的土地、人口和边疆。
上述的大“囗”、小“口”、“一”还有“戈”等因素,构成为國家的“國”字。
这是任何一个國家都具有的共同特征。
可以说,古汉字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深刻地解释了國家的几个基本特征,或者说构成國家的几个基本要素——边境、疆域、土地、人口、军队等。
2、家家是宀+豕。
“宀”,房屋的象形字;“豕”,猪的象形字。
“家”字的本义是:上层住着人、下层养着猪的房屋,这就是人的食宿生活的地方——“家”。
甲骨文“家”古时中国以男子耕田为主的农业社会,社会整个生产力低下,农业很重要,同时又必须有饲养业做补充,人们才能够生活得好一些。
即使是有钱的人,比较富裕的人,养殖业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家畜对于家庭的经济影响很大,是家里的重要财产之一。
因此,家家户户都会饲养牲畜,特别是猪(豕)。
那么怎样饲养呢?就是养在家里,一来猪等家畜不会被人偷走;二来可以防止猛兽吃掉家畜,遇到猛兽来,人们可以立即拿起武器驱逐猛兽,使家畜免遭损害;三来,房子下层饲养家畜,虽然猪屎马尿等味道臭点,但是对家庭卫生无根本性大碍。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

建筑 的“ 筑” 的繁体 字为 “ 篥” , 由“ 竹” 、 “ 巩” 、 “ 木” 三 部分 见于垣上 , 穹隆然也。” 之后又有“ 高” 《 说文》 : “ 高, 崇也, 象台 观高之形 。” 甲骨文 。 从字形上看像 楼阁层叠的形状 上部像 斜顶的屋宇 , 又像 建筑 的主体和 顶部 , 下部为建 筑的土垒 和基 座, 中间的“ 口” 则为上 下中间的窗 户或 门 , “ 高” 为原始先 民 由 穴居发展到 具有“ 屋顶 、 墙身 、 基座 ” 三段式建筑 的形式 的真 实
从汉字看 中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
河 南 师范 大 学美 术 学 院 D级 美 术学 ( 4 6 3 0 0 0 )葛 娅 婷
[ 摘 要 ]远古 的先 民经历 了穴居 之后逐 渐走 上 了高土 , 建起 了遮风避 雨的房屋 , 过起 了稳定 的生活 , 从此“ 安土 重迁” 的观 念 深入到 了历代 中国人 的心里。 随着居住 地 的变化 , 各种建 筑也得到 了长足 的发展 。 从现存 的古迹和考古发现 可 以看 出我国的
建 筑居住文 化的兴盛和发 达。我 国古代建 筑居住文 化不仅 可 以在历 史记载和 现存古 迹 以及 考古发现 中得 出, 同时也可 以在 汉 字的形体结构 中得到 丰富的信息。通 过这类似 符号的汉 字, 我们 窥测到远古先 民 的居住方 式和建筑 的发 展历程 , 同时也可 以从
汉字 中探秘 远古先 民的精 神归宿这些深 层次的信 息。
穴居是 我们祖先最原始 的居住方式 ,这种 穴居的居 住方 定义 为形声 字 ,其实也可 以从 会意字方 面对 他作 出解 释 , “ 从 式在古书 中有 很多的记 载 《 诗・ 大雅・ 绵》 : “ 古 公直父 , 陶复陶 土 , 从尚。” 尚的金文像夯土台之形。可见“ 堂” 为建筑在高台 穴, 未 有家室 。 ” 《 毛 传》 : “ 陶其土而复 之 , 陶其壤而穴 之 。 ” 《 礼 上 , 较宏伟壮观的建筑物。 从上面这些字形结构我们可以看出 建筑 的形式 的发 展的过程 ,同时也说 明了我们 的居住条件 的 记礼运》 日: “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 冬则居营窟 , 夏则居槽巢。”
祖国的灿烂文化

苏州园林
四合院
•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 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 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 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有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若呈“口”字形的称 为二进一院;“日”字形的称为三进二院;“目”字形的称为四进三 院。
四大发明
•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 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 指的是《论语》《孟子》《大 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 是《诗经》《书经》《礼经》 《易经》《春秋经》,简称为 “诗、书、礼、易、春秋”, 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 合称“诗、书、礼、乐、易、 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 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 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 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 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 老子——他所撰述的《道 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 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 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 派对我国2000多年来的思 想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 孟子——著有《孟子》 • 王夫子——及其著作《周
易外传》《尚书引义》等。
传统思想
• 《诗经》和《楚辞》开创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发展历史。
•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 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 怪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几许,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 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 四合院为典型。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比较隐密 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 五行学说。
四合院
• “中国书法”,是中国汉 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 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 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 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 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 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 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 诗,无行的舞 ;无图的画, 无声的乐 。
汉字与中国命名文化的关系——中国现代住宅小区命名一瞥

汉字与中国命名文化的关系——中国现代住宅小区命名一瞥【摘要】本文意在讨论中国现代住宅小区命名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功能和文化心理,笔者收集部分省市的住宅小区名称,对其类型进行分析,又从汉字的性质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和汉字名称所反映的文化心理两方面来论述,认为现代住宅提供给人的不仅是居住的场所,也是一种精神享受。
【关键词】汉字;命名;现代;住宅小区;文化功能一、引言随着国家、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大众不但追求高质量的物质生活,更注重高品质的精神生活。
对现代人而言,住宅,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居所,更是一种思想文化的体现。
近年来,现代都市的新式住宅建筑群风起云涌,数量蔚为大观,名字也花样百出,引人入胜。
笔者在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深圳、云南几省通过实地考察收集了一部分住宅小区名称,通过对其类型分析,揭示汉字在其中体现的文化功能和汉文化心理。
二、类型分析近年来,现代都市的新式住宅建筑群风起云涌,数量蔚为大观,名字也花样百出,引人入胜。
我们把所收集到的住宅小区名称大体分为以下几类:1.异国风情住宅区起异国风情名字,早就成风,而且已经演进到相当程度。
人们似乎也已经习以为常,尽管起初很多人是被迫认可的。
这种外国名字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呼,而是某个特定时间段的一种流行趋势。
以盈利为目的的商品楼盘,其经营的最大目的是赚钱,异国风情的名称能勾起消费者的好奇心,一定程度上提升销售量。
于是有了地中海(昆明)、波西米亚花园(昆明)、艾诗林根(昆明)、香榭丽园(昆明)、嘎纳小镇(昆明)、华侨城波托菲诺(深圳)等等带有异域色彩的名称。
2.豪华、壮观型众所周知,无论古今中外,只有显贵之人的住宅才有楼阁亭台、假山花园,他们的宅第或称“园”、或称“苑”、“府”、“庄”,“邸”、“馆”、“公馆”,这些名词在这一意义上的相关义项分别为:园,本义是果园。
《说文》:“园,所以树果也。
”《诗经·魏风·园有桃》:“园有桃,其实之徽。
论许慎说文解字中的传统文化思想

论许慎《说文解字》中的传统文化思想摘要:许慎对《说文解字》中汉字的说解,表现了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要有八个方面:一、以农为本;二、先人崇拜;三、阴阳五行;四、天人合一;五、阶级;六、饮食;七、建筑;八、器物。
中国论文网/3/关键词:许慎说文解字传统文化思想汉字从甲骨文到小篆,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直到东汉许慎所编撰的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问世后,许多汉字才得到归类、解释。
这些字形的收集,不仅保存了东汉以前许多珍贵的古文字资料,更为我们了解上古汉语的词汇系统以及古人的思想状况、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反映了古人的思维方式。
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之初,许多字的字形本身就融入了原始先民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和人们对宇宙自然万物的看法与认识等。
因此,《说文解字》作为中国对汉字解说的第一部字典,必然包含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信息。
1.以农为本。
中国是以农为主的文明古国,华夏民族的生息、繁衍、发展都与农业有密切的关系。
农业的发展、演变史也是华夏民族的文明史,而汉字在华夏民族的文明进步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1)农耕。
古代中国国家的建立和农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考察与农耕、田地意象的汉字,能从中看出当时社会的重农思想以及农耕生产的方式与技术。
(2)禾谷。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古人对于各类农作物有着全面深刻的认识,创制了多个汉字来表示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收获、储藏、加工、制作食物等过程。
(3)劳动。
汉字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项独特的发明,源于古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在劳动过程中智慧火花的总结和概括。
2.祖先崇拜。
古人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天所创造的,万物有灵,而且灵魂不灭。
他们敬天畏地,相信鬼神,崇拜祖先。
(1)万物有灵。
对于不可理解,又不能控制的自然万物,先民们都抱着敬畏的心态,当作神灵崇拜。
(2)灵魂不灭。
鬼神文化在原始社会萌芽,伴随着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间接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字坊”的文化解析

“字坊”的文化解析[摘要] 本文认为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字意演变以及殷商文化三个角度来解读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标志性建筑——字坊,才能发掘出字坊蕴含的丰富汉字文化信息,这有助于为观众提供更多的汉字文化知识,充分发挥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展示及教育功能。
[关键词] 字坊;字形;字意;殷商文化;博物馆;功能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字坊”,“字坊”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标志性建筑,高18.8米,宽10米。
“坊”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形式之一,又称“牌坊”、“牌楼”,具有装饰或纪念意义,多用于表彰忠孝节义的人物,常置于宫殿、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或主要街道的起点、交叉口、桥梁等处,有很强的景观性和地标性,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典型标识。
中国文字博物馆字坊的整体造型采用中国古文字中“字”之形,整个建筑呈金黄色,以殷商时期青铜器上常见的饕餮纹进行装饰,造型古朴庄重,与中国文字博物馆主题馆的整体建筑风格浑然一体,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指示性符号。
由于参观过程中讲解员对字坊的解说一般比较简略,观众往往在惊叹之余忽略了“字坊”承载的深层次文化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和博物馆的各项功能是融为一体的,博物馆在发挥各项功能的同时应该注意结合具有自身特色的建筑造型,充分挖掘其内在涵义并以此为载体向观众提供更多的历史文化信息。
对中国文字博物馆来说,深入研究字坊本身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理清并挖掘字坊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有助于向观众提供更多的汉字文化知识,充分发挥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展示及教育功能,而不应该仅仅将字坊当成一座静止的建筑物,通过讲解员的一句“这是我馆的标志性建筑”就轻易地略过。
一、从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角度解读字坊字坊的整体造型取材于汉字中“字”的形体。
作为汉民族书写符号的汉字,其本身不仅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每个汉字本身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以至于有“一个汉字就是一座博物馆的”说法。
宀部字与古代居住文化

宀部字与古代居住文化
汤云航;吴丽君
【期刊名称】《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22)001
【摘要】通过表示居住义类汉字的构形解析,透视汉民族居住文化:从巢居穴处走向地面并身安意惬;古代室内坐卧、迎宾习俗;"室"、"家"字所蕴涵的走婚遗迹.
【总页数】7页(P20-26)
【作者】汤云航;吴丽君
【作者单位】承德民族师专,科研处,河北,承德,067000;承德民族师专,教务处,河北,承德,0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28
【相关文献】
1.从《说文》宀部字看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文化 [J], 翟毅宁
2.《说文解字》宀部字构形分析 [J], 邢怒海
3.从部分"宀"旁字的文化解析看中国古代社会家庭文化 [J], 肖其峰;陈勇胜;汪再进
4.《说文》"宀"部字与古代建筑文化 [J], 张磊
5."宀"部字下居住方式的演变——以"室""家""宋"为例 [J], 宋娇;吴妍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

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要了解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我们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文化。
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从狭义上说,它只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
而我们汉字与文化中所涉及到的文化是作比较宽泛的理解的。
在了解了什么是汉字中的文化后,我们在来看汉字与文化有什么样的联系。
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汉字作为自源文字,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
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可以说汉字与中国的文化尤其是传统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汉字就象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的图景,通过现代的汉字形体等我们可推测出古代汉字的形体,而由于我国创字之处都是象形字,故通过这些汉字的古形体我们能多多少少的看到古人生活的影子,汉字的形体保留并折射出来我国先辈门的生活,而在这些折射出中能看到的生活是方方面面的,比如通过汉字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饮食的习惯,服饰的样子,婚姻状况,宗法制度,甚至是古人们的平时的起居生活,而此文将要谈的是从汉字中看古代的建筑!建筑居住文化不仅有史籍的记载,而且也在汉字形体中蕴涵有丰富的文化信息。
透过一些类化符号及其所组成的汉字形体的研究,可以窥测到远古先民最原始的居住方式、各式各样的建筑物以及这些建筑物的功用、基本设施或附属设施,并且可以从中寻觅到先民在建筑居住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等深层次的文化信息。
(一)穴”字与古人的原始建筑说到他们的建筑我们就首先要从他们最原始的建筑讲起,当人还是原始人的时候,那时的他们没有农耕的生活方式,都是一打猎为生的,那时候由于生产资源低下,他们也没有正规的建筑,在黑夜到来的时候,在遇到夏日的酷热,严冬的寒冷的时候,在遭到暴风雨的袭击,野兽的威胁的时候,他们可以说是本能的会躲进山洞中去从而寻找到安全舒适的场所。
“冢”文化释义

2023第12期·总第602期《说文解字·勹部》:“冢,高坟也。
从勹豖声。
”〔1〕从勹豖声,就是说冢字由勹、豖两部分组成,故又写作“”,依六书言,为会意字。
因此,对勹和豖的正确解读,是认知和理解“冢”字的关键。
一、释“勹”勹是包字的初文,《说文解字·勹部》:“勹,裹也,今字包行而勹废矣。
”〔1〕《正字通·勹部》:“按勹为包字之母,包裹皆取义褱(怀)妊。
”〔2〕徐中舒《甲骨文字典》释“勽为包”:“《说文》:‘勽,覆也,从勹覆人。
’”甲骨文象人之胞胎形,当为包之初文。
《说文》:“包,象人褢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
”甲骨文以“巳”或“人”象人腹中之子。
例如“子”小篆作“巳”。
故“包”“勽”形同义近,当为一字,许氏强分为二。
〔3〕又,甲骨文“身”“孕”为一字,《甲骨文字典》:“从人而隆其腹,以示其有孕之形,本义当为妊娠,或作腹内有子形,则其义尤显。
孕妇之腹特大,故身亦可指腹,腹为人体主要部分,引申之人之全体亦可称身。
”《说文》:“身,躳也,象人之身。
”《易·艮》:“艮其身。
”虞注:“身,腹也。
或谓妊娠也。
”〔3〕冢字之“冖”,即由孕字之“乃”演化而來。
勹字甲骨文写作“”,《甲骨文字典》摘要:红山文化积石冢或“坛庙冢”三位一体的组合是牛河梁红山文化的主要特色,其形制、性质、礼仪及文化动因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五千年,因此,可谓中国冢墓制度乃至整个祭祀礼仪制度之源,充分体现出“礼出红山”的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因此,从语源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冢”文字意识的发生与形体创制理据,就具有中华文明探源的意义。
冢、种同声相借,红山文化积石冢之“冢”即种子之“种”。
初民之所以把已逝的先人埋在地下,以冢封之,正是祈望先人回到大自然母腹,回到种子,然后像谷物一样,生出更多的可以赓续种族、传宗接代的籽实,这是积石冢创制的真正动因,也是中国祭祀文化乃至整个礼制文化形成的原初动机。
50个最具中国文化意义的汉字

50个最具中国文化意义的汉字神奇的中国文字,或飘逸,或沉郁,或雄健,或精细,山川风物尽皆蕴含其中。
50个“最中国”的汉字中,既有代表着社会文明发展的耕、禾、农、家、田、丝、工,也有包容着中国哲学、宗教、社会文化思想的儒、道、佛、悟、戒,体现国家情怀的中、东、北、土、社、九、鼎、国。
“和”字被评选为“最中国”的汉字。
传说创造了中国文字的仓颉一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稳定与持久。
天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一身二任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
人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
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
”阴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相克。
阳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阳。
日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
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
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
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
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
月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
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
山地上所突兀者,人间所仰望者,为山。
山被中国人赞美成有脊梁的阳刚的代表,所以山就是男子的象征。
水五行之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
水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道家“无为而求治”的哲学思想。
茶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
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

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
1. 四合院:四合院是汉族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山西等地。
它由四个房屋围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院落,中间是一个露天的庭院。
四合院通常采用砖石结构,建筑风格严谨、庄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 窑洞:窑洞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黄土高原地区,如陕西、山西、河南等地。
窑洞是在黄土坡上开凿而成的,呈拱形,内部空间较大,可以容纳多个房间。
窑洞具有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等优点,是当地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
3. 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独特类型,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地。
它是用土坯或砖石建成的圆形或方形建筑,通常有多层,每层有多个房间。
土楼具有防御性能强、通风采光好等特点,是客家人民居文化的重要代表。
4. 水乡民居:水乡民居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分布在江南水乡地区,如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它是一种临水而建的建筑,通常有两层或三层,底层是架空的,用于停放船只和储物,上层是居住空间。
水乡民居以白色的墙壁、黑色的屋顶和精巧的木雕、石雕等装饰为特色,体现了江南地区独特的水乡文化。
总之,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丰富多彩,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反映了汉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第三讲:汉字与中国文化

声符的文化涵义
浅、笺、钱、线、践、贱 [小而少] 青、清、晴、情、箐(青竹)、圊(厩肥、
绿肥)、请、精、静、睛、靖、菁、婧、腈、 靓、倩 [纯而美] 巠、茎、胫(小腿)、弪(弓弦、弧度)、 迳、泾、颈、径、经、轻、刭、痉[小而直]
同形异义的部件
川、虹等
帝
虹
祭祀的多种类型
第一种:肉祭
“祭”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第二种:酒祭
裸祭 凶
第三种:火祭
帝-禘 燎 尞 熿 huáng 尪
第四种:水祭
沈
第五种:杀牲祭
“埋”祭
出生仪式
“产”:
“生其种曰产。”(《周礼·大宗伯注》)
“产,生也,从生彦,省声。”(《说文解
字》)
小篆“产”
小篆“彦”
P.188 以“穿”字和“经”字为例
2. 凭字形确定字族的意义关系
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往往具有相关或类似的 意义关系,特别是形旁
例如: 江-河-湖-海-泽 皿-盅-盏-盆-盘-盂-盥 “皿,饭食之用器。凡皿之属皆从皿。”
3. 凭借汉字辨析同音词
汉字与汉语相互补充 利用字形不同辨析同音词 如:gōngsī 公司 公私 qīzhōng 期中 期终
(2)从汉语词汇的组合机制看
组合性造词 组词的基件是实词素 组词过程中的意合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 汉字构形体现人的主体思维方式
“整个汉字的精神,是从人(更确切 的说,是人的身体全部)出发 的……它是从人看事物,从人的官 能看事物。”
—— 姜亮夫:《古文字学》,浙江人民出版 社1984年版,第69页
(1)汉字构形基本建构方法:
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 讲稿汇总

《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讲稿《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系列讲座,是在《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一书的基础上以讲座的形式传播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而又辉煌的传统文化。
本讲座以汉字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传世文献资料的记载,探讨中国古代文化。
因此,本讲座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学术性。
本讲座暂定二十五个专题,通过对古代汉字的分析研究,探讨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
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诸多方面,如汉人、汉字名称的由来,汉字与八卦、河图、洛书,与古代天文知识,与古代地理知识,与古代生育文化,与时空观念的形成,与数概念的形成,与古代民族观念,与古代医学、法律、书法等,同时也反思了汉字文化的悲剧——汉字与古代测字术、汉字与古代避讳制度以及文字狱等负面的东西,希望人们能汲取历史的教训。
所以说本讲座既具有丰富的知识性,更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希望本讲座能对弘扬悠久而又辉煌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一讲汉人、汉字名称的由来与汉字文化《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顾名思义,就是透过汉字这个文化载体去探讨中国古代的文化。
因此,我们首先应弄明白什么叫汉字?什么叫文化?一、汉人、汉字名称的由来1、“汉人”名称的由来。
“汉人”之“汉”最初指的是水的名称,而不是民族的称谓。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水部:“汉,漾也。
东为沧浪水,从水难省声。
”漾是漾水。
《说文》:“漾,水出陇西相道,东至武都为汉。
”又:“沧浪水南入江。
”可知汉水的上游叫漾水,中游叫汉水,下游叫沧浪水,至汉口注入长江。
“汉”之用于人事,乃自秦末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开始的。
自此以后,汉王的军队便叫汉兵。
汉二年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则开始以“汉”为国号了。
汉五年正月,诸侯及将相共请汉王为皇帝。
汉王刘邦稍微客气了一番,遂于二月甲午日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今山东曹县境内)。
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汉高祖,西汉王朝正式建立。
汉武帝以后,正式出现“汉人”、“汉民”之类的称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
摘要:远古的先民经历了穴居之后逐渐走上了高土,建起了遮风避雨的房屋,过起了稳定的生活,从此“安土重迁”的观念深入到了历代中国人的心里。
随着居住地的变化,各种建筑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从现存的古迹和考古发现可以看出我国的建筑居住文化的兴盛和发达。
我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不仅可以在历史记载和现存古迹以及考古发现中得出,同时也可以在汉字的形体结构中得到丰富的信息。
通过这类似符号的汉字,我们窥测到远古先民的居住方式和建筑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可以从汉字中探秘远古先民的精神归宿这些深层次的信息。
关键字:建筑发展历程精神归宿
建筑的“筑”的繁体字为“築”,由“竹”、“巩”、“木”三部分组成,“竹”为竹子;“木”为木头;“巩”的篆文像工人手执工具有所作为,后来表示使物坚固、牢固、结实。
《说文·竹部》:“築,捣也。
”築的本义为捣土使坚实。
捣土是建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築”又引申为建造、修盖之意。
所以说建筑是在土地上建造房屋以居住,但是这种居住方式并不是先祖最早的居住方式,所以说建筑是经过历史发展随着居住方式的发展逐步演变而来的。
穴居是我们祖先最原始的居住方式,这种穴居的居住方式在古书中有很多的记载《诗·大雅·绵》:“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毛传》:“陶其土而复之,陶其壤而穴之。
”《礼记礼运》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太平御览》中引用项峻的《始学篇》曰:“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
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居,古之遗俗也。
”总结起来黄河流域的先民跨越了利用天然陵穴山洞,人工挖掘山洞和升到地面筑室居三个阶段。
这种居住形式的变迁过程在汉字的字形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如《说文》:“厂,山石之崖岩,人可居,象形。
”“厂”似人居住的岩穴。
《说文》:“仄,侧倾也,从人在厂下。
”“仄”似人侧身居于岩洞之形。
后“广”《说文》:“因厂为尾,象对刺高尾之形”,段注“谓对面高尾森耸上刺也,首画象岩上有尾。
”其本义为“因岩为尾”之意。
之后又有“宕”,甲骨文的上部象窟的外形,下部为石会石洞之意。
《说文》:“过也。
一曰洞屋。
从宀,碭省声。
”这种居住方式都是因势而居,是穴居的最原始的方式,后来就发展成了人工挖掘洞穴而居,即穴居的真正的含义为掘穴而居,如“穴”《说文》:“地室也,从宀八声。
”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训正曰:“像嵌空之形,非八声。
”据考古发现这种穴居主要出现在新石器初期的黄河中上游。
在古文字中体现这一形式的如“容”甲骨文似一口小肚大的可容物的地窖。
祖先的这以居住形式延续了很久,如现在陕西河南一带的窑洞就是古代穴居的形式的遗留。
在掘穴而居之后的第三个阶段就是走上土地筑室而居,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建筑,这一阶段的建筑的发展过程体现在汉字的结构上就是以“宀”为部首的汉字,但是居住的建筑形式也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也沉淀在汉字的结构中。
“宋”字便是此类建筑的体现。
从字形上分析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宋”形体相似,乃一脉相承。
《说文》:“宋,居也,从宀从木。
”段注“此字,本义未见经传。
”上部为房屋的外部结构,下为木,木者,梁柱木桩之属,人所以依以居也,故其本意为房屋。
其实这是先民的以木为梁柱的建筑类型。
到后来木制的梁柱变成了墙体,如“宫”《说文》:“宫,室也。
从宀躬省声。
”甲骨文,其中外部的框为房屋的屋顶和墙体。
宫的建筑类型有墙体,与原来的穴居和半穴
居以及木制的结构比起来自然比较高大所以《释名释宫室》“宫,穹也,尾见于垣上,穹隆然也。
”之后又有“高”《说文》:“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
甲骨文从字形上看像楼阁层叠的形状上部像斜顶的屋宇,又像建筑的主体和顶部,下部为建筑的土垒和基座,中间的“口”则为上下中间的窗户或门,“高”为原始先民由穴居发展到具有“屋顶、墙身、基座”三段式建筑的形式的真实描绘。
再到后来建筑的形式又有所改进就出现了“堂”《说文》:“堂,殿也,从土,尚声。
”《太平御览》::“卷一七五引,殿,堂之大者也。
”段注“此字本义未见,假借为宫殿字。
”《说文》把堂定义为形声字,其实也可以从会意字方面对他作出解释,“从土,从尚。
”尚的金文像夯土台之形。
可见“堂”为建筑在高台上,较宏伟壮观的建筑物。
从上面这些字形结构我们可以看出建筑的形式的发展的过程,同时也说明了我们的居住条件的改进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居住的环境和条件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在自己居住条件改善之后就想到了为自己的祖先以及自己去世后准备一切包括居住的房屋,所以人们就又为了自己以后的精神的归宿建造一些建筑来供奉祖先的灵魂,这种精神上的归宿感也可以从汉字的形体中找出蛛丝马迹。
如“宗”其甲骨文为“从宀从示。
作冬切。
”“宀”的甲骨文为房屋的侧视图,以示房屋,示为祭祀先祖的神主牌位。
《说文》:“宗,尊祖庙也。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示象神主,宀象宗庙,宗即藏主之地。
”可见宗的本义为祖庙。
别处还有“亯”其甲骨文,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献也。
从高省,曰象进熟物形。
《孝经》曰:“祭则鬼亯之。
”凡亯之属皆从亯。
,篆文亯。
许两切。
又,普庚切。
又,许庚切。
开始指有基础的房屋,同时也可以从他的甲骨文中看出,他的底部像高高的基座,顶部像屋顶,中间部分像四周的墙体,这种居室即为人故去的阴宅。
这类为供奉祖先所建的建筑类型从汉字看来还有“坛”、“祠”,“场”,这些都是一种精神上的居所而非真正居住的居所。
结语:通过上述关于古代建筑形式和居住方式的阐述,我们可以从汉字的结构中对这种发展的历程有了更好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探秘先祖的精神的世界。
首先这种文化的兴盛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我们的先祖才有了从穴居走上地上,之后更是兴建了各种各样的建筑。
其次是文化心理观念的变革,以提供精神上的归宿。
参考文献:韩伟著,《汉字字形文化论稿》,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12月第一版李景生著,《汉字与上古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
李土生著《汉字与汉字文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汉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