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后,我让学生根据18 × 3 = 6 × 9写一个比例。由于新授课上时间有限,虽然学生没做过类似的题目,但我相信他们能够自己解决。巡视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写出了这样的比例:18∶1/3 = 6∶1/9。在我的记忆中,根据18 × 3 = 6 × 9写出的比例应该是18∶6 = 9∶3、6∶18 = 3∶9等,这是比例的基本性质的“逆应用”,压根没想到还可以写成18∶1/3 = 6∶1/9。然而,直觉告诉我,既然这么多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它一定有合理的地方。于是,我决定先问一问他们。

“你们写的1/3和1/9是从哪里来的?”我不解地问。

“18 × 3不就是等于18 ÷ 1/3?”

“哦!”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恍然大悟。原来,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在想方设法地“创造”出一个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而且,他们创造出的方法又是如此简单、优美、有效!

后来,我在班上作了统计,结果发现全班48人中不会做的有29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写出比例的有7人,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写出比例的有12人。细细想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由积相等的式子写出比例式需要借助逆向思维,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和挑战性,而利用比例的意义写出比例式既合情合理,更符合一般学生的思维水平,可谓妙不可言。

这一案例给了我不少启迪。首先,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老师想到的并不一定是学生能想到的,而学生想到的有时也未必是老师能想到的。有时,学生给出的方法貌似错误、令人费解,但却别有一番新意。所以,当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时,教师要耐心倾听、细心甄别,或许,真正的精彩就会诞生在那一瞬间。其次,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以往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总是担心学生不会,于是一步步引导学生如何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积相等的式子“还原”成相应的比例式,并在比例式的多样性上做足文章。现在看来,这样做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使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所以,教师应该学会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无穷的潜力与可能性。惟有如此,课堂才会真正

绽放出更多的精彩。

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后,我让学生根据18 × 3 = 6 × 9写一个比例。由于新授课上时间有限,虽然学生没做过类似的题目,但我相信他们能够自己解决。巡视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写出了这样的比例:18∶1/3 = 6∶1/9。在我的记忆中,根据18 × 3 = 6 × 9写出的比例应该是18∶6 = 9∶3、6∶18 = 3∶9等,这是比例的基本性质的“逆应用”,压根没想到还可以写成18∶1/3 = 6∶1/9。然而,直觉告诉我,既然这么多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它一定有合理的地方。于是,我决定先问一问他们。

“你们写的1/3和1/9是从哪里来的?”我不解地问。

“18 × 3不就是等于18 ÷ 1/3?”

“哦!”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恍然大悟。原来,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在想方设法地“创造”出一个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而且,他们创造出的

方法又是如此简单、优美、有效!

后来,我在班上作了统计,结果发现全班48人中不会做的有29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写出比例的有7人,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写出比例的有12人。细细想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由积相等的式子写出比例式需要借助逆向思维,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和挑战性,而利用比例的意义写出比例式既合情合理,更符合一般学生的思维水平,可谓妙不可言。

这一案例给了我不少启迪。首先,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老师想到的并不一定是学生能想到的,而学生想到的有时也未必是老师能想到的。有时,学生给出的方法貌似错误、令人费解,但却别有一番新意。所以,当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时,教师要耐心倾听、细心甄别,或许,真正的精彩就会诞生在那一瞬间。其次,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以往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总是担心学生不会,于是一步步引导学生如何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积相等的式子“还原”成相应的比例式,并在比例式的多样性上做足文章。现在看来,这样做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使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被扼杀在

萌芽状态。所以,教师应该学会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无穷的潜力与可能性。惟有如此,课堂才会真正绽放出更多的精彩。

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后,我让学生根据18 × 3 = 6 × 9写一个比例。由于新授课上时间有限,虽然学生没做过类似的题目,但我相信他们能够自己解决。巡视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写出了这样的比例:18∶1/3 = 6∶1/9。在我的记忆中,根据18 × 3 = 6 × 9写出的比例应该是18∶6 = 9∶3、6∶18 = 3∶9等,这是比例的基本性质的“逆应用”,压根没想到还可以写成18∶1/3 = 6∶1/9。然而,直觉告诉我,既然这么多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它一定有合理的地方。于是,我决定先问一问他们。

“你们写的1/3和1/9是从哪里来的?”我不解地问。

“18 × 3不就是等于18 ÷ 1/3?”

“哦!”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恍然大悟。原

来,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在想方设法地“创造”出一个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而且,他们创造出的方法又是如此简单、优美、有效!

后来,我在班上作了统计,结果发现全班48人中不会做的有29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写出比例的有7人,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写出比例的有12人。细细想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由积相等的式子写出比例式需要借助逆向思维,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和挑战性,而利用比例的意义写出比例式既合情合理,更符合一般学生的思维水平,可谓妙不可言。

这一案例给了我不少启迪。首先,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老师想到的并不一定是学生能想到的,而学生想到的有时也未必是老师能想到的。有时,学生给出的方法貌似错误、令人费解,但却别有一番新意。所以,当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时,教师要耐心倾听、细心甄别,或许,真正的精彩就会诞生在那一瞬间。其次,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以往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总是担心学生不会,于是一步步引导学生如何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积相等的式子“还原”成相应的比例式,并在比例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