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中药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标中药学是中医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中药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中药学基本理论(1)掌握中药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

(2)了解中药的药性、功效和应用。

2.中药学基本知识(1)掌握中药的命名、来源和采制方法。

(2)了解中药的质量评价和储存方法。

3.中药学基本技能(1)掌握中药的配伍原则和常用方剂的组成。

(2)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理论教学:采用讲授、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中药的采制方法、质量评价和储存方法等基本技能。

3.临床实践:安排学生到中药房、医院等实践单位进行实习,使学生了解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

四、评估方式与标准1.平时作业:布置适量的中药学平时作业,以检验学生对中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2.期末考试:进行中药学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中药学课程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教材与参考书:选用合适的中药学教材,推荐一些中药学相关的参考书目。

2.实验室设备: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器材,以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3.实践基地:联系中药房、医院等实践单位,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六、课程考核与评价1.平时作业: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30%。

2.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3.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七、教学进度与安排1.理论教学:每周2课时,共计36课时。

2.实验教学:每周2课时,共计36课时。

3.临床实践:共计1周时间。

4.平时作业:每周布置1次,共计18次。

5.期末考试:共计1次。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药的基本概念、性质、分类、来源、采制方法、质量评价、储存方法、配伍原则和常用方剂的组成等。

《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药药剂学》【课程类别】专业课【开课专业】中药制药专业【开课学期】第三、四学期【选用教材】《中药药剂学》【课程性质、目的】《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临床疗效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它不仅与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它专业课有密切联系,而且与生产实际和临床用药也密切相关,是联结中医与中药的纽带。

【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使学生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要求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并掌握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了解国内外药剂学进展概况;学习常用剂型的辅料和专用设备基本构造、性能和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

总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改进剂型、研制新药和解决药剂中质量问题的能力,培养合格的高级中药师。

本门课程总学学时为154,其中课堂讲授时为102;实验和见习学时为52。

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含义;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药典、部颁标准。

2、熟悉药剂学常用术语的含义。

3、了解《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况和任务;剂型的分类方法。

【教学内容】1、《中药药剂学》的含义、性质、与任务;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药剂学常用术语的概念。

2、《中药药剂学》的发展。

3、药物剂型的分类。

4、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中国药典》、《部颁标准》。

5、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药品安全实验规范.第二章中药调剂【目的要求】1、.掌握调剂工作制度和程序,审查处方和调配药剂的要点。

2、熟悉中药“斗谱”排列的原则。

3、了解处方种类与格式。

【教学内容】1、处方:介绍处方的含义、种类、内容、格式;中药处方组成的特点。

2、调剂工作制度、中药“斗谱”排列的原则、度量衡;中药毒性药;配伍及妊娠禁忌药等知识。

3、中药处方的审查、调配、复核及发药的要求与方法;特殊药品的处理方法;配方注意事项。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教学大纲药学类学时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教学大纲药学类学时

教学大纲(药学类90学时)《中药学》教学大纲( 针对中药学类专业、90 学时)《中药学》是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对于中药学专业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之后,通本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方剂学奠定基础,并为其他中药学科以性效为核心进行现代研究提供依据。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是:掌握中药的性能理论、应用知识,各类药物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以及130 多味常用( 或有代表性) 中药的分类归属、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

熟悉中药的用法、用量,各类药物有关功效的含义以及90 多味药物的分类归属、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了解中药的形成与发展、产地、采收与炮制,各类药物的含义以及90 多味药物的分类归属、功效与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容。

绪言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言部分的学习,应熟悉中药、中药学和本草的含义,了解中药与中药学的区别、中药学与本草的联系。

二、主要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中药、中药学、本草的含义。

总论部分中药知识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药知识的起源与积累过程,秦汉以来各历史时期本草学发展的主要成就;熟悉历代重要本草。

二、主要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自秦汉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本草成就主要考核:1.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炮炙论》、《新修本草》、《本草拾遗》、《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时代、作者( 《神农本草经》除外) 、主要特点。

2. 《食疗本草》、《海药本草》、《滇南本草》、《中国药学大辞典》的主要特点。

3.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纲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主要价值。

4. 唐代、宋代、金元及清代本草发展的重要特点。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和贮存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药的质量、临床疗效与产地、采集、贮存的关系;重要药物的道地产区;各类药材采集的一般原则。

中药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情况1、实验总学时数:92、实验项目数:43、适用专业:适用于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和针推等本科专业。

4、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5、实验教材:自编实验指导。

二、实验教学目的及任务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通过实验,一方面可以巩固并加深学生对所学中药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中药实验研究的方法和训练实验操作技术。

三、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根据实验报告,评优、良、及格、不及格等级。

四、实验主要仪器设备智能热板仪、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五、实验项目实验一、延胡索镇痛作用的观察(热板法)(一)实验类型:创新性实验;(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三)每组人数:3-5人;(四)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实验观察延胡索的镇痛作用,并使学生了解热板法镇痛实验的具体做法。

(五)实验内容提要:调节好热板的实际温度后,每次取小鼠1只,放入观察桶内,依次记录自放入观察桶至出现舔足所需时间,作为该鼠的痛阈值,将两次痛阈的平均值作为该鼠给药前的痛阈值。

然后将其分成2组,分别灌服醋制延胡索煎剂和生理盐水。

给药后的15、30、60、90、min测定各鼠痛阈值,将结果记入表内,按不同的时间测定的各鼠痛阈平均值计算用药后痛阈提高的百分率。

痛阈提高率== 给药后平均痛阈值—给药前平均痛阈值×100%给药前平均痛阈值(六)实验器材:RB—200智能热板仪、灌胃针头、注射器、天平、秒表。

实验二、活血化瘀药红花对凝血时间的影响(一)实验类型:创新性实验;(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三)每组人数:3-5人;(四)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活血化瘀药红花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加深学生对活血化瘀药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学会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术。

(五)实验内容提要:将小鼠分成3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红花煎液,采用毛细玻管法,分别测定给药前后的凝血时间。

(六)实验器材:毛细管、烧杯、灌胃针头、注射器、天平、秒表。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中药药剂学》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核心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学习中药药剂学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中药制剂研发和生产能力,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能力和素养:1. 理解中药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掌握中药药材的加工、炮制和制备技术;3. 熟悉中药制剂的分类、质量标准及生产工艺;4. 掌握适用于中药制剂的现代制药技术,并能运用于中药研发和生产中;5. 培养学生的中药制剂研发和生产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中药药材加工和炮制技术1.1 中药药材的分类和加工方法1.2 中药炮制技术及其影响因素1.3 中药药材炮制质量控制方法2. 中药制剂学基础2.1 中药制剂学的概述和发展历程2.2 中药制剂的分类和特点2.3 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法3. 中药制剂工艺学3.1 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和工艺流程3.2 中药制剂的成方原则和配伍禁忌3.3 中药制剂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要求4. 现代制药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4.1 提取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4.2 粉碎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4.3 理化性质测定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五、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授课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并应用知识;2. 实验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 研究论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4. 案例研究和课堂演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核:闭卷考试,考查对课程核心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期末考试:开卷考试,考查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4. 实验报告和研究论文评分:考查学生的实践和科研能力。

七、参考教材1. 《中药药剂学教程》(主编:XXX)2. 《中药制剂与质量评价》(主编:XXX)3. 《中药制剂工艺学》(主编:XXX)八、教学团队本课程由中医药学院的教授和副教授组成的教学团队负责教学工作,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药学专业背景,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和指导。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2. 通过本章具体药物的学习:
掌握槟榔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量和特殊使用注意。
了解使君子、苦楝皮、雷丸、榧子、南瓜子的功效、特殊用法和特殊使用注意。
参考药:鹤草芽、芜荑、鹤虱。
(短期进修不要求)
第十一章 止 血 药
2.通过本章具体药物的学习:
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鱼腥草、蒲公英、射干、白头翁、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青蒿、地骨皮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熟悉芦根、天花粉、淡竹叶、决明子、龙胆、苦参、大青叶、贯众、土茯苓、大血藤、山豆根、水牛角、紫草、胡黄连的功效、主治、特殊用法和特殊使用注意。
6.掌握中药剂量的含义和确定剂量的原则。
7.了解中药的给药途径和剂型对临床效应的影响。
8.掌握中药特殊的煎煮要求和服药要求;熟悉汤剂的煎煮方法。
(短期进修不要求中药来源、产地、种植、采集、贮存、道地药材、水飞、焷、淬淬有关的内容)。
各 论
熟悉猪苓、滑石、石韦、瞿麦的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了解萆薢、海金沙、萹蓄、地肤子的功效、特殊的使用注意。
参考药:茯苓皮、玉米须、葫芦、枳椇子、泽漆、蝼蛄、荠菜、车前草、川木通、通草、灯心草、海金沙藤、冬葵子、大豆黄卷、赤小豆、梓白皮、生姜皮、椒目、天胡荽、马蹄金、垂盆草、地耳草、溪黄草、广金钱草。
参考药:细辛、藁本、葱白、胡荽、柽柳、鹅不食草、浮萍。
(短期进修不要求各类药物的含义、有关功效术语含义及配伍应用原则等内容。以后各章节均相同)。
第二章 清 热 药
〔学习要求〕
1.通过本章及章内各节概述部分的学习,应当了解清热药、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的含义;熟悉清热药的有关功效术语的含义及分类;掌握清热药及五类清热药在功效、主治病证、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方面的共性以及常用清热药的分类归属。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与目标中药学是中医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和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应用技术和医学价值,为学生日后从事中医药临床、研究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药学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质量。

二、课程内容1.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中药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中药学的分类与特点2. 中药基础- 中药鉴定与质量控制- 中药炮制与保存- 中药配方与制药工艺3. 中药材- 常用中药材的来源、性味归经- 中药材的采集、贮藏与加工- 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4. 中药制剂- 中药煎剂与汤剂- 中药丸剂与丸剂的制备- 中药膏剂、散剂、颗粒剂的制作5. 中药药效学- 中药药理学基础- 中药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中药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6. 中药配伍学- 中药相互作用与药物配伍- 中药的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 中药配伍规律及其应用7. 中药临床应用- 常见中药的临床应用和禁忌症- 中药治疗常见病与慢性病的原则和方法 - 中药的预防保健作用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理解- 熟悉中药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发展历程- 掌握中药学中常用中药材的来源、性味归经等基本知识- 理解和熟悉中药的药理学基础和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方法2. 技能与能力- 能够进行中药材的鉴定和质量控制- 掌握中药的炮制、配伍和制剂制备技术- 具备基本的中药配方和中药制剂的制备能力3. 分析与综合- 能够理解中药的临床应用原则和慢性病治疗方法- 具备中药的预防保健知识和应用能力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科学地传授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知识。

-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参与中药材的鉴定、制剂制备和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的实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 临床实习:安排学生参与中医临床实习,亲身体验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与疗效。

《中医学基础》《中药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中药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课程实验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适用专业:课程名称:中医学基础课程代码: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分:3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16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医用化学》等后续课程:《中医诊断》《方剂学》《中医内科》二、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临床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本课程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的的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人体脏腑与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疾病的防治及康复原则等,是学习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本专业所必须的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并牢固树立热爱中医、献身人类健康事业的专业思想。

(二)课程目标1.知识教学目标⑴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精气、阴阳和五行的概念和基本内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和基本内容;经络的概念、组成和生理功能;体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病因的概念及各种病因的性质与致病特点;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基本病机;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⑵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和生理联系;奇恒之府及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神与志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精气血精液的相互关系;十二正经的分布、走向、交接与气血流注;体质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疾病的病程演变;中医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

⑶了解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概况;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法;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的形成;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循行、主病;中医学的养生和康复原则。

2.能力培养目标⑴能正确运用中医精气、阴阳、五行、藏象、体质等学说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⑵应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分析常见病症的病因病机。

⑶初步具备对常见典型病证进行辩证论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⑷具备对后续中医课程的学习能力。

3.素质教育目标⑴巩固专业思想,树立热爱中医事业、献身中医事业的远大理想。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 ( 新一版 ) ”《中药学》教学大纲(供中医药各专业本科生用)一、说 明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1.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1 )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 2 )掌握各类药物的含义、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和使用注意。

( 3 )掌握 133 种常用中药的分类、性能特点、功效、应用、典型配伍;某些药物特殊的炮制意义、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了解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

熟悉 94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主治、某些药物特殊的炮制意义、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了解 106 种常用药物的功效、某些药物特殊的炮制意义、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余药仅作参考。

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 4 )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2 .本课程教学时数总体安排本课程的总教学时数 108--120 学时,有关标本见习、实验教学、音像教学等内容,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条件自行安排。

另外也可安排中药药物资源、中药化学成分与疗效的关系、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等知识的专题讲座,或野外采药实习、药房实习等,但均不包括在 108--120 学时之内。

3 .对本课程授课要求( 1)讲授中药学必须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突出辨证用药的特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中药性能和应用。

( 2 )中药的理论和功效主治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学时必须讲清功效的概念。

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功效,以功效联系主治、用法,有机地将几方面内容结合起来,并突出重点。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中医学教学大纲一、前言中医学是一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医学体系,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医学理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医学人才,我们制定了以下中医学教学大纲。

本大纲以强化基础理论、突出临床实践、培养实践能力为指导思想,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方面的内容。

二、课程设置1、中医基础理论: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方面的内容。

2、中医诊断学:学习中医诊法、辨证方法、辨证论治等基本知识,为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3、中药学:学习中药的基本知识、药性理论、配伍原则及方剂学的基本知识。

4、方剂学:学习中草药的临床应用、方剂的组成和配伍原则,以及经典方剂的应用。

5、针灸推拿:学习针灸推拿的基本知识、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

6、中医内科学:学习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涵盖了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等多个系统疾病。

7、中医外科学:学习外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包括皮肤、骨伤等方面的内容。

三、实践教学1、临床见习:在中医学教学医院的临床实践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实验操作:进行中药标本识别、方剂制备、针灸推拿实践等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案例法:运用临床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研讨: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研讨,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和观点,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4、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中医学的抽象概念和复杂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实践教学:通过临床见习和实验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五、考核评价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和研讨成果等方面。

2、临床实践:包括临床见习报告和实验操作考核等方面。

3、期末考试:涵盖全部教学内容,采用笔试和操作考试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药学导论》教学大纲(药学专业)

《药学导论》教学大纲(药学专业)

《药学导论》教学大纲(药学专业)《药学导论》教学大纲Introduction of Pharmacy Courses(供四年制药学本科专业使用)前言本课程作为药学类本科各专业的启蒙课程和学习向导,以药物的研发、生产、流通、使用为线索,介绍相应的药学分支学科,向学生展现药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研究内容与方法、主要成就和最新前沿,使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对药学有概念性的了解,目的是引领学生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药学的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性学习,培养药学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意识、职业使命感和科学素养。

本课程也为药学类相关专业如化学、生物学、医学和管理学等专业学生提供药学的基本知识,介绍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点和应用点,开拓学生视野。

本大纲可与毕开顺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药学导论》第2版配套使用,适用于四年制药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

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可通过课堂讲授、自学、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大纲教学内容中有下划线部分为要求重点把握的内容。

总学时为27学时(均为理论教学),记1.5学分。

本课程为院级考试课程,课终考核采用闭卷笔答考试方式为主,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与练习、课堂讨论发言等)占35%,课堂考勤占5%。

教学内容与参考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理论学时实验学时绪论 1生药学 3药物化学 3天然药物化学 3药理学 2药物分析 3药剂学 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3临床药学 3药事管理学 327 0 合计27 总学时绪论目的要求掌握药学与药物的概念。

熟悉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了解药学的起源、发展、在现代科学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我国的药学职业现状。

教学内容1、药物的概念与起源;药学的概念与发展简史。

2、药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范畴。

3、药学的地位与作用。

4、药学人才及其培养。

生药学目的要求掌握生药学的概念、性质与研究任务。

熟悉生药的鉴定方法和生药的质量标准。

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CourseSyllabus)
*学习目标(LearningObjectives)
1、知识构架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中药药剂学这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吸收应用现代药学及相关学科技术理论、仪器设备、方法等。
2、能力培养方面,通过中药药剂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学生中药制剂研究与开发、生产、质量控制、临床应用的能力。
散剂、丸剂、
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气雾剂与喷雾剂
8
讲授+作业
熟悉掌握散剂、丸剂、颗粒、胶囊剂、片剂、气雾剂与喷雾剂制备与质量
课堂交流
药物制剂新技术、其他剂型中药制剂稳定性、中药制剂生物有效性评价、中药制剂的配伍变化和不良反应、中药制剂研究的基本思路探讨
8
讲授+作业
了解中药新技术、其他剂型稳定性、配伍变化等。
课程网址
(Course Webpage)
无(No)
*课程简介(Description)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本学科融汇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重点探讨方剂的调配理论、调配技术和应用,以及中药原料加工制成适宜剂型的基础理论和工艺技术。
课堂交流
小组大作业与讨论
学生作业讨论
讨论环节
学生能回答上基本知识点,对本门课程整体有理性和感性的认识
课堂考核提问
*考核方式
(Grading)
本课程的考试,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考试成绩包括两个方面:
(1)考试,占总成绩的80%。
(2)小组作业、课堂交流与出勤(上课参与度),占20%。
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高职中药学专业教学大纲

高职中药学专业教学大纲

高职中药学专业教学大纲高职中药学专业教学大纲中药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自然疗法的重视,中药学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增加。

为了培养更多具备中药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高职中药学专业教学大纲应运而生。

一、课程概述高职中药学专业教学大纲的第一部分是课程概述。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中药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在医学和保健领域的重要性。

同时,还会概述中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药学专业的基础。

二、基础理论在高职中药学专业教学大纲中,基础理论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中药学的基本概念、中药学的分类和特点,以及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中药学的基础理论,掌握中药学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中药材学中药材学是高职中药学专业教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中药材的分类、采集、质量评价和加工制备等内容。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中药材学,了解中药材的特点和用途,掌握中药材的选购和鉴别方法,以及中药材的加工和制备技术。

四、中药鉴定学中药鉴定学是高职中药学专业教学大纲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中药鉴定的技术和要求。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中药鉴定学,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技能,能够准确判断中药的真伪和质量。

五、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学是高职中药学专业教学大纲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中药制剂的分类、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等内容。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中药制剂学,了解中药制剂的特点和应用,掌握中药制剂的制备技术和质量控制方法。

六、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是高职中药学专业教学大纲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以及中药与人体的相互作用。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中药药理学,了解中药的药理特点和作用机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七、中药临床应用中药临床应用是高职中药学专业教学大纲的最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华北理工大学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64学时-田春雨)

华北理工大学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64学时-田春雨)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药学课程编号:H15020英文名称:Chinese Materia Medica课程属性:必修课学时: 64学时学分:4先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后续课程:方剂学适用专业:中医学专业一、课程简介《中药学》课程是中医药学的必修课程之一,开设在大二上半年,它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前期基础课程的内容为支撑,中药学是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主要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主要介绍功效、性能等中药基本理论以及中药产、制、配伍、炮制等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各论介绍300多种临床常用和有代表性的中药的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

通过对中药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使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的理解和融会贯通的思考能力得以巩固,同时为方剂学及其他中医药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建议学时数:1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

2.能力培养:介绍《中药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3.教学方法:讲授【重点】1.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代表著作。

2.本课程的学习方法【难点】无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建议学时数: 1 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道地药材的概念并举例2.能力培养:中药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中药采集的规律3.教学方法:讲授【重点】1.道地药材的概念、例子【难点】1.产地、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2.药材的多道地性;第三章中药的炮制(建议学时数: 2 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2.能力培养:炮制对中药功效的影响以及炮制的方法3.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举例式教学法【重点】1.中药炮制的目的;2.火制的几种方法【难点】用同一种辅料炮制中药材,所达到的目的可是多种;第四章中药的药性理论(建议学时数:4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1.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药学专业实践教学大纲(3篇)

药学专业实践教学大纲(3篇)

第1篇一、课程背景药学专业是培养具备药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药品生产、经营、科研、教学、医疗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是药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大纲旨在明确药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以指导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实践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药品生产、经营、科研、教学、医疗等领域的实际工作情况。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药品检验、药品生产、药品经营、药品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实践操作技能。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实践教学内容1. 药学基础实验(1)无机化学实验: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无机化学在药学中的应用。

(2)有机化学实验: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有机化学在药学中的应用。

(3)分析化学实验: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分析化学在药学中的应用。

(4)生物化学实验: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生物化学在药学中的应用。

2. 药物化学实验(1)药物合成实验:使学生掌握药物合成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

(2)药物分离纯化实验:使学生掌握药物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

(3)药物分析实验:使学生掌握药物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

3. 药物制剂实验(1)固体制剂实验:使学生掌握固体制剂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

(2)液体制剂实验:使学生掌握液体制剂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

(3)半固体制剂实验:使学生掌握半固体制剂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

4. 药品生产与质量管理(1)药品生产流程实习:使学生了解药品生产的基本流程和质量控制要求。

(2)药品质量检验实习:使学生掌握药品质量检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5. 药品经营与管理(1)药品经营实习:使学生了解药品经营的基本流程和规范。

中药学教学大纲的内容

中药学教学大纲的内容

中药学教学大纲的内容中药学教学大纲的内容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大纲的内容涵盖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药材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等多个方面。

中药学教学大纲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中药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掌握,以便能够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中药治疗疾病。

中药学教学大纲的第一部分是中药学的基本理论。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中药学的起源与发展、中药学的基本概念、中药学的学科体系、中药学的研究方法等。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基本理论,可以了解中药学的发展历程,明确中药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是药材学。

药材学是中药学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中药材的采集、鉴定、贮藏和加工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药材学,可以了解中药材的来源、性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从而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中药材。

第三部分是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是中药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及其化学结构、药物合成和药物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药物化学,可以了解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第四部分是药剂学。

药剂学是中药学的实践性学科,主要研究中药的制剂、配伍、贮藏和使用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药剂学,可以了解中药的制剂方法和工艺,掌握中药的配伍规律,学会正确使用中药制剂。

第五部分是药理学。

药理学是中药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主要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机制、药效学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药理学,可以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学,掌握中药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中药学教学大纲的最后一部分是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中药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药材鉴定、药物制剂制备、药物分析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实践操作。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临床应用水平。

综上所述,中药学教学大纲的内容涵盖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药材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以及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中医学院生理学教学大纲(physiology)(供四年制药学、中药学专业使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审订安徽中医学院教务处批准统一印发二〇一一年四月一、课程目标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生理学是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限修课程之一。

通过生理学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后继药学基础课和药学专业各课程奠定基础。

目的: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系统、器官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发生机制、意义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对它的影响,从而正确地认识和掌握生命活动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

在教学进程中,应致力于加强对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和训练;要注重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适当介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药的突出而具有启发性成果;要适当介绍国内外生理学新进展,以能反映现代科学水平。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

在理论课方面,本大纲所列的项目内容均是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

为体现教学计划、教学时数及本学科教学目的,本大纲内容按教学三级要求(掌握、熟悉及了解):要求“掌握”的内容,均为学生必备的医学基础知识、重点内容,要求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能熟练掌握,准确表达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意义,包括必要的记忆,并能联系实际、分析综合、灵活运用;要求“熟悉”的内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生理意义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能熟悉其应用范围;要求“了解”的内容,了解其基本概念、应用性意义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实验课部分包括实习和示教两部分,实验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基本的生理学实验方法及现代生理仪器的使用,验证、巩固和理解生理学的某些基本理论;通过实验课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作风。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生理学的先修课程包括《正常人体解剖学》,后续课程包括《药理学》以及药学相关课程。

学生必须在学习和掌握生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学习药理学和药学相关专业课程。

二、课程学时分配总学时41,其中理论32~35学时,实验教学9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

三、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1.教材杨茂有,王德山.《解剖生理学》.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09年2.主要参考书(1)李国彰.生理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2)姚泰.生理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3)朱大年.生理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4)施雪筠.生理学.第三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5)朱大年.生理学习题集.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年(6)施雪筠.生理学习题集.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年四、课程考核该课程是考试课,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方法相结合的评估考核方式。

期末成绩为结构分:平时考核: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给出的成绩,包括课堂教学互动的参与程度、出缺席情况、作业、提问、实验操作考核和实验报告等,占课程总评分的30%。

期终考核: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生理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占课程总评分的70%。

在70%的闭卷考试中各种题型的比例是:客观题为65~70%,主观题为30~35%。

五、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包括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与体温、尿的生成和排出、内分泌、生殖、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等十二部分。

通过课堂理论讲授、自学及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学科重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达到各章所提的基本要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绪论【目的要求】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负反馈。

熟悉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正反馈。

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学内容】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一、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内容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二、兴奋性三、适应性四、生殖第三节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一、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二、机体功能的控制方式【教学方法和时数】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 2学时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目的要求】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

熟悉骨骼肌细胞的收缩机制-滑行学说;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

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骨骼肌的微细结构。

【教学内容】第一节膜的基本功能和物质转运功能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第二节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一、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二、酪氨酸激酶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三、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二、兴奋的引起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第四节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一、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二、骨骼肌细胞收缩原理三、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教学方法和时数】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 5学时第二章血液【目的要求】掌握内环境与稳态;各类血细胞的生理功能;血浆渗透压;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和原理;ABO血型系统。

熟悉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各种血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的生成及破坏;抗凝和纤溶;Rh血型系统。

了解血量;血液的基本功能。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体液二、内环境与稳态三、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四、血液的生理功能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红细胞二、白细胞三、血小板第三节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二、抗凝系统与纤维蛋白溶解第四节血型和输血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二、ABO血型系统三、Rh血型系统四、输血原则【教学方法和时数】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 2学时实验教学 1学时第三章血液循环【目的要求】掌握工作心肌细胞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原理;心肌的生理特性;心动周期和心率;心脏的泵血过程与泵血功能的评价;影响心泵血功能的因素;动脉血压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组成及其调节;组织液生成与回流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熟悉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冠脉循环的特点及调节。

了解正常心音的特点及成因;静脉血压和静脉回流;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动脉脉搏;肺循环;脑循环。

【教学内容】第一节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与生理特性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二、心肌的生理特性三、心电图第二节心脏的泵血功能一、心动周期和心率二、心脏泵血过程及其机制三、心脏的泵血功能的评价四、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的因素五、心泵血功能的贮备六、心音第三节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三、动脉血压与脉搏四、微循环五、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六、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七、静脉血压与静脉回流第四节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三、自身调节第五节器官循环一、冠脉循环二、肺循环三、脑循环【教学方法和时数】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实验法 8学时实验教学 1学时第四章呼吸【目的要求】掌握肺通气的动力;肺内压;胸膜腔内压;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容积与肺容量;肺泡通气量;呼吸气体的交换原理和交换过程;呼吸中枢;肺牵张反射;呼吸运动的化学感受性调节。

熟悉呼吸的三个环节;呼吸道口径的调节;肺通气的阻力;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影响肺泡气体交换的因素。

了解氧解离曲线;防御性呼吸反射。

【教学内容】第一节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动力二、肺通气的阻力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四、肺通气量第二节呼吸气体的交换一、气体交换的原理二、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第三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一、氧的运输二、二氧化碳的运输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一、呼吸中枢和呼吸节律的形成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教学方法和时数】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实验法 3学时实验教学 4学时第五章消化和吸收【目的要求】掌握胃液、胰液、胆汁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吸收的主要部位。

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胃的运动及其控制;小肠的运动;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了解概述;大肠的运动和排便;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二、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三、消化腺的分泌功能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第二节口腔的消化一、唾液的分泌二、咀嚼和吞咽第三节胃内消化一、胃液的分泌二、胃的运动第四节小肠内消化一、胰液的分泌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三、小肠液的分泌四、小肠的运动第五节大肠内消化一、大肠液的分泌和作用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一、吸收的部位二、三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第六节吸收一、吸收的部位及其特点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教学方法和时数】自学法第六章体温【目的要求】掌握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概念;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中枢。

熟悉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人体正常体温及体温生理变动;体温调节机制。

了解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能量代谢的测定。

【教学内容】第一节体温和体热平衡一、体温的概念和正常变动二、体热平衡第二节体温调节一、自主性体温调节二、行为性体温调节【教学方法和时数】自学法第七章尿的生成和排出【目的要求】掌握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Na+、C1-、水、葡萄糖的重吸收;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抗利尿激素的来源、生理作用及调节;醛固酮的来源、生理作用及调节。

熟悉肾脏的血液供应特征及肾血流量的调节;尿液浓缩和稀释的过程;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排尿反射。

了解肾脏的微细结构、肾髓质高渗透梯度的形成与维持。

【教学内容】第一节肾脏的微细结构与血液循环一、肾脏的微细结构二、肾脏血液循环第二节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一、滤过功能及其通透性二、有效滤过压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第三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一、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第四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一、尿液浓缩和稀释的机制二、尿液浓缩和稀释的过程第五节尿生成的调节一、肾内自身调节二、体液调节第六节排尿活动一、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及作用二、排尿反射【教学方法和时数】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实验法 5学时实验教学 3学时第八章内分泌【目的要求】掌握生长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和分泌的调节;性激素的作用。

熟悉内分泌系统和激素的概念;激素的传递方式和作用机理;下丘脑调节性多肽;神经垂体释放的激素和作用;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维生素D3的作用;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作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月经周期。

了解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睾丸的内分泌功能;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激素的分类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三、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节下丘脑与垂体一、下丘脑与腺垂体的联系二、腺垂体激素三、神经垂体激素第三节甲状腺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三、甲状腺激素功能的调节第四节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一、甲状旁腺激素二、降钙素三、1,25-2羟维生素D3第五节肾上腺一、肾上腺皮质激素二、肾上腺髓质激素第六节胰岛一、胰岛素二、胰高血糖素第七节性腺一、睾丸的内分泌功能二、卵巢的内分泌功能三、卵巢的内分泌与月经周期四、胎盘的内分泌功能【教学方法和时数】自学法第九章神经系统【目的要求】掌握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神经-骨骼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外周神经递质的种类及其分布;胆碱能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神经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特征;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内脏痛和牵涉痛;肌牵张反射;小脑对躯体运动的功能;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及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