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边莲抗肿瘤作用综述

半边莲抗肿瘤作用综述
半边莲抗肿瘤作用综述

〔文獻綜述〕

半枝蓮抗腫瘤作用及機理實驗研究進展

中國?成都中醫藥大學馬萍

Ping Ma: Abstract:Scutellaria Barbata D. Don and its extract solution have significant antineoplastic effect, it has large spac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中藥半枝蓮(Herba Scutellariae Barbatae)為唇形科植物半枝蓮(Scutellaria Barbata D.Don)的干燥全草。味辛,微苦,性涼,歸肺、肝、腎經,功能清熱解毒、化瘀利尿[1]。其化學成分主要有紅花素(car─thamidin)、異紅花素(isocarthamid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硬脂酸(stearicacid)、半枝蓮多糖、生物鹼及銅、錳、鋅、鐵等微量元素[2-8]。該藥首載於《江蘇植物志》,其後並以狹葉韓信草、並頭草等多種別名異名散見於《南京民間草藥》、《廣西中草藥》、《泉州本草》、《福建中草藥》等諸多著作,對其性味歸經、功能主治,各家學說不一[9],但多數認為該藥“敗毒抗癌、消腫散結、祛瘀止血[10]。半枝蓮臨床應用十分廣泛,未見明顯毒副作用與不良反應,常與白花蛇舌草、半邊蓮等配伍,用於消化道癌、肝癌、鼻咽癌、肺癌、宮頸癌、乳腺癌、絨毛膜上皮癌等多種惡性腫瘤的治療[11-13]。本文擬就半枝蓮抗腫瘤作用及機理的實驗研究進展,綜述如下:一、半枝蓮體內外抗腫瘤作用實驗研究

日本學者通過體外實驗研究發現,半枝蓮對JTc─26瘤細胞體外抑制率達100%,而對正常細胞的抑制率則僅為50%[14]。實驗還證實,用美藍試管法可見半枝蓮對急性粒細胞型白血病細胞表現有輕度抑制作用;用細胞呼吸法測得半枝蓮對急性粒細胞型白血病細胞的抑制率大於75%[15]。孟延發等從半枝蓮中分離得到一種由L─鼠李糖、L─岩藻糖、L─阿拉伯糖、D─木糖、D─甘露糖、D─葡萄糖、D─半乳糖組成的平均相對分子量為10000的白色粉狀均一性多糖SPS4,經體外實驗發現,按100ug/ml加入SPS436小時後,肉瘤180細胞與小鼠腹水肝癌細胞死亡率分別高達71%和55%,與對照組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6]。動物實驗表明,半枝蓮對移植性小鼠肉瘤180、艾氏腹水瘤、腦瘤22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16];半枝蓮制劑對W256、U14、S186、EAC、ESC 等動物腫瘤亦有一定抑制作用[15]。至於半枝蓮體外抗瘤作用的機理,是直接的細胞毒作用,還是調節細胞代謝及信號轉導,擬或誘導癌細胞凋亡,均未見研究報導。

二、半枝蓮誘變作用的實驗研究

腫瘤的產生、發展與致癌物質引起基因突變密切相關,半枝蓮抗腫瘤作用的一個重要機理就是阻止或抑制致癌物質誘導的基因突變。劉德祥等用Ames試驗對102種中藥水溶性提取物進行了抗誘變性篩選,發現半枝蓮等17種中藥對黃曲霉素B1(AFB1)誘發的回變菌落數有顯著抑制效應,其中半枝蓮等9味中藥對TA198和TA100菌株有同樣效應,表明半枝蓮等9味中藥既含有抗移碼突變又含有抗點突變的因子;該作者還對以上102種中藥進行了誘變性篩選,結果表明上述半枝蓮等17種中藥無一具有誘變性;相應劑量組抑菌試驗結果顯示,在半枝蓮抗誘變作用劑量范圍內,對小鼠傷寒杆菌無直接抑制作用,這樣就排除了其它因素可能造成抗誘變作用的假陽性結果。劉德祥等進一步的小鼠體內試驗表明,半枝蓮等4種中藥對環磷銑胺誘發的染色體畸變和多染

紅細胞微核有明顯的抑制誘裂性效應[17]。此後,趙澤貞等進行的抗突變與致突變同步試驗結果再次證實,半枝蓮本身沒有致突變作用。而其它部分中藥尚能拮抗抗腫瘤藥物絲裂霉素C的致突變性[18]。國外在這方面也進行了較多研究。Wong等以小鼠傷寒杆菌TA100為測試菌株,在加入大鼠肝微粒體脢代謝活化系統(Sq)的情況下,觀察了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膜莢黃蓍、女貞等四種中藥水提物對AFB1誘變的影響。結果發現,這四種中藥均能濃度依賴性地抑制AFB1誘導的不依賴組氨酸的TA100回復突變克隆。在濃度為1.5mg/ml時,半枝蓮與白花蛇舌草有相加效應。這種抑制AFB1誘變作用呈現出半枝蓮強於膜莢黃蓍的趨勢。其中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女貞還能顯著抑制AFB1和DNA的結合,減少AFB1─DNA結合物的形成;該作者因此認為半枝蓮等中藥具有化學防癌性質[19]。Wong等用類似方法的另一研究結果表明,半枝蓮和白花蛇舌草在加與不加Sq的情況下均能濃度依賴性地抑制7,8─雙氫二醇苯并比(benzo[a]pyrene 7,8─clihydrodiol Bap 7,8─DHD)和9,10─環氧7,8─雙氧二醇苯并比(benzo[a]pyrene7,8─dihydrodiol─9,10epoxide BPDE)誘導的基因突變,且半枝蓮的抑制作用強於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還顯著地抑制Bap 7,8─DHD和BPDE與DNA的結合,抑制Bap7,8─DHD 脂溶性代謝產物的形成,減少Bap7,8─DHD,BPDE的水溶性結合物。高效液相色譜分析發現,其水溶性結合物中,與硫酸根、穀光甘太結合者增多而與葡萄糖醛酸結合的減少,故該作者認為半枝蓮是通過清除機制而具有抗誘變性質並成為致癌物質阻遏劑的[20]。該研究組的進一步研究發現,半枝蓮與白花蛇舌草在加入地塞米松(DXM)激活的或加入不經激活的Sq的情況下,其抑制效應與細胞色素P450相關聯的氨基比林N─脫甲基脢活性相關。該作者認為半枝蓮的抗AFB1誘變與抗腫瘤發生可能是通過抑制CYP3脢系介導的AFB1代謝而實現的[21]。另一相應研究揭示,半枝蓮抗Bap誘變作用與細胞色素P─4501A1相關聯的乙氧基試鹵靈O─脫乙基脢活性有關[22]。總之,上述實驗研究說明,半枝蓮的抗腫瘤作用不僅表現在腫瘤發生後,也體現於腫瘤發生前與發展中。

三、半枝蓮抗腫瘤免疫藥理實驗研究

機體的免疫功能與腫瘤的發生、發展、預後、轉歸密切有關,荷瘤機體免疫功能大多低下。陸平成等研究了半枝蓮中多糖成分對小鼠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結果表明,半枝蓮多糖在體外可使ConA誘導的小鼠脾淋巴細胞轉化,皮下注射給藥一週可明顯提高小鼠外週血淋巴細胞中酯脢陽性細胞百分率,促進二硝基氯苯誘導的遲發型變態反應。陸氏認為,半枝蓮多糖對細胞免疫的促進作用可能與半枝蓮的抗癌作用有關[23]。許玉堂等的研究(詳見學位論文)發現,荷瘤小鼠紅細胞免疫粘附功能、自然殺傷細胞活動性、白細胞介素─2活性均嚴重低下,紅細胞免疫調節功能紊亂;而半枝蓮能顯著地提高荷瘤小鼠紅細胞免疫粘附腫瘤細胞的能力與NK細胞活性、1L─2活性,從而增強荷瘤機體的抗腫瘤免疫功能。進一步分析認為,直向的紅細胞免疫粘附腫瘤細胞的能力與NK細胞活性、1L─2活性呈正相關關係;但含有免疫抑制因子的荷瘤小鼠血清與腫瘤細胞抗原同時作用於紅細胞時,對紅細胞免疫粘附功能有“協同抑制”作用,而半枝蓮對紅細胞免疫粘附腫瘤細胞的能力有選擇性促進作用。此外,趙惠仁等的實驗表明,從半枝蓮中提取的紅花素是醛糖還原脢的非競爭性抑制劑,在預防和治療糖性白內障中可能有重要作用[24]。而細胞癌變時其膜上的糖類物質表達類型及數量往往發生先於形態學的改變,從而影響免疫監視與識別,利於其浸潤與轉移,故半枝蓮也有可能通過抑制細胞膜糖份的異常改變而增強免疫細胞對腫瘤的識別與監視。總之,以上實驗研究從不同角度不分揭示了半枝蓮抗腫瘤作用的免疫藥理機制,為半枝蓮用於臨床防癌治癌,提供了免疫藥理學實驗依據。

四、半枝蓮其它藥理作用的實驗研究及其與半枝蓮抗腫瘤作用及機理的關係

已有的半枝蓮其它藥理作用的實驗研究表明,其浸劑對動物作靜脈注射有降壓作用,經喂飼給藥則不產生降壓作用;浸液的乙醚提取物在動物實驗中有利尿作用;其水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傷寒杆菌、綠膿杆菌、大腸杆菌有抑菌作用[10]。但半枝蓮有無直接的解熱、鎮痛、抗炎作用,尚未見研究報導。半枝蓮其它藥理作用與其抗腫瘤的作用和機理中是否包含有其它藥理

作用的輔助治療、對症治療因素。也就是說,半枝蓮“清熱解毒、化瘀”的功能是否意味著半枝蓮還可能有直接的解熱、鎮痛、抗炎作用,從而對症地或輔助性地消退癌性發熱、放射性發熱、治療放射性炎症或癌症併發感染,改善微循環,預防癌栓形成及復發,增強癌細胞對放射線的敏感性,消除癌性疼痛等,這方面的研究目前也未見報導。

綜上所述,現有的中藥半枝蓮抗腫瘤作用及機理的實驗研究,體現了中醫藥抗腫瘤的三大原則,即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扶正固本。其實驗結果表明,半枝蓮在體內、外均有確切的抗腫瘤作用,其機理涉及抑制致癌物質誘導的基因突變,增強目前有關半枝蓮抗腫瘤作用及機理,尤其是抗腫瘤免疫藥理的研究還遠遠不夠,亟需加強與深入。但我們相信,在中醫藥基本理論指導下,吸取西醫藥理論長處,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半枝蓮抗腫瘤作用與機理研究,必將帶來抗瘤治療與患者生存質量評估的全新觀念;半枝蓮及其有效成分也可能成為極富開發前景的新型抗腫瘤藥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典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九九五年版(一部).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5:96.2

2.王兆全.半枝蓮化學成分的研究簡報.中草藥1981;12920:19,17

3.向仁德,鄭今芳,姚志成.半枝蓮化學成分的研究.中草藥1982;13(8):9─12

4.汗益民,郭立偉,陳建偉.半枝蓮多糖的分離、純化及其理論化性質.天然產物與開發1992;4(1):4─5

5.王兆全,許鳳鳴,顏賢忠,等.半枝蓮中新型生物鹼的研究.見:福建省藥學會.華東地區第二十一次天然藥物化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2.11;福建武夷山.10

6.孟延發,李志孝,張立,等.半枝蓮多糖SPS4組分的純化性質及分析.生物化學雜誌1993:9(2):224─228

7.王兆全,許鳳鳴,朱元,等.半枝蓮化學成分研究進展.見:浙江省藥學分會.華東地區第十二界天然藥物化學學術會議論文集;1993.11;浙江寧波.2─5

8.吳巧鳳,孫純瑩,樓小紅.半枝蓮及其水提液中Cu、Mn、Zn、Fe的測定及浸出率研究。藥

物分析雜誌1995;15(增刊):376─377

9.冉先德主編.中華藥海(上).哈爾濱出版社,1995:262─264

10.盛展能編著.抗癌治驗本草.重慶出版社,1994:213─215

11.李佩文,郝迎旭,崔惠娟.處方中應用大劑量半枝蓮的毒性觀察.中醫藥學報1987; (4):36─37

12.李軍德主編.抗癌中草藥彩色圖譜.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6:62─63

13.李家庚,屈松柏主編.中醫腫瘤防治大全.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4:583─585

14.徐保國主編.當代國外中醫.武漢:湖北科技出版社,1990:284─285

15.郁仁存著.中醫腫瘤學(下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85

16.成都中醫學院.中醫學.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276

17.劉德祥,殷學軍,王河川,等.102種中藥水溶性提取物的抗誘變性篩選.中國中藥雜誌1990 :15(10):41─46

18.趙澤貞,溫登瑰,魏麗珍,等.11種天然藥材及植物的抗突變同步試驗報告.癌變.畸變.突變1994;6(2):28─30

19.Wong BY, Lau BH, Tadi PP, etal.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Modulate Mutagenesis, DNA binding and Meta─bolism of afltosin B1. Mutat Res 1992;279(3):209─216

20.Wong BY, Lau BH, Teel RW.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modulate mutagenesis, DNA binding and metabolisum of benzo [a] Pyrene 7,8─dihydrodiol and benzo [a] pyrene 7,8─dihydrodiol─9,10─epoxide. Cancer lett 1992;62(2):123─131

21.Wong BY, Lau BH, Yamasaki T, et al. Inhibition of dexamethasone─induced cytochrome P450─mediated mutagenicity and metabolism of aflatosin B1 by Chinese medinal herbs. Eur J Cancer Prer 1993;2(4):351─356

22.Wong BY, Lau BH, Yamasaki T, et al. Modulation of cytochrome P─4501A1─Mediated mutagenicity, DNA binding and metabolism of benzo [a] pyrene bu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Cancer lett 1993;68(1):75─82

23.陸平成,許益民.半枝蓮多糖對細胞免疫的調節作用.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9;(2):32─33,39

24.趙惠仁,胡書群,任孝衛.紅花素對晶體醛糖還原脢的抑制作用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誌1993;7(2):159─160

洽詢地址Add.: 2712 San Gabriel Boulevard

Rosemead, CA 91770 U.S.A.

姜黄素的抗氧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_陈建平

姜黄素的抗氧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陈建平,李琳,苏健裕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 摘要:本文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姜黄素对ABTS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运用AAPH诱导红细胞氧化性溶血考察姜黄素对AAPH诱导人血红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通过MTT方法考察姜黄素对A375恶性黑色素瘤生长状态的影响,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数量;运用Western blot测定姜黄素对JNK和Akt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姜黄素对DPPH和ABTS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能力,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同时,姜黄素能有效抑制AAPH诱导红细胞溶血,当姜黄素为40 μM时,溶血抑制率达到52.78±1.03%。MTT结果表明,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升高,A375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当姜黄素为40 μM,A375的细胞存活率仅为21.50±1.60%。流式分析发现,随着姜黄素浓度的提高,细胞凋亡峰(SubG1)的含量逐渐增加。当姜黄素为40 μM时,细胞内SubG1峰的含量达到了63.30%。进一步Western blot分析发现姜黄素诱导A375细胞凋亡与上调JNK磷酸化的水平和下调AKt磷酸化的水平有关。 关键词:姜黄素;抗氧化;抗肿瘤 文章篇号:1673-9078(2014)12-11-1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4.12.003 Antioxidant and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Curcumin CHEN Jian-ping, LI Lin, SU Jian-yu (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 and Food Sciences,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was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ability of curcumin to scavenge 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 (ABTS) and 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DPPH) radicals, and the oxidative hemolysis of erythrocytes induced by 2, 2′-azobis (2-amidinopropane) dihydrochloride (AAPH)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curcumin on AAPH-induced damage to human erythrocytes. The effect of curcumin on the viability of A375 malignant melanoma cells was measured by MTT assay, and the population of the apoptotic cells was detected by a flow cytometer. The effect of curcumin on the expression levels phosphorylated JNK and Akt was analyzed via Western blot assay.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curcumin exhibited strong scavenging effects on ABTS and DPPH free radicals in a dose- and time-dependent manner. Meanwhile, curcumin also effectively inhibited the AAPH-induced hemolysis of erythrocytes. The hemolysis inhibition rate of curcumin increased to 52.78 ± 1.03% at a concentration of 40 μM. The MTT assay showed that an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of curcumin decreased the viability of A375 cells gradually. The cell viability after treatment with curcumin (40 μM) was only 21.50 ± 1.60%. Further flow cytometric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SubG1 peak (apoptotic cells) increased in response to increasing curcumin concentrations. The SubG1 peak (apoptotic cells) reached 63.30% when the curcumin concentration was 40 μM. Further studies by Western blot assay demonstrated that the curcumin-induced apoptosis in A375 cells was related to upregulation of JNK phosphorylation and downregulation of Akt phosphorylation. Key words: curcumin; antioxidant activity; antitumor activity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细胞内自由基产生的损伤可以导致癌症、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收稿日期:2014-05-31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新教师项目(2011017212003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31101278);广东省产学研结合项目(2012B091100075);“扬帆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专项资助(201312 H05);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013ZZ0069)资助 作者简介:陈建平(1986-),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糖类物质及其药物制备与生物利用 通讯作者:苏健裕(1979-),男,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糖类物质及其药物制备与生物利用 免疫系统衰退和细胞衰老等多种疾病[1,2],摄入外源性的抗氧化剂能有效地预防或抑制这些疾病的发生。目前由于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可能会导致癌症或损伤肝脏,因此寻找天然有效的抗氧化剂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3~4]。姜黄素(curcumin)是从姜科姜黄属植物姜黄根茎中提取的一种脂溶性酚类物质[5]。研究表明,姜黄素的结构中含有酚羟基,在细胞膜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时,其酚羟基可以发生氧化反应,能有效终止自由基反应,因而其表现出诸多生理活性,比如抗氧化、抗肿瘤、防止衰老等诸多功效[6],成为近年来天然药物中的研究热点。尤其是姜黄 11

基础免疫学原理

得分阅卷人免疫学原理 三、名词解释(10题,每题3分,共30分) 、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细粘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总称。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等。、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抗体亲和力成熟:随着抗体应答的不断进行,B细胞产生的抗体亲和力不断提高的现象。与体细胞高频突变有关。 、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可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抗原。 、PRR:模式识别受体。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主要包括MR,SR, TLR。 、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所致。 10、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 髓和胸腺。 四、问答题(25分) 1、简述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过程(6分) 答: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 ⑴识别阶段:抗原与抗体(IgM、IgG)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 活C1。C1是由C1q、C1r、C1s组成的多聚体复合物。当两个以上的C1q 头部被抗体结合固定后,其构象发生改变,依次激活C1r、C1s,并裂解为大小片段。

丹参多糖体外抗氧化抗肿瘤研究

丹参多糖体外抗氧化与抗肿瘤研究 焦亚东1杨兴斌2* ? (1?陕西师范大学教育部药用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2; 2.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采用水提醇沉法制备丹参多糖(SMP)。通过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 )柱前衍生化HPLC-UV法表征SMP的单糖组成。通过DPPH ?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羟自 由基、还原能力体系评估SMP的抗氧化能力。采用MTT法、LDH法和流式细胞术 (FCM )评价SMP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SMP主要由半乳糖醛酸(GalUA )、葡萄糖(Glc)、半乳糖(Gla)组成,其摩尔百分含量分别为 4.36%、31.11%和65.52%。SMP 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且呈现量效关系。同时,SMP对人结肠癌细胞(LoVo )的生长具 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术的分析结果表明SMP能显 著地诱导LoVo细胞凋亡并能将LoVo细胞抑制在S期。 关键词:丹参多糖;抗氧化;抗肿瘤 Antioxidant, Antineoplastic activity of Polysaccharide Extract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 Bge. 1 2* JIAO Ya-dong , YANG Xing-bin (1 Key Laboratory of Mi nistry of Educatio n for Medici nal Pla nt Resource and Natural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2 College of Food Engin eeri ng and Nutriti onal Scien ce, Shaa nxi Normal Un iversity, Xi'a n 710062, Chi na ) Abstract: SMP was extracted by the method of water boiling and ethanol precipitation. The mono saccharide compositi ons of SMP was characterized by PMP precolu mn derivatizati on procedure with HPLC-U V. In additi on, the an tioxida nt pote ntial of SMP was evaluated using the method of reducing power, and scavenging DPPH? radical, superoxide radical and hydroxyl radical. Moreover, the antin eoplastic activity of SMP was evaluated by MTT assay, LDH assay and flow cytometry 1作者简介:焦亚东(1985—),男,硕士生,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杨兴斌(1969—),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食品药品质量标准、食品分子营养学以及生化药理方面的科研工作。Email: xbyang@https://www.360docs.net/doc/2a5817223.html,

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综述

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发展概况 作者:韩学亮 201100260102 摘要 奈达铂、奥沙利铂等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具有抗癌谱广、活性强、不良反应低、与顺铂无交叉耐药性等特点。此外,尚处于临床研究中的亲脂性铂配合物、多核铂配合物等新型铂类化合物,也显示出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优势。该文对铂类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历程、作用机制和一些具体药物进行了综述。 关键字 铂类抗肿瘤药物、卡铂、顺铂、奥沙利铂、作用机制 引言 铂族金属包括铂、铑、铱、锇、钌6个元素,它们具有许多独特和卓越的理化性质,一直在高新技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铂配合物,在肿瘤的治疗方面以其显著的疗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成为许多肿瘤联合用药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铂类药物的研究最早兴起于40年前,1967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Roserlberg和Camp首次发现顺铂具有抗癌症活性。这一发现迅速引起了肿瘤界的广泛兴趣,之后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成为热点,随着一个个有历史意义的试验结果的公布,肿瘤化疗疗效有了大幅的飞跃。1995年WHO对上百种抗肿瘤药物进行排名,顺铂在疗效及市场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位于第二位。有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所有的化疗方案中的有70%~80%以铂为主或有铂类药物参加配伍。同时,铂类金属药物也是当前抗肿瘤药物最为活跃的研究开发领域之一,新的铂类抗肿瘤药奥沙利铂、乐铂等已相继推出。铂类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也有了进一步了解。目前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沙铂和4-NDDP等已进入临床试验[1]。 自 20世纪 60年代发现顺铂具有抗肿瘤活性以来 ,铂类金属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和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迄今为止 ,人们大约已合成了数千种铂类化合物 ,但作为抗肿瘤药物投入临床的仅 30种左右 ,其中 20 多种因抗肿瘤活性弱或毒

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综述

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发展概况 作者:韩学亮201100260102 摘要 奈达铂、奥沙利铂等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具有抗癌谱广、活性强、不良反应低、与顺铂无交叉耐药性等特点。此外,尚处于临床研究中的亲脂性铂配合物、多核铂配合物等新型铂类化合物,也显示出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优势。该文对铂类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历程、作用机制和一些具体药物进行了综述。 关键字 铂类抗肿瘤药物、卡铂、顺铂、奥沙利铂、作用机制 引言 铂族金属包括铂、铑、铱、锇、钌6个元素,它们具有许多独特和卓越的理化性质,一直在高新技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铂配合物,在肿瘤的治疗方面以其显著的疗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成为许多肿瘤联合用药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铂类药物的研究最早兴起于40年前,1967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Roserlberg和Camp首次发现顺铂具有抗癌症活性。这一发现迅速引起了肿瘤界的广泛兴趣,之后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成为热点,随着一个个有历史意义的试验结果的公布,肿瘤化疗疗效有了大幅的飞跃。1995年WHO对上百种抗肿瘤药物进行排名,顺铂在疗效及市场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位于第二位。有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所有的化疗方案中的有70%~80%以铂为主或有铂类药物参加配伍。同时,铂类金属药物也是当前抗肿瘤药物最为活跃的研究开发领域之一,新的铂

类抗肿瘤药奥沙利铂、乐铂等已相继推出。铂类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也有了进一步了解。目前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沙铂和4-NDDP等已进入临床试验[1]。 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顺铂具有抗肿瘤活性以来,铂类金属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和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迄今为止,人们大约已合成了数千种铂类化合物,但作为抗肿瘤药物投入临床的仅30种左右,其中20 多种因抗肿瘤活性弱或毒性过强而被淘汰[2]。 1 铂类抗肿瘤药物发展历程 在过去的30余年里,人们对几千个新的铂类化合物进行了筛选,其中有几十个化合物进入了临床研究,目前已上市的铂类抗肿瘤药物有4个品种,其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1.1 第1代铂类抗肿瘤药物 顺铂是顺二氯二氨合铂(Ⅱ)的简称,缩写为DDP或CDDP(Ⅱ)。1979年首次在美国上市,是第一个上市的铂类抗肿瘤药物,目前已被收录入中、美、英等国的药典。顺铂对睾丸癌和卵巢癌的疗效明显,也可以用来治疗膀胱、颈部、头部、食管的肿瘤以及小细胞肺癌,还可与博来霉素、阿霉素及5-氟尿嘧啶配伍进行联合用药。顺铂抗癌谱广、作用强、活性高,易与其他抗肿瘤药配伍,因其交叉耐药性少而有利于联合用药,但其严重的毒副反应(包括肾毒性、胃肠道毒性、耳毒性及神经毒性)及低溶解性、耐药性限制了临床的大剂量和长期使用。 1995年WHO对上百种治癌药物进行排名,顺铂的综合评价(疗效、市场等)名列前茅,列第2位。另据统计,在我国以顺铂为主或有顺铂参与配伍的化疗方案占所有化疗方案的70%~80%。顺铂仍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含铂类化疗方案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方案,亦是小细胞肺癌的主要组方之一。顺铂是头颈癌单药有效率最高的药物之一;顺铂加五氟尿嘧啶(5-FU)是头颈癌化疗的标准方案之一,联合紫杉醇、吉西他滨亦是非常有前景的头颈癌化疗方案。顺铂及卡铂一直是治疗睾丸癌(尤其是非精原细胞性)、卵巢癌的主要治疗药物。顺铂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是侵袭性膀胱癌、骨肉瘤、食管癌、胃癌等的标准化疗方案。 早期的顺铂合成是以K2PtCl4为原料与氨水反应得到,但因重现性差且含有大量的杂质被放弃。目前顺铂合成(收率为80%)以K2PtCl4为起始原料,通过下面三个步骤来实现: (1)加入KI ,转化成K2 PtI4,与氨水反应,制备出相应cis-[Pt(II)I2(NH3)2]中间体。(2)中间体与AgNO3 (或Ag2SO4/Ag2O)反应,过滤分离AgI得到cis-[Pt(NH3)2(H2O)2 ]2 +母液。(3)母液与KCl反应,制得顺铂[3]。

单抗类抗肿瘤药物概述

单抗类抗肿瘤药物概述 单抗类抗肿瘤药物单抗类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为当机 体受抗原刺激时,抗原分子上的许多决定簇分别激活各个具有不同基因的B 淋巴细胞。 被激活的B 细胞分裂增殖形成效应B 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 细胞,大量的浆细胞克隆合成和分泌大量的抗体分子分布到血液、体液中。如果能选出一个制造一种专一抗体的浆细胞进行培养,就可得到由单细胞经分裂增殖而形成细胞群,即单克隆。 单克隆细胞将合成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以其高特异性、有效性和低毒性,可以准确地攻击靶分子, 且毒副作用较低,已成为一类重要的抗肿 瘤药物。单克隆抗体抗肿瘤机制包括:免疫介导的效应功能,包括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ADCC)和补体依 赖性细胞毒性反应(CDC)。单抗与肿瘤细胞靶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其Fc段可以与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 效应免疫细胞表面的Fc受体(FcR)结合,激活细胞内信号,发挥效应功能。NK细胞通过释放细胞毒性颗粒(穿孔素和颗粒酶)导致靶细胞的凋亡;释放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抑制细胞增殖及血管生成。 巨噬细胞可以吞噬肿瘤细胞,有释放蛋白酶、活性氧和细胞

因子等加强ADCC作用。此外,一些偶联抗体通过连接细胞毒化合物或放射性物质来杀伤肿瘤细胞,如TDM1(trastuzumab emtansine)、Zevalin等。1997-2013年FDA 和CFDA批准的抗肿瘤单抗类药物列表如图15。图15:1997-2013年FDA和CFDA批准的抗肿瘤单抗类药物(点开大图观看更清晰?)截至目前,全球上市的单克隆抗体共51个,其中鼠源单克隆4个、嵌合抗体7个、人源化单克隆抗体23个、全人单克隆抗体17个。单抗药物中,抗肿瘤药物占了一半左右。截至目前,中国上市的抗肿瘤单抗类药物共有7个,其中进口4个,国产3个,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一个单克隆抗体类抗肿瘤药物为百泰药业治疗鼻咽癌的药物尼妥珠单抗(泰欣生)2008年4月被正式批准联合放疗治疗EGFR表达阳性的Ⅲ/Ⅳ期鼻咽癌(比埃克替尼早了3年),这是全球第一个以EGFR为靶点的人源化单抗药物。2015年,中国国内单抗药物销售额约为72亿元人民币,其中肿瘤药占了80%,约为57亿元,同比约占全球抗药市场的1.13%。对比小分子靶向药物,2014年国内22重点城市样本医院靶向小分子抗肿瘤药物市场为13.21亿元,根据2015年样本医院全年靶向小分子药物购入金额为14.92亿元,占全球市场的1.34%。 从全球市场上看,2015年靶向抗肿瘤药物TOP10中有6个是单抗,前3名全是单抗,且销售额差距明显,前3名2015

研究生综述--抗肿瘤药

抗肿瘤药临床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综述和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新进展。肿 瘤尤其是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疾病之一,采用化疗、放疗、 手术、生物治疗和中西医结合等方法是治疗肿瘤的最有效手段。其中,新型抗 肿瘤药的应用,包括新的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络铂类化合物、激素类药以 及针对关键靶点的新型抗肿瘤药 ,如肿瘤新生血管 (TA) 抑制剂、拓扑异构酶 I 抑制剂、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以及最具研究热点的基因疗法,在提高肿瘤患 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延缓疾病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大量的 临床实验及临床应用结果显示,这一系列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制成功,为人类 最终战胜肿瘤开辟了新的途径,标志着人类对肿瘤治疗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 的阶段。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研究发展 肿瘤(Tumor)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失去基因调 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肿瘤生长旺盛,并具有相对的自主性,且肿瘤细胞的异常性可遗传给子代细胞。一般将肿瘤分为 良性和恶性两大类。所有的恶性肿瘤总称为癌症(cancer)。癌症是一组疾病, 其特征为异常细胞的失控生长, 并由原发部位向其它部位播散,最终侵犯要害器官 和引起衰竭,导致死亡。 肿瘤仍是当今世界直接危及人类生命的一种最常见、最严重的疾病【1】。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700万人新患癌症,每年约有500多万人死于癌症,在我国,其发病率为146.87/10万,累计率为22.08%。死亡率为85.06/10万,累 计率为12.94%。近几年来,肿瘤化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明 显延长,尤其是在对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方面。随着人们对生物化学、免疫学、治疗学等领域的研究,以及对肿瘤基因水平的认识和在生物学领域与技 术方面的新进展,药学家和肿瘤学家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 必须从肿瘤发生 发展的机制入手,才能提高疗效,取得突破性进展。现将抗肿瘤药物目前的研究 进展与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 细胞毒药物 细胞毒药物是经典的抗肿瘤药,疗效肯定。虽然其毒副作用较大,但由于替 代性药物缺乏,一直是化疗的基础药物。其主要有以下几类: 1.1烷化剂 这类药有一个或多个活跃的烷化基,能与机体细胞的核酸结合而使癌细 胞受到抑制破坏。临床目前常用的仍以传统的烷化剂为主,如盐酸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左旋苯丙氨酸氮芥、噻替哌等。我国自行研制的烷化剂 有N -甲酰溶肉瘤素、甲氧芬芥、抗瘤新芥等。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分别对睾 丸精原细胞癌、卵巢无性细胞瘤、多发性骨瘤、乳腺癌、肺癌、恶性淋巴瘤、原发性肝细胞癌、鼻咽癌等有较好的疗效,有效率分别达到41%、52%、48%等。但这些 传统烷化剂的缺点是:对实体瘤的疗效差,不良反应严重且易产生耐药性。因此目前正在开发更好的同系物,如开发直接用于缺氧细胞的选择性细胞杀伤剂、可生物降解的亚硝脲氮芥聚合物制剂。用于脑癌手术后在肿瘤附近滞留并持续发挥疗效的药物,如: adozelesin和carze2lesin等。

抗肿瘤药物的现状及发展

文献综述 题目:抗肿瘤药物的现状及发展学生:巫红春 班级: 11化学班 学号: 指导老师:立超 完成日期: 2014.5.20

1.绪言 (3) 2.分子靶向药物 (3) 2.1 核酸适体的优点 (4) 2.2 靶向抗肿瘤药物个体化应用的前景 (5) 3.新型的金属配合物抗肿瘤药物 (6) 3.1 非经典铂络合物 (6) 3.2 铂(Ⅱ)配合物 (6) 3.3 非铂类金属抗肿瘤药物 (8) 3.4 海洋抗肿瘤药物 (9) 3.5 天然源抗肿瘤药物 (9) 3.5.1 植物源抗肿瘤药物 (9) 3.5.2 海洋生物源抗肿瘤药物 (10) 3.5.3 微生物源抗肿瘤药物 (11) 4.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护 (11) 5.肿瘤药物的安全使用 (13) 5.1 加强医护人员安全防护意识,加强在职培训工作 (13) 5.2 配药时的防护措施 (13) 5.3 给药时的防护措施 (13)

抗肿瘤药物的现状及发展 1.绪言 随着医学理论及临床实践的不断进展,特别是肿瘤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恶性肿瘤的药物治疗已不再拘泥于普通的化学治疗药物。目前的研究焦点已从传统的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拓展,研究及治疗理念也发生了很大转变。目前,研究较多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包括三类:(1)分子靶向药物,具有高选择性、低毒性等特点,克服了普学治疗药物选择性差、不良反应强、易产生耐药性的缺点,临床应用前景乐观;(2)新型的金属配合物抗肿瘤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类新药,不良反应较小,可以有效杀伤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几乎无影响,目前研究较多的有铂类及钌类化合物;(3)海洋真菌,具有产生新型生物活性物质的潜力,已分离到大批结构新颖、作用强的抗肿瘤活性物质。笔者对已上市或处于研究开发阶段的以上3种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分子靶向药物 目前,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正在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转移到以与肿瘤细胞分化增殖相关的关键酶为靶点的新型抗肿瘤药物。虽然新型抗肿瘤药物克服了传统抗肿瘤药物的许多缺点,但仍存在不足。比如,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肿瘤发生时即启动血管形成程序,抑制新生血管,可阻止肿瘤增殖和扩散,疗效高、不良反应少,不易产生耐药性,但不能完全杀死残余的不依赖血管生长的肿瘤细胞,在抑制和消除后肿瘤还可能复发,潜在抑制正常血管皮细胞增殖。所以研发一些能克服这些不良反应的药物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辅助药(主要是中药)、生物技术药、靶向性高的新的抗肿瘤药。此外,药物的剂型与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密切相关。目前,在临床上使用频数较高的抗肿瘤剂型有注射剂、注射用灭菌粉针、片剂等,但有许多不足。如依托泊苷(etoposide)临床剂型有注射剂,但其水溶性差,溶出慢,没有靶向性,而目前研壳较为成熟的靶向载体脂质体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靶向性;近年研究的热点之一的固体脂质纳米粒解决了一般纳米粒在体外不稳定,以及聚合物粒子在制备过程中潜在的毒性物质和产生的细胞毒性等缺点。这些都提示,应积极开发高效低毒的抗肿瘤新剂型。 肿瘤的靶向疗法是利用特异性“靶向配基”的介导,将药物或其他杀伤肿瘤的物质选择性地运送到肿瘤部位、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以提高治疗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近年来国外核酸适体(aptamer)介导的主动靶向给药研究成为热点,核酸适体(aptamer)是经过一种新的体外筛选技术(systematicevoIution of Iigands by exponentiaI enrichment9SELEX),从随机单链寡聚核昔酸文库中得到的能特异结合蛋白或其他小分子物质的单链寡聚核昔酸,可以是RNA,也可以是DNA,长度一般为25--60 个核昔酸,SELEX 技术自Tuerk 等1990年发明以来,在临床诊断、靶向药物研制方面得以广泛应用。首个核酸适配体药物CMacugen由美国FDA在2005年批准上市,成为核酸适配体领域的一个里程碑。美国Achemix、SomaLogic,德国Noxxon AG等多个公司正在开发核酸适配体药物和诊断试剂,肿瘤细胞靶向给药是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减少毒副作用的和诊断试剂,肿瘤细胞靶向给药是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减少毒副作用的有效途径。将药物偶联于肿瘤细胞特异性配体上是靶向给药的主要方法。核酸能特异性结合细胞并且随之化是理想的靶向细胞输送剂。核酸适体“靶向配基”介导或修饰的药物及药物纳米制剂,为主动靶向肿瘤细胞给药系统构建开拓了新方向。 2.1 核酸适体的优点

抗肿瘤药物的现状及发展

文献综述 题目:抗肿瘤药物的现状及发展 学生姓名:巫红春 班级: 11化学班 学号: 指导老师:刘立超 完成日期: 2014.5.20 1.绪言 (2) 2.分子靶向药物 (2) 2.1 核酸适体的优点 (4) 2.2 靶向抗肿瘤药物个体化应用的前景 (5) 3.新型的金属配合物抗肿瘤药物 (8) 3.1 非经典铂络合物 (8) 3.2 铂(Ⅱ)配合物 (8) 3.3 非铂类金属抗肿瘤药物 (12) 3.4 海洋抗肿瘤药物 (14) 3.5 天然源抗肿瘤药物 (15) 3.5.1 植物源抗肿瘤药物 (15) 3.5.2 海洋生物源抗肿瘤药物 (17) 3.5.3 微生物源抗肿瘤药物 (17)

4.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护 (18) 5.肿瘤药物的安全使用 (21) 5.1 加强医护人员安全防护意识,加强在职培训工作 (22) 5.2 配药时的防护措施 (22) 5.3 给药时的防护措施 (23) 抗肿瘤药物的现状及发展 1.绪言 随着医学理论及临床实践的不断进展,特别是肿瘤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恶性肿瘤的药物治疗已不再拘泥于普通的化学治疗药物。目前的研究焦点已从传统的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拓展,研究及治疗理念也发生了很大转变。目前,研究较多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包括三类:(1)分子靶向药物,具有高选择性、低毒性等特点,克服了普通化学治疗药物选择性差、不良反应强、易产生耐药性的缺点,临床应用前景乐观;(2)新型的金属配合物抗肿瘤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类新药,不良反应较小,可以有效杀伤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几乎无影响,目前研究较多的有铂类及钌类化合物;(3)海洋真菌,具有产生新型生物活性物质的潜力,已分离到大批结构新颖、作用强的抗肿瘤活性物质。笔者对已上市或处于研究开发阶段的以上3种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分子靶向药物 目前,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正在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转移到以与肿瘤细胞分化增殖相关的关键酶为靶点的新型抗肿瘤药物。虽然新型抗

免疫学基础整理

1、免疫学绪论 掌握免疫的定义及其三大功能; 掌握免疫系统的概述; 掌握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概述。 免疫的传统定义:指机体有抗再感染的能力。 免疫的现代定义:机体有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n o n s e l f)的功能,正常情况下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异常情况下发生免疫性疾病。 识别Self和Nonself的标准:Self是属机体胚系基因编码的产物;也是机体免疫系统发育过程中遭遇过的物质。 免疫的三大基本功能: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稳定功能。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中枢免疫器官由骨髓和胸腺组成;外周免疫器官包括脾脏、淋巴结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生理屏障(皮肤黏膜屏障、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固有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DC、NK细胞等)和补体等体液分子。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先天性、可遗传、无特异性、无记忆性、应答快,作用范围广。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记忆性、MHC限制性。 问题: 1、试述机体免疫力如何实现? or试述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和消极表现? 参考要点:免疫的概念及免疫功能的双面性。(详见课件) 名词解释:免疫 2、抗原 掌握抗原、表位的概念; 掌握影响抗原作用的因素,尤其是“抗原的剂量和进入途径”; 熟悉抗原的分类; 了解超抗原和佐剂的概念(*考博)。 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产物(A b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的两种基本性能: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是:大分子性、特异性、异物性。 影响抗原作用的因素是:抗原的性质、宿主的年龄、性别及健康状态等、抗原进入机体的途 径。 抗原经不同途径进入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强度依次为:皮内> 皮下> 肌肉> 腹腔> 静脉,口服易引起免疫耐受。 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抗肿瘤药的发展综述

抗肿瘤药的发展综述 制药工程 摘要:近年来,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在全世界 50 多亿人口中平均每年死于恶性肿瘤者达 690 万人,新发病例为 870 万例,且数字在不断增长中。化疗、放疗、手术、生物治疗和中西药治疗等方法已经成为治疗肿瘤的最有效的方法。随着肿瘤的药物的发展,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在提高肿瘤患者的治愈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延缓疾病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抗肿瘤药药物研究发展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肿瘤细胞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它生长旺盛且常呈持续性生长。癌症是一组疾病,其特征为异常细胞的失控生长,并由原发部位向其它部位播散,这种播散如无法控制,将侵犯要害器官和引起衰竭,最后导致死亡。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叫癌,来源于间叶组织(包括结缔组织和肌肉)的恶性肿瘤叫肉瘤。 21世纪,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肿瘤分子机制研究不断深入。世界抗肿瘤药物研发硕果累累。以下将对各抗肿瘤药进行综合概述。 1.细胞毒药物 细胞毒药物是经典的抗肿瘤药,疗效肯定。虽然其毒副作用较大,但由于替代性药物缺乏,所以一直是化疗的基础药物。其主要有以下几类: 1.1烷化剂 曲贝替定(Trabectedin强生制药公司)是首个海洋来源抗肿瘤药为在海鞘中提取的四氢喹啉类生物碱的半合成品。除了可阻滞肿瘤细胞在G1/G2周期的分化外还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分泌及VEGF受体(VEGFR)- 1的表达。2004年其在欧、美已被指定为治疗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软组织肉瘤和卵巢癌的孤儿药。2007年EMEA正式批准其用于进展型软组织肉瘤的二线治疗。 盐酸苯达莫司汀是携带1个嘌呤样苯并咪唑环的氮芥衍生物兼具烷化剂和嘌呤类似物的双重作用机制。2003年盐酸苯达莫司汀在德国上市2008年

蜂胶总黄酮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研究-王启海

37 第22卷 第12期 2020 年 12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22 No. 12 Dec .,2020 蜂胶总黄酮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研究 王启海1,左坚2,梁枫1,裴文俊3,张梦雨1 (1.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芜湖 241002;2.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安徽 芜湖 241001; 3.皖南医学院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 芜湖 24100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603388);安徽省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学术项目(gxbjZD65);安徽中医药高专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ZRKXZ201901)作者简介:王启海(1980-),男,安徽霍邱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筛选研究。摘要:目的 研究蜂胶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propolis,TFP)的抗氧化活性及其对小鼠肝癌Hepa1-6细胞、人 肺癌A549细胞和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通过测定TFP 的总还原力及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评价TFP 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CCK-8法检测蜂胶总黄酮抗肿瘤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25~150 μg/mL 浓度范围内TFP 具有较强的总还原力,对DPPH 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呈现浓度依赖性增大,最大清除率分别为(72.47±3.13)%、(70.84±4.01)%和(68.24±4.56)%;50、100、200 μg/mL 的TFP 对Hepa1-6、A549和SGC7901细胞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在24~72 h 时间范围内的抑制作用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结论 TFP 在体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且对Hepa1-6、A549和SGC7901细胞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蜂胶;总黄酮;抗氧化;肿瘤细胞;生长抑制 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20) 12- 0037- 05 Antioxidant and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Total Flavonoids Extracted from Propolis WANG Qihai 1,ZUO Jian 2,LIANG Feng 1,PEI Wenjun 3,ZHANG Mengyu 1 (1. Anhu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uhu 241002,Anhui,China;2.Yijishan Hospital of 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 241001,Anhui,China;3.Anhui Key Laboratory of 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 241002,Anhui,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total flavonoids extracted from propolis (TFP).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TFP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Hepa1-6,A549 and SGC7901 cells. Methods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TFP were evaluated by measuring the total reducing power and its scavenging ability to DPPH,hydroxyl and superoxide anion free radicals. Growth inhibitory effect of total flavonoids on tumor cells was assessed by CCK-8 assay. Result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FP had 485-491. [ 15 ] VORHEES CV. Morris water maze:procedures for assessing spatial and related forms of learning and memory[ J ] . Nat Protoc,2006,1:848-858. [ 16 ] TANZI R E,BERTRAM L. Twenty years of the Alzheimer's disease amyloid hypothesis:a genetic perspective[ J ] . Cell,2005,120 ( 4 ):545. [ 17 ] 王莉,王虎,黄翰宇,等.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J ] .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 ( 19 ):4953-4954. [ 18 ] WANG Y M,JIAO Y N,YAN Y H,et 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osthole on APP/PS1 double transgenic AD mice[ J ] . Chin J New Drugs,2017,26 ( 21 ):2573-2577. [ 19 ] 姚璎珈,胡昱,李少恒,等. 蛇床子素可促进体外培养神 经干细胞的增殖[ J ]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 ( 32 ):5184-5189. [ 20 ] 李少恒,胡昱,姚璎珈,等. 蛇床子素对神经干细胞体外分化 的影响[ J ] . 医药导报,2015,34 ( 7 ):856-860. [ 21 ] 孟甜. 鼻腔滴注脂质体Tat-haFGF14-154治疗APP/PS1小 鼠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D ] . 广州:暨南大学,2017. [ 22 ] WIEDENHOEFT T,TARANTINI S,NY úL-T óTH á,et al. Fusogenic liposomes effectively deliver resveratrol to the cerebral microcirculation and improve endothelium-dependent neurovascular coupling responses in aged mice[ J ] . Gero Science,2019,41 ( 6 ):711-725. [ 23 ] AKEL H,ISMAIL R.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 of brain-targeting lipid-based nanosystems via the nasal route in Alzheimer's disease[ J ] . Eur J Pharm Biopharm,2020,41:711-725.[ 24 ] SCALIA S,YOUNG P M,TRAINI D. Solid lipid microparticles as an approach to drug delivery[ J ] . Expert Opin Drug Deliv,2015,12 ( 4 ):583-599.[ 25 ] 王立,梁爽,吕江维,等. 从纳米给药系统角度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策略[ J ] . 药学研究,2017,36 ( 5 ):287-291. [ 26 ] 郭静文. 塞来昔布-红细胞膜载药系统调控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小鼠神经生成和凋亡的机制研究[ D ] . 沈阳:东北大学,2017.[ 27 ] YANG Z Z,ZHANG Y Q,WANG Z Z,et al. Enhanced brain distribution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rivastigmine by liposomes following 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 [ J ] . Int J Pharm,2013,452 ( 1-2 ):344-354. [ 28 ] OFENGEIM D,MAZZITELLI S,ITO Y,et al. RIPK1 mediates a disease-associated microglial response in Alzheimer's disease[ J ]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17,114 ( 41 ):E8788-E8797. [ 29 ] HANSEN DV,HANSON JE,SHENG M. Microglia in Alzheimer's disease[ J ] . J Cell Biol,2018,217 ( 2 ):459-472.[ 30 ] 张华. 黑木耳中性多糖片段硫酸酯对辐射诱导氧化应激防护作用[ D ] .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31 ] 李婷,梁舒婷,廖美爱,等.川芎对衰老小鼠组织SOD、GSH-Px、MDA 及学习记忆的影响[ J ] .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 ( 18 ):2661-2663,2666.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20.1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