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地级市综合实力的主成分分析

合集下载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黄山市及周边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黄山市及周边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

2 黄 山 市 及 周 边 城 市 竞 争 力 评 价
城 市竞争 力是 指一个 城市在 国内外市 场 上与其 他城 市 相 比所 具有 的 自身创 造 财 富和 推动 地 区、 国 家或 世界创 造 更多社 会财 富 的能力 。城市 竞争 力综
合反 映 了城市 的生产 能力 、 活质量 、 生 社会 全面进 步
I t] i n e mii E V s  ̄

20 07年
发 .指标 主要有 两类 :一类 是指 可 以测 度 的精确 指
标。 如城 市 规模 、 均 地 区生 产 总值 、 用 外 资规 模 人 利
等 :另一类 是无 法精确 测 量但确 实构成 城市 竞 争优 势 的一 些 不可舍 弃 的重要 因素 , 城市 发展 环境 、 如 城 市社会 状况等 。
城 市竞 争力 指标体 系所选 取 的指标 基本 采用 相 对指标 或人 均指 标 ,并 考 虑 了指标 之 间相关 性 等原
E 吼击o x nS 删 o S urd f qa e L址 0 。

则。 这里选 取 了 2 2个指标 构建城 市竞 争力分 析指标 体 系 ( 1 , 经济 实力 、 表 )从 社会 状 况 和城市 发 展环境
发 展 的不 同轨 迹 中寻找城 市 的优势 和不 足 .为城 市 未来发展 战略 的制 定提供 依据 。
22 指 标 体 系的 设 定
其 中的 主 客观 结 合 指 标 和 主 观 指 标 的原 始 数 据 来
自问卷调 查 。
目前 中 国城 市 竞 争 力 研 究 的理 论 框 架 已 经 成
行城市竞 争力 的对 比研究 。
鉴 > 《 、 中国统 计 年 鉴 = 《 国城 市建 设 统 计 年 } 、 中

安徽经济实力前十名城市最新排名,芜湖第2,马鞍山第4,蚌埠第7

安徽经济实力前十名城市最新排名,芜湖第2,马鞍山第4,蚌埠第7

安徽经济实力前十名城市最新排名,芜湖第2,马鞍山第4,蚌埠第7我们从GDP总量可以看出城市的经济实力,从GDP增速可以看出城市的经济发展潜力。

下面,小编根据公布的数据梳理一下安徽城市的经济实力排名。

TOP10 宣城宣城位于安徽省的东南部,是我国南京都市圈的重要成员,更是皖苏浙交汇区域的中心城市。

这里连接起我国东南沿海和内陆地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称谓。

2017年宣城以GDP总量1188.6亿元、同比增速8.5%在本省内排名第10。

TOP9 六安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是安徽省的地级市。

六安市是我国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是国家级的重要交通枢纽,素有“羽绒之都”的赞誉。

2017年六安市以GDP总量1218.7亿元、同比增速7.9%在安徽省内排名第9。

TOP8 宿州宿州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地处长三角城市群。

这里是我国华东重要水陆空交通枢纽,是安徽省内城市中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

2017年宿州市以GDP总量1503.9亿元、同比增速9.1%在省内排名第8。

TOP7 蚌埠蚌埠市位于安徽省的北部,一直被人称为“珍珠城”。

这里不仅是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还是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2017年蚌埠市以GDP总量1550.7亿元、同比增速9.1%在安徽省内排名第7。

TOP6 阜阳市阜阳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在安徽所有城市中人口数量第一。

这里还是国家中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素有“中国书法城”的美誉。

2017年阜阳市以GDP总量1571.1亿元、同比增速9.0%在省内排名第6。

TOP5 滁州滁州位于安徽省的东部,属于长江下游地区。

滁州市是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城市群的成员,是江淮地区的枢纽。

2017年滁州市以GDP 总量1607.7亿元在省内排名第5。

TOP4 马鞍山马鞍山位于安徽省的东部,地处苏皖交界处。

这里横跨长江,素有“金陵屏障”之称。

著名的旅游景点有采石矶、雨山湖等。

2017年马鞍山以GDP总量1738.09亿元、同比增速8.7%在本省内排名第4。

安徽省综合分析范文

安徽省综合分析范文

安徽省综合分析范文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之一、下面对安徽省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安徽省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安徽历史悠久,有着众多的历史名人和历史遗迹。

比如,合肥的庐山、黄山等自然景区以及徽派建筑和民间工艺等都是安徽省的特色文化。

此外,安徽省还是黄帝、伏羲等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其次,安徽省的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安徽省位于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接处,地势起伏,地形复杂。

这使得安徽省拥有了大片的山地、丘陵、平原和水域。

安徽省是中国三大名山之一的黄山所在地,也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区之一、此外,安徽省还有大型湖泊如巢湖和洪泽湖等,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和生态系统。

再次,安徽省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

安徽省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铜等矿产资源。

安徽省的制造业、建筑业、农业等经济部门发达,特别是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和科教中心,拥有完善的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资源,吸引了众多的投资和人才。

此外,安徽省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提升。

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日益完善,为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同时,安徽省还积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道路建设力度,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条件。

然而,安徽省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安徽省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安徽省的工业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

其次,安徽省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加,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压力较大。

另外,安徽省的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

综上所述,安徽省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较为迅速的经济发展。

但是,安徽省也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城乡发展不平衡以及教育和医疗水平不高等问题。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经济综合评价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经济综合评价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经济综合评价实例及分析结果利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经济发展基本情况的八项指标的原始数据,将8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R如下:表一相关系数矩阵R相关矩阵GDP 居民消费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职工平均工资货物周转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总产值相关GDP 1.000 .267 .951 .191 .617 -.273 -.264 .874 居民消费水平.267 1.000 .426 .718 -.151 -.235 -.593 .363固定资产投资.951 .426 1.000 .400 .431 -.280 -.359 .792职工平均工资.191 .718 .400 1.000 -.356 -.135 -.539 .104 货物周转量.617 -.151 .431 -.356 1.000 -.253 .022 .659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73 -.235 -.280 -.135 -.253 1.000 .763 -.125商品零售价格指数-.264 -.593 -.359 -.539 .022 .763 1.000 -.192 工业总产值.874 .363 .792 .104 .659 -.125 -.192 1.000基于SPSS 软件利用上述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得到主成分特征值及贡献率。

根据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的确定原则,得到3个主成分( 表2) 及3 个主成分的载荷( 表3) 。

由表2 可知,3个主成分贡献率依次为46.939%、27.459%、15.186%,到到第三主成分时累计贡献率为89.594%,满足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要求。

表二主成分特征值及贡献率表由表二可知,GDP、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在第一主成分中有较大载荷,第二主成分中占较大载荷的是货物周转量,第三主成分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占较大载荷。

根据主成分的荷载,可进一步求取各省份对应的主成分的得分,为了更好的反应一个省自治区的经济综合实力,采用计算因子加权总分的方法,以 3 个主成分各自的贡献率占累计贡献率的比例确定得到3 个主成分的权重依次为0.5240、0.3065 、0.1695,利用公式( 1) 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各省自治区综合得分,按得分高低排序,即对各个省自治区的综合实力进行排名( 表3) 。

基于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的经济开发区发展态势研究——以安徽省部分经济开发区为例

基于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的经济开发区发展态势研究——以安徽省部分经济开发区为例
验 的基础 上 , 我 国陆续 批 准 在 1 2个 沿 海 城 市 设 立 了 首批 1 4 个 国家级 开发 区 , 自此 , 各地 经济 开发 区如 雨 后 春 笋般 地建 设发 展起 来_ 2 ] 。

新技术 开 发 区 、 合肥 经济 技 术 开 发 区 、 合 肥 瑶 海 经济
ZX 4、 ZX 5 [

主成分 分析 方 法是考 虑 各指 标 问的相 互关 系 , 利
1 . 2 主 成 分 提 取
用 降维 的思 想将 多 个 指标 转 化 为 少 数 相 互 无 关 的 综 合 指标 的统 计 方 法[ 3 ] 。而 时序 全 局 主 成 分 分 析 是 全 局 主成 分分 析 和时序 分析 的结 合 , 把 同样 的经济 指 标 数 据按 年度 排序 成 时序立 体数 据 表 , 再 对其 进行 主成
( 万元 ) X 。数 据来 源于 2 0 0 1 —2 0 1 2年《 安 徽 统计 年
鉴》 。
发 区创 造 生产 总值 3 4 5 4 . 7亿 元 , 占全 省 的 2 8 . 2 ; 工 业增 加值 2 6 3 5 . 5亿 元 , 占全 省 的 4 6 . 1 ; 外 贸 进 出 口总额 1 1 9 . 7亿 美元 , 占全 省 的 4 9 . 3 。可 见 , 经
开发试 验 区 、 芜 湖经 济技 术 开 发 区 、 蚌 埠 高新 技术 开 发区、 铜 陵经济 技术 开发 区、 安庆 经济 技术 开发 区 、 滁 州经 济技 术开 发 区等 8个 经 济 开 发 区 。为评 价各 地 区经 济开 发 区发展 水 平 , 本 文 选 取 的 指标 : 全 区企 业 经营 收入 ( 万元 ) X 、 工业 总产 值 ( 万元 ) X。 、 出 口总额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皖江经济区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皖江经济区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效的反 映该城市经济发展 的水平, 第2 、 3 、 4 、 5 、 6 、 9 、
1 O 、 1 1 项 反映 了该城 市的创新 能 力 , 其 他 三项 则体 现
了创新能力高低而导致的结果。
表 i 城市创 新能力评价指标体 系
学技术水平以及高等教育普及率的异同, 造成 了该经 济区各城市的创新能力不一样, 所以有必要对该区主 要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这样可以使相关部门根 据本地 区实 际情 况进 行 R&D经 费投 入 和分 配 , 并采 取有效措施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二、 指标 的选择 根 据指标 选取 的客观性 、 全 面性 、 可 比性 、 简 洁性
据已经包含原巢湖市的有关数据 , 影响了本文有关分 析 的真 实性 和可靠性 。因此 , 本 文 数据 来 源于 2 0 0 9 、 2 0 1 0 两年皖江经济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收稿 1 3 期: 2 0 1 3 — 0 3 —1 3
基金项 目: 安徽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研究项 目“ 长三角中心城市汲取效应下安徽省科技人才开发的对策研究” ( 编号 : y f c 1 0 0 2 3 3 ) 。 作者简介 : 胡 贝贝( 1 9 8 9 一 ) , 女, 安徽铜 陵人 , 硕士研 究生 。研究方 向: 技术经济及管理( 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人力资源) 。
4 2
胡 贝贝 , 等: 基 于主成 分分析 的 皖江 经济 区城 市创新 能 力综合评 价 报, 合肥 市 与 巢 湖 市 的相 关 数 据 仍 然 分 开 处 理 。其
中, 2 、 3 、 4 、 5 、 6 、 9 、 1 0 、 1 1 项选取的是 2 0 0 9年 的 数据 , ( 三) 求解 特征值 及特 征 向量 , 然后 根 据 累计 方 差 贡献 率提取 若 干主成 分 , 再得 出各 主成 分得 分与 主成 分载荷

基于系统聚类分析的城市综合实力分析--以安徽省为例资料

基于系统聚类分析的城市综合实力分析--以安徽省为例资料

基于系统聚类分析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以安徽省为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汪强15324070【摘要】本文根据安徽省17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情况数据,选取了10个变量作为评价指标,组成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体系,利用软件SPSS 22.0,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对17个城市的综合实力进行聚类分析,并输出结果。

根据结果,可将17个地级市的综合实力分为四类,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较不发达地区、落后地区,在此基础上按不同类型对各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简要分析,并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系统聚类分析;安徽省;城市综合实力一、引言1.1研究背景安徽省地处华东地区腹部,地跨长江、淮河流域,属国内南北地理交汇过渡地带,邻江近海的内陆省份,面积约为14万km2,人口6110 多万,其周边与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南、山东等省接壤,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安徽省拥有富集的矿产资源,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便捷的水陆交通资源,以及较强的科教资源。

在安徽省现行17个地级市中,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笔者根据《安徽统计年鉴》(2010)的统计资料 ,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安徽省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差异进行综合评价,旨在为安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2研究目的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强弱往往决定了其综合实力的相对强弱,经济发展关乎国计民生,是一切发展的根本动力。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17个地级市的经济数据的分析,采取科学可靠的分析方法,将安徽省的地级市按综合实力的强弱进行聚类划分,并根据结果做简要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能有效提高当地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及措施。

1.3研究意义安徽省有17个地级市,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黄山市、六安市、阜阳市、铜陵市、淮南市、宣城市、宁国市、池州市、巢湖市、滁州市、淮北市、蚌埠市、宿州市、安庆市,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地级市面临的具体情况又各有千秋。

基于因子分析法评价安徽省各城市经济综合实力

基于因子分析法评价安徽省各城市经济综合实力

2 .31 58 4.3 70
1. 0 03
9 .0 30 4 9 .3 77 4
98. 4 76
2 1年 1 00 O月
经 济 论 坛
E 0l i F mm cImc b 0
S p.2 0 e 01
总 第 4 2期 8
第1 O期
C n4 2 No1 , .8 .O e
文/ 包

【 摘 要 】 本文在建立8 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安徽省各市经济的综合指标进行
5.7 3 4
% o Vai n e f r c a
6 1 7.73
C mua ie% u lt v
67.7 13
% o Vain e f ra c
67.73 1
C mu aie% u lt v
6 1 7.73
2 3

20 6 .6 .7 38
.82 0
应 用 的分 析方法 ,它的核 心是 用较少 的互相 独立 的
应 的统计 指标 体 系 ,对各 城市 综合 实力进 行评 价 。
具 体 如 下 :选 择 反 映 经 济 情 况 的8 主 要 指 标 , 项
因子反映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同时形成反映 因子 和指 标 包 含信 息 量 的权 数 ,以计 算 综 合 评 价
8 8.
表 1 特 征 值 与贡 献 率 和 累 积 贡 献 率
I。pn t mo n c e

‘ It g vu naEe ae ilin ls i
T tl oa
5. 4 37
EtcoSm Su eLan xai usfqad o is rtn o r d g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主成分分析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主成分分析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主成分分析近年来,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和趋势进行实证分析。

标签:现状经济指标主成分分析0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和社会都有了巨大进步。

进入新世纪,在新的形势和国际环境下,我们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加入WTO、北京奥运会等)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美国次贷危机、股市的大起大落等),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在新形式下有了新的进步和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1 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1.1 我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我省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成效显著。

在优先发展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畜牧业比重不断上升;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传统工业逐步向现代加工制造业转化,工业呈现出速度明显加快、总量迅速扩大、效益显著提高的良好态势,实现利润由01年的52.6亿元增加到08年的290.9亿元,年均增长79%;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统行业稳步发展,而新兴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旅游、房地产、信息咨询、文化卫生等行业比重逐步提高。

总的来说,产业结构显现出农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升的演进趋势。

1.2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面进步我省大力实施“科教兴皖”战略,不断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科技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全省科技经费投入增幅较大,由01年的49亿元增加到249.8亿元,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全省教育事业全面快速发展,形成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办学格局,受教育水平迅速提高,人口素质大大改善。

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也繁荣活跃,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82%和96.92%。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基本建成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体系和省市县公共卫生体系。

2019年安徽省各城市经济指标汇总分析报告

2019年安徽省各城市经济指标汇总分析报告

合肥53.71527 五级淮南34.49887 七级芜湖34.26645 七级马鞍山32.16363 七级蚌埠31.56879 七级淮北28.61952 八级阜阳28.34993 八级安庆27.76326 八级铜陵27.0479 八级六安24.76667 八级宿州24.45121 八级巢湖21.75263 八级滁州20.0283 八级黄山18.92989 九级合肥市经济指标省份安徽城市合肥综合分值53.71527城市等级五级市总人口(万人) 130.28非农人口(万人)102.78GDP(万元)2149920社消零售(万元)1129232居民储蓄(万元)1349804人均GDP(元)16502.3职工工资(元)8876人均储蓄(元)10360.79人均零售(元)8667.73非农比重(%).79第二比重(%)56第三比重(%)42.1淮南市经济指标省份安徽城市淮南综合分值34.49887城市等级七级市总人口(万人) 136.64非农人口(万人)83.34GDP(万元)876981社消零售(万元)368382居民储蓄(万元)736258人均GDP(元)6418.19职工工资(元)5873人均储蓄(元)5388.31人均零售(元)2696非农比重(%).61第二比重(%)56.1第三比重(%)36.1芜湖市经济指标省份安徽城市芜湖综合分值34.26645城市等级七级市总人口(万人) 63.55非农人口(万人)50.23GDP(万元)1039699社消零售(万元)369904居民储蓄(万元)510596人均GDP(元)16360.33职工工资(元)8467人均储蓄(元)8034.56人均零售(元)5820.68非农比重(%).79第二比重(%)59第三比重(%)39.2马鞍山市经济指标省份安徽城市马鞍山综合分值32.16363城市等级七级市总人口(万人) 51.3非农人口(万人)40.39GDP(万元)956514社消零售(万元)248295居民储蓄(万元)498423人均GDP(元)18645.5职工工资(元)8862人均储蓄(元)9715.85人均零售(元)4840.06非农比重(%).79第二比重(%)69.2第三比重(%)29.4.68第二比重(%)52.2第三比重(%)44.1淮北市经济指标省份安徽城市淮北综合分值28.61952城市等级八级市总人口(万人) 77.2非农人口(万人)58.2GDP(万元)665154社消零售(万元)224456居民储蓄(万元)443971人均GDP(元)8615.98职工工资(元)7045人均储蓄(元)5750.92人均零售(元)2907.46非农比重(%).75第二比重(%)64.5第三比重(%)32阜阳市经济指标省份安徽城市阜阳综合分值28.34993城市等级八级市总人口(万人) 174.93非农人口(万人)33.33GDP(万元)678504社消零售(万元)302334居民储蓄(万元)635614人均GDP(元)3878.72职工工资(元)6371人均储蓄(元)3633.53人均零售(元)1728.31非农比重(%).19第二比重(%)36.4第三比重(%)35.5安庆市经济指标省份安徽城市安庆综合分值27.76326城市等级八级市总人口(万人) 57.13非农人口(万人)36.22GDP(万元)665436社消零售(万元)293578居民储蓄(万元)379748人均GDP(元)11647.75职工工资(元)6304人均储蓄(元)6647.09人均零售(元)5138.77非农比重(%).63第二比重(%)52.6第三比重(%)45.4铜陵市经济指标省份安徽城市铜陵综合分值27.0479城市等级八级市总人口(万人) 34.1非农人口(万人)29.83GDP(万元)537078社消零售(万元)174049居民储蓄(万元)244968人均GDP(元)15750.09职工工资(元)7260人均储蓄(元)7183.81人均零售(元)5104.08非农比重(%).87第二比重(%)58.6第三比重(%)40六安市经济指标省份安徽城市六安综合分值24.76667城市等级八级市总人口(万人) 173.47非农人口(万人)36.48GDP(万元)480657社消零售(万元)177229居民储蓄(万元)257661人均GDP(元)2770.84职工工资(元)4562人均储蓄(元)1485.33人均零售(元)1021.67非农比重(%).21第二比重(%)35.4第三比重(%)37.21第二比重(%)22.7第三比重(%)39.7巢湖市经济指标省份安徽城市巢湖综合分值21.75263城市等级八级市总人口(万人) 83.74非农人口(万人)29.03GDP(万元)576021社消零售(万元)159423居民储蓄(万元)202501人均GDP(元)6878.68职工工资(元)6573人均储蓄(元)2418.21人均零售(元)1903.79非农比重(%).35第二比重(%)47.6第三比重(%)37滁州市经济指标省份安徽城市滁州综合分值20.0283城市等级八级市总人口(万人) 47.54非农人口(万人)19.5GDP(万元)416779社消零售(万元)144437居民储蓄(万元)212727人均GDP(元)8766.91职工工资(元)6486人均储蓄(元)4474.69人均零售(元)3038.22非农比重(%).41第二比重(%)45.3第三比重(%)38.5黄山市经济指标省份安徽城市黄山综合分值18.92989城市等级九级市总人口(万人) 40.6非农人口(万人)13.7GDP(万元)341270社消零售(万元)125630居民储蓄(万元)232676人均GDP(元)8405.67职工工资(元)6818人均储蓄(元)5730.94人均零售(元)3094.33非农比重(%).34第二比重(%)30.4第三比重(%)51.4。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马鞍山市城市竞争力评价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马鞍山市城市竞争力评价
Ec n mi o o c& T a eU a eS m. 2 7 e e e 2 1 r d pd t u NO. 1 S ptmb r 0 1
基 于 主 成 分 分 析 的 马鞍 山 市 城 市 竞 争 力 评 价
徐 英 卜 刚
马鞍山 23 0 ) 40 0 ( 徽工 业 大学 , 安徽 安
【 摘 要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反 映了一个城 市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潜力。本文从七个方面构建 了马鞍山城 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 主 成分分析法对城市竞争力进行 了评价 、比较分析 ,并提出相应 的政策措施。 【 关键 词】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
1 引 言
裹 2 各 个 主 成 分 的 特 征 根 、方 差 贡 献 率 和 累 计 方 差 贡 献 率
主成分
f l f 2 f 3
特征根
1 . 0 090 5 81 . 3 1 3 9 7
方 差贡献率 ( ) %
4 . 4 956 2 . 2 641 885 .0
累计 方差 贡献率 ( ) %
裹 1城 市 竞 争 力评 价 指 标 体 系

鉴 》和  ̄00 安徽 统计年鉴 》,运 用SS 1.软件 ,通过标 准化后 2 1年 PS8 0 的变 量进行 主成分分 析 ,得到 每个主 成分的特 征根 、方 差贡献 率及累 计方 差贡献 率 ( ),各市 主成分低分 及排名 ( )。 表2 表3

1 9 .3 0 5 .5 —.6 0 1 —. 1 0 2 O 3 .7 —.5 03 0 2 .8 -.6 00 — . 01 — . 03 — . 02
4 . 4 956 7 . 6 596 8 . 7 471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阜阳市城市竞争力评价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阜阳市城市竞争力评价

唐礼智 、 宁越敏(0 1对城市竞争力模型是从经 20 ) 济综合实力 、 产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 、 科技竞争力等 4 个方面 中的金融环境、 政府作用、 基础设施、 国民素 质、 对外开放程度、 城市环境质量等 7 因素出发构 个 建 的。] _李永强提出竞争 与竞争力整合系统, 为城 5 认 市竞争力是城市利用其现有资源形成的资源集聚力 、 产品供应力、 价值创造力和可持续 发展力 的系统合
分析。 ・
名 。迈 克尔 ・ 波特 (02 在 《 2 0 ) 国家 竞 争 优 势 》 书 中 一
领和控制市场的能力; 是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相 比所
具有的更快更好地创造价值 , 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
力 。在经济全球 化 、 国新 兴 工业 化道 路 和城 市 转型 中
的背景下, 中国城市的发展突飞猛进, 而城市竞争力作 为城市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 , 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
美 国彼 得 (95 提 出城 市竞 争 力 的 评 价框 架 是 19 ) 显示性 框架 和解 释性框 架 的结合 。] [他选 择 了一套 解 1 释变 量来解 释城 市竞 争力 : 即城 市竞 争力是 由经 济 因
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分析产业和竞争战略的基本框架。 他认为一国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 、 需 求状况 、 相关支持产业状况 、 企业战略与竞争环境 四 个要素 , 另外 , 机遇和政府对产业 的发展也有很大 的 影 响力 。 ] [ 。
国 内最 早开 始对 城 市 竞 争力 进 行 研 究 的是 郝 寿
素和战略因素综合决定 的。经济 因素一生产要素 +
基础设 施 + 区位 +经 济结 构 +城 市环 境 ; 战略 因素 一 政府效 率 +城市 战 略+公 私部 门合作 +制 度灵 活性 。 彼得对 城 市竞争 力进 行 了历史 、 结构 、 区域 性 的分 析 ,

主成分分析法在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评价中的应用

主成分分析法在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评价中的应用
主要从 事地 图学教 学工作 。
l r 几 … 介
l r
2
r r

R -
e e

2
「 1 户 | s e e
户Leabharlann s e e e w l l 曲 户J
月 . L
r
式中r,j(i ,j = 1,2, "--,p) 为原变量x‘ 的相关系 与x,
数, 其计算公式为:
2 , .- ,p ) , 卜 通过计算 , 可以求出各主成分的得分 :
Z =
又(、一。 , )(。 一xj)
左 1 =
比 厂 1 氏
之12 x 22 :
V 户 kxk 一X ; U_户 \xk 一.rj-, j l
之2 .
其中r;j = rp 即R 是实对称矩阵。 ., 2. 2 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首先解特征方程 }A 一 R I = 。通常用雅可比 I , 法 (J acobi) 求出特征值 A(i 二 1, 2, ... ,p , , 并使其按 大小顺序排列, 1> .1 ... I > .1 0;然后分别 即A Z> P> 求出对应于特征值凡 的特征向量e;(i = 1, 2 , --",p ) ,
x 22
X冲 X助 。 . 。
飞 ! l e s s e s e s e s e s e s e s e a r J
。 。 。 X
x .2
X矽
济东靠西移接力站的重任[1 2004 年, [ ], 淮海经济区 20 个城市共实现 GDPl 0075 亿元, 突破万亿元大
关, 人均 GDP 达到 1000 美元 , 中莱芜人均 GDP 其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 2006(2006) 06- 0087- 05

安徽省地级市综合实力的主成分分析

安徽省地级市综合实力的主成分分析
维普资讯
安 徽 省 地 级 市综 合 实 力 的主成 分分 析
吴 方
( 东 外语 外 贸 大 学 经 贸 学 院 ,广 东广 州 5 0 2 ) 广 14 0
摘 要 : 文 运 用 主 成 分 分 析 方 法 , 过 构 建 一 个 包 括 5个 方 面 共 2 本 通 9项 指 标 的指 标 体 系 , 用 s S 利 P S软 件 对 安 徽 省 各 地 级 市 的综 合 实 力进 行计 算 和 排 序 ;再 运 用 聚 类 分 析 的 方法 ,根 据 各 地 级 市 综 合 实 力 的 得 分, 1 将 7个 地 级 市 分 为 4类 , 分 析 了 各 地 级 市 的 相 对 优 势 和薄 弱 环 节 , 其 今后 发 展 提 出若 干 建 议 。 并 对 关 键 词 : 徽 省 地 级 市 ;综 合 实 力 ;主 成 分 分 析 安 中图 分 类 号 : 1 75 F2.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二 、 指 标 体 系 的 构 建
本 文 将根 据 《 安徽 统 计年 鉴 ( 0 3 》 2 0 ) 中的数 据 , 对安 徽 省 1 个 地 级市 的综 合 实力 进 行 主成 分分 析 。 7
考 虑 到数据 的可获得 性 和指 标 的完备 性 、 次 性 , 文从 5个 方 面选取 了 2 层 本 9项指标 , 具体 如下 : 1反 映 人 口与 劳动 力 发 展 水 平 的 指标 , 括 4项 : : 人 口数 ( 人 ) X : 业 人员 数 ( 人 ) . 包 Xl 总 万 ;2从 万 ;


主成 分分 析的 基本 思想 和步 骤
在 社会 经济 的研 究 中 , 了全 面 系统 的分 析 和研究 问题 , 为 必须 考 虑许 多经 济 指标 , 些指 标 能从 不 这 同的侧 面反 映我 们所 要研 究 的对象 的特 征 。 在某 种 程度上 , 些指 标 间又存 在信 息 的重叠 , 有一 定 但 这 具 的 相关性 。 果将 这些 指标 直接 纳 入分 析不 仅复 杂 、 以取舍 , 如 难 而且可 能 因 为多 重共线 性 而无法得 出正 确结 论 。主成 分 分析是 把 各指标 之 间互 相关 联 的复杂 关 系进行 简化 分析 的方法之 一 。主 成分分 析 的 目 的就是 通过 线性 变换 ,将 原来 的多 个 指标 组合 成 相互 独 立 的少数 几 个能 充分 反 映 总体 信息 的指 标 , 从 而在 不 丢失 重要 信息 的前 提下 避开 变量 间 的共线 性 问题 , 于进一 步分 析 。 便 主 成分 分析 的基 本步 骤是 : ) 原 始数 据 进行 标 准化 处理 , (对 1 以消 除量 纲不 同的影 响 ; ) 出无 量 纲 (求 2 数 据 的相 关 系数矩 阵 R; ) 出 R 的特 征值 、 (求 3 特征 向量 和 贡献 率 ; ) 定 主成 分 的个 数 , 文按 照 特征 (确 4 本 值 大于 1和累计 贡 献率 大 于 8 %的原 则确 定 主成 分个 数 ;() 5 5对选 取 的主成 分 的经 济意 义作 出解 释 , 主 成 分 的经济 意义 一般 由其 线性 组合 中权 重较 大 的几个 指 标 的综合 意 义来 确定 ; ) 各 主成 分 的得 分并 (求 6 计 算综 合得 分 , 此 可对 研究 对象 进行 排序 或分 类 。 据

基于因子分析安徽城市经济综合实力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安徽城市经济综合实力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安徽城市经济综合实力分析摘要:本文基于《安徽省统计年鉴2017》数据,使用因子分析方法运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处理。

选取10项指标,对安徽省各城市经济综合实力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安徽省经济发展呈现区域性的差异,产业发展也呈现一定的区别。

因此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实现各区域协调发展。

1、构建指标体系及数据预处理(1)指标体系构建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样本,选取能够反映地区经济实力的10项指标。

具体包括:各市生产总值(X1)、人均生产总值(X2)、人口自然增长率(X3)、从业人员(X4)、固定资产投资(X5)、财政收入(X6)、人均绿地面积(X7)、进出口总额(X8),消费品零售总额(X9)、实际利用外资(X10)。

(2)模型及数据预处理分析在实际问题的研究中,往往会涉及诸多变量。

变量过多是的问题研究复杂化,增加计算难度。

此外,由于多个变量之间往往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给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带来困难。

为了使问题简单化,本文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来处理数据。

因子分析通过将原始变量线性组合,选取几个公因子,使问题得到简化。

因子分析的一般表达式:其中,Xi(i=1,2,....p)是可观测的随机向量,为因子载荷,为X的公共因子,为特殊因子,是不可观测的向量。

2、实证分析对上述选取的变量的数据进行预处理。

通过相关系数矩阵结果可知,变量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

根据表1解释的总方差可知,有两个公因子特征值大于1。

故提取这两个公共因子,记为F1,F2。

由表2可知F1在各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出口总额,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这些指标上的载荷较大,因此F1主要反映经济发展的规模,可定义为总量因子。

第二主因子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从业人员,人均绿地面积上的载荷较大。

因此,F2主要反映居民的生活質量,可定义为人均因子。

表3是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建立因子得分模型:F1=0.151X1+0.155X2-0.069X3+0.012X4+0.158X5+0.155X6-0.011X7+0.160X 8+0.137X9+0.142X10F2=0.053X1-0.267X2+0.358X3+0.358X4+0.013X5+0.026X6-0.286X7-0.027X 8+0.110X9-0.056X10以主因子方差贡献率为权数构造综合因子F=(61.997*F1+23.906*F2)/85.9033、结果分析从表3可知,从总量因子方面看,合肥市的综合因子得分远高于其他城市,表明合肥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较好。

安徽省城市经济实力的主成份分析

安徽省城市经济实力的主成份分析

安徽省城市经济实力的主成份分析李眩;王芳;张燕【摘要】主成份分析运用降维的思想全面分析多项指标,从中提取较少几项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既降低数据的维数,并且克服了数据间的相关性又保留了原始数据包含的信息,是分析变得简单易行.以2015年安徽省16地市的主要经济指标为基础,运用主成份分析得出反映地区经济基础、生活水平和物质状况、商业贸易繁荣度的三个主成份,并以此对安徽城市经济实力进行排序和综合评价,得出省会合肥经济实力最强,皖东南地市经济较强,皖北皖西城市经济较弱的结论,与实际情况非常吻合.最后分析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给出改善的有效对策,以期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这不但在理论上,实践上对安徽地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安徽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0)005【总页数】4页(P75-78)【关键词】主成份分析;综合评价;经济实力【作者】李眩;王芳;张燕【作者单位】铜陵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安徽铜陵244061;铜陵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安徽铜陵244061;铜陵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安徽铜陵244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是推动地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综合分析地市的经济实力并进行相应的解析,对研究我国经济具有重要意义[1]。

安徽省是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亦是长三角产业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区域,其经济发展在中部地区举足轻重[2]。

本文从安徽省境内16地市2015年的多项经济指标入手,运用主成份进行综合分析,对找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因素,促进地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任何事物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要对其进行合理全面评价,须构建全面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3],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亦是如此。

依据层次性、代表性、独立性、综合性和可行性等原则选取指标[4]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9个典型的经济指标,分别为地方财政收入(X1)、固定资产投资(X2)、地区生产总值(X3)、外商投资额(X4)、城乡居民家庭收入(X5)、旅游总收入(X6)、职工年平均工资(X7)、商品进出口总额(X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9).这九项指标涵盖城市经济实力的规模、商业化程度、进出口贸易等多方面内容。

安徽省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划分标准

安徽省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划分标准

安徽省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划分标准
数据来源——《华东经济管理——安徽省主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合肥在安徽省的综合实力最强,城市现代化水平最高,为一类;芜湖、蚌埠、马鞍山城市现代化水平较高,排在第二个水平层次上,聚为一类;安庆、铜陵、滁州、黄山、淮南、淮北、巢湖的城市现代化水平中等,聚为一类;而阜阳、池州、宣城、宿州、亳州、六安的城市现代化水平最差,也聚为一类。

聚类分析的结果和因子分析的结果大体保持一致,芜湖、蚌埠、马鞍山属于一类,城市现代化水平排在2~4位;亳州、池州、宣城、六安聚为一类,城市现代化水平排在最后。

安徽省主要城市城市化水平
数据来源——《华东经济管理——安徽省主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据测算,安徽省17个主要城市(仅指市辖区)的城市化水平两极分化情况较为严重,其它9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严重偏低,最低的亳州市,市辖区非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2.79%,六安、宣城、池州、宿州、阜阳等城市化率也都低于30%,按城市化进程阶段性的“S”型规律判断,这几个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尚处于初始阶段,距离快速发展阶段(>30%)还有较大的差距。

城市化进程的低水平徘徊,导致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化进程的严重落后状况。

安徽省重点城市研究报告

安徽省重点城市研究报告

安徽省重点城市研究报告
安徽省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的中部,东临江苏省,北靠山东省,西接河南省,南界浙江省,东南濒临长江。

安徽省下辖17个地级市,其中包括三个重点城市:合肥市、芜湖市
和马鞍山市。

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也是安徽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合肥市是安徽省最大的城市,拥有先进的科技产业和高等教育资源,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所在地。

合肥市还发展了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安徽省的经济增长极。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安徽省的第二大城市。

芜湖市位于长江下游,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芜湖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发展了制造业和港口物流业。

芜湖市还是中国著名的汽车和机械工业基地之一。

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靠近长江。

马鞍山市以钢铁和矿产资源闻名,是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

马鞍山市还拥有一流的旅游资源,如黄山和九华山等,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

以上是对安徽省重点城市的简要介绍。

这些城市在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安徽省的现代化进程,这些城市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062 -.0)) 206’ 202. %)0)0 +0(. -+000 ’-0’0 .02((06. -.0%6 .%0-’ ’0(2 %-06( 602-0-0++ 200+%
注 :! 数 据 缺 失 , 利 用 3433 软 件 分 析 时 用 该 指 标 数 据 的 均 值 代 替 (5677689 :;<=>7 ;?> ?>@<;A>B C6DE DE> :;?6;F<>
绿地面积 & 市区总人口 。 根据上述指标 ,将 2002 年安徽省各地级市的指标值列入表 - 中 。 表 - 安徽省地级市 2002 年综合实力指标
地级市 合肥市 淮北市 亳州市 宿州市 蚌埠市 阜阳市 淮南市 滁州市 六安市 马鞍山市 巢湖市 芜湖市 宣城市 铜陵市 池州市 安庆市 黄山市
$%%)020-02 ’.%0) ’)(0( .%.02 )+(0’ 2-00%.006 66(0) -220%’206 22-0( 2(’0’ (00. -’%0) 60%0-%60+
$2’ 2%’) 2’06 62+ %)) -(22 -0-2 -2+.’( %+0 -).%22+-( .20 -.(0 2’( -262 -(6
$26 (-6 -((’ ’-( -(’2. .%) --+-% -(6( .)% )0 2-.66 .-% %’2( 1 ’’6) ’% ((’22.
$-( +/+2 602’ 20+( )002 -0002 )00’ --0(’ 60%+ +001 (06) ’06’0-+ ’0-% .020 )0’0 20’+
$-) .)-.+’ -6(0(0 ’%0%( -0’-66 2.%6() -6.-06 -)%0’-(.’.% -6.’-0 -+6... -%6-%0 22).%-26(0. --%02( ’)-+% 2.)200 )0’22
$2. 602% %026 )0-0 %0)% 60-6 .0+) ’0’% +062 %0’( 600+ .06% %02( 00’) .0-) ’00) +06( +00’
$2% 2’60(000 (0’0000 2.0000 2)00000 -2)+6000 ’0%)0-0 -0’%.000 %(.000 %%6-000 )-%+0’6 -)0000 ---(2000 %.2000 2.66000 -%0000 -)20000 (’)0%0
---0)+- 2-6’’ 2.-)% --(’+ -(6)0 -%0-+ )0(6 -))’. )20. ).+2 %’’(
-0)%.20 ’--’+) .-6’60 %2+.-’ (.).6+ .%)+.)0’’(( 26+60’ %026+( -+2’.( ’).-’’ .’0(6’ (.6)(. )..2%. %-%2-’ (2’%(2 )0-..’ 62.+’2(.%0+ 2..).6
$) 22+)6. .%-6 -2)+ .000 -’(%% ’0’2 2(+% --0)’ 66)( .(.’’ .)%2 2((2) )’-+ %22-6 2+)’ -2+6% .’)6
$+ 2+-2%. 6++0’ 6(((6 ((62% -02+.. -0--++ )0+0’ +%’0% -02000 --00(. )22+% -%%-20 6’0.) %+(62 .%66% -%)+-% ’%))6
一 、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在社会经济的研究中 ,为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问题 , 必须考虑许多经济指标 , 这些指标能从不 同的侧面反映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的特征 。 但在某种程度上 , 这些指标间又存在信息的重叠 , 具有一定 的相关性 。 如果将这些指标直接纳入分析不仅复杂 、 难以取舍 ,而且可能因为多重共线性而无法得出正 确结论 。 主成分分析是把各指标之间互相关联的复杂关系进行简化分析的方法之一 。 主成分分析的目 的就是通过线性变换 , 将原来的多个指标组合成相互独立的少数几个能充分反映总体信息的指标 , 从 而在不丢失重要信息的前提下避开变量间的共线性问题 , 便于进一步分析 。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步骤是 :⑴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 以消除量纲不同的影响 ;⑵ 求出无量纲 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 -;⑶ 求出 - 的特征值 、 特征向量和贡献率 ;⑷ 确定主成分的个数 , 本文按照特征 值大于 1 和累计贡献率大于 .5/ 的原则确定主成分个数 ; ⑸ 对选取的主成分的经济意义作出解释 , 主 成分的经济意义一般由其线性组合中权重较大的几个指标的综合意义来确定 ;⑹ 求各主成分的得分并 计算综合得分 ,据此可对研究对象进行排序或分类 。 二 、 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将根据 《 安徽统计年鉴 (2000 )》 中的数据 , 对安徽省 1) 个地级市的综合实力进行主成分分析 。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的完备性 、 层次性 , 本文从 5 个方面选取了 29 项指标 , 具体如下 :
$6 )6+(+) -2)-2% -0-%)( )20+( 26.(60 -(66-. -.)+0) -06.’+ -)(0%’ -)(’.’ -)+200 %’6%2. -2%0(’ -2(6(+ +%(60 ..0%0+ -%(-..
$( 6%6) -666 .-2 --6( %)-’ -’. .%%. -(6’ +2) 2)%) -6’+ 6262 -60) -’60 60+ -%’) )02
-0%-’+6 2’0.2 ..0’.% ’’0(
地级市 合肥市 淮北市 亳州市 宿州市 蚌埠市 阜阳市 淮南市 滁州市 六安市 马鞍山市 巢湖市 芜湖市 宣城市 铜陵市 池州市 安庆市 黄山市
$-6 -()6 2’) 60%2% )00 (’+ ’02 ’+0 %(0 %)) .’6 %’’ 2-% -’) -+2 %(+ 26.
$-’ .(2( -%-2 -%+6 -2)( -%(2 2.2-’(. -(6+ -+6--02 -+2) -2%6 -62% ’+2 )0+ -(0-%).
2.)6-%% -)%(6+2 6(+-% 6’%’(% .2(0’’’262’ +0.20% (26-0+ .(’’+0 (%%(%6 6262.)-+20+ -0’.( --%.. -%’’6 2060.
’ 反映人口与劳动力发展水平的指标 , 包括 4 项 :11: 总人口数 ( 万人 );12: 从业人员数 ( 万人 ); 1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 (/ );14: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 (/)。 ( 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 包括 2 项 :15:34( ( 亿元 );12: 固定资产投资额 ( 万元 );1): 实际利 用外资额 ( 万美元 );1. :进出口总额 ( 万美元 );19:财政收入 ( 万元 );110:人均 34(( 元 5 人 )。 ) 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 , 包括 9 项 :111: 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 ( 万元 );112: 消费品零售总 额 (万元 );110: 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 (万千瓦时 );114: 医院床位总数 ( 个 );115: 交通事故发生数 ( 起 ); 112: 火灾事故发生数 ( 起 );11): 城乡低保人数 ( 万人 );11.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 ( 人 );119: 失 业保险参保人数 ( 万人 ),其中 ,城乡低保人数6 城镇低保人数 7农村低保人数 。 * 反映基础设施状况的指标 , 包括 5 项 :120: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生产总值 ( 亿元 );121: 全 年 总 用 电 量 ( 万 千 瓦 时 );122: 人 均 铺 装 道 路 面 积 ( 平 方 米 5 人 );120: 排 水 管 道 密 度 ( 公 里 5 平 方 公
$% )0-( .0+% -0’6 -0’0 %0-) -06( .0+. 206( 20’2 ’0)0 .0+( %0.6 20-. 60%( 206’ 200( .00%
$’ %-20)--)0-0 -(20%6 20(0%-+00-+ 20+0(( -’20-2 2)00). -+602. -’%0’+ 2220(. 2%’0’-)2060 ))0%2 660+( 2)’02+60(’
$-+ %(022)0-. -.02200-+ 2)0%2 2-06% .’0%+ 22000 22000 2-0+2 -(022 220’-%0+2 -’0)(0%0 2+0.% --0-2
$20 .-0)) --0(2 -.0)’ -.02( 22020 -.0%-’0)( 2%06’ --06) +0%6 -60+) .’0.) 2-0’2 (0.2 ’0+2 -’00. )0%’
$22%00-) -’’+.) -2((( %’)60 -2’(%)0()2 2-..2( .-)+) (0’00 .’)’6+ (%.’6 -.0%.% %0+0-(20%( .(2.( -6()00 20.-2
$22 -’0+’ (0++ 200)) -%0.2 -000-(02’ )00-206. -%0%+ --0)2 (0-( +0’6 200(( +0+( +0-) -.(20’0 --0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