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

摘要:远古的先民经历了穴居之后逐渐走上了高土,建起了遮风避雨的房屋,过起了稳定的生活,从此“安土重迁”的观念深入到了历代中国人的心里。随着居住地的变化,各种建筑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现存的古迹和考古发现可以看出我国的建筑居住文化的兴盛和发达。我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不仅可以在历史记载和现存古迹以及考古发现中得出,同时也可以在汉字的形体结构中得到丰富的信息。通过这类似符号的汉字,我们窥测到远古先民的居住方式和建筑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可以从汉字中探秘远古先民的精神归宿这些深层次的信息。

关键字:建筑发展历程精神归宿

建筑的“筑”的繁体字为“築”,由“竹”、“巩”、“木”三部分组成,“竹”为竹子;“木”为木头;“巩”的篆文像工人手执工具有所作为,后来表示使物坚固、牢固、结实。《说文·竹部》:“築,捣也。”築的本义为捣土使坚实。捣土是建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築”又引申为建造、修盖之意。所以说建筑是在土地上建造房屋以居住,但是这种居住方式并不是先祖最早的居住方式,所以说建筑是经过历史发展随着居住方式的发展逐步演变而来的。

穴居是我们祖先最原始的居住方式,这种穴居的居住方式在古书中有很多的记载《诗·大雅·绵》:“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毛传》:“陶其土而复之,陶其壤而穴之。”《礼记礼运》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太平御览》中引用项峻的《始学篇》曰:“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居,古之遗俗也。”总结起来黄河流域的先民跨越了利用天然陵穴山洞,人工挖掘山洞和升到地面筑室居三个阶段。这种居住形式的变迁过程在汉字的字形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如《说文》:“厂,山石之崖岩,人可居,象形。”“厂”似人居住的岩穴。《说文》:“仄,侧倾也,从人在厂下。”“仄”似人侧身居于岩洞之形。后“广”《说文》:“因厂为尾,象对刺高尾之形”,段注“谓对面高尾森耸上刺也,首画象岩上有尾。”其本义为“因岩为尾”之意。之后又有“宕”,甲骨文的上部象窟的外形,下部为石会石洞之意。《说文》:“过也。一曰洞屋。从宀,碭省声。”这种居住方式都是因势而居,是穴居的最原始的方式,后来就发展成了人工挖掘洞穴而居,即穴居的真正的含义为掘穴而居,如“穴”《说文》:“地室也,从宀八声。”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训正曰:“像嵌空之形,非八声。”据考古发现这种穴居主要出现在新石器初期的黄河中上游。在古文字中体现这一形式的如“容”甲骨文似一口小肚大的可容物的地窖。祖先的这以居住形式延续了很久,如现在陕西河南一带的窑洞就是古代穴居的形式的遗留。

在掘穴而居之后的第三个阶段就是走上土地筑室而居,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建筑,这一阶段的建筑的发展过程体现在汉字的结构上就是以“宀”为部首的汉字,但是居住的建筑形式也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也沉淀在汉字的结构中。“宋”字便是此类建筑的体现。从字形上分析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宋”形体相似,乃一脉相承。《说文》:“宋,居也,从宀从木。”段注“此字,本义未见经传。”上部为房屋的外部结构,下为木,木者,梁柱木桩之属,人所以依以居也,故其本意为房屋。其实这是先民的以木为梁柱的建筑类型。到后来木制的梁柱变成了墙体,如“宫”《说文》:“宫,室也。从宀躬省声。”甲骨文,其中外部的框为房屋的屋顶和墙体。宫的建筑类型有墙体,与原来的穴居和半穴

居以及木制的结构比起来自然比较高大所以《释名释宫室》“宫,穹也,尾见于垣上,穹隆然也。”之后又有“高”《说文》:“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甲骨文从字形上看像楼阁层叠的形状上部像斜顶的屋宇,又像建筑的主体和顶部,下部为建筑的土垒和基座,中间的“口”则为上下中间的窗户或门,“高”为原始先民由穴居发展到具有“屋顶、墙身、基座”三段式建筑的形式的真实描绘。再到后来建筑的形式又有所改进就出现了“堂”《说文》:“堂,殿也,从土,尚声。。”《太平御览》::“卷一七五引,殿,堂之大者也。”段注“此字本义未见,假借为宫殿字。”《说文》把堂定义为形声字,其实也可以从会意字方面对他作出解释,“从土,从尚。”尚的金文像夯土台之形。可见“堂”为建筑在高台上,较宏伟壮观的建筑物。从上面这些字形结构我们可以看出建筑的形式的发展的过程,同时也说明了我们的居住条件的改进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居住的环境和条件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在自己居住条件改善之后就想到了为自己的祖先以及自己去世后准备一切包括居住的房屋,所以人们就又为了自己以后的精神的归宿建造一些建筑来供奉祖先的灵魂,这种精神上的归宿感也可以从汉字的形体中找出蛛丝马迹。如“宗”其甲骨文为“从宀从示。作冬切。”“宀”的甲骨文为房屋的侧视图,以示房屋,示为祭祀先祖的神主牌位。《说文》:“宗,尊祖庙也。”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示象神主,宀象宗庙,宗即藏主之地。”可见宗的本义为祖庙。别处还有“亯”其甲骨文,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献也。从高省,曰象进熟物形。《孝经》曰:“祭则鬼亯之。”凡亯之属皆从亯。 ,篆文亯。许两切。又,普庚切。又,许庚切。开始指有基础的房屋,同时也可以从他的甲骨文中看出,他的底部像高高的基座,顶部像屋顶,中间部分像四周的墙体,这种居室即为人故去的阴宅。这类为供奉祖先所建的建筑类型从汉字看来还有“坛”、“祠”,“场”,这些都是一种精神上的居所而非真正居住的居所。

结语:通过上述关于古代建筑形式和居住方式的阐述,我们可以从汉字的结构中对这种发展的历程有了更好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探秘先祖的精神的世界。首先这种文化的兴盛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我们的先祖才有了从穴居走上地上,之后更是兴建了各种各样的建筑。其次是文化心理观念的变革,以提供精神上的归宿。

参考文献:韩伟著,《汉字字形文化论稿》,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12月第一版李景生著,《汉字与上古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

李土生著《汉字与汉字文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汉典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