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微生物课程标准
动物微生物课程标准
动物微生物课程标准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的性质:动物微生物是动物医学、动物医学(宠物疾病防治方向)、畜牧兽医、宠物养护与驯导等专业必修的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作用:本课程以《动物解剖》、《动物生物化学》等课程为基础,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微生物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免疫的相关知识及应用,与动物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等基础知识、掌握实验室诊断和免疫防治方法等基本实训技术,同时本门课的知识和技能都是畜禽生产、兽医技术服务、基层化验室等应职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动物疫病的诊断、监测、预防工作,尽快适应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为今后学习《猪病防治》《禽病防治》《牛羊病防治》《宠物疾病防治》和《兽医实验诊断》等专业核心课程奠定基础。
1.2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面向动物医学、动物医学(宠物疾病防治方向)、畜牧兽医、宠物养护与驯导专业全体学生,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实践项目为载体、突出本课程基础性、技术性、应用性的理念设计开发。
本课程的三大特点:第一,基础性强,是后续《禽病防治》《猪病防治》《牛羊病防治》等课程不可缺少的理论和技能基础;第二,技术性强,必须掌握的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技能项目较多。
第三,应用性强,是学生毕业后从事动物疫病的诊断、监测、预防工作的主要技术支撑。
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即是畜禽生产、兽医技术服务、动物疾病化验等应职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是职业技能鉴定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疫病检疫检验员、兽医化验员、宠物医师等四个工种的考核项目之一。
1.3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从畜牧业实际职业岗位需求出发,依据学生就业岗位实践工作过程和专业核心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较强的技能操作能力。
本课程经过与相关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共同探讨以及毕业生和行业企业调研,根据学生职业岗位所学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设计课程结构内容及教学方法。
动物微生物课程标准范文
动物微生物课程标准为了培养具有高技术的人才,教学过程实施“岗位为目标、技能为轴线、生产项目驱动”的模式,进一步有目标地强化技能,理论则以够用、实用、适用为原则进行选择和调整,以不同的小模块组成一个大的生产项目,利用模块小目标的达成完成生产岗位中不同检验项目的技术和理论需求,最终形成能够满足多个生产项目的技能群,以适应不同的岗位需求。
同时,根据行业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定期邀请畜牧兽医行业的企业人员和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共同探讨新动向、新技术,并及时引入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力求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保证学生不仅技术实用、理论够用,而且视野开阔,知识先进。
《动物微生物》的知识和技能在生产实践中主要用于动物疫病的诊防治,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益,在工作中细节的失误会导致错误的诊断和防治方案,因此,在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中,通过实例、某些学生操作的失误和错误结果进行分析和启发,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对企业的重要性,同时,严格要求实验报告的书写,达到养成学生未来工作中客观、认真细致、高度负责的目标。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技能的训练,但以前的方式是在讲完知识和技能后再重点强调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在生产中的应用,而现在我们是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知识和技能。
同时我们把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不论是单项技能还是综合实训都是职业技能鉴定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疫病检疫检验员、兽医化验员等三个工种的考核项目。
据此我们把教学内容进行了选择和整合,整合后的课程教学内容分为课程概述和 8 个项目,每个项目分解为多个教学模块,其中的技能模块为轴线,理论知识围绕技能展开,同时适当介绍微生物的致病性,以衔接后续课程。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选用由课程负责人主编的 21 世纪农业部规划教材《动物微生物》为主,结合生产补充新知识、新技术。
生物新课程标准2023版
生物新课程标准2023版前言为了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制定了生物新课程标准2023版。
本标准旨在指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深化课程改革,创新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生物新课程标准2023版强调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生物学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连,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科学方法,具备生物学基本技能,如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
4. 跨学科素养:强化学生对生物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课程内容生物新课程标准2023版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以下几个领域:1. 生命观念: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本质、生命的发展、生命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
2. 生物细胞:细胞结构、细胞功能、细胞代谢、细胞分裂、细胞遗传等。
3. 生物个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生长发育、生殖与发育、生态适应等。
4. 生物群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与功能、生态平衡、生态工程等。
5. 生物科技: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制药等。
6. 生物伦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利用、生物安全、遗传伦理等。
四、课程实施与评价1. 教学建议:教师应依据本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教学评价:应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
3. 教材编写与选用:教材应遵循本标准,体现生物学课程理念,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
动物微生物教学教案
动物微生物教学教案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
在学校中,动物微生物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我们可以制定一份有效的教学教案,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1.课程目标在制定教学教案前,必须先确定课程目标,明确我们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
对于动物微生物,我们的课程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和特点。
(2) 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和分析微生物的特征和生长规律。
(3) 学生了解微生物对动物生长和身体健康的影响,掌握对微生物的预防和治疗知识。
2.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学习,以提高学习效果。
以下几种方法可选:(1) 课堂讲授。
适用于学生对微生物概念和种类等基础知识的理解。
在讲授过程中,可结合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2) 实验教学。
适用于学生对微生物的观察、比较和分析。
在教学中,可在实验前给学生相应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总结,从而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
(3) 小组讨论。
适用于学生对微生物相关问题的探讨。
可以形成小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 网络学习。
适用于学生自学和综合整理。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自学相关内容,从而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还可以整理和总结所学内容。
3.教学内容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方法后,我们还需要确定教学内容。
在动物微生物的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是必须的:(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种类。
包括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形态和结构等。
(2) 微生物的特点和生长规律。
包括微生物的生长条件、生长周期和生长速度等。
(3) 微生物对动物生长和身体健康的影响。
包括微生物与动物共生、致病和治疗等。
(4) 微生物的预防和治疗知识。
包括饮食卫生、日常生活中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等。
4.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调整。
《动物微生物》课程标准
《动物微生物》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畜禽生产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生物基础》《畜禽解剖生理》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微生物实验室诊断和免疫防治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畜禽疫病防治》《畜禽普通病》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54学时,3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将动物微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畜禽生产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敏感药物选择、病毒鸡胚接种和传染病防治等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畜禽生产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动物疫病防治员等岗位需求,围绕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实际,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畜禽生产技术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将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认知和技能形成规律,确定学习内容的顺序。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常见细菌病和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进行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确立良好的职业意识。
1.了解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的特点,掌握细菌、病毒等主要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长繁殖规律和主要特征。
2.掌握微生物检验常用仪器的使用保养,能完成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玻璃器皿的准备。
3.能采集细菌病料,能熟练地进行涂片染色镜检、细菌分离培养,会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
4.掌握病毒病料采集方法,能熟练地进行病毒的鸡胚接种。
5.理解免疫基础知识及其在传染病防治和诊断工作中的应用。
《动物微生物》课程标准
《动物微生物》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动物微生物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学时:72课程学分:4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动物微生物与免疫技术》是动物医学、动物防疫与检疫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动物防疫与检疫、畜牧生产和疾病诊断与防控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为学生学习《禽病防治》、《猪病防治》、《牛羊病防治》、《宠物疾病防治》、《兽医卫生检验》、《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等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好本课程能让学生掌握实用、够用的理论知识和多种贴近生产实践的技能,能够达到技能熟练、知识丰富、解决问题到位、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相应岗位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
同时,我们将德育教育有机融入课堂,贯穿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树立“欲做事,先做人”的思想,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明显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课程具有基础性强、技术性强、应用性强三大特点。
课程中训练的动物微生物检验技术和免疫学技术都是直接应用于生产的技能,是畜牧生产、疫病防控的重要技术支撑,是学生毕业生产实习与顶岗训练的重要准备和演练,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于兽医化验室、兽医技术服务、养殖场生物安全等生产环节;训练内容为职业技能鉴定中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工、兽医化验员等工种的鉴定项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完成以下工作任务:能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正确诊断细菌病、病毒病等传染性疾病;能正确消毒与灭菌;能利用生物制品进行免疫预防和治疗。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高等畜禽疫病防治人员、动物检疫检验人员、兽药生产与营销人员、技术推广人员所必需的动物微生物检验和免疫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一)知识目标1.掌握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2.掌握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3.掌握消毒与灭菌的方法,了解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4.掌握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基本原理。
5.掌握免疫诊断的原理、方法和临床应用。
动物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Animal Microniology一、课程概况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四年制动物科学专业课程性质:动物科学专业专业基础课课程开设学期:第四学期课程总学时:54学时(其中讲课36,实验18学时)课程学分:3课程分类:必修课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动物科学教研室本课程要求在修完家畜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家畜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的基础上开设本课。
二、课程内容介绍《动物微生物学》是在微生物学一般理论基础上,研究动物病原微生物本身,以及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和畜禽疾病、人畜共患病关系以及饲料、食品相关微生物的学科,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运用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鉴定我国的主要畜禽疫病及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检出患病畜禽及其有害产品,并且能够进行动物饲料、微生态添加剂和动物性食品的加工。
采用免疫学方法预防重要的畜禽传染病。
三、教学大纲(一)理论部分(36学时)绪论(2学时)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范畴,发展概况及其重大成就与贡献;兽医微生物的性质、任务、以往成就和今后展望,怎样学好动物微生物学。
第一章原核细胞型微生物(6学时)在学习细菌大小,外形和排列的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与真核细胞结构比较,了解细菌的一般结构并重点掌握细菌芽孢、荚膜、鞭毛和纤毛等特殊结构;同时使学生一般了解细菌的化学组成,要求对细菌的表面积、带电现象、多相胶体性质、渗透压和光学性质等,掌握细菌的营养类型,胞内酶,诱导酶,限制酶和修饰酶的概念以及细菌体外培养和细菌生长曲线的概念,各时期的特点及应用。
1.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2. 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3. 细菌的化学组成和营养代谢;4. 细菌的体外培养及生长曲线;5.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蓝细菌等其他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第二章真核细胞型微生物(4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和他们在畜牧兽医生产中的作用;正重点掌握致病性霉菌的致病性、抵抗力、繁殖方式、实验室培养方法以及机体对其的抵抗力。
《动物微生物》 教学大纲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5
《动物微生物》教学大纲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技学院2007年5月动物微生物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动物微生物是动物防疫检疫专业、动物医学专业、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具备专业课的特征。
本课程主要满足病原菌的培养与分离、动物性产品的质量检测、动物医学的疾病治疗、生物制品的生产、兽药的生产、动物疫病的监测等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学生主要从事无菌技术、制作培养基、消毒灭菌、微生物纯培养与初步鉴定、血清学试验、免疫防控、生物制品的制作、生物药品的制作等技术工作,同时能够初步独立的开展相关科学实验,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具备相应职业关键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
二、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动物微生物所必须的专业基本技能,专项实践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掌握细菌类疾病、病毒类疾病、其他微生物实训室检验技术,利用实训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注重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等方面的教育,并形成良好职业道德。
【职业专门能力教育目标】1、实验实训教学目标(1)掌握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细菌形态观察方法(2)熟练掌握动物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玻璃器皿的准备(3)熟练掌握细菌标本片的制备及染色方法(4)熟练掌握常用培养基的制备(5)熟练掌握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培养性状的观察技术(6)掌握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纸片法)技术(7)熟练掌握外界环境微生物测定技术(8)初步掌握实验动物接种技术(9)初步掌握病毒鸡胚接种技术(10)掌握鸡新城疫病毒的红细胞(血)凝集与凝集抑制试验(微量法)操作技术(11)基本掌握真菌的检验技术(12)掌握凝集试验(13)熟练掌握琼脂扩散试验技术2、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及主要功能的基本知识。
领会细菌的化学组成及培养,细菌的新陈代谢,细菌的生长繁殖的基本规律。
熟练掌握细菌的培养方法,细菌的检验方法及主要的病原细菌的特点。
(2)知道病毒的形态,大小,结构和化学组成,病毒的特征等基本知识,掌握病毒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方法,病毒的培养方法与病毒的检验方法及主要的动物病毒知识。
动物微生物课程设计
动物微生物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动物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包括微生物的种类、结构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学生能够描述微生物在动物健康、疾病及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3. 学生能够了解微生物的生殖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动物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微生物分离、培养及观察的基本技能。
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对动物微生物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精神。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本课程针对年级特点,结合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动手能力逐渐增强的阶段特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微生物基础知识,还能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环境保护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同时,课程强调科学探究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际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分类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微生物概述2. 动物微生物与生态平衡:微生物在动物健康、疾病及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微生物与生态平衡3. 微生物的生殖方式及影响因素:微生物的繁殖速度、生殖方式及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三章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4. 微生物实验室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观察及鉴定方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 微生物实验室技术5. 动物微生物的应用与防控:微生物在动物生产、疾病防治及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和防控措施。
教材章节:第五章 动物微生物的应用与防控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分类第二周:微生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第三周:微生物的生殖方式及影响因素第四周:微生物实验室技术及操作第五周:动物微生物的应用与防控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逐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动物微生物课程设计
动物微生物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生态特点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掌握动物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了解其与动物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2.熟悉各类动物微生物的分类特征和生态习性。
3.了解动物微生物在生物技术和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动物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微生物的定义、特征、分类及与动物的关系。
2.动物微生物的分类: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病毒等。
3.动物微生物的生态特点: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生态分布等。
4.动物微生物的应用:生物技术、生态研究、疾病防控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分类特征和生态习性等知识点。
2.讨论法:针对热点问题和实际案例,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动物微生物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实验法:进行微生物实验室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动物微生物学》等相关教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学术文章和研究报告,供学生拓展阅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生动展示微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
4.实验设备:显微镜、培养箱、生化分析仪等,用于开展实验教学。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考试:进行期中和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评估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动物微生物》课程标准
《动物微生物》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和作用1.课程性质《动物微生物》是一门学习者学习与人类畜牧生产相关的微生物学相关知识与操作技术、微生物免疫相关知识与操作技术的课程。
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的性质;学习者学习后,为畜牧兽医专业学习打基础,也为学习者直接从事微生物相关岗位工作做好准备,具有操作性、应用性强的特点。
2.课程目标和作用通过学习,使学习者掌握动物微生物相关知识与操作技术、动物微生物免疫应用相关知识与操作技术,熟练动物微生物的形态检查、分离培养、免疫反应等相关操作技术,掌握动物疫病病原实验室诊断技术、免疫反应技术技能,了解现代畜牧业发展动物微生物在生产中的应用,积累动物微生物知识储备和动物微生物技术技能相关的操作经验,以满足和适应现代畜牧业企业职业岗位的能力需要,并与执业兽医师资格相关知识相对接,为专业各类职业资格鉴定蓄积知识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习者具备应用技术的能力,内化已经熟练操作经验的能力,技术应用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查阅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提高学习者专业素养,注重培养敬业精神,团队协作,崇尚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逐步培养学习者独立的开展相关动物微生物相关技术工作,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并培养学习者具备相应的职业关键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
3.课程与前后续课程的衔接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是普通高中《生物》、《化学》课程,大学一年级《生物化学》课程;为后续课程《家畜流行病》、《家畜传染病》、《家畜普通病防治》、《动物检疫技术》、《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水产品流行病》等课程打基础。
(二)学习者条件具备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基层动物疫病检验实验室工作者等参加高职畜牧、兽医、水产等专业学习的学生以及培训者使用。
(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本课程是畜禽生产、兽医技术服务、基层化验室、生物技术企业等相关工作岗位的必备知识和技能,也是中、高级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疫病检疫检验员、兽医化验员等工种技能鉴定的考核项目,并与执业兽医师资格相关知识对接。
《动物微生物》说课
➢ 最后,学生当中文理科都有,其对基础知识的了 解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应采取分组协作的方式
实训项目, 16
理论知识, 40
理论知识
教学内容
绪论 第一章 细菌 第二章 病毒 第三章 其他微生物 第四章 微生物与外界环境 第五章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 第六章 免疫学基础理论 第七章 血清学试验 第八章 免疫学的应用 第九章 常见的病原细菌 第十章 重要的动物病毒 第十一章 其他病原微生物 第十二章 微生物的其他应用
突出重点、难点、疑点,讲深讲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可以弥补教材内
实行的是闭卷(命题)考试,课堂表现占10%,平时作业占10%,期末成绩占80%
(一)教学方法 (三)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版社 病毒及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
第十一章 其他病原微生物
主 编:王坤 乐涛
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让同学深入养殖生产第一线,了解动物疾病防制与微生物学之间的关
整合后内容
课程概述 细菌及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 病毒及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
消毒与灭菌 免疫诊断与免疫防治
生物制品及其应用 主要的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的其他应用
实训项目
序号 1 2 3 4 5 6 7 8
实验项目 常用仪器的使用 玻璃器皿的准备与灭菌 显微镜油镜使用及细菌形态观察 常用培养基的制备 细菌的分离、移植及培养性状的观察 细菌的生化试验 凝集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动 物
主要内容
微
生
物
课程教学大纲
教材和参考资料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程序设计
兽医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兽医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50437课程名称:兽医微生物学英文名称:Veterinary Microbi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63。
其中讲授42学时,实验部分21学时。
学分:3.0适用对象: 动物医学方向本科学生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等二、课程简介兽医微生物学是研究动物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病原性以及在一定条件下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动物医学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微生物学的重要分支。
为学生学习家畜传染病学和动物性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一方面掌握细菌学、病毒学的基础理论,同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掌握一些重要病原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通过实验课及教学实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进行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工作,能够对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并掌握病毒培养的基本技术。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讲授部分:绪论(2学时)内容:1.微生物与微生物学2.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微生物学的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微生物形态学时期(1683-1870)第二阶段微生物生理学及免疫学奠基时期(1870-1920)第三阶段:近代及现代微生物学时期(1920年起)3.微生物学理论成就及应用4.微生物学技术成就及应用5.兽医微生物学的任务与作用重点:讲述微生物及微生物学概念定义、发展历史。
现代微生物学进展及学习本课程目的、方法和应用意义等。
第一篇总论(共11学时)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构造(3学时)内容:1细菌的大小和形态2.细菌的基本构造3.细菌的特殊构造4.细菌形态和构造的观察方法重点:细菌的形态大小,细菌的基本构造和特殊构造及其功能。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2学时)第一节细菌的营养和代谢内容:1.细菌的化学组成2.细菌的营养与代谢过程重点:细菌的营养类型与营养要求。
细菌的酶及其利用。
细菌呼吸及类型、专性厌氧菌、需氧菌、兼性厌氧菌。
《动物微生物》学习指南
《动物微生物》学习指南《动物微生物》是畜牧、兽医、兽药生产与营销、动物防疫与检疫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动物解剖生理》、《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病理》等课程为基础,是《猪病防治》、《禽病防治》、《牛羊病防治》、《宠物疾病防治》、《动物防疫与检疫》等临床课程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要求、以技能为轴线、以生产项目为驱动设计学习内容,理论学习基于工作过程,强调“够用、实用”,实践学习贴近生产实践,强化技能的单项训练,并结合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项目和执业兽医师资格标准,进行技能的综合训练。
根据毕业生就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参照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疫病检疫检验员、兽医化验员和执业兽医师的资格标准,将学科体系下的4篇12 章的教学内容整合为生产中的9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解为多个教学任务,最终形成能满足多个生产项目的技能群,以适应不同的岗位需求。
学好本课程不仅能让同学们掌握够用、实用的理论知识和多种贴近生产实践的技能,而且,由于我们将德育教育贯穿学习的全过程,可明显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学习内容与学习要求项目一课程介绍1.学习内容:《动物微生物》课程学习内容介绍及学习的方法、目的和意义2.学习要求:通过本项目的学习,要求达到以下学习要求:知识要求:(1)掌握微生物的概念。
(2)掌握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
(3)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及动物微生物的现状和任务。
能力要求:初步树立无菌意识。
项目二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1.学习内容任务一细菌的形态和结构任务二细菌的生理任务三细菌的人工培养任务四细菌的致病作用任务五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任务六病原细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2.学习要求:通过本项目的学习,要求达到以下学习要求:知识要求:(1)了解细菌的形态,理解形态鉴定应注意的问题。
(2)掌握细菌的结构及其功能,理解细菌结构与致病作用、抵抗力、对药物敏感性、染色特性、耐药性变异及细菌鉴定的关系。
《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标准(畜牧兽医专业)一、课程设计本课程是为满足畜牧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兽医临床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各种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的检测技术,诊断临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
为社会培养技能性强的适用型人才。
(一)课程性质《动物微生物学》主要讲授动物微生物学及家畜传染病病原体有关的微生物基础知识、传染与免疫的基础理论、畜禽主要病原微生物生物学特性,当前国内外最新检验技术,是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有机结合。
动物微生物知识是为学生掌握疾病预防与检测技术、畜禽环境生管理技术和兽医诊疗技术奠定基本理论和技术基础。
该课程主要以《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等课程为基础,与《家畜传染病学》、《动物检疫检验》、《生物制品》等课程相衔接,该课程在畜牧兽医等专业多门课程中起到承前启后、承上启下、桥梁纽带作用。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动物微生物基础、免疫学基础、动物微生物应用等三个知识模块。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结合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利用《动物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动物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为畜牧兽医生产服务。
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常用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及实验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基本上独立完成传染性疾病的诊断工作。
(二)课程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社会人才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综合学生、就业、生产实际三方面考虑。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与企业、行业紧密合作,结合岗位实操特点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将课程内容进行拆分整合,使课程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互补性的特点。
结合教学实际,把职业道德及团队精神以适当的形式融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求真务实的严谨工作作风,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素质。
(三)课程设计思路在教学过程中以动物微生物实践技能操作为主线,构建学生进入实际工作岗位所必须的微生物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基础课程标准
(八)《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类别:职业岗位专业核心领域课程课程学时:64学时开设学期:第1学期1.概述1.1课程性质《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相关专业必须学习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操作性、应用性较强的特点。
学生应具备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畜禽疾病诊断和防治、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检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达到初步具备独立开展岗位工解决实际问题和继续学习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的目的。
1.2课程设计理念该课程是依据微生物分类、免疫学基础工作项目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坚持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加强实践教学,体现中职教育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养殖场、动物医院、实训室等场所,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提倡产学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提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切实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
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重点,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融合职业兽医师、动物疫病防治员(中级)、动物检疫检验员(中级)资格标准,以具体微生物分类、免疫学基础为典型工作过程,以临床具体病例为载体,以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实训室为工作与学习场所。
通过教学模式设、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教学目标的开放性设计、教学考核方法改革等,保证了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全面培养。
1.3课程开发思路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积极探索“课程--养殖场地(实训室)”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的课程评价方法,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具体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基于典型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⑵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⑶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重视实践教学;⑷融合职业资格标准,推行双证书制;⑸校企合作,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讲授,共建新型实践教学基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微生物课程标准
1 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动物微生物是动物医学、动物医学(宠物疾病防治方向)、畜牧兽医、宠物养护与驯导等专业必修的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作用:本课程以《动物解剖》、《动物生物化学》等课程为基础,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微生物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免疫的相关知识及应用,与动物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等基础知识、掌握实验室诊断和免疫防治方法等基本实训技术,同时本门课的知识和技能都是畜禽生产、兽医技术服务、基层化验室等应职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动物疫病的诊断、监测、预防工作,尽快适应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为今后学习《猪病防治》《禽病防治》《牛羊病防治》《宠物疾病防治》和《兽医实验诊断》等专业核心课程奠定基础。
1.2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面向动物医学、动物医学(宠物疾病防治方向)、畜牧兽医、宠物养护与驯导专业全体学生,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实践项目为载体、突出本课程基础性、技术性、应用性的理念设计开发。
本课程的三大特点:第一,基础性强,是后续《禽病防治》《猪病防治》《牛羊病防治》等课程不可缺少的理论和技能基础;第二,技术性强,必须掌握的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技能项目较多。
第三,应用性强,是学生毕业后从事动物疫病的诊断、监测、预防工作的主要技术支撑。
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即是畜禽生产、兽医技术服务、动物疾病化验等应职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是职业技能鉴定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疫病检疫检验员、兽医化验员、宠物医师等四个工种的考核项目之一。
1.3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从畜牧业实际职业岗位需求出发,依据学生就业岗位实践工作过程和专业核心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较强的技能操作能力。
本课程经过与相关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共同探讨以及毕业生和行业企业调研,根据学生职业岗位所学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设计课程结构内容及教学方法。
本课程理论内容以够用、实用、适用为原则重新调整和组合,对传统的《动物微生物学》课程进行改革,使本课程能够更有针对性的为专业核心课程服务,更有效的为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过程服务。
本课程主要包括绪论、细菌、病毒、真菌、其他微生物、微生物与外界环境、传染与免疫、非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变态反应、血清学试验及生物制品应用等内容,每一个任务都是专业核心课程必需的知识技能和学生工作岗位的必需职业技能,每个项目分解为多个教学子任务并具有相应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也改变过去“传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将讨论式、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突出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2 课程目标
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同时,使学生具备对常见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进行实验室诊断的能力,为学生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和动物疾病诊疗工作打基础,同时将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并且动物微生物各实训项目都是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疫病检疫检验员”、“兽医化验员”“宠物医师”等四个工种的考核项目。
3 课程内容与要求
4 课程实施
4.1教学条件
4.1.1软硬件条件
1、具有良好的实验环境
本课程具有符合微生物实验室条件的使用环境,实验室布局合理具有分区明确的准备室、显微镜室、无菌室、药品室、精密仪器室和学生操作室,显微镜室和精密仪器室有专人保管、维护,实验室显微镜和精密仪器都建立档案、有防尘罩、操作及保养方法、使用登记本等,规范并保证学生实习的正常进行。
2、有良好的多媒体授课环境。
3、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自学提供相应资料,了解国家动物疾病最新疫情和新的疫病诊断方法。
4.1.2师资条件
任课教师具有扎实、全面的动物微生物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兽医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极强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责任心。
4.2教学方法建议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具有符合本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现场实际操作、任务驱动法。
现场实际操作法:主要针对某个病例进行现场诊断。
多媒体教学法:是将非直观的内容和技术制作成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的理性认识。
讲授法:在讲授的时采用讨论式、互动式、启发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法: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将每一情境中的某些子任务分别布置给学生,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课下查找资料、自己准备诊断仪器和材料,进行疫病诊断,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又锻炼了团结协作精神。
4.3教材编写
5 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考核形式:考试
考核方式:课程总成绩=结果考核(期末考试)40%+过程考核60%(技能考核30%+提问5%+作业、报告10%+出勤5%+课堂表现10%)
5.1技能考核在学期末教学实习中对所学过的技能操作进行考核。
学生在技能考核试题库抽题,严格按照考核标准完成操作项目。
5.2教师按学生平时作业、报告的写作情况给出分数,10分制/次,总计100分。
5.3出勤总计100分。
旷课1次扣10分,3次以上计0分(3次迟到或早退按旷课1次处理)。
5.4课堂表现考核学生课上学习态度、操作熟练程度、实验结果情况、课程自学情况、讨论情况,通过蓝墨云班课经验值计算,经验值第一名为满分100分,其他同学按与第一名比例
核算。
6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7.其他说明
7.1本课程的某些实践教学任务可以根据动物临床病例适当调整,提高学生的对实际病例的认识和诊断能力。
7.2通过本课程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到学校图书馆查阅纸质书籍、电子书籍、最新杂志,网上查询微生物相关知识,初步认识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自我学习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